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政策解答(三)
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政策解答
(三)1、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答:2004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法》首次提出,“(道路交通事故)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2006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中明确了救助基金垫付范围、资金来源和救助基金管理办法的制定部门。
200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和农业部五部联合制定颁发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根据该办法以,各地省级人民政府应当设立救助基金。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及省级以下救助基金管理级次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对同级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进行了指导和监督。
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实施准备工作,五部委的管理办法出台以后,江苏省政府根据相关要求,明确责任部门,积极推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模式的探索,并明确提出了救助基金管理一定要体现公平、公开、便民、高效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精心谋划基金实施的相关准备工作,创造条件促使基金在江苏省尽早顺利实施,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和实事办好。2011年2月22日,省政府办公厅正式转发了六厅局制订的《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实施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2011年3月17日,省政府召开《管理办法》新闻发布会,标志着江苏省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正式实施。
2、建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有什么意义?
答: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制度,是一项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履行国家对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救助职能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公民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关爱与重视。基金的顺利实施,必将在化解矛盾、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建设平安江苏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篇: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依法救助道路交通事故受害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交强险条例》)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财政部、保监会、公安部、卫生部、农业部令第56号,以下简称《试行办法》),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筹集、使用、管理和监督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依法设立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以下简称救助基金)。
第四条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依法救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原则,保障救助基金安全、有序运行。
第五条 救助基金全市实行统一政策,单独核算,集中管理,分工负责。
第六条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管委会)负责基金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主管救助基金工作。
重庆市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筹集、垫付和追偿等管理、使用工作。
市财政部门、市公安部门、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市卫生主管部门、市交通主管部门和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按职责,分工负责救助基金相关工作。
第七条 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数据信息、网络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和数据信息网络交互能力,逐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第二章 救助基金筹集
第八条 救助基金的来源:
(一)每年按照市人民政府确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以下简称交强险)的保险费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市人民政府按照在渝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经营交强险缴纳营业税数额给予的财政补助;
(三)对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四)救助基金孳息;
(五)依法向机动车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六)社会捐款;
(七)其他资金。
第九条 市财政部门和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每年根据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交强险保险费收入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确定重庆市的交强险保险费收入提取救助基金的比例。财政部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下达的比例有幅度的,应当将确定的提取比例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条 重庆市范围内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从2010年1月1日起,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市人民政府规定的比例,将交强险救助基金提取资金,通过银行转账方式全额缴纳至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总公司在渝的,由总公司统一缴纳;总公司不在渝的,由重庆分公司统一缴纳。
