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建议
按照省委组织部关于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专题调研的要求,7月中旬至9月下旬,我们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障碍性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调研主要采取听取情况和下发调查问卷两种形式进行。期间,重点调查了磐石市、高新区开展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情况,走访了北华大学、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中油**石化公司、中油吉化集团公司、**化纤集团公司、市中心医院等十几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工作座谈,并分别由市人事局、中小企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国资委下发了调查问卷,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一、**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市现有各类人才总量为32.37万人,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8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2.22万人、技能人才8.3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6.92万人。副高级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规模以上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技师以上技能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2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6.7%。(此次调研未含高层次党政人才)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10788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的8.8%和全市人才总数的3.3%。其中国突7人,国贴99人、省突46人。(见附表)
**市专业技术人才构成表(单位:人)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人才总数
国有单位
10056
4476
457524
112344
民营单位
32361
55498
9843
总计
10788
48377
63022
122187
从职业分布上看,教育方面占34.5%、工程技术方面占28.3%、卫生技术方面占13.1%、经济方面占7.6%、会计方面占6.9%、科研方面占3%,其他人才占6.6%。(见附表)
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4866人,占全市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26%,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5%。(见附表)
其中,国有企业2394人(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企业高管),民营企业2472人(规模以上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及规模以下企业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经营管理人员)。
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全口径统计数据5850人,占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总数的9.8%,占全市人才总数的1.8%,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见附表)
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视,积极强化措施、创新制度,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并且打破常规,构筑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 “绿色通道”,营造了良好的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几年来,各企事业单位人才意识显著提高。大多企事业单位都能把人才工作同单位自身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尊重人才、爱护人才,狠抓培养、引进和使用几个环节,突出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工作效能,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1.注重人才培养,不断壮大高层次人才队伍。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培养工作都比较重视,注重通过岗位锻炼和继续教育提高各类人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促使他们向高层次方向迈进。**石化公司把人才兴企战略作为公司四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举措,提出力争到2010年培养3000名高层次专业人才。他们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积极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开办机电一体化和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硕士培训班,培养公司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三年来他们选送5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培训班学习,使这些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迅速增长。他们还注重在业务实践和项目攻关中培养高层次人才,既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的,又使公司的科研成果迅速转化。北华大学建立了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的学术带头人培养机制,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设立跨领域研究项目,鼓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申报。学校为他们提供资金、设备等一切必需条件。几年来,学校共确立了350多个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4000余万元,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学术带头人和高层次科研人才。学校还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化纤集团注重选拔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进行专门培养。根据企业长远规划,集团近几年先后选送100余名优秀干部到青岛纺织工业大学、天津纺织工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高等院校学习。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潜能,公司还推出了创新理念,鼓励创新、宽恕失败。他们投资1600万元建立了小实验厂,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大胆进行课题实验。目前,该公司已有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的研究课题分别获得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科研奖。
