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加坡进口零号柴油操作程序
新加坡进口零号柴油操作程序
一、进口国别:新加坡
二、产品规格:国标零号柴油(相等于国标零号柴油)
三、数量:每批次每船5000吨,每月20000 吨,签约供
货时间12个月。
四、交货时间和价格:签订合同后七天广州黄埔港仓库交
货或 买方指定仓库交货(买方仓库码头能停靠5000吨的码头),仓库交货价6750元每吨(其中有票部分6300元每吨,剩余部分没票)
五、操作方法如下
(1)买方首先提供公司营业执照,油品批发经营许可证 和有效的资金证明(5000吨油品的相应金额),上述资料复印件加盖公司公章
(2)买方提供上述资料给供方确认后,供方通知买方到广州与供方正签交易合同
(3)正签合同时买方需带备如下资料:a、公司营业执照 b、油品批发经营许可证 c、公司法人代码证(如法人不去正签合同可委托别人签订,但必须出具法人委托手续)d、国税证和地税证 e、5000吨油品相应的可查询的资金证明,上述资料必须为正本资料
(4)付款方式:当供方货到通知买方,买方按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在货物验收合格后付款
第二篇: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暂停进口柴油、
【发布单位】国家经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 【发布文号】国经贸贸易[1998]653号 【发布日期】1998-10-15 【生效日期】1998-10-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暂停进口柴油、汽油后国内油品供应有关问题的通知
(1998年10月15日国经贸贸易〔1998〕65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海关总署广东分署、各直属海关,国家税务局,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
为保持国内市场柴油、汽油供求平衡,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出的《 关于暂停进口柴油、汽油的紧急通知》(国经贸贸易〔1998〕561号,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在暂停进口柴油、汽油后,对符合《通知》要求的外商投资企业和经济特区内资企业所需自用柴油、汽油,由国内指定炼油企业进口原油加工后按国际市场价格供应,并由海关比照进料加工监管方式管理。现将有关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购油企业范围及数量
购油企业范围为: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已经批准可享受免税进口柴油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和享受增值税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的经济特区内资企业,包括1997年此类企业和1998年已取得进口柴油、汽油配额和许可证的此类企业。
购油数量为:经核定有效的1998年柴油、汽油出口配额和1997年结转的进口配额中扣除1998年已进口部分;1997年享受免税和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但1998年未取得配额的企业,其申报数量以1997年实际享受免税和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数量为基数。
具体购油企业名单和数量由国家经贸委会同国家计委、外经贸部、海关总署核定。
自本通知下发之日起10日内,符合上述条件的购油企业,须向企业经贸委授权单位(名单见附件)重新登记,经审核合格后,可享受按国际市场进口价格供应的国产柴油、汽油。
二、进口原油的管理
(一)根据有利监管、方便用户的原则,确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所属镇海炼油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宁波市)、茂名石油化工公司(广东省茂名市)、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东省广州市)和高桥石油化工公司(上海市)4个炼油企业进口原油,比照进料加工监管方式负责供油。海关按保税方式进行监管。
(二)原油进口数量按以下办法确定:
1、核定前款4个炼油企业已进口加工贸易原油库存量和已加工未复出口的柴油、汽油库存量;
2、由中石化提供原油加工的分类商品收率;
3、国家经贸委根据上述数量和已核定的供油总量,确定进口原油配额数量。
(三)中石化各炼油企业供货计划将进口原油配额下达给4个炼油企业,4个炼油企业分别到外经贸部门、海关和银行办理进料加工审批备案和保证金台帐手续,并自行在国际市场采购所需原油。
(四)原油到港后,4个炼油企业须按现行规定到当地海关办理进料加工原油报关手续。炼油企业在报关时,按已核定的加工原油分类商品收率,交纳加工柴油、汽油时伴生的其他油品相对应部分原油的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五)保税原油加工生产出柴油、汽油并按规定销售给指定购油企业后,炼油企业须持有关单证向海关办理出口手续,并办理原油加工合同的核销。海关对炼油企业可以采取总量控制、逐单出口、集中核销的办法进行监管。
(六)未使用完的保税进口原油和未供应完的柴油、汽油,应按加工贸易有关规定复出口或补证、补交原油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后内销。
三、购油企业的管理
(一)持有效进口配额、许可证的企业按以下办法购油:
1、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凭进口许可证和加工贸易手册到指定炼油企业所在地海关办理购油进口手续;
2、特区内资企业,先向特区计划部门或有关发证机关申报办理“特定区域自用柴油、汽油进口证明”,凭证明及进口许可证到指定炼油企业所在地海关办理购油进口手续,并按《特定区域自用物资进口税收返还管理办法》办理税收返还手续;
3、外商投资企业设备项下进口柴油、汽油,购油企业凭进口许可证到指定炼油企业所在地海关办理购油进口手续。
(二)1997年实际享受免税和先征后返进口柴油、汽油而未获1998年进口配额的企业按以下办法购油:
1、海关向有关省、市经贸委提供1997年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和特区内资企业实际进口的免税和先征后返柴油、汽油数量,对其中未获1998年进口配额的,有关省、市经贸委根据国家核准下达的购油企业名单和购油数量,发放由国家经贸委统一监制的购油凭证;
2、购油企业凭购油凭证按本条第一款规定,到指定炼油企业所在地海关办理购油进口手续。
(三)上述购油企业在办妥购油进口手续后,可直接到炼油企业购油,也可委托有成品油经营权的供应商统一到炼油企业购油。
(四)加工贸易企业购进的免税柴油按现行加工贸易管理规定监管。加工产品未能出口,其使用的柴油应照章补税;特区内资企业购用的增值税先征后返柴油、汽油按现行有关规定执行。
四、国内加工环节的税收问题
(一)税务部门对炼油企业销售给外商投资企业设备项下的柴油、汽油不予免税;对炼油企业销售给外商投资企业、来料加工企业的柴油免征消费税、增值税,开具普通发票;对炼油企业销售给特区内资企业的柴油、汽油,照章征收消费税,增值税1998年按17%的40%税率征收,1999年按17%的60%税率征收,2000年按17%的80%税率征收,2001年以后按17%的税率全额征收。增值税发票按实际征税率开具,购油企业按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税额抵扣。
(二)相关地方税务部门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炼油企业免税和先征后返销售柴油、汽油数量范围内,凭国家税务总局转发的经有关部门核定的购油企业名单和炼油企业售油时收回的免税、先征后返购油凭证办理免税、先征后返手续。
五、供油价格及费用
(一)供油价格为进口到岸价加合理的供应环节费用。柴油、汽油进口到岸价格以新加坡国际油价(前7天平均价)加海上运费和保护为基准确定。
(二)根据进口柴油、汽油到岸价格变化情况,由中石化定期或不定期提出调整供油基价的意见,报经国家经贸委核定后执行。
六、售后服务及检查监督
(一)中石化和各炼油企业要对购油企业定期进行回访,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及时、保质、保量地供油。
(二)中石化每月将各地供油情况汇总报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供油中出现的问题,各有关部门要及时汇报。各级海关和税务部门要加强监管,防止偷税和骗税。对违反本通知的,要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要依法严惩。
上述措施是暂时停止进口柴油、汽油后的临时措施,实施期限自1998年9月20日起至恢复柴油、汽油进口之日止。
附件:国家经贸委授权登记单位名单
附件:
国家经贸委授权登记单位名单
1、上海市经济委员会
2、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
3、浙江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
4、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
5、山东省经济委员会
6、广东省经济委员会
7、海南省工业厅
8、深圳市经济发展局
9、厦门市经济委员会
10、青岛市经济委员会
11、宁波市经济委员会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我国某市A公司与新加坡B商签订了一份进口胶合板的合同
案例1 我国某市A公司与新加坡B商签订了一份进口胶合板的合同。合同总金额为700万美元,支付方式为托收项下付款交单。合同写明,允许分批装运胶合板。按照合同规定,第一批价值为60万美元的胶合板准时到货。经检验A公司认为质量良好,对双方合作很满意。但在第二批交货期前,新加坡B商向A公司提出:“鉴于A公司资金周转困难,允许A公司对B商开出的汇票远期付款,汇票的支付条款为:见票后一年付款700万美元。但要求该汇票要请中国某国有商业银行的某市分行承兑。承兑后,B商保证将700万美元的胶合板在一年内交货。A公司全部收货后,再付B商700万美元货款。A公司对此建议欣然接受。A公司认为只要承兑了一张远期汇票,就可以得到货物,并在国内市场销售。这是一笔无本生意,而且货款还可以投资。但A公司始料不及的是,B商将这张由中国某国有商业银行某市分行承兑的远期汇票在新加坡美国一家银行贴现了600万美元,从此一张胶合板都不交给A公司了。事实上,B商将这笔巨额骗到手后就无影无踪了。一年后,新加坡美国银行将这张承兑了的远期票据请中国某国有商业银行某市分行付款。尽管B商没有交货,承兑银行却不得以此为理由拒绝向善意持票人美国银行支付票据金额。本票金额巨大,中国某国有商业银行报请上级批准,由我方承兑银行付给美国银行600万美元而结案。
案例2 唐先生问:我手上有一张共经6手背书的银行承兑汇票,托收时银行发现第二手(B)背书给第三手(C)时,公司名为CC,现在承兑行要求我们持有二、三手公司证明背书连贯。因对方都远在他省,现在第三手已出证明给我司,也已经多次发函给第二手,第二手公司则拖着不办。请问该怎么办?
案例3 我某外贸公司向日本商人以 D /P 见票即付方式推销某商品,对方答复如我方接受 D /P 见票后 90 天付款条件,并通过他指定的 A 银行代收货款则可接受。请分析日方提出此项要求的出发点。
案例4 A公司向美出口一批货物,合同规定 8 月份装船,后国外来证将装船期改为不得晚于 8 月 15 日。但 8 月 15 日前无船去美,我立即要求外商将装船期延至 9 月 15 日前装运。随后美商来电称:同意船期展延,有效期也顺延一个月。我于 9 月 10 日装船完毕,15日持全套单据向银行办理议付,但银行拒绝收单。问银行能否拒收单据、拒付货款?为什么?