第十一条 市财政部门按照市地税部门提供的全市交强险营业税数额,通过财政预算安排,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拨付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根据市对区县(自治县)的财政体制,将属于区县(自治县)分享的交强险营业税部分,年终由相关区县(自治县)财政通过年终决算全额上解市财政。
对全市各区县(自治县)未按照规定投保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全部作为市级非税收入,由执收单位按“罚缴分离”的规定缴入市财政。市财政于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按照收支两条线管理办法全额划拨至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
第十二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从2010年1月1日起,每季度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将已垫付的追偿资金转入救助基金市财政专户。
第十三条 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者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基金管理中心代管二年后,依法上交市财政,纳入基金,按交通事故处理专项进行管理。
第十四条 政府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向救助基金捐赠。捐赠财物应当依法纳入基金管理。
第三章 救助基金垫付程序
第十五条 发生在重庆市范围内的道路交通事故,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基金管理中心按规定垫付受害人丧葬费用或者抢救费用:
(一)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未参加交强险的;
(二)抢救费用超过交强险责任限额的;
(三)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
抢救费用一般指受害人自接受抢救之时起72小时内的抢救费用。特殊情况下需要垫付超过72小时的抢救费用的,医疗机构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丧葬费用指受害死者遗体运送、停放、冷藏和火化的费用。
第十六条 受害人抢救费用垫付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或者受害人治疗医院申请基金管理中心垫付。
受害人丧葬费用垫付由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申请基金管理中心垫付。受害人的法定代理人申请书可以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转交基金管理中心。
第十七条 基金管理中心接到垫付通知或者申请后,应当受理,并按规定及时审核垫付。特殊情况下,基金管理中心可以派员或者委派人员现场审核,迅速垫付。
第十八条 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抢救费用的,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抢救费用垫付通知书或者抢救费用垫付申请书;
(二)交通事故受害人治疗医院的诊断证明材料;
(三)交通事故受案登记和简要案情;
(四)交通事故受害人身份证明材料;
(五)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所有人及驾驶人身份证明材料;
(六)发生交通事故机动车交强险保险证明材料;
(七)抢救费用清单;
(八)治疗医院银行账户资料;
(九)其他证明材料。
交通事故受害人身份不明或者发生交通事故后机动车逃逸等,不能提供上款第四项至第六项有关材料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提供书面说明。
第十九条 基金管理中心收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垫付通知书或者受害人治疗医院垫付申请书后,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人员按照《试行办法》、《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临床诊疗指南》和重庆市物价部门公布的临床诊疗收费标准等有关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核实:
(一)发生交通事故时间、地点、驾驶人基本情况、机动车及保险基本情况、事故性质等基本事实;
(二)抢救费用垫付范围是否符合《试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三)抢救费用是否真实、合理、符合收费标准;
(四)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条 抢救费用垫付审查核实完毕,符合抢救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垫付费用划入受害人治疗医院的银行账户。不符合抢救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一条 对抢救费用垫付范围、数额发生争议的,由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与市卫生主管部门协商解决,必要时可以组织专家进行复核。
第二十二条 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丧葬费用的,除应当提供本暂行办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至第六项外,还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人身份证明材料和与受害人关系证明材料;
(二)交通事故受害人法医学尸体检验报告或者鉴定书;
(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等出具的尸体处理通知书;
(四)丧葬费用清单;
(五)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书;
(六)其他证明材料。
第二十三条 基金管理中心收到丧葬费用垫付申请书后,应当及时按照《试行办法》和重庆市物价部门公布的丧葬费收费标准等有关规定,对以下内容进行审查核实:
(一)发生交通事故时间、地点、驾驶人基本情况、机动车及保险基本情况、事故性质等基本事实;
(二)丧葬费用垫付范围是否符合《试行办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三)丧葬费用是否真实和符合收费标准;
(四)其他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二十四条 丧葬费用审查核实完毕,符合丧葬费用垫付规定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垫付费用划入申请人个人银行账户或者通知申请人领取。对不符合垫付范围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说明理由。
第二十五条 交通事故受害人丧葬费用或者抢救费用垫付后,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书面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告知书应当归入交通事故处理档案。
第二十六条 基金管理中心可以邀请医学、法律、交通工程事故处理等专家,组成专家机构加强审核。对案情复杂,伤情严重,垫付金额较大,交通事故受害人抢救时间长,对审核结论有异议的等,应当组织专家进行审查。
第二十七条 基金管理中心在审核有关垫付费用时,可以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民政主管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殡葬机构等单位核实情况,有关单位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并根据垫付审核需要,建立数据信息交互机制,提高基金垫付审核效率。