市中心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实施了“学科带头人三个梯队建设标准”,从思想品德、业务能力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范,为人才向高层次发展设计出了清晰的发展轨迹。为了促进人才成长,医院每年拿出30万元用人才培训、进修和外出考察学习。
2.加强人才引进,积极利用域外高层次人才、智力。根据事业发展的需要,几年来**市许多企事业单位都加
大了人才引进力度,让域外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我所用。**华星集团公司为引进和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在上海市成立了研发中心,吸纳了一批国内电子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本企业服务。**远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了吸引高层次人才,专门在北京设立了投资公司和销售总公司。这样,招聘的高级技术人员可以生活、工作在北京,为企业效力,有效解决了北方城市引人难的问题。市中心医院几年来引进十几名具有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来医院安家落户,使心内科、心外科、骨科、烧伤科、消化科等科室迅速壮大,业务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为了促进吸引、引进人才,磐石市出台了《关于鼓励引进人才、资金、技术的若干规定》,对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在政策、服务、待遇、环境等方面制定了一整套保障措施。该市设立了“一站式”人才引进窗口,实行人才引进限时办理制度。几年来,配合企业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近百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努力构建人才“高地”,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区创业发展。他们除了建立大学科技园、归国留学生创业园、软件园、民营科技园等孵化器,为高层次人才进区提供发展空间和载体外,还制定实施了许多激励举措,如给到高新区企业工作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以特殊贡献津贴;给在国外获得硕士以上学位或带国际先进科研成果进区领办、创办企业的留学人员以资金支持等。几年来,高新区吸引了近千名高层次专业人才进区工作。
针对内陆城市引才困难的实际,一些企事业单位创新观念,实施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高层次智力柔性引进办法。**石化公司通过组建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科研人员进站研究,提高对高、新、尖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目前几项国家863重点技术攻关项目都取得可喜成果,有的产品已经投入批量生产。中心医院规定所有的业务科室都要与国内、省内知名医院的对口科室或知名专家建立广泛的、长期的、稳定的业务协作关系,定期与他们进行沟通和联系,定期请上级医院知名专家来院进行现场手术示教、学术讲座、专题讲课、技术答疑。通过实施这样的举措,该院不仅解决了棘手的针对疑难病症和重大手术缺少专家的难题,同时智力引进带动该院一大批人才的快速成长。
3.运用科学激励手段,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在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上,很多企事业单位都能够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激励机制,给一流人才以一流报酬、一流待遇。**石化公司提出,让一流的人才获得一流的回报。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发挥工作效能,他们规定博士毕业的高层次人才月工资最低5000元,年收入10万元以上;硕士月工资最低2000元,年收入5万元以上。此外,他们积极建立两级专家队伍。目前已经评出20余名高层次专业技术专家,单独发放专家津贴。**永大集团为了激励高层次人才,在人才进企之初就先给买一套住宅,并根据技术水平给予7至10万的年薪。对带有成熟高科技产品的科技人员,他们还允许其以一定比例进行技术入股。一汽**轻型车厂为了抓住关键人才,经过层层选拔,确定了100名人才为企业“核心人才”,规定不管企业经济效益如何,这些人才的工资都不得少于年薪3万元。同时,厂里为了体现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价值,在企业非领导职务中建立三级主查制度,让他们分别享受厂级、处级、科级待遇。中国农科院左家特产研究所针对科研人员流失严重、现有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的实际,启动了“优秀人才工程”,提出设备、经费、待遇向高层次科研人员倾斜,实现人才、设备、经费、待遇的有机整合。他们提出,每年在研究人员中评出10名优秀人才,除奖金奖励外,在市内为每位优秀人才购置一套价值在20万元左右的住房。远东药业集团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实施了高薪高职、技术入股、期权奖励等一系列激励制度。
三、主要问题及障碍性因素
与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要求相比,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主要问题
1.高层次人才相对短缺。**市高层次人才数量占全市人才总量的比例偏低,尤其企业家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少。从数字上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3.3%,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仅占全市人才总量的1.5%,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能人才方面也是这样。我们一直自认为技能人才资源丰富,但技师以上高技能人才仅占全市技能劳动者的1.6%,明显低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见附表)
2005年全国及**市技能人才数量图表
此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提供
2.高层次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从结构上看,高层次人才大多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而只有一少部分在企业。据**市人事局今年开展的人才调查数据表明,**市所属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83.23%在事业单位,而在企业的仅占16.77%。(见附表)
此表由市人事局提供
企业是推进自主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仅有1/6在企业这种结构显然对建设创新型**极为不利。
从职业分布上看,高层次人才多分布在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就专业技术类人才来说,仅教育方面的人才就占1/3强。而在经济部门,特别是生产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和经营管理的人才则非常少。高层科研人才仅占高层专业技术人才的3%,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01%。
3.高层次人才层次和能力有待提高。我市被列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一万余人当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为1831人,仅占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17%。**市有不少大学、科研院所和吉化等中直大型企业,但院士级国家高端人才却一个也没有。**市被列为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近五千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仅为374人,占7.7%。严格意义上说,这些高层经营管理人才还仅仅是一个大体的人才范围和数字上的把握,即“数”的概念,而不是“质”的概念。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卓越企业经营管理才能和现代管理理念的企业家微乎其微。
