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

时间:2019-05-12 08:47: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清明节的起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清明节的起源》。

第一篇: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又称三月节、踏青节,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农事纪庆节日。清明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俗演为节日的节气。《岁时百问》解释清明的取名缘由:“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曰‘清明’。”节日最早始于周代,秦汉礼制规定每逢初一、十五以及二十四个节气等日要到祖陵祭祀供奉。至唐明皇开元

年间,下诏改制废止了除寒食节(清明前一日)以外其他的拜扫活动。在宋朝以前,清明仅是个附属在寒食节习俗中的一个次要日。它的重要性,甚至比不上另一个阴历三月上旬的上巳节。而清明节扫墓,更是宋代以后出现,尽管如此,由於上巳、寒食、清明三个节日的日期相当接近,彼此的习俗便互相渗透、重叠,渐渐地不再有明显的划分,这才形成了现在的清明节。所以,在讨论清明节的起源时,同时也要对上巳及寒食有所了解。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有两位公子,长子申生,次子重耳。国君的宠妃名叫骊妃,她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避骊妃加害,代领部分大臣逃离晋国。

一日,重耳山中迷了路,好几天都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便绝望得叹了口气:“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了。”大臣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在落难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明的君主,便下定决心要全力辅佐重耳登上王位。於是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流下泪来,说:“你这样对我,我该如何报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报答,只希望公子记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诚,日后能多关心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终於回国当上国君,也就是后来的晋文公。并对流亡期间跟随他的大臣都一一封赏。由于介子推还乡探母,竟然被晋文公给忘记了。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旧事,心中愧疚。连忙亲自代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望,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影。

这时,有人献一条计策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著母亲跑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左右火烧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看不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以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著他的母亲,被活活的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并在介子推的尸体下发现是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便珍重的将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死谏,他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的那棵柳树,已经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丝,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习俗

扫墓

扫墓,即祭墓,到墓前祭奠先人。出于对先人尊崇怀念之情,祭墓时人们皆先剪除荆草,修整陵木,添土培坟,故而称之为妇墓。古代扫墓的景况,在许多古籍中都有具体、生动的记载描绘。《帝京景物略》述道:“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樽盍,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此种风俗,至今不衰。至于一些不便扫墓的人家,往往入夜在通衢大道吊慰亡灵,焚烧纸钱。据传说,冥间鬼魂也需吃饭穿衣,故而阳间的亲人要烧些冥钱,以供亡者日用之需。

踏青,春游

踏青,又叫春游、探春、寻春。古时以农历二月二日为踏青节。是日,人们纷纷出城采蓬叶,备牲醴纸爆竹,为土地神庆寿行祭礼。后来,由于清明扫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灿烂芬芳。扫墓者往往“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圃,列坐尽醉”,由单纯的祭祀活动演化而为同时游春访胜的踏青。宋时诗人吴惟信诗云: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万株扬柳属流莺。对当时春游自昼及暮,笙歌如痴的盛况可谓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他活动

南北朝时的寒食节,盛行斗鸡。此俗直到唐朝仍很盛行。唐玄宗在位时,甚至在宫中设置“鸡坊”。精挑细选长安城中千余只的雄鸡,并选五百名儿童来加以训练。这五百名儿童的首领是一个年方十三岁的男童贾昌。因为贾昌擅长训练斗鸡,所以很受唐玄宗的宠爱。“金帛之赐,日至其家”。当时有人便作了一首歌,唱道

:“生儿不用识文事,斗鸡走马胜读书。”

拔河,又名牵钩,也是唐朝宫中十分风行的清明活动。《新唐书》“中宗纪”记载:景龙四年(七一○)清明节,唐中宗“令中书省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於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唐玄宗时,也曾多次举办拔河之戏。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据王谠约一一○○左右 的(唐语林)卷五描述:“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据说拔河有祈求丰收的意味。(随书)“地理志”下:“俗云以此 牵钩 厌胜,用致丰穰”。清明时值春耕播种的时节,因此拔河的游戏,一直受到历代帝王的提倡。

寒食节与清明节食俗

醴酪与环饼

《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邺中记》也说:“寒食三日作醴酪”醴酪是一种以麦芽糖调制的杏仁麦粥。一直到隋唐时,都还是寒食节的主要食品。另外,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的食品—环饼。“环饼,一名寒具,以蜜调水溲面”。油炸至金黄色后即可食用,味道极为脆美,相当近似现在的点心。

