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转型---钢企深化拓展非钢产业
2013年中国钢铁行业关键词:转型
2013年上半年,我国产能在2000万吨以上的7家钢企非钢产业营收占到总收入的23%,这比2012年年底的20%又有增加,部分钢企的非钢收入和实现利润已经占到总收入和总利润的50%,我国钢铁行业的非钢发展进入最好时期。
自2008年钢铁市场形势发生变化以来,各大钢铁企业都在探寻走出困境的方法与路径。其中,发展非钢产业、走多元发展之路几乎成了业内的共同选择,各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力度,向钢铁上下游产业延伸。
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已势不可挡,但发展困难还有很多,如何怎样发展也有争议。缺乏规划、“散、小、弱”,是制约钢企非钢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多数钢企的非钢产业发展定位、发展方向仍然不明朗,口号式的目标宣传多、抓单一项目的多。有的企业虽然做了非钢产业发展规划,但不能坚持下去,决策犹豫,甚至主业一回暖,非钢发展规划就被搁置。由于缺乏规划,非钢产业间缺少关联性,难以形成合力,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和话语权,只能被动跟风,无法与其他同行竞争。甚至在有的钢企内部,同一业务有多家单位参与,出现内部竞争。
在发展非钢产业的过程中,钢铁企业应该尽量避免以下四种倾向。
一是忽视主业。由于当前钢铁产业利润微乎其微,一些钢铁企业只看到眼前效益,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利润水平相对较高的非钢产业,而忽视了钢铁主业竞争力的提升。笔者认为,这是带有很大风险的。因为当前钢铁行业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越是在市场困难的时候,钢铁企业越要加强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否则将出现“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局面。同时,钢铁企业要将发展非钢产业作为提升钢铁主业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和有效手段,进一步优化钢铁主业人力资源结构,降低人工成本;发展上下游产业,降低钢铁主业生产成本和提升钢铁产品创效能力。对于大多数钢铁企业来说,钢铁主业依然是存在的“根本”,而非钢产业是“枝叶”,钢铁企业不应该舍本逐末、顾此失彼。
二是远离主业。时下,有些钢铁企业追逐高利润产业,将非钢产业聚焦在远离钢铁主业的其他行业,如房地产业、养殖业等远钢产业。笔者认为,这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一方面,发展这些产业,对钢铁主业的贡献较少,不利于钢铁主业竞争力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远离钢铁主业,失去了天然的优势(包括市场、技术等),作为行业后来者,非钢企业竞争力很难实现快速提升,容易长期处于创业状态,反而给钢铁主业带来沉重负担。实际上,作为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钢铁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涉及众多行业,如物流、工程制造、机械加工、设备维修、耐材、焦化、钢材深加工等,有足够的空间供钢铁企业发展多元产业。因此,钢铁企业应该紧密围绕钢铁主业谋划非钢产业的发展,努力实现钢铁主业与非钢产业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宝钢非钢产业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当前宝钢非钢产业集群包括资源开发、物流产业、钢材延伸加工、工程技术服务、煤化工、金融投资、生产服务等产业,这些产业无一不与钢铁主业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是盲目扩张。还有一些钢铁企业坚持“大而全”的发展方式,从焦化生产到钢材加工配送进行全产业链甚至“跨产业链”发展非钢产业。笔者认为这一发展模式并不值得普遍推广。每个钢铁企业在发展基础、区位特点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优势和不足,如果均衡发展钢铁全产业链的非钢产业,势必造就一批“平庸”的非钢企业,没有创效能力,只是发挥钢铁主业富
余劳动力“安置所”的作用,最终仍会给钢铁主业形成负担。因此,钢铁企业在发展非钢产业时应该结合自身特点,积极谋划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产业,形成行业优势和特色。在这一点上,沙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沙钢在发展非钢产业过程中,集中优势、发展物流产业,投资超过300亿元建设玖隆物流园,努力通过发展物流产业再造一个新沙钢。
四是沿袭传统管理体制机制。大多数国有钢铁企业发展非钢产业都是通过从原有钢铁主业中剥离相关业务进行的,这就导致了新成立的非钢企业容易沿袭钢铁主业原有管理体制机制。笔者认为,这不利于非钢产业的发展与壮大。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机制固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国有钢铁企业在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存在效率低、远离市场等问题。如果依然以传统的管理体制机制发展非钢产业,那么,非钢企业将很难适应市场竞争。因此,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在发展非钢产业时,应以此为契机,从成立非钢企业之初,便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机制,为非钢企业实现由“内生型”向“市场型”转变、提升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知道自己不能干什么比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更重要。”这句话对企业经营管理同样适用。发展非钢产业是行业的大势所趋和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但是钢铁企业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实际、集中优势、创新发展,使非钢产业真正成为钢铁主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2013年1-11月国内钢企非钢产业投资汇总
2013
鞍钢 年1月 鞍钢钢绳公司特种钢绳作业新区竣工投产
2013
鞍钢 年10月 建设国家级煤焦油及粗苯深加工产业基地
2013
安钢 年11月 签订了《钢结构生产基地项目》
2013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共同组建的上海地铁电子科技有
宝钢 年4月 限公司
2013宝钢股份认购宝信软件本次非公开发行股份的宝钢 年7月 55.50%。
2013上海宝钢包装股份有限公司金属包装容器及制品项目
宝钢 年11月 签约,总投资10亿元
2013拟出资1亿元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用来生产、销售瓶
方大特钢 年11月(罐)装天然饮用水
2013河北钢铁
集团 年11月 筹建燕赵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2013全面收购由广平县办国有企业宇康公司以优质资产组
文安钢铁 年7月 建而成的天罡公司,共同建设天罡汽车产业园项目
2013