4.高层次人才作用发挥不够好,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问卷调查显示,仅有30%左右的高层次人才认为自己在单位较好地发挥了作用;而60%左右的人认为工作任务不饱合或无事可做;10%左右的人认为在单位根本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尤其严峻的是,近几年人才流失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市属单位流失到外地的高层次人才达220余人,其中多数是各单位的中青年骨干,包括各类专家近30人。流失的人才中,从专业分布上看,医疗卫生、中小学教育和工程技术专业流失量相对较多,分别占流失总量的50%、32%和12%。
综上,目前**市高层次人才队伍突出表现为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利于推动自主创新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短缺,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短缺;另一个是即使以往认为储备比较多、目前相对占有份额比较大的人才也正变得越来越少,比如卫生类、教育类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流失。
(二)障碍性因素
客观方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弱。
人才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其开发和配置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就人才培养来说,经济发展水平低、经济总量小的地区,人才培养投入也就相对要少,那么产生的功效也势必要小。就人才流动来说,受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影响,在开放的环境下经济不发达地区就不易留住人才而往往要成为人才的主要流出地。显而易见,**市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客观上不利于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主观方面:人才工作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都存在突出问题。
1.全社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重用人才的观念没有牢固树立起来。调查发现,一些单位缺乏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意识,对人才重视不够,在选人、用人上感情用事多,重才、惜人、爱才不够。因不能被有效使用而导致的人才浪费问题比较突出。
2.缺乏科学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人才培养和使用之间脱节。一些单位虽然比较注重培养人才,但挖掘人才潜能、发挥人才长处不够,培养和使用脱节。从整个社会上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使用之间也缺乏有机的结合,人才培养不是针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各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来定向培养,而是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几年来,我市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等重点产业都存在很大的高层次人才缺口。但目前没有一套针对产业和企业发展需求来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科学工作机制。
3.人才开发的意识不强,开发投入少,作用小。主要表现在基层各企事业单位人才开发意识普遍还不够强,没有树立起“人才投资为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基层企事业单位作为用人主体,在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上投入很少。人才工作的投入主要靠政府投入。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上没有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的格局。
4.人才评价和激励措施不能有效落实。近年来我市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意见,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部门和单位习惯于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致使一些政策措施得不到实际落实。
四、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人才工作宣传,在全市营造人人关心人才、爱护人才的氛围,树立重视人才、重用人才的意识。要通过宣传让全社会充分认识到各类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要通过宣传,引导各单位树立人才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的理念和事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的意识,把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变成一种自觉。
2.强化培养,完善结构,提升高层次人才素质。一方面要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定期搜集数据,了解掌握全市各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实施订单培训和人才培养,解决当前高层次人才缺口和人才能力、素质与现实需求不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本着提升高层次人才层次、素质、能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实施“十百千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利用四到五年时间重点培养10名左右在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家;培养100名左右通过自主创业、带领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主;培养1000名左右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要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学科建设,重点加强我市学科、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和创新团队建设。依托国家、省重点项目、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及国家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人才政策,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善于搞科研攻关和技术攻关的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专家。要充分利用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东北之春”、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及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杰出青年科学研究计划”、“高等学校松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振兴**老工业基地急需人才海外培养项目”等人才培养载体,提高全市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实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目标管理工程”,“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工、农、医、教育、文化、社科等十大类100名左右的学科带头人和附着于企业的100个左右创新团队。要全力推进新技师培养倍增计划,加快培养一批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及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知识技能型人才,重点培养机械、化工、电子信息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方面的高技能人才。到“十一五”末,全市要较“十五”新增高技能人才3.5万人,其中培养新技师不少于5000人。要实施城镇和农村创业人才及技术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1000名具有一定创业精神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城镇、乡村创业“小老板”和一大批扎根农村,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实施的高层次涉农技术人才。
