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1大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程序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1,范围
本程序中的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放射事故、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事件。2,职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全中心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人员负责24小时值班及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核实、登记与上报。
应急处理机动队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调查、处置。
3,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人员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应详细了解并记录以下情况:
报告者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联系电话、详细地址、报告时间等。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波及范围以及事故发生经过。
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与特征。
病人数量及分布特征。
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存在问题和困难等。
值班人员核实事故基本情况后立即报告公共卫生科,由卫生科向县疾控中心报告。根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迅速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发生下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1小时内(除去路途时间)派人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或协助县疾控中心进行调查处理。重大的传染病疫情(如非典、人禽流感、霍乱、肺炭疽等以及爆发疫情)。2 急性职业中毒一次发生10人以上或有死亡病例或发生职业性肺炭疽。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造成停供自来水的。市直管的食品、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单位和工业企业单位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5其他较严重的或在全市有较大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赴现场调查处理人员必须携带各类现场调查所需的调查表格,工具书,现场检测仪器设备和采样工具;必要时还需携带相应的急救药品。调查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向突发事件发生单位有关人员详细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核实事件发生的性质、地点、时间、范围、波及人群或潜在的威胁和影响,可能的原因,已采取的措施。
协助上级疾控机构对可疑场所、物品采取临时控制措施,开展现场卫生学调查和流行病学调查。
第二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程序 CX16-2011 目的
建立组织健全、反应灵敏的应急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应急处理程序,有效地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范围
2.1 省内发生的各类重大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2 上级行政部门和各级CDC指派和要求处置的突发事件。职责
3.1 中心主任和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和指挥突发事件的处置。3.2 应急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和安排,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收集和传递:负责应急机动包的保管和分发。
3.3 办公室负责安排节假日值班人员和突发事件时相关部门协调与车辆调度。
3.4 各疾病控制科室(机动队)负责突发应急事件的现场处置。3.5 各实验室负责现场采样、运输、检测和相关设备、器具的日常配备。
3.6 总务科负责防疫用品、消毒药械、救灾药品的采购、保存、发放。规定和程序
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与分级
4.1.1 定义: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因
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社会安全等事件引起的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
4.1.2 分级: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具体分级方法详见“注解”)。4.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值班制度
4.2.1 中心实施24小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值班制度,值班室设在应急办。
4.2.2 日常值班安排和节假日期间值班安排分别由应急办和办公室负责。
4.2.3 要求值班人员24小时在岗,定时做好网络巡查,认真接听和详细记录来、去电话,在第一时间向值班领导报告疫情、通知应急响应人员等。
4.2.4 中心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作业指导书》,对值班人员、职责要求、工作内容、报告记录等作了具体规定。4.3 突发事件报告受理 4.3.1 接收报告:
在接听电话或接到报告人员的突发事件报告后,接收报告的人员要详细询问、记录如下,并作初步确认: a.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 b.事件发生经过,地点;
c.首发病例及其发病时间、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目前发病人数、死亡人数; d.治疗用药情况;
e.对方的初步判断,目前的处理情况及效果; f.存在的困难或问题及要求。4.3.2 传达报告:
a.接收报告的人员应以最快的速度向值班领导或主管领导、应急办及相关科室负责人报告;
b.及时向上级报告;
c.中心管辖区域内的突发事件除及时上报有关领导和部门外,还应根据需要及时拨打报警或求救电话:110(匪警)、119(火警)、120(急救)等。4.4 应急准备和应急响应 4.4.1 应急准备:
a.各业务科室、保卫科和中心安全委员会负责收集或组织编制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控制程序和作业指导书;
b.主管相关传染病防控的科室应针对潜在事故或紧急情况的性质和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和应急措施;
c.对参加应急事件现场处置的人员应进行个人防护安全、实验室安全、生物安全和防火灭火知识教育;
d.中心应急机动队员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生物安全事件、火灾及意外伤害事件演习。其他紧急事件和应急预案也应定期演练和确认,以保证具备足够的应急准备与响应能力。4.4.2 应急机动队:
为及时处置省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心成立了足够数量的应急机动队:
a.队长:由中心任命,为高资质的公共卫生专家或中级以上技