酒钢 年 全力保障东兴铝业90万吨铝电解系列平稳投产
2013
酒钢 年10月 合资建设3000万吨/年煤化工项目
2013
江苏永钢 年9月 江苏永联精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2013昆钢 同重组成立云南和谐通用航空公司。新组建的公司昆钢
马钢 南钢 青钢 青钢 日钢 荣程集团 石钢 三钢闽光 太钢 天津荣程集团
武钢 武钢 武钢集团 武钢 武钢 芜湖新兴铸管
烟台东海薄板有限公司
年6月 2013年11月 2013年7月 2013年11月 2013年11月 2013年9月 2013年10月 2013年10月 2013年5月 2013年5月 2013年9月 2013年1月 2013年3月 2013年5月 2013年10月 2013年11月 2013年6月 2013年4月 占股40%,其余两家各占30% 马钢工程技术(集团)公司组建 复星高科携南京钢铁增持豫园商城5%股份 签署《400万吨/年钒钛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共同出资设立青岛斯迪尔盛新材料有限公司 日钢绿城房地产项目合作签约仪式举行 120亿在川建酒业航母 石钢以现金出资人民币4.90亿元,持有增资后中冶京诚(营口)装备技术有限公司51.042%的股权 拟以现金方式收购三明市三钢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全部固定资产及存货 设立山西太钢碧水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签署了合江县10万吨白酒基地项目投资协议,总投资约120亿元 联手成立武汉武钢宇科环保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合资成立武汉武钢丹斯克科技磁性材料有限公司 武钢氧气公司与中石化武汉分公司签订合资组建武汉钢铁石化工业气体公司的合同 上海通用武汉工程总投资70亿元,正式开工建设 武钢霍邱冶金工业园项目签约,项目计划总投资20亿元 开始矿渣岩棉产品的试生产,拥有20万吨的岩棉生产线 将与国内两家大企业签订协议,在非洲的多哥成立一家新的股份制公司
第二篇:关于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为从根本上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促进非钢产业快速发展,非钢产业管理处分别于四月份、八月份和十月份对XX非钢产业开展了三次专题调研,掌握了非钢产业的基本情况,并摸清了制约非钢产业发展的问题。今年以来各单位抓住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这一良好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
极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过各单位的不懈努力,非钢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据统计,1-9月份非钢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万元,比2000年增长20。非钢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非钢产业发展思路基本明确
大多数单位根据集团公司确定的非钢产业总体发展思路,以非钢产业“十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立足现有非钢产业基础,经认真研究分析,基本明确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如新泰铜业公司的“三大支柱,六个补充”;泰东公司的“尽快形成五大支柱,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公司宏观调控能力”;万和、鲁碧公司的“培育建材精品基地”;矿建公司的“产品、工程施工、服务三业并举”;冶金建设公司的“以施工业为主体,拉动配套材料产业发展”等发展思路都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积极开辟新的安置渠道和经济增长点
各单位针对大量富余人员急需安置的现实情况,结合人员素质状况,以内部市场为依托,开发实施了一批产业、经营项目。如新泰铜业公司洗煤场、鲁南矿业公司超高分子量工程塑料扩大规模工程、商业公司废钢经营、建安公司外墙板生产线、生活部水处理剂、汽运部钢材运输车、淄博锚链公司砂轮、莱矿钢结构复合三板建筑体系等项目的实施,在稳定职工队伍的同时,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各单位立足现有工艺技术装备,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充分挖掘工艺装备潜力,瞄准市场需求动态,开发了高松比电焊条粉、高压缩性雾化及还原铁粉、高韧性球墨铸铁冷却壁、低碱水泥、碳纤维预浸料和片材等一批新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四、适应市场需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各单位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意识,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机械厂顾全大局,克服生产组织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大胆创新,超常工作,确保了热线检修备件供应;万和公司适应钢铁业精料方针,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保证冶金辅料的供应;铜业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工艺特长,大力压缩电解铜,全力生产市场畅销的硫酸铜。由于措施得力,非钢产品(或劳务)在内部市场的占有率呈上升趋势。
五、超前做好项目、技术储备工作
各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加强技术和市场的调研工作,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储备了H型钢自动焊接生产线、C(Z)型钢生产线、新型建材、粉煤灰砌块、预拌混凝土、G卫星定位系统、碳纤维建筑加固片材、抽油杆、刹车片、新型管材、矿(钢)渣微粉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非钢产业项目。
六、多数单位职工收入同比有所提高,职工队伍稳定,对非钢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非钢产业正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行的非钢产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非钢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XX虽然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实际运作过程中,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未能从根本上到位,没有形成具有XX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因而难以建立起迅速、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公司积极性的发挥,致使部分单位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集团公司成立非钢产业管理处后,董事会赋予的职责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履行,导致非钢产业管理权责不清、多重管理、决策程序过于繁琐,往往产生“议而不决、议而未果”的不良后果,阻碍了非钢产业的发展进程。