案例5 我某公司与外商按 CIF 条件签订一笔大宗商品出口合同,合同规定装运期为 8月份,但未规定具体开证日期。外商拖延开证,我方见装运期快到,从 7 月底开始,连续多次电催外商开证,直到 8月 5日,外商才发简电开证,我方怕误装运期,急忙按简电办理装运。8 月 28 日,外商开来信用证正本,正本上对有关单据作了与合同不符的规定。我方审证时未予注意,通过银行议付,银行也未发现,但开证行以单证不符为由,拒付货款。我方以货物及单据均与合同相符为由,根据合同要求买方付款,经过多次交涉未果,最后该批货物被港口海关拍卖处理,使我方遭受款货两空的损失。你认为我方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案例6 有一份信用证(letter of credit)规定 “数量为 6000吨,1至 6月份分批装船,每月装运 1000 吨”。该信用证的受益人在 1至 3月份,每月装运 1000 吨,银行已分批凭单付款。第四批货物原订 4月 25日装运出口,但由于台风登陆,第四批货物延迟至 5月 2日才装船运出。当受益人凭 5月 2日的装船提单向银行议付时,遭银行拒付。后来受益人又以 “不可抗力”为理由要求银行付款,亦遭银行拒绝。试问在上述情况下,银行有无拒付的权利?为什么?
案例7 中方某外贸企业与某国A商达成一项出口合同,付款条件为付款交单见票后45天付款。当汇票及所附单据通过托收行寄抵进口地代收行后,A商及时在汇票上履行了承兑手续。货抵目的港时,由于用货心切,A商因具信托收据向代收行借得单据,先行提货转售。汇票到期时,A商因经营不善,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以汇票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并建议由我外贸企业径向A商索取货款。对此,你认为我外贸企业应如何处理?
案例8 某年我公司与非洲客户签定一项商品销售合同。当年12月起至次年6月交货。每月等量装运一定量米,凭不可撤消信用证,提单签发后60天付款。对方按时开来信用证,证内装运条件仅规定:最迟装运期为6月30日,分数批装运。我经办人员见证内未有“每月等量装运**万米”字样,为了早日出口,早收汇,便不顾合同装运条款,除当年12月按合同规定等量装运第一批外,其余货物分别与次年一月底,2月底装完,我银行凭单认附。问题: 这样交货有无问题?
案例9 中方某公司以CIF价格向美国出口一批货物。合同的签订日期为6月2日。到6月28日由美国花旗银行开来了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金额为35000美元,证中规定装船期为7月份,偿付行为日本东京银行。我中国银行收证后于7月2日通知出口公司。
7月10日,我方获悉国外进口商因资金问题濒临破产倒闭。请问,在此情况下,我方应如何处理?
案例10 我方某公司向外国某商进口一批钢材,货物分两批装运,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每批分别由中国银行开立一份信用证。
第一批货物装运后,卖方在有效期内向银行交单议付,议付行审单后,即向该商议付货款,随后中国银行对议付行作了偿付。我方在收到第一批货物后,发现货物品质不符合同,因而要求开证行对第二份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拒绝付款,但遭到开证行拒绝。你认为开证行这样做是否有理?
案例11 某公司以CIF鹿特丹与外商成交一批货物,按发票金额110%投保一切险及战争险。买卖合同中的支付条款规定为“Payment by L/C”。国外来证条款中有如下文句“Payment under this credit will be made by us only after arrival of goods at Rotterdam。”(该证项下的款项的货到鹿特丹后由我行支付)。受益人在审证时未发现,因此,未请对方修改。我外贸公司在交单结汇时,议付行也未提出异议。不幸60%货物在途中被大火烧毁,船到目的港后开征行拒付全部货款。
问题:(1)开证行拒付是否合理?为什么?(2)本案有何教训可以吸取?
案例12 中方某进出口公司与加拿大商人在2004年1月份按CIF条件签订一出口10万码法兰绒合同,支付方式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加拿大商人于本年5月通过银行开来信用证,经审核与合同相符,其中保险金额为发票金额加10%。我方正在备货期间,加拿大商人通过银行传递给我方一份信用证修改书,内容为将投保金额改为按发票金额加15%。我方按原证规定投保发货,并于货物装运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向议付行提交全套装运单据。议付行议付后将全套单据寄开证行,开证行以保险单与信用证修改书不符为由拒付。问开证行拒付的理由对否?
案例13 我方某公司向外国某商进口一批钢材,货物分两批装运,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每批分别由中国银行开立一份信用证。
第一批货物装运后,卖方在有效期内向银行交单议付,议付行审单后,即向该商议付货款,随后中国银行对议付行作了偿付。我方在收到第一批货物后,发现货物品质不符合同,因而要求开证行对第二份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拒绝付款,但遭到开证行拒绝。你认为开证行这样做是否有理?
案例14 我某出口公司与非洲某商成交货物一批,来证规定 9 月装运,但计价货币与合同规定不符,加上备货不及,直至 9月对方来电催装时,我方才向对方提出按合同货币改证,同时要求展延装运期。次日非商复电:“证已改妥”,我方据此将货发运,但信用证修改书迟迟未到,致使结汇单据寄达开证行时被拒付。
我方为及时收回货款,避免在进口地的仓储费用支出,接受了进口商改按 D /P T/R 提货要求,终因进口人未能如约付款使我方蒙受重大损失。
试就我方在这笔交易的处理过程进行评论,找出我公司应吸取的经验教训。
案例15 某外贸公司出口货物一批,数量为 1000 公吨,每公吨USD 65 CIF Hamburg,国外卖方开证行按时开来信用证,该证规定:总金额不得超过 USD 65000,有效期为 7 月 31 日。证内注明按 《UCP500》办理。外贸公司于 7月 4日将货物装船完毕,取得提单,签发日期为 7月 4日。试问:
(1)外贸公司最迟应于何日将单据送交银行议付?为什么?(2)本批货物最多和最少能交多少吨?为什么?
案例16 我国A公司向泰国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付款方式为D/P 90天。货物出运后,汇票及货运单据通过出口地的托收银行寄抵国外代收行,B公司进行了汇票承兑。货抵目的港后,由于用货心切,B商于是出具了信托收据向本地代收行借得货运单据,先行提货转售。当汇票到期时,B商因经营不善,失去偿付能力。代收行以汇票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并建议由A公司直接向B商索取货款。此时距离汇票到期日还有30天。试分析A公司于汇票到期时收回货款的可能性,并提出处理该案的建议。
答案要点
在远期付款交单的条件下,如果付款日期晚于到货日期,进口商为了抓住有利时机转售货物,可以采取两种做法:一是在付款到期日之前付款赎单,扣除提前付款日至原付款到期日之间的利息,作为进口商享受的一种提前付款的现金折扣。另一种做法是代收行对于资信较好的进口商,允许其凭信托收据借取货运单据,先行提货,于汇票到期时再付清货款,这是代收行自己向进口商提供的信用便利,而与出口商无关。因此,如代收行借出单据后,到期不能收回货款,则应由代收行负责。但如系出口商指示代收行借单,就是由出口商主动授权银行凭信托收据借单给进口商,即所谓远期付款交单凭信托收据借单方式,也就是进口商承兑汇票后凭信托收据先行借单提货,日后如进口商到期拒付的风险,应由出口商自己承担。因此,使用远期付款交单凭信托收据借单方式时出口商必须特别慎重。本案中,代收行以汇票付款人拒付为由通知托收行,并建议由A公司直接向B商索取货款的处理意见值得商榷。如银行擅自放单,则由代收行承担责任;如出口商授权银行放单给进口商,其后果由其自己承担。
案例17 宁波市某进出口公司对外推销某种货物,该商品在新加坡市场的销售情况日趋看好,逐渐成为抢手货。新加坡贸发公司来电订购大批商品,但坚持用汇付方式支付。此时,在宁波公司内部就货款支付方式问题产生不同的意见,一些业务员认为汇付的风险较大,不宜采用,主张使用信用证方式;但有些人认为汇付方式可行;还有一部分业务员人认为托收可行。试问,如果你是出口公司的业务员,应如何选择恰当的支付方式? 并说明理由。
答案要点
在国际贸易中,汇付方式通常用于货到付款、赊销、预付货款及随订单付现等业务。货到付款是指出口商在没有收到货款以前,先交出单据或货物,然后由进口商主动汇付货款的方法,因此,除非进口商的信誉可靠,出口商一般不宜轻易采用此种方式。而预付货款是指进口商先将货款汇付给出口商,出口商收到货款后再发货的方法。这对出口商较为有利,但其只意味着进口方预先履行付款义务,并不等于货物的所有权是在付款时转移,在CIF等装运港交货的条件下,出口方在没有交出装运单据以前,货物的所有权仍归其所有。由此可见,预付货款对出口方来说有预先得到一笔资金的明显好处。在本案中,宁波公司对外推销货物在新加坡市场的销售情况日趋看好,逐渐成为抢手货,可坚持使用汇付中的预付货款方法作为结算方式。
案例18 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某轻工产品进出口公司向外国某公司进口一批小家电产品,货物分两批装运,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议付信用证,每批分别由中国银行某分行开立一份信用证。第一批货物装运后,卖方在有效期内向银行交单议付,议付行审单后,未发现不符点,即向该商议付货款,随后中国银行对议付行作了偿付。南通公司在收到第一批货物后,发现货物品质不符合同规定,进而要求中国银行对第二份信用证项下的单据拒绝付款,但遭到中国银行的拒绝。试问,中国银行这样做是否有理?为什么?
