第一篇:关于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发展半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云南广播电视大学分校(直管教学点)
毕业论文
学员:学号:
指导教师:
关于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发展半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完成日期年月 日
关于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发展半山区种植业的调查报告
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在全县是最贫困的社区之一,长期以来,社区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作为典型的半山区,几乎全部人口都为农业人口,种植业是农业社会的基础产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以,在云林村发展具有特色的山区种植业,是引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方法。
一、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具有适宜发展种植业的优越条件
(一)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云林村隶属于杨林镇云林村委会,属于半山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位于杨林镇西南边,距离杨林镇5公里,是云林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2.72平方公里,海拔1992.3米,年平均气温14.1℃,年降水量866.7毫米,雨季降雨量充沛,具有良好的水利灌溉设施,能够满足旱季灌溉所需。有耕地2800.5亩,人均耕地1.38亩;有林地62.5亩,土地储量充足,气候适宜。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50 户,有乡村人口2034人,其中农业人口2020人,劳动力12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00人。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0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0元。该村属于贫困村,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业为主。云林村委会由于发展历时较短,历史空缺较多,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加之地方财力薄弱,逐年投入比较有限,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较为落后,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水利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贫工程相继投入,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对于起步较晚的山村,地方有限的投入是很难在短时间内从根本上改善基础设施状况的。在基础实施较落后的环境中,云林村的经济状态长期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生产成本较高。由于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云林村的道路路况较差,从而导致云林村的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商业化程度处于一般水平。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该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新时期水利水电事业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近、远期目标:加强该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移民收入,使移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适宜生长的粮食作物有稻谷、小麦、包谷、蚕豆、马铃薯、红薯、荞、黄豆、刀豆、杂豆等3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胡麻等20多个品种;蔬菜有青菜、白菜、花菜、萝卜、葱、大蒜、菠菜、茨菇、韭菜、瓜类等30多个品种;用材林有华山松、云南松、水冬瓜、杉树、柏树、桉树、银槐树、楸木、樟木等;灌木林有栎树、野梨枝、小红木、水马桑等;果木林有桃、梨、核桃、板栗、柿子、拐枣、石榴、杏、李等。
(二)具有富余的劳动力
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550 户,有乡村人口2034人,其中农业人口2020人,劳动力1288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200人。除部分劳动力外出打工外,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农业劳动生产,具有富余的农村劳动力。
(三)种植业发展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随着近年来周边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从传统的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逐步转变,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以菜豌豆、青花、白花、刀豆等蔬菜为主,部分林地种植核桃、竹子,已初具规模。随着现在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野生植物、原生态食品越来越受广大消费者欢迎。云林村林地丰富,有着多种野生植物资源,如蕨菜、野生菌、药材以及多种山林野果等等。
二、良好的发展山区种植业,还有多种制约因素
(一)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绝大多数山区农民仍然把传统种植生产作为收入主要来源和生活保障,但由于山区土地瘠薄、耕地资源分散,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加之退耕还林实施后可用土地有限,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生产状态。山区的农业生产现状,致使种植业效益低下,与坝区相比,同样的投入亩产收益山区只占坝区的30%左右,山区种植业的增收空间和潜力小。
