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二元经济与社会的状况与发展趋势
中国二元经济与社会的状况和发展趋势
二元经济结构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是指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即在农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超前进行了工业化,优先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
一、我国二元经济的社会状况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化,实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体制,开始经济起飞。195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有50多美元,工业产值份额不足10%,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仅285公斤,农业就业份额高达83.5%,在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中,“三农”为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到本世纪初,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基本建成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但“三农”发展相对缓慢问题却凸现出来。党中央、国务院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两个趋势”的发展战略,为统筹城乡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开创了二元经济社会向一元结构转换的新阶段,我国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强,农村综合改革取得很大成就,但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总体水平还很低下,经济结构的二元特征还很明显。二是我国农村人口仍占很大比重,农村劳动力就业还存在很大困难。三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呈不断扩大趋势。四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和教育机会不平等。五是城乡社会保障水平还有相当距离。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即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农村剩余劳动力长期得不到有效转移,二元经济特征非常明显,迟迟不能转化为一元规模的个体生产变为集中的、大规模的社会生产的过程。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在使用上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为满足社会的需要而生产。生产社会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将越来越高。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情况较好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上呈现出先缩小后扩大的走势。1978~1983年,农村改革获得巨大成功,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超过了城镇居民,城乡之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1983年是30年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年份。1984年以后,中国进入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时期,城镇经济获得了快速增长,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的激励效应不断递减。特别是1994年,我国经济再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并成为这些年扩大最多的年份。1995~
1997 年,国家开始较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再加上政府实行紧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出现了短暂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的情况,城乡收入差距再次缩小。1998 ~2003年,出现了农产品购买力下降的情况,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6 年没有超过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仅相当于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的一半。从2004年开始,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农民的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增长速度还是低于同期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到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已经扩大到3.33: 1。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兼职收入、灰色收入和各种非货币因素,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被严重低估,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还会更大。
近来,中国正在开展的城乡统筹着眼于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使情况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中国城乡二元对立户籍制度最初只是户口登记和户口管理,但后来却异化成为一种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农民向城镇迁移不是简单的人口在空间上的移动,更主要的是要使农村人口在这种城市化迁移中享受到经济、文化和政治上的权益,使农村人口在迁移过程中实现非农化,推动城市化。但是,地方政府由于种种原因,想尽办法控制人口迁入的迁入。奚建武(2008)提出,随着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城市周围,尤其是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包容性广、开放度大,辐射性强的特大型城市,在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上嵌入了新的一元,产生了原住民(主要是当地农民)与外来移民(主要是流动民工)之间的新二元差别,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中特有的复合型二元结构。2005年所作的城市地区流动人口调查显示,中国城市流动人口达到了14 735万,其中超过11 000万为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不过,这些来自农村的流动人口,有一半的人离家大约仅仅3年时间,有70%的人离家大约5 年的时间。城市户籍保障了城市人口在正式就业、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特权,同时制造了户籍人口与非户籍流动人口之间的鸿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副院长陈甬军认为,中国的1.5亿农民工被统计进常驻城市人口是一种“伪城市化”。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规定,在城市居住6个月或超过6个月的按照城市人口计算,而在此前的1990年则规定在城市居住时间必须满1年才能算作城市人口。这些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缺乏消费能力,在农村还有宅基地,随时可能离开城市返回农村。加快城市化
进程,需要尽快解决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包括户籍制度的限制, 进城务工增加收入和社保统筹等。
自2004年起,全国范围内相继出现“民工荒”现象。国内劳动力市场进入了深刻调整期。我国劳动力供求形势将面临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的双重矛盾。新一代就业群体以技校、中专、大专学历的毕业生为求职群体的大多数。他们对企业文化、归属感、薪酬福利等都有一定要求。中国劳动力成本全面上升,使长期以来产业赖以生存的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有人认为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终结。[ 9 ]
经调查分析,近几年的“民工荒”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区域性“民工荒”。缺工现象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等珠三角地区。第二,结构性“民工荒”。有经验的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高酬难求;苦、脏、累的体力劳动岗位用工需求量大。第三,女工“荒”。经济发达地区许多新建企业,全国大中城市宾馆、酒店,岗位的78%面向女性,造成女性劳动力供不应求。第四,年龄“民工荒”。企业大量需求的18~26岁工人倾向于工时短、环境好的企业,不愿从事传统型企业及苦、脏、累、低的岗位。第五,季节性“民工荒”。2004年起全国粮价普遍上涨,政府粮农补贴,种田收入有所增加。不少农民工在“双抢”季节回家务农,采取“两栖”战术,不少年轻人采取“候鸟式”就业,结队定期“迁栖”等。
二、目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障碍作用