第二十八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需要基金管理中心垫付未知名死者丧葬费用的,由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或者市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基金管理中心,比照本暂行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办理,垫付费用直接划入殡葬机构银行账户。
第四章 垫付费用追偿
第二十九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费用追偿制度,落实责任,加强考核,依法追回已垫付的资金。
第三十条 因偿还垫付费用需要,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在交通事故调解、结案等处理过程中,应当通知基金管理中心派人参加,并协助向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追偿已垫付的费用。
第三十一条 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应当在交通事故调解、结案前偿还基金管理中心所垫付费用。基金管理中心对已偿还垫付费用的,应当出具偿还结清手续。
第三十二条 在交通事故结案处理时,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应当出示偿还结清手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查验。对未偿还垫付费用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督促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等及时到基金管理中心偿还结清垫付费用。
第三十三条 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拒不偿还垫付费用或者未办理偿还垫付费用手续的,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发出偿还通知书,明确偿还的期限和金额。对到期仍不偿还的,基金管理中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涉及交通事故的机动车停止办理机动车相关业务。
第三十四条 基金管理中心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建立交通事故处理实时通报机制,及时告知垫付与追偿情况、交通事故调解处理和逃逸案破案情况,加强垫付与追偿。
第三十五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公共信息网络查询平台,及时提供救助基金垫付、追偿信息,方便交通事故责任者、机动车所有人、有关部门等查询、查验有关垫付、偿还信息。
第五章 救助基金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六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试行办法》规定,设立救助基金财政专户,集中统一管理全市救助基金资金。凡符合本暂行办法第八条的所有资金均应当纳入市财政专户管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拆借、挪用、侵占救助基金资金。
第三十七条 经营交强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交强险规定,规范交强险经营管理,及时受理交强险业务,缴纳交强险营业税,按规定提取交强险救助基金资金并缴入救助基金财政专户。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不得违规拒绝或者拖延受理交强险业务,不得违规降低交强险保费收取标准受理交强险业务。严禁虚报、瞒报或者拖延不报交强险营业税和交强险救助基金提取资金。
第三十八条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加强保险公司及其分支机构交强险经营业务的监督检查,督促其按时足额缴纳提取资金。第三十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减少死亡,减轻伤残。严禁医疗机构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严禁医疗机构提供虚假抢救费用和有关医疗证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医疗机构的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规范化管理,严格监督检查。
殡葬机构应当加强交通事故死亡人员的运输、冷藏、火化等殡葬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管理。民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殡葬机构的监督检查。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在机动车注册、转籍、年检审、路面执法和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应当严格检查机动车交强险投保情况,依法查处未投保交强险或者涉牌涉证的违法行为,及时收缴罚款并全额缴入国库。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市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市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应当积极支持配合,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加强交强险投保情况的经常性检查,提高机动车交强险投保率,确保机动车足额投保交强险。
市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未投保交强险罚款收缴工作的监督检查,确保罚款资金及时全额上交市财政。市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救助基金的审计监督。
第四十一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等规定,严格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基金财务管理制度,严格基金财务管理,按规定报送财务会计报告;加强基金垫付、追偿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及时公开公布信息;依法接受市审计部门审计和有关部门监督管理;教育本单位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工作考核,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第四十二条 市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试行办法》和《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财务管理暂行规定》(财金〔2009〕175号)等规定,对基金管理中心的垫付审核调查费用、追偿费用、委托代理费用、人员费用、办公费用等,在财政预算中予以安排,不得在救助基金中列支。
第四十三条 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健全救助基金接受捐赠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管理救助基金捐赠财物,严禁挪作他用。对救助基金捐赠财物使用情况,应当与救助基金使用情况同时向社会公布。