种地是一项大学问,从种到收,几乎每个环节都很有讲究,包括节气的掌握、良种的选择、耕作方式、设施的运用、田间的管理、适时的收获、高效的储运和销售等等,无不渗透着科学技术有形无形的作用。但很多农民习惯了传统的种植方式,“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他们农耕生活的真实写照。近年来,山区出现了一些新型农民,懂得经营土地,懂得科技应用,但大多数山区农民虽然体格健壮却缺少新的生产技能,仍然采用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耕作方式,生产技术落后,土地利用率低,产出低。
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任何技术培训,没有一技之长。表现在,一方面劳务输出人员中技能型人才极少,大多数从事强体力、高难度、多危险、低收入的苦力劳动,挣的“血汗钱”,劳务增收潜力不大。另一方面,因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低,掌握不了一些农业及主导产业发展的新技术,现代农业新技术推不开,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内部增效和产业发展。
(二)没有形成独特的山区种植特点
尽管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随着当地总体产业结构转型也就行了转型,比如改变了传统的种植粮食作物的习惯而种植蔬菜,但由于山地有着特殊的地理环境,改为种植蔬菜难以精耕细作,管理难度大,种植出的农产品比起坝区种植的品质也相对较低,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坝区少见或没有的山地作物及野生植物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缺乏山区种植特点。
(三)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
当前的种植业发展,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种植,种什么,怎么种,都由自己说了算,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由此造成种植的农产品品种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给社区种植业的总体发展起不到积极作用。
全社区没有一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企业带动,无法引进先进的管理和种植技术,种植业的发展缺乏排头兵。
(四)销路不畅
农户种植了农产品,最终的目的是就行出售,获得经济效益。但云林村地处山区,距县城13公里,距二级公路3公路,距离县城附近的农产品收购市场15公里,运输不便且成本高,给农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很大不便。部分居民小组地处偏远山区,道路交通十分不便,遇到下雨等情况,只能眼看着种植的农产品烂到地里而无法出售,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对发展山区种植业的意见
(一)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
除了农忙季节,只要到村子里,随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人聊天或喝酒,碰到红白喜事,三亲六戚都要杀猪宰羊喝上几天,不醉不罢休,风俗习惯特别的不好,他们好象固守着一个模式,有饭吃就足够了,从没有想方设法去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那怕是三代同堂地住在十几平方米的茅草屋里,等、靠、要的观念很严重。思想观念一旦形成,我们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尽管社区及小组干部经常宣传发动,但效果不是很好,仅仅靠说教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思想是很困难的。一方面要带他们出去外面看看别人是怎么发展的,别人的居住环境是怎么样的,让他们心里有个触动。另一方面,我们要着力树立了一些致富典型,其它地方的到致富典型说服力不强,毕竟不同的地方,基础不同,主客观条件不同,可比性很低,有些是无法比的。但是如果我们树立起本地区的典型,这是群众有目共睹的,实实在在感触到的,让这部分致富带头人起示范的作用,就会逐渐地扭转了本地区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本地区的种植产业结构。
(二)抓好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
一要立足于“围绕主导产业、培育专业农民”的思路,大力开展
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通过培训,造就一批“拓展产业项目、带动一方农民、发展一片经济”的人才队伍,带动引导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二要加强技能培训,加大科技推广力度。通过带出去、引进来、榜样带动的办法,使现代农业科技知识逐步推广到田间地头,渗透到种植业的每一个环节。
(三)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
销售难制约着山区农副产品的种植。许多蔬菜收购商都到村里收购,行情好时,本地收购商恐吓威胁外来收购商,让外来收购商不敢来收购,以达压低价格的目的。一些种植的面积比较少,产量较少的品种,没人来收购,农民要么用车运到距离15公里的蔬菜交易市场去卖,要么拿去农贸市场零售贱卖。不仅费时费力,还买不上好价钱,那份辛苦可想而知。建议组建一个中型的农产品收购市场,指定专人管理,不仅可以改善市场环境,对社区一定创收,更能方便群众出售各类农产品。
(四)充分发挥山区特殊优势,发展山区种植业。
嵩明县杨林镇云林村特殊的地理环境给当地带来了很多具有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各类山地野菜如蕨菜、香椿、梁王茶等纯天然无公害野生蔬菜不仅价格高而且很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山区林地中改良林木品种,发展核桃、竹子等经济林,同时林地出产的野生食用菌、药材在市场上有着很好的销售价格和竞争力。充分利用和开发这些野生植物资源给当地老百姓创收才能在种植行业中享有有一席之地。