答案要点
信用证是一种银行开立的有条件的承诺付款的书面文件。对出口商来说,只要按信用证规定条件提交了单据,在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情况下,即可从银行得到付款;对进口商来说,只要在申请开证时,保证收到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即行付款并交付押金,即可从银行取得代表货物所有权的单据。因此,银行开立信用证实际是进行单据的买卖。此外,开证行与受益人之间的关系属于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力的合同关系。这种合同关系约束开证行应在对单据做出合理审查之后,按照信用证的规定,承担向受益人付款的义务,而不受买卖双方买卖合同或者开证行和买方依开证申请书成立的合同以及其它合同的影响。因此,在本案中,中国银行这样做是合理的。
案例19 中国A公司与外国B公司签订补偿贸易合同,约定由A公司从B公司引进某生产线,价格为100万美元,A公司以20%现金及该生产线生产的产品作为价款,合同履行期限为4年。为了保证A公司履行合同,B公司要求A公司以备用信用证形式提供担保。A公司遂向国内C银行申请开立备用信用证。C银行根据A公司的委托,开出了一份以B公司为受益人,金额为800万美元的备用信用证。该信用证受国际商会1993年修订的第500号出版物《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支配。在C银行开立的备用信用证的担保下,B公司与A公司间的补偿贸易合同生效。后来,A公司未能于合同规定的日期内履约,B公司便签发汇票连同一份声明提交C银行,要求其支付备用信用证项下的款项。C银行对B银行提交的汇票和声明进行审查后认为“单证相符”,便向B公司偿付了80万美元。
答案要点
本案涉及一种特殊的信用证--备用信用证。开证行保证在开证申请人不履行其义务时,即由开证行付款。如果开证申请人履行了约定的义务,该信用证则不必使用。因此,备用信用证对于受益人来说,是备用于开证申请人发生违约时取得补偿的一种方式,其具有担保的性质。同时,备用信用证又具有信用证的法律特征,开证行处理的是与信用证有关的文件,而与交易合同无关。综上所述,备用信用证既具有信用证的一般特点,又具有担保的性质。本案便是备用信用证的具体表现。
案例20 天津某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日前与美国某客商达成一笔交易,金额为22580美元。双方商订条件为“D/P AT 30 DAYS AFTER SIGHT”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美方提出修改该付款条件为“D/P AT 90 DAYS AFTER SIGHT”,并且指定美方的“THE BANK OF NEW YORK,N.Y.”为该业务的代理行。试分析美方修改上述条件的动机。
案例21 我A公司向加拿大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贸易条件为CIF多伦多。B公司于2001年4月10日开来不可撤销信用证。证内规定:“装运期不得晚于4月15日”。此时我出口商已经来不及按期装船,并立即要求进口商将装期延至5月15日。B公司来电称:“同意展延装期,并将信用证有效期顺延一个月”。我A公司于5月10日装船,提单签发日期为5月10日。A公司于5月15日将全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提交拥护办理议付。问:我公司可否议付此套单据?为什么?
案例22 我某公司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通过参加展销会与韩国一客商签定了出口合同。由于双方初次合作,合同金额较小。我公司出口货物后,对方按时付款。后来,对方提出定购金额较大的货物,并且通过其银行对我公司开来一不可撤销信用证。证内规定:“货物发往加拿大多伦多,海运提单需作成空白抬头,且出口商发货后需将1/3正本提单直寄开证申请人”。我出口商按信用证要求按时发货,并将1/3正本提单寄给韩国客商。问:此案例中的出口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
案例23 宁波某服装公司享有外贸进出口权,2003年2月20日与日本山田方公司签定出口衬衣50万件的协议,协议约定,宁波公司须于4月20日前将货物通过海运公司运往日本长琦港。双方约定,使用跟单信用证方式结算。交单方式为D/P。3月1日中国银行宁波分行受到了日本东京三菱银行签发不可撤消信用证,信用证上规定效期为5月6日,装期为4月8日,价值1000万美元。合同签定后,宁波公司及时组织生产,办妥货物,委托浙江海洋运输公司运输,托运手续于4月4日办妥,4月6日,运输公司将货物装船并签发了洁净货运提单。4月6日下午,宁波公司凭货运提单和信用证通知书到中行宁波分行办理了“议付”,4月10日,货物运抵长琦港。4月10日,中行宁波分行将信用证及货运提单寄到了东京三菱银行,要求三菱银行付款。4月12日,三菱银行通知山田方公司付款赎单,山田方公司提出拒付,并签发了拒付理由书。拒付理由书声明,由于日本政府对来自中国的
纺织品实行限制性措施,关税提高4%,要求宁波公司降低价格。宁波公司要求三菱银行付款。三菱银行经过审单、审证认定单证完全相符,于4月25日将货款支付给宁波公司。并向山田方公司追索款项。
请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⑴谁是信用证的第一付款人?
⑵中行宁波分行为宁波公司办理“议付”是否可行?
⑶山田方公司的拒付理由与信用证结算方式是否符合? ⑷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业务程序包括哪几个环节?
案例24 天津某外贸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天津公司)2002年5月与美国洛杉机ABB签定一出口协议,协议约定,天津公司向ABB公司出口一批袜子。合同价值100万$。结算方式为委托中国银行天津分行托收,美方代收银行为中国银行洛杉机分行,交单条件为D/P,货物通过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于6月30日前运往洛杉机港口,合同签定后,天津公司及时备货,并于5月30日与中远公司签定托运协议,6月3日,中远公司将货物装上开往美国的货轮,并签发了标准的洁净货运提单。6月4日,天津公司向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办妥委托收款手续。货物于6月20日运往洛杉机港并存日入当地海关仓库。
6月21日ABB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申请向中行洛杉机凭信托收据借出货运提单,中行洛杉机分行了解ABB公司信誉,接受了ABB公司的要求,将货运提单借给ABB公司,6月24日,ABB公司从海关提走货物,6月30日,中行洛杉机分行提示付款,ABB公司拒绝付款,出具的拒付理由书显示,天津公司发货不符合合同要求。中行天津分行将拒付理由书通知给天津公司,声明由天津公司具体协商处理有关事宜。而天津公司要求中行天津分行催促洛杉机分行付款。事后天津公司委托中行洛杉机分行查明ABB公司拒付的真正原因是资金周转困难,货物不符合要求的说法只是借口。天津公司根据有关结算惯例,要求天津分行催促洛杉机分行付款。
根据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天津公司未能收回货款,责任应由谁负? ⑵ABB公司拒付是否有充足的理由? ⑶洛杉机分行是否应对货款的回收负责? ⑷托收结算方式的风险有那些?如何防范? 案例25 我某公司向国外A商出口货物一批。A商按时开来不可撤销即期议付信用证,该证由设在我国境内的外资B银行通知并加保兑。我公司在货物装运后,将全套合格单据送交B银行议付,收妥货款。但B银行向开证行索偿时,得知开证行因经营不善已宣布破产。于是,B银行要求我公司将议付的货款退还,并建议我方可委托其向A商直接索取货款。对此,你认为我公司应如何处理?为什么?
案例26 我某公司对南非出口一批化工产品2000公吨,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国外来证规定:“禁止分批装运,允许转运”。该证并注明:按《UCP500》办理。现已知:装期临近,已订妥一艘驶往南非的“黄石”号货轮,该船先停靠新港,后停靠青岛港。但此时,该批化工产品在新港和青岛港各有1000公吨尚未集中在一起。如果你是这笔业务的经办人最好选择何种处理方法?为什么?
案例27 我国A公司向加拿大B公司以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合同规定4月份装运。B公司于4月10日开来不可撤销信用证。此证按《UCP500》规定办理。证内规定:装运期不得晚于4月15日。此时我方已来不及办理租船订舱,立即要求B公司将装期延至5月15日。随后B公司来电称:同意展延船期,有效期也顺延一个月。我A公司于5月10日装船,提单签发日5月10日,并于5月14日将全套符合信用证规定的单据交银行办理议付。
案例28 1999年8月,上海立新外贸公司向伦敦ABC贸易有限公司出口皮箱一批,合同总值32,000美元。9月7日,上海立新外贸公司收到英国米兰银行9月5日开出的、以其为受益人的第8808号不可撤销信用证,其中汇票条款要求,受益人开具以米兰银行为付款人、金额为100%发票金额,即期付款的汇票。1999年9月25日,该批货物装运完毕,9月27日立新公司向中国银行上海分行交单议付。请根据上述资料缮制中文汇票一份。
案例29 我国A公司向巴基斯坦B公司以CIF条件出口货物一批。国外来证中单据条款规定:“商业发票一式两份;全套(full set)清洁已装船提单,注明'运费预付',作成指示性抬头空白背书;保险单一式两份,根据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1981年1月1日海洋运输货物保险条款投保一切险和战争险”。信用证内并注明“按《UCP500》办理”。A公司在信用证规定的装运期限内将货物装上船,并于到期日前向议付行交单议付,议付行随即向开证行寄单索偿。开证行收到单据后,来电表示拒绝付款,其理由是单证有下列不符:①商业发票上没有受益人的签字;②正本提单是以一份组成,不符合全套要求;③保险单上的保险金额与发票金额相等,因此,投保金额不足。试分析开证行单证不符的理由是否成立?并简要分析说明。
案例30 某外贸公司出口货物一批,数量为1000公吨,每公吨USD 65 CIF Rotterdam,国外买方通过开证行按时开来信用证,该证规定:总金额不得超过USD65,000,有效期为7月31日。证内注明按《UCP500》办理。外贸公司于7月4日将货物装船完毕,取得提单,签发日期为7月4日。试问:①外贸公司最迟在何日将单据送交银行议付?为什么?②本批货物最多,最少能交多少公吨?为什么?
案例31 我某出口企业以CIF条件与美国某公司订立了200套家具的出口合同。合同规定1996年12月交货。11月底,我企业出口商品仓库发生雷击火灾,致使一半左右的出口家具烧毁。我企业以发生不可抗力事故为由,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美方不同意,坚持要求我方按时交货。我方无奈经多方努力,于1997年1月初交货,美方要求索赔。试问:①我方要求免除交货责任的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②美方的索赔要求是否合理?为什么?
