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二十四诗品》中诗美画镜与自然意象
论《二十四诗品》中诗美画镜与自然意象
谭珍珍(10中文本2班)1005210208
【摘要】:《二十四诗品》是谈论诗的风格的著作,司空图既以诗画一体的入思及言说方式诠释“拟容取心”、“思与境偕”之神,又用诗心画意架一道“象”的彩虹。诗眼之传神,画境之写意,全在象罔之中。作为一本诗学著作,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对“自然意象”作了精当的概括。其中“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等已成为研究诗歌文论者共同认定的意象内涵,并且与司空图倡导的“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含而不露”融会贯通。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诗美画境;自然意象;庄子
整整二十四首四言诗,组成一部著作,篇幅不大,但是每篇都短小精悍,意味无穷,值得推敲揣摩。每篇四言诗不惟有诗之体,更有诗之辞:举凡比兴、夸饰、象征、意象、境界等等,在《二十四诗品》中错综成文,吐纳自如。单以“象征”为例,表达用以品貌诗之风格意境的,既有人物形象,亦有自然景象,还有植物、动物、器物等等。郭绍虞序《二十四诗品》,称“司空氏所作重在体貌诗之风格意境”。论诗说文,并不执著于理、道、义、志,而是留意于品、式、格、境。《二十四诗品》所述,重在诗歌的风格意境,并以独具诗性魅力的话语方式,对其研究对象进行既鲜活灵动又精确系统的阐释。
一、《二十四史品〃含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二十四诗品〃含蓄》一篇,其中写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着一字”并不是一字都不用,而是诗境要得之于表象之外,而且要含有言外不尽之意。“尽得风流”是指将诗歌的言外之意表现的淋漓尽致。“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指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哀伤。这也是写诗的一种极高境界,也是对前两句做的一个注解。“是有真宰,与之沉浮。”是指事物存在着实在的情理,作品和它一起沉浮呼吸,进而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局面。“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是指含蓄,就像漉酒时酒汁渗漏不尽,又如同花开时遇到满天霜气。空中的沙尘游荡不定,海里的泡沫飘荡涌流。万物不断变化聚散,诗歌需要博采精收。这里运用漉酒,花开遇霜,沙尘游荡,泡沫飘涌等意象极写含蓄的韵味之致。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就是此篇就是首领之句。
《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庄子〃齐物论》云:“若有真宰,而特不得其朕”郭象注云:“万象万情,趣舍不同,若有真在使之然也。”他们都认为善于运用极少的文字,表达言外无穷之意,烘托作者丰富而又有深度的思想。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纲领性理论判断,可谓以含蓄之辞,总括含蓄之品,是司空图《含蓄》篇的重要理论贡献。它并非提倡诗人在创作时可以不讲究文字或者故意造作文字,枯涩朦胧,而是主张加强作品思想艺术的提炼,用精练的文辞营造出深远的境界。
二、《二十四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二十四诗品〃雄浑》是其首篇,气势宏伟壮阔,为诗歌奠定一个高亢的基调,是二十四诗品最重要的一品,论述的是诗歌的阳刚之美。“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整体的意思就是,华美的文辞涌现在外面,但真实的内容却充实其中。返回虚静,才能达到浑然浩荡的气势。把正气沉淀蓄积起来,笔力才可显出豪雄之感。雄浑的诗有保罗万物的气势,高高横贯浩淼的太空。想苍茫滚动的飞云,如浩荡翻腾的长风。用超越生活的表面描写,超越作品的核心内容。但是追求雄浑,不可勉强拼凑,自然的来的,才会意味无穷。
这里运用“腓”(注:小腿肚)、“太空”、“油云”、“长风”等意象来表达对做雄浑这一类诗所要遵循的原则和达到的意境。但从这些自然意象就可以看出,司空图崇尚老庄,与庄子文学中的比喻意象也差不不多。“反虚入浑”这句之意与《庄子〃人间世》中:“唯道集虚”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曰文章要返璞归真才能有真内涵。“寥寥长风”
则出自《庄子〃齐物论》“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号,而独不闻寥寥乎!”极状诗人的浩然正气充荡在宇宙中。
而“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这句,是本首诗的点睛之笔。此处“象”指物象,即中国古典美学常说的“形”,“环中”一词,源于《庄子〃齐物论》:“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原指上下门槛承受门轴的洞孔,枢轴插入上下“环”中方能转动自如,所以“环”的作用就在于“虚”。此处“环中”代指内心,即古典美学所说的“神”。所以,“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就是超越,物象,把握实质。亦即突破事物的“形”,表现事物的“神”。马克思哲学说,表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其突显出来深层本质则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那么艺术形象的塑造正是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结合,表象与观念的统一,或者说个别蕴涵了一般、具体的概念。“超以象外”的提出,就解决了不只是要扣住一些表象,执著以求,还要抓住实物的本质内涵,追求内在的神似创造独特的诗美画境。与此同时,还显现了诗人该有的胆气,有魄力,有笔力。
总之,《二十四诗品》中的基本命题、审美理想和诗境意象,在我国古代诗歌意态美理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古代文学理论建构和文学批评实践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仍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是一部普通的诗歌理论著作,它是贯通古典美学与现代文艺的美丽通道,是激活技术文明时代诗与思的一个能量源。
参考文献
【1】王宏印.《诗品》注译与司空图诗学研究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2】孙雍长注译.《庄子》[M].广东:花城出版社,1998.【3】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 1986.【4】郭绍虞.诗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第二篇: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论鲁迅《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
内容摘要:
《野草》是鲁迅杰出散文作品,《野草》一共有24篇散文诗,最早发表的《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最后一篇《一觉》写于1926年4月10日,前后历经一年零七个月。1927年4月26日,在作品结集出版之时,鲁迅又写了代序言的《题词》。前23篇,都是写在北洋军阀黑暗势力笼罩下的北京,《题词》是写在国民党实行“清党”、对革命进行大屠杀、十分恐怖的广州。写作时间和环境,虽然有所不同,而作者的心境和思想、艺术手法,却大体是一致的。包含了鲁迅的思想,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他对残酷世界的批判,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野草》这部散文诗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更加了解鲁迅丰富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了解他不为人知的感情生活,让我们向他的思想世界迈进了一步。
关键字:《野草》 意象 象征
鲁迅曾对人说过,他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野草》所表现的正是作为孤独个体的鲁迅的种种生命体验和认识。传统文化被冲击后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其独特的思想基础;在极其残酷的生存环境中找不到希望的绝望;独自面对死亡而体验到的生命的荒诞和虚无……《野草》是鲁迅最个人化的著作。《野草》也是鲁迅心灵的诗,揭示了鲁迅的个人存在,个人生命的存在,文学个人话浯的存在,相对多的露出了鲁迅灵魂的真与深。《野草》只属于鲁迅自己。在《野草》中,他将沉积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命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正是意象富于隐喻、暗示、多义的特质,为鲁迅渴望表达的生命体验找到了最适合的诗化形式。而如何谈论与分析《野草》,应哲学、与象征艺术中论述。
一、《野草》中的生命哲学,哲学可以归纳于三点,第一是韧性战斗哲学,第二是反抗绝望哲学,第三是向麻木复仇哲学。韧性战斗的哲学,主要是指对于旧的社会制度与黑暗势力,对人和人性摧残压迫所采取的生命选择和心理姿态。基于对改革中国社会艰难的深刻了解,对于五四以后青年抗争黑暗势力过分乐观和急躁的观察,鲁迅以一个启蒙者独有的清醒,提出坚持长期作战的韧性哲学。他说他佩服天津青皮的“无赖精神”。他主张同敌人战斗中,要坚持“壕堑战”,尽量减少流血和牺牲,他告诉人们:“正无须乎震骇一时的牺牲,不如深沉韧性的战斗。”《野草》第一篇〈秋夜〉暗示的就是这个思想。同时在《过客》中,具有这种韧性战斗精神的枣树,变成了一个倔强的拔涉者的动人形象。对于过客的形象,在他心里已酝酿了十余年的时间,用短小话剧形式写的《过客》,一致公认是《野草》的压卷之作,这里包含了鲁迅自辛亥革命以来,所经历所积蓄的最痛苦、也最冷峻的人生哲学的思考。在写完《过客》的两个月后,鲁迅在一篇文章里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