第四十四条 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交强险条例》、《试行办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积极支持基金管理中心开展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和追偿等工作,并依法对基金管理中心及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条 基金管委会应当加强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及时指导、督促基金管理中心依法履行职责,促进基金正常有序运行。基金管委会成员单位应当向基金管委会报告工作情况和对救助基金的监督管理、审计情况,基金管理中心应当向基金管委会报告救助基金筹集、使用情况和总结报告。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市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试行办法》规定,依法查处与救助基金管理使用有关的违法行为。
第四十七条 重庆保险监督管理机构对不及时或者不足额缴纳提取资金的保险公司,应当及时催缴,超过3个工作日仍未足额上缴的,给予警告,并予以公告。
第四十八条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医疗机构及其医护人员的违法违规行为。对推诿、拖延交通事故受伤人员抢救治疗,出具虚假医疗证明和医疗费用等的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依法严格处理。民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严格处理出具虚假殡葬证明和违反规定收取殡葬费用的殡葬机构和人员。
第四十九条 救助基金主管部门应当依法严格查处基金管理中心及其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责任。
第五十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和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对工作中不依法履行职责,造成机动车未投交强险的,按规定追究责任。不按本暂行办法的规定管理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费,或者擅自收取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费的,按违反财经规定追究责任。
第七章 附 则
第五十一条 道路交通事故未知名死者或者明确无损害赔偿权利人的道路交通事故死者,其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由基金管理中心负责代管。交通事故结案前,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应当督促交通事故责任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向基金管理中心缴纳死者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
未知名死者损害赔偿权利人确认后,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通知基金管理中心交付损害赔偿权利人。
未知名死者死亡赔偿金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高速公路执法机构根据《侵权责任法》,按城镇居民和法医鉴定的死者年龄计算;丧葬费按规定计算。
第五十二条 本暂行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2010年1月1日之后发生的交通事故,适用本暂行办法。
第三篇: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源:
1、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是由办理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在收取的保费中按国家规定的比例(通常为1-5%)抽取的.2、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来自一部分罚款。《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缴纳的罚款将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3、其他来源,如 机动车缴纳救助基金费、捐赠等。
基金主要用于抢救费用超过保险公司责任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受害者。
第四篇: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关键问题
摘 要 2004年,我国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其中对机动车的强制保险制度进行了相关完善及规范。尽管在近10年来,该安全法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不断完善健全,但在社会上依然还存在违法不投保及司机肇事逃逸等违法行为。只能通过强制保险制度予以补偿才能让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本文所要提到的是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它可以为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全部或部分抢救费用、丧葬费用实施垫付行为,随后再向赔偿义务人进行追偿。本文就主要谈谈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在我国的立法及运行现状,并就完善这一套法律体系的相关做法给出建议。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 社会救助基金 法律体系
中图分类号:d922.2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07.050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对于交通事故受害人的保护具有相当重要的实践意义,该套法律已经在世界许多国家地区立法并予以实施,它是对汽车责任险的强制补充。在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7条也明确了要设立这一基金并提及其设立的重要性,希望对我国交通法律予以丰富的同时,也做到对交通事故受害人的关怀与保护。
一、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的立法运行现状
我国除在2004所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首次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外,还在本法案的第75条规定了基金垫付责任的3种情形,并同时在第98条中规定了救助基金的资金来源途径。再配合2006年国务院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对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制、资金来源途径、提取比例、垫付范围以及费用支给时间限定等等事项的法律性完善。
所以从已明确的法律规范内容来看,我国目前已经基本搭建起道路交通事故的社会救助基金法律框架,但实际上关于运行这一法案的管理实施主体机构依旧还相对模糊,这导致了社会救助基金的实际运行管理办法并没有同步出台,对我国的相关法律法案发展推进极为不利。2008年以后,全国各地区开始逐渐实行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的暂行办法,希望明确该管理机构的构建形式与建设方法、基金来源、追偿代位等内容。
二、道理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的相关完善思考
基于我国目前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法律的管理模式及机构相对欠缺薄弱等问题,本文希望以社会法律及各项体制完善的角度来谈一谈完善这一法律法规的相关对策思考。
(一)拓宽资金来源途径