术职称、五年以上预防医学工作经历的人员担任;
b.队员:由防病和卫生专业科室、检测科室的业务人员以及司机等后勤人员组成;机动队应由三人以上组成,其中要求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50%;
c.必要时,中心可临时抽调其它科室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机动队;
d.中心制定了《应急机动队管理办法》,对机动队的组成、职责、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4.4.3 应急响应:
当紧急情况和潜在事故发生时,责任部门或接到报告的人员应迅速作出反应,立即报告本部门负责人和中心主管领导。
a.启动应急预案:
——中心主任或值班领导接到报告并确认需应急响应时,即表明启动该事件(疫情)的应急预案;
——应急办和相关科室互相反馈信息,立即通知机动队、办公室及相关部门做好准备工作;
——同时,应急办要报告省卫生厅相关部门和领导。b.奔赴现场:
——办公室或中心车队立即调派车辆;
——现场调查小组成员准备好作业文件、调查表格、采样工具、防护用品(机动包),必要时领取适量的消毒器械、防治药品等,按时在指定地点上车;
——从启动应急预案到全体现场调查小组成员上车出发,整个过程必须在60分钟内完成。
4.5 现场调查处置 4.5.1 事件确认:
a.确定疾病的定义与判断标准,准确判断事件分级。b.处置前准备。根据疾病的定义与判断标准,制定合理、规范处置方案,备齐调查表格、现场处置设备、采样器材、个人防护用品、药品等。4.5.2 初步调查:
a.对病人进行个案调查,了解病史、进食史、体征和检查结果,找出共同特征;同时了解治疗用药等情况;
b.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引起疾病、中毒、污染发生的因素;
c.采集相关样品,进行检验; d.综合分析,作出初步判断。4.5.3 采取控制措施:
a.划定疫区、疫点,制定控制措施;
b.对原因明确的,现场采取强制措施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因素的措施;
c.特大及影响范围广泛的疫情或污染、中毒事故视情况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待批准后组织实施;
d.根据初步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清除污染物;
e.怀疑为传染病时,对病人要进行隔离,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严密观察;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性服药、应急接种,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措施;
f.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规定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配合和支持;及时调整控制措施等。4.5.4 深入调查,验证假设:
a.核实全部个案调查资料;
b.了解事件发生区域的自然、社会等情况; c.实验室检验证实;
d.事件发生因素和特征的补充调查。
4.5.5 无续发病例或继发污染、泄漏时解除控制措施。4.6 写出业务总结和处理报告
4.6.1 向中心领导、相关科室和卫生行政部门汇报事件处理结果,并根据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写出业务总结或突发事件的处置报告。4.6.2 总结或报告要求:编制及时、内容信息齐全,初步分析与最终结论逻辑关系正确,流行病学病因明确,控制措施效果明显等。4.7 资料整理归档
4.7.1 上述每个过程都要详细做好记录,并收集、整理、归档,内容包括:
a.报告记录;
b.组织形式及参加调查队成员名单; c.调查处理经过;
d.调查及检验、诊断记录和结果; e.控制措施及效果评价; f.总结及其它调查结案材料。
4.7.2 上述资料应由所有机动队员签字后,交主管领导或该事件处置总负责人审批。
4.8 本中心区域内突发的环境污染、有害因素泄漏、生物安全事故和职工劳动伤害等事件的处置可按《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或参照上述规程或《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的规定执行。4.9 在事故或紧急情况处理完毕后,各相关科室应对其职责范围内的应急准备与响应程序以及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有效性评价,必要时进行适当修订。
备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l、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蓝色预警)
a.腺鼠疫/霍乱在一个县市区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1周内病例数10例以下。
b.一个县市区内(简称:辖区内,下同)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c.辖区内动物间发生重大人畜共患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境外出现人感染病例,未出现人感染病例。
d.一次食物中毒30—100人或急性职业中毒10人以下,无死亡病例。
e.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黄色预警)
a.辖区内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5例以下。
b.辖区内发生腺鼠疫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
c.辖区内发生霍乱暴发流行,一周内发病10—30例;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或市州以上城市的市区近5年来首次发生霍乱
疫情。
d.辖区内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或2个以上县市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疑似病例。
e.辖区内一周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f.辖区内动物间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暴发或流行,出现人感染病例。
g.辖区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h.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无死亡病例报告。i.预防接种或学生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j.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50人,或死亡5人以下。k.市州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橙色预警)
a.在辖区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发生5例及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区。
b.一个市州范围内腺鼠疫发生流行,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州。
c.一个市州范围内发生霍乱流行,1周内发病31—100例。d.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续发病例;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州。e.乙类、丙类传染病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一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f.一个市州范围内动物间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暴发或流行,2个以上县市区出现人感染病例,或疫情局部扩散,或出现人感染二代
病例。