与前面韧性战斗哲学联系的,是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反抗绝望的哲学,是鲁迅转向自己内心世界进行激烈搏斗的产生的精神产物。所谓“反抗绝望”并不是一个封闭世界的孤独者自我精神的煎熬与咀嚼,而是坚持叛逆抗争中感受寂寞孤独时灵魂的自我抗战与反思。它的产生与内涵,都与现实生存处境有深刻的联系。在《影的告别》是《野草》中,假托影与形的对话,它最痛苦也是最痛快的选择,是在黑暗中无声的沉没。《乞求者》抒发了在冷漠无情的社会里,对奴隶式求乞行为的厌腻、疑心与憎恶。《希望》是将“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表现得最充分也最直接的一篇。
复杂的人生哲学,是鲁迅出于改造国民性思想而对于麻木群众一种愤激批判情绪的升华与概括。鲁迅在《野草》里连着写了《复仇》、《复仇(其二)》两篇散文诗,将这一人生思考传达到了淋漓尽致的程度。创作的目的,前者是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后者是有感于先觉者与群众麻木之间可悲的隔阂。
二、《野草》中的意象与象征艺术
《野草》这部作品运用了一种与《呐喊》、《彷徨》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野草》是一个有机的意象的艺术世界,不仅各篇的喻体互相联系着,随着恋爱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各篇的喻指也相互联系着,不断充实着新的意蕴。如:《秋夜》中的“火” 隐喻的是爱情,《死火》里的“死火”是鲁迅的自喻。《死后》里的“火花”是与《秋夜》里“他于是遇着了火,我以为这火是真的”遥相呼应的,“眼前仿佛有火花一闪”意象出诗人起死回生,他的爱情和美好生活也起死回生。《题辞》里的“地火”喻指诗人灵魂里萌生的爱情之火,爱情的火焰犹如熔岩般喷涌而出。《野草》是一个有机的意象的艺术世界,不仅各篇的喻体互相联系着,随着恋爱的进程,不断发生着变化,而且各篇的喻指也相互联系着,不断充实着新的意蕴。除了意象的运用以外,《野草》还大量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它反映了鲁迅内心深处的理想和渴望,表达了他在黑暗世界重压下的孤独、苦闷、失望、彷徨、求索和希望的情感。象征主义的基本情绪是对生活的悲观和绝望,而《野草》闪耀着理想的光芒。例如:《雪》这篇散文诗。《雪》的主题是《希望》的延续,如果说《希望》侧重于表现诗人自己对爱情的态度,是诗人生命意志战胜道德的宣言书,那么《雪》的侧重点是对她在爱情面前犹豫不前的不满。《雪》比较了以“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为象征的两种生命形态。散文诗一开头,用两句话描述以“暖国的雨”为象征的生命形态,作为以“江南的雪”为象征的生命形态的陪衬。在诗人看来“暖国的雨”虽然不受严寒的侵袭,生活一帆风顺,但是生命没有同严酷的现实搏斗过,就没有冰冷而坚硬的灿烂。“江南的雪”同严寒、严酷的现实生活搏斗过,比起“暖国的雨”,闪现出了“冰冷而坚硬的灿烂”,是诗人所赞赏的生命形态。“江南的雪”的美是阴柔的美,女性的美,是含蓄的象征她的美。诗中描述“江南的雪”都是诗人对她的美的赞赏。在雪里还出现了一组象征爱情的花朵的意象,如“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想象中的“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都是象征她热烈的爱情和旺盛的生命欲望。接着笔锋一转,写到“朔方的雪”博大而壮美的形象:“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的生光……”“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的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这些都象征着“朔方的雪”是诗人理想的生命形态、人格形态,也是诗人对自己的激励,对她的激励。在《风筝》中诗人描绘了北京“严冬的肃杀”和故乡“春日温和”的两幅情景,表面看来是写自然气候,实际上象征了诗人思想感受下的社会环境。这两种象征性的画面中,存在一种矛盾现象:当北京还处在严冬季节时,天空的“远处”却有象征春天来临的风筝在“浮动”,在故乡春日温和之中,又描绘了瓦片风筝的“憔悴可怜”。寒冬的威严、浓重的黑暗、残酷的现实并没有将诗人吓退,他相信春天必会到来。然而光明又在远处“浮动”令他感到渺茫。诗人运用形象代替抽象的象征手法来喻示自己的思想感情,把那些在前进道路上的追求、探索、矛盾的复杂心情,借用象征的形象巧妙的渗透到了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作为一部灵魂之书,《野草》开辟的境界,在中国的精神史和文学史上,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个艺术珍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现代象征主义散文诗中一座难以超越的高峰。参考文献:
【1】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2】 胡尹强 著 《鲁迅:为爱情作证》 东方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版
【3】 许寿裳 著《我所认识的鲁迅〃鲁迅的精神》,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8年版
【4】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5】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三篇: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从《汤姆叔叔的小屋》看基督教对美国黑奴的精神救赎
An Analysis of Symbolism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Gone with the Wind: From Novel to Film 西方吸血鬼与中国鬼的文学形象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the Chinese Spring Festival with the Western Christmas Day Social Criticism in Wordsworth’s Concept of Nature
On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Marlin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浅谈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On Dickinson’s Choice of Nature as the Theme of Her Poems 《喧哗与骚动》中没落的悲剧
中译英口译活动中母语负迁移现象的实证研究
从合作原则的角度分析《成长的烦恼》中的言语幽默 国际商务函电的礼貌原则研究 浅析美国俚语的起源
An Analysis of Women’s Status in Pride and Prejudice 英汉绿色词对比研究
电影《暮色》中人物对白的言语行为分析 英语习语的来源与特点
英语广告语篇的会话含义分析
对《别对我说谎》中非言语因素的分析
An Exploration on Different Cultures in Terms of Flowers 海明威文学创作中主题的转折点——《乞力马扎罗的雪》 浅析英文商标翻译中的问题及对策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下的《奥兰多》
浅析《圣经》人物典故在《红字》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运用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
探析《玛莎•奎斯特》中玛莎性格的根源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 Bo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ism The Comparison of Marriage Tradition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美国梦”的破灭——《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 中美礼貌用语的跨文化对比分析
礼貌,商务信函的灵魂—礼貌原则及其在商务信函中的应用 古诗词英译关于夸张的翻译策略研究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 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内涵 商务谈判中幽默语的运用 浅析中英恭维语
试析《儿子与情人》中保罗畸形的爱情观
亨利詹姆斯的《戴茜米勒》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 论《瓦尔登湖》的生态伦理意蕴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魔戒》中的女性人物
分析《要说出全部真理,但不能直说》中的标记用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友谊观对比 英汉关于“愤怒”隐喻的分析
Living in the Crack: A Study of the Grotesques in Winesburg, Ohio 斯嘉丽:独特的新女性
英汉颜色词“红”的对比研究 英文电影中俚语的翻译策略
论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式菜名中的运用 英语外贸信函的特点及翻译