(五)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以“点”为中心,主要着手建设周期短、效益高、见效快的示范基地。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把种植大户引进来了,盘活我们的土地资源,种植大户一来,就把先进的技术、思想带过来,可以充分利用我们多余的劳动力,还能带动当地种植业的发展,给当地种植户起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具有山区特色的野生植物资源。比如开展林区野生菌规模化种植,发展香椿、梁王茶规模化种植等,不仅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山区环境,而且成本低,产出高,效益好。
(六)因地制宜,发展与保护并重
云林村地处高原,当地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及水质。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保护好当地生态环境尤为重要。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发展的同时要因地制宜,保护好生态环境,确保现有生态环境不被破坏,避免过度开发,毁坏林地,造成水土流失等问题。充分发展生态经济,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确保农产品生态、绿色、无公害,从一开始就给消费者形成生态、绿色、无公害的农产品形象,进一步提示市场竞争力。
如何发展具有山区特色的种植业,是一个复杂的课题,它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当地老百姓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但我们相信,随着市场的转变,科技的进步,在政府和当地百姓不断努力下,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我们的山区百姓会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嵩明县2011年统计年鉴》
2、《中共嵩明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工作报告》
3、《嵩明县国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第二篇:关于新吾村药材种植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XX村药材种植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XX村地处偏远,土地宽广,荒草地没有得到合理利用。大部份都是半坡或者陡坡土壤,没有平地、水资源也不丰富。稍微是干旱的年头,那么灌溉用水就成了大问题。况且近年来,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经商,留守在家的只有一些中年或者老年人。大部份耕地只作为一季稻使用,甚至有些被弃耕,严重地形成了资源浪费,现有土地都是联产承包到户的分散形式。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搞活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是不是把以分散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经济活动,以不同的形式聚合组织起来,形成新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实体。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组织形式的创新与落实,我们也迈出改革的步伐,把它们统一起来,合理地得到利用,种植一些社会需求的药材,也能提高我们村的经济利益,增加老百姓的经济收入,使人们达到真正的小康水平。
根据我们村土壤的分布情况和留守家的劳动力,分析了几种可以选择栽培生产的药材。比如玉竹:它可以生长在干旱的土壤里,不需要人工浇水,也不需要经常追肥。当采收时把它挖掘出来,放在坪里晒干,去掉表皮上面的泥土,然后将它们刨成片晒干收贮。例如金银花,它分为几个等级,第一等级生长期为2年,它的高度是30-40厘米,土壤生长径为0.8-0.1厘米,根系数为4-5条,上面的分枝数为5-7个。
第二等级生长期为一年半,它的高度是25-30厘米,土壤生长地径为0.5-0.7厘米,根系数为3-4条,上面的分枝数为4-6个。
第三等级生长期为一年,它的高度是20-25厘米,土壤生长地径为0.4-0.7厘米,根系数为2-3条,上面的分枝数为3-4个。混级生长期为一年,它的高度是20-25厘米,土壤生长地径为0.3-0.6厘米,根系数为2-3条,上面的分枝数为2-4个。
金银花的作用及功效介绍:金银花性甘寒、归肺、心胃经、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载“金银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热解 1
毒,凉血化淤之功效,主治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疮疡疗毒、红肿、热痛,便脓血”等,用于痛肿、疗疮喉痹、丹毒、热血毒痢、风热感冒病发热。
美容功效:能调节女性内分泌、去除黄、气及色斑,令容颜润泽。芳香的金银花是我国古老的药物,享有药铺小神仙之苓,“金银花露”则可成为夏令保健清凉饮料,经常喝些金银花水当茶饮用,能防暑降温,还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等作用,清热凉血,解毒散痛、治疗面部痤疮、清火润喉、清热解毒(咽喉肿痛、扁桃体炎)润肺化痰,补血养血,通筋活络,咳嗽抗病毒等功效,金银花的原花冲之代茶,嗅之气味芬芳,饮用神清气爽,夏秋服用金银花茶,既能防暑降温,降脂减肥,养颜美容,又能清热解毒百病不生,是现代人保健养生和防疫防病的绝好佳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爱卫生部对金银花先后进行了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金银花含有各种人体必须和微量元素和化学成份,同时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活性酶物质。具有抗衰老防癌变,轻松健体的良好功效。
金银花行间套药材的种植模式,金银花是常用大宗中药材,用途广、价值高,但由于生长期长,三年才能进入盛花期,短期内效益不明显,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公司根据金银花的生长特征,探索出扩行缩株,合理密植,间套药材,以“药”养“花”的高效模式,达到了“当年栽花、当年见效”的成果,为金银花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第一、合理密植,留好套种行,根据金银花品种的生长特性,采用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的栽培方法,进行穴栽,既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在一定面积上保证了足够的株数,又增强了通风、通光的条件,为喜光喜温的金银花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同时,在其行距内套种一些生长同期短、根系较浅、株型矮小的中药材品种,达到以药养花,以短养长的目的,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1、大田栽培:秋冬或早春,在选好的地上亩施有机肥5000公斤,其磷酸钙100公斤,硫酸钾30公斤,碳酸氢氨50公斤,耕细耙匀,按2米宽作高畦,畦与畦间作宽30厘米深的浅沟,在沟内每隔100