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钢铁企业将被卷入全球竞争的大潮,对XX的各非钢产业单位来讲是机遇,而更多的是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严峻考验,为实现非钢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尽快理顺XX的非钢产业管理体制,为非钢产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尤其是经营者、技术骨干、营销骨干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投资入股,支持各子公司之间互相投资入股,鼓励吸引有资金、技术、人才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参股,形成多元持股公司。这样不仅扩大非钢产业的投资来源,分散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来自多个出资者的决策参与和监督,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可以引进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
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决策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审慎的可行性研究、论证。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要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评估、论证。为此,必须尽快建立XX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制定投资项目的决策工作程序,使决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度和决策建立
责任追究制度。
三、建立一个权责清晰、实用高效的管理体制。
目前非钢产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处室,一项工作需要协调多个职能处室,协调难度大,不易统一意见快速决策。为加快非钢产业的发展,集团公司应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投资规划、投资计划及管理工作,实行从项目提出、市场调研、审查立项、方案实施、组织评估论证、项目建设、项目考核一贯负责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新上项目要按照新公司、新政策、新机制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运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拓宽投资来源,鼓励主要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发现、吸收和利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或股权期权制,经营成果要成为确定经营者收入的首要条件。
五、建立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决定因素,发展XX的非钢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中间试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提高非钢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1、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中介机构的合作,介入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争取在技术上占据领先优势,不断建立健全各类信息网、专家网,跟踪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针对非钢产业发展项目,设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使我们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领域得到可靠的技术支撑。
2、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引进技术,包括专利权或其他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以图纸、技术资科、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技术服务等。
3、通过消化吸收,培养建设好自己的技术队伍,最终形成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总结、提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六、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吸纳、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发展非钢产业必须培养吸纳各类人才,建立一个结构层次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勇于奉献的人才队伍。树立人才意识,搞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潜能和积极性,造就一批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服务。
1、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解决XX发展中遇到的高层次技术难题,为XX的长足发展进行战略性的研究和超前研究。
2、吸纳新兴产业的人才。实行引才、引智、引项目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的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网罗人才。把符合非钢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类人才充分吸引进来。
3、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现有的人才队伍,实施人才资本提升战略,逐步培养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和营销人才。
4、创造一个发挥人才优势的环境。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的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动态管理的选拔机制,根据人才的知识积累、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人才部门所有,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留住人才为XX的非钢产业的发展做贡献。
第三篇:关于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关于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的调研报告
为从根本上理顺非钢产业管理体制,促进非钢产业快速发展,非钢产业管理处分别于四月份、八月份和十月份对XX非钢产业开展了三次专题调研,掌握了非钢产业的基本情况,并摸清了制约非钢产业发展的问题。