3.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高层次人才 “四位一体”社会化培养和多元资金投入机制。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社会化培养和多元投入机制,解决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以及人才投入资金“瓶颈”问题。建立并完善单位、个人、政府、社会“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人才开发上的导向作用和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方面人才培养上的资金支持、倾斜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用才和育才两个主体作用。同时让人才本身分摊培养成本,并且广泛吸收社会支持、捐助资金。
4.加强人才激励机制建设,以科学的机制激发高层次人才创新、创造的热情。要继续推行并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尤其高层次人才兼职兼薪及领办、创办企业的人才政策;要建立并完善以技术或创新成果入股的相关制度;要大力倡导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鼓励企业以股权、期权奖励给有重大贡献的高层次人才;要加大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突出贡献人才、实际应用人才、创新创造型人才的奖励力度;加大对处于爬坡阶段、攻坚阶段和起支撑作用的人才支持、扶持力度;要针对不同类别、层次人才采取不同手段,实施有效激励;要充分发挥政策杠杆、导向作用,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
5.完善“绿色通道”,加大急需高层次人才及智力的引进力度。要围绕全市汽车、化工等五大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需求,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积极吸引海外、域外人才;要不断完善重大项目引才引智制度,以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项目吸引人才;要发挥海外留学人才创业园建设、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科研平台对域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作用,让域外各类高层次人才、智力为我所用。
第二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1995年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03年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从科教兴国战略到人才强国战略的转变,充分说明我们党认识到人才问题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问题。对于高等学校来说,人才问题就是事关学校发展全局的问题。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说的就是人才对于高等学校的特殊意义。应该说,当前各高等学校已经普遍认识到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对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进行大力培养和大量引进。但是,地方高校由于财力、自身吸引力等方面明显不如部属重点院校,已经在人才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前,地方高校的人才工作中普遍存在着高层次人才紧缺,基本上没有国家级的领军人物,高层次的学术骨干教师和带头人数量很少;高层次人才队伍不稳定,流失比较严重;人才资源的学科分布不够合理,传统学科、基础性学科相对较强,新兴学科、应用型学科较弱;高层次人才的利用率不高,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强;后备高层次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不完备;创新性团队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度不够健全,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等问题。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探讨地方高校如何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地方高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把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做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来抓。地方高校的各级领导必须认识到高层次人才对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地方高校在构筑人才高地时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学校要成立主要领导挂帅的高层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必要时可以成立高层次人才工程办公室,根据学校总体事业发展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研究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方高校还可以把高层次人才工作纳入中层党政领导班子工作目标考核,切实保障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二、要加大对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加强后备高层次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地方学校要建立和完善青年人才培养制度,将青年人才的培养作为学校高层次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专门的经费用于青年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学术交流力度,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到国内外一流大学的最优秀的教师那里学习,让尽可能多的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了解本学科最前沿的知识,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把握前沿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提供成长的舞台和条件,为他们创造良好宽松的发展空间,鼓励他们敢于探索,敢于提出新观点,敢于面对失败。对于学校来说,也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这样他们才有充分施展才华和大展宏图的机会。在一些重点学科和重大项目中,也要敢于让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担任项目负责人,促进他们迅速成长。学校还要关心他们思想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在学术道德、思想方法、团结协作、群众路线等方面对他们加强培养和帮助。
