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5篇

时间:2019-05-12 08:0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

第一篇:《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

答:我认为,表现“人性”的典型作品有沈从文的《边城》,张爱玲的《金锁记》,萧红的《呼兰河传》和鲁迅的《阿Q正传》。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美。它以二十世纪三十年的小镇茶峒为背景,以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凸显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心灵的澄澈纯净,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未被现代文明侵蚀和扭曲的庄严和健康,美丽与虔诚。它寄托了作者“美”和“爱”的美学理想,而小说中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是通过以下四方面来表现人性美。

1.青年男女间的纯纯情爱。作者想通过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显示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美和爱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着重表现了他们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这两个年轻人没有山盟海誓,离经叛道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的权钱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男女之情。傩送以歌求婚打动翠翠,又断然拒绝了上门陪嫁的碾坊;而翠翠既不觉得自己地位低下,也不存在“门当户对”的概念。

2.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老船夫在女儿为士兵殉情后担起了养育外孙女的责任并对她痛爱有加。为了给翠翠找一户好人家,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之间,却无意中为孙女的婚事设置了障碍,导致了误会,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最后他带着无奈和愧疚离开了人世。但他的身上却体现了中华民族原始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3.邻里间的善良互爱。老船夫一直担当敬业的摆渡人的角色,他质朴憨厚、侠义心肠,不仅拒收过客的钱财,还经常慷慨地给渡河人一些茶叶,他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他人,老船夫过世后,他尽释前嫌,为无依无靠的翠翠忙前忙后。作者展示这块净土上的人们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从而体现他拒绝“现代”,厌恶“文明”,以此来寄托重塑民族品德的希望。

4.兄弟间的手足之爱。船总顺顺家的两个儿子天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天宝选择车路,傩送选择水路,但傩送的歌声赢得了翠翠芳心,在知道翠翠真心后,天宝主动退出让婚却不幸溺水而亡,傩送宁可抛弃爱情也不忘哥哥的情谊,因为愧疚离家出走,都表现了兄弟间的手足之爱。

所以从以上几方面,我们可依稀看见作者那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的“希腊小庙”中所供奉的“人性”之美。这也是生活的牧歌与牧歌式的生活,也是人生形式的极致,是“神性”的表现。

张爱玲的《金锁记》则恰恰相反地表现了一种人性恶。它通过写麻油店女儿曹七巧被金钱毁灭,到头又用金钱毁灭他人的悲剧,冷静展示了七巧人性泯灭的过程,深刻揭示了金钱与人生独特而神奇的关系,表现了金钱对人性的巨大摧残与人性在金钱腐蚀后的深刻异化。

小说不仅写了人的物欲(财欲):曹七巧为了能进入虽然已经破落但仍是贵族大户的姜公馆,嫁给了患骨痨的姜二爷,而且还突出写了人的情欲:做上二奶奶后畸形的婚姻造成了畸形的性格,正常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她对男女情事十分敏感,也自然的将情感集中在三少爷季泽身上,而当情欲破灭后,物欲变成了她生命中的唯一。

我们可在以下几个事例中看出她人性恶的一面:

1.曹七巧在长期煎熬中,心理逐渐扭曲,认为只有金钱不会鄙视她,只有掌握金钱来拥有立身之本,她把所有希望寄托在黄金梦里,她以青春为代价换取了分家后的财产,成了一个疯狂的守财寡妇,当姜季泽主动上门向她倾诉“爱情”时,他再次体现出在情欲面前一动不动的冷酷,当她得知季泽不过觊觎她的钱财时,她终于大怒用扇子疯狂的打他,把他赶走了。

2.当她的侄子来城里找事耽搁在她家时,她总疑心他是为了钱而来的,就叫女儿长安来训话:“天下的男子都是一样的混帐,你自己要晓得当心,谁不想要你的钱?”