礼貌原则在国际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八十年代以来汉语中英语外来语及翻译 英语广告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A Study on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Legal Films 《大衣》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
Comparative Study of Love-Tragedy Between Romeo and Juliet and The Butterfly Lovers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言语幽默的功能对等翻译
《我弥留之际》中的格雷马斯叙事结构 论中美广告中所反映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语境对汉译英的影响
以姚木兰和斯嘉丽为例看东西方女性意识差异 从中美数字谚语看中美文化的差异 英汉植物文化词汇的差异及翻译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评《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非洲观 中西方茶文化对比研究——以红茶为例 论英语写作中中式英语的成因及解决策略
从《永别了,武器》与《老人与海》浅析海明威的战争观 从冗余理论浅谈翻译技巧之增译法与减译法 从餐桌礼仪中的非语言交际角度看中英文化差异
《人性的污点》中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与社会原因的分析 从《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看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突 新闻英语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分析 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的外贸函电翻译 浅析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补偿策略 论《飘》的女性主义
师生关系与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之关联性探析
从弗洛姆的社会过滤理论看中国诗词翻译中的文化传递
英语“名词 + ly”类形容词的词化分析、语义特征及句法功能
解读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商业社会——对《巴比特》的人物性格及讽刺手法的分析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Sexism in English Language 88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A Study of Mark Twain’s Rhetorical Devices: Irony and Humor in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91 论证北美独立战争的合法性—重读托马斯.潘恩的《常识》 92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盖茨比”人物象征主义的运用 93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
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anslation of Brand Names 95 图式理论与英语听力教学
浅析《我弥留之际》中达尔的悲剧
影视作品中的中英电话礼貌用语对比研究
歇斯底里的舞台自语者——《寻找格林先生》主题解读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Roses” in Wuthering Heights--Catherine Earnshaw and Catherine Linton 100 从哲学角度看中西餐具文化的差异
浅析英语职业委婉语的特点及其社会功能 102 浅析《蝇王》的人物及其象征意义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主动语态在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功能
On the Aesthetic Connotation of the Death in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by Hemingway 105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蝴蝶梦》
Grammatical Analysis of Academic Writing 107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简•爱》两种中文译本的比较 108 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Mirror Image Relationship Between General Liguang and Patton 110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 111 中美文化交际中的礼仪文化差异研究 112 英汉自谦语的对比研究
汉英亲属称谓词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114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简•奥斯丁的《爱玛》中的会话含义 116 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特征与影响
被忽略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女性角色分析 118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 119 论功能对等原则下的商标翻译
120(英语系经贸英语)贸易壁垒下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突破之路—以华为为例 121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2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现实元素(开题报告+论)124 《蝇王》中的人物原型研究
中外青年婚姻观念差异——从《柳堡的故事》和《傲慢与偏见》中进行对比 126 浅析《爱玛》中女主人公的女性意识 127 奥巴马演讲词的人际意义研究 128 浅析《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自由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试论爱伦•坡的哥特式风格——以《厄舍古屋的倒塌》为例 130 比较中美民事诉讼文化的价值取向 131 美国总统面面观
On the Image of Women's Language in English 133 论如何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134 《赫索格》中玛德琳的性格
西丽自我身份的寻求——《紫色》的女性主义解读 136 论英语听力难点及解决方法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 138 论广告英语的人际沟通功能
如何增强小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An Analysis of Gothic Features in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141 《简爱》和《藻海无边》的女主人公的对比研究 142 中美大学毕业典礼演讲之叙事结构的比较研究 143 试论汉语新词的英译
《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原型
英语谚语中关系分句之先行词he高频使用之探析 146 《双城记》与《呼啸山庄》的家庭主题对比 147 从《警察与赞美诗》看欧亨利式结尾
奉献与救赎:浅谈欧•亨利小说的宗教精神 149 论英美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寓意及翻译
简析译者文化背景对其处理习语翻译的影响--《水浒传》赛珍珠译本中的习语翻译 151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 152 英汉动物词语隐喻意义的对比分析 153 英国哥特小说故事情节中的怪诞表现 154 苔丝悲剧的解读
155 Effects of First Person Narration on Thematic Expression in Araby 156 情感因素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57 从Salsa舞解析墨西哥人的性格
158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159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160 从《蜘蛛侠》系列看美国的英雄主义 161 从《洛丽塔》看美国世纪中期的消费文化 162 中美企业招聘广告文化对比分析
163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164 从礼貌原则探析酒店服务英语
165 善,还是恶――《我弥留之际》中安斯性格分析
166 Positive Transfer of Chinese Reading Strategies in English Reading Comprehension 167 浅谈汉数字习语英译中的虚化现象 168 英语汉源借词研究
169 培养中学生认识并有意识的使用词汇记忆策略 170 从功能对等论看中餐菜单的英译 171 浅谈中学生中国式英语产生及对策
