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床试验AE及SAE处理工作指南
临床试验AE及SAE处理工作指南
不良事件:不良事件是病人或临床试验的受试者接受一种药品后出现的不良医学事件,但不一定与治疗有因果关系。
严重不良事件:是试验过程中发生需住院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伤残、影响工作能力、危及生命或死亡、导致先天畸形等事件。
处理及报告程序:
1.方案中对不良事件应作出明确的定义,并说明不良事件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分类标准(如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无关和无法判定)。
2.临床研究医生根据病情实施处理,必要时,启动防范和处理医疗中受试者及突发事件的预案。
3.遇有严重不良事件,临床医师必须在第一时间(2小时内)向项目负责人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报告,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应在24小时内向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伦理委员会、申办单位报告。在原始资料中应记录何时、以何种方式(如电话、传真或书面)、向谁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
4.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时,需立即查明所服药品的种类,由研究单位的负责研究者拆阅,即称为紧急揭盲,一旦揭盲,该患者将被中止试验,并作为脱落病例处理,同时将处理结果通知临床监查员。研究人员还应在CRF中详细记录揭盲的理由、日期并签字。
5.临床研究医生在报告的同时作好不良事件的记录,记录至少包括:不良事件的描述,发生时间,终止时间,程度及发作频度,是否需要治疗,如需要,记录给予的治疗。
6.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办公室协助研究小组追踪不良事件,直到患者得到妥善解决或病情稳定。
第二篇:临床试验访视工作指南
临床试验访视工作指南
2.试验进行中--监查访视
2.1 常规访视:
制定试验的总体访视计划(访视时间表、CRF收集计划)→ 回顾试验的进展情况、前次未解决的问题 → 与研究者联系,确定访视日期,并了解试验用品是否充足 → 制定本次访视工作的计划、日程表,准备访视所需的文件资料和物品→ 与研究者会面说明本次访视的主要任务,了解试验进展情况(受试者入选情况、CRF填写情况),以前访视所发现问题的解决情况 → 核对并更新研究者管理文件册,检查并补充试验用品 → 检查知情同意书(注意版本、签名及日期)→ 核查原始文件及CRF表(注意对试验方案的依从性、完整性、一致性、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现与报告)→ 收集CRF表 → 试验药品的核查(存放情况、发放回收情况记录、清点药品并与相应记录核对、检查盲码信封、使用是否违反方案要求)→ 记录所发现的问题 → 整理和更新各种记录表格 → 与研究者一起讨论和解决此次访视发现的问题,交流其他研究单位的进展和经验。
2.2 后续工作: 将取回的药品、物品、已签署的知情同意书、CRF等按规定存放 → 完成访视报告 → 更新中心文档和各项跟踪记录表格 → 监查工作项目组会议 → 对发现问题的追踪及解决→ 安排后续访视计划。
2.3 试验进行中需向伦理委员会提交的文件: 试验方案修正件、知情同意书修正件、严重不良事件报告、招募受试者广告(如采用)。
3.试验结束后或提前终止--关闭中心
3.1 试验结束访视:
访视前的准备 → 回顾常规访视中遗留的问题 → 确认访视时间,制定此次访视工作的计划和日程表 → 向研究者递交试验结束函 → 确认研究者管理文件册完整并已更新 → 确认所有CRF表均已收集 → 确认研究单位无数据丢失 → 确认严重不良事件的报告和追踪情况 → 确认遗留问题的解决情况 → 清点并回收剩余药品,核对药品运送、发放和回收记录 → 收回盲码信封及其他试验相关物品 → 讨论和总结,确认遗留问题及后续工作,说明试验相关文件资料的保存要求 → 致谢。
3.2 后续工作: 完成试验结束访视报告 → 通知伦理委员会试验结束 → 处理收回的剩余药品及其他用品 → 继续追踪和解决遗留问题 → 所有文件存档。