3.她的命运本是不幸的,但她却没生出同情,却以制造别人的更大的不幸来获得快感。其人性恶的深深刻指出就展现在她与儿女媳妇的冲突中。儿子长白学会了堕落后,她感到恐慌而帮他娶了媳妇来管教他,但却又不让儿子与媳妇有正常的生活与快乐,媳妇最终被残酷的精神折磨致死,而之后的姨太太不到半年也自杀了。

4.女儿长安她也没有放过。她与留洋归国的童世舫恋爱,但在曹七巧虚设圈套的谎言下(“她再抽一两筒就下来了”),爱情火花很快熄灭,长安从此也断了结婚的念头而很快堕落。

人类最崇高的母爱在曹七巧身上已泯灭殆尽,没有良知羞耻和内疚,其人性恶的强度和张力达到了极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便是曹七巧“带着脚镣跳舞”的一生的写照。

萧红的《呼兰河传》表现的是一种愚昧麻木的人性之荒。它以故乡和童年回忆为原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二十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的民族社会生活和文化精神的展示,也是当时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在叙述中作者

表达了其对旧中国北方农村的薄弱“人本体”意识和人性的扭曲的深切关注和苍凉的况味。

1.生死观。呼兰人忽略生命意识,觉得“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长去,长大了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这种麻木的生命状态却比死亡更可怕。在萧红的另一部小说《生死场》中也有相似的叙述:“在农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将人和动物等同在一起也体现了农村人对生命的蒙昧。

2.小团圆媳妇的死衬托出病态国民灵魂的可悲。她原本年轻健壮、爱说爱笑,但仅因她过于高大,一到胡家就吃了三碗饭,不害羞的性格与传统习惯的小媳妇不符,竟招致了毒打,直到她被打出病来,进行跳大神,烧替身,烫热水的时候,左邻右里便成了看客,在百无聊赖中找消遣和谈资,他们对于小团圆媳妇虽是同情的,却始终处于观望中,最后眼睁睁看着她死去。而有二伯的上吊和跳井也满足了人们猎奇的心理。

3.冯歪嘴子和王大姐的遭遇也体现了人性的悲凉。本来口碑很好,体健力壮的王大姐,仅因选择嫁给穷苦的磨倌冯歪嘴子,便变为“坏女人”,难逃人们终日奚落,最终留下两个孩子悄然死去,冯歪嘴子凭着坚韧的生命力担起生活的重担,尽管大家说他的小儿子越长越小怕是活不长,他还是在孩子身上找到了生的希望,我不禁为他冲破藩篱,在穷苦中透出一口气的顽强生命力而赞叹。

萧红笔下的呼兰城正是旧中国阴暗时代的象征。生命的萎缩,愚昧麻木、扭曲的人性之荒不仅存在于呼兰人身上,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受此毒害的人的共同特征。

第二篇:沈从文的《边城》与萧红的《呼兰河传》的对比

沈从文的《边城》和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是乡土题材的小说。但小说的表现形式及主旨却不尽相同。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她以更加成熟的艺术笔触,写出作者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这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呼兰河是黑龙江一个边远小城,是作者的故乡。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萧红不仅以朴实细腻的笔法,描绘了自己的童年生活,而且也真实生动地勾勒出故乡人民的生活场景。她用素描的手法,朴素地描绘出东北农村那种富有地方色彩的风俗画。鞭答了那些愚昧保守但又自得其乐的农民身上的弱点,歌颂他们之中那些勇敢善良、追求自己幸福的人们。还毫不留情地描绘了我国农村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思想的统治而造成的种种弊病:盲目地反对革新和大多数人的甘愿当看客,以及喜欢虐待违反传统习惯的人与事,非常轻视做人的基本权利而可笑地敬鬼神。她一方面描绘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生活,另一方面又留恋自己记忆中的童年,对儿时的生活流露出一种牧歌式的情调。

而《边城》是沈从文美丽而带点伤感的恋乡梦,是沈从文理想的世界,诗意的世界,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边民淳良的心灵。关于《边城》的主旨,用沈从文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

内容上,《呼兰河传》描写呼兰的民情风习,暴露种种国民性弱点,为小城作“传”。作品从路上大泥坑子这一带象征意义的事物写出了人们的麻木、苟安和惰性;从跳大神治病、放河灯送冤魂、演戏谢神等“盛举”写人们的封建迷信之深;从王大姑娘婚姻自主遭周围人们的敌视嘲弄写封建婚姻道德观念流毒之深广;写小团圆媳妇只因“笑呵呵”见人不知羞就遭好心邻居的议论,遭婆婆要把她“规矩出一个好人来”的毒打,还作为“病”花了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钱请大神“治病”,大神和婆婆用大缸滚水强按小团圆媳妇洗澡驱鬼而把她活活“治”死,而闲人们却看戏一样兴高采烈的围观,强烈地控诉了封建迷信的愚昧残忍和人们的麻木无聊。这些描写使《呼兰河传》具有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思想意义。而《边城》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幅具有浓郁地方情调的风情图,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结构上,《呼兰河传》也很有特色,以小女孩为线索,串起一系列的人和事,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天真、佻达,又困惑、压抑的笔致,和一位年幼的叙述者的口吻正相吻合,也与叙述环境相一致,这一切使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感染效果。而《边城》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经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