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第25条就规定了其资源主要有4种基本来源途径:从强制保险费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未办理强制保险车辆的罚款、社会救助基金、社会捐赠。但仅仅依靠这4个资金渠道也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拓宽资金来源途径确实也是近年来业界必须思考和谨慎对待的问题。
1.可以从交通违法罚款中提取相应的份额。就目前来看,由交通违法行为所引起的交通事故依然是我国道路交通发展的最大阻碍。所以应该从交通违法者的罚款中提取一定比例份额纳入到社会救助基金中,不但能够拓展其救助基金的来源渠道,也能树立端正的社会主义基本理念。
2.可以从燃油税中提取一定比例份额纳入到社会救助基金中,这种资金来源是相对稳定可靠且便利的。因为缴纳燃油税是机动车必然要付出的一部分成本,当机动车行驶时间越长后,它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就越高,所以应该按照机动车行驶距离的长度来提取相应比例的燃油税,这样能够较大程度确保投保人因为增加成本而适当减少驾驶,进而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
3.要优化社会救助基金的初始资金来源。因为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在这一方面的基金来源渠道还是存在过于狭窄的问题,所以应该建议将保险公司经营交强险的营业税返还给社会作为救助基金。另外按照暂行办法中的第4条规定,也要扩大市政府的预算安排、并依据法律收取小汽车号牌的选号费和交通事故责任方的赔偿费用,包括社会救助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等等。总而言之,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这一方面,一定要做到合理界定,确保该渠道始终保持流通与足够宽阔。
(二)做到“两个规范”
1.规范社会救助基金运作模式:根据我国《财团法人汽车交通事故特别补偿基金管理办法》中的第7条规定,对于特别补偿基金的运用除了在支付其业务所必须支付的费用之外,还应当选择合理的方式进行经营,它主要包括了存放于银行、购买国家国库券、金融债券、转让定期存单以及购置不动产等等,另外还有投资一些国家财政部所批准的特别补偿基金项目。以上这些基金运作模式对于规范社会救助基金机制、实现特别补偿基金的保值增值都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在此基础之上,本文认为该救助基金的运作模式还应该适当拓宽范围,多考虑从平衡资金流动性与安全性所衍生出的各种问题,实现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运用的进一步合理化,主要有3点:一是针对具有高流动性的资金部分,建议该部分应该以现金或是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二是针对具有相当流动性的部分,该部分建议投入到货币市场中,主要用于对资金的短期拆借,同时将其作为银行可转让的大额存单存在;三是指具有中长期可用于储蓄和投资的部分,这部分基金可以作为定期存款、国债券或者股票证券存在与市场中,它也应该成为国家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增值保值的关键部分。
2.规范社会救助基金救助程序:考虑到我国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案中并未赋予交通事故受害人在社会救助基金方面的直接请求权,而是仅仅将“垫付通知书”作为启动其救援基金补偿程序的必要条件,所以实际上这一标准在裁量权赋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它并不利于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为了更好的保护交通事故受害人生命财产及其合法权益,应当首先确认并赋予他们有效的基金直接请求权,同时对他们的申请救援程序加以法律规范,在出示本人身份、经济状况、交通事故伤残状况的基础上,配合有效证明文件再经相关保险公司调查核实后才能在民政部门审查生效,最后再由保险公司支付交通事故补偿。
(三)明确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基本救助条件
相对于台湾地区的《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我国大陆地区的相关救助基金立法规定还是稍显简陋,所以目前有必要对它的基本救助条件进行改进式的梳理和重新界定。
就以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情形为例,它就应该被划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保险人无给付义务。该种状况还要分为两类:肇事机动车无法查明状况和肇事机动车非被保险车辆状况。如果是前者这样的肇事机动车无法查明状况,且该车辆已经投保第三者机动车责任强制险,那么就说明保险公司是存在责任转嫁嫌疑的,所以本文认为应该将将其确定为肇事机动车无法查明,而并不是肇事机动车逃逸。如果是肇事机动车非被保险车辆,则要遵循《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法规中的第24条“肇事机动车没有参加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交强险”为该社会救助基金中的一种救助形式。所以这一规定就自然排除了某些保险期间到期后未续保的肇事机动车,此时社会救助基金就会对交通事故受害人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救助,改变受害人在肇事事故中较为被动的地位。
2.保险人没有支付能力。如果肇事责任机动车保险人的保险公司丧失支付能力,进而无法面对从赔偿义务人处获取相关的损失赔偿,即保险公司破产倒闭的状况,就应该将这一部分肇事事故赔偿列入到社会救助基金的救助范畴内,通过社会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同时也弥补在法律这一层面所存在的纰漏。
(四)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相关代位追偿权利
这一点主要是避免受害人在事故赔偿中获得双重赔偿,从而确保侵权责任人所承担的损失赔偿与基金财务保持收支平衡关系。同样在我国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的第24条中就规定,如果社会以救助基金的形式先行垫付了受害人的人身伤亡损失(医疗费用、丧葬费用等),那么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是有权利向肇事责任人追偿的,这就是法理上的代位追偿权,它是一种对损害赔偿请求权的转移。本文认为,关于代位赔偿权这一法律规定在我国还不够完善,所以有必要围绕它对以下3点问题进行相关完善优化。
1.追偿对象。虽然在保险条例的第24条中明确指定了代位追偿对象是道路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人,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这一规定却显得非常狭窄,这就使得某些情况下该救助基金的代位追偿权是无法有效行使的。所以就追偿对象这一方面,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来分析并完善对该权利的管理办法。
如果肇事机动车没有投保第三者责任交强险,应该继续向交通事故主要责任人追偿,而且该责任人的范畴也要扩大,将无权使用人也列入到追偿对象范围内。
如果交通事故发生后出现肇事机动车逃逸现象,则要在查明肇事车辆是否投保后,以保险公司作为追偿对象。如果是未投保车辆,则还是要继续追查交通事故责任人。
如果肇事机动车已经投保,但是追偿对象不具备支付能力,则要由社会救助基金向保险人的破产管理人追偿保险保障基金,以补偿受害人损失。