第三、要集中优势资金,重点引进学校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不顾自身条件和实际需要,盲目地跟进高层次人才的抢夺大战,结果不仅起不到改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的作用,反而因为学校本身缺乏相应的软硬件条件及人员梯队条件,所引进的人才多数没有用武之地,造成经费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学校自己培养的人才也会因待遇、条件、政策倾斜度等原因而觉得不平衡,极大地挫伤了工作积极性,破坏了同事间的团结,导致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偏离了正确方向。因此,各地方高校在引进高层次人才这个问题上决不能片面追求“多而全”,而应坚持“少而精”,在积极筹措经费的同时,集中有限的资金,引进一些真正急需的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他们为核心来带动周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积极性,以此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同时还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培训和约束,使他们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学校的发展建设当中,真正发挥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
第四、要加强体制创新,推动高层次人才优秀团队建设。当代科学的内在发展趋势是学科间不断交叉、集成和相互融合,这种趋势不断产生一
些新的学科、新的领域。这些新的学科、领域往往是竞争最激烈、最能带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领域,需要多学科、跨学科合作,需要一批优秀的团队进行集体作战和合作攻关。地方高校由于自身原因不可能引进很多高层次人才,在优秀团队的建设上受到制约,必须通过体制上的创新,才可能在优秀团队建设方面有所作为。一方面地方高校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并以他们为核心,汇聚一批活跃的学术人才队伍,组成一个团队,进行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和重大的科技攻关。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国内外一些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本研究方向跟踪国际科学前沿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给他们在学校设立工作站,再以他们为核心,吸收相关学科的优秀中青年后备人才组成一个团队,通过让他们定期到学校进行讲座、辅导,来带动整个团队的成长。学校对优秀团队要采取确定方向、稳定支持、自由选题、重点突破的措施,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给予相对独立的体制环境和运行机制。
第五、要完善激励机制,稳定高层次人才队伍,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高层次人才的特点集中表现为数量和质量上的稀缺性,高校间对高层次人才的激烈争夺促使他们的流动性加剧,如何稳定这样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是所有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前提,高层次人才稳定不了,队伍建设根本无从谈起。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地方高校来说必须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来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进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要采取适当措施提高高层次人才的福利待遇,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内部分配制度改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酬,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大力营造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工作环境、人际环境和学术环境,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心情愉悦;要推进按需设岗、择优聘任的教师聘任制度,将高层次人才聘任到最适合他们发展的岗位,充分激发他们的潜力;要对他们委以重任,可以让他们担任部门或项目的负责人,也可以让他们参与学校一些重大问题的决策,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
第六、要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各
项工作有序开展。地方高校要结合本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规范和健全相关规章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地方高校既要有培养、引进、激励高层次人才方面的规章制度,同时还要有对他们进行严格要求和约束方面的规章制度。另外,由于人才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系统性,各地方高校必须把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管理能力的管理干部充实到人才管理工作中。平时注重加强对他们进行业务知识培训、政策理论辅导、思想观念更新,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促使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能够优质、高效、有序地进行。
总之,高层次人才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中最核心的部分,高层次人才建设也是高等学校师资队伍整体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各地方高校必须从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入手,下大力气推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学校的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
第三篇: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打造创新型特色园区
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自治区、南宁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以经济的快速发展吸纳人才,以优秀的创新企业承载人才,以良好的创业环境留住人才,以完善的政务服务体系培育人才,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高新区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2011年,高新区各项经济指标继续保持30%以上的增速,完成工业总产值407.5亿元,占全市的20.34%,同比增长48.6%;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395.9亿元,同比增长49.58%;完成固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36亿元,同比增长37%;实现财政收入20.91亿元,同比增长38.51%。作为南宁市最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资源聚集地,截止2011年底, 高新区吸引世界500强和国内外著名公司X多家,回国留学人员创办企业100多家,设立了1个博士后工作站,吸引聚集了6.6万各类人才在此工作创业。参与高新区创新创业的两院院士达到11人,进入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和南宁市“新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有17人,拥有中高级职称近X万人,博士硕士983人,留学人员X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24449人,占到人才总量的40%。2009-2011年,留学人员创业园、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和南宁生物工程与制药人才小高地引进中高端人才X名; 2009年12月南宁高新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被科技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2011年4月南宁邦尔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周礼芹博士入选国家 “千人计划”。