172 Hemingway’s Individual Heroism from Santiago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是近期写作,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免费参考
173 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74 论《牧师的黑面纱》中的宗教讽刺 175 从消费文化看《美国悲剧》
176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177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178 浅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务英语 179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80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 181 A Research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inese Dish Names 182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
183 在归隐中相遇—论梭罗与陶渊明的诗意人生 184 追求“美与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玫瑰意象研究 185 违反合作原则下的幽默效果
186 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其短篇小说的人物对话 187 国际快递公司的本土化战略
188 中美面子观比较及其对商务谈判策略的启示 189 《幸存者回忆录》中多丽丝•莱辛的生态观
190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圣克莱尔一家的人物分析 191 高中英语新课标在xx中实施情况调查与分析 192 浅谈体态语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3 中美幼儿教育对比研究
194 论《某人住在一个多美的小城镇》的语言艺术(开题报告+文献综述+论文)195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 196 忠实与变通策略在科技翻译中的运用 197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 198 论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意象对意境的构建 199 试析《到灯塔去》中的女性主义
200 高中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与培养——以天河中学学生为例
第四篇:玉终别,月亦落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玉与月意象的建构意义
分类号: I 学校代码:11460 学 号:00901114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玉终别,月亦落
--论《穆斯林的葬礼》中玉与月意象的建构意义
Death of the jade and the mo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mageries about the
jade and moon of “Muslims’ Funeral”
所在院(系): 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 葛苗苗 指导教师: 赵国乾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月至二○一三年五月
二○一三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
期:
[摘要]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作家霍达的代表作,小说通过玉与月意象构建了一个独特的回族世界。霍达以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三代人交错扭结的命运。本文主要以“玉”、“月”意象为切入点,探讨在传统文化和穆斯林文化中这两个意象的不同意义,以及玉与月意象与人物命运之间的联系和在小说中的功能,揭示《穆斯林的葬礼》中体现出的蓬勃不息、纯净高洁的生命意识。
[关键词] 霍达; 玉与月意象;《穆斯林的葬礼》;生命意蕴; 纯净
[Abstract] The novel named “Muslim funeral” is a masterpiece of Muslim writer Huo Da.The novel builds a unique Hui world by jade and moon imageries.The novel shows the staggered fate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a Muslim family with a unique perspective and delicate brushwork.In this paper, the “Jade” and “mo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discusses two different meaning of the image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uslim cultur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jade and moon imagery and the fate of the characters, and the spirit about the vigorous, pure and noble sense of life in the novel “Muslims’ funeral”.[Key words] Huo Da;The jade and moon imageries;“Muslims’ funeral ”;Meaning of life;Pure
目 录
引论·······························································1
一、玉与月意象丰富的文化意蕴·······································1
(一)传统文化中玉与月意象的原型探究及象征义·······················1
1、玉意象·························································1
2、月意象·························································2
(二)穆斯林文化与玉、月之间的联系·································3
1、玉意象·························································3
2、月意象·························································3
(三)小说中玉与月意象的内涵·······································4
1、玉意象·························································4
2、月意象·························································5
二、玉与月意象和悲戚的人物命运·····································5
(一)玉别离---韩子奇的悲惨命运·····································5
(二)月亦落---韩新月的凄美爱情·····································6
三、玉与月意象形成的独特叙事艺术···································7
(一)新颖的框架结构···············································7
(二)推动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的悬念·······························8
四、玉与月意象蕴含的精神价值·······································9
(一)纯净的玉与月的精神指向·······································9
(二)蓬勃不息的意识···············································9(三)心灵冶炼后的高洁··············································9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文献综述··························································12 致谢······························································14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引论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意象”理论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追溯其源头包括《周易》和《庄子》两部著作,同时从后世古典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随着“意象”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其认识有很多种,但按照通常的理解意象就是“意”和“象”两方面的结合,“意”指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象”指客观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万物,所以意象应该是借助于具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的一种情思,或者说“通过作者心灵、情感浸染,重新组合过的物象”。