2.追偿范围。在交通事故发生以后,救助基金要求在补偿受害人之后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追偿。而对受害人补偿所产生的利息,以及调查肇事逃逸案件所产生的一切费用,也应该向事故责任人追偿,但实际上这一规定在不同国家地区也是不同的。以德国为例,他们在本国的《汽车保有人强制保险法》中对该要求是持支持态度的,事故责任人应该补偿受害人及救助基金机构所付出的一切费用。但在我国台湾地区则持相反态度,他们认为事故责任人在肇事之后所补偿的范围应该转移给社会救助基金,而事故责任人所要补偿的范围应该是固定的。本文认为社会救助基金机构在补偿时起所产生的利息应该一并向事故责任人及其保险人进行申请,这样的做法是合理的,它一方面能够起到稳定基金财务运作的作用,也符合社会公平原则。
3.对追偿权利的落实保障。考虑到事故责任人的赔偿能力并不明确,所以按照《强制汽车责任保险法》中的第39条,应该启用特别补偿基金,吊销事故责任人的驾照并停止其办理车辆异动。这是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条例要求。本文认为它是值得我国大陆地区借鉴的,因为在救助基金管理办法中就应该规定交通责任人在偿还全部补偿金额之前,应当通知其并执行驾驶执照等相关证件的吊销,同时也停止其办理任何车辆过户手续,这样对明确事故责任人,保障社会救助基金代位追偿权的落实都是非常有利的。
三、总结
经过对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相关法律问题的讨论,本文基本明确了几大问题,那就是在面对道路交通事故时,社会救助基金机构在完成其本质工作的同时,也应该做到有效拓展社会救助基金的来源途径、优化初始资金来源、规范其在社会的运作模式、厘清救助条件并明确追偿代位权。只有这样做,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社会救助基金机构才能逐渐形成体系,其法律法规也会更加趋于合理化和人性化。
第五篇:浅析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
“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首次见诸我国法律条款是在20xx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新法第十七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设立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新法还明确规定了事故救助基金的适用范畴(见《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之后,国务院7月1日出台了相应配套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了救助基金的来源、管理办法和相关要求。至此,长期以来,困扰交管部门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立法缺位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两部新法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法制建设的飞速进步和日趋完善,更体现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向人性化方向转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重大变化——在完善法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彰显人文关怀。体现了社会对生命权的尊重,减少了社会矛盾,真正落实和推动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法学理论界、道路交通管理部门和全社会引起了良好的反响。但是,新法和《条例》实施至今,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的操作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何解决当前交通事故伤员抢救和死者丧葬费用、赔偿问题仍是当务之急,需要尽快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机构,切实解决资金来源,使之高效率运转,而不仅仅停留在法律条文层面上。笔者根据新法和《条例》规定,结合工作中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谈几点个人意见,旨在抛砖引玉,相互提高。按照《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救助基金的来源包括:
(一)按照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费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资金;
(二)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
(三)救助基金管理机构依法向道路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的资金;
(四)救助基金利息;
(五)其他资金。而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主要原因是:第一,目前国家对交强险保费收入中的资金提取比例尚无既定标准,各地执行标准各不相同。收取多少、如何收取,由于利益攸关,部门之间存在不同看法。交强险是保险公司一项重要业务,其保费收入是保险公司经营运行中的一个考虑重点,提取资金纳入事故救助基金,直接影响其保费收入。对保险公司而言,当然是希望提取的资金比例越小越好,符合其经济利益。而按照交管部门历年来的情况看,肇事机动车未参加保险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机动车肇事逃逸情况仍时有发生,在此情况下,交通事故伤害人抢救费用成了一笔巨额开支。以笔者所在大队为例:因抢救伤者,在20xx年一年即欠下县人民医院和中医院医药费用达30余万元,这种情况对于交警部门几乎无力承担。因此,交警部门希望能够尽量扩大资金比例,以解决本不应承担的资金缺口问题。第二,地方上交警部门对未按照规定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和其他交通违章罚款一样,全部上缴财政,然后由财政返还,这在财务管理上毫无漏洞,但却有违专款专用的初衷。《道路交通法》第九十八条规定:“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未按照国家规定投保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扣留车辆至依照规定投保后,并处依照规定投保最低责任限额应缴纳的保险费的二倍罚款。依照前款缴纳的罚款全部纳入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既然对未交强险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的罚款全部纳入事故救助基金,财政返还部分却是全部罚款收入的一部分,这其中有多少属事故救助基金,界定不明,交警部门能取用多少无据可依。第三,依法追偿问题,《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五条规定:“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作为一种提前垫付性质的资金运行活动,救助基金的出发点是资金垫付,而不是资金给予,因此,责任人应当依法偿还。这就要求基金管理方必须依法采取措施向事故责任人追偿预先垫付的资金,以寻求基金的保值,而不至于使责任人逍遥责任之外,同时导致资金缺失。在实际工作中,资金支付往往由交警部门出面,但在追偿方面,交警部门有心无力,尤其遇到肇事方根本无力承担时,追偿方(交警部门或基金管理机构)无可奈何,造成的资金空缺日积月累,将会越来越大。根据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救助基金的来源尽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但具体操作仍存在不少制约,需长期摸索,积累经验。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有两个:一是建立完善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