枣锢飞燕

宋朝的清明节,除了街市上所卖的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现成的食品之外,人家也自制一种燕子形的面食,称为“枣锢飞燕”,据说是从前用来祭拜介子推的祭品。明朝人还会留下一部分的枣锢飞燕,到了立夏,用油煎给家中的孩童吃,据说吃了以后,可以不蛀夏。

青精饭

陈元靓(约一二二五——一二**)的《岁时广记》卷十五引《零陵总记》记载了另一种寒食节食品“青精饭”:“杨桐叶、细冬青,临水生者尤茂。居人遇寒食采其叶染饭,色青而有光,食之资阳气。谓之杨桐饭,道家谓之青精饭,石饥饭。”寒食清明染青饭的习俗似乎在南方较为流行。郎瑛(一四八七—~一五六六以后,杭州人)的《七修类稿》卷四三就提到寒食节时吃的“青白团子”。这种青团子是在糯米中加入雀麦草汁舂合而成,馅料则多为枣泥或豆沙。放入蒸茏之前,先以新芦叶垫底,蒸热后色泽翠绿可爱,又带有芦叶的清香,是很受欢迎的清明节食品。

这些清明节的节食都有—共同特色,就是皆可冷食。顾禄的《清嘉录》卷三按语中说:“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火遗”。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所记的“寒食佳品”有香桩芽拌面筋、嫩柳叶拌豆腐,也都是凉拌菜。就连后来在闽粤流行的清明节薄饼,也都是以冷食为原则。由此可以看出,即使寒食的习俗已经式微,它的精神仍保留在清明的食俗上,历久不衰。

第二篇: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

日,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热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又距冬至108天,也就是距清明节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食备好的热食,冷食,故而得名。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8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革命先烈,有了他们的崇高,有了他们的无私才有了今天的和平环境,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勇敢与坚强,和平美好的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学知识、长才能、成栋梁的机会。我们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我们应该懂得幸福生活来

之不易!

第三篇: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节日起源 清明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4月5号前后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清明节的起源

10日前8

20天内均属清明节。

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

105日

禁火

青、荡秋千、清明节扫墓 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

止鬼魂进宅。

清明诗句名篇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

路上行人欲断魂。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

牧童 马上逢寒

耕几处有新烟。

无花无酒过清明

《寒

第四篇:端午节--起源

农历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三大饮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

五、端午、午日、重午、重

五、地腊、中天等,“午”与“五”通。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吃粽子表示敬祝。端午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

1、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所写的吃粽子的起源和宗懔《荆楚岁时记》所写的龙舟况渡的起源,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当年屈原因遭受谗言,郁愤不得志,投汨罗江自杀身亡。人们每年在屈原投江这天,往江里投粽子喂鱼,据说粘米可以粘住鱼嘴,使鱼不吃屈原的尸体,久而久之,形成了风俗。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2、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种看法是近代才有的,是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与《端午的历史教育》中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说。

3、为纪念伍员说。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梦平王杀害其父、兄后,他投奔吴国,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并打进楚国,鞭楚平王尸三百。后吴王夫差打败越国,骄傲轻敌,伍子胥力劝,太宰伯嚭进谗言,于是夫差赐“厉镂”剑令伍员自刎,并将伍员尸体扔到江中。伍员含冤死后,传说变成了“波涛之神”,江浙一带百姓每逢端午节者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以悼念伍子胥。

4、认为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风土记》写道:“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

5、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因历史上某些坏人生于五月五日,故有“不举五月子”(意为不把五月生的孩子扶养成人)之说。这纯系封建迷信,并由此导致端午的一些风俗都是为了镇妖避邪。

第五篇:重阳节起源

重阳节起源

安度晚年

重阳节起源于上蔡

重阳成为节日,当始于东汉时期。据南朝《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做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于是,桓景按照费长房的嘱咐,届时让全家人都登上了山冈。傍晚回家,果见鸡犬牛羊皆死。后来,人们为了避祸,每到九月九日,就离开家,登到高处,逐渐形成了登高望远的习俗,并形成了节日。那么,为什么说重阳节起源于上蔡呢?专家考证原因有三:

