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未来10年亚太安全合作架构及中美日三边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未来10年亚太安全合作架构及
中美日三边关系”学术研讨会综述
蔡 亮
2012年7月6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举办了“未来10年亚太安全合作架构及中美日三边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亚太研究中心、国际关系学院、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及日本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环太平洋研究中心及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等机构的学者和本院学者共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建立中美日战略对话机制的意义、日美同盟与中国的安全合作、中美日在亚太安全领域中的互动、亚太安全合作架构的发展及美日亚太安全战略调整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未来10年亚太安全格局主要变量的发展前景
与会学者围绕着中美究竟谁是亚太安全格局的最主要变量、日本能否称得上亚太安全格局的主要变量之一及朝鲜半岛与亚太格局变化的联系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讨论,并深入交换了意见。
首先,与会学者一致认为中国是亚太安全格局的最主要变量,但美国是牵动亚太安全局势变化的最大外部因素,且中国在未来十年与美国还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所谓格局指的是一个区域内主要力量之间维持均势的局势。随着亚洲在全球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各主要力量均加大了对亚太地区的战略投入与博弈。一方面,中国的快速发展是影响亚太形势最活跃、最能动的内在因素。未来十年中国将继续保持快速的发展势头,在地区安全事务中的作用也会进一步提升。但另一方面,与会学者也指出美国是牵动亚太安全局势变化的最大外部因素,其目的在于维护在本地区的霸权与主导权。具体措施如美国加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实施战略“再平衡”,推进其亚太军事同盟体系与区域安全机制对接,明确提出部署反导系统,推动“美日+1”等形式的小三边合作等。美国的种种举措使得东亚合作中的政治安全因素增多,中国周边战略压力增大;导致发展主题和务实合作受到冲击;使得一些敏感问题更加突出,且可控难度加大。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即使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未来十年的经济总量可能与美国接近,但人均GDP至多达到美国的1/4,而两国在科技、军事实力及教育等方面的差距仍很大,中国的综合国力仍不能与美国抗衡。基于此,中国应继续奉行“韬光养晦”的战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略思想,妥善处理中国自己的问题,不要急躁冒进,要相信未来亚太地区格局调整在大方向上对中国是有利的。
其次,关于日本能否称得上亚太安全格局的主要变量之一的问题,与会学者的观点呈现两极。有学者明确指出日本已经称不上亚太安全格局中的主要变量了,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未来有可能陷入第三个“迷失的十年”;国内政治持续动荡,首相更替频繁;国际政治上攀附美国,没有独立战略可言,如果硬要说日本的国家战略那也只有攀附美国一条。但相反意见认为,日本是“经济出局,军事入局”。其战略的重要性,是以破坏性而非建设性方式体现出来。一方面日本要为构建亚太地区秩序发挥主导作用,适时抓住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契机,积极深化日美同盟;另一方面日本积极实施新的海洋战略,并将之与新安全战略重合,推行“动态防卫战略”,加大整合中国周边势力的力度,意图实现对华战略包抄。
关于日本问题,与会学者意见比较一致地认为尽管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崛起,但重走战前老路、重新法西斯化的可能性极低。
最后,朝鲜半岛与亚太格局变化联系呈现愈加紧密的趋势。朝鲜核开发及内政问题是本次与会学者关注的重点。有学者指出,朝鲜在拥核保核的同时正在增加与外部的联系,但面对明确的外部挑战,其回旋余地很小,短期内是不可能弃核的。至于金正日去世以来的朝鲜政局,其长期的稳定性正在增加。目前金正恩施政的重点在于竭力缩小与韩国的国力差距,使之出现有利于朝鲜的转变。
与会学者总体上对韩国李明博政府的对朝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其既无战略意义亦无较好的政策对应。下届韩国政府的对朝政策注定要有所调整,但也不会回归到金大中时代。目前韩国的统一准备主要是对朝鲜的心理攻势,但也有某些实际动作,如更加重视与朝鲜展开经济合作,坚持开城工业园区的运作,不断试探中韩朝经济合作的可能性等。上述举动已经包含有在未来朝鲜发展中抢占先机的意图,势必对半岛局势产生影响。与此同时,日本虽在安全领域对朝态度强硬,但同时也相当关注朝鲜经济运行态势,也希望能抢占先机。而美国对朝政策受国内选举因素左右,走了一个循环,虽然对朝的不信任在加深,但并不希望朝鲜问题在选举年失控。
至于中国的应对,有学者指出关键在于中国是否能够拉住美国,承认朝鲜拥核的现实,形成有效的危机管控。中国需要稳定,力图在东北亚经济发展中占领先机,朝鲜也希望经济有所发展,是否能借机成立中朝韩经济合作的平台等,应是中国认真思考的问题。
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作用及发展趋势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美国通过多个双边军事同盟及推动“美日+1”等形式的小三边合作成功地介入地区事务中,并将矛头直指中国,还意图将东亚峰会打造成亚太首要的政治安全机制,从而主导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这直接导致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中缺乏一个能够将中美全部包括在内的多边安全合作框架。
此外,除“香格里拉对话会”外,无论是“10+1”,还是“10+3”等均是以东盟为主导,但随着亚太力量的多元化发展及美国的积极介入,东盟的主导权备受挑战。未来在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框架内如何处理“东盟主导”和“美国领导”的关系?如何管理大国间的关系?