3.3 试验结束后向EC提交的文件:试验结束函、试验结束后的严重不良事件报告。
第三篇: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指南
临床试验数据管理工作指南
1.研究者认真填写病例报告表(CRF表),保证准确无误。
2.监察员应定期的去各试验中心,确认所有的数据记录、报告正确完整,与原始记录一致,对于完成的CRF表,监察员应及时送至数据管理员处。
3.数据管理员在第一份CRF表送达之前准备好数据库(需要保密性强,可靠)。
4.数据管理员对CRF表作进一步检查,发生疑问时,填写疑问表(query form)返回监察员,通知研究者作出回答。
5.数据录入:由两个数据录入员分别将数据双份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中。
6.利用软件将两份独立的数据文件进行对比,并对照CRF表进行修改核对。
7.质控核对:从全部病例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为5%,但不能少于5份病例)进行人工核对(数据库中数据与CRF表的数据),如果数据错误大于0.15%(10000个数据有15个错误),应对数据库中的全部数据进行人工核对。
8.制定统计分析计划:由生物统计人员配合主要研究者在制定试验方案时写成初稿,在试验的进行中,不断完善分析计划,但必须在数据锁定前定稿。
9.盲态审核:数据录入完成后,直到第一次揭盲之前,由主要研究者、生物统计人员、数据管理员和申办者对数据库内数据进行核对和评价。审核内容包括:对统计计划书的修改和确认;对研究方案中主要内容的确认;对全部入组病例和全部数据的确认(包括脱落病例,主要疗效,安全性数据等),盲态审核完后,锁定数据。
10.第一次揭盲:打开第一次揭盲信封,将A、B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1.第二次揭盲:在临床试验总结报告会上进行第二次揭盲,参加开盲人员:申
办者或申办者委托人、主要研究者、统计分析人员或组长单位临床研究基地负责人等。如试验组与对照组比例不是1:1,则临床试验仅开盲一次。
12.统计单位出具临床试验设盲试验揭盲记录。
第四篇:电梯故障及事故应急措施处理工作指南
电梯故障及事故应急措施处理工作指南
根据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的要求,电梯的使用管理单位应加强对电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并应制定电梯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等要求,我司特别针对以上内容加以说明:
1、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配备相应有电梯操作证的电梯管理人员。且每台电梯需落实具体的责任人,配臵专业救助工具及确保24小时不间断的通讯和监控设备运行正常。
2、当电梯发生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维保部门日立电梯,联系方式已张贴在轿厢控制板(热线:8008308333,手机:4008308333),也可由有资质的人员先行救助。
3、应急预案的演练,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电梯应急预案的演练(可通知维保单位日立提供相关的协助),并做好相关资料的取证;同时在轿厢内张贴宣传品及检验安全合格标志和注意事项,向民众宣传电梯安全使用和应对紧急情况的知识。
4、有权利和义务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业主及使用、管理人员进行以下内容的宣传教育,有需要时维保单位日立电梯可提供必要的培训。
1)如乘客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应采取求救和自我保护的程序
(1)被困乘客应通过警铃、对讲系统、移动电话或根据电梯内的提示进行求援,如拍门叫喊,用鞋子敲打等;
(2)被困乘客应远离轿厢门或已开启的轿厢门口,不要在轿厢内吸烟,保持镇静,听从管理人员指挥。;
(3)被困乘客在解救人员到场前不可撬轿厢门,或攀爬安全窗,不可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轿厢外;
(4)如轿厢内有病人或其它危险情况,应尽快告知值班人员,并互相帮助、救护及安慰;(5)如轿厢运行速度异常,应远离轿厢门,做“屈膝”动作,以减轻人体对“急停”的不适应。