其一,《水经注·汝水》曰:“汝水又东南过汝南上蔡县西。”又曰:“汝南郡,楚之别也,汉高祖四年置,王莽改郡曰汝汾。县故蔡国,周武王克殷,封其弟于蔡。”《世本》曰:“上蔡也。”说明当时的汝南郡治所在是上蔡。其二,桓姓,两汉时期为上蔡豪门望族,乃蔡桓侯后裔。《盐铁论》的《大论》篇有:“孔子适蔡,桓害之。”“蔡”,即今上蔡县。孔子周游列国,七十二贤多伴行。三千学子部分亦随从,有数百人,并有武装保卫。桓能够组织对孔子的围困,可见其地位之高、实力之大及桓姓家族之强。《上蔡县志》(1995年本)记载,在上蔡的264个姓氏中仍有桓姓。其三,桓景所登的山,即现在上蔡城西的芦岗。东汉时期,这一带沃野千里,地势平坦,河渠纵横,唯独上蔡县城西一岗突起,纵贯县境。该岗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7公里,最高处99米,上土下石,今名芦岗,古代名冈山,与“山”的涵义吻合。

因而,重阳节起源于上蔡的说法确凿无疑。桓景九月九日登高之后,此风逐渐四散开来,之后远播全国。两晋南北朝时,九月九日人们登高食素,时为“素节”,风行全国,至唐诏令为节。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谓:“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而唐代吟诵重阳节的诗篇更是不胜枚举,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流传至今的佳句。茱萸本是香味浓烈的植物,桓景把茱萸装进绛袋佩戴,原是为了祛邪避灾,而到了唐代,已演变成头上的饰品。每年的九月九日,在桓景登高处的蔡侯望河楼,四面八方的游人接踵而至,佩戴茱萸绛囊,登高远眺。

重阳节起源于上蔡,已为国内诸多专家学者认可。2003年,国家邮政总局在上蔡举行了“重阳节特种邮票首发式”。至今,上蔡已成功举办九届大型重阳节系列活动。

重阳节简介

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重阳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

毫无疑问,重阳文化的内涵丰富、博大。首先,“重阳节”之名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重阳节”是根据“九”字的含义来定名的。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下焉”的说法。这说明“九”是个位数中最大的数字。而在《周易》中,“九”和“一、三、五”等奇数均被称为“阳数”,九月初九,二九相重,又是两阳相叠,故称“重阳节”或“重九节”。

其次,长寿的主题是由于季节的原因确定的。农历九月,从季节上看,暑热已过,寒秋即临,百花多数残败,树叶开始凋零,清阳之气逐渐消失,肃杀之气阵阵逼人,预示着寒冬即将来临,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为了避免邪气中身,人们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就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的由来。

再次,从古到今,不论哪个朝代,重阳节都以追求长寿为主旋律。“九九”寓意“久久”,可以说,重阳节的活动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展开的。几千年来,重阳文化一直影响着华夏民族,并起到显著的作用。

就其学术价值而言,重阳节在历经2000多年的形成、演变、发展的漫长过程中,紧紧围绕健康平安、洪福长寿、吉祥如意、趋吉避邪这一企盼美好未来的主题,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主旋律,其学术价值堪为民俗文化研究之瑰宝,社会意义与历史意义影响极其深远。

就其民俗文化价值而言,同样有三点值得强调。之一,重阳节民俗文化具有极强的传承性和地域性。重阳紧紧围绕避祸消灾、健康长寿、进取向上这一中心主题,构建出极其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事象。之二,桓景的学道避灾,虽带有神秘色彩,但他把登高作为具体行为去实践,从而形成了登高、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绛囊这一传统的习俗,是中华民族登高强身健体、防病健身的民俗开端。它向世人展示:灾难不可怕,邪恶不可惧,只有勇于攀登进取,相信自我,敢于抗争,才能追求生命的价值与美好的未来。之三,重阳节在演变过程中超越了大众民俗文化的基本内涵。随着民族文化的日臻完美,其文化内涵也有了质的升华与演变,派生出历代文人、学者、士大夫借重阳日抒情达意的高雅文化现象。他们在自身生活的特定环境条件中感悟着九九重阳日,并以重阳为主题在文坛史海中留下了不朽的佳句名作。

