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现中国梦须坚持党管人才
实现中国梦须坚持党管人才
实现中国梦需要坚持党管人才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坚持党的权威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统一。在中国梦圆梦过程中,坚持党的权威性与人民主体性的统一,其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其结合点是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体现了党的权威性与人民主体性的有机统一和完美结合,也有利于党凝聚各类人才共赴圆梦的征程。
党管人才,是我国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践中总结出来并将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管干部原则的深化、拓展和提升。在我国,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具有历史必须性。一是具有一般意义上的历史必然性。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赶超目标,必须实施集中统一并行之有效的人才开发优先战略,世界历史上1871—1913年美国对英国的赶超、1920—1992年日本对美国的赶超以及 1960年代开始的韩国对欧洲的赶超等,无不是如此。二是由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人口众多、基础相对薄弱、发展不均衡等的基本国情,要求发挥党的绝对权威作用来加强对人才的适当调控与整合管理,以放大人才要素的功能。三是适应国际环境的现实需要。大国关系的多变性与国际人才竞争的激烈性,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与全局的高度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和规划,有效化解我国的人才安全问题。四是我国抓住发展机遇的迫切需要。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在稍纵即逝并充满变数的战略机遇期内尽可能步调一致地充分利用人才的重要优势并发挥人才的积极效应。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需要赋予其时代特色
在我国,党管人才命题的提出可以追溯到 2002年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2010年,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讲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人才工作、用科学制度保障人才工作、用科学方法推进人才工作。”这是对党管人才基本内容所进行的简要概括。习近平在这次会议的总结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改进党管人才方法,真正做到解放人才、发展人才、用好用活人才。这又是对党管人才基本目标所进行的精练归纳。新形势下,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仅需要在梳理其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把握其真谛,也需要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基础上赋予其时代特色的内容,更需要结合实现中国梦的战略目标明确其未来任务和实践形式,包括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党管人才的内涵、本质、形式和路径等。
根据历史传承、实践需要和现实可能,党管人才的内涵主要是指,在把握人才成长规律和人才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谋大局、抓关键、管大事的功能,包括管大政方针、管营造环境、管协调各方、管完善机制等,通过指导、保障、推进人才工作达到解放、发展、用好人才的目的,全面引领与有效支撑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党管人才的这一内涵,既规定了党管人才的基础和边界,又阐明了党管人才的手段和目标,更明确了党管人才与人才强国战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准确把握和全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党管人才的本质是为党聚才、为国聚才、为事业聚才。为党聚才是形式,为国聚才是内容,为事业聚才是关键。正所谓“事以才立,业以人兴”。党的十八大为我们描绘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已经筑就。要实现我们既定的奋斗目标,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的周围、国家建设和事业发展中来,才是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凝聚中国力量关键在党;凝聚中国力量的核心是凝聚各类人才,凝聚各类人才也主要靠党。新形势下党管人才说到底就是人才兴党、人才强国、人才圆梦。可以说,人才是我们梦想成真的重要支撑。
党管人才的形式归纳起来就是“四个管”: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实践中,党管人才的责任主体是各级党委以及作为各级党委代表的组织部门。按照党政分工的界定,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是各级党委的基本职责。因此,作为责任主体的各级党委及其组织部门在履行党管人才的职责中也只能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来说就是宏观上把控、政策上保障、协调上作为、服务上到位。实际上就是在人才工作中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管理的基本格局。现实中出现的“党委政府热、用人单位冷,组织部门热、其他部门冷”的人才工作不和谐格局,是党管人才落实中出现的变异现象,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扭转。
党管人才的路径可以归结为“三个结合”:第一,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既要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又要将党管人才的各项任务、基本职责落到实处,这就需要结合形势和任务发展的实际选择适当的路径。世间万物都有规律,人才成长也有一定的规律,诸如学习成才规律、实践成才规律、综合锻造规律、路径递进规律、最佳年龄规律,等等。党管人才只有在探索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基础上开展人才工作,才能减少工作的盲目性,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这就是说,党管人才必须与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相结合。第二,党管人才必须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相结合。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相结合,可以很好地达成人才配置的宏观合理性与微观效率性有机结合,有效化解人才市场分割和人才流动障碍等问题。第三,党管人才必须与法制管理人才相结合。法制管理人才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模式,美国、德国、日本等在人才管理领域内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法制管理人
才。在我国,党管人才只有与法制管理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奠定人才管理的合法性基础,提高人才管理的公信度。在当下中国,法治既是改革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手段,还是维护改革共识的底线。人才管理中的法治或法制管理人才,是党管人才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当然,法制管理人才的基础是建立健全人才管理的法律体系,主要包括人才流动、人事关系、人才培训、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劳动保护、争议仲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总之,在党管人才的路径选择上,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是内在要求,市场配置人才是基础手段,法制管理人才是根本保障。
第二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好雨知时节。中央适时提出“党管人才”,作为一项新的人才工作原则,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地对领导方式的创新。这一战略指导原则与时俱进地总结了我们党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的经验,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明确了我们党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工作着力点,反映了我们党对自身历史方位变化和领导方式转变的高度自觉,以及对第一资源--人才资源的重要价值的深刻理解与清醒把握,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党管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党巩固和扩大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掌握并认真坚持这一原则。
