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著名书画家林绍基先生如何成就大师之路
中国著名书画家林绍基先生如何成就大师之路
林绍基,著名书画家,1945年2月生于四川泸州。受家庭坏境影响,他自幼喜好书画,后师从张静涛、冯建吴诸先生。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书法家协会创作评委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四川泸州诗书画院副院长。
曾出版有《林绍基行书千字文》、《林绍基花鸟小品欣赏》、《林绍基书画集》等,其书法作品曾入选全国第三届、第五届书展、第四届中青展、国际书展、中外草书展、中日书展、河南“国际书法展览”等,五次获全国书赛一等奖。
在1984年全国书画展览中,林绍基的一篇小楷从9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书法类一等奖。如今,虽已是66岁,林老依然笔耕不辍,呕心创作外,还收下了不少川南的少年小弟子,他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在书画的学习中陶冶情操,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父亲林元钦便是林绍基的启蒙老师,在书法上传授他馆阁体,这种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限定字体,以工整、端丽为特征,对后来林绍基在小楷上的造诣影响极大。父亲还将林绍基带进了书画艺术的殿堂。但真正发现他在书画上面有天赋的人,是他后来在合江中心校当代课老师时的同事张昌直。张昌直也是喜书画之人,两人时常共同提笔切磋,当时年仅14岁的林绍基表现出了很高的天赋,张昌直便将他引荐给了自己的父亲,即从上海回合江的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在张静涛的教导下,林绍基从头学起,主攻山水花鸟画。
上世纪80年代,林绍基在川南矿区当了一名工人,他在书画方面也有了一定的造诣,但他并不满足,认为自己的作品不够雄强,便产生了再度拜师学艺的念头。当时他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著名书法家、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冯建吴写了一封信,然而没过几天,冯建吴先生便回了信,称愿收他为弟子,这让林绍基激动不已。师徒二人就是用书信进行艺术的传授和交流。
父亲的启蒙,张静涛先生的培养,再到冯建吴先生的点拨,林绍基掌握了三位老师传授的创作技艺,也吸收了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可以说,他是幸运的。
第二篇: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宋草人先生
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宋草人先生 书香后裔天资聪,痴于书画得华章
——记中国著名书画家宋草人先生
宋草人书画展于2009年11月18日上午10时,于西湖美术馆隆重举办。参加开幕式领导有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鸿俊、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席鲁松庭、浙江省政协原副主席李青、总后勤部原副部长朱玉亭将军,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李理、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陶月彪、浙江省博物馆书记陈浩、中国美术学院原院长肖峰、浙江省书协副秘书长赵雁君、中国美术学院组织部长孟云生、著名书画家吴山明、杭州嘉利艺术馆馆长孔嘉银。
1954年出生在江苏扬州一个普通的书香之家,父亲曾是蒋介石身边的机要秘书。幼年被养父母收养,养母一生尚未生育,心胜好强,望子成龙心切。草人先生从小得益于养母的严格管教,加之天资聪慧,一岁能识字,两岁会诵诗,四岁就开始练习书法和绘画,即能背古文词章百余篇,作一些短句,并开始提笔学画,很快就展现出文采书法绘画的天赋。九岁时为了拉好二胡,不受外界干扰,经常一个人到坟地里练习,十岁时已经有很多人找他写春联了。被当地的长辈称谓乖孩子、怪孩子、神童。草人先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品学兼优。