□王付军

丹桂飘香九月九,天中大地菊花黄。扶老携幼登高处,祈福消灾保安康。茱萸遍插佩香囊,神州处处胜春光。全球华人共举杯,祈愿祖国早富强。

历史悠久

人杰地灵 中国重阳文化之乡 上蔡

上蔡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是古蔡国所在地,是秦相李斯、汉相翟方进的故里,海内外蔡氏祖地,重阳文化的发祥地。古蔡八景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名胜古迹。孔子及历代圣贤曾在这里树立了文明丰碑。上蔡,一座古老的都城。这里是中国重阳文化之乡,千年古县,河南省十大古城。数千年来,古蔡国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着华夏文明,缔造出数度的繁荣,彰显出古蔡古朴典雅而又不失现代气息的历史文化名城风采。历史文化溯源

上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西周初年,距今约3000年。人类始祖伏羲氏因蓍草生于蔡地而画卦于蔡河之滨,遂命其地为蔡。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蔡,建立蔡国,以国为氏,传18代近600年,史称上蔡(相对迁都州来的下蔡而言)。

古迹

上蔡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古迹名胜星罗棋布,遍及全境。

现存有“芦岗拥翠”、“云护蓍台”、“蔡河沉月”、“鸿隙现莲”、“斯井鸡鸣”、“景贤书声”、“洪河夜雨”、“白云深处”八大古景。重点古迹有蔡国故城、白圭庙、伏羲画卦亭、蔡侯玩河楼、孔子问津处、孔子晒书台、光武台、奎星楼、李斯墓、蔡侯墓,还有顺阳王墓(明代)、蟾虎寺(汉代)、陈庄民宅(清代)、夏庄民宅(清代)、苏氏节孝坊(清代)等。

其中,蔡国故城遗址、楚国贵族大墓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城西城墙之上的蔡侯望河楼,楼台之上建有玉皇庙,神殿及拜殿台,是历代文人雅士聚会之地,留下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蔡河之滨的白龟庙,蓍草葱郁,白龟浮游。伏羲画卦亭史称造文字之先,创华夏文明之始。

历史沿革

上蔡为古代蔡国地,周武王封其弟叔度于此。后叔度叛,为周公放逐,复封其子胡于蔡,曰蔡仲。后屡受楚国侵犯,一再迁都,初平侯迁至新蔡,后昭侯迁至州来(今安徽凤台),改州来为下蔡,故称前都为上蔡。秦于此置上蔡县。南朝宋移治是动城,故址在今汝南。北魏神龟二年(519)改置临汝县,北齐废;隋开皇六年(586)又置武津县;大业间复置上蔡,临汝、武津先后省入,至此上蔡之名遂不变。隋属汝南郡,唐属蔡州,元至明清均属蔡州,民国初属汝阳道。建国后,属信阳专区,1965年改属驻马店地区,2000年驻马店撤地设市,属驻马店市至今。

下载清明节的起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清明节的起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圣诞起源

    圣诞起源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庆祝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基督生日的日子,是美国最大、人们最喜爱的节日。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说,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找个母亲......

    节日起源

    春节的起源民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居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

    五一国际劳动节起源 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劳动节。五一国际......

    教练起源

    网球的内在诀窍“教练技术”的起源颇有传奇色彩。主角是个叫添·高威的美国人,是他率先将教练技术引入企业界。1975年,作为网球教练的添·高威宣称自己找到一个不用“教”的办......

    书法起源

    书法简介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它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具有很深的玄妙。......

    拓展起源

    拓展英文为 Outward-Bound ,意思是一艘小船驶离平静的港湾,义无反顾地投向未知的旅程,去迎接一次次挑战。 拓展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英国的商船屡遭德国潜艇袭击,很多海员......

    母亲节起源

    母亲节的传统起源于古希腊。在一月八日这一天,古希腊人向希腊众神之母瑞亚(英文:Rhea、Cybele,希腊文:宙斯、波塞冬、哈德斯、得墨忒耳、赫拉和赫斯提亚的母亲,故称众神之母)致敬......

    元宵节起源

    元宵节起源 俗话说“正月里来正月正,正月十五闹花灯”。元宵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个以灯为俗、借灯兴舞的狂欢之节,故又称“灯节”。 关于元宵节的起源有两种流传较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