案例32 某外贸公司按CIF术语出口一批货物,装运前已向保险公司按发票总值110%投保平安险,6月初货物装妥顺利开航。载货船舶于6月13日在海上遇到暴风雨,致使一部分货物受到水渍,损失价值为2100美元,数日后,该轮又突然触礁,致使该批货物又遭到部分损失,价值为8000美元。试问,保险公司对该批货物的损失是否赔偿?为什么?
案例33 我某外贸公司以CIF术语L/C支付方式向韩国B公司出口一批货物,我方按合同规定按时、按质、按量交货。随后我方将商业发票、提单、保险单和品质、数量证明书等单据通过中国银行提交韩国开证行要求付款。此时,正值货价下跌,开证行又发现我方提交的单据上货物名称使用了货物简称,因而拒绝支付货款。我方认为货物已按合同规定装运,检验证书所证明交货品质、数量与L/C规定一致,坚持要求付款。试问:开证行是否有权拒付货款?为什么?
案例34 我某进出口公司与加拿大商人在1993年11月份,按CIF条件签订一出口5万码法兰绒合同,支付方式为不可撤销即期信用证。加拿大商人于1994年3月上旬通过银行开来信用证,经审核与合同相符,其中保险金额为发票金额加一成,我方正在备货期间,加商人通过银行传递给我方一份信用证修改书,内容为将投保金额改为按发票金额加三成。我方按原证规定投保、发货,并于货物装运后在信用证有效期内,向议付行提交全套装运单据。议付行议付后将全套单据寄开证行,开证行以保险单与信用证修改书不符为由拒付。问开证行拒付的理由对否?为什么?
案例35 我某外贸公司与荷兰进口商签订一份皮手套合同,价格为CIF鹿特丹,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投保一切险。生产厂家在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将手套的湿度降低到了最低程度,然后用牛皮纸包好装入双层瓦楞纸箱,再装入20英尺集装箱,货物到达鹿特丹后,检验结果表明,全部货物湿、霉、沾污、变色,损失价值达8万美元。据分析,该批货物的出口地无异常热,进口地鹿特丹无异常冷,运输途中无异常,运输完全属于正常运输。试问:
(1)保险公司对该批货损是否负责赔偿?为什么?(2)进口商对受损货物是否支付货款?为什么?(3)你认为出口商应如何处理此事?
第四篇: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关于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
附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关于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
进口氨纶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以下简称调查机关)于2005年4月13日发布公告,决定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进行反倾销调查。
调查机关对被调查产品是否存在倾销和倾销幅度、被调查产品是否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损害及损害程度、以及倾销和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调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规定,调查机关作出初裁决定如下:
一、调查程序
(一)立案
2005年4月13日,山东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绍兴龙山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中国大陆氨纶产业向调查机关正式提交了对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进行反倾销调查的申请书。
调查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申请人的资格、申请调查产品的有关情况、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有关情况、申请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产业的影响、申请调查国家的有关情况等进 行了审查。同时,调查机关就申请书中提供的涉及倾销、损害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面的证据进行了审查。申请人提出的初步证据表明,上述申请企业2003、2004的氨纶产量之和分别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70.00%、50.32%,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11条、第13条和第17条有关国内产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的规定。同时,申请书中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14、15条规定的反倾销调查立案所要求的内容及有关的证据。
根据上述审查结果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16条规定,调查机关于2005年4月13日发布立案公告,决定对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调查机关确定的本案倾销调查期为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0日。产业损害调查期为2001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
(二)倾销及倾销幅度的初步调查 1.立案通知
在决定立案调查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16条规定,调查机关于2005年4月8日就收到中国大陆氨纶产业反倾销调查申请书一事通知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官员。同时,调查机关通过中国驻WTO代表团,向台湾地区驻WTO机构通知正式收到中国大陆氨纶产业反倾销调查申请。
2005年4月13日,调查机关发布立案公告,调查机关主管调查官员约见了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驻中国大使馆官员,向他们正式递交了立案公告和申请书的公开部分,请其通知所在国家和地区内的相关出口商和生产商。同日,通过中国驻WTO代表团,向台湾地区驻WTO机构通知了氨纶反倾销调查案立案。同日,调查机关将本案立案情况通知了本案申请人及列明的大陆以外生产商。
2.登记应诉
根据公告要求,自公告发布之日起20天的登记应诉期内,韩国晓星株式会社、韩国东国贸易公司、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日本日清纺织株式会社、日本OPELONTEX公司、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日本富士纺绩株式会社、日本东洋纺绩株式会社、INVISTA S.a.r.l.,美国Dorlastan纤维公司、台湾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台湾远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英威达(新加坡)、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向调查机关登记应诉。
3.听取利害关系方意见,接受书面评论
立案后,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其代理律师递交了《氨纶反倾销调查立案评论意见》。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广州天海花边有限公司、上海凯威纤维工业有限公司、广东彩艳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针织九厂等下游企业也给调查机关来函,表示了对氨纶反倾销调查结果的关注,并表达了下游企业对于该反倾销案对下游纺织品出口造成的影响的担忧。调查机关对下游企业的意见予以了研究并在初裁后的调查中继续关注。
2005年9月15日,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递交了《关于将英威达生产的氨纶特色产品排除在反倾销调查范围之外的请求》。2005年10月21日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递交了《有关英威达特色氨纶产品调查期内的中国市场销售量以及特色氨纶产品排除的现实可操作性的解释》。调查机关对应诉方的上述意见均给予了考虑。
4.收集证据
2005年5月16日,调查机关向已知的、报名应诉的生产商和出口商发出了反倾销调查问卷,并要求其在37天内按规定提交准确、3 完整的答卷。在该期间内,部分应诉公司在问卷规定的期限内向调查机关申请延期递交答卷并陈述了相关理由。经审查,调查机关同意给予适当的延期。截至答卷递交截止之日,调查机关共收到韩国晓星株式会社、韩国东国贸易公司、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台湾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日本OPELONTEX公司、英威达(新加坡)公司6家生产商的答卷,另外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作为英威达(新加坡)的关联贸易商提交了答卷的相应部分。
5、进一步收集证据
调查机关对应诉公司递交的答卷进行了初步审查,针对答卷中某些表述和含义不清及需要解释的部分向有关应诉公司发放了补充问卷。各公司在补充问卷要求的时间内提交了补充答卷。调查机关对上述答卷进行了审查并在初裁决定中依法予以了考虑。
6、实地核查
为进一步核实各应诉公司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调查机关组成氨纶反倾销调查实地核查小组,于2006年2月20日-3月10日赴新加坡、日本、韩国进行了实地核查;接受核查的公司有:韩国晓星株式会社、韩国东国贸易公司、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日本OPELONTEX公司、英威达(新加坡)以及其在上海的关联贸易公司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核查期间,被核查公司的财务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接受了核查小组的询问,并根据要求提供了有关的证明材料。核查小组全面核查了各公司的整体情况、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内销售情况、被调查产品出口中国大陆销售情况、生产被调查产品及同类产品的成本及相关费用情况,对公司提交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了调查,并进一步搜集了相关证据。对于 实地核查中收集的材料和信息,调查机关进行了核对和整理,并在裁定中依法予以了考虑。
(三)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调查
1、应诉登记
2005年4月13日,调查机关发布了《关于参加氨纶反倾销案产业损害调查应诉登记的通知》。在规定时间内,参加应诉并符合应诉要求的共有14家企业,包括:国外(地区)生产者13家:分别是日本富士纺绩株式会社、日本东洋纺绩株式会社、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日本OPELONTEX公司、日本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美国Dorlastan纤维公司、美国英威达(INVISTA)S.a.r.l.公司、韩国东国贸易公司、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韩国晓星株式会社、英威达(新加坡)、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远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大陆进口商上海英威达纺织品贸易有限公司。
2、成立产业损害调查组
立案后,调查机关成立了氨纶反倾销案产业损害调查组(以下简称“调查组”)。
3、发放和收回调查问卷
2005年5月13日,调查机关向已知的利害关系方发放了氨纶反倾销案《国内生产者调查问卷》、《国内进口商调查问卷》和《国外(地区)生产者/出口商调查问卷》。在规定的时间或经批准同意延期递交的时间内,共回收调查问卷答卷17份,包括:本案申请人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和绍兴龙山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支持企业江苏双良特种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杭州舒尔姿氨纶有限公司;以及浙江开普特氨纶有限公司、杭州益邦氨纶有限公司、保定天鹅氨纶有限公司等中国大陆生产者8份答卷;国外(地区)生 产者/出口商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日本日清纺织株式会社、美国Dorlastan纤维公司、美国英威达(INVISTA)S.a.r.l.公司、韩国东国贸易公司、韩国晓星株式会社、英威达(新加坡)、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调查问卷答卷8份;以及中国大陆进口商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调查问卷答卷1份。
4、听取利害关系方意见陈述
2005年5月31日,本案申请人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和绍兴龙山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代理律师向调查机关陈述了申请理由及对本案的意见。调查机关听取了申请人的意见并询问了有关问题。
5、接收书面陈述材料
2005年5月10日,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通过其代理律师递交了《氨纶反倾销调查立案评论意见》。2005年9月15日,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其代理律师递交了《关于将英威达生产的氨纶特色产品排除在反倾销调查范围之外的请求》。2005年10月21日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通过其代理律师递交了《有关英威达特色氨纶产品调查期内的中国市场销售量以及特色氨纶产品排除的现实可操作性的解释》。调查机关对应诉方的上述意见均给予了考虑。
6、实地核查
2005年9月中旬,本案调查组赴申请企业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实地核查。调查组通过座谈会、实地察看生产装置和生产流程、查对财务账册、核对原始材料等方式,重点对申请书、调查问卷以及其他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了核实,包括同类产品情况以及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利润等,并对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核 6 查取证。调查组对核查中所了解的情况和其他相关证据,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
调查机关对申请书及所附证据、收回的调查问卷答卷、实地核查情况、各利害关系方递交的书面意见进行了认真审查和分析,在裁决时给予了充分的考虑。
二、被调查产品及被调查产品的范围
(一)被调查产品基本描述
调查机关在立案公告中确定本案的被调查产品及调查范围描述如下:
产品名称:氨纶(或称:聚氨基甲酸酯纤维、聚氨脂弹性纤维,或称斯潘得克斯)
调查范围: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
英文名称:polyurethane;或spandex;或elastane 税则号:本案被调查产品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税则号:54024920、54026920。
规格:包括各种规格的进口氨纶
物理化学特性:氨纶是一种主要成分为聚氨基甲酸酯的,具有线性链段结构的合成弹性纤维。氨纶具有纤度细、强度高、比重小、弹性模量大等特点,并有优良的耐化学药品、耐疲劳性、耐热性、耐光老化等性能。
主要用途:主要用于高级休闲服、游泳衣、运动装、针织衫、内衣裤、袜子、医用绑带等领域。
(二)被调查产品范围问题
日本旭化成纺织有限公司在向调查机关递交的立案评论意见中,7 主张排除耐氯性丝。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耐氯性丝作为特性产品,仍属于氨纶丝的范畴,因此不能因为国内目前尚未生产该特性丝为理由将其从被调查产品的范围中排除。