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总而言之,两篇小说题材一样,所要表达的东西及形式不尽一样。萧红以自己独特的感悟触摸到了乡村苦难最深层的精神脉搏,展示了东北黑土地瑰丽、复杂的风情,那种似淡却浓的悲哀流淌出的向往与痛楚之情,让人感到无比的真诚。而沈从文给我带来了浓郁的乡土气氛,清新婉丽的文笔、牧歌式的诗意,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给人以独特的艺术享受.

第三篇:《阿Q正传》与《沉沦》

对《狂人日记》、《沉沦》的理解

《狂人日记》和《沉沦》可谓现代中国的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就算没读过也会听说过。早年有粗略地阅读过,如今再次拾起时却是不同的心境,得到的也是不同的感触。

两篇小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位作者都用不同于常人的角度讲述着一个故事,鲁迅的《狂人日记》中的“我”是一位患有“迫害狂”的人。小说最开始,“我”发现周围的人都吃人,并且感到十分害怕;然后说“我也是人,他们想要吃我了!”;紧接着发现自己的哥哥也是吃人的人中的一员,然后发誓“诅咒吃人的人”以及“要劝转吃人的人”,最终却发现自己也可能曾吃过妹妹的几片肉,也可能曾经是吃人的人中的一员。这是整篇小说的矛盾点,由此追溯到最开始的小序,其中提到此狂人最终已经恢复正常,并且“赴某地候补矣”可以推测经过这个矛盾挣扎,狂人不再狂而是追逐世人的脚步随波逐流。

在我看来,《狂人日记》中是非颠倒,逻辑混乱。狂与不狂的界定本就很模糊,在我们的眼里狂人是狂,然而在狂人的眼里我们又何曾不是狂,人们只是在把与自己不同的人孤立起来,这也正是当时社会最可悲的事情,很多人陷于麻木而不自知,分不清楚对错。最引人深思的是最后一节——狂人记录的是“没吃过人的孩子,或许还有?救救孩子„”再联系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便可得知,整篇小说讽刺的是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狂人在反抗,然而最终却不得不屈服于这种根深蒂固的制度,尽管如此,可是他还是在呼吁“救救孩子”意指只有让新生的孩子接受新的教育才能推翻奴役压迫人民的封建社会,革命才会成功!

郁达夫的《沉沦》写的是个患有忧郁症的人,不同于《狂人日记》的是,这篇小说是用第三人陈叙述的。但是,主人公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的日本留学生,文化的冲突以及自身民族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给自己带来的侮辱的经历,与郁达夫本人的经历有着如出一辙的相似。

通篇小说主人公曾多次说到“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强大起来”,且每次发生在自己受挫之后,从最开始与两个女学生的邂逅,到偷窥老板女儿洗澡,甚至到妓院寻欢。为了得到,精神的慰藉,他渐渐地堕入性欲的泥沼而不能自拔,如同吸食大麻一般,陷入了无穷无尽的恶性循环。最终他选择了投海自尽作为结束。

与《狂人日记》相比的话,《沉沦》稍显肤浅,《沉沦》只是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而《狂人日记》则寻求了真理,批判了一群人,引导了一群人。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沉沦》中对性欲露骨的描述对当时的旧社会来说是一次强烈的抨击,在这种争论中,引发了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深层次的思考进而发动革命。

