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关于云南玉溪水泥厂喷窑事故的学习回顾
关于云南玉溪水泥厂喷窑事故的学习回顾
云南玉溪市通海县里山水泥厂立窑车间2012年4月6号晚上10点半发生喷窑安全生产事故,立窑进料口附近操作平台上作业的7名工人被喷出的500多度的熟料烫伤,其中一人因伤势过重死亡,另外6名重伤者正在昆医附二院烧伤治疗中心接受治疗。目前6人均有生命危险。
水泥厂法人代表师克雄介绍,地面散落的熟料就是事发时从立窑里喷出散落下来的,附近地面上的杂草被飞溅的熟料引燃。
事发点位于立窑车间四楼的操作平台,能看到立窑操作平台上散落着许多颗粒状的熟料,窑体在操作平台处有6道1平方米大小的铁门,这些门全部打开着,熟料飞到了十多米远的车间顶上。因为窑内熟料喷出,导致操作平台上距窑体五米多远的一处配电设备被烧毁,附近的木材也被烧着。靠近配电设备一侧的立窑铁门处飞溅出的熟料最多,几根五六米长的铁棍散落在地上。窑里仍有烧得通红的水泥渣。
师克雄介绍,一般情况下,只有3个人在平台上作业,在立窑顶部进料口有1名工人,下面输料处有1名工人,共5人负责立窑的运转。但是前天晚上事故发生时操作平台上有7人在,除了正常作业的5人外,还有一名检验员和一名装载机驾驶员。
师克雄说,之前也曾出现过立窑喷窑的情况,但没有喷出窑体,也没有造成人员受伤,这是第一次比较严重的事故。
通海县安监局郭光局长介绍,里山水泥厂原来是乡镇集体企业,建于1992年。各方面的原因导致水泥厂面临倒闭,随后为了整合资源,盘活企业,经过整合后水泥厂重新投产,期间没有发生过事故。安监局及乡安监站也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其中也发现过一些小的安全隐患,并经过整改后重新运营。郭局长表示,职工在作业时是否要穿防护服等没有规定。3月22日,乡安监站还进行过检查。
事故发生后,相关部门及时成立了善后工作领导小组,对伤者进行全力抢救,对死者家属进行安抚。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调查,厂方相关责任人也正在接受警方调查。目前,通海县里山水泥厂现已经全面停产整顿。
安全以人为本,就是要爱护和保护人的生命财产,把人看作世间最宝贵的。安全工作的关键就是要防患于未然,能“见危于未萌、避危于无形”。吸取事故的惨痛教训,我们要不断加强安全知识的学习,加强预防和落实,未雨绸缪,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确保不发生人身安全事故,强化公司安全生产意识,在提高自身素质上下功夫,搞好环境卫生工作,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
仔细回顾起每一起事故发生的背后,无不外乎管理制度该健全的没健全,或者是健全了的制度、规范等没落实,组织监管不力,要么就是已经落实的,不是偷工减料就是产生偏差,违章操作。还有的就是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素质低下,技能缺乏等等。对照每一起事故教训,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管辖区内、自己的岗位上,该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业流程有没有完善,一些特殊的工种岗位上的作业活动有没有针对性的作业规范和步骤,该培训的内容有没有在人员、时间上都得到有效落实,员工对基本的操作要求了解多少,能够接受多少,在具体操作执行时还有没有随意性大、凭经验操作、校仿不安全动作的行为,日常教育、监督检查工作能否坚持经常、坚持原则。整个班组范围内的作业流程是不是做到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等等。
对照已经发生的事故案例吸取教训,与“安全生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与安全发展、预防为主的主题都是一脉相承的,都要求我们在防止事故的发生、发展上做文章。让安全生产的过程变被动为主动,重点在防,难点也在防。要想知道怎么防、防什么就要理清我们的作业场所或岗位有哪些关键的制控点。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学会对照别
人的教训找自身存在的薄弱环节,更要注意收集日常工作中发生在身边的小的惊吓事件,这类事件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后果,但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直观地分析和认识到:在我们整天工作的区域内和作业活动过程中,什么地方存在危险,危害出现的频率有多高,哪些人、什么时机接触到这些危害、谁可能受到伤害、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有多大、事故的后果是什么、防止事故发生的措施是什么、怎样提高作业人员的履责能力等等,只有通过有效分析才能找到工作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
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故,往往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事故一旦发生后,要想防止事态的扩散,做到主动控制,就必须在之前做好必要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让所属人员都能清楚当事故一旦发生后自己应该做什么?将担当什么样的角色?履行什么样的职责。这些只有靠平时的积累、依靠从已经发生过的事故中提取可行的对策措施才能真正的防范于未然、才能防止更多损失和更大事故的发生。
从别人的事故案例中吸取教训最大的忌讳就是不屑一顾、讥讽别人的盲目无知。总认为自己和事故受害者、责任人比起来,比他们机灵、老练,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处置好,因而放松了警惕、麻痹了思想。更有甚者对先人用鲜血换来的教训规程不理解、不遵守,不撞南墙不回头。
有道是,建立在“经历”方式上的学习和进步,即吃一堑,长一智,是痛苦的方式;而只有通过“沉思”的方式来学习,即别人吃一堑,我们长一智,才是最高明的;当然,人们还可以通过“模仿”来学习和进步,即不须吃一堑,亦可长一智,这是最明智也是最困难的。这里其实给我们一种对待事故的思维模式,即:人们在对待事故与灾害的问题上,千万不要尝试通过事故和灾害的经历才得予明智,因为这对于人类社会或个人家庭来说都是太痛苦的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健康何其重要”,我们应该掌握正确的安全思维模式,从理性的角度出发,通过“沉思”来防范和控制事故和灾害,至少我们要选择“模仿”之路,学会向给人以深刻教训与启迪的事故学习、向有着优秀管理模式的先进单位学习,这才是正确的思想方法。
XXXXXXXX有限公司
2012-6-7
第二篇:昆明特办赴云南玉溪考察调研学习情况报告
关于云南省玉溪市商务工作调研考察报告