2)如电梯发生紧急情况时使用管理单位接报的处理程序
(1)值班人员发现所管辖的电梯发生紧急情况,或接到求助于信号并确认后,应立即通知本单位具有电梯操作证的人员前往处理,同时致电维保单位日立电梯维保部门;(2)值班人员应用电梯配臵的通讯对讲系统或其他可行方式,告知轿厢内的被困乘客:“不要恐慌、保持镇定,远离轿厢门,不可将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出轿厢外,不要进行任何操作,安静的等待专业人员救援。”并不断安抚被困乘客。
(3)值班人员还应了解轿厢内的情况,如轿厢所停楼层的位臵,被困人数,是否有病人或其它危险情况,如有紧急情况立即与120等取得联系。
(4)使用管理单位具有电梯操作证的专业人员到场后可先行实施救援程序。如自行救助有困难,须等电梯的维保单位人员到场后,协同实施救援。
3)如发生困人的解救程序
到场的救援专业人员首先要识别电梯所处的位臵实施救援,如电梯轿厢高于或低于楼面超过0.5米时,应先执行盘车程序,再按实施下述程序实施救援;
(1)确定轿厢所在位臵;(2)关闭电梯总电源;
(3)用紧急开锁钥匙打开电梯厅门、轿厢门;(4)安慰并协助乘客离开轿厢,小心摔倒或跌伤;(5)重新将外门关好;
(6)待维保人员查明原因,解除故障后,电梯才能恢复运行。4)盘车解救程序
(1)在执行困人盘车程序时必须按要求先行切断电梯机房的电源并挂牌上锁;(2)确定统一指挥、监护、操作人员,由有专业资格人员进行具体操作;(3)确认厅门、轿门是否关妥;
(4)在进行机房紧急援救前必须与轿厢内乘客取得联系,稳定其情绪,告诉乘客准备采取急救措施,请配合;
(5)拆除主电机轴端盖(如有),安上旋柄座及旋柄;
(6)两个救援人员各把持旋柄的一端,另一个救援人员,手持掣动释放杆并监视平层标志;,轻轻撬开掣动,而应在撬开掣动的同时,把持紧旋柄,用力盘绞,使轿厢向正确的方向移动;
(7)轿厢移到平层处将刹车恢复到制动状态,(8)确认制动可靠后,放开盘车手轮; 5)善后处理(1)如有乘客受伤,应先进行救援和安抚的处理工作,并在通知电梯公司的同时将情况如实反映并应按事故报告程序进行紧急事故报告;
(2)调查电梯故障原因,并向乘客了解事故发生的经过。如属外部原因,力求做好相关的取证工作;
(3)如属电梯故障所致,应督促电梯维护单位尽快地检查并修复;
(4)如现场有新闻媒体的参与,应尽量做好解释工作并及时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汇报情况,将不良影响降到最低;
(5)及时提交故障及事故汇报资料。
5、紧急状态时对电梯的处理
1)发生火灾时,应以立即终止电梯运行为原则。(1)及时与消防部门联系并报告有关领导。
(2)按动有消防功能电梯的“消防按钮”,使消防电梯进入消防运行状态,以供消防人员使用;对于无消防功能的电梯,应立即将电梯直驶至首层并切断电源或将电梯停于火灾尚未蔓延的楼层。告诫轿厢内乘客保持镇静按救援程序实施后,组织、疏导乘客离开轿厢,沿安全通道撤走,将电梯臵于“停止运行”状态,用手关闭厅门、轿门、切断电梯总电源。
(3)井道内或轿厢发生火灾时,应即刻停梯疏导乘客撤离,切断电源,用灭火器进行灭火。(4)对于有共用井道的电梯发生火灾时,应立即将其余尚未发生火灾的电梯停于远离火灾蔓延区,或者交给消防人员用以灭火使用。
(5)相邻建筑物发生火灾时,也应停梯,以避免因火灾而停电造成困人故障。2)发生淋(湿)水时(遇到台风、雷暴等恶劣天气或消防水管、居民水管出现异常)应实施预防性措施,加强电梯巡视检查,关好机房窗户和门。电梯机房主屋顶或门窗漏雨而进水;底坑因建筑防水层处理不好而渗水;上下水管道、消防栓、家庭用水等泄漏造成电梯淋(湿)水事故时,除对建筑设施采用堵漏措施外,还应马上通知维保单位日立电梯维保部门并采取应急措施:
当底坑内发现少量进水或渗水时,应将电梯停在二层以上,终止运行,断开总电源。(1)当楼层发生水淹而使井道或底坑进水时,应将轿厢停于进水层站的上二层,停梯断电,以防止轿厢进水。
(2)当底坑井道或机房进水很多,应立即停梯,断开总电源开关,防止发生短路、触电等 事故。
(3)发生淋(湿)水时,应迅速切断漏水源,设法使电气设备不进水或少进水。(4)对淋(湿)水电梯应进行除湿处理,如采取擦拭、热风吹干、自然通风、更换管线等方法。确认淋(湿)水消除,绝缘电阻符合要求并经试梯无异常后,方可投入运行。对微机控制电梯,更需仔细检查以免烧毁电路板。
(5)电梯恢复运行后,详细填写淋(湿)水检查报告,对淋(湿)水原因、处理方法、防范措施记录清楚并存档。
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2017年6月