英威达美国公司、英威达(新加坡)、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13日向调查机关递交了《关于将英威达生产的氨纶特色产品排除在反倾销调查范围之外的请求》,2005年10月17日,英威达纺织品贸易(上海)有限公司又向调查机关递交了《有关INVISTA LYCR@产品中国销售流程的解释以及对特色氨纶产品排除的现实可操作性的解释》。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尽管莱卡产品在售价和质量上与其他的氨纶产品有较大差别,但就其化学特性来看,与其他氨纶产品没有本质区别,同时在海关监管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调查机关决定暂不接受公司的排除申请。
三、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和中国大陆产业
(一)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认定
调查机关对中国大陆生产的氨纶与被调查产品的物理和化学特性、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生产用途、销售渠道和消费者的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比较后认定:
1、物理和化学特性
中国大陆氨纶产品在物理和化学特性与被调查进口产品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实质差别。
2、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
氨纶制造工艺按照纺丝方法分为四种,包括干法纺丝、湿法纺丝、化学反应法纺丝和熔融纺丝法。
干法纺丝是溶液在热气流下,因溶剂挥发而固化成丝的方法。干法纺丝技术是当前氨纶工业生产最为普遍的方法,占世界氨纶总产量 8 的85%以上,并将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成为主流。
中国大陆干法纺丝工艺生产能力约占氨纶总生产能力的90%;熔融法生产能力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0%。干法纺丝工艺占中国大陆氨纶生产的主导地位。
虽然不同的厂家在氨纶的生产上采用的工艺不尽相同,但是其最终的氨纶产品物理特性、技术指标和用途与调查进口产品基本相同,相互之间直接竞争并可相互替代。
中国大陆氨纶生产企业的设备主要从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生产企业的设备和技术装备的水平基本相同。
3、产品用途
中国大陆氨纶产品与被调查进口产品的用途完全相同,主要可用于高级休闲服、游泳衣、运动衣、针织衫、内衣裤、袜子、医用绷带等领域。
4、销售渠道、销售市场区域和客户群体
中国大陆氨纶产品与被调查进口产品均主要通过直销或代理的方式在中国大陆市场上进行销售。客户群体完全相同,主要为纺织企业。而且不少客户既购买、使用被调查进口产品,同时也购买、使用中国大陆生产的氨纶产品。另外,中国大陆生产的氨纶产品和被调查进口产品的市场销售区域也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三大纺织发达省份。
综上所述,中国大陆生产的氨纶产品在物理和化学性能、生产工艺流程、技术装备、产品用途、销售渠道等方面与被调查产品具有可替代性和竞争性,中国大陆生产的氨纶与进口被调查产品属于同类产品。
(二)中国大陆产业的认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11条的规定:“国内产业,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同类产品的全部生产者,或者其总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的生产者;但是,国内生产者与出口经营者或者进口经营者有关联的,或者其本身为倾销进口产品的进口经营者的,可以排除在国内产业之外。”调查机关将与本案被调查国(地区)的氨纶生产企业、出口经营者有关联关系的七家企业:晓星氨纶(嘉兴)有限公司、晓星氨纶(广东)有限公司、连云港杜钟氨纶有限公司、浙江薛永兴氨纶有限公司、杭州旭化成氨纶有限公司、英威达纤维(上海)有限公司、东国氨纶(珠海)有限公司,排除在中国大陆产业范围之外。
在产业损害调查期,本案申请人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和绍兴龙山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氨纶产品产量占国内同类产品全部总产量的主要部分,能够代表中国大陆产业,本案裁决依据的中国大陆产业的数据为申请企业的数据。江苏双良特种纤维有限责任公司、杭州舒尔姿氨纶有限公司、辽源得亨股份有限公司表示支持氨纶反倾销调查。
四、倾销和倾销幅度
调查机关审查了各应诉公司的答卷,对各公司的倾销幅度作如下认定:
(一)正常价值、出口价格及价格调整项目的认定 日本OPELONTEX 公司 OPELONTEX Co., Ltd.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审查了日本opelontex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认定调查 期内日本opelontex公司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
日本opelontex公司在答卷中报告其在日本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部分交易是向关联公司进行的。调查机关审查了关联公司之间交易的情况,发现该部分交易的单位出厂价明显低于其他非关联交易价格,调查机关认为该部分关联销售未能反映正常市场交易状况,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因此,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决定在确定正常价值时排除该部分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了审查,认定公司提供的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财务及其它费用数据准确,分摊合理,决定接受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来计算成本。
调查机关根据上述认定的成本数据对国内销售交易分型号是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进行了审查,发现国内销售中有交易是低于成本进行的,但其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均不足2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依据全部正常贸易过程中的国内销售价格作为确定其正常价值的基础。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对日本opelontex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公司直接将被调查产品销售至中国的非关联客户或者通过非关联的贸易商向中国销售被调查产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采用公司销售给非关联客户的价格 或者非关联贸易商的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售前仓储费用,公司主张根据被调查产品的销售数量进行分摊调整,公司无法分清仓库是用于出口还是国内销售,同时,公司也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仓储费用的发生与销售直接相关。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在初裁阶段对公司的该主张不予支持。
关于售后服务费用,公司主张其在国内销售中,根据为日本客户提供技术支援的出差费用对此项目进行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费用的发生与具体的交易直接相关并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在初裁中对该调整主张不予支持。
关于广告费用,公司主张调整用于向下游用户做宣传广告发生的费用,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没有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公司发生的广告费用只用于其国内销售,同时也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广告费用的发生与具体交易相关并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在初裁中对该调整主张不予支持。
关于其他需要调整的事项,公司根据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用途不同以及国内销售和出口到中国的销售在数量上存在的差异而导致价格的不同,要求对差异进行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公司存在严格的一贯的针对不同下游用户而不同的定价政策,同时,公司也不能够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出口和内销存 在普遍的数量明显差异。在核查中,公司也未提交进一步的证据材料,因此,在初裁阶段,调查机关决定不接受公司关于此项的调整主张。
关于该公司报告的回扣、内陆运费、信用费用等其他国内销售调整项目,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关于售前仓储费用,公司主张根据被调查产品的销售数量进行分摊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无法分清仓库是用于出口还是国内销售,同时,公司也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仓储费用的发生与销售直接相关。因此,调查机关决定在初裁阶段对公司的该主张不予支持。
关于该公司报告的回扣、内陆运费、国际运费、国际运输保险费、港口装卸费、港口装卸费、信用费用,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对于其他未应诉未提交答卷的日本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有关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裁定。
英威达(新加坡)
INVISTA(Singapore)Fibres Pte.Ltd.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审查了英威达(新加坡)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认定调 查期内英威达(新加坡)公司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其中一个型号没有新加坡国内销售,因此采用该型号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该型号的正常价值。其中用来计算该型号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利润的利润率为公司报告的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国内销售的利润率。
该公司在答卷中报告其某一型号的国内销售前三个季度皆通过其在韩国关联公司进行。经过实地核查,调查机关发现,韩国关联公司实际上承担着英威达(新加坡)公司销售部门的职能,英威达(新加坡)公司在和其韩国公司定价的时候明确知道该货物的最终用户在新加坡,并且货物的物理流动也是在新加坡境内。因此,调查机关认定该通过韩国关联公司销售到新加坡国内最终用户的交易属于该公司的国内销售,同时,鉴于韩国关联公司在销售过程中承担的职能,调查机关决定在计算正常价格的过程中,将英威达(新加坡)公司与其韩国关联公司视作一个整体。将韩国关联公司销售予新加坡最终用户的交易价格作为确定正常价值的基础。
调查机关经审查,认定公司提供的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财务及其它费用数据准确,分摊合理,决定暂时接受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来计算成本。对于韩国关联公司销售的部分,调查机关决定将新加坡公司与其韩国关联公司视作一个整体,因此对于韩国关联公司发生的期间费用,调查机关根据该公司其他关联贸易公司发生相应费用的比 率,按照销售收入金额的不同分摊到该型号的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中。
调查机关根据上述认定的成本数据对国内销售交易分型号是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进行了审查,发现国内销售中有交易是低于成本进行的,其中有部分型号的交易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超过20%,因此,调查机关认定其中低于调查期平均成本的部分交易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决定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将其予以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在初裁中,调查机关决定依据排除上述低于成本销售后剩余的国内交易作为确定正常价值的基础。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审查了英威达(新加坡)公司对中国的出口交易。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全部通过该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关联贸易公司进行。由该关联贸易公司再转售给中国的非关联用户或者再通过其他的关联贸易公司进行转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采用关联贸易公司第一次销售给中国非关联客户的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贸易环节调整,公司针对某些型号产品,提出进行贸易环节调整的主张。公司认为在对中国的出口销售和国内销售中存在不同的 贸易环节,并且因为贸易环节的不同影响了销售价格,因此公司主张贸易环节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书面证据不能证明其出口销售客户与内销中相应环节的客户在销售行为上存在实质性的不同,不能证明其处于不同的贸易环节;其次,公司也不能提供充足的证据证明由于不同贸易环节的具体职能不同而导致在价格上的具体差异,核查中公司也没有递交相应的补充材料,因此在初裁中,调查机关决定不接受公司对于贸易环节调整的主张。
关于售前仓储费用,公司根据仓储费用和内陆运费的账目记载根据销售量进行分摊,通过书面审查以及实地核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无法提供充分的证据证明该仓库只是用于国内销售的仓储,同时也无法证明仓储费用的发生与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销售直接相关。因此,在初裁计算中,对该项主张不予接受。
该公司报告的内陆运费、仓储费用、信用费用、包装费用等国内销售调整项目,经审查及实地核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关联贸易公司英威达(上海)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ITS)单独提交了答卷,报告了其转售的相关数据。调查机关根据其第一次转售给独立购买方的价格作为计算出口价格的基础作了相应调整。
关于售前仓储费用,公司根据销售量不同对公司发生的仓储费用以及运费进行了分摊。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无法提供充分证 据证明该仓库是只为出口销售而设置,同时,也无法证明该仓库仓储费用的发生直接与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销售有关,因此在初裁中,对于公司的该项主张不予接受。
关于信用费用,公司未在ITS于中国大陆转售被调查产品的过程中报告信用费用的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信用费用为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因此,调查机关根据中国大陆短期借贷的人民币利率对相关的信用费用进行调整。
对于公司报告的其他调整项目,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对于其他未应诉未提交答卷的新加坡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有关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裁定。