二、高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举措
通过不断探索,我们在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三园”载体建设,集聚科技研发人才。一是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近几年,高新区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扶持政策,逐步提升了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品位和吸引力,截止2011年底,留学人员创业园累计引进海外留学人才100多名。二是加快了总部基地园区建设。总部基地园区建筑面积XX万平方米,投资总额X亿元,目前一期、二期、三期已投入使用,中国网通、印尼金光集团广西总部、台湾维士比集团、日资企业丰达电机公司和胜美达(广西)公司、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公司等国内外知名企业陆续入驻,成为高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高新区引进高层次人才提供了良好的载体。三是加强南宁软件园建设。截至2011年底,南宁软件园已经汇聚了广西60%以上的软件企业和80%以上的软件开发管理人才,是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软件企业从业人员7000多人,其中拥有国家863信息技术专家1人,博士56人,具有高级职称355人,硕士以上学历302人;技工贸总产值达39.2亿元,实现利税5.48亿元。
(二)加快孵化器建设,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是加快创业中心孵化器建设。截止2011年底,创业中心建成孵化面积达X万平米,2009-2011年孵化企业123家,毕业企业55家,引进留学人员创业企业45家。二是加快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2009年投资5000万元新建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提供8000平米标准厂房,投入300万元设立大学生创业扶持资金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目前大学生入驻企业35家,吸引了100多名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加快孵化器建设,极大的提高了高新区孵化能力,也打造了高新区人才服务品牌。
(三)依托特色产业集群载体,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高新区重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致力于发展以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机电一体化等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目前,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31家,涌现了八菱科技、富士康集团、培力药业、桂西制药、德意数码、平方软件等198家规模企业,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2000余名,其中中高级人才1000余名。南宁生物工程及医药产业集群拥有生物制药企业144家,从业人员4200人,其中拥有院士1人,博士25人,硕士95人,高级职称人员132人。
(四)搭建活动载体平台,集聚创新创业人才。一是举办科技创业大赛。2009年,高新区与广西大学联合主办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共有X个创业团队报名参赛,参赛团队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广西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入围项目中已有30余个项目落户高新区投资创业,吸引了国内外100多名科技人才来高新区创业发展。二是积极组织参加人才科技周等活动。高新区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西科技活动周,北京科博会和深圳高交会等活动,每年组织高新区企业赴市内外参加各类招聘活动15次以上。大力宣传高新区人才创业服务环境,大力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
(五)营造优厚的政策环境,浓郁创新创业氛围。高新区把营造良好的政策服务环境,作为人才开发服务的重中之重来抓。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南宁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待遇暂行办法 》和《特殊优秀人才待遇暂行办法 》等优惠政策,在资金扶持、场地租金优惠和创新奖励等方面也给予大力扶持和帮助,累计发放人才创业扶持资金1000多万元,提供优惠孵化场地约3万平方米,以全方位的服务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六)搭建企业融资平台,扶持人才创业发展 积极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激发人才创业的热情。一是着力打造创业融资平台。投资1亿元成立联合创新融资性担保公司和联合创新风险投资公司,为各类人才进区创业提供充足资金保障。二是积极争取“新三板”试点,为非上市公司股份交易融资搭建平台。努力解决人才创业初期的资金瓶颈难题。
三、南宁高新区人才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不长直接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属于高智力、高风险产业。高技术人才在选择工作地点时,非常看重该地区的产业规模。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改革开放的程度比南宁高,产业规模大,产业链长的优势非常明显,在人才争夺战中处于有利地位,而南宁的高新技术产业尚处在崛起之中,对人才聚集能力还不强。
2、企业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想要的人要不到,想来的人企业不愿要。南宁高新区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不多,品牌效应还不明显。受“马太效应”影响,在人才争夺战中,我们的企业总是抱着复杂的心理:对想要的人才因无法提供其发展的空间和舞台而要不来,或要来后也留不住;对需要培养和慢慢磨练的人才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同时也担心“替人做嫁衣”。
3、缺乏优秀的研发人员和企业家人才,高层次人才队伍不够稳定。一方面,由于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水平有限,对高水平研发人才的吸引不够,导致优秀的研发型人才相对短缺。据统计,南宁高新区工业园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1.46%,高级职称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5%。另一方面,高新区内的企业家大多是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下海的,办企业的眼光、胆识、毅力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有限,在融通资金、开拓市场、延揽人才、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能力不足,这也是高新区很多企业很难迅速成长的重要原因。例如南宁邦尔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高活力α-乙酰乳酸脱羧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酶研发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由于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至今仍做得不够大,不够强。