第五篇:污水处理及厌氧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工作指南
污水处理及厌氧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工作指南
宗旨
本手册是针对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及试运行工作编写的,可供安装、调试及营运工作人员使用,亦可作为建设方、施工方施工验收之参考
纲目
手册含以下主要内容:调试条件、调试准备、试水方式、单机调试、单元调试、分段调试、接种菌种、驯化培养、全线连调、检测分析、改进缺陷、补充完善、正式试运行、自行检验、正式提交检验、竣工验收。
细则
1、调试条件
(1)土建构筑物全部施工完成;(2)设备安装完成;(3)电气安装完成;(4)管道安装完成;
(5)相关配套项目,含人员、仪器,污水及进排管线,安全措施均已完善。
2、调试准备
(1)组成调试运行专门小组,含土建、设备、电气、管线、施工人员以及设计与建设方代表共同参与;
(2)拟定调试及试运行计划安排;
(3)进行相应的物质准备,如水(含污水、自来水),气(压缩空气、蒸汽),电,药剂的购置、准备;
(4)准备必要的排水及抽水设备;赌塞管道的沙袋等;(5)必须的检测设备、装置(PH计、试纸、COD检测仪、SS);(6)建立调试记录、检测档案。
3、试水(充水)方式
(1)按设计工艺顺序向各单元进行充水试验;中小型工程可完全使用洁净水或轻度污染水(积水、雨水);大型工程考虑到水资源节约,可用50%净水或轻污染水或生活污水,一半工业污水(一般按照设计要求进行)。
(2)建构筑物未进行充水试验的,充水按照设计要求一般分三次完成,即1/
3、1/
3、1/3充水,每充水1/3后,暂停3-8小时,检查液面变动及建构筑物池体的渗漏和耐压情况。特别注意:设计不受力的双侧均水位隔墙,充水应在二侧同时冲水。已进行充水试验的建构筑物可一次充水至满负荷。
(3)充水试验的另一个作用是按设计水位高程要求,检查水路是否畅通,保证正常运行后满水量自流和安全超越功能,防止出现冒水和跑水现象。
4、单机调试
(1)工艺设计的单独工作运行的设备、装置或非标均称为单机。应在充水后,进行单机调试。
(2)单机调试应按照下列程序进行:
a、按工艺资料要求,了解单机在工艺过程中的作用和管线连接。b、认真消化、阅读单机使用说明书,检查安装是否符合要求,机座是否固定牢。
c、凡有运转要求的设备,要用手启动或者盘动,或者用小型机械协助盘动。无异常时方可点动。
d、按说明书要求,加注润滑油(润滑脂)加至油标指示位置。
e、了解单机启动方式,如离心式水泵则可带压启动;定容积水泵则应接通安全回路管,开路启动,逐步投入运行;离心式或罗茨风机则应在不带压的条件下进行启动、停机。
f、点动启动后,应检查电机设备转向,在确认转向正确后方可二次启动。g、点动无误后,作3~5min试运转,运转正常后,再作1~2h的连续运转,此时要检查设备温升,一般设备工作温度不宜高于50~60℃,除说明书有特殊规定者,温升异常时,应检查工作电流是否在规定范围内,超过规定范围的应停止运行,找出原因,消除后方可继续运行。单机连续运行不少于2h。
(3)单车运行试验后,应填写运行试车单,签字备查。
5、单元调试
(1)单元调试是按水处理设计的每个工艺单元进行的,如格栅单元、调节池单元、水解单元、好氧单元、二沉单元、气浮单元、污泥浓缩单元、污泥脱水单元、污泥回流单元的不同要求进行的。
(2)单元调试是在单元内单台设备试车基础上进行的,因为每个单元可能有几台不同的设备和装置组成,单元试车是检查单元内各设备连动运行情况,并应能保证单元正常工作。
(3)单元试车只能解决设备的协调连动,而不能保证单元达到设计去除率的要求,因为它涉及到工艺条件、菌种等很多因素,需要在试运行中加以解决。
(4)不同工艺单元应有不同的试车方法,应按照设计的详细补充规程执行。
6、分段调试
(1)分段调试和单元调试基本一致,主要是按照水处理工艺过程分类进行调试的一种方式。
(2)一般分段调试主要是按厌氧和好氧两段进行的,可分别参照厌氧、好氧调试运行指导手册进行。
7、接种菌种
(1)接种菌种是指利用微生物生物消化功能的工艺单元,如主要有水解、厌氧、缺氧、好氧工艺单元,接种是对上述单元而言的。
(2)依据微生物种类的不同,应分别接种不同的菌种。
(3)接种量的大小:厌氧污泥接种量一般不应少于水量的8~10%,否则,将影响启动速度;好氧污泥接种量一般应不少于水量的5%。只要按照规范施工,厌氧、好氧菌可在规定范围正常启动。(4)启动时间:应特别说明,菌种、水温及水质条件,是影响启动周期长短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讲,低于20℃的条件下,接种和启动均有一定的困难,特