g.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2个以上县市区。h.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i.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j.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及以上。k.一次放射事故超剂量照射人数50—99人,或轻度放射损伤人数10—19人,或中度放射损伤人数5—9人,或重度放射损伤人数1—4人。
l.鼠疫、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霍乱、脊髓灰质炎等菌种、毒种丢失。
m.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红色预警)
a.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疫情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b.霍乱在一个市州范围内流行,1周内发病100例以上;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市州,有扩散趋势。
c.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同时波及多个市州,并有扩散趋势,造成重大影响。
e.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传染病。
f.动物间发生人畜共患传染病暴发或流行,2个以上市州同时出现人感染病例,有扩散趋势。
g.省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
例。相关文件
5.l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2003年 5.2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生部
2001 5.3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5.4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5.5 《消毒管理办法》第三版
5.6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5.7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值班作业指导书》 5.8 《应急机动队管理办法》 5.9
应急准备与响应控制程序》 5.10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相关记录
第三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一法四规“应知应会
“一法四规”内容: 一法是《传染病防治法》;
四规是《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知识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并实施,于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新修订的传染病防治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共9章,80条。
3、法定传染病分三类共计39种,分别是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4、甲类传染病需要2小时网络直报,乙类、丙类传染病24小时网络直报。
5、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首诊负责制。任何疫情责任报告人在首次诊断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后,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科。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6、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报告人。
6、疫情报告是否及时和准确,直接影响到国家决策和调控科学与否。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各级政府有关主管人员和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不得隐瞒、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
7、防治传染病工作不力的人员将受到严厉惩罚,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从事传染病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监督管理的人员和政府有关主管人员玩忽职守,造成传染病传播或者流行的,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有关责任人员将最高受到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应知应会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其中,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颁布施行时间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特别是针对2003年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制定的,为的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于2003年5月9日发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共6章54条。
根据2010年12月29日国务院第138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修正,2011年1月8日公布并实施。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1、第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1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事件,应当立即向国务院报告。
2、第二十条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有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三)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应当予以配合。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进行调查,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四)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五)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拒绝接诊病人的;
5、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艾滋病防治条例
1、四免
“四免一关怀”中的“四免”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病人,可到当地卫生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科)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等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
2、一关怀
“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