厘米挖一深30厘米的方穴,穴内四周每一边摆金银花苗1棵,每穴4棵,填土踏实、浇水、亩栽金银花330穴,共1320棵,栽后15天保持土壤温润,即发芽成活。
2、荒山、梯田栽培:选向阳山坡,从下往上转圈栽培(背阴处不栽),直接创深45厘米,宽30厘米方穴,穴施有机肥5公斤,栽培方法同上,行距灵活掌握,若山地土质好,可采取间套药材模式,若含石沙量较多,不能种植药材,才按行距1.6米,株距1.3米,挖穴栽培金银花,梯田、丘岭也可采用此套种模式。
第二,不同地区慎选间套药材品种,金银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可栽培,但所套种的药材就不同了,必须选取株形矮小、生长周期短、见效快,适宜套种的中药材品种,根据《中药材生产产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以道地药材为原则,宁夏地区在金银花生长前期,可套种的中药材品种有生地、板蓝根、桔梗、萸花、紫菀、甘草、贝母等,金银花进入丰产期后,形成一定隐蔽度,可套种喜阴的药材品种有半夏北柴胡、苍术、华细辛、拳参等。
第三、适期收获,确保药材质量,药材品种不同,其最适宜的采收期也不相同,采收期的确定需根据各品种的生长习性和栽培地的气候条件而定,不得因货源紧缺、价格上涨就提前采收,以免导致药效成分含量较低,更不能随意推迟采收期,造成药材木质化加重或腐烂变质。比如:金银花须待花蕾上部膨大,含苞未放,呈青白色时采收最为适宜;板蓝根在当年6月—8月收割大青叶,11月—12月份挖取根部;甘草待移栽后的第二年秋或翌年早春发芽前收获其有效成分含最高。
第四、以药养花,经济效益显著,在金银花行间套药材的种植模式可以使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反以金银花生长前期套种。板蓝根为例,分析其经济效益。春、夏季节在金银花2米宽的行距内,离花墩20厘米,按常规方法播种板蓝根。当年秋季每亩可收获板蓝根300公斤,大青叶200公斤,按市场价板蓝根5.5元/公斤,大青叶2.5元/公斤,亩收入2000元以上,通过对板蓝根的施肥、浇水管理,金银花从中
得到了充足养分而旺盛生长。同时,因其形成了一定的隐蔽度,为喜阴怕晒的药材提供了天然的生长条件,故可继续套种一些喜阴的药材品种,可谓是一举多得。
金银花的采收与加工方法:金银花又名银花、忍冬、金花、双花和二花,其花蕾具有清热解毒、通经活络、抗菌消炎、抗病毒、抗衰老等多种功效。近年来随着对金银花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其用途越来越广,除了用作传统中药材外,还广泛用作保健品与添加剂,下面将金银花的采收与加工方法作以介绍。
1、适时采收,金银花属无限花序,花蕾发育一一致,同一茬花一般需持续15天左右,通过夏剪还可促使植株一年开3-4茬花,适时采摘花蕾,是提高金银花产量和质量的关键,采摘期以花蕾上部膨大呈白色,下部呈青色(又称“二白针期”白蕾前期,其它花蕾上白下青)或全花变白(又称“大白针期”白蕾期,其花上下全白)为好,因未开放时产量、质量、绿原酸含量最高,采得过早,花蕾青绿嫩小,过晚则花蕾开放变黄。二者都会引起干重减轻,品质下降,金银花多在下午4-5时开放,采摘应选晴天上午(露水干后)进行,按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分期分批将成熟未开花蕾从花序基部采下,同一茬花一般分三批采完。盛花器具要用竹篮(保证透气通光),不可用尼龙袋等不透气的袋子盛花,采下的花蕾不可堆成大堆,应摊开放臵,放臵的时间不能太长,最长不要超过4小时,采摘时要做到轻摘、轻握、轻放,不带幼蕾,不连枝带叶,不手压脚踏,不随时意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
2、加工方法:金银花采回后要立即晒干或烘干,以烘干法加工最佳,实践证明,烘干加工比晒干的成品率高,质量好,且不受外界天气影响,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
A、晒干,将采回的花蕾薄薄摊放在晒席上晾晒,厚度以3-4厘米为宜,以当天能晒干为好,当天晒不干的,晚上搬室内,勿翻,翌日再晒至全干,晾晒时不可翻动,否则会引起花色变黑或烂花,晒干后压实,臵干燥处封严。
B、烘干,目前都采用烘房烘干,有条件时提倡用大型烘干机烘干,烤房规模一般每亩地建4-5平方米的标准确定,烤房长度随种植面积大小而定,宽3米,高2.5米,设双排烤架,一门两窗,顶部设2-3个排气孔,烘干架顺房的长边一侧建造,宽0.8米,高2.5米,1米高处为最低层,向上每隔15厘米宽为1层,共10层烤房内壁要求光洁和不透气,烤房内要有足够的火力,一般每2-3平方米有1个火炉,并将火炉安臵在走道内,火炉安装排气筒,以避免或减少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污染金银花。其干燥方法是:将采回的花蕾摊放在竹制烤盘内,厚3-4厘米,初期烘时温度控制在30-350C,并关闭门窗和排气孔,烘2小时后,将温度升至400C左右,使鲜花逐渐排除水分,开始烤的5-10小时内,温度要达到45-500C,维持10小时,使鲜花水分大部分排出,在此期间要打开天窗和排气通风,每次天放5分钟,以排放水汽,烘烤期间不能翻动,也不可中途停烘,否则成品变质变黑,影响销售。同时要做好上、中、下层和前后烤盘的调换,间隔2-4小时调换1次,以便烘烤均匀。最后将温度升至55-600C,使花迅速干透,当成品握之顶手,捏之有声,碾之即碎时,即达到干燥标准。
3、包装储藏金银花经晒干或烘干后,过12天需要再复晒(烘)1次,使其干透,而后风选除去残叶、杂质,将干花装入内衬无毒塑料袋的木箱或纸箱内,花装后要压实,扎紧袋口并将箱口密封,臵于通风阴凉干燥处存储待销,储存期间要避光,温度控制在300C以下,相对温度保持在56%-75%之间,以防止金银花变色,潮湿、霉变和虫蛀。
通过对几种药材的比较,又联系我们村的地理条件,还是觉得种植金银花合适,这样既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土壤面积,又充分地发动了可以发挥的剩余劳动力。我相信在基层政府的支持与倡导下,全村人们会动起手来,轰轰烈烈地干好力所能及的工作,这样既能促进农村经济,又能保障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三篇:潼侨镇宏村农村改革发展调查报告
潼侨镇宏村农村改革发展调查报告
[日期:2009-10-13] 来源:惠城区统计局作者:钟展华