(5)菌种来源,厌氧污泥主要来源于已有的厌氧工程,如汉斯啤酒厌氧发酵工程、农村沼气池、鱼塘、泥塘、护城河清淤污泥;好氧污泥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应拉取当日脱水的活性污泥作为好氧菌种。
8、驯化培养
(1)驯化条件:一般来讲,微生物生长条件不能发生骤然的突出变化,常规讲要有一个适应过程,驯化过程应当与原生长条件尽量一致,当做不到时,一般用常规生活污水作为培养水源,果汁废水因浓度较高不能作为直接培养水,需要加以稀释,一般控制COD负荷不高于1000~1500mg/L为宜,这样需要按1:1(生活污水:果汁废水)或2:1配制作为原始驯化水,驯化时温度不低于20℃,驯化采取连续闷曝3~7d,并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生物生长状况,或者依据长期实践经验,按照不同的工艺方法(活性污泥、生物膜等),观察微生物生长状况,也可用检查进出水COD大小来判断生化作用的效果。
(2)驯化方式:驯化条件具备后,连续运行已见到效果的情况下,采用递增污水进水量的方式,使微生物逐步适应新的生活条件,递增幅度的大小按厌氧、好氧工艺及现场条件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好氧正常启动可在10-20d内完成,递增比例为5-10%;而厌氧进水递增比例则要小的很多,一般应控制挥发酸(VFA)浓度不大于1000mg/L,且厌氧池中PH值应保持在6.5~7.5范围内,不要产生太大的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水量才可慢慢递增。一般来讲,厌氧从启动到转入正常运行(满负荷量进水)需要3-6个月才能完成。
(3)厌氧、好氧、水解等生化工艺是个复杂的过程,每个工程都会有自己的特点,需要根据现场条件加以调整。
9、全线调试
(1)当上述工艺单元调试完成后,污水处理工艺全线贯通,污水处理系统处于正常条件下,即可进行全线连调。(2)按工艺单元顺序,从第一单元开始检测每个单元的PH值(用试纸)、SS(经验目测)、COD(仪器检测),确定全线运行的问题所在。
(3)对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工艺的单元,全面进行检测调试,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4)各单元均正常后,全线连调结束。
10、抓住重点检测分析
(1)全线连调中,按检测结果即可确定调试重点,一般来讲,重点都是生化单元。
(2)生化单元调试的主要问题
a、要认真检查核对该单元进出水口的位置、布水、收水方式是否符合工艺设计要求。
b、正式通水前,先进行通气检测,即通气前先将风机启动后,开启风量的1/4~1/3送至生化池的曝气管道中,检查管道所有节点的焊接安装质量,不能有漏气现象发生,不易检查时,应涂抹肥皂水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修复至要求。
c、检查管道所有固定处及固定方式,必须牢固可靠,防止产生通水后管道产生松动现象。
d、检查曝气管、曝气头的安装质量,不仅要求牢固可靠,而且处于同一水平面上,高低误差不大于±1mm,检查无误后方可通水。
e、首次通水深度为淹没曝气头、曝气管深度0.5m左右,开动风机进行曝气,检查各曝气头曝气管是否均衡曝气。否则,应排水进行重新安装,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f、继续充水,直到达到正常工作状态,再次启动曝气应能正常工作,气量大、气泡细、翻滚均匀为最佳状态。
g、对不同生化方式要严格控制溶解氧(DO)量。厌氧工艺不允许有DO进入;水解工艺,可在10~12h,用弱空气搅拌3~5min;缺氧工艺DO应控制在小于0.5mg/L范围内;氧化工艺则应保证DO不小于2~4mg/L。超过上述规定将可能破环系统正常运行。
11、改善缺陷、补充完善
(1)连续调试后发生的问题,应慎重研究后,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予以完善,保证达到设计要求。
(2)一般来讲,改进措施可与正常调试同步进行,直到系统完成验收为止。
12、试运行
(1)系统调试结束后应及时转入试运行。
(2)试运行开始,则应要求建设方正式派人参与,并在试运行中对建设方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其掌握运行操作。