就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城乡二元经济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1.城乡二元结构阻碍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⑴ 形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造成低下的农业劳动生产率。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了巨大增长,但由于庞大农业人口的存在,致使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极低,1994年占全国劳动力总数54%的农业劳动力只能产出国内生产总值21%的农产品,与其他国家相比,按每个劳动力生产的谷物计算,我国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是巴西的1/2,日本的1/3,意大利的1/10,英国的1/34,德国的1/39,美国的1/84。⑵ 从投资体制来看,改革前国家通过财政和金融手段把全社会80%以上的资金投入到城市工业部门,改革以后,财政投入向城市倾斜的定位仍然得以维持,进入90年代,开始运行的股市也将社会资金用于城市。
另外我国每年利用外资的大多数也集中于城市,所有这些造成了总体上社会资金向城市倾斜的格局。近年来,占总人口30%多一点的城镇占有全社会投资的约70%,人均额为农村的5~6倍,社会的投融资体制向城市的严重倾斜,使得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农村的社会经济却缺乏活力,也使得城市居民人均收入快速增长的同时农民收入却陷入了低迷状态,城乡差距显著扩大,最终导致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二元经济结构阻碍着我国城市化道路的进程
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集权的计划经济的制度环境下,国家凭借行政力量提供的强制性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在使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却一方面人为地抑制、阻碍了农村要素流出,另一方面严格地限制了城市化发展的要素来源渠道和配置方式,城乡隔离式的经济要素流动抑制型制度安排形成中国“农村——农业”和“城市——工业”两大封闭运行的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以渐进、增量改革为特色的二元改革改变了纯计划经济的制度环境,然而要素流动制度供给仍然滞后于制度需求,所以在我国工业化的过程中没有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的规律,使得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进步程度。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质量
二元经济体制下,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来越大。较大的城乡居民差距,使我国城乡之间的消费出现严重断层,使得加工业在满足了城镇居民需求后由于农村居民需求尚未跟上而陷入困境,一方面城市居民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等家电产品的拥有率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城市中汽车、旅游等家庭需求难以形成主流。另一方面本应成为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后续消费阶段主力的农民,由于相当多的家庭因收入增长缓慢和负担过重,购买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能力还比较低。这样造成了城镇市场上已经基本饱和的耐用消费品无法向缺乏有效需求的农村市场转移,使得相当多的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职工下岗失业。正是这种失调的城乡关系,既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最终也损害了城市职工的利益,最终导致最近几年城乡消费品市场需求不足,进而导致了投资不振,造成了经济增速连年下滑的局面,影响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的社会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各地正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为今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主要举措包括:加强和完善政府对土地的宏观管理和统一规划,建立完善科学的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增强政府对土地供应的调控能力,探索和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和土地市场交易机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改革征地补偿制度等。
2011年6月,由北京师范大学编写的首份《2011中国民生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在京发布。《报告》对全国民生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编制了“2011中国民生发展指数”,对民生的区域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保障与改善民生面临着诸多挑战,中国社会发展正处在新的转折关头。《报告》指出,面对挑战应着力抓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努力破除城乡二元格局,全力推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社会管理与建设力度,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
第二篇:2014年中国法治状况与2015年发展趋势
2014年中国法治状况与2015年发展趋势
阅读次数: 737
李 林
(在《法治蓝皮书(2015)》发布暨中国法治发展与展望研讨会上的致辞)
第一部分 2014年中国法治状况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布局之年。2014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14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6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安定有序,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4年,中国首次将12月4日定为国家宪法日。
2014年,中国加强执政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注重创新立法体制机制,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开展司法改革试点,加强司法人权保障,推进地方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取得显著进展。
一、加强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
进一步强化了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带头依法办事,不得违法行使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注重党内法规同国家法律的衔接和协调,把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结合起来,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对任何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必须依纪依法予以坚决惩处,决不手软。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
二、立法工作
2014年,中国的立法活动活跃,制定新法、修改旧法,谋划立法体制变革,提升立法质量,积极为深化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回顾全年,立法活动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成、启动一批重要法律的修改,立法顺利转入深化阶段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审议20件法律草案,修改法律10件,制定法律2件,作出8个法律解释。几部对中国法治进程极为重要的法律,完成了修改或审议工作。比如,对于推动中国法治政府建设有着重要作用的《行政诉讼法》修改完成,明确了行政诉讼解决行政争议的目的,扩大了受案范围,将规章以下规范性文件纳入审查范围。对《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或审议,进一步完善了相关领域的治理机制。
(二)发挥立法在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以法治助推改革深化
重大改革必须于法有据,对立法提出了新要求。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保险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政府采购法》、《气象法》,为削减行政审批、下放管理权限等提供法律保障。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作出关于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工作的决定,关于在北京、上海、广州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决定,为探索完善刑事诉讼程序、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提供法律依据和支持;对授权国务院在自由贸易试验区、33个试点县(市、区)暂时调整实施有关法律规定问题分别作出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废止2部行政法规,修改29部行政法规。这些立法措施,有力引领和助推了改革的深化。