近期,潼侨镇宏村驻村干部在上级组织部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在全村范围内开展了村情民意调查。驻村干部通过与群众座谈、实地考察、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宏村新农村建设情况,了解当前村民最迫切的需要和最关注的问题。下面将利用调查资料结合两年来的驻村工作,对宏村新农村建设的成效特点、存在问题和改革发展作简要分析,供各级领导和单位参考。
一、总体情况
惠城区潼侨镇宏村位于潼侨镇西北部,东邻惠州潼侨工业基地,西邻潼湖镇,南邻陈江街道办,主村道连接省道S120线,地缘优势较明显。全村面积为2.4平方公里,下辖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30户464人,其中党员19人,村“两委”干部7人,平均年龄42岁。全村现有耕地85亩,林地1800亩,鱼塘50亩。全村农村建设用地共1600亩,其中集体建设用地1450亩,村民宅基地150亩。2008年村集体收入达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300元。
二、发展成效
两年来,宏村村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承接和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与共建企业、驻村干部一道,大胆实践、积极发展,新农村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一)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宏村进村的主要路道全部实现硬底化建设,而且在2007年又进行了扩建工程,主要是“三化”。“宽化”,主要村道在原来基础上路面加宽至9米,并在道路两旁铺设标准行人道。“美化”,道路两旁种植草皮和风景树,并清理违章私搭乱建。“亮化”,全面安装了高档的路灯。全村全部完成电网改造,移动信号百分之百覆盖。村新办公大楼于2007年7月建成使用,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600平方米。2007年底,村集体新建的两栋厂房顺利竣工,每栋新厂房的建筑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截至2008年底,全村共有厂房7栋,建筑总面积超过2.8万平方米,村集体资产总额超过1600万元。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更新,为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服务不断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宏村各项社会事业也在不断进步,各类社会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村内设有小学,小学在校学生达200人,教学质量优越。村卫生站就设在村口,里面有专职资格的医生和护士,村民看病非常方便。在村新办公大楼里,专门划出150平方米作为村级文化室,陈列图书报刊,布置有桌椅、乒乓球台,文化室已成为村民的文化之家、参政之家、党员之家。
村内公交车来回穿梭,上车1.5元每人次,每隔10分钟就一班,村民出行十分方便。此外,在共建企业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宏村新住宅区顺利开通有线电视,全面满足村民精神文
化需求。
(三)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宏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350元,超过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6年净增加近1350元,年均增长12.7%。村民收入主要来自三方面:务工收入,集体分红收入,租金收入。随着收入的不断增长,农村居民生活也在不断提高,各项生活消费支出快速增长,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从调查来看,近一半的村民居住楼房,近两成的村民拥有2处住宅。绝大多数的居民使用炊事的主要能源为燃气,多数家庭都使用水冲式厕所,村内没有露天粪坑。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绝大多数村民拥有彩电、电话、手机、音响,多数村民拥有摩托车、热水器和DVD,很多村民拥有冰箱、洗衣机、照相机,而汽车、电脑也出现在很多村民的家里。
(四)村庄环境大为改观
以前宏村的环境给人的印象是“脏、乱、差”,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大力开展“五改五建”、“三清三化”,村庄进行全面环境整治,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观。
宏村的党员干部经常带领群众在门前屋后、大道两旁、学校内外,大力整治环境,种植树木。此外,村里还筹措专门资金,聘请保洁员,增设垃圾收集点,全面实行卫生保洁包干制度。现在的宏村,是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散发时代特征的新农村。
(五)组织建设不断加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近年来,宏村村级组织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2008年村级换届选举,新一届的村级领导班子高票当选,充分体现在群众中的高威望。新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初中以上,平均年龄42岁,比上届年轻了5岁。
新班子上任以来,全面实行党务村务公开,做到定期事务每月公开,重大事务随时公开。实行党员联系村务制度,全面了解民情民,及时跟踪政策落实,成效显著。实行“四民工作法”进行重大决策,规范流程,真正村民参政议政,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村支部在发展经济、建设新村的时候善于发动群众,组织党员干部,充分发挥了领导核心的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薄弱,“一保五难”问题还存
虽然,完成了村级的村庄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但在如何发展建设思路上目标不够明确,没有严格按照规划方案执行,造成个别建设重复、散乱。调查显示:一是“行路难”问题依然存在,村内主干道实现了硬底化,但村内组道大部分还是沙石、泥土路。二是“饮水难”问题再现,随着村内企业以及外来人口增多,原来从工业区驳接到新住宅区的自来水管道口径太小,水量不够用,导致高峰期经常出现少水、断水现象,因此解决供水问题成了村民的“燃眉之急”。三是新住宅区各项配套设施没有完善。新住宅区楼房建了不少,但配套的亮化、美化、净化工程没有跟上,没有排污管道、缺路灯、少绿化,因此新住宅区的配套设施问题
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