今年以来各单位抓住集团公司大力发展非钢产业这一良好机遇,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增强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经过各单位的不懈努力,非钢产业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果。据统计,1-9月份非钢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6亿元,预计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3.5万元,比2000年增长20%。非钢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非钢产业发展思路基本明确
大多数单位根据集团公司确定的非钢产业总体发展思路,以非钢产业“十五”发展规划为指导,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立足现有非钢产业基础,经认真研究分析,基本明确了各自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如新泰铜业公司的“三大支柱,六个补充”;泰东公司的“尽快形成五大支柱,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公司宏观调控能力”;万和、鲁碧公司的“培育建材精品基地”;矿建公司的“产品、工程施工、服务三业并举”;冶金建设公司的“以施工业为主体,拉动配套材料产业发展”等发展思路都切合实际,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积极开辟新的安置渠道和经济增长点
各单位针对大量富余人员急需安置的现实情况,结合人员素质状况,以内部市场为依托,开发实施了一批产业、经营项目。如新泰铜业公司洗煤场、鲁南矿业公司超高分子量工程塑料扩大规模工程、商业公司废钢经营、建安公司外墙板生产线、生活部水处理剂、汽运部钢材运输车、淄博锚链公司砂轮、莱矿钢结构复合三板建筑体系等项目的实施,在稳定职工队伍的同时,获取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研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各单位立足现有工艺技术装备,以技术进步为先导,充分挖掘工艺装备潜力,瞄准市场需求动态,开发了高松比电焊条粉、高压缩性雾化及还原铁粉、高韧性球墨铸铁冷却壁、低碱水泥、碳纤维预浸料和片材等一批新产品,较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
四、适应市场需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提高
各单位牢固树立为用户服务的意识,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如机械厂顾全大局,克服生产组织难度大等诸多困难,大胆创新,超常工作,确保了热线检修备件供应;万和公司适应钢铁业精料方针,及时调整生产组织和产品结构,保证冶金辅料的供应;铜业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发挥工艺特长,大力压缩电解铜,全力生产市场畅销的硫酸铜。由于措施得力,非钢产品(或劳务)在内部市场的占有率呈上升趋势。
五、超前做好项目、技术储备工作
各单位根据自身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加强技术和市场的调研工作,认真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储备了H型钢自动焊接生产线、C(Z)型钢生产线、新型建材、粉煤灰砌块、预拌混凝土、GpS卫星定位系统、碳纤维建筑加固片材、抽油杆、刹车片、新型管材、矿(钢)渣微粉等一批市场前景看好的非钢产业项目。
六、多数单位职工收入同比有所提高,职工队伍稳定,对非钢产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非钢产业正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但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现行的非钢产业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非钢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XX虽然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实际运作过程中,母子公司管理体制未能从根本上到位,没有形成具有XX特色的管理思想和模式,因而难以建立起迅速、高效、科学的决策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子公司积极性的发挥,致使部分单位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观念,竞争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集团公司成立非钢产业管理处后,董事会赋予的职责在执行过程中难以履行,导致非钢产业管理权责不清、多重管理、决策程序过于繁琐,往往产生“议而不决、议而未果”的不良后果,阻碍了非钢产业的发展进程。
随着加入WTO的日益临近、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钢铁企业将被卷入全球竞争的大潮,对XX的各非钢产业单位来讲是机遇,而更多的是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严峻考验,为实现非钢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尽快理顺XX的非钢产业管理体制,为非钢产业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
一、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积极引导企业员工(尤其是经营者、技术骨干、营销骨干和高层次管理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投资入股,支持各子公司之间互相投资入股,鼓励吸引有资金、技术、人才的国内外企业投资参股,形成多元持股公司。这样不仅扩大非钢产业的投资来源,分散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来自多个出资者的决策参与和监督,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同时可以引进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
二、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要通过设立专门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加强战略决策管理。同时,建立健全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审慎的可行性研究、论证。重大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要聘请有相应资质的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进行咨询或参与评估、论证。为此,必须尽快建立XX决策咨询专家委员会,制定投资项目的决策工作程序,使决策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并建立重大决策的责任制度和决策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三、建立一个权责清晰、实用高效的管理体制。