[1](P86)
霍达是现当代文学史上拥有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家,在小说、戏剧、报告文学等领域著述颇丰。她的作品对生命思考很深,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她的成名作《穆斯林的葬礼》,还被冰心老人誉为“奇书”,并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部小说对“玉与月”意象的描写深刻而独特,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两个不同时代、三代人交错扭结的命运的沉浮。霍达通过平行穿插的叙事方式,让两个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情节线索并列出现,分别叙述,而又最终归于同一主题。而本文主要以“玉”、“月”为切入点,通过阐释其意象功能以及在其中寓示的内涵,从而近一步探讨霍达《穆斯林的葬礼》中体现出的蓬勃不息、纯净高洁的生命意识。
一、玉与月意象丰富的文化意蕴
中国意象理论经历了由古代到现代并且吸收西方美学的元素不断演变转化。共通点上,“意象是作为心物交融的体现,是经过作家情感所染化了的象,即意中之象,是运斤定墨所要进行艺术表现的核心对象。”[2](P14)不过在不同文化系统下,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即使同一个意象也会有不同的含义。下面就从不同的角度阐释玉与月意象蕴含的深厚文化意蕴。
(一)传统文化中玉与月意象的原型探究及象征义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玉与月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玉是财富的象征,也与道德、品性相关联;月更是有着多种内涵,温润、女性、变幻无常都是月在不同语境下的演绎。
1、玉意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文化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早在新石器时代玉便被制作成器皿供有一定地位的人使用。由于玉自身独特的质地属性,渐渐地玉不再只是作器具使用而被抽绎出许多不同的内涵,成为政治上、道德上以及人格品性上美丽的象征物。
到父权社会,玉成为权利、财富和地位的象征,也成为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治地位的工具。春秋时期盛行的“还玉”现象,更将玉文化的内涵引向极致。《仪礼·聘礼》记载了诸侯国之间遣使聘问的具体礼节,出聘国使者带贵重礼玉器去拜见聘问国。等到使节回国前,受聘国国君又会派人去使者住的馆舍举行“还玉”仪式,将收下的贵重礼玉器又一一奉还使者带回国方式突出了礼的人文趋向,目的是强调玉的礼仪性而非功用性的价值。
[3](P78)
。“还玉”的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传统文学中玉还常常和道德、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就是一种证明。《论语》一书有多处涉及孔子与其弟子以玉自比的事件,比如“子贡日:‘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价而沽诸’”
[4](P113),这里美玉象征着满腹才华,孔子等自比“美玉”反映出他们严于律己的精神。“待价而沽”是他们人生理想的选择,他们把自己琢磨成一块“美玉”,这是他们的自身价值,而所谓的“明主”就是他们的追求,美玉受世人推崇器重就是他们做官奉献得到国家百姓的认同。
有时候玉常和女性联系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经常以玉比喻女子的容颜、个性和肌肤等等。比如“珠圆玉润”就可以形容女子声音如玉一般流利圆润,“冰肌玉骨”则形容女子肌肤的洁白晶莹,用“美人如玉”形容貌美温柔的女子,而“美如冠玉”则是形容男子的貌美,就连女子的死亡也是用“香消玉殒”来表示。可见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里,玉和女性有着太多的联系。
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中国人从感知晶莹润泽的玉,联想到事物的美好、人物品格的高尚,直至上升到君子德行操守的标准和事业的象征。正如李珊珊写道“玉一直被视为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成为各种纯洁美好事物的象征”。
2、月意象
在中国文化里,月亮一开始就不只是一个物质的东西,它充满了神秘,负载着深刻的原始文化内容。沧海桑田,而那轮明月却亘古不变,或圆或缺,人们一次次仰望天空,不禁深思遐想。
因为其神秘,而且古时候的科技还不发达,民间流传起许多关于月亮的故事,如美丽的女子嫦娥奔月的故事,离开丈夫一个人孤独地守护在凄冷的月宫中,只有一只玉兔相伴,伫立在那儿思念着家人。
月亮因其温婉而阴冷、千姿百态的特性,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之一,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情思。它高洁明亮的光华,象征着人们对光明美好的追求,也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比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寄托了诗人对朋友的殷切关怀;又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人生一种美好的期许;又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则是对安宁、朴实生活的美好向往。
月亮又是凄冷的,忧伤孤独的,比如“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表现的是一个男子对亡妻深切的思念,几多缠绵与哀伤;又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是一个君主无颜面对百姓,最后时光的忧郁;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渲染了一种凄美孤寂的意境,满满的全是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思。
古诗中的月亮还常常与思乡、思念亲人相联系。比如李白的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白如话地表现出了因为月亮触动了心绪,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又如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
[5](P33)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是故乡明”,月无处不明,但故乡的月亮却更加明亮,因为对家人的想念;还有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见到挂在空中的明月,遥想远方的亲人也许此时此刻正与自己同望那轮明月,聊以慰藉。
月亮是文人笔下永远说不完的故事,或圆或缺、或阴或晴,唤起了人们无限的人生感慨,成为古代文人探寻不止的永恒意象。
(二)穆斯林文化与玉、月之间的联系
穆斯林的意思是顺服伊斯兰教的神安拉的人。此外,穆斯林也可以指穆斯林世界,可以指现今的伊斯兰国家。不过,现在一般我们提到的穆斯林都是泛指信仰伊斯兰教的信徒。信仰伊斯兰教没有专门的教条、机构,但他们遵循着那些多年流传的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因此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宗教文化。其中,玉与月亮在穆斯林文化中有着不可磨灭的特殊地位。
1、玉意象
“玉”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在前文我们也说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人多以玉来喻拟自己的品性、道德。不过玉不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与中国穆斯林回族存在着深厚的联系。
在回族的历史中,玉不仅仅是财富、地位象征,更是回族先祖文化的流传,也是回族人坚忍不拔的精神象征。回族学者赵慧曾写过,“大量的文献,传说中的回回识宝故事印证了‘玉’在回族人包括其先民的生存、生计中的重要作用,玉文化在回族人的心里有着一种特别的感知,即对自己民族历史的一种自豪与骄傲,一种对自己民族的情感亲附,一种身份认同,也有对自己祖先文化的深切怀念。基于此,在之后的文化再造过程中,才有可能主动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玉文化作为民族生存,文化适应的一个点,加以改造发展,进而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而又不失自身之根基。”。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穆斯林与玉的各种故事以及他们对玉的崇敬之情。所以说回族文化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相碰交中渗透融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玉的历史文化。
2、月意象
月亮,同样与穆斯林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穆斯林对月有着特殊的情感,邝琰在自己论文中就提到了这一点,“远在古代,阿拉伯半岛的穆斯林就观察了月亮出没和盈亏圆缺等有规律的变化,并把这看作全能的真主显示的无数迹象之一,作为伊斯兰教的象征,从而对月亮产生了一种亲近的情感”