(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公共服务水平偏低
一是上优质学位难。宏村村内虽有小学,小孩上学并不难。但是现在村民们反映问题不在上学难,而是集中在上优质学校难,优质学位少。二是享受优质医务难。由于乡镇的医疗条件有限,福利待遇与城市医院差距大,医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让农民群众觉得乡村的医疗设备、医务水平、服务质量等都不能满足要求。三是文教体育设施缺少。从调查看,虽然村里有图书室、乒乓球台等设施,但缺少较大的文化场所、丰富的体育设施、活跃的文化组织,与群众群众心目中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难于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差距明显
从调查结果看,农民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村民普遍认为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因此从这个侧面可以反映村民的生活水平离全面小康还有很大差距;农民住宅有一半左右是用砖木、砖混等建造的平房,很多村民表示储蓄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建造楼房;多数居民认为目前的自来水管道不能满足要求;还有个别农户使用柴草作为主要的炊事能源;在耐用消费品方面,电脑、汽车、冰箱、洗衣机等村民的拥有量较少。
虽然近年农村收入的增长有了大幅提高,但是与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始终都在1:3左右,可见农民收入增长滞缓,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并没有缩小多少。此外,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也很大,调查显示家庭人均年收入较高的有8800元,较低的仅为2800元,两者相差了3.2倍。
(四)村民文化水平偏低,干部素质有待提高
从调查来看,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与发展新农村和新时期就业岗位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很多村民的民主法制意识不强,文明风尚意识薄弱,服务大局意识不够,“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还有很大差距。村干部真正能担当村里经济发展火车头、能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少。个别村干不注重学习,对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一知半解,思想觉悟不高,做事围着小家打转。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
四、发展对策
(一)加强规划,增大投入优先发展硬件设施
规划建设新农村,可以参照城市“工、农、商、建、运、服务协调发展,山、水、林、田、路、屯综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科学规划,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村庄整治规划三个层面进行,从而真正做到发展有方向、建设有规划、整治有依据。
建设新农村,少不了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要严格按照新增财力的一半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二是要发挥各级挂点单位的作用,出钱、出力、出政策,在科教文卫、供水供电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为农村多做实事、做好事。三是要整合多方力量
参与,比如进一步开展村企合作,结对发展的模式,鼓励企业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多做贡献。
(二)加强创新,促使村级经济快速发展
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不宜强调同一个模式、同一种方法或同一个标准,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找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发展道路。例如从宏村的实际情况看,应该走“农村工业化,实现工业富村,继而推进农村城镇化,实现“三产”活村”的发展路。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抓好规划、优质服务、搞好招商,发展工业。积极引导和鼓励村、组和个人建厂房、门店、出租屋。随着工业的发展壮大,外来人口不断增多、商贸流通需求量日益涨大,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要及早引导、鼓励村、组和个人大办商贸流通业、市场业、餐饮业、小型加工业。
(三)强化服务,充分发挥组织堡垒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党员干部要强化服务群众的意识,要积极发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带头作用。村支部书记要带头学习、带头发展,带头致富;党员队伍在发展经济、建设新村的时候能做到多动脑、多奉献、多吃苦;村党支部要能发动、能组织、能战斗,真正起到“战斗堡垒”的作用。
(四)强化理念,培育造就新型农民
“要想富口袋,须先富脑袋”,“要想实现现代化,农民必须知识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一项将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其次要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使大部分适龄农民成为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或产业工人。
(五)立足长远,全面调动群众积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长期建设、稳步推进的观念,长远目标,立足实际,突出实效,摒弃“工程性”、“运动式”、“跃进式”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需要。要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发挥群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真正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四篇:关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横台村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