目前非钢产业管理职能分散在各个处室,一项工作需要协调多个职能处室,协调难度大,不易统一意见快速决策。为加快非钢产业的发展,集团公司应按照权责对等的原则,设立专门机构负责非钢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投资规划、投资计划及管理工作,实行从项目提出、市场调研、审查立项、方案实施、组织评估论证、项目建设、项目考核一贯负责的管理体制。
四、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
新上项目要按照新公司、新政策、新机制的原则,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规范的公司制运作,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经济主体。要达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子公司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拓宽投资来源,鼓励主要经营者和技术人员参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2、建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发现、吸收和利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人力资源实行动态管理。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和关键岗位的技术人员实行年薪制或股权期权制,经营成果要成为确定经营者收入的首要条件。
五、建立引导市场、创造市场的技术开发与创新机制
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综合经济实力的决定因素,发展XX的非钢产业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充分利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中间试验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提高非钢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1、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中介机构的合作,介入相关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争取在技术上占据领先优势,不断建立健全各类信息网、专家网,跟踪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针对非钢产业发展项目,设立相应的专家委员会,使我们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人才培训等领域得到可靠的技术支撑。
2、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引进技术,包括专利权或其他工业产权的转让或许可;以图纸、技术资科、技术规范等形式提供的工艺流程、配方、产品设计、质量控制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专有技术、技术服务等。
3、通过消化吸收,培养建设好自己的技术队伍,最终形成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不断地学习、总结、提高,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六、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才吸纳、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发展非钢产业必须培养吸纳各类人才,建立一个结构层次合理,富有创新意识,勇于奉献的人才队伍。树立人才意识,搞好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才的潜能和积极性,造就一批人才,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服务。
1、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解决XX发展中遇到的高层次技术难题,为XX的长足发展进行战略性的研究和超前研究。
2、吸纳新兴产业的人才。实行引才、引智、引项目三位一体全方位推进的战略,采取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网罗人才。把符合非钢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有利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各类人才充分吸引进来。
3、在项目发展的过程中,立足于自己现有的人才队伍,实施人才资本提升战略,逐步培养高级
第四篇: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亟待解决的八大难点
目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非时政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开,我国新闻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涉入深水期,“分类改革”的思路已经明确,这将进一步释放体制生产力,促进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快速发展。当然,要成功实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还必须解决诸多难题。
新闻出版业的体制改革成就巨大
首先,新闻出版单位“分类改革”的总体思路已经确定,即分为时政类、公益类和非时政类三类。其中,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内容涵盖中央级、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求是》、人民出版社等。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在转企改制时,要严格按照“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采编业务部分作为事业法人,经营业务部分转企改制为企业法人,同时,由国家和相关政府部门给时政类报刊较多的拨款来保证其生存和发展所需。公益性报刊出版单位包括单纯依靠自身经营很难生存但又确需发展的,则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国家给予相应的补贴或拨款,如一些纯学术性杂志。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包括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可以实行采编经营合一,改制成相对标准的国有文化企业。此外,由于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1]