9月下旬昆明特办吕家祥副特派员带领调研小组一行三人对玉溪市的商务工作进行了调研考察。期间,分别听取了玉溪市及其下辖的红塔区、通海县、江川县的商务工作汇报和红塔集团国际公司的进出口情况汇报;深入实地考察了商务部批复的 该市“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红塔区、通海县)的进展情况,农业部规划的凤凰生态食品公司百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红塔卷烟生产线及中外合资的红塔塑胶公司,还考察了特色农业、花卉、蔬菜、酱菜进出口企业,并对磷化工企业的生产、出口、环保、技改情况进行了了解。现将此次调研考察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玉溪市的基本情况
玉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位于云南省中部,素有“三乡”(“云烟之乡”、“花灯之乡”、“聂耳故乡”)美誉。玉溪,资源丰富、经济发达、风光如画、文化发展。玉溪,是中国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卷烟企业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就坐落于此,“红塔山”、“玉溪”等名牌香烟享誉海内外。玉溪,经济实力雄厚,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收入的总体水平位居省前列。2004年,全市完成现价国内生产总值327.9亿元,增长8.2%;全市财政总收入144.7亿元,增长26.2%;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增长22.2%。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4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8412元,比上年增加706元,增长9.2%;农民人均纯收入3009元,人均增收421元,增长16.3%。
玉溪1998年6月建市,辖八县一区,面积1.53万平方公里,人口为208.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0.77万人,非农业人口36.08万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66.11万人,占总人口31.96%,世居彝族、哈尼族、傣族、回族、白族、蒙古族、苗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
市内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公路建设多项指标在云南全省处于领先水平。国道213线穿境而过,北上南下非常方便,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枢纽。
玉溪立体气候明显,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云南省重点出口花卉基地之一。海拔1400米以下的亚热带河谷,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盛产甘蔗、芒果、柑桔、芦荟、茉莉花等亚热带作物和冬早蔬菜。
二、特色经济
1.农产品出口占玉溪外贸出口总值一半
玉溪市是云南省优势农产品的主产地之一,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形成了烤烟、蔬菜、花卉、畜禽等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农特优产品。2004年,玉溪市生产蔬菜96万吨,产值8.8亿元;生猪出栏160万头,家禽养殖1220万只,畜禽产值20余亿元;生产花卉1000多万枝,产值近3亿元。农产品市场流通额已接近50亿元。2005年上半年,玉溪市农产品出口2402万美元,占全市外贸出口总值的55.4%,出口产品涉及16个品种,贸易伙伴遍 及30个国家和地区。
2.工业企业,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
通过发展县域经济,突出特色,发挥优势,依靠科技,重视投入,以改革为动力,创新机制,加强管理,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企业焕发了生机与活力,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强。到2005年8月,共创省名牌产品30个,占全省名牌产品的16%。这些名牌产品是:玉溪、红塔山、恭贺新禧、阿诗玛、红梅5个牌号卷烟系列产品;高原牌变压器;龙潭牌过磷酸钙;思源牌水松纸;瑞彪牌皮革服装、皮件皮鞋;仙湖牌藕粉;云海牌建筑扣件系列产品;环腾牌cA离子增塑剂;瞬间二醋纤增塑剂;螺蛳牌工业黄磷、赤磷;云溪牌云烟浸膏、香精香料;万年青牌卷烟专用乳胶、专用自粘胶封拉线;TL牌太阳能热水器系列;丛山牌野生食用菌系列罐头;宁州牌彩釉陶;老拨云堂牌普乐安片;雪傲牌挂面;蜜恋牌高级烹调油;云南新平云新糖业有限公司白沙糖;丽都花卉公司的丽都品牌,宏斌酱菜公司的宏斌品牌
等。
3.商务运行
据海关统计,玉溪市1—8月外贸进出口总额为6934万美元,同比增长8.5%,完成目标任务的55.2%,其中出口6520万美元,同比增长13.3%,完成省目标任务的58.5%,进口414美元,同比下降35.1%。从主要商品看,出口商品13类30种,其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卷烟、黄磷、磷酸,其出口额已突破千万美元;从主要国别地区看,涉及6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占66.2%;从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为主占98.5%。1—8月,玉溪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户,增资(股权变更)2户,合同使用外资130.25万美元,完成省政府下达任务2000万美元的6.51%;全市共7户外商投资企业实际到位外资324.06万美元。今年1—8月,玉溪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15.6%。按销售地区分,中心市区的零售11.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21.8%,占全市的39.9%;县城零售8.4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12.0%,占全市的31.9%。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3.82亿元,同比减6.4%;集体经济4.53亿元,同比增14.3%;私营经济4.34亿元,同比增53.5%;个体经济11.89亿元,同比增19.4%;其他经济5.42亿元,同比增长6.0%。可见,私营经济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较快,而国有经济的为负增长。从一区八县分布情况看,红塔区14.1亿元,占全市的47.1%,其它各县依次排名前五位的是通海、新平、易门及江川县。1—8月玉溪的市场物价相对保持平稳,居民消费品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1.1%,主要是受食品及居住价格上涨的影响,其它消费项目的价格,与去年同期比普遍有所回落。服务项目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0.9%。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0.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较去年同期上涨5.3%。