1969年草人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师大音乐美术系,学业有成。多年的历练使他的书法与绘画技艺高深,历史知识渊博,古汉语功底深厚,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由启功大师恩赐雅号——扬州九怪。如今他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书法绘画大师,还是联合国教科文卫专家组成员、东坡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总参伊阙书画院执行院长。曾多次获得全国书法绘画大赛金奖,由中央电视台及地方台专
题采访报道。他的许多作品在国内外展出时受到高度赞誉,相关精品被海内外名人名馆珍藏并出版《草人书画》、《宋草人书画集》。中国的书法绘画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精髓。一个优秀的中国书画家,必然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古典诗词、书画皆有深入了解,否则,不可能登堂入室,只能临摹古人,描摹大自然。绘画当以诗为魂、以书为骨。他常说古文化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屈原之骚韵、司马之沉痛、东坡之疏旷、稼轩之悲凉。楚辞大师的文怀,对楚辞的精通,使草人先生思想内涵丰厚,他的作品雅俗共赏,用书法入画,用画入书法,用笔肯定,变化无常,刚柔并用,线条用到了极致。流畅鲜活,万变中见神采,使线条具有浓郁的金石味,启发观众丰富的想象,是当今难得的一代文人书画大家。
草人更以其“怪书”得名。所见的“怪书”就有《翰墨飘香——抒我情怀》(丙戌年2006仲秋草人怪书),条幅对联《北碑南书,汉风楚韵》(丁亥年夏月于海南)等。还有《鹤寿》,所书仅两字,是把“鹤”字右半边的“鸟”字演化为肖似金鸡独立的“鹤”的图形状。在海口一家名为“东北王”的大酒店里,我见有一则草人题书的横幅《常回家看看》,其中“回”字与“家”字合二而一,“回”字是用两个“圆圈”图形来代替,并把“家”字团团包围起来,象征着“团圆”,表述了“回家的感觉真好”之意。这一横幅书法出现在酒店的厅堂里,当然会增加用餐者“宾至如归”的感觉了。在海口五指山路8号——五指山国际酒店,凡入门厅者,即可在一侧内壁上,矗然见有一方四五米高的黑色大理石石碑,草人怪书《五指神山》被镌刻于碑上,字均饰以金漆,其中“五指”两字,实非毛笔写来,而是从草人先生自己张开五指的手形拓印下来的“手”迹——以手的五指印痕来代表“五指”二字。该书法作品之表还被施以自上而下覆于碑身流淌的水幕,成为厅堂一大景观,常引来住店旅客在此书碑前做纪念留影。前述书
作《鹤寿》与此书碑《五指神山》,显然都是汲取了“肖形印”的手法。草人曾书有一副对联,称“书到极时书似画,画臻妙处画如书”,此对联所言书画之道,可能正是其作“肖形印”式“怪书”的来由之一。
草人先生常规书与怪书兼长的表现堪称其书法艺术的“双重叠韵”。这一特色,当可从潘天寿先生在其画论所言也是先生毕生恪守的“常变之道”来获得印证。潘天寿先生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承易而革难,然常从非常来,变从有常起,非一朝一夕偶然得之(《听天阁画谈随笔·杂论》)。”因“承易而革难”,故草人所变革的“怪书”,并没有也不应认为就此已完事大吉,它还处在探索的阶段性过程中,还会有新的探索的艰难历程。因“变从有常起”,故草人的“怪书”不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仍应以其常规书体为本源,为其变革的基础与出发点。而草人坚持常规书与怪书的齐头并进,应该是合乎“常变之道”的明达之举。
从草人先生的书画作品中能够感悟出书画是文人画和禅意画的结合,是一种雪融于水的化境,这次在杭州看到的宋草人书画真迹,许多书画作品禅意很浓,很醇,很深!他的书画绝不同于一般的文人书画!工夫在画外,草人先生的综合修养体现在他的作品上,非今浮躁之世的文人可比。曾经有一位顶级收藏家对草人先生高度评价:“草人大师的书画作品风格独特,变化无穷,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可见评价之高!相信草人先生的篇篇力作定能汇入中华书画艺术的历史长河,流芳百世,永不褪色!