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是新时期我国人才工作的宣言书,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它为我们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建设宏大的人才队伍指明了光辉的方向。
(一)把握科学的人才观,必须首先深刻了解其丰富的内涵。科学的人才观主要包括以下观点: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的优势的观点;人才存在于群众之中,人人都能成才的观点;以人为本的观点;实践检验人才的观点;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的观点。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决定》确立的科学的人才观,是辩证的人才观,实践的人才观,发展的人才观,是一个闪耀着与时俱进理论光芒的全新的人才观。准确把握这一科学人才观,对于我们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意义重大。
(二)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确立科学的人才标准。人才标准是人才观的基石,不同的人才标准构成不同的人才观。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按学历、职称、身份来界定人才,把一些并不一定是人才的人囊括进来,而对一些有真才实学却不符合“硬杠杠”规定的人却拒之于人才“花名册”之外。这种机械的、狭隘的人才标准显然是不科学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才流动、人才引进、人才开发的潮水日益冲击着不合时宜的人才标准。《决定》把人才从学历、职称、身份的“迷团”中解放了出来,突出知识、技能和贡献,使我们对人才认识的视野大大开阔。它明确指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这一明确的阐述,是人才标准的一大突破,也是我们作好人才工作的理论指南。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推行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科学人才观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机制。有什么样的人才评价机制,就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伯乐相马”依靠的是个人经验,“数字出官”反映的是好大喜功,“以我划线”暴露的是任人为亲,“突击提拔”体现的是长官意志。“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则是一种霸王评价。这种人才评价机制,只会使选人用人走入歧途。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就是《决定》指出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党政人才的评价重在群众认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评价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这就告诉我们,评价人才,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避免少数人说了算,必须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克服主观臆断。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是准确评价人才的关键,是选好用好人才的前提,是贯彻科学的人才标准的保证,是确立科学人才观的必由之路。
(四)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必须把“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以提高能力为核心培养人才是科学人才观的必然要求。人人都能成才,并非人人生来是才。要使成才,重在培养。马克思指出:“人的价值蕴藏在人的才能之中。”可以说,我们发现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无不是围绕人才的能力在做文章。因此,我们必须把人才培养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把培养人才列为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中央要求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要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那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人才培养,其目的也在于此。
二、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必须创新机制,解决党管人才怎么管的问题
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党管人才的重点是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管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抓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大事,着力解决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而盘活人才资源,构筑人才高峰,关键的突破口就是大力推进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大力推进六个方面机制的创新:
(一)完善人才的市场配置机制。人才资源配置,离不开人才市场这个载体。人才市场发展水平越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必须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管人才,首先要按照宏观调控、统筹规划、稳步推进的原则,努力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人才市场,推动人才资源的培养、配置、使用全面市场化。要加快构筑开放、竞争、规范、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健全专业性人才市场,完善区域性人才市场,发展农村人才市场,进一步培育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和高新技术人才市场。要切实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人事代理,建立人事仲裁制度,加快人才评价、人才培训、人才交流、人才信息、人才服务手段的产业化进程,真正形成人才市场发展的“一湖活水”。
(二)推行人才的“柔性流动”机制。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人才柔性流动已成为人才工作的一个新特点,其主要特征可概括为:户口不迁、编制不转、智力流动、来去自由。实行人才柔性流动,利大于弊,成本低,效果好,有利于加强国内外、区域内外的智力、技术和人才交流,拓宽人才资源开发的空间,提升人才资源的开发度。我们的人才工作,也要主动适应这一新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走向,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得”的引才观念,变“刚性”引进为“柔性”集聚,进一步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坚持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以各种灵活方式引进区域内外智力,除调动外,可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技术入股、合作经营、聘请顾问、人才租赁等方式引进智力,逐步形成一种海纳百川、广纳群贤的选人机制。
(三)构建人才的开放选拔机制。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人才是跨地区、跨国界、跨所用制的,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委在选拔人才时,要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形成开放式的人才选拔机制。从工作层面分析,要着力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壁垒,努力实现两个贯通:一是要实现“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贯通。由于干部实施分类管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边界相对比较清晰,“三支队伍”的人才流通比较困难。因此,必须要加大“三支队伍”人才之间的交流力度,最大限度地使用好三方面的人才。二是要实现体制内与体制外人才之间的贯通。让全社会人才都能参加公务员公开招考,参加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公开选拔,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