(3)试运行时间一般为10~15天。试运行结束后,则应与建设方进行系统交接,即试运行前期污水站全部设施、设备、装置的保管及运行责任由工程施工承包方自行承担;试运行期,则由施工方、建设方共同承担,以施工方为主;试运行交接后则以建设方为主,施工方协助;竣工验收后则全权由建设方负责。
13、自验检测
(1)由施工方制定自验检测方案,并做好相应记录。
(2)连续三天,按规定取水样(每2h一次,24h为一个混合样),分别在进出水口连续抽取,每天进行检测(主要为COD、PH、SS),合格后即认定自检合格。
14、交验检测
(1)由施工方将自检结果向建设方汇报,建设方认同后,由建设方寄出交验书面申请报告,报请当地环保监测主管部门前来检测。
(2)施工方,建设方共同准备条件,配合环保主管部门进行检测。(3)检测报告完成后,工程技术验收完成。
15、竣工验收
(1)由施工方向建设方提交竣工验收申请,并向建设方提供竣工资料。(2)由建设方组织,并正式起草竣工验收报告,报请主管部门组织验收。(3)正式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厌氧生物处理调试运行 厌氧生物处理、调
试、运行指导手册
目的
本手册用于厌氧生物降解工艺单元的运行管理。内容及对象
手册包括有以下7个内容:即:厌氧生物反应概述;厌氧技术优势和不足;反应机理;厌氧反应器类型;厌氧反应器工艺控制条件;启动方式;运行管理;问题及解决措施;手册适用于厌氧反应器操作人员、污水站技工、化验人员和管理人员,亦可供相关人员参考。厌氧反应概述
利用微生物生命过程中的代谢活动,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无机物,从而去除水中有机物污染的过程,称为废水的生物处理。根据代谢过程对氧的需求,微生物又分为好氧、厌氧和介于两者间的兼性微生物。厌氧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过程,在无需提供氧的情况下,把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和少量的细胞物质,这些无机物包括大量的生物气(即沼气)和水。厌氧是一种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把废水治理和能源相结合,特别适合发展中国家使用。厌气处理技术的优势和不足
优势:
4.1可作为环境保护、能源回收和生态良性循环结合系统的技术,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效益;
4.2耗能少,运行费低,对中等以上(1500mg/L)浓度废水费用仅为好氧工艺1/3; 4.3回收能源,理论上讲1kgCOD可产生纯甲烷0.35m3,燃值(3.93×10-1J/m3),高于天然气(3.93×10-1J/m3)。以日排10t COD工厂为例,按COD去除80%,甲烷为理论值80%计算,日产沼气2240m3,相当于2500m3天然气或3.85t煤,可发电5400Kwh;
4.4设备负荷高、占地少;
4.5剩余污泥少,仅相当于好氧工艺1/6~1/10;
4.6对N、P等营养物需求低,好氧工艺要求C:N:P=100:5:1,厌氧工艺为C:N:P=(350-500):5:1;
4.7可直接处理高浓有机废水,不需稀释。
4.8厌氧菌可在中止供水和营养条件下,保留生物活性和沉泥性一年,适合间断和季节性运行;
4.9系统灵活,设备简单,易于制作管理,规模可大可小。厌氧不足:
1、出水污染浓度高于好氧,一般不能达标;
2、对有毒性物质敏感;
3、初次启动缓慢,最少需8-12周以上方能转入正常水平。
4、反应机理:厌氧反应过程是对复杂物质(指高分子有机物以悬浮物和胶体形式存在于水中)生物降解的复杂的生态系统。其反应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5.1水解阶段——被细菌胞外酶分解成小分子。例如:纤维素被纤维酶水解为纤维二糖和葡萄糖,淀粉被淀粉酶分解为麦牙糖和葡萄糖,蛋白质被蛋白酶水解为短肽和氨基酸等,这些小分子的水解产物能被溶解于水,并透过细胞为细胞所利用。
5.2发酵阶段——小分子的化合物在发酵菌(即酸化菌)的细胞内转化为更为简单的化合物,并分泌到细胞外。这一阶段主要产物为挥发性脂肪酸(VFA)醇类、乳酸、CO2、氢、氨、硫化氢等。
5.3产酸阶段——上一阶段产物被进一步转化为乙酸、氢、碳酸以及新的细胞物质。
5.4产甲烷阶段——在这一阶段乙酸、氢、碳酸、甲酸和甲醇等被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细胞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