[6](P21)
[6](P22)
。而这种情感一直被穆斯林延续着。
当今世界上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国旗上都可以看到新月的图案,清真寺屋顶上也有新月的宗教标志。清真寺顶上的月亮造型偏左,是象征上弦月(又叫新月)中的峨眉月形状。用上弦月(即新月)中的“娥眉月”造型放置在清真寺顶上,来象征伊斯兰教生生不息和欣欣向荣的宗教特质。
总之呢,月亮这一物象在穆斯林文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三)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玉与月意象的内涵
邝琰在自己的文章中写道“在不同的民族文学中,往往使用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学形象,这些形象大多与其自然环境相关,有一些文学形象更为集中、更为鲜明并且表现民族的性格及其精神,这些往往就成为特定民族文学富有民族特色的事象。对某种事象的偏爱,是一种民族心理、审美情趣的自然流露,往往烙上了鲜明的民族烙印”
[6](P20)
。而霍达写这本书这是如此。
霍达身为回族人,又生长于珠玉世家,并且师从于历史大家,在《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中就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化底蕴,“积累了霍达半生的生活底蕴,尤其是那曾孕育她成长的回族珠玉世家的熏陶浸透及老舍作品韵致之影响”
[7](P87),为读者展现一个极富特色的回族世界。其中,霍达选取了玉石与月亮这两个极富回民族特色的文学形象,同时前文有分析玉与月也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意象,也是表现了穆斯林文化与传统文的撞击与融合,鲜明地为我们描述了当代穆斯林世界的丰富多彩,以及穆斯林们在这段生活中展现的坚毅顽强民族精神。
1、玉意象
书中就有提到玉在回族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玉的历史、琢玉人的历史。比如韩子奇到亨特先生家做客,两人聊天时,十分详细的叙述了浩瀚的玉的历史,中国各个朝代玉的特性以及名扬千古的琢玉大家的故事,也表现出亨特这个老外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与文化的陶醉和欣赏,也刺激了韩子奇作为国人的那份自尊心;又比如云游的老者吐罗耶定听到梁亦清说自己的店是玉器作时,立即欣然感叹梁亦清是“穆斯林的明珠”,并且说道“穆斯林和美玉珍宝有缘啊!和田玉出在新疆,绿松石产于波斯,猫眼石源于锡兰,夜明珠源自叙利亚”
[8](P20),这些都表明了玉在回民族中的崇高地位,玉就如明珠一般纯洁,是回族穆斯林一种精神的寄托。
作品中有关玉的一系列篇章,生动地描写几个爱玉、寻玉、琢玉人的曲折不平命运。首先是受人敬仰的“玉魔”老先生,品德高尚,一生爱玉、藏玉,为此甚至癫狂才获得了这个称号,几乎无人不知。但是老先生寿终正寝后,儿孙不肖,弄得倾家荡产,老先生一辈子苦心珍藏的所有玉都随之消散了,就连“博雅”宅也改了主人;再有就是普通的回民匠人梁亦清,他虽是琢玉高手,却木讷寡言,不善经商,花费全部心血雕琢郑和下西洋的宝船,就是为了替回回争那一口气,但上天总是不如人愿,在宝船即将成功时却玉毁人亡;不过这几个爱玉人中命运最为曲折的就是韩子奇了,小说对他的一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他的人生几经波折,都与玉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这点后面会有专门的论述。
文中对玉的描写,都是有关几个对玉执着的人的故事的叙述,见证了几位爱玉人的一生波折,也寄寓着坚毅不屈而又高洁淳朴的生命意蕴。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2、月意象
月的意象在小说中更是常常出现,随着故事不断发展,月意象的意义也不断变化着。小说中许多地方都有描写月的片段,比如 “像触到了远离凡尘的月亮”、“朦胧的月光”、“一轮明月在未名湖上空升起”等等,这些简单的月亮的描写,为小说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气氛,短短的几笔却仿佛是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忧伤,正如小说的故事发展一样,无论是过去的一代人还是韩新月为代表的新一代,他们的生活都透露着一丝忧伤,最终都是带有悲剧性的结尾。
不过月在不同的地方出现,也代表了不同的意义,有时是希望有时是忧伤,总之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新月”这一意象,不仅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而且就是女主人公的名字。取这一名字之初,便寄寓了父母深切的期盼和祝福,希望这个在战争中出生的孩子能够像新升的月牙一般美丽而纯洁。这一意象从而也预示了主人公的命运,生命如月牙般残缺,后面会有专门的部分来论述。
除了在意境渲染和人物命运上,月意象也与小说独特的叙事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即月意象的功能,本文的第三部分将从新颖的结构以及独特的叙述话语对情节内容的影响来进行分析。
二、玉与月意象和悲戚的人物命运
前文用很多笔墨阐述了在不同文化中玉与月意象的意义以及其意义在时间流逝文化发展中的多样性,并且简单地分析了一下在《穆斯林的葬礼》这本小说中特殊的内涵。这两个意象的含义在文中表现在许多方面,这里选取两个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一下他们的命运与这两个意象的联系。
(一)玉别离---韩子奇的悲惨命运
即使说韩子奇的一生就是玉的一生,那也毫不为过。
原本他跟随老人吐罗耶定历经千辛万苦赴麦加朝圣,坚持信仰不断前行。不过在偶然中进入梁亦清的家后,他的世界也随之变化了,正如文中说“奇珍斋,对他来说,是偶然闯入了一个全无所知的天地,一个新奇、神秘的世界,他看得呆了”
[8](P23)
,从此他与玉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璧儿带着他欣赏那些玉器时,韩子奇,那时还叫易卜拉欣,仿佛走进了一个恍惚迷离的梦境,他体味到了从未有过的满足和兴奋。他陶醉于此,把一切都忘了,甚至他自己。最终因他失手摔碎了一只宝贵的玉碗,也机缘巧合地从此留了下来,并且拜梁亦清为师,进入了广阔玉的世界。
那时的韩子奇继承了师傅的淳朴善良以及高超的琢玉技艺,但好景不长,师傅突然离世,汇远斋的蒲老板又落井下石,奇珍斋没落了。这激起了韩子奇内心的那股傲气,他忍辱负重,改投到蒲老板门下,一方面为了完成师傅未完的宝船工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学习经商之道以在将来重振奇珍斋。与洋人亨特的结识又促使他了解了玉的历史和价值,也从此鉴玉、寻玉、藏玉,一生痴心于玉,视玉为自己的生命。不久后名震京城的“览玉”盛会使他成为名符其实的“玉王”。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不过战争无情,这场盛会之后不久,奇珍斋就受到了威胁,为了保护玉,保护住中国的传统珍宝,韩子奇无奈抛下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带着藏玉漂洋过海到了陌生的英国,可没想到一去就是好多年。
战争结束,韩子奇的命运从此发生巨大的转变。自己好不容易拥有的爱情破灭,喜爱的人也就此出走,韩子奇由一个顶天立地的“玉王”变成了一个在妻子面前唯唯诺诺、优柔寡断的男人。支撑着他的是密室里的那些玉和他最爱的女儿新月,如果失去这些,他也如丢了性命一般。可是上天却没有眷顾他,女儿却因突如其来的心脏病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也使韩子奇陷入了痛苦的绝境。而“密室”那些玉将陪伴他度过寂寞的晚年,他为玉而活着,再也不能失去玉了,玉是他生命的最后一点儿支柱。所以文革时玉器被超,他的精神支柱完全塌陷了,韩子奇也从此一病不起,最终带着忏悔与遗憾离开了。
临死之前他才有所感悟:他这六十年经历了一个轮回,得到的又都失去了,等于什么也没有得到,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把他戏弄够了,摧残够了,他也老了,这才懂了。他的一生不断追寻,琢玉、赏玉、藏玉,宣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瑰宝,得到的很多,牺牲的却是更多。最终韩子奇失去了他视如生命的玉,不过这是这众多的磨难与煎熬,才使他在临死前能够顿悟人生。
(二)月亦落---韩新月的凄美爱情
新月这一词,在本文中寄寓了太多的内涵,它既象征着美丽纯洁与光明希望,但也由于它的残缺,它也代表了忧伤与不幸。而新月又是小说女主人公的名字,她的命运或多或少与此有着关联。
在她出踏入这个家门的时候,她还是那么的纯真与美好,世上的一切在她眼里都是美妙的。当哥哥问她名字时,她用稚嫩的声音回答:“我叫新月,就是刚升起的月亮,弯弯的,尖尖的。”
[8](P651)那时候的她只有见到亲人的喜悦以及看到全新世界的新奇,根本不知道等待她的会是什么。在睡梦中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她不知道亲生母亲留下的只有那张照片了。
还好她善良正直地长大了,虽然家里的事情有时候她不明白,尤其是父母的争吵,但她忍耐着。她认真积极,有着秀美文静的气质。她对自己充满信心,高考填志愿时只填了第一志愿,而且是全国最好的北大,不给自己留任何后路。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正当她满怀信心计划着自己未来时,家中的争吵开始爆发了,她明白父母下午的争吵就是因为她。就好像文中所写:“弯弯的一道新月从西南方向的天际升起,浮在远处的树梢上空,浮在黑黝黝的房舍上空,她是那么细小、玲珑,像衬在黑丝绒上的一枚象牙,像沉落水中仅仅露出边缘的一只白璧,像飘在水面上的一条小船,这小船驶向何方?”
[8](P47)
这好像新月命运的写照,柔弱瘦小的她此时惶恐不安,不知道自己的志愿究竟结果如何,不知道自己将走向何方。她从姑妈那里回房,“抬头看到天上的那一弯新月,便想到了自己,她和那神秘的天体是一样的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名字。。。天上的月亮有自己的运行轨道,从容不迫地向前走去,她呢?她现在却在一个十字路口,茫然徘徊”。[8](P48)在黑色的夜幕里,她像走进一个无人的空谷,感到孤独和凄凉。