(四)形成人才的终身教育机制。要充分利用日益发展的社会教育培训资源,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鼓励企业、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培训人才,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立体化的人才继续教育格局。要完善以基础教育和等教育为重点的学历教育,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以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为重点的远程教育,以培训深造和关键岗位锻炼为重点的定向教育,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活动,构筑终身化教育的动力源泉和环境条件,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五)深化人才的业绩分配机制。必须大力倡导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激活分配机制,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大胆探索并完善要素分配机制,积极推行经营管理者持股经营制度。将年薪制、承包、利润分享、奖励、现金分配、风险收入、养老保险与技术入股、股份期权、红利扩股、风险投资等结合起来,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与经营者的考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对特殊人才,大胆采取切实可行的分配方式,依照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各类人才的待遇,确保一流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六、建立人才的多元投资机制。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必须要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努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是要发挥政府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上的导向作用。对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的培养,对重点领域,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开发资金到位。二是要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是吸纳人才和技术创新的主体,(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必须要强化企业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吸纳人才的能力。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要放权让利,对职称评定、人才引进、工资管理等审批事项该取消的要取消,该下放的要下放,充分挖掘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潜能。三是要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对人才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政府职能部门要制定有关政策,注重引导,加强管理,规范有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体系,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生动活泼的人才资源开发局面。
事业呼唤人才,时势造就人才。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为我们迎来了人才和人才工作的春天,定会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崭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第三篇:实现“中国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实现“中国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中国梦,是总书记自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会以来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它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每个人的具体利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将代表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代表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党的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它一方面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更是强调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实现“中国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虽然是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发展形成的,但是他们有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共同点,那就是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人民群众始终是历史的创造者,自鸦片战争以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拯救祖国而呕心沥血。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革命战争,每一次革命都是为了挽救国家命运。然而,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成功了,而其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共产党人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在革命中的重要性。他们不依靠软弱无权的皇帝,不依靠唯利是图的军阀,更不依靠贪婪无底线的帝国主义列强,他们知道人民群众中蕴含着能够压倒一切的力量,人民群众才是能够拯救民族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只
有中国共产党在历史的浪潮中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如今,距离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中国再也不是当年那副民不聊生、满目疮痍的模样,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人行走在世界的每一个国度,我们大步的向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而这一切的进步都离不开我们始终坚持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它体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必将谱写出党的群众路线新篇章。
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座丰碑,也是我党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一大创举,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就是我们的“中国梦”。梦想是激励人们发奋前行的精神动力,当这种梦想能够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这种梦想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就有了动员全民族为之坚守、奋斗的强大感召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和共同愿望。“中国梦”是惠及中国十三亿人口的伟大梦想,它的实现自然离不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党的群众路线这一根本工作方法,将实现“中国梦”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在一起,是与时俱进,顺应了我国历史发展潮流的正确举措,它必将为我国的社会主义