四、进一步加强南宁高新区人才开发的思路和对策
1、大力发展规模产业,继续优化引才政策,完善引才机制,提高对人才的吸引力。要加快产业链培育和配套产业发展,培育高成长的龙头企业和项目,在产业经济与人才开发的协调运作上走出特色,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把引才与引项目、引资金、引智力有机结合,不断拓宽引才渠道,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吸纳载体;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创业环境直接吸引相关人才;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合作,开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借鸡生蛋。
2、实施多层次多渠道人才开发战略,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一是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开发为重点,实施重点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工程,通过项目培养、课题研究的方式,支持企业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体,抓紧培养一批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二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企业总部基地的“中心辐射效应”,协力打造总部经济,吸引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的企业家和高素质人才。三是以促进培养为手段,坚持重奖有成就的企业家,造就出一批本土优秀企业家队伍。四是实施企业经营管理者素质提升计划。主要任务是对规模以上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途径的培训。(1)开展专项培训。每年举办“企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学员为产值在亿元以上、利税在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的董事长和总经理。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分企业转型、企业哲学、企业制度、企业外部环境、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竞争等内容实施培训。(2)举办专题研修班。每年举办30期左右涉及企业战略、技术创新、资本运行、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等内容的研修班,组织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专题研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3、进一步加强创新载体建设,拓展企业人才创新平台。一是加快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设。积极发展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进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建立博士后科技创新基地,加大资助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后到企业从事科技创新,不断壮大博士后创新人才队伍。鼓励和支持博士后参与科技攻关、承担重大课题项目,重大科技专项和自然科学基金等要向博士后适当倾斜,为他们参与前沿科技创新研究提供便利。二是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体系,积极打造园区品牌。重点是强化园区的高新技术孵化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培育和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知名产品,使创业园区成为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三是加强广西软件研发人才小高地和南宁市生物工程与制药人才小高地建设。通过加大人才小高地子项目建设专项扶持经费投入力度和技术创新基金的投入,推进小高地项目研发、高端人才引进和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训,进而推动人才小高地的建设,打造高新区人才服务品牌。同时积极协助小高地建设单位申报各级科技部门产业科技项目立项,争取上级部门经费支持。四是大力扶持企业人才小高地的申报和建设。目前园区企业已拥有南宁市阻燃剂研制人才小高地、南宁市环保设备研发人才小高地等,今后高新区要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园区企业积极申报各类人才小高地,同时积极协助小高地建设单位申报各级科技项目立项。高新区创新扶持资金也会适当的向小高地建设单位倾斜。五是搭建产学研平台,打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积极探索“校区一体化”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每年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各高校科研成果在高新区转化;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支持各科研机构实验室建设和成果转化;与邕江大学密切合作,共建邕江大学科技园。
第四篇: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延边文化事业大发展
金正国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根据我州复合型、高素质的高层次文化人才紧缺的实际情况,全州上下应把高层次领军人物的培养工作放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
一、注重理论与实践并进,搭建人才培养平台
在理论培训和研究方面,文化部门应与高等院校、相关文化企业之间建立相互战略合作联盟,通过委托培养、中短期培训、定期研讨、项目合作、课题攻关、举办文化论坛、开展人员交流等多种渠道,提升他们的理论素养。
在实践上,通过压担子、压任务,以及挂职锻炼、课题调研、文艺采风等活动,为人才的能力提高和阅历的丰富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并根据每个人的兴趣和特长把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加大资金投入,为重点课题、文艺作品创作、著作出版等提供更多的经费支持,使他们能够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注重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工作
实施青年人才培养计划, 打破官本位思想, 破除重资历、轻能力的倾向, 在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课题申报、重大项目实施中, 对青年人才进行倾斜, 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勇挑重担。要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 鼓励青年人敢于奇思妙想, 敢于突破传统, 敢于质疑权威,创造条件让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三、注重文化人才交流与合作
我们所需要的文化人才应熟悉国内乃至全世界,特别是东北亚的各种文化信息。因此需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韩国、日本等周边文化先进国之间的人才交流与合作。