经历一番波折,她最终进入了梦想已久的大学。考上后的她为了打破他人对回族人的偏见,学习十分刻苦,而且只许自己做第一名。在这里她得以离开了那个小小而又压抑的家,她准备在这里展翅高飞。她遇见了几个各有特色的同学,尤其遇见了羞涩而又充满才华的年轻老师楚雁潮。她在这里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她对每个人都很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可是好梦没有持续,一切的一切都在她得了心脏病后破灭了,她是个没有未来的人,可是她并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更加积极地面对所有的一切,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文中她生病后有段和妈妈的争吵:她说“自己的路自己走,这是我自己的事,求您别管了!”
[8](P596)
可是梁君璧却生气地回答“我宁可看着你死了,也不能叫你给我丢人现眼!”在这艰难的时刻,她的母亲却没有成为她的支柱。朦胧的爱情是她病痛中延续生命的源泉,她的母亲却亲手断了这一源泉。最终命运没有眷顾任何人,年仅20岁的她还是带着遗憾,带着她所爱的人的依恋离开了人世,像月亮一般落下了。
三、玉与月意象形成的独特叙事艺术
文学叙事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
[9](P232),只有读者被叙述逻辑的合理性以及语言描写和文章内容吸引时,才能更深层地揭示文章价值意义。这里从叙述的结构与内容情节两方面分析玉与月构成的独特话语。
(一)新颖的框架结构
一部作品如果想打动人心,光有曲折的故事和美丽的人物是远远不够的,最终是要作者落笔,将这个故事诉诸纸上,读者才能去欣赏、思考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意义,因此怎样写也就是如何叙事便显得十分重要。虽然作者霍达在后来写道:“最高的技巧是无技巧,仅仅炫耀技巧就失去了灵魂。让人看见的技巧是拙劣的技巧。我在落笔之前设想过各种技巧,写起来却都又忘了。”翻看小说,你就能发现作者精致巧妙的构思。
首先从宏观上来说,一看小说的目录就能体味小说结构的新颖。小说由序曲“月梦”、尾声“月魂”和正文十五章构成,仅从这里就能看出小说故事发展的一二,“月”和“玉”这两个意象贯穿了小说的始末,成为小说发展的线索。
月是纯洁美好的代表,而“月梦—月冷—月清—月明—月晦—月情—月恋—月落—月魂”这一以“月”为中心系列的章节,也是讲述了两个美丽坚强的女子的凄婉故事。序曲主要描写的是梁冰玉追求爱情,但也不因爱情失去自我而最终漂泊国外远离家乡的故事;其它“月”的章节主要以韩新月为主人公,前面第二部分也详细地介绍了韩新月一生的发展,它燃烧着生命,炽热的追求自由
[10](P107)
不过一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与爱情。虽然没有抗拒住命运的安排,最终还是“月落”了。这一系列中,冰玉母女的共同点就是都不远束缚在社会对女性禁锢下,勇敢地追求爱情,追求自我的解放。
玉是中国传统的瑰宝,也是事业的象征,“玉魔—玉殇—玉缘—玉王—玉游—玉劫—玉归—玉别”这以“玉”为系列的章节,讲述的是几个爱玉人的故事,更是主人公韩子奇一生的体现。同样在第二部分讲述人物命运时也清晰的阐述了韩子奇起伏不断的悲惨的一生。他一生生活在矛盾中,也痴爱了玉一生,但最终与玉作别,失了生命,也在最后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另外“玉”与“月”交叉叙述,小说情节就如此交叉进行着,每个章节间又有着隐隐的联系,就这样时间与空间上不断变化交替,是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不自觉就将自己置身于故事发展的时空中,不断去找寻故事的下一方向。
除了以上的部分,小说还采取了倒叙的手法。华中师大的李纯子在自己的文章写道“在一定的范围内,故事中的时间如果在向度上属于过去,便会赋予文本一种悲伤的色彩。作品中多次采用了倒序的写法,让故事叙述更加复杂,推动情节波澜起伏地向前发展,展现人物悲剧性的命运。”
[11](P63)正是如此,倒序的手法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小说一开始便写道“清晨,她走来了”,这样优雅的她在看到那扇门是为何那样的激动,这都是读者会想象的。后来故事的展开就好像一个绵长哀婉的回忆,让人陷入其中,充满对人生命运的感叹。
总之,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巧妙独特的结构设置与倒序手法的使用,都使小说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更加的生动而神秘。
(二)推动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的悬念
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以“月”和“玉”为特征的叙事话语,使小说产生了许多扣人心弦的悬念,让文章更具可读性,读者也不忍释手。
小说在一开始就展示了一个人物,写她“走在这里,仿佛从一个长长的梦中醒来”,她在总是梦见月亮,梦中只有柔和的月色。这就是一个悬念,在这样的描写渲染下,读着这里更加让人思考:她究竟是谁?在这里她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像一个长长的梦?为什么总梦见月亮?这就让人不自觉地期待看下去。在读完之后再看这里又会有很深刻的不一样的感受。
还有小说在新月刚刚发病后有这样一段话:“云在夜空流动,隐隐现出朦胧的月亮。那是半壁下弦月,清清的,淡淡的,弓部的轮廓清晰可见,弦部已是一片迷蒙,渐渐溶进天空。月半已过,盈满的玉轮匆匆地度过了大放光明的短暂时刻,迅速地亏损了,像被潮水一点点地浸没。”
[8](P275)
这里月亮的出现以及变化与情节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为韩新月后面命运的发展设置了一个悬念。新月就像月亮一般在燕京大学得到了重生,也遇到了重要的人,但正如这月亮大放光明只有短暂的时间一般,她才燃烧起激情的生命就要“亏损”了,最终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另外新月与母亲梁君璧之间的隔阂,韩子奇在妻子前面的唯唯诺诺等都让人产生不小的疑问,也正是这些悬念的设置使小说更加跌宕起伏,也推动着小说情节不断发展。
四、玉与月意象蕴含的精神价值
以玉和月牵系起来的“玉器梁”家三代人,每个人的故事都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过也正是在他们对命运不屈的抵抗下,彰显出中华民族儿女顽强坚毅的精神,展现了回民族即使职业不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的三代人的形象,一代又一代的穆斯林儿女都在在不断追求中透露出蓬勃的生命意识。
(一)纯净的玉与月的精神指向
小说故事的展开全部以“玉”和“月”为中心,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构建了一个以“月”、“玉”意象为中心的奇妙世界,这两个意象为小说渲染了一种洁净而又凄美的意境。它们在小说中也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映衬,指向了一种纯净高洁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又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追求体现的:老匠人梁亦清一生勤勤恳恳,只是以自己精湛琢玉手艺为生,淡泊名利;继承的韩子奇一生识玉、藏玉、爱玉,正直坚毅,只为保护中华传统瑰宝,牺牲了很多作为个人的幸福;梁冰玉极具叛逆性,就像美玉一般,忠实于自己的感情,不委曲求全,最终实现了女性自我的解放;韩新月更是新一代的代表,她积极向上,勇敢地选择了爱情,追求自由。这些爱玉人或者如月亮般的人儿都是那么朴实,心灵都是那么的纯净而高洁。
(二)蓬勃不息的意识
《穆斯林的葬礼》中的人物都有着高洁的人格,赤忱地追寻着自我想要的东西,虽然最终无法摆脱命运,但都展现了一种蓬勃的生命意识。马平曾写过“假如没有千百年来的屡遭挫折与磨难,回族也许早已在安逸中消失。”劳勇敢、坚毅顽强的性格。
有学者写过:“整篇小说时代的跨度也自然而然,也体现了生命的韧性,更大程度地传达了生命的主题。”[13](P31)
[12](P8)
正是这些苦难挫折,以及他们不屈的精神造就了穆斯林儿女勤从梁亦清到韩子奇所在的战争时代,再到韩天星新的一代,他们所有的苦难都成为了向上的动力,顽强的坚持下透露出蓬勃不息的生命意识。
(三)心灵冶炼后的高洁
前面的分析来看,小说中不管男人、女人都经历了很多挫折,最终也一个个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仿佛只是个惨痛的悲剧。“对悲剧来说最紧要的不仅是巨大的痛苦,而是对待痛苦的方式”
[14](P212),他们的逝去并不是无意义的,虽然最终无法改变悲剧性的命运结局,但是他们却有着为实现自我所焕发出的蓬勃不息的精神追求。民族的希望,正是在于不断的追求中,后世的人们才会感悟:人究竟该如何活下去。[15](P72)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作者在后来也谈到的“我觉得人生在世应该做那样的人,即使一生中全是悲剧,悲剧,也是幸运的,因为它毕竟完成了并非人人都能完成的对自己的心灵的冶炼过程,他毕竟经历了并非人人都能经历的高洁、纯净的意境。人应该是这样大写的‘人’。”
[10](P107)
韩新月的一生虽短暂,她却能够反抗社会的偏见,勇敢的追求自我和爱情;韩子奇一生波澜,却在临死前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梁冰玉远走他国,最终离开爱人孩子,选择了女性真正的尊严。胡晨鹭在研究中也说:“霍达的小说达到了深刻人性的深度,其悲剧意识引导者人们对生命、对人生的无限遐想。”
[16](P62)
《穆斯林的葬礼》正是通过对玉与月的意象探寻,展现了韩子奇、韩新月这些人物不同的命运追求,从他们的命运中引发读者的无限思考,小说中的人物也经历了心灵的冶炼后成为大写的“人”,展现了悲剧意蕴下淳朴又高洁的人性。
结论
霍达凭借其深厚的历史知识、高超的创作功力,以精致巧妙的构思安排结合倒叙式的手法,通过 “月”、“玉”这交错并行的两条线索,既向读者展现了冰玉母女纯洁的梦想,对自我和爱情的期待,也向读者展示了韩新月和楚雁潮、韩子奇和梁冰玉之间的凄美爱情,还有梁亦清、梁君璧几乎所有人凄楚的命运。
