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南涟源三民建筑机械配件厂
湖南涟源三民建筑机械配件厂位于中国泵都-湖南,本厂成立于2001年,专业生产砼泵的S管及料斗配件,是国内众多知名品牌外协配套指定点。配套的厂家有三
一、中联、大象、采矿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如:S管、镀铬套、大小轴承座、端面套、端面轴承、出料口、搅拌轴承座、搅拌轴、搅拌叶片、摇臂、过渡套等配件。
为了更好的控制质量和生产成本我厂在2006年投资一个镀铬车间,和辉光离子淡化车间。可根据客户定做非标配件,也承接镀铬件加工。我厂有专业的生产设备及一流的技术人员,欢迎广大客户及业内人士实地考察和指点。专业生产经营及研发自主产品为一体的私营企业,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全面更优质的产品及服务。
公司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质量为本,追求卓越”的信念,狠抓内部管理及售后服务,注重科技进步,研究并开发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新一代产品,取得了卓著的成绩。多年来连续被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及 “产品质量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公司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以市场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一贯宗旨,使自身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赢得了广大客户的青睐和好评,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三民建筑机械始终遵循“质量第一,客户至上,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完善的售后服务,快捷的供货。无论您身处何方,都能感受到我们专业技术人员迅捷优良的服务。
公司的宗旨:质量第一、用户第一、用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售后服务,来赢得广大用户的信赖。欢迎各界新老客户光临惠顾我公司!洽谈合作,交流经验,指导工作,我们将以优质的产品 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来回报社会。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城市
省份
国家/地区
邮编
联系人(部门)
涟源三民建筑机械配件厂 中国湖南省娄底市涟源石马山马家境村 娄底市 湖南省 中国 417100 陈锦上 先生***
第二篇:湖南涟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调研报告
湖南涟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调研报告
作者:湖南省涟源市农机局 李石麟 彭海波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技能和整体素质,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保证,更是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之一。随着我市城镇化的加快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日趋重要。为此,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现状
全市现有人口113万,农业人口96万,农业劳动人口61.2万,农业从业人口54.94万。其中:农业从业人员32.89万,工业从业人员5.4万,建筑业从业人员5.16万,其他行业11.49万。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员占65%以上。二是劳动技能差,绝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没有掌握专业技能。三是就业观念淡薄,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现状。四是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吃苦耐劳与奋发向上的精神。五是缺乏工作纪律和敬业精神。农村劳动力的这些结构性特点,产生的后果是:
一、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转移后从事的都是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作简单、技术含量低的工作岗位,靠体力和时间换取报酬;二是耗时长、收入低的劳动,导致大部分农民工越来越不愿背井离乡去打工,也是沿海城市出现用工荒的一个原因。三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弱,影响就业心理,产生恶性循环,影响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社会对劳动力素质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缺乏转岗就业技能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领域将越来越窄,实现转移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所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任务非常艰巨而紧迫。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训机构与培训需求不适应。我市目前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学校和机构有公办的,也有许多社会力量创办的培训学校和机构,经调研绝大多数的培训学校和机构的培训设施和师资力量都非常薄弱,有点甚至根本没有办学的资质和条件,尤其许多乡镇的培训机构和学校都是临时为了完成任务而粗略设置的。鉴于以上情况,广大参加培训的学员既使参加了学习培训,也很难学到真正实用的技能。而迫于我市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目标管理任务的完成,近几年以来所实施的培训基本是当成目标任务来完成的,很难把国家的惠民培训政策和资金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所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加大对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成为解决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必要条件。
(二)培训方向不切实际。现在农村绝大部分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常年在家的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及临时的帮工等工作,而现已外出务工的农民再临时回乡参加技能培训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所以现在的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就失去了绝大部分的培训对象,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像就是现留守在农村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主要的培训专业也应趋向农业生产的技能培训,如种、养殖技术,农业机械的操作和作业运输等方面的专业,整合培训资源及资金,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扶持农民就地创业,增加就业岗位。
(三)培训资金过于分散。经过几年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和资金的运作模式,感到培训的专业涉及面太广,培训的人数太多,而人均补贴资金标准太低,农民真正要在1一2个月的时间里掌握1一2门专业技能是比较困难的,人平补贴资金标准较低,大大挫伤了培训机构和学校的办学积极性,针对以上情况,需要挑选出适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培训专业,整合一切培训资源,提高补贴标准,切实做好技能培训,让农民扎扎实实掌握1一2门专业技能,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增加农民收入。
三、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问题的对策
(一)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整合社会各类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一是各级政府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认识到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整合农村各类教育资源,形成中小学文化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并行的农村教育体系,逐步扩大农村职业高中的数量和规模,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三是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实行管培分离的方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广泛调动分布在农村和县城的各类教育资源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四是优化培训资源配置,采取公开招标的办法,认定一批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进行重点建设和扶持,充分发挥它们的示范带动效应和培训主力军作用。五是引导和鼓励培训机构与劳动输出(派遣)机构建立合作夥伴关系,实现培训与输出(派遣)良性互动。六是充分发挥中小城市高中等职业学校的作用,调动它们面向农村劳动力开展转移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切实加强农民的就业心理教育。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面临著各种困惑和迷茫,外来文化的冲击,生活方式的转变,巨大的生活压力,都使农民在就业过程中承受著较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民择业心理的疏导和调适,帮助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城市化、市场化、工业化进程。
(三)创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服务新机制。一是必须健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管理机构,统筹规划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机构。形成省、市、县、乡五级劳动力就业服务网络。同时开展劳动力需求信息交流,逐步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安全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机制,确保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考核合格的人员得到安置就业。三是要加强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的跟踪服务和管理。
(四)设立农民培训专项经费。设立农民培训专项经费,建立多渠道经费筹措机制。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劳动力素质。政府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而且要著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和技能培训,建立起各种培训机构,市场为导向设定培训内容,使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要对农民工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强化其法律意识,使其能够用法律知识保障自己的权益。另外,争取从各方面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入,加强培训保障。要争取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可以考虑从土地出让金、农村科技开发经费、技术推广和扶贫资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民培训。教育部门也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对于已经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为使其适应从业岗位,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合格劳动者,各类企业可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五)逐步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农民转移就业的保障制度,农民转移就业後的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涉及诸多方面问题,根据需要的迫切程度和可能性逐步完善。首先要设法解决生命之忧,引导用工单位将城镇工伤保险覆盖全体农民工,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时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其次是医疗保险,对于进城就业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可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对于流动性强的农民工主要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医疗保障问题。第三,研究并解决农民工流动时养老保险关系的衔接以及退出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养老金权益保障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