首先,鼓励、帮助延边大学与其他地区高校联合办学、互派访问学者。延边大学的人文学院、艺术学院是培养朝鲜族文化人才的摇篮。因此,推进他们与其他国内外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对培养朝鲜族文化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进行国际合作与互访。一方面,选派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到国内其他地区或韩国、日本等周边文化先进国进行学习、考察。另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参与并指导我州重大文化项目建设。
通过交流与合作使他们能够掌握各地区的文化特点,而且要对其中的一种民族文化形态具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总结出各地文化事业发展的优秀经验,培养勇于创新、积极开拓符合延边州情的文化新领域、善于经营文化产业,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注重开展评先进活动,激发文化人才工作活力
定期在文化事业领域开展“重才爱才先进单位”、“突出贡献人才奖”等类似评选活动,加大奖励力度,调动文化事业单位培育人才、善用人才和每位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为了保证评选工作能够顺利进行,要把“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贯穿于评选工作的整个过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整个评选工作在州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并专门成立评选工作小组,负责具体评选工作的实施。二是充分发扬民主。注意总结、借鉴我州其他行业及其他地区评选工作经验,在程序和方法制定上都要反复研究、广
泛征求有关方面意见。三是增加工作透明度。评选工作的有关政策和规定、评选过程和结果,特别是评选候选人名单、最终评选结果要通过延边电视台、延边日报、延边信息港等主流媒体向社会公布,使社会各界了解评选过程和结果,并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篇:关于印发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
深盐府办„2008‟36号
关于印发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
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八年七月九日
-1-
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区第三次党代会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区高层次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优化人才环境,提升人才引进竞争力,经区委、区政府同意,现制订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工作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按照“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摸清情况、找准问题、梳理政策、提出对策”的要求,全面总结我区人才引进工作经验,摸清我区人才资源现状,梳理人才引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惯例和我区实际的人才配套政策,建立刚柔相济的引才新机制,为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环境提供依据,提升我区人才政策环境优势和竞争力,为我区建设现代化旅游海港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资源保障。
二、组织领导
成立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课题组,由袁宝成同志担任组长,龙岳华、刘卫翔同志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区委宣传部、区发改局、贸工局、教育局、人力局、卫生局。课题组办公室设在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陈锦文同志担任办公室主任。调研课题完成后,课题组自行撤销。-2-
三、调研对象
(一)我区符合深圳市高层次人才现行界定标准人员;
(二)我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区内企业以及其他各类组织中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
四、工作安排
(一)掌握人才工作现状阶段(时间安排:7月10日至7月31日)
统计出目前我区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结构、区域和行业分布等基本状况,并掌握2006年以来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变化情况。
(二)课题调研阶段(时间安排:8月1日至8月31日)
1.开展高层次人才工作问卷调查。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等作为调查对象,围绕吸引、培养和使用等3个环节,设计并组织填写调查问卷。
2.设定提纲,开展多层面座谈,重在发现问题、理清思路。座谈包括以下方面:
(1)在岗人才座谈:选择各行业高层次人才代表,了解高层次人才思想和生活现状、工作打算和发展需求等;
(2)调离人才座谈:重点把握该批人员调离我区的真实原因、对我区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新进人才座谈:了解新引进人才工作感受、与原工作环境区别、有关建议等;
-3-
(4)人才工作者座谈:召集区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各类人才工作者,共同分析我区人才工作现状,梳理问题,收集有关加强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3.开展比较:全面调查深圳市其他区在高层次人才工作方面的做法,与我区近年来工作情况加以比较,重点吸收其他区在人才引进、使用、培养以及人才发展规划、约束机制等方面的经验。
4.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情况,从人才队伍、人才工作、人才环境等方面深入分析目前我区人才发展状况,剖析存在问题,查找不利于人才工作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
(三)总结分析阶段(时间安排:9月1日至9月30日)从解决问题入手,研究制订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我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
1.形成我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报告内容如下:
(1)我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现状
①高层次人才基本情况;
②近年我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我区高层次人才工作现存问题及分析
总结、归纳我区人才工作现存问题、难点,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分析:
①近年人才“引入难、流失多”原因分析;
②人才发展“失衡”分析;
③本土人才“成长难”原因分析;
-4-
④我区与其他区在人才工作方面主要做法的比较分析。
(3)有关对策与建议
①界定区域高层次人才标准;
②制定2008—2010年人才发展规划;
③拟订区域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④制订高层次人才引入、使用、培养等一揽子配套措施; ⑤营造区域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
2.制定相关配套文件
(1)盐田区2008—2012年人才发展规划;
(2)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
(3)盐田区高层次人才配套促进办法。
词:主题词:人才方案通知
抄送: 区几套班子领导成员。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2008年7月9日印发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