(三)立法机关加强立法解释,运用有权解释践行法治精神
在注重法律修改的同时,立法机关还积极开展立法解释工作,分别对《刑法》第30条、第79条第3款、第158条、第159条、第254条第5款、第257条第2款、第266条、第271条第2款、第312条、第341条以及《民法通则》第99条第1款、《婚姻法》第22条作出立法解释。类似这样由立法机关进行立法解释的情况过去并不多见。立法机关主动作出立法解释,解决了部分过去法律解释令出多门、司法机关借司法解释自我授权的问题,更加符合法治的精神。
(四)公众参与立法程度明显提高,推动民主立法、科学立法进程 2014年,国家立法机关多次就立法征集意见,公众的立法参与程度有显著提升。2014年,立法机关共有10部立法草案公开征集意见,其中《行政诉讼法》的修正案草案甚至两度征集意见,公众参与踊跃。另外,《刑法修正案
(九)(草案)》征求意见,共有15096人参与,提出了51362条意见或建议。这表明,立法关系到公众的根本利益,公众越来越关注立法活动,愿意也有能力就立法草案提出意见或建议,只有集思广益,才能立良法、立善法。
三、法治政府
2014年,法治政府建设着力于推动政府全面履行职能,如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转变管理方式,加强执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等。
(一)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
2014年,国务院分3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47项。经过清理,游离于《行政许可法》之外、面向行政相对人的非许可审批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企业经营中因行政管理过多造成的负担将大幅减轻。
(二)创新管理手段、转变管理方式
政府转变管理方式,把直接干预变为间接引导。例如,《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提出,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改革检验验照制度等,政府管理开始从重事前管理向重事中、事后管理转变。
(三)加强行政执法,促使全面履职
加强行政执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要点的通知》、《关于印发2014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关于加强环境监管执法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均要求各级政府在各领域加强执法工作,促使政府全面履行职责。
(四)突出重点领域信息公开,推进阳光政府建设
2014年,国家继续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几乎所有重点领域都在信息公开方面有所突破。例如,国务院转发的《关于依法公开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侵犯知识产权行政处罚案件信息的意见(试行)》,要求行政执法机关主动、及时公开适用一般程序查办的假冒伪劣和侵权行政处罚案件相关信息。《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要点》提出,推进行政权力运行信息公开,重点推进财政资金信息公开、公共资源配置信息公开、公共服务信息公开等。
(五)规范权力运行,加强权力监督
2014年12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该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把政府采购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构建规范透明、公平竞争、监督到位、严格问责的政府采购工作机制,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把宝贵的公共资金用在刀刃上。
《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制定后完成首次修改。近年来全国法院年均受理行政案件仅有十几万件(2013年为1
21万件),占全部案件总量的比例很低。《行政诉讼法》的修改对于拓宽“民告官”法律渠道,完善依法维权和化解行政纠纷机制,改进和完善行政诉讼起诉、审理、判决、执行等机制,强化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监督,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四、司法改革
2014年,司法改革成为广受关注的领域。
(一)出台改革试点方案,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2014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批准《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和《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将完善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完善司法责任制、健全司法人员职业保障、推动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四项任务列为2014年的司法体制改革重点,并决定在上海、广东、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个省市先行试点。
(二)发布“四五”改革纲要,探索法院改革新路径
2014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其宗旨是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探索法院改革新路径。
(三)改革涉诉信访机制,在法治框架内解决矛盾纠纷 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意见》,提出了改革涉法涉诉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处理涉法涉诉信访问题的总体思路。为拓宽受理渠道,实现归口办理,最高人民法院还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涉诉信访工作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人民法院通过信访大厅接待来访、受理申诉来信、网络办理信访三种渠道保证当事人信访申诉畅通无阻。
(四)设立跨区法院、检察院,保障司法权力独立行使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通过设立跨行政区划法院,集中审理跨区域的民商事、行政和环境资源案件,排除地方对司法的影响。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巡回法庭,审理跨行政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各地还在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排除对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干扰,保障法院和检察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
(五)探索专门法院建设,提升专业司法审判水平
2014年,中国进一步探索专门法院建设,如北京、上海和广州设立了知识产权专门法院,最高人民法院设立了专门的环境资源审判庭,集中审理知识产权和环境资源方面的案件。
(六)完善刑事司法制度,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2014年,中国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主要做了以下工作:讯问过程的全程录音录像,授权司法机关试行刑事速裁程序,完善司法救助制度,纠正冤错案件。
(七)加强减刑、假释审查,预防司法腐败,保障司法公正
(八)继续深化司法公开,促进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人民法院执行流程公开的若干意见》、《审判流程公开暂行办法》、《关于减刑、假释审理程序的规定》等文件,从多个方面要求各级法院深化司法公开工作。2014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工作规定(试行)》,全面推行案件程序性信息网上查询,健全重要案件信息发布机制。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倒逼法院、检察院的司法改革,而且有助于提升司法公信力。
五、廉政法治 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亮点是,国家反腐败的力度和强度持续加大,成效显著,赢得了民众和社会的普遍认同。
(一)反腐败热度不减,成为中国廉政法治的新常态
2014年中国的反腐败力度不减、强度反增,反腐败成为中国廉政法治的新常态。国家查办了一批大案要案,***、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批曾经位高权重的人员因涉嫌违法违纪被查处,彰显了国家对腐败案件的零容忍态度,打破了一些人“刑不上大夫”的幻想。去年各种“老虎”、“苍蝇”还有“硕鼠”被依法依规查处。十八大以来,每天有数百名公职人员和党员因为涉嫌腐败和违纪违法被查处,每天有数名处级和厅局级干部被查处。目前已有80多中管干部(其中副部级以上的有60多人)被查处,军队也有30多高官被查处,我们在反腐治权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
(二)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惩防并举的制度机制
2014年,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中办、国公印发《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等文件,围绕干部选拔任用以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问题,从多方面密筑反腐败的制度体系,努力造就“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吏治环境。为加大对腐败犯罪的惩治力度,《刑法修正案
(九)草案》拟进一步完善反腐败的制度规定。
(三)从严规范行为,防范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