三、商务机构的整合,组建速度快、功能性较强、人员配备年轻合理。
2005年2月,玉溪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置玉溪市商务局,加挂玉溪市人民政府经济合作办公室牌子。明确玉溪市商务局主管全市内外贸易、市场流通、国内合作、外商投资和对外经济合作。机关编 制45名,设局长1名,副局长4名,纪检组长1名,非领导职数4名。从2月份到7月份,市辖八县一区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相继成立了县区商务局,共有在职人员115名,顺利完成了商务机构的建立。玉溪市商务局组建半年以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发挥优势,全力招商;强化服务,扩大外贸规模;以点带面,开拓农村市场;发挥职能,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建平台;齐抓共管,加强市场监管力度;开拓进取,加强自身建设: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外经外贸工作有新进展,国内贸易增势强劲。同时,呈现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高效快速组建市县两级商务机构,确保商务工作顺利开展;二是以原供销系统网络为基础,用新机制和新办法实施“万村千乡”试点工程,初见成效;三是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成效明显。
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
玉溪市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农村流通网络,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流通的商品质量,引导和鼓励有规模和实力的连锁超市、农业生产资料等流通企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建立和完善以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商品市场体系,促进农资商品、工业消费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沟通城乡双向市场,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我们考察了经商务部批准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红塔区、通海县)及有关试点企业的情况。
红塔区:市区确定玉溪百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供销社改制)在各乡镇、村建立连锁或加盟店开店,做到了“便民、利民、惠民”。支 持乡镇、村各类中小型企业通过自愿连锁,加盟百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统一铺面、统一采购、统一建立销售网络的方式“农家店”。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在红塔区试点区域内培育出50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城乡一体消费经营网络,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2005年计划完成14个乡村连锁农家店(其中乡级店5家,村级店9家。现已完成9个乡村连锁店的建设(春和店、北城店、研和店、大营街店、洛河店、桃源店、赵桅店、劳莲店、凤凰店(其中乡级店5家,村级店4家)。计划在今年内还将完成5个村级店的建设(黄草坝店、黑村店、郭井店、常里店、高桥店)。百信集团将在春和建成一个面积达18000平方米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满足红塔区所有店的货物配送需要。2006年完成2个镇、20个村居委会的试点建设;2007年完成余下23个村居委会的试点建设。同时,为进一步完善农村流通网络,发展现代新型流通业态,与镇、村级连锁相配套,建设区域性分配送中心以及农村集贸市场。他们的经验与做法是: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试点的领导机构,搞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做好调查研究,早发现问题、早提出建议,促进该工程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二)政策措施
出台专项扶持政策,结合该区开展的“新型文明村”建设,每建一个超市给予一定的资金补助。国家、省、市的补助全部用于“万村 千乡”市场工程的建设。
(三)宣传教育
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给农村、农业、农民带来的好处。
(四)加强管理,严格监督
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加大产品的市场监管力度,维护正常秩序,加大打假力度,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积极推进信用体系建设,标本兼治,边整边改,从源头上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农民方便消费、放心消费。
通海县:
通海县从2005年开始,把县生产资料公司作为工程试点的主要载体,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市场购销渠道、经营人才、服务设施和基层网络资源以及管理经验的作用,加快构建药品、农资、农副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四大流通网络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在全县区域内培育130家左右“农家店”。根据通海县“农村消费市场情况,2005年4月至12月计划改造建设配送中心三个:即化肥配送中心、农药配送中心、日用品配送中心。通海县主要以供销社系统“综合服务社”为基础,2005年计划改造建设农家店14个(其中:乡镇级农家店4个,村级“农家店10个)。他们的经验和做法是:
(一)强化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协作配合
通海县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县商务局局长、政府办副主任、供销社主任任副组长。成员由:财政局局长、药监局局长、商务 局副局长、工商局局长、农业局局长等组成,办公室设在商务局国内贸易科的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沟通等日常工作。成员单位共同建立了农村商品流通工作长期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共同推进“万村千乡”工程建设。
(二)盘活资源,健全网络
通海县利用县供销社、县药监局近年来开拓农村市场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行业多年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加快农村消费品市场建设,大力培育农村新型流通方式,积极引导和扩大农民消费。以县城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家店”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格局。通过示范引导,自愿进入的方式,逐步以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经营方式,改造农村传统的集贸市场。进一步改进各行政村的“夫妻店”、“代销店”。
(三)健全农资服务体系,整顿农资市场秩序
依据供销社、工商局、农业局的职能,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把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一是认真开展配送、采购服务和技术服务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积极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二是加快建立种子、农药、化肥、农机具等产品经营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资损害赔偿机制,为保护农民利益,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与坑农行为。四是完善农贸市场监督体系,加快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五、特色农产品发展成效显著
(一)产业结构调整经营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农产品销量增长,农民收入提高,促进了城乡市场繁荣。
2004年,农林牧渔结构比例由1995年的67.8:4.4:26.1:1.7调整为57.5:3.5:34.0:2.2,畜牧业成为继烤烟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销售仔猪猪182万头、肉猪出栏148.7万头,畜牧业现价产值达到16.26亿元。农民人均从种蔬菜、发展畜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697元。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由63.8:36.2调整为44.7:55.3,经济作物的比重上升了19.1个百分点;农业商品率由65.4%提高到76.6%,农产品流通进一步活跃;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8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发展实现了速度、效益同步增长,营业收入由66.2亿元增加到226.5亿元,利税总额由6.37亿元增加到12.38亿元。
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蔬菜、花卉、水果、林果种植面积78.41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55万亩、产量92289万公斤,产值达10亿元;花卉产业,组建了7个国家级出口花卉基地,花卉种植2.3万亩,主要品种有百合、玫瑰、康乃馨等,这7个花卉出口基地,主要出口日本、俄罗斯等国,销售收入2.49亿元;此外,种植林果19.7万亩、印楝3.1万亩、除虫菊1.5万亩,产值近2亿元。有林地面积69.7万公顷,林木年生长量16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6.3%。基本形成了一县一特色的产业群,如通海的蔬菜、江川的商品仔猪和花卉、澄江的食用菌和荷藕、华宁的柑桔、元江的茉莉花和芦荟等产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出现了“专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形式多样的产业化经营 模式,提高了产业化组织程度,使农产品生产逐渐实现“订单化”,销售实现“外向化”,投资实现“多元化”。
(二)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了品牌意识,提高了产品质量。
到2004年底,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已发展到106户,带动农户38万户,固定资产原值14.3亿元,现价产值28.2亿元,51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食品认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兴起,如红塔区年产100万生猪屠宰线、澄江藕粉厂,易门食用菌厂、云南元江万绿生物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元江玉元茉莉花茶公司等。建设牲畜养殖加工基地、蔬菜种植加工基地、花卉种植基地。地方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2000万元,其中扶持龙头企业就达480万元,占24%,加上省扶持资金总计近千万元,帮助企业建设基地、提高科技、创新品种、增强竞争力,推动特色产业形成规模。蔬菜、花卉、林果、生物药业、良种仔猪和肉鹅养殖等五大特色产业现价产值达到28.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5%,当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