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
首先,要实现“中国梦”,就要求我们深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都有可能克服,任何敌人最终都压不倒我们,而只能被我们所压倒。群众路线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食粮。无论是在中国革命和争取民族独立,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的各个时期,群众路线始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认识群众路线,就是要坚决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让“中国梦”真正的惠及每一个群众。
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只有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才能使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变为现实。秉承和发扬群众路线所蕴含的群众观点、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必将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路径。“中国梦”凝结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追求,党的群众路线饱含了党与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和气概。党的群众路线定能够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热忱,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因此,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能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传递精神、凝聚力量。
是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国梦”的精神实质
再次,“中国梦”的实现是检验党的群众路线贯彻程度的标准。实现“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的动力源泉,同时广大人民的满意程度也是衡量我们群众路线工作的标准,是检验我们践行群众路线的试金石。时刻从人民群众的立场出发,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践行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将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为价值评判依据,我们才能真正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实现“中国梦”将代表着群众路线得到了真正的落实,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但发挥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作用,更是让广大人民切实体会到了发展带来的切实利益。
总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想,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想,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只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定不移地依靠人民群众,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我们伟大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2014年3月12日
第四篇:征文实现“中国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实现“中国梦”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梦想,国家和民族也是如此。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敢于做梦,并且努力为梦想的实现而奋斗的民族。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诸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都昭示了我们为美好生活,为心中理想而不屈不挠倾力以赴的精神。时至今日,我们身处于纷扰的世界环境,更需要有一个全民族的号召,将14亿人的心结成一个大民族的心脏,用更加激昂的跳动节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加油喝彩。‚中国梦‛由此孕育而生。
总书记说:‚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有梦想‛,实质上是告诉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机会‛,昭示着中国具有实现‚梦想‛的各种有利条件。‚有奋斗‛,则是‚梦想‛的落脚点。实现‚梦想‛而不是‚空想‛,这需要13亿中国人的责任、共识、改革创新和实干。‚中国梦‛聚集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和希望;聚沙成塔,中国梦需要汇聚起全体中国人的磅礴力量。‚中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她是我们每个人脚下的大地和头顶的天空、生活的街巷和挚爱的亲朋、呼吸的空气和跳动的脉搏,是每一个老人的记忆和所有孩子的未来。因此,托起‚中国梦‛,是包括你我在内的13亿中国人的共同责任,需要13亿人的关注和力量。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要团结一心,奋发有为,形成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强大正能量,这同样也是世界文明的共同追求,顺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梦想的形成,逐梦的路径,需要我们共同奋斗,在世人面前展现我们这个国家自信、前行的进程,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给世界文明添彩的过程。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真抓实干。我们要以更务实的行动推进改革,要冲破旧的体制、旧的模式、旧的思想的束缚,大干一场。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如今,我国面临的政治、经济、社会、民生问题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工作来加以解决,坚定不移的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在人口红利、制度红利逐步消失的情况下,改革和创新无疑成为我们最大的红利,在发展的十字路口上,只有改革和创新才能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和政府的两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行动的准则。加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惩治腐败,倡导弘扬公平正义,减少三公消费,勤俭爱民,转变政府职能,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等等,举国上下‚正能量‛得以形成、凝聚,我们有了希望,有了目标,有了梦想!今天,我们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的接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我们要以苦干续写中国辉煌,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想。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不仅在思想上支持‚中国梦‛,更用具体行动为实现‚中国梦‛尽自己的一份力。我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全程负责本部门面向全院学生举办的‚我的中国梦‛网页设计大赛。大赛以‚中国梦‛为主题,通过学生的独特视角和全新创意,在网上唱响‚中国梦‛的主旋律。大赛得到各系的大力支持与响应,共有198名学生报名参加,最终31份优秀作品胜出。大赛的校园网投票系统共收到学生和老师累计上万的总票数。由此可见,参赛学生对‚中国梦‛的网络演绎,在全院师生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了网络传播的‚正能量‛。本次大赛引导全院学生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而发奋图强、不懈奋斗。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及实际动手能力,掌握了网页设计技术,既可运用于日常生活,也为就业增加筹码。