2014年,中央组织部直接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各地各单位抽查核实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60170名,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数十名拟提拔厅局级和县处级考察对象被取消提拔资格。
(四)加大跨国追赃追逃力度,让腐败分子无处可逃
根据公开的数据,在强大的攻势面前,截止到2014年12月中旬,公安部已缉捕归案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428人,最高人民检察院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行动已从境外成功抓捕19人,外交部2014年完成10项引渡和刑事司法协助条约的谈判工作。
2014年中国在民商事和经济法治建设、社会法治建设,环境保护和公益诉讼法律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称赞的进步。2014年,也是中国地方法治建设全面启动推进的一年。
第二部分 2015年中国法治发展趋势
2015 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这个局开得好不好,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战略布局,关乎治国理政的法治基本方式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
一、全面依法治国将在“四个全面”总体战略布局中发挥重大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从严治党、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
二、加强和改善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将发挥关键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保证。2015年,执政党将更加重视法治建设,亲历亲为推进依法治国,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党规与国法、依规治党与依法治国将进一步协调融合。各级党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四中两个全会决定,全面负起依法治国和法制改革的领导之责、推进之责、协调之责、监督之责,积极主动推进地方、部门和行业的法治发展,中央和地方法治建设的整体推进将产生明显效果。
三、推进依法治权,反腐败保持高压态势
2015年,反腐败工作将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查处各类贪污腐败案件的力度不会减弱。依法治国将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抓住依法治权、依法治官这个关键环节,切实把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国家在深入开展法治反腐的同时,将进一步推进反腐治权,从源头上完善监督制约权力的法治体系和法律机制,用制度和法律管权、管人,营造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的法治和社会环境。
四、彰显法治为民,群众民生不断改善
2015年,民生法治建设将努力推进,通过法治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国家需要着力解决好民生问题,切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内需,防范经济泡沫,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立法,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扩大各项社保覆盖面,努力提高职工尤其是广大农民工的参保率,加大社会救助的力度,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社会稳定风险点。
五、加强立法的民主科学性,防止“拍脑袋”立法
全国人大刚刚通过修改的立法法,规范了授权立法,授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明确细化了“税收法定”原则,界定了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边界,加强了备案审查,规范了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立法法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立法行为,保障立法权的正确行使,对加强民主科学立法,克服部门主导立法倾向,防止少数人“拍脑袋”立法,保证立法体现民意,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国家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修改证券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广告法等;健全民主政治立法,修改选举法、地方组织法、代表法、行政复议法等;推进反腐败国家立法,研究修订行政监察法;推进社会立法,制定社区矫正法、反家庭暴力法、中医药法、慈善事业法,修改食品安全法、红十字会法,通过刑法修正案
(九);加强文化、教育、生态领域立法,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有关教育法律等;推进国家安全法治建设,制定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境外非政府组织管理法、网络安全法等。
六、积极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着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2015年是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之年,将着力解决以下重点难点问题:一是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上焦、中温、下凉”、取消行政审批事项含金量不高的问题;二是扎实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着力解决食品药品安全、工商质检、公共卫生、安全生产、文化旅游、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城乡建设等的“执法难”问题;三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收入支出的透明度,着力解决有关部门随意批准过路费、停车费、官办慈善募捐、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的问题;四是扎住制度围栏,坚决打掉寻租空间,努力铲除腐败土壤,着力解决行政权力腐败的问题。
七、司法改革不断深化,攻坚克难挑战多
2015年是司法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17项、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65项司法改革已经轰轰烈烈的启动,司法改革的许多措施和试点是很值得期待的,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去地方化后如何处理好法院检察院与驻地党政机关的关系,防止因缺少同级党政机关人财物的支持而影响工作的开展;杜绝对案件审判的批示干预的设想会否被各种潜规则所架空;在目前案多人少、案件数量日渐攀升的形势下,一旦变案件立案审查制为立案登记制,案多人少的矛盾是否会更加凸显;实行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是否会对一批年轻法官、检察官的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加剧人才流失;制定推进司法改革的时间表是否符合法治发展规律„„司法改革是一项政治体制改革,需要我们积极稳妥、循序渐进推进实施。
八、公开透明更加注重实际效果
2015年,公开透明将是所有公权力机关的工作重点之一。立法公开将会继续受到关注,各级立法机关的立法活动将更大程度上向公众开放,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和提出意见。政府管理中的公开透明将会逐步深入各重点领域,并逐步细化公开的要求,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法院、检察院的公开工作在2014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2015年仍面临着如何整合公开平台、继续提升公开质量、不断增强公开效果的任务。
九、地方法治建设全面发力,法治实践如火如荼
2015年,地方法治建设将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在地方党委领导下制定本行政区划的法治建设纲要,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把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落实到本地方的实践中;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地方法治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实施力量,适应“四个全面”的新要求,推进从经济GDP向法治GDP的转变;三是把平安建设与法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法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地方依法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积极落实中央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不断克服司法的地方化和行政化倾向;五是法治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公职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养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各类纠纷纳入法治框架解决,让法治真正成为一种信仰。
2015年是全国“六五”普法的收官之年,30年把法律交给亿万人民的普法成果值得我们共同期待。
第三篇:经济政治与社会.