第四篇:残缺的人性我看阿Q正传读后感

殘缺的人性──我看《阿Q正傳》讀後感

四技土木一甲 林俊傑 492021

32看完名作家魯迅所寫的《阿Q正傳》,發現魯迅筆下所寫的阿Q是傳統社會所產生墮落的中國人的典型,就如魯迅所說,阿Q的影像早已存在他的心中好多年了,只是正好有了個機會把它發表出來罷了,而魯迅為何會寫這篇文章,我想魯迅只是為了想要宣洩對人性弱點的看法吧!所以魯迅用帶點諷刺意味的手法來寫出中國人病態的社會和人性的善良與醜惡。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蠻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最贏的「精神勝利法」了,這項特點從文章中的優勝記略以及續優勝記略裡面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的出來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這幾個方向來討論。精神勝利法這個想法是阿Q在遭受到種種挫折後所發明出來的東西,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就連在同儕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腳。而在文章中阿Q為了減輕外力給與的欺壓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痺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就因為這樣使得阿Q以自負來安慰自己,於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許精神勝利法是給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學,自己明明處於劣勢,但是卻又因為外在種種的失落,於是只有用精神勝利法來取得心靈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罷了,它並不會使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它是一個人自暴自棄的表現方法吧。

再來我要以人權的問題來探討,由於阿Q的社會地位非常低,他窮的只能靠出賣勞力才能過活,在文章中有寫「給人家作短工,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撐船便撐船」,但是阿Q他連基本的人生權利也沒有,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連一間棲身的房屋也沒有,只好長年在土榖祠裏落腳,然後必須強迫接受有錢人的欺負,以及村裏人們的戲弄、侮辱,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非常的無奈,在現今社會似乎也是有類似的現象發生,似乎有錢人在社會裡就是老大、而沒錢的就只能成為有錢人底下的玩具一樣被玩弄。就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現在景氣不景氣這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學費稅金卻還是一直漲個不停,也不知道是背後有財團想黑錢還是政府高官在作怪,總覺得平民小百姓的壓力愈來愈重,愈來愈沒有人權的感覺!政府應該要重視這些問題,不要再讓人民的生活更難過了。

終於寫到最後一段了,雖然可能都是我個人的觀點、但是這是我看完這本書體會蠻深的一些問題吧,對於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被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要告訴大家的應該是不要在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2

第五篇:现代导读复习资料-鲁迅与《阿q正传》

鲁迅与《阿q正传》

一、填空题 1、1918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狂人日记》,发表在《新青年》。

2、鲁迅的小说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农民题材 知识分子题材。

3、《阿q正传》中,阿q应对一切困境的方法是精神胜利法。

4、《阿q正传》中,阿q因为追求吴妈 而被赵太爷痛打。

二、选择题

1、鲁迅知识分子题材的主要作品有(abc)。

a.《孤独者》b.《伤逝》 c.《在酒楼上》 d.《明天》

2、鲁迅曾用文言文创作了一篇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小说,是(a)a、《怀旧》 b、《不周山》 c、《补天》d、《新离骚》

3、鲁迅创作的什么作品,体现了新文学创作的实绩,也是中国现代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ac)

a、《呐喊》 b、《故事新编》 c、《彷徨》 d、《二心集》

4、鲁迅的《故事新编》包括了以下几篇小说(abcde)

a、《出关》 b、《采薇》c、《补天》 d、《起死》 e、《理水》

5、以下那部是鲁迅的散文集?(a)

a、《野草》 b、《二心集》 c、《三闲集》 d、《南腔北调集》

6、涓生和子君是鲁迅小说的主角?(c)

a、《药》 b、《高老夫子》 c、《伤逝》d、《在酒楼上》

三、简答题

1、鲁迅小说的两大主题

答:鲁迅的两本小说集主要围绕两大题材而展开:一是农民题材,一是知识分子题材。第一类题材的小说,贯穿着批判国民性的主题;第二类题材小说则是对觉醒后无路可走的知识分子彷徨、困惑灵魂的剖析和自我疗救。第一类小说主要有:《**》、《故乡》、《长明灯》、《明天》、《药》、《阿q正传》、《离婚》、《祝福》;第二类小说主要有《狂人日记》、《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幸福家庭》等。

2、《阿q正传》的主题

答:《阿q正传》的主题: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以引起疗救的注意”。也就是,如实地勾画出国民愚昧麻木的精神病态,批判国民性,以唤醒仍沉睡着的民众。