成功是一半的天才,加一半的机遇。或许正是这诸多因素的整合,使草人先生养成了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狂傲拔尘的性格。草人先生的作品不拘一格,作品中尽显“狂傲”之气,他认为天赋重要,勤奋也同样重要,因此,五十多年
从没有间断过自己所追求的艺术事业,无论什么条件下,只要是有了创作灵感,哪怕是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他都在坚持创作。他的诸多作品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创作出来的。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虽然是在艺术走向商品化的年代里,他和其他人截然不同的是,人家不给钱不动笔,可草人先生淡泊名利,无私从艺,为社会诸多企业和各界朋友赠送书画甚多。用草人先生自己的内心表白:“任何一个艺术家,首先要让人们喜欢上他这个人,然后才能喜欢他的作品。”因此,他的艺术生涯是无私无畏……凡是见过草人先生的人都觉得他性情豪放,他既承袭李太白放浪形骸、狂傲不羁的风骨;又有东坡居士的浪漫才情。因此被赞誉为古有苏东坡,今有宋草人。
人是在改变的,历史总在一念之间得以改写,说起来是偶然,其实也是它的必然所在。书画家的心总是广阔无极的,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胸怀就像浩瀚的大海,时下的他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他下定决心,放下所有的杂念,开动了他奇怪的第六感官,发挥他特有的潜在功能,定立新的方向、制定新的目标,开启他多年的艺术天涯之梦——创建“中国国际书画创作交易中心”。海南澄迈迎宾半岛八万平方米的五星级酒店及两万平方米的中国国际书画创作交易中心正在建设之中,草人先生用他心爱的神来之笔以艺术为生命,不辞辛劳、兢兢业业、执着追求,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他的各种营养。用他多年继承的八怪遗风创造他扬州九怪的美丽新篇章。
正值壮年的草人先生,对社会的赞誉与批评坦然以对,他说自己归根到底是一位书画家,希望人们更多地从书画的角度对他提出宝贵的意见。
谢草人先生,一位真正的大家,令人高山仰止。
用草人最近新作于文章之结尾
我热爱我的祖国——
爱她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
爱她的青山绿水与繁荣昌盛。
我热爱与祖国同行的艺术事业——
爱她厚重的底蕴与蓬勃的生机;
爱她黄河长江荡漾着的千古神奇。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我自豪,我是国粹艺术的传承人!和谐、发展——祖国与世界同步。
健康、成长——我与祖国同在。
让我们挺起炎黄子孙的脊梁,华夏艺术屹立于世界之林!
第三篇: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林绍基创作之境:从大自然感悟一幅山水一首诗
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林绍基创作之境:从大自然感悟一幅山水一首诗
林绍基,中国十大山水画家之一,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共展出林绍基先生近年书法、山水、花鸟力作200件,款式丰富、品类多样,充分反映了林先生深厚的艺术造诣,受到参观者一致好评。
林绍基祖籍福建长乐,出生在四川合江县,幼秉家学,继从师吴昌硕门人张静涛先生及四川美院冯建吴教授,潜心书画艺术数十年,近年更是韬光养晦,深居简出,外界不知其行藏。
在林绍基看来,中国画以线条造形,线条从书法中来,因此绘画也是一种书法,书法不好,画也不会好。这方面的认识一是来自老师的教导,二是来源于自身多年的创作体会。林绍基的老师张静涛先生就是一位从书法入画的画家,他曾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则四”。林绍基早期以书法创作为主,也是以书法作品让更多的人知晓,他的小楷作品就从9万多件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职工书法一等奖,此后多次入选全国展和中青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书法报》曾以《雄厚书风本于心行》一文作专题报道。
林绍基还工于吟咏,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之一,他的诗清新朴实,淡而有味。画一落笔,每每题诗,如“漫随书卷泛天涯,帆影依稀忍离家。白云却嫌春色晚,故穿梅树作飞花。”“铁骨冰心本自然,何需姿媚逗人看。此君风度原高绝,岂是胭脂画牡丹。”他坚称一幅画的画意就是诗意,画有了诗意才能够脱俗。
在创作中,林绍基坚信书画应从大自然中去感悟,接受自然的熏陶洗礼。在60岁以后,林老先生仍然没有停止外出跋山涉水的脚步。他说,见多了大自然中的花鸟虫鱼,青山秀水自然了然于胸,作画时顺势拿来,但山水自然贵在悟其通变之理,而不在形质之尽似,眼中之山水与胸中之山水和笔下之山水都不相同。当技巧非常熟习后,力求脱离古法的束缚,他说他画小品都不预设格局,顺势生发,注重随机而变。林绍基的八尺山水,钢笔草图亦与成画出入很大,藏丘壑于胸中,注重作画时的临场发挥。《雪里梅花待晓开》、《青山一抹迎风晓》便是林先生从自然中所创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