1.商品的涵义: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3.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货币的含义和本质: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责。6.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7.价值与价格关系?1.价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值越高;反之,价格则越低。2.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劳动时间分为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1.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结构合理,协调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12.企业的类型:个人独资制
合伙制
合伙制和公司制;其中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组织形式.13.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企业必须以不断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14.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1.是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2.是进行经济核算,健全经济责任制度.3.是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企业职工素质.15.企业成功的取决因素:第一,制定经营战略,确定准确地市场定位。第二,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企业的信息管理。第三,诚实信用经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
16.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的方法和途径:1.树立职业平等观2.树立自主创业观3.树立灵活就业观 17.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
18.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正确处理初次分配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关键是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再分配是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其调节目标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体现。共同富裕本身就是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目标。
19.税收的含义 是指国家为时间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有计划地集中社会资金的一种手段。
20.税收的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 无偿性和固定性等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21.作为公民应加强依法纳税的意识,争做光荣的纳税人:1.依法纳税是纳税人事业成功 经济实力增强的一种表现,也是一种社会认同的成就。2.依法纳税是公民 企业诚实守信的最好证明,同时也能为其带来潜在的利益。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作为纳税人必须遵守国家税法的规定,及时 足额地缴纳税款。22.个人储蓄存款的基本形式: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3.投资的方式:存款储蓄 购买股票 债券和保险
24.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5.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6.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国家的经济命脉,在我国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第一,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以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7.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内容: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2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现阶段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9.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第二: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有限的社会资源尽可能发挥最大效能,对于提高我国总体实力起到重要作用。第三: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0.市场经济的含义: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经济。
31.市场经济的特征:第一,平等性 第二,竞争性 第三,法制性 第四,开放性。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第一,公有制占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3.国家的宏观调控 就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4.加强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第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客观要求。第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第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客观要求。
35.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入平衡。36.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在总量上和结构上的大致平衡,即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37.宏观调控的手段: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
38.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特征:一是标准高 二是注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所享受的民主权利和生活环境的改善等,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三是改变发展不均衡局面,缩小地区 城乡 阶层差距 加快中西部地区 农村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3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基本实现工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更具活力 更加开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三是缩小工农差别 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发展,使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四是稳定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同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使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富足的生活。
40.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剩余人口转移,促进农业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农村发展的目标。最后,农业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41.产业结构的含义: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的组合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42.加快第三产业的意义:1.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2.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3.还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 保证社会安定。
4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转变;二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44.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资本全球化。4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在于:第一,实行对外开放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第二,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第三,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要求。
46.除了世界贸易组织以外,世界三大经济组织还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7.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8.独立自主 自主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一方面,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第 八 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其内容包括一下方面: 第一,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
人民监督。第二,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职权。第三,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其负责,受督。第四,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职能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第一,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不仅有权选举自己的代表,向代表反映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不仅有权对代表进行监督,有权依法撤换或罢免不称职的代表。第二,有利于保证国家机构合理、高效运转。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又
划分国家的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这样既能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又能使各国家机关各司其职、密切合作、高效运转。第三
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权力的统一。在国家事务中,凡属于全国性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做出同意决定的重大问题,都由中央决定;属于地方性的问题,则由
根据中央的方针因地制宜地处理。这既保障了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又发挥了地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中央和地方形成坚强的统一整体。第四,有利于
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团结。
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6.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如何确立的呢? ⑴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他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中国革命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做出的历史性选择。7.为什么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一,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第二,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第三,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最广泛、最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四,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矛盾和问题。
8.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2)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是遵守宪法和法律。(4)中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人民政协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
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3)各民族自治的地方都是国家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的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1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2)有利于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在花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11.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包括城市的居民自治制度和农村的村民自治制度。
12.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第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能坚持正确的方向并稳定有序地发展。第二,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能够与经会发展相适应、相促进。第三,基层群众自制季度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能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循序渐进、发展的。
13.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新要求与新期待。第二,基层群众制度增强了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第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第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反映了社会主义民治的发展路径。
第 九 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表明,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我国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我国工人阶级具有高度的革命性、组织性和纪律性,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艰苦创业的精神,是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
3.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4.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社会主义运动的目的,就是在政治上把劳动人民从剥削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前提条件。
6.我国的人民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7.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方面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国家制度的民主化、法律化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正当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8.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第一,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第二,中国的民主是最广大当家作主的民主。第三, 中国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专政为可靠保障的民主。第四,中国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方式的民主。第五, 中国的民主是与法制相结合的民主。
第 十 课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享有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2.要真正做到人民当家做主,就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我国选举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第一, 普遍、平等的选举原则。第二,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原则。第三, 差额选举的原则