关于湖北省荆州市监利县新沟镇横台村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查报告
日期:2013年2月1日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坚持干部深入基层和加强实践锻炼的意见》,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与村干部和农民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该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联系点工作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横台村基本情况
横台村位于监利县新沟镇南端,面积598万平方米,现有8个村民小组,510户共2248人,其中劳动力1150人,占总人口的51.2%;目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600人,约占劳动力的52.2%。调研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自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种田不交税,每年还得补贴;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普遍建立。村民们纷纷表示对现在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十分满意,认为现在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一)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农民种田积极性高
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横台村的村民们普遍感觉种田收益比以前好,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很高。目前横台村实际耕地面积6813亩,人均3.03亩,今年共种植早稻1300亩,双季晚稻1500亩,中稻4990亩。除水稻外,横台村还种植夏收小麦面积1673亩,夏收油菜650亩,棉花323亩和冬季种植绿肥50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145.45吨。年过六旬的李忠诚告诉我们,目前自己种着10亩地,与福娃集团签订了生产订单,企业供种供肥,还高价收购水稻。今年福娃集团的稻谷收购价达到了1.4元/斤,高出市场价0.1元左右,每亩地能多收入两百元左右。村支书张立友给我们介绍,几年前很多村里的农户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就到外面打工。这几年农户们种植双季稻,或者水稻与小麦、油菜轮作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横台村基本没有土地撂荒的现象。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横台村村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务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也日渐增多,总体收入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横台村全村农户实际总收入2980.6万元,其中种植业837.6万元,养殖业287万元,务工经商收入1800万元,惠农补贴56万元。人均收入13259元,是2002年的6.7倍。村民李忠诚反映,除了自己在家务农的收入外,儿子和儿媳妇外出打工,每年还给家里带回3万元。36岁的村民杨洪学说,自己有10亩承包地,去年又流转了10亩土地,今年光是种粮补贴就比去年多500多元。他自己还养了2000只鸭子,平均每年每只鸭产蛋可以获利40-50元。收入提高后,农民们积极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调研中,我们走访的几个农户家中都建起了三层楼房,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目前村里的农民建有楼房460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40平方米。
(三)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农村社会管理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各级财政和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横台村不断加大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横台村建成了100吨自来水厂,2003年完成电网整改,配1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农民生活用水用电问题得到解决,生产用电也得到保障。据横台村郑立友反映,2008年以来,国家对修建公路每公里补贴10万元,村里相继建成通村通组水泥公路6.7公里,硬化生产公路4.2公里。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横台村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等设施进行了修整,极大地改善了横台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大力发
展机械化生产。目前全村拥有大型耕整机15台,小型耕整机380台,收割机12台,农用运输车8辆。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横台村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2人,占总人口的97.1%;297个6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低保金补贴26人,五保供养金2人。