韩国(株式会社)晓星 Hyosung Corporation 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审查了晓星株式会社的国内销售情况,并通过实地核查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审查。认定调查期内晓星株式会社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其中两个型号没有韩国国内销售,因此调查机关在初裁中采用该 17 两个型号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金额的管理、销售和一般费用及利润来确定该型号的正常价值。用来计算利润的利润率采用公司报告的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国内销售利润率。
晓星株式会社在答卷中报告其在韩国国内没有和关联客户进行交易的情况。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了审查。认为公司在成本部分报告的财务费用项目中,其中的一些项目与公司的生产销售被调查产品活动无关,在初裁中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查机关重新计算了各个型号的成本。并根据上述认定的成本数据对国内销售交易分型号是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进行了审查,发现国内销售中有交易是低于成本进行的,其中有部分型号的交易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超过20%,因此,调查机关认定其中低于调查期平均成本的部分交易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决定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将其予以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在初裁中,调查机关决定依据排除上述低于成本销售后剩余的国内交易作为确定同类产品正常价值的基础。也有部分型号的交易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达到10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采用该同类产品在国内的生产成本加合理费用、利润计算正常价值。所使用的利润率为该公司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国内销售利润率。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对晓星株式会社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公司对中国的出口一部分销售给非关联的贸易公司,一部分直接销售给非关联的最 终用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采用公司销售给非关联贸易公司及非关联最终用户的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该公司报告的内陆运费、信用费用、包装费用等国内销售调整项目,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关于信用费用调整,公司在采用信用证交易的情况下,采用兑换手续费作为信用费用调整的基础。调查机关认为信用费用是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不仅仅只包含兑换手续费,因此在初裁中,调查机关采用合理的利率重新计算信用费用。
关于该公司对出口价格所主张的其他调整项目,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韩国东国贸易公司 TongKook Corporation 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审查了韩国东国贸易公司的国内销售情况,调查机关认 19 定调查期内韩国东国贸易公司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
韩国东国贸易公司在答卷中报告其在韩国国内没有和关联客户进行交易的情况。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了审查。认为公司在成本部分报告的财务费用项目中,其中的一些项目与公司的生产销售被调查产品活动无关,在初裁中作了相应的调整。调查机关在进行了上述调整后,调查机关重新计算了各个型号的成本。并对上述认定的成本数据对国内销售交易分型号是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进行了审查,发现国内销售中有交易是低于成本进行的,其中有部分型号的交易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超过20%,因此,调查机关认定其中低于调查期平均成本的部分交易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决定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将其予以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在初裁中,调查机关决定依据排除上述低于成本销售后剩余的国内交易作为确定同类产品正常价值的基础。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对韩国东国贸易公司的出口价格进行了审查。公司对中国的出口只有一个渠道,即直接销售到中国的非关联用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采用公司销售给中国非关联客户的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售前仓储费用,公司指出其拥有一个仓库用于国内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销售活动,因此主张调整相应的售前仓储费用。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无法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仓库只是用于国内销售,并且只是用来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同时公司也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该仓储费用的发生与销售直接相关,并且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在初裁阶段对公司提出的调整要求不予接受。
关于该公司报告的内陆运费、包装费用、信用费用等国内销售调整项目,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关于信用费用调整,公司采用远期余额和远期利息来计算信用费用的计算利率,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信用费用是资金占用的机会成本,公司并没有提供用来计算利率的远期余额和远期利息的详细说明和证据,因此,在初裁中,调查机关根据公司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计算了公司信用费用的利率。
对于公司在出口销售中主张的内陆运费、国际运费、国际保险费用、港口装卸费、包装费用、其他调整项目、出口退税等调整项目,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
Taekwang Industrial Co.,LTD.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通过书面审查以及实地核查,审查了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的国内销售情况,认定调查期内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国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
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在答卷中报告其在韩国国内没有和关联客户进行交易的情况。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了审查。关于公司审计报告中出口和内销的金额同公司所提交的答卷中所填报的金额有所差异的问题,公司提供了初步证据。在核查中,公司提交证据进一步解释了差异的产生是因为对于原材料本地销售的归类不同造成并提供了相应的证据。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交的证据能够支持其对差异产生原因的解释。在核查后的计算中,调查机关对销售费用中 “出口各项费用”做了相应的调整。公司主张在计算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 财务费用时排除IT事业部的相关受益和费用。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IT事业部是公司的一个部门,因此调查机关不接受公司的该主张,在认定被调查产品成本时考虑IT事业部的相关管理费用。此外,调查机关认为公司在成本部分报告的财务费用项目中,其中的一些项目与公司的生产销售被调查产品活动无关,在初裁时做了相应的调整。
在进行了上述调整后,调查机关重新计算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了各个型号的成本。并就上述认定的成本数据对国内销售交易分型号是 22 否存在低于成本销售进行了审查,发现国内销售中有些交易是低于成本进行的,其中有部分型号的交易低于成本销售的交易数量比例超过20%,因此,调查机关认定其中低于调查期平均成本的部分交易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决定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将其予以排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四条的规定,在初裁中,调查机关决定依据排除上述低于成本销售后剩余的国内交易作为确定同类产品正常价值的基础。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审查了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对中国的出口交易。公司对中国的出口销售一部分是通过韩国非关联贸易商进行的,且公司报告在销售时就知道这部分产品销往中国大陆;一部分直接销售给中国非关联贸易商或最终用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采用公司销售给非关联贸易商和非关联最终用户的价格作为确定正常价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售前仓储,公司根据销售数量对其韩国国内销售中发生的售前仓储费用进行分摊,并主张对此项费用进行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该仓库并非只用于存放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该费用的发生与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销售并不直接相关,也未影响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不接受该调整主张。
关于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报告的韩国国内交易的其它调整项目,如内陆运费、信用费用、包装费用、出厂装卸费等,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 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对于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在出口销售中主张的调整项目,如出口退税、内陆运费、国际运费、出厂装卸费、港口装卸费、信用费用、包装费用、报关代理费等,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予以支持。
对于其他未应诉未提交答卷的韩国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有关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裁定。
台湾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FORMOSA ASAHI SPANDEX CO., LTD 1.正常价值
调查机关审查了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的地区内销售情况,认定调查期内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在地区内销售被调查产品的同类产品总量及各型号数量占同期向中国大陆出口销售总量及对应型号数量的比例大于5%,符合作为确定正常价值基础的数量要求。
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在答卷中报告其在台湾地区销售被调查产品同类产品的部分交易是与关联公司进行的。调查机关审查了其与关联公司之间交易的情况,认为该部分关联销售未能反映正常市场交易状况,不属于正常贸易过程中的交易,因此,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决定在确定正常价值的基础时暂排除该部分关联公司之间的交易。调查机关对公司的成本数据进行了审查,初步认定公司提供的生产成本和销售、管理、财务及其它费用数据准确,分摊合理,决定暂时接受该公司提供的数据来计算成本。
2.出口价格
调查机关审查了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公司对中国大陆的出口一部分销售通过台湾地区非关联贸易商进行,且公司报告在销售时就知道这部分产品销往中国大陆;一部分直接销售给中国大陆非关联最终用户;一部分通过香港的关联贸易商转售至中国大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暂分别依据公司销售给台湾地区非关联贸易商、中国大陆非关联最终用户的价格以及香港关联贸易商转售的价格作为确定出口价格的基础。
3.调整项目
调查机关对公司的价格调整部分逐一进行了审查。(1)关于正常价值
关于贸易环节,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主张,被调查产品及其同类产品在台湾地区内销售及对中国大陆出口销售中,通过贸易商销售和直接销售给最终用户两种销售渠道各自所占的比重不同,并申请进行贸易环节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没有证据证明其内销客户与出口销售客户在销售行为上存在实质性的不同,也没有提供证据证明此种不同对价格产生一贯及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在初裁决定中,调查机关决定暂不接受该调整主张。
关于数量折扣,公司主张根据出口和内销中享有数量折扣的大额订单客户比率的不同,对两者的差异进行调整。经审查,调查机关认 25 为,公司未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明其销售存在依销售数量进行折扣奖励的一贯政策,也没有证据表明此种享有数量折扣的客户因销售数量不同对价格产生一贯及明显的影响,从而影响了价格的公平比较。因此调查机关决定暂不接受该主张。
关于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报告的台湾地区内交易的其它调整项目,如内陆运费、信用费用、包装费用、退款及赔偿等,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暂予以支持。
(2)关于出口销售
对于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在出口销售中主张的调整项目,如内陆运费、国际运费、国际运输保险费、包装费用、港口装卸费、包装费用、信用费用、佣金、报关代理费及其它需要调整的项目等,经审查,调查机关认为公司提供的资料和证据可信,对调整项目有证明作用,在初裁中决定对其调整要求暂予以支持。
对于其他未应诉未提交答卷的台湾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有关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裁定。
美国公司
由于美国公司未提交答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决定采用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有关倾销及倾销幅度的裁定。