4.公民享有的第二项政治权利是积极参与与民主决策:第一,公民可以直接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只是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第二,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提出分析论证,这是公民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鱼民主决策。第三,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是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第四, 公民还可以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决策。
5.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主要有批评和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及检举权。
6.第一, 通过人民代表进行监督。第二, 通过信访。举报等方式进行监督。第三, 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7.对政府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8.我国政府的基本职能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第 十 一 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呢? 第一,努力做到知法明纪。第二, 牢固树立遵纪守法意识。第三, 懂得纪律无情、法律无情的真正含义。3.尊重社会公德是维护公共秩序的重要手段。
4.在民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和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
5.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6.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7.我国已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8.在宗教问题上,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第 十 二 课
1.主权作为国家的最高利益,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2.主权国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等基本权利。
3.目前,联合国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的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秘书处等。
4.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5.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的原则是: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卢兴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6.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7.国际关系的内容包括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等。8.国际关系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其基本形式。9.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第一,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第二,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过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第五,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政策。10.P139:
第一,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第二, 中国是加强国际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第三, 中国在维护第三世界国家权利方面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 十 三 课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具有多方面功能:第一, 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是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二, 教育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第三, 教育能够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3.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的道路,积极推进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
4.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两部分:(1)职业学校教育(2)职业培训。
5.职业教育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与均衡发展的需要。第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创立创业型、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6.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或政府根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跟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
7.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内容,它们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的核心部分。8.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9.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第一,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劳动力自身的生产和在生产。第二,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第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进行社会资源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第 十 四 课
1.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2.文化的特点:第一,文化具有创造性。第二, 文化具有继承性。第三, 文化具有地域性或民族性。第四, 文化具有价值性。
3.文化的作用:第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社会化,提供思维和行为模式。第二, 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第三, 文化在国家经济建设中起先导作用。第四,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第五,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4.和谐文化是人与人和谐共处、人与社会和谐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
第一,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问方向。第二,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彰显人文关怀为理念。第三,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注意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倡导大众共享及文化的多元统一。第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加强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5.企业文化也称组织文化,是指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文化形象。
6.体育文化是指综合利用身体练习和提高人的生物学和精神潜力的范畴、规律、制度和物质设施,是一种竞技运动文化,直接关系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价值层面的内在要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旗帜。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维系整个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第 十 五 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全面协调可持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经济发展,而是社会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5.公平正义是指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
6.诚信友爱是指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7.充满活力是指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8.安定有序是指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9.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指成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10.P171: 第一, 明确使命。第二,志存高远。第三, 勤奋学习。第四, 投身实践。
第四篇: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练习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农民收获了2000斤粮食。其中1000斤留给自己食用,200斤送给城里的亲戚,800斤送到农贸市场出售。其中属于商品的粮食是(C)
A、1000斤自己食用的 B、200斤送到给亲戚的 C、800斤送农市场出售的 D、自己食用和送亲戚的
2、笔记本电脑从几万元降至几千元的根本原因是(A)
A、技术的进步,导致生产笔记本电脑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 B、人们的消费能力提高 C、笔记本电脑日益普及
D、市场上电脑销售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3、商场里的商品有标价,如一支钢笔标价为8元。在这里,货币执行的是(A)职能。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世界货币
4、近年来,彩电价格不断下跌,火柴价格不断上涨。但是一盒火柴的价格上涨,不会涨到与一台彩电的价格相等;一台彩电的价格下跌,不会跌到与一盒火柴的价格相等。这说明(C)A、使用价值大的商品,价格就高 B、不同的商品各有用处,无法比较其价值
C、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价格以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
D、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所以商品价格违背了价值规律
5、“十一”黄金周期间,许多商家请来大腕明星帮助其进行产品宣传,往往购买者如潮。商家这么做是利用了消费者的(A)
A、求同心理 B、求异心理 C、求名心理 D、求实心理
6、山东青岛一企业为招聘高级塑料模具工。竟然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高价。对于这一信息。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A、就业形势很好,竞争不激烈 B、劳动力市场上高级塑料模具工紧缺
C、模具工也是企业需要的人才 D、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在企业中有用武之地
7、现阶段,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D)A、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
C、按劳分配为和多种分配方式相结合 D、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的是(C)
A、海尔集团 B、白天鹅酒店 C、故宫博物院 D、中国电信公司
9、某民营企业开发出科技含量很高的环保型“果冻蜡”、“水晶蜡”和“魔术蜡”等科技蜡烛,畅销欧美市场,每支获利近两美元,三支蜡烛抵得上一台大彩电的利润,仅蜡烛出口创汇两年达2500多万美元。这一事例中,该民营企业主要依靠(D)产生了经济效益
A、树立品牌形象 B、企业科技进步 C、翻新花样 D、产品适畅对路
10、据报道,由于俄罗斯大量抛售库存的铜。国际市场上铜供过于求,铜价下跌,每磅跌到1美元。后来,西方国家和中国经济发展对铜的需求增加,世界上铜的库存又减少,使铜价回升至每磅1.5美元。这说明(D)
A.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相符的 C.商品的价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11、关于企业中的劳动者的相关观点正确的是(D)
A 企业之间的竞争是资金、技术、规模的竞争,然后才是人力资源的竞争 B 员工无所谓优劣之分,企业效益的获得关键在于企业的管理者要管理到位 C 劳动者的技能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勤练技能,其他的可以放在一边 D 道德品质是成为一名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
12、下列消费行为符合求实心理的是(D)
A当别人率先作出示范性消费行为后便效仿 B只要有价格便宜的就买
C选购商品时一定要与众不同 D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商品
13、台湾是世界计算机芯片等电子元件的主要产地之一,台湾只要发生地震,这些元件的供应量就会下降,世界范围内计算机的价格上扬。这说明(D)A、商品的价值是由其生产的数量决定的 B、商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不相符的 C、商品的价值是由其销售的价格决定的
D、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14、一个国家(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A)
A、税收收入 B、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 D、收费收入
15、广州人在酒店吃饭后有“打包”的习惯,把吃剩的菜带回家。这一做法(C).A、过于节俭 B、既不环保,也不卫生 C、既理性,又务实 D、精神可嘉,行为不可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货币的基本职能是(AB)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BC)
A、有用性 B、价值 C、使用价值 D、交换价值
3、近年来,现代都市中出现了“拼族”,“拼消费”让我们感受到了现在模式的精打细算—“拼车”“拼房”“拼餐”。“拼车”可以节省50%以上的车费,“拼饭”可以品尝几倍于自己餐费的美味等。这种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了(AD)
A、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B、统筹兼顾,合理消费 C、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D、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4、关于纳税人意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B、纳税人应该自觉履行纳税义务行使纳税人的权利
C、纳税人应该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进行监督 D、纳税人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是多此一举
5、按组织形式划分,我国的企业可分为(BCD)
A、私营企业 B、个人独资企业 C、合伙企业 D、公司制企业
6、税收的基本特征是:(ABC)。
A 无偿性 B 强制性 C 固定性 D转移性
7、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是(ABC)多 A、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
B、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C、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D、提高消费者的购买力
8、生产同一种商品,甲耗费5小时,乙耗费4小时,丙耗费3小时。关于这种商品的价值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甲生产的商品价值量最大,因为甲耗费的劳动时间最多 B、丙生产的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最少,他比甲、乙能多赚钱 C、甲、乙丙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不一样大,因为他们的生产时间不相 D、甲、乙、丙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一样大,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三、判断题(每题3分,共18分)
1、树立纳税人意识就是树立依法纳税意识。(×)
2、中国已经实现小康,没有必要再提倡勤俭节约。(×)
3、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盈利是企业的主要目的,所以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做任何事情。(×)
5、国债具有低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6、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总体素质偏低。(√)
四、问答题(28分)
1、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董事长曾说:“如果你把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留下,把我们的人带走,我们的公司会垮掉;相反,如果你拿走我们的资金、厂房及品牌,而留下我们的人,十年内我们将重建一切。” 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7分)