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以来,通过学院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自学,使我充分认识到,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就必须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去。我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体会叙述如下:
一、加深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6月18日,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三个必然要求‛凸显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上下重视度最高的一次党的活动。
我经历过‚三讲‛‚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学习教育活动,自认为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上下重视度最高的一次党的活动。从中央政治局开始就作表率。6月22日至25日六个半天的时间,25位中央政治局委员精心准备,以普通党员身份率先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照检查自己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情况,讨论研究加强作风建设的措施和制度。这是一种政治上的高度重视。会议向外界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且强烈的信号。同时,为确保活动扎实有效。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说,对开展群众教育实践活动,中央高度重视、群众普遍拥护,全党全社会给予很高的期待,做好教育实践督导工作是推动中央要求落到实处、促进活动健康深入发展的重要保证。督导工作是否扎实有力,直接关系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督导组要深刻认识督导工作的重要意义,强化督导措施,严格督导过程,提高督导质量,切实履行好肩负的重要责任。由此可见,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全党上下重视度最高的一次党的活动。
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为我们开展好活动指明了方向
总书记还指出: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此要求一出,我们每一名党员都要对照党章,看自己是否符合优秀党员的标准,是否与理想的自己存在差距。古人云:人无完人。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时刻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逐步完善,时刻铭记共产党员的宗旨,工作中一定要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的公仆。对于身边骄奢淫逸、贪图享乐的行为,要敢于揭发,敢于披露,加强监督,群策群力,将这些害群之马逐出党员队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社会。
作为学院的网站管理员,我以实际工作拥护党的群众路线。在学院书记的领导下,由我创建党的群总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网站包括工作动态、工作安排、组织机构、上级精神和学习资料五个栏目。全面体现了我院群众路线的进展情况及规划安排。借助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在师生中宣扬党的群众路线。专题网站创建至今,保持着极高的新闻发布率及点击率,由此可见,我制作的党的群总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在全院师生中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充分发挥了网络传播的‚正能量‛。我将再接再厉,以己之长,为践行党的群总路线添砖加瓦。
第五篇: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
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
十八大报告指出:“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这是一个有思想、有高度的提法,让中国老百姓对幸福
家庭和美好生活有了新的期盼。
“有用之才”是实现“中国梦”的依靠力量。十八大报告要求通过缩小区域、城乡、群体之间的教育差异,给每个孩子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孩子们通过接受教育,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渴望子女成才,是普通百姓最现实的“家庭梦”。中国家庭对孩子成才的高度重视,既是东方传统文化重视功名荣耀的精神内核的外在体现,也反映了百姓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成长和发展得更好,其实质是追求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梦”的终极目标,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才。“中国梦”实际是人才强国梦,是让每一个生活在中国的人都能够自由地、不受束缚地生长、成才。只有全民素质提升了,中国的未来才有希望。因此,“家庭梦”与“中国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就可以使我国过去几十年发展赖以依靠的“人口红利”,升级成为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的“人才红利”,成为全面建
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可持续、最可依赖的力量。
造就“有用之才”基础在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目标。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把“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理念”。“更多的孩子”,是对教育外延的拓展,对象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群体,既要满足本地孩子的教育需求,也要让外来建设者子女平等接受教育;“更好的教育”,关注的是教育内涵和品质的提升,是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优质教育新的概括和凝练。2000年,世界全民教育论坛通过的《达喀尔全民教育行动纲领》就明确提出,要使“高质量教育施于少数人”变成“高质量教育面向所有人”。“让更多的孩子享有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享有”要求我们着力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接受”某种程度上对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被动行为,而“享有”则充分体现了教育资源供给的丰富性和教育过程中孩子们的主体性。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我们要认真加以贯彻落实,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前教育目前仍然是各级各类教育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尤其需要加快发展,因为“教育
开始的方向将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生涯”。
营造“人人皆可成才”的良好环境。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一要改善社会大环境。要改变“学历至上主义”的社会偏向,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公平的选拔任用机制、合理的流动配置机制和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使得新生人才与传统人才各得其所。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建立由品德修养、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志向、学习负担等要素组成的绿色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制度改革,扭转长期以来单一以考试成绩衡量学生发展、以升学率评价教育质量的倾向,引导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引导社会和学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创设和谐的学校育人环境。“德,才之基也”,各级各类学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三要重视家庭环境建设。家长要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帮助引导孩子根据实际情况来确立成才方向,切忌一味追求高分而损害某些更为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