其次,转企改制取得了实效。当前,在传媒业改制实践方面,主要有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为代表的“广东模式”,以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日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为代表的“浙江模式”,以辽宁出版传媒集团为代表的“辽宁模式”和以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为代表的“上海模式”等四种模式。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268家地方出版社和103家高校出版社转制工作已基本完成,并已组建完毕29家出版企业集团公司;148家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出版社转制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其中有6家已率先完成转企任务,另有18家已完成了清产核资、核销编制、职工参保、工商注册等转企所必须的工作,其他大多数出版社改制工作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共计核销事业编制1.8万多名[2]。在出版社转企改制的同时,报刊出版、影视制作、新闻网站等单位的分类改革也稳步推进。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转制为企业[3];截至2010年上半年,需转企改制的35家电影制片厂、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影院以及58家电视剧制作机构也已完成转企改制任务[4]。
改制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一批跨行业、跨区域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公司,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已经有31家出版集团、47家报刊集团、29家发行集团和13家印刷集团。此外,新闻出版类的上市企业已经是上市的文化企业中数目最多的,2010年达到45家,年底总市值达到5740亿。[5]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体制改革是一次巨大进步
首先,目前,已经确定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时间表和对象,要求按照“中央和地方同步推进,分批次进行”的原则,在2012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此次全国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共涉及5000多家出版单位[6]。按照这种改制思路,将在更大范围内把更大规模的新闻出版单位推向市场,更加积极参与市场化竞争,这种改制思路在保持了党报党刊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放开了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既有利于国家整体舆论的稳定,又能够放开搞活非时政类媒体,是新闻出版单位改制的巨大进步。
其次,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原则从以前所有的报刊出版单位都必须实施“采编经营两分开”的原则,即采编部门是事业法人,经营性部门是企业法人的原则转变为“采编经营合一”的原则,即分期分批按照规范的程序改制,在清产核资的基础上,核销事业编制,注销事业单位法人,进行企业工商登记注册,与在职职工全部签订劳动合同,按照企业办法参加社会保险。这种“采编合一”的改制思路能够更有效地实现采编和经营的良性互动,真正按照企业的自身发展规律来发展,极大地释放体制的生产力。
第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转企改制将能够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吸引更多的读者,进一步强化舆论引导力。由于改革必须坚持“党管媒体、党管干部和党管导向”的原则,因此,改革能够在保证舆论导向的前提下,通过市场竞争,深刻把握读者阅读趋势和市场发展趋势,提升报刊出版单位的质量和核心竞争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仍存在诸多问题以待解决
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革能有效地解决报刊出版单位数量过多、实力过弱、规模过小的突出问题,并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改善产业结构和强化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费时政报刊出版单位的大发展大繁荣。当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改革进入攻坚期,虽然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还存在诸多突出问题以待解决。
一是出资人问题。《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因此,出资人能否科学合理地行使其权利将决定着一个公司的成败。对于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来说,一方面,由于其所经营业务具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多为国有独资,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其出资人的职责需要多部门行使,其出资人职责更难履行也更为明确确定。当前,在改革中,对传媒业的出资人安排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案:一是由当地政府担当出资人,授权给传媒集团的相关机构履行出资人职责。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就是由广东省政府当出资人,并授权给南方报业集团管委会经营其所拥有的国有资产并履行出资人职责,但是集团资产仍在省财政厅名下;二是由当地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等传媒单位的资产由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三是由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目前,中央级报刊转企改制之后其资产由财政部履行出资人职责;四是由宣传部履行出资人职责。上海市的传媒单位多采取这种方式,如新华传媒在其招股说明书中显示的实际控制人是上海市委宣传部。从上述出资人的几种方案来看,方案林林总总,但尚没有形成统一的明确的出资人制度。
科学明确的出资人制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媒单位转制改企的成效,因此,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统一、明确的出资人制度,笔者建议可以成立独立的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或直接由现有的国资委进行管理或者由财政部成立专门的部门来履行出资人职责。
二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范围问题。目前已经确定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所属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文化、艺术、生活、科普等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业性报刊出版单位,隶属于企业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要先行转制[7]。可以明确看出,省级、副省级和省会城市党委机关报刊毫无疑问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而其旗下所属的其它单位可以认定为非时政类报刊。但是为数不少的地市级党委机关报刊是属于时政类报刊还是属于非时政类报刊尚未明确,这也使得地市级报刊的转制改企缺少指导性原则,会导致其无所适从。