说明企业中的人是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
2、投资理财是让财富增值保值的方法,你知道有哪些投资理财的渠道吗?(7分)
储蓄、证券(股票、债券)、保险
3、你认为图中饭店的做法对吗?如果你是饭店员工,你该怎么办?(14分)
偷税行为,不对。可以提醒管理者,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偷税行为不可取,得不偿失;要获得更多盈利应提高服务质量,缔造诚信企业的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如管理者坚持不改的话可以向税务机关举报。
第五篇:经济政治与社会
经 济
政 治
社会
与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本课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三课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36学时,每周2学时,教学时间为32学时,综合评价2学时,机动2学时。
四、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第一单元 透视经济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经济现象,掌握有关的经济知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劳动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商品交换、消费、生产以及收入分配的基本知识,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分配制度。
情感态度观念:正确看待金钱,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崇尚诚信,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经济现象,理性消费,以实际行动提高自身素质,尝试设计家庭理财方案。
教学内容
模块一 商品的交换与消费
项目一
商品交换现象:透视商品交换的现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理解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一商品: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
使用价值:商品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指商品价值的大小。
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的总和就是商品经济。
二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的本抟就是一般等价物。
最早的货币就是金银。
2、价值尺度指货币是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项目二 商品价格变化:透视商品价格的变化,懂得影响价格的因素,认识价格变动的影响,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一)、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二)、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促使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项目三: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透视选购商品的现象,评析常见的消费心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消费观念的含义:消费观是人们对自己支配收入消费方式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取向。
2、消费观念的变化可分为理性消费、感觉消费和感性消费三个阶段。
3、消费观念影响消费行为:
(1)消费观念对人们消费场所和方式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2)消费观念影响着人们对品牌的偏爱。
(3)消费观念直接影响人们的未来预期和未来消费。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提倡适度消费,反对奢靡浪费(2)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协调发展
(3)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4)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模块二 企业的生产与经营
项目一 企业:透视企业的不同类型,了解企业的含义和分类,理解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1、市场主体指在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企业是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一个合法的企业首先必须是盈利性的组织,其次,5
企业必须是独立的经济组织,再次企业必须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最后,企业是人与物相结合的经济组织。
2、企业在经济中的作用:
(1)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的核心。(2)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3)企业是社会技术进步的直接推动者。
3、企业类型的划分:
(1)根据行业属性和产品划分:企业可分为工业企业、农业企业、交通运输业、商业企业、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等。
(2)根据经营规模和综合生产能力,企业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
(3)根据所有制性质及有关法律规定,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
4、公司是企业的重要形式。公司是依法设立,由法定数额的股东组成,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的法定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5、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1)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项目二 企业经营中的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透视企业经营的状况,理解企业形象、诚实守信、名牌产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诚信意识和创新意识。
1、诚信是企业的立企之本:市场不欢迎缺乏诚信的企业。顾客不欢迎缺乏诚信的企业。
2、品牌建设是赢得诚信的重要举措。
3、创新与创新意识:创新是指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一切领域、一切层面上淘汰落后的思想、事物,创造先进的有价值的思想和事物的活动过程。创新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解决自身生存,增强发展能力的精神力量;创新意识促成生产方式的进步,带动经济飞速发展,推动人们解放思想,促进社会政治向更加民主宽容的方向发展;创新意识还能促成人们素质结构的变化,提升人的本质的力量。
项目三 人在生产经营中听作用:透视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意义,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1、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指在管理中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实现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3、全面地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途径:
(1)大力加强就业培训,提高新生劳动力的就业能力;(2)加强在职职工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3)加强再就业培训,努力提高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能力
(4)大力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
4、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企业诚信建设(1)大力提倡、树立企业职工的主人翁精神。(2)增强职工遵纪守法意识(3)激励职工勤钻业务,爱岗敬业
(4)弘扬大公无私、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的精神。
模块三 个人的收入与理财
项目一 家庭收入的多元化与我国的分配制度:透视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国的分配制度、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意义,增强劳动光荣、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
1、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2、个人收入的类型:根据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方式,个人收入可以分成劳动收入、资本收入、和经营收入三种类型。
3、家庭收入的多元化
4、效率与公平的含义:公平指人与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效率指资源投入和生产产出的比率,或者是效益与成本的比值。
5、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意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制度、政策公平促进效率,反之,政策制度的不公平、不合理导
致低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的满足。
6、提高效率意识和公平意识(1)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坚持效益优先,必须兼顾公平。
项目二 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透视个人所得要依法纳税的现象,了解税收在我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自觉纳税意识。
1、税收的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手段。
2、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税收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3)税收是调节社会分配的重要手段。
3、纳税人的含义:纳税人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4、个人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每个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应纳个人所得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项目三 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
透视财富增值的不同渠道,理解存款储蓄、债券、股票、商
业保险的异同,学会选择恰当的投资理财方式。
1、个人投资
2、个人理财,个人理财实际上就是家庭理财,家庭理财就是管理自己的财富,进而提高财富效能的经济活。通俗的讲,理财就是赚钱、省钱、花钱之道,理财就是打理钱财。
3、投资和理财的关系:理财活动包括投资行为,投资是理财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财就是投资理财。
4、投资理财的方式:
(1)、储蓄,这是普通家庭采取的做法,所占比重最高。有两种基本形式: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2)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是公司,银行,政府筹资者发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债务到期时支付给债券持有人本金和利息。国内债券种类有国债、企业债和金融债,个人投资者不能购买金融债。
(3)肌票:这种投资是获利最强、最快、最大的,但也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不稳定性和不安全性,稍不留心就可能血本无归。股市的最大特点就是不确定性,机会与风险并存,股票投资需投资者慎重选择。
(4)商业保险,保险是一种经济补尝制度。保险不是集合众多投保人交纳的保险费,对特定的灾害事故所造成的缺失予经济补偿的一种经济形式。保险的特点是互助性和直接的经济补偿性。
(5)基金:与个人单独理财相比,基金、信托理财属于专家
理财,省时、省心且收益较高。
(6)收藏。
第二单元 投身经济建设。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职业活动所处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背景以及相关的时代、国际背景,认同我国的经济制度和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增强规则意识、开放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增强参与经济建设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尊重市场规则,崇尚市场道德,爱护环境资源,勇于竞争,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践行市场规则、市场道德,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教学内容
模块一个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理解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认清从事职业活动所处的制度背景。
项目一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职业活动的制度背景:不论采用哪一种生产经营形式,都应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目标。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项目二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
懂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适合我国国情,理解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现行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坚持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1)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2)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
模块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项目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增强规则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
1、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资源配置市场化。(2)企业为市场的主体。(3)完善的市场体系。(4)法制化的管理。
2、我国市场经济的特征
(1)同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相结合。(2)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相结合。(3)同共同富裕的目的相结合。(4)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调控。
3、市场经济的原则(1)市场经济的平等性(2)市场经济的竞争性(3)市场竞争规则 项目二 国家的宏观调控
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经济调控方法: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
2、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1)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
3、宏观调控的目的和手段: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模块三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项目一 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目标
了解投身经济建设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和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
小康的经济奋斗目标:
1、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要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快形成更加完善定型的经济体制,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基础。
3、要使主流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4、要稳步提高居民消费率,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5、要基本形成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动功能的布局。
6、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项目二 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了解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的意义,理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
1、产业政策的含义构成、作用: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
产业政策的基本构成包括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以及其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和法规。