(二)价格比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六条的规定,在考虑了影 响价格的各种可比性因素后,调查机关按照公平、合理的方式对进口产品的出口价格和正常价值进行了比较。调查机关在当事人提交的证明材料基础上,将各应诉公司的正常价值和出口价格在出口国(地区)出厂价的基础上予以比较。在计算倾销幅度时,调查机关将加权平均正常价值和加权平均出口价格进行比较,得出倾销幅度。
对于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未提交答卷的公司的倾销幅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调查机关根据已经获得的事实和可获得的最佳信息做出裁定。
(三)倾销幅度
经过计算,各公司的倾销幅度分别为: 1.日本公司
日本OPELONTEX 公司(OPELONTEX Co., Ltd.)13.87%其他日本公司(All Others)61.00% 2.新加坡公司
英威达(新加坡)(INVISTA(Singapore)Fibres Pte.Ltd.)11.50%
其他新加坡公司(All Others)61.00% 3.韩国公司
韩国(株式会社)晓星(Hyosung Corporation)0% 韩国东国贸易公司(TongKook Corporation)0% 韩国泰光产业株式会社(Taekwang Industrial Co.,LTD.)0% 其他韩国公司(All Others)61.00% 4.台湾地区公司
台湾台塑旭弹性纤维股份有限公司(FORMOSA ASAHI SPANDEX CO., 27 LTD)5.09%
其他台湾公司(All Others)61.00% 5.美国公司 61.00%
五、产业损害及损害程度
(一)累积评估的适当性
根据《反倾销条例》第九条和《反倾销产业损害调查规定》第十六条的规定,调查机关考察相关证据材料后认定:
1、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氨纶的倾销幅度均不小于2%,其进口量均超过中国大陆氨纶总进口量的3%,不属于可忽略不计。
2、被调查产品之间及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关系,而且竞争条件基本相同。依据是:
(1)被调查产品之间及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之间物理、化学性质相同、用途基本相同且可以相互替代;
(2)被调查进口产品和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客户群体完全相同,主要为纺织企业。而且下游用户既购买或者使用此次被调查进口产品,同时也购买或者使用中国大陆产业生产的同类产品;
(3)被调查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均通过直销、经销商经销或其他方式销售到最终用户,销售渠道基本相同。而且销售市场区域也基本相同,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江苏等地区。
因此,调查机关认为就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进口氨纶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日本的相关利害关系方递交的材料提出:调查期间内,其被调查进口产品的数量和价格的变动情况与其他被调查国家(地区)产品以 28 及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趋势不同,竞争条件不同,因此不应对其予以累计评估。
WTO《反倾销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指出了累积评估的三个法律要件,即来自某一国(地区)的倾销进口产品倾销幅度不小于2%;来自某一国(地区)的倾销进口产品的进口量占该产品总进口量的比例不低于3%;倾销进口产品之间及倾销进口产品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具有相同的竞争条件。
调查期,日本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进口量分别为2896.96吨,3923.68吨,4843.11吨和4816.33吨;占中国大陆总进口比例分别为15.71%、12.34%、13.27%、12.14%。
日本公司倾销幅度为13.87%--61%。
日本对中国大陆出口的氨纶符合我国及WTO反倾销法律所规定的三个累积评估的法定要件。
因此,调查机关认为对原产于日本的进口氨纶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的影响进行累积评估是适当的。
(二)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及所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2001年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被调查产品进口量为15833.545吨,2002年迅猛增长到27794.333吨,增幅达75.54%。2003年、2004年,被调查产品进口量继续大幅增长,分别达到32000.670吨和35821.812吨,增幅分别为15.13%、11.94%。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量平均增长幅度高达31.28%。
2001年、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被调查国家(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数量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分别为46.23%、50.91%、36.84%、27.76%。在氨纶巨大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中国大陆 29 氨纶产业的生产能力和产量相应得到提高,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进口产品。这使得被调查国家(地区)近年来向中国大陆出口氨纶的数量占中国大陆市场份额处于下降趋势。但是被调查国家(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氨纶的数量所占的市场份额总体仍然很大,在调查期平均所占市场份额达40.4%。
(三)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及其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的影响 调查期内,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1年至2004年,被调查国家(地区)向中国大陆出口的被调查产品加权平均价格分别为6247.25美元/吨、6473.22美元/吨、6225.00美元/吨和5972.25美元/吨。即2004年比2001年每吨氨纶下降了275美元。2003年比2002年下降了3.83%,在此基础上2004年又比2003年下降了4.06%。
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价格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7.80%,下降了8.75%和下降了17.67%。除2002年有所上升外,2003年和2004年在需求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平均销售价格分别比上年大幅度下降,平均销售价格从2001年的7.5万元/吨急剧下降至2004年的6.1万元/吨,每吨降幅达到约人民币1.4万元。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价格下降趋势与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下降趋势完全相同。
(四)中国大陆产业有关经济因素和指标的评估
1、中国大陆氨纶表观消费量呈持续高速增长态势。
2002年、2003年和2004年,中国大陆氨纶表观消费量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9.65%、59.16%和48.56%。中国大陆市场对氨纶需求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有利于中国大陆氨纶产业的发展。
2、中国大陆同类产品产能、产量保持增长。
在巨大的氨纶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为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目的,中国大陆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扩建等手段,扩大了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随着技术改造和扩建项目的陆续竣工,相应地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增长,同类产品的产量亦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生产能力分别比上年增长80.05%、54.32%和49.18%;产量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61.76%、59.46%和41.25%。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氨纶的表观消费量平均增长率为56%,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产能和产量的平均增长率分别为61%和54%,基本上是与市场需求量同步增长的。
3、中国大陆同类产品销量增长明显趋缓、产销率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受中国大陆氨纶需求量大幅增长的拉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数量逐年相应得到了增长,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年增长78.55%、57.06%和29.72%,但是,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下降,2003年和2004年的增长幅度分别比上年增幅下降21和27个百分点。而且,2003年和2004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产量的增长幅度,低幅分别为2.40和11.53个百分点,产销率呈下降趋势。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受到抑制。
4、中国大陆产业开工率不足,且呈现下降趋势。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开工率总体呈下降的趋势,开工率水平从2001年的100.18%下降到2004年的88.06%,下降幅度达12.12个百分点。其中,2002年的开工率比2001年的下降10.15个百分点,2003年比2002年略有增长,增幅为3个百分点,2004年又比2003年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氨纶行业机器设备具有高投入、连续生产的特点,通常必须在高开工率下运行。调查期间,中国大陆 31 产业开工不足,开工率仅维持在90%的水平,生产能力未能获得充分的利用。与中国大陆氨纶需求呈持续高速增长趋势形成反差。
5、中国大陆同类产品期末库存呈大幅上升趋势。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期末库存除2002年比2001年稍有下降之外(下降幅度为2.37%),2003年和2004年期末库存均急剧增长,分别比上年增长29.39%和226.34%,2004年达到库存最高水平。在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呈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期末库存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由于大量积压产品,占用了企业资金,严重影响了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效益。
6、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呈下降趋势。
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2年比2001年有所上升,上升2.38个百分点,2003年和2004年均处于下降趋势,分别比上年下降0.28和2.94个百分点,2004年下降到最低点。由于,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开工率、销售数量受到抑制,期末库存大幅增长,制约了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增长。
7、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受到抑制,明显低于销售数量的增加。
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销售收入分别增长了92.63%、43.19%、7.05%,增长幅度呈下降趋势。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平均增长率为43.47%,比销售数量的平均增长率53.80%低10.33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销售收入的增长幅度比当年的销量增幅小14个百分点;2004年,销售收入增长幅度与同期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之间的差距急剧扩大,达到近23个百分点。被调查进口产品的价格不断降低,使得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 32 品的销售价格被迫不断下滑,抑制了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
8、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受到抑制,获利能力减弱。由于被调查产品持续大量低价冲击,导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受到明显的削减,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受此影响,调查期内,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量、销售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却明显下降,2003年的增长幅度比上年增幅下降134个百分点;而且,2004年,在进口产品的进一步冲击下,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税前利润总额与上年相比出现下降,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获利能力减弱。
数据表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在调查期内的单位销售成本、单位期间费用和单位销售税金及附加总体均处于大幅下降趋势,调查期内的平均下降了6.29%、10.76%和10.97%。其中,2002年、2003年和2004年的单位销售成本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7.82%、1.80%和9.08%;2003年和2004年的单位期间费用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3.78%和34.39%,单位销售税金及附加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92%和17.59%,在需求大幅增长的情况下,上述成本或费用的下降应该给中国大陆产业带来更大的效益。
但是,形成明显反差的是,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单位税前利润和利润率除2002年比上年有所增长外,其余年份均处于下降趋势,其中,2003年的单位利润和利润率分别比2002年下降19.49%和3.85个百分点,2004年则比2003年分别下降30.81%和4.70个百分点,中国大陆产业的获利能力减弱。
9、中国大陆产业投资收益率的增长受到抑制。