3、鲁迅的文学意义 答:中国的现代杂文基本上是由“随感录作家群”和“语丝派”先后开辟的,而鲁迅是“随感录作家群”的主将和“语丝派”的坛主。有人曾将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即“闲话散文”独语散文”,而鲁迅在这两种散文创作中都取得了的开创性成果。鲁迅的小说创作,其题材的开阔,人物的塑造和形式的创造等等,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诞生。

四、论述题

1、试论述阿q的“精神胜利法” 答:这部作品的成功首先是创造了阿q这个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他是这个社会等级秩序和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彻底的失败者。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表现的重点,鲁迅所要着力表现的是这种外在赤贫生活背后的另一面:主人翁内在的精神生活结构,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赤贫、难堪、失败、屈辱的境地,阿q竟然有办法将它们转化为种种精神上的“优越”和“胜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独特而卓绝的“本领”。他的“优胜”之术主要有:不承认眼前的失败,追溯过去的光荣和阔绰,指出对方比自己还不如,健忘,转而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弱者,以及盲目从众、无所用心、自轻自贱、随遇而安等。这些法术成了阿q抵抗强者的欺压与欺凌的精神法宝,也是他借以不论现实、忘却屈辱的迷魂汤,他由此得以苟延残喘,放弃事实上的不平、挣扎、反抗。便事实上的失败毕竟就是失败,单靠“精神上的胜利”可以忘却一时,却无法改变现实,阿q最后终于糊里糊涂地被人送上刑场,充当了杀一儆百的“示众”材料。通过阿q这种外在生存处境与内在心理结构之间的巨大悖论和落差,鲁迅所要着重揭示的正是阿q自始至终都缺乏作为“人”的基本自觉,缺乏对于个体生命的清醒意识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生命的爱惜、尊重和自觉维护。阿q的内在精神自始至终处在一种浑浑噩噩、混混沌沌的状态之中,而且就在这样的混沌与迷糊当中活着并死去:这就是鲁迅所一再指出的、被数千年的传统文化的所压抑挤扁了的“沉默的国人的灵魂”,这是鲁迅尽一生攻击不休的国民劣根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他毕生所追求与从事的现代思想文化革命的基本出发点。这正是《阿q正传》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于此尽显无遗。

2、阿q的形象

答:阿q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一个贫穷雇农。无家、无房、无地、无固定职业。靠做短工渡日。这是一个挣扎于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但这个人物却有着复杂而又茅盾的精神性格。阿q穷、地位低下。他在末庄连姓什么的权利也得不到。阿q曾因为认姓赵,是赵的本家而挨了赵太爷的打,人们还说阿q“太荒唐”。阿q曾因追求吴妈,又被赵太爷痛打。此后,未庄也没有人再请他做工,阿q就连出卖劳力的权利也被剥夺了。阿q凭直感思维,性格却复杂。作为雇农,阿q有农民式的质朴,却又有游手之徒的狡猾;他鄙夷权贵,却又以和赵太爷原是本家为荣;他目不识丁,却又固执封建教条,甚至有自己一套“男女”学说;他深恶“造反”,却又向往革命,以为“革命”可以“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最后被革命党当作抢劫犯而遭枪毙还茫然无知

下载《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金锁记》《边城》《呼兰河传》与《阿Q正传》的人性对比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阿Q正传》延伸阅读与探究学习

    《阿Q正传》延伸阅读与探究学习 一、导语 法国文豪罗曼•罗兰读了《阿Q正传》后,激动不已。“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剐苦恼的面孔。一用鲁迅先生在《寄周刊编辑信'的话,“阿Q该是3......

    《阿Q正传》与辛亥革命再议现当代文学论文

    在鲁迅先生为我们留下的巨大遗产中,《阿Q正传》无疑是最杰出的作品。它不仅代表 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和世界水平,吸引了一代代读者和研究者,产生了最为广泛 深远的影响,而......

    《呼兰河传》读后感---质朴与冷漠

    《呼兰河传》读后感---质朴与冷漠这学期,我有幸读到了民国才女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一共有七章,每一章都讲了不同的故事。第一章讲了东北小镇呼兰河美......

    我与小城——萧红的《呼兰河传》

    我与小城 ——萧红的《呼兰河传》 小城,给我的印象一直都是恬静的。这也许,与我家乡是一个恬静的小城有关。小城没有都市的喧哗,也没有乡村的孤寂。但小城却有只是属于它的那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