2、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大力发展农业(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4)加强第三产业发展
项目三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了解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3)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途径(1)努力推进资源节约(2)切实加强环境保护(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性,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模块四 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项目一 经济全球化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理解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必要性,增强开放意识。
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4)科技开发和应用全球化;(5)信息传播的全球化;
(6)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2、对外开放的必要性(1)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经济全球化的要求
项目二 “引进来”和“走出去”
了解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意义,理解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原则,增强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1、我国发展对外关系的原则:(1)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意义
2、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机遇和挑战(1)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着力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3)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4)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5)着力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单元 拥护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认清我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有关内容,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念。
运用:能够进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和政治行为选择,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政治制度。
教学内容
项目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懂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性。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人民群众参加管理
(2)有利于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3)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项目二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党制度。
2、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
3、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必须有党的领导。(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3)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
项目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大力培训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权利。
2、民族区域制度的优越性:(1)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2)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3)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4)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项目四 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理解发展基层民主、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提高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能力。
1、发展基层民主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2、有利于促进和谐、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3、推动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模块二 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道路
项目一 深化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理解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提出,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目标。
2、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3、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途径。
项目二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2、依法治国是社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 3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1)坚持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方向的保证。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基础。(3)依法治国的政治保证。
4、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5、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第四单元 参与政治生活。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参与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和我国的对外政策,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提高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权利的相关知识,理解履行公民义务的重要意义和我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增强国家观念和国际意识。
运用: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有序参与政治生活,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教学内容
模块一 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项目一 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懂得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选举权应取的正确态度、行使民主决策权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监督权的主要途径。
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力和自由: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结社自由,集会自由,游行自由,示威自由。
项目二 寻求政府的帮助与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懂得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关职能,学会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权力的行使。
1、民主决策的方式: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通过专家咨询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社会听证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2、民主管理的形式: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
3、民主监督的方式:信访举报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等等
模块二 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项目一 履行公民义务 承担对国家的责任
公民的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项目二 解析身边的政治现象
关注身边的政治现象,正确解析身边的政治问题;尊重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严格执行国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
1、民主选举:抽出理性一票
2、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
3、民主管理:当好国家主人
4、民主监督:共创美好家园
模块三 关注国际社会,维护国家利益
项目一 当今时代的主题与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 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理解我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2、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途径: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新秩序。
3、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项目二 我国的外交政策
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理解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积极意义,维护国家利益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一、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坚持独立自主
2、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3、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4、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5、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6、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7、努力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8、反对军备竞赛,推动裁军进程
9、积极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
10、实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3、独立自主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五单元 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懂得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意义,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社会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的有关知识,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的具体内容,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情感态度观念: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认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正确对待各种文化,关注民生问题,树立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观念。
运用: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各种活动,抵御腐朽文化的侵蚀,以实际行动化解、消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
教学内容
模块一 改善民生
1、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
2、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
3、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4、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项目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了解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举措;理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性: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2、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3、落实教育公平的根本目标。
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1、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的要求。
3、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
4、职业教育是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途径
项目二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了解我国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举措,理解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目标是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二、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关健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1、对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2、对促进政府转变职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4、对合理平衡社会分配关系,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结合统一具有调节作用。
项目三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了解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理解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1、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内容: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
2、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
模块二 建设和谐文化
项目一 身边的文化现象:辨析身边的文化现象,认识不同性质文化的不同作用,树立对待各种文化的正确态度,理解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意义。
一、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姻习俗,乞丐文化,鬼文化。
二、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更爱自己的文化,盲目崇拜外来文化,接受外来文化里有益于自己的成分。
三、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意识相融合;接受外来文化应以自己的文化为本。
项目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一、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和党的价值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二、重要意义: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和谐的思想保障。
2、建设文化和谐、提升“软关力”的重要战略。
模块三 和谐社会建设人人有责
项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三方面建设密切配合的现代化建设总规划。
项目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懂得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一、科学发展观的特点: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项目三 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和谐社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