本文即以“玉”、“月”为切入点,“玉”与“月”凝结了作者霍达独特的对世界、人生、人性的思考方式,糅合着她的聪慧与才情,给我们呈现出了一个凄美的用“玉”“月”意象建构起来的世界。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意象理论,并深入阐释“玉与月”这两个意象,分析它们凄美丰富的美学意蕴以及“玉器梁”一家人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并通过小说中人物不断的探寻与追求展现了在悲剧下人性的美,透露出一种蓬勃不息的生命意识。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刘锋杰.文学批评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 李月.中国意象理论的历史发展及现代性演进[D].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3] 仪礼.聘礼[M].北京:中华书局,2012.[4]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5] 李珊珊.探寻《穆斯林的葬礼》中的玉意象[J].北方文学,2012(4).[6] 邝琰.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D].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7] 赵慧.回族文化透视[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8]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9]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0] 霍达.为了我心中的那片净土(写在《穆斯林的葬礼》之后)[J].文学自由谈,1998.[11] 李纯子.浅析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结构[J].安徽文学,2008(3).[12] 马平.回族心理素质与行为方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13] 张亚莎.论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D].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14] 朱光潜.悲剧心理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5] 霍达.咀嚼悲剧 [J].《民族文学》,991(8).[16] 胡晨鹭.《霍达小说悲剧意识论》[D].华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霍达自青年时代便步入文坛,她在文学、报告文学、戏剧、影视剧本等文学领域的著作颇丰,其中被冰心老人誉为“奇书”的《穆斯林的葬礼》可谓其代表性作品。《穆斯林的葬礼》从发表以来,20多年间在读者中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吸引了众多学者去研究。从目前学术界来看,专门研究霍达和《穆斯林的葬礼》的文章涉及方面很广,研究方向多集中在语言风格、人物命运、悲剧意蕴、民族文化内涵和生命意识等方面。
一、风格叙事研究
赵淑芳的《论<穆斯林的葬礼>的抒情性特征》(郑州大学学报,2010年第四期)中提出“小说还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两条主线清晰明朗,‘玉’与‘月’相间出现,两条时空线索为中心平行推进而又交叉铺叙的文本结构,让人仿佛遨游于时空的隧道中”,“选用月与玉等意象贯穿作品始终,使作品意蕴丰厚,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李纯子的《浅析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叙事风格》(安徽文学,2008年第3期)中,认为“从序曲‘月梦’与尾声‘月梦’便可以清晰地看出它倒叙式的时间机制”,“让故事叙述更加复杂,展现人物悲剧性的命运”,作者极善设悬念,使故事扣人心弦。
二、人物命运研究
钱文霞《<穆斯林的葬礼>之“新月”悲剧的互文性解读》(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中分析,“传统文化多将女性与月亮相联系,《穆斯林的葬礼》也以反复出现的‘新月’意象隐喻主人公新月的悲剧命运”;
张雪花的《欲上青天揽明月--<穆斯林的葬礼>之人物形象评析》(柳州师专学报,2005年第1期),“不论是前期意气风发、名满京华的‘玉王’, 还是后期吞吞吐吐、郁郁寡欢的韩子奇,有一点贯穿了他生命的始终, 那就是对玉的热爱。他琢玉、品玉、识玉、藏玉, 无不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在上面”, “于是, 玉的被抢, 抽去了他的精神支柱, 直接造成了他悲剧性命运的结束”。
三、悲剧意蕴研究
徐冰《悲凄的美学意蕴---赏析<穆斯林的葬礼>中“新月”的意象功能》(飞天,第19页)主要“以‘新月’为切入点,通过阐释其意象,来分析它凄美的美学意蕴和韩新月无法逃避的悲剧命运”;
马凤《玉碎• 月缺• 璧残---浅析<穆斯林的葬礼>的悲剧美感》(青年文学家,2010第12期)中“在梁冰玉身上,我们看到一位独立坚强的女性‘向往爱情---因爱受伤---对爱绝望---拒绝爱情---得到真爱---爱而不得’的人生经历,这悲剧的一生,小说唱响了一曲痛彻心扉的悲歌,具有强烈的悲剧美感”。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四、民族文化内涵研究
邝琰的《霍达小说<穆斯林的葬礼>的民族文化内涵和美学意蕴》(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4)“分析伊斯兰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三种文化与审美理想交融对霍达创作的影响”,“从苦难、坚忍与敬畏,宗教、民俗,月、玉的象征意义方面透析作品体现的回民族文化内涵”;
吕豪爽的《民族历史叙写的两种文学景观》(名作欣赏,2006(12)),“走进作品的深处,回族伊斯兰文化对作品风格的构建作用会愈发凸显”,“作者以‘月’‘玉’两条线来贯穿统领整个情节,双向而立体的拓展扩充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对比的效应”。
五、生命意识研究
张亚莎的《论霍达小说的生命意识》(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中,说道“‘玉’和‘月’既是穆斯林文化的象征,也是表示两个年代的更替,更是母女两人的化身。暂且不说内容,从章节名称我们就可以看出时代的轨迹和生命的过程,感受到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蓬勃的生命力”;
金红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论<穆斯林的葬礼>的生命意识兼谈霍达长篇小说的创作主旨》(沈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认为“他一生琢玉、鉴玉、览玉、品玉, 即使在民族危难之时, 也不忘弘扬中国玉文化, 将毕生的心血洒在漫漫的继承和完善中国玉文化的征途上”。
纵观以上来看,研究者对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的研究视角是多方面的,涉及面也相当广泛。还有一些涉及得较少,如与其他文学作品比较及价值论方面,但迄今为止,专门系统地对《穆斯林的葬礼》的意象的建构及价值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拓展。
南京晓庄学院2013届本科毕业论文
致谢
寒来暑往,光阴逐水般流去,校园生活总是在不经意间匆匆走过,四年的点点滴滴终将化成沉甸甸的回忆,深埋在岁月里。回忆起过去的经历,真是百感交集。
初入校园时的青涩与懵懂早已退去,在大学这个舞台我不断发现新的自我,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当然,这些都离不开院里那些博学而个性的老师以及总是支持我的朋友同学。
最先要感谢的就是赵国乾老师了,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赵老师精心指导下完成的,老师师在我的学习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给予了很大的帮助。老师渊博的知识和勤勉治学的态度让我感受至深。从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赵老师除了指导我的论文,也总是会关心我的工作生活,并真诚的给予意见。在此我要向他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除此之外,还要感谢其他老师,他们的精心授课和深切教诲让我受益终身。班主任贡如云老师对语文教学法的讲解真的透彻而利于我们实践运用;武善增老师对五四“人”学的见解以及给人自由的课堂让人难以忘记;徐敏老师仿若透露着古典气息的现代学者;邵健老师个性独到的见解,使我了解到什么是儒雅的学者;陈懿秋老师古代文学独到又幽默的课堂,让我们沉迷其中;苗昱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受益匪浅。还有许多老师,在这里致以我的敬意,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知识也领略到老师独特的人格魅力。
还要感谢朋友们的关心与支持,尤其是在论文写作期间对我提出的中肯意见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在我迷惘烦躁时安慰我、鼓励我;更要感谢我的父母以及同在南京求学的哥哥,让我在二十好几的年龄仍然能无忧无虑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用担忧太多现实问题!
大学的学习生活对我个人来说是受益终生的。在这即将告别美好大学生活、踏上社会的时刻,我会带着自信与希望去迎接新的挑战,攀登新的高峰!
葛
苗
苗 2013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