第四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星启点幼儿园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为加强发生在幼儿园内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提高危机应急反应能力优化人,财,物等应急资源配置,建立紧急救助体系,提高行动效率,将突发公共事件给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降低至最小程度,特制定本预案。在预防为主的前提下,按照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一致的原则,坚持科学性,严密性,程序性的方针,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预案适用于幼儿园突发的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
(1)因自然灾害而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地震灾害,水旱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森林灾害,地质灾害等;
(2)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突发公共事件:火灾,交通事故,疫情,食物中毒,建筑质量安全事故,爆炸品和危险品污染或泄漏等;
(3)因社会对抗和冲突而引发的突发公共事件:邪教或敌对势力破坏,恐怖暴力活动,以及集体上访,集会,游行等重大集体事件;
(4)校园重大治安事件;
(5)其他事件。
指挥机构及职责
1、成立幼儿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对幼儿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和指挥。
组长:张海婧
副组长:周笑冰 韦晓冉
成员:刘庆 徐丽莹
邹佳辛刘小梅 贯晓鸥 王超 张玉华 李立 李晓玲 李雪 曲惠会
应急工作具体负责人:韦晓冉 职务:安全主任
手机:***
2、领导小组职责
领导组织协调事故应急救缓工作,负责事故应急,救缓重大事项的决策;负 责发布事故的重要信息。
3、报告范围
对于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给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校园安全稳定和 师生人身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和较为严重效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具体负责 人:韦晓冉
4、报告程序
幼儿园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现)后,事件现场有关人员应担立即报告 幼儿园负责人,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向当地政府,区教育局既有关部门报告。
5、报告要求
1)迅速。最先发现或接到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单位和个人应在第一时间内响当地政府报告,不得延迟。同时,应当向当地公安等部门报告。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事故发生的时
2)准确。报告事故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3事故简要经过○4事故已经造成或者伤亡人数,间,地点及现象情况○包括下落不
5已经采取的措施○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明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3)及时。事故情况发生变化后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成立“幼儿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指挥部”,指挥长:张海婧
副指挥长:韦晓冉
设立4个应急处置工作小组:
1)|救缓后勤组。张海婧 韦晓冉。负责组织应急救缓的指挥工作,负责物资,经费的保障。
2)联络协调组。周笑冰。负责信息收集并及时向指挥长报告。及时响委办,政府办,市教育局报告情况,负责调度车辆,负责与消防,交警,防疫,医院等部门的联络工作。
3)人员疏散组。李晓玲 邹佳辛 曲惠会。负责伤亡人员及亲友和围观群众的疏散劝导和安抚工作。
4)事故调查组。韦晓冉。负责现场的封锁,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负责参与相关部门的取证和调查工作。
园内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
1幼儿园接到报告后,由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指挥部长或副指挥部长立即通知相关人员在最短时间内赶赴现场。
2相关小组按要求立即进入应急救缓状态,迅速调集力量组织施救和疏散,并适时向公安,卫生等部门请求救缓。3迅速开展抢险救治和善后处理工作; 4做好情况和信息的报告;
5时间稳定后随即做好师生宣传教育及思想稳定工作; 6开展事故调查。
应急救缓主要工作程序
1事发后立即终止有关工作或活动,及时疏散,保护其他学生。
2在现场的教职工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对受伤害学生进行紧急救治或直接向120急救进行求助,同时向教育局主要负责人报告。
3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要在第一时间内及时到达事故现场,积极组织开展救治工作,准确真实地向教育局和当地人民政府报告。
4在应急救缓中,幼儿园应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治受伤害学生,及时告知其家长迅速赶赴现场,同时做好安抚工作。陪同学生家长前往卫生机构慰问受伤害的学生。
5幼儿园还应保护好事故现场和各种证据,包括人证,物证(含文字,声像等材料等),避免事故现场遭到人为破坏,积极配合公安,卫生部门进行调查取证,按公安,卫生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相关证据。
6落实教育,公安和卫生部门的其他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内。7幼儿园及时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通报事故发生的经过及处理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及时对事故进行善后处理,化解矛盾,尽快恢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师生思想情绪稳定。
第五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制度
一、村卫生室医务人员根据传染病防治技术标准和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对疑似病人及时进行隔离,发现疫情立即报告乡镇卫生院,由乡镇卫生院在法定时间内报告上级相关部门。
二、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建立隔离区,对病人的导诊和转诊要严格控制在固定区域内,对病区进行分区(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必要的设备。
三、对病区内的医务人员实行隔离管理和重点保护。村医参加传染病治疗期间,禁止、限制病区内不同区间人员的接触,由上级疾控部门负责组织进行隔离消毒,实施警戒。同时,为他们在病区内提供必需生活用品等,在规定时间内进行隔离医学观察。
四、污物通道与医疗通道严格区分,污物和垃圾直接从专门通道送到固定地点,能焚烧的立即焚烧;需要重复使用和不能焚烧处理应进行消毒浸泡处理直接通过专门通道运送到指定地点处理。加大污水处理的消毒剂量。
五、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染途径。
六、保护易感人群,为村卫生室所有医务人员发放预防用药。对病区的工作人员除发放预防用药外,还要配发隔离衣、防护口罩、防护眼镜等防护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