玉溪市抓龙头,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布局合理,区域特色鲜明。二是科技创新、提质增效。
龙头企业通过技改,不但大力推广新技术,统一质量管理和产品营销,创立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改变了以前农户互相压价、无序竞争的局面.比如通海“宏斌”酱菜、华宁的“秋波兮”柑桔、易门的“从山”牌食用菌、澄江的“仙湖”牌藕粉等绿色无公害名牌产品在省内外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仅丽都花卉公司的丽都玫 瑰,去年10月全国连锁超市联合采购招商洽谈会上,与华联、华润、家乐福等大型连锁超市签订了近4000万元的交易协议。
六、玉溪市商务工作形势总体好,成绩显著,同时也存在着困难与问题及我们的建议:
1、畜禽屠宰检验检疫设施不足,手段原始,大规模地养殖、饲料供应、收购运销整体规划配套调控不够。
2、重要出口产品(如两烟、磷化工产品),由于国家调控,省内企业整合等原因,在计划指标下达,统计口径、业绩考核和奖励兑现等方面存在交叉与错位,需进一步理顺,更切合运作实际。
3、地、县商务主管部门机构改革职能整合后,较普遍存在办公条件困难和交通工具、自动化设备落后的困难。
4、地方反映内贸流通管理(如工商)的各种检查支出费用较多。我们的建议:
1、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建设试点工程,鉴于云南省的经济综合实力较弱,有关企业的规模、水平和资金力量较低,建议国家对经济不同发达程度地区采取不同的资金扶植标准,进一步向西部欠发达的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同时建议省地两级政府更加重视对这项民心工程的领导,完善政府部门间的工作沟通协调机制(如通海县所做的)。研究制定各项政策优惠措施,(而不是仅靠商务部门一家),提高办事效率;为试点企业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经济规则妥善解决融资问题,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政府与企业共同持因地制宜的积极的布局规划、重点、步骤、解决建设中的机制、政 策等问题,必要的硬件基础要有,但更重要的是以新的机制、确保质量的商品和严格的运作管理起步,以原供销社渠道为基础改造的地方,更不能回到政府包办,穿新鞋走老路上去。
2、关于有色金属矿产品与磷化工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问题,目前面临配额限制和电力供应两大矛盾。商务部已在国家宏观调控框架下,对云南注意给予一定倾斜,鉴于产品结构调整需要过程和该类产品在相关地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占的特殊地位,希望在务实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短时期内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同时建议省地级政府,引导相关企业,尽快突破增产初级产品求效益的思路,下决心调整产品结构,潜心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开展深加工,努力搞好循环经济和综合利用,以质求效,以深求效,还要立足内外贸一体化,筹划企业的发展格局(例如:我们考察的江川县江磷集团,今年只开工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出口占总产比例由原90%降为30%,但其效益没降反增,颇受启发);在扶植支持企业“走出去”工作中,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使其更好配合省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力求为相对富余的初级产品生产能力寻找出路。
3、关于绿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出口问题。建议大力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和特色产品专业协会,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加大农产品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建立、健全农业行业协会,借助农业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鼓励农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研究和分析,积极为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服务。建议加强农业生产的规范管理,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生产、加工、贮存、运输过程的控制。在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中实施ISO9000、ISO14000制度、HACCP、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操作规范(GMP)等生产管理体系。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通过注册,建立科学的安全危害预防控制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的农残和重金属含量的普查工作,建立资源档案,确保农产品出口符合国际市场安全标准要求。坚持和完善科学的耕地利用规划、加强粮、烟、花、药、菜的轮作调控,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4、关于改革整合后的地县级商务部门办公条件问题。鉴于已有数个州市提出此类困难,建议地方政府在商务部门整合后,在理顺职能,落实人员配置,充分利用被整合部门原有固定资产的基础上,在国家拨付的西部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的范围内,统筹安排,根据各地县实际情况,抓紧解决办公自动化和电力政务方面的困难与急需。同时希望商务部在安排明年该资金时,亦能考虑照顾云南的特殊情况,对省给予适当倾斜。至于新成立商务部门在办公用房和交通工具方面的困难,建议省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政策和实际情况给予考虑。
商务部驻昆明特办
二OO五年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