(四)鼓励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要求,横台村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大力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目前,横台村共流转土地8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据了解,横台村土地流转多数是自行流转,外出务工的农户基本都将土地流转出来,由在家务农的农民或专业大户耕种和养殖。新沟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肖开文介绍,横台村现有种植业专业大户16户,户均种植面积约80亩;畜禽养殖大户7户,年出栏生猪350头,出笼肉鸡1万只,鸭15万只。座谈时,村民邓道汉反映,自己今年5月中旬带领5户社员创办了横台村水产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每户出资50万元,开展四大家鱼、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千亩,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目前合作社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
三、进一步推进横台村发展的重点
横台村是湖北粮食主产区中比较典型的农业村。横台村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横台村存在的问题,将对促进包括湖北省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应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推进横台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待条件成熟后加强面上的指导。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合有关农业生产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疏挖沟渠,购置增容排灌等设备,修建水泥生产路,配套田间机车桥梁等措施,提高机械化耕种收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二是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合理整合和规划耕地、水面资源,引进和应用新品种,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建设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适合机械化的生产技术,简化油菜生产种植技术,在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造低湖田亩,实行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改造老渔池,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培育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本村农业产业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村级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等服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组建农机服务和植保机防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四是统筹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制定横台村建设规划,推进村民集中居住,进一步整合宅基地和耕地,继续加强通村公路和生产公路等道路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站、垃圾池、排污沟等设施,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彻底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五是摸清底数,多措并举,逐步化解村级债务。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角度看,村两委是政权根基。化解村级债务既不能完全由村里背起来,也不能不了了之。可考虑分步化解,对村公共性债务(比如普九债务),可花3-5年时间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化解;对村公益性债务,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试点来推动,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化解。
四、落实工作措施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领导联系点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经与地方同志沟通,共同拟订了新沟镇横台村建设远景规划表,同时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部领导联系点工作联络员制度。明确专人,做好情况沟通协调工作。拟由经管司副司长、经管总站站长陶怀颖担任部级联络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经管处
处长张清林任省级联络员,荆州市农业局局长陈斌任市级联络员,监利县县级联络员待定。二是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部领导联系点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具体工作由新沟镇横台村负责实施。
三是明确工作责任,分工负责。建议初步分工为,改善生产条件、村庄环境整治两项工作,以县为主来负责落实,部省市协助县有关部门按照一定程序和条件,申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来补贴。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合作组织两项工作,以部为主来负责落实,省市县按照相关项目指南,按一定程序,申报我部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农业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农机补贴等项目。改善民生服务工作,以县为主,横台村两委具体实施。四是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进度。按照初步分工方案,建议由各牵头单位分头拟订具体实施方案。属于项目实施的,要尽快制定具体落实方案和进度安排;属于原则性意见的,要认真调查研究,提出加强和推进有关工作的意见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