三是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认定标准问题。目前已经确定晚报、都市报和财经类报刊不同于一般非时政类报刊,承担着重要舆论引导职责,按照有利于做大做强主流媒体的要求,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所属的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省级和副省级及省会城市党报党刊所属的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出版单位,经批准可进行转制。[8]一方面,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等有着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其转制改企应该更加慎重,另一方面,如果能把这些报刊单位转制改企并全面推向市场,将能极大地促进中国报刊业的改革与发展。文件中提出“经批准可进行转制”,但是目前尚不清楚由谁进行批准?如果是由当地的主管部门进行批准,则不同的地方认定标准肯定会存在较大差异,也会对晚报、都市类和财经类报刊的转制改企造成一定影响。四是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的问题。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一定要“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管媒体、党管干部,确保正确政治方向”的原则。[9]由于非时政类报刊也具备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无疑要实现党管媒体和党管干部,但是如何更科学地实现党管媒体呢?任何媒体和企业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高管人才,因此,只要管好了干部就能有效地管好媒体,而如果事无巨细,既管干部、又管资产、又管具体版面和事务,不仅和改革的政企分开的思路有不一致之处,也会对媒体的具体管理要充分体现专业化、精细化和科学化造成一定影响。
五是人员分流安臵等问题。《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中规定:报刊出版单位转制中涉及的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须严格按照国办发[2008]114号及中办发[2011]19号的有关精神,制订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方案,方案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和保障本单位离退休人员和在职职工的合法权益。在转制改企中,人员分流安臵等问题是核心问题,一方面牵涉到经济补偿问题,另一方面牵涉到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问题,而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又在于标准和资金来源。目前,经济条件较好的单位其经济补偿标准和接续社会保险的标准较高,如浙江的一些报刊单位为员工买了企业年金,而经济条件较差的单位由于缺乏资金则标准较低。建议由国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最低标准,并由各级政府联合提供资金来源。
六是主管主办资格问题。规定:实行严格的报刊出版市场准入机制,从主管主办资质、内容导向、资本来源、资产规模等方面制定具体的市场准入条件,同时建立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关停并转一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不具备报刊出版资质和违规出版以及严重亏损、资不抵债的报刊出版单位,切实提高报刊出版业集中度;按照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和职责的要求,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10]。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报刊的主管主办单位资质。不具备资产重组条件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后原主管主办关系暂时不变。探索建立主管主办管理体制与出资人管理体制有机衔接的工作机制。
首先,要实现报刊出版业的集中度,就必须大幅度减少主管主办单位,否则报刊出版单位的资源分散现状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因此,必须要各方面条件严格限制主管主办单位资质。其次,由于报刊出版单位与主管主办单位应是隶属关系而不是挂靠关系,主管主办单位须切实担负起管导向、管干部、管资产的职责。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要成为报刊出版单位的出资人,因此,这就要求主管主办单位必须具备出资人管理能力,建议报刊出版单位的主管主办单位由大型传媒集团担任,切实履行相关职责。
七是刊号资源是否进入企业问题。报刊出版单位的刊号资源作为市场准入的牌照资源,对于转制改企之后的企业极其重要,目前,相关规定尚未明确刊号资源能否进入转制改企之后的企业。目前,一些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整体转制改企,这些企业本身成为主管主办单位,其刊号资源也只能放入企业,而如果不允许刊号资源放入企业,那这些企业的刊号资源如何处理就成为一个难题。
八是税收问题。按照目前的改革方案,转制后的报刊企业其税收因为营业税和增值税的重复缴纳反而显著提高,这也导致很多报刊企业迟迟不愿转制改企。
九是具体改革规程问题。近日,《中央各部门各单位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基本规程》正式公布,规程包括成立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制工作方案,清产核资、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国有资产管理,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注销事业单位法人与办理企业登记注册,人员安臵和劳动关系调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八个部分。该规程仅适用于具有独立法人的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且供中央各部门各单位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工作参考。
由于该规程针对的主要是中央各单位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而对于更大范围的地方性的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的改制尚缺乏可操作的改革指导原则,导致各地在进行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时,方案五花八门,大大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和效果。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出台较为具体的改革指导意见。(作者为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董事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