调查期内,由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平均销售价格受到明 33 显削减,导致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受到被调查产品的严重影响,进而也使得同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率受到影响。在需求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2003年以来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投资收益率的增长受到抑制并呈现下滑趋势,2003年与2002年相比基本持平;2004年以来随着利润水平的继续下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投资收益率也出现下滑,与2003年相比下降幅度达6个百分点。
10、中国大陆产业投融资能力减弱。
由于中国大陆产业投资收益率水平的下滑,对中国大陆产业的投融资能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本案申请企业之一的浙江绍兴龙山氨纶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在原生产规模的基础上计划再扩建3000吨氨纶纤维项目,但是因进口产品数量较大、价格持续走低,公司效益状况恶化而被迫放弃新项目的实施。
本案支持企业江苏双良公司在调查期内生产能力未能获得充分利用,开工率处于较低水平,库存增加、企业投资收益率大幅度下降,利润水平明显恶化。该公司计划在原工业区进行四、五期建设,新增6500吨氨纶产能,原计划在2005年5月份投产,现被迫延缓,至今未能投产。
浙江开普特氨纶有限公司在筹建之初与工业区签订的落户协议中约定建设项目的总投资为4亿人民币,总的用地面积为230亩,项目的建设期为三年,当时规划的生产规模为年产10000吨差别化氨纶纤维(分二期实施)。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被调查进口产品低价销售的冲击,导致该公司在调查期内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投资收益率为负收益,该公司在2004年3月完成了第一期共3000吨/年的项目后被迫终止了第二期的项目。
11、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现金净流量的增幅大幅回落,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趋势。
调查期内,受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销售的影响,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被迫持续下降,销售数量和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库存积压难以变现,进而导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净流量的增幅大幅回落并出现下降。2003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现金净流量的增幅比2002年回落近200个百分点;2004年由于利润水平的不断下降,使得现金净流量比2003年同期下降幅度达59.97%。
12、中国大陆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人均工资增幅回落,人均工资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
在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的拉动下,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得到了增长,相应地同类产品的就业人数和人均年工资水平在调查期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是,由于倾销进口产品的持续冲击,导致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利润水平持续下滑,使得同类产品的就业人数增幅明显回落,调查期末2004年人均工资比2003年下降6.44%。
13、中国大陆产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在调查期间内,随着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不断大幅度上升,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4.31%、13.56%和15.85%。但是,尽管中国大陆企业内部挖潜努力降低成本和相关费用,提高劳动生产率,由于被调查产品的进口冲击,迫使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不断下滑,单位利润和税前利润率处于下降趋势,获利能力明显减弱。
综上所述,调查期内,在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生产能力和产量同步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劳动生产率有所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有所加强,单位销售成本、单位期间费用及单位税金及附加大幅减少,中国大陆产业应当可以实现规模效益和更大的利润。
但是,在进口被调查产品的冲击下,在本案产业损害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未能获得充分的利用,开工率不足,并呈现下降趋势;同类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下降,且在调查期后期增长幅度低于产量的增长幅度;期末库存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并在调查期末达到最高点;市场份额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并在调查期末达到最低点,中国大陆产业增长受到抑制。
同时,被调查产品的持续大量低价冲击,使得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受到明显的削减,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量、销售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回落并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趋势,单位利润和税前利润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企业获利能力减弱,投资收益率的增长受到抑制并在调查期末呈现下滑趋势,同类产品的投融资能力减弱,现金净流量的增幅回落并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就业人数增幅出现回落,人均工资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中国大陆产业的经济和财务指标恶化。
由此可以明显看出,中国大陆产业已经遭受到了实质损害。
(五)被调查产品出口国(地区)的生产能力、出口能力及对中国大陆产业可能产生的进一步影响
中国化纤协会提供的数据,2004年本案被调查国家(地区)的氨纶生产能力占世界总产能的50.65%,大大高于其消费量占世界氨 36 纶总消费量24.44%的比例。日本的产能2.8万吨,需求量1.5万吨;新加坡的产能1.2万吨,需求量0.30万吨;韩国的产能7.91万吨,需求量3万吨;美国的产能7.06万吨,需求量3万吨;台湾地区的产能2万吨,需求量1万吨。被调查国家(地区)具有巨大的氨纶生产能力,远大于其本国(地区)的需求。
从9家应诉企业的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调查期9家企业生产能力、产量、销售量逐年增加。
上述证据说明,被调查国家(地区)具有很大的被调查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存在进一步造成中国大陆产业损害的可能性。
六、因果关系
(一)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造成了中国大陆产业的实质损害 调查表明,中国大陆氨纶产业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产业,随着氨纶工艺的开发,氨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大陆市场需求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03年、2004年中国大陆氨纶的需求量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59.42%、59.10%、48.57%。正常情况下,中国大陆产业应该有一个很好的外部成长环境并取得较好的利润回报,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应该处于良好的状态。但是,调查期内在来自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的被调查产品进口总量增长和低价进口的冲击下,中国大陆产业受到了实质性损害。
1、被调查产品进口数量增长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的影响。中国海关统计,调查期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氨纶的进口数量占中国大陆总进口的比例保持在90%左右,且其氨纶对中国大陆的出口数量呈现大幅增长趋势。2002年与2001年相比,增长幅度高达75.54%;2003年和2004年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13%和11.94%。数据表明,被调查产品的进口数 37 量和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价格和单位税前利润之间在调查期内的主要时间内体现了进口数量大、同类产品价格低、利润小;进口数量小,同类产品价格高、利润大的反相变动关系;
2、被调查产品进口价格下降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的影响。调查期,被调查产品对中国大陆出口价格呈下降趋势。进口加权平均价格从2001年的6247.25美元/吨下降至2004年的5972.25美元/吨,每吨降幅达到275美元。其中,2003年比2002年下降3.83%,2004年继续保持下降趋势,与2003年相比下降幅度为4.06%。同时,数据表明,被调查进口产品的加权平均完税价格在调查期间一直低于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调查期内价格削减幅度平均达20%左右。
由于被调查产品的持续大量、低价销售,虽然在中国大陆氨纶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局面下,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未能获得充分的利用,开工率不足,并呈现下降趋势;同类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幅度下降,且在调查期后期增长幅度明显低于产量的增长幅度;期末库存总体呈大幅上升趋势并在调查期末达到最高点;市场份额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并在调查期末达到最低点,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的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被调查产品的持续大量、低价销售,使得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平均销售价格受到明显的削减,同类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受到抑制。在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产量、销售明显增长的情况下,同类产品的税前利润总额增长幅度回落并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趋势,在同类产品单位销售成本、单位期间费用和单位销售税金及附加总体均处于大幅下降趋势的情况下,单位利润和税前利润率总体处于下降趋势并在调查期末达到最低点,企业获利能力明显减弱,投资收 38 益率的增长受到抑制并在调查期末呈现下滑趋势,同类产品的投融资能力减弱,现金净流量的增幅大幅回落并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趋势,人均工资和就业人数增幅出现回落,人均工资在调查期末出现下降,中国大陆产业的经济和财务指标在明显恶化。
(二)其他可能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损害的因素分析
1、其他国家(地区)氨纶的进口
中国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调查期内,来自日本、新加坡、韩国、美国和台湾地区进口的氨纶产品占中国大陆总进口量的大部分,2001年至2004年,上述五国(地区)合计向中国大陆出口的氨纶占中国大陆氨纶总进口量的比例分别为85.88%、87.39%、87.70%、90.33%,逐年增长,而其它国家(地区)氨纶产品向中国大陆的出口比例在逐年降低,对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的影响越来越小。
2、中国大陆需求和消费模式的变化
随着氨纶新工艺的开发,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直接带动了中国大陆氨纶产品需求的不断上升,调查期内,中国大陆氨纶的需求量呈高速增长趋势,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9.65%、59.16%和48.56%。中国大陆市场对氨纶的强劲需求给中国大陆产业带来的是非常积极的影响,而非不利影响。
氨纶作为高弹性纤维,目前尚无其他可替代氨纶的产品应用于纺织等其他领域,因此不存在由于其他替代产品等消费模式变化而导致中国大陆产业损害。
3、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地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状况及技术发展
中国大陆大多数企业的氨纶生产技术均从日本引进,关键的生产设备也主要从国外引进,例如烟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纺丝设备中的卷 39 绕设备、控制系统、计量泵为进口设备;绍兴龙山氨纶有限公司引进日本氨纶生产工艺技术,其生产、检测设备全部从日本引进,调整控制生产工艺的DCS自动控制软件亦全部从日本引进。而且,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与研发,中国大陆氨纶企业在原有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工艺更加成熟稳定,纺速不断提高,成本逐步降低,部分企业基本完成了生产技术的国产化,中国大陆和其他国家(地区)的生产设备和技术装备基本上是在同一水平上,并无实质性的区别。
同时,中国大陆同类产品生产企业通过了相关的质量体系认证,产品质量内控体系完备,生产的产品质量与被调查进口产品相当,技术指标要求基本相同。
4、中国大陆产业的管理状况
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状况良好,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生产、经营、成本和质量等各项企业管理制度严格。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同类产品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加强,单位销售成本、单位期间费用及单位税金及附加大幅减少。调查表明,中国大陆产业的管理状况良好,没有给中国大陆产业带来消极影响。
5、中国大陆产业的出口情况
调查期,中国大陆同类产品出口数量很小,中国大陆产业的出口对本案没有实质影响。
6、不可抗力
调查表明,调查期内中国大陆产业的生产和销售没有受到自然灾害及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
综上所述,被调查产品大量低价进口造成了中国大陆产业实质损 40 害;其他可能对中国大陆产业造成损害的因素并没有给中国大陆产业带来不利影响。
七、初裁决定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调查机关初步裁定:在本案调查期内,原产于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地区和美国的进口氨纶存在倾销,来自上述国家的进口氨纶对中国大陆氨纶产业造成了实质损害,且倾销与实质损害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商务部
二00六年五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