如何应对不同的安全需求?如何协调“软机制”与“硬机制”之间的不同?都将是探讨建立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所不可回避的问题。
有学者指出中国目前的思路应将东亚区域合作作为稳定周边、开拓周边、塑造周边的重要平台。中国应该立足东亚,放眼亚太,东亚合作与亚太合作并举,坚持多机制、多层次、多速度的发展模式,确保中国在各种区域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引导区域合作架构朝着有利于地区各国确保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1.坚持从战略高度看待东盟,坚持“10+1”在区域合作中的基础性地位。2.巩固和加强“10+3”在东亚合作中的主渠道地位。3.做实做强中日韩合作,以中日韩FTA建设为抓手,加快三国经济利益融合,推进人文交流,改善彼此之间的国民感情。4.维护东亚峰会“领导人引领”的战略论坛性质,推动域内外国家共同为本地区发展加强合作。在政治安全问题上以宣介新安全观、推动非传统安全合作为重点,力避涉及具体争议。5.加大对多边安全机制投入,强化顶层宏观设计,积极引导地区安全合作,将我快速上升的国力转化为地区安全影响力。
至于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学者提出了四种可能:1.双边军事同盟之间、美国的战略伙伴之间以及双边军事同盟和美国的战略伙伴之间结成网络,主导亚太安全合作;2.美国通过参与并改造东盟主导的多边安全合作机制,使松散的对话论坛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安全合作组织,实现由“东盟主导”向“美国领导”的转变;3.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继续维持现状;4.中国的倡议和主张被更多地接受,成为未来亚太多边安全合作机制的主要理念和指导思想。
另外,与会学者还指出除俄罗斯、印度、东盟外,如澳大利亚、韩国及新西兰等崛起的中等国家亦无不希望在亚太地区增强自己的发言权与扩大影响力,这些因素势必会对未来亚太安全合作架构产生影响。
中美日构建未来亚太安全架构的战略设计
与会学者首先对中美、中日、美日这三组双边关系进行了梳理,然后对中美日构建未来亚太安全框架的战略设计进行了讨论。
对于中美关系,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虽然美国加快在亚太地区的战略调整,战略“再平衡”的对象直指中国,但中美之间几无可能爆发冷战。中国保持对话的成本远低于对抗的成本,要学会与“头狼共舞”,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框架内维护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同时做一个让美国无法反对的第二大国。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日关系是最复杂的双边关系。总体而言,中日之间国力对比发生逆转,彼此存在各种误判,导致了两国在安全领域中的矛盾呈不断上升趋势。从日本国内而言,这缘于多种因素的重合:海洋战略与防卫战略重合;新手执政与特大天灾重合;国家战略安排与地方政府倒逼重合。此外,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外因作用下,日本对华战略调整的势头进一步增强,具有不可逆转性和长期化趋势。但日本近年经济上向中国的倾斜也越来越大,双方在经贸领域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此外,中日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地震预报及气象卫星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也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因此,对日本不能一概而论,要做具体分析,决定今后日本战略走向的主要外部变量还是中国,中国应该积极启发和引导日本。
多数与会学者认为对美“一边倒”、深化日美同盟并非日本国内的唯一声音,近年来日本国内已经呈现多元趋势,有更多独立于美国的战略,如对鸠山外交政策的重新评价就佐证了“归亚亲美”在日本有一定的民意基础,并非只是少数人的主张。
关于中美日构建未来亚太安全框架的战略设计问题,与会学者无不认为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策划三国之间的安全合作,摆脱冷战思维,缓解各方的战略焦虑,如美国担心被东亚一体化排斥在外,日本深受中美组成“G2”的噩梦困扰,中国则承受美日在亚太地区合纵连横的战略压力等。三边安全合作可先易后难,从三国的利益交汇点入手,通过战略对话维护地区稳定与和平,毕竟对话的成本要远远低于对抗的成本。
就中美日开展三边对话而言,与会学者普遍认为中国应持积极态度,将其作为探讨新型大国关系的平台,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开放包容的亚太新秩序。但另一方面,中美日三边对话中“美日对中国”的意向强烈,以此为平台约束中国的意图显而易见,因而目前立刻启动这一对话机制的时机尚未成熟。中国可以考虑先从中美日亚洲事务对话做起,再稳步推动三边对话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