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与环境话题作文
人与环境话题作文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环境,然而,人类在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带给地球家园。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日渐强大,人类环境的破坏变得日益严重,人地关系矛盾加剧,现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
我们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不能徘徊在无知和狂妄之间对大自然苛求无休。我们既不是大自然的奴仆也不是大自然的主宰。
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开始反思以往的行为对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重新认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逐步构建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新型伙伴关系—人地伙伴论。让我们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认识和解决好环境问题,永远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我们居住的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无休止的“征服”自然和“索取”资源,以掠夺性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大自然向人类亮出了“红灯”。
我们无法阻止前人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就像后人也无法阻止我们去犯同样的错误。如果我们不能阻止当代人自毁家园的愚蠢行为,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也无资源可用,无立足之地!
人类已经警醒,世界正在行动。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
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把青山留给大地,把洁净留给天空,把绿荫留给小鸟,把沃土留给子孙„„让我们在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中,求得永续发展。
当我们陶醉于人类创造的现代文明,庆贺“征服”大自然伟大胜利的时候,各种有形、无形的环境污染正从四面八方悄悄袭来:工业“三废”污染、化肥和农药污染、生活垃圾污染、恼人的噪声污染、眩目的光污染、“无形杀手”电磁波污染„„毒害着我们健康的肌体,破坏着我们美好的家园。
生存还是灭亡?人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觉醒吧!人们,勇敢的直面环境污染带来的生存危机。行动起来吧!人们,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
仰望星空,茫茫宇宙,目前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放眼全球,人口爆炸、森林锐减、水源污染、土地退化„„
我们难以恢复地球往日的洁净。然而,重新营造一个美好的生存世界又是何等艰难。
20世纪70年代以前,对于环境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污染物排放和治理污染源。然而在实践中,人们逐步认识到环境问题并不是单纯的污染问题,仅仅采取工程技术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问题。
保护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没有国际间的广泛合作,没有各国政府制定的法律、法规,没有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就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向环境污染宣战,做坚定的环保卫士,是我们每个人责无旁贷的使命。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创造地球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二篇:人与环境
白色污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白色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越来越大,这一问题始终困扰人们。为此,我对周围环境进行了调查。
在城市、农村、公园、旅游区、河流、铁道旁……散落的废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了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风景的整体美感。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95%的人是把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混”就是造成污染的原因!如果人们把垃圾分开,分门别类进行回收,那白色污染就会大大减少,人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得到改善。
在现代生活中,一次性用品虽然使用方便,但却又带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次性用品既浪费资源有对环境造成了污染。1990年以来,我国塑料包装材料在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他包装材料,1990年至1996年的平均增长率是10%。据我国包装技术协会有关人士介绍,1990年我国包装用塑料150吨,1996年为300吨。资料显示,中国是“白色污染”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目前,我国年需各种快餐盒200亿个以上,方便杯等一次性水具300亿只,其他塑料包装产品数十万吨,单我国铁路客车每年耗用白色餐盒约7亿只,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的垃圾中,一次性塑料用具占垃圾总数的8%以上。这正是因为一次性用品的产生,使我们周围的环境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在调查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开展环保在行动的活动,争做环保小卫士。只要人人都参与环保,我们周围的环境就会得到改善,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
你们也知道,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污染环境,已经把一个美丽的地球毁的不象样了。水渐渐少了,动植物濒临灭绝……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造成的。人们到处砍伐树木,现在全世界平均一年砍掉1100万公顷森林,这是一个多么大的数字啊!人们还随手丢垃圾,那发臭的河面上漂浮着垃圾、那肮脏的树枝上挂着塑料袋、那黑黑的草地上堆着果皮和纸屑。环境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清清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地球渐渐被毁灭,人类也渐渐死亡。
可是,地球一次又一次地原谅我们,希望我们能改正。但是,人类的做法使地球非常失望!人类还象以前一样,过着无忧无滤的生活,人类伤害了臭氧层,使阳光直接照射到人体上,受到伤害。
原来,地球有着清澈的小河,绿绿的森林,蓝蓝的天空。古代,有多少诗人赞美过地球美丽的环境啊!人类既是环境灾难的制造者,也是环境灾难的受害者,更应是环境灾难的预防者。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小做起,携起手来,共同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为我们的孩子们留下碧水、森林、蓝天。
让我们为了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吧!
一、人與環境
未受人為干擾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某些適於生存的生物類,也淘汰了某些不適於生存的生物種類。人原本是自然環境的一份子。他生活在自然環境當中,也依存在自然環境當中。換言之,他需要一個適合他生存發展的生活空間〔生育地〕,他才能夠繼續地生存發展。假使人有意無意地破壞了他周遭的自然環境,那他當然有可能得到肉體上以及。精神上的損失做為報應。誰要是蔑視生態法則,誰就要嚐到大地反撲的惡果。自然對於外力干擾的反應,是既明顯且立即。人要想繼續存活,他就必須維護牠的生活空間免遭破壞。
自整個地球變遷史來看,總是自然提供條件在先,生物尾隨調適在後。人則有役使各種生命的以及非生命的自然資源供為己用的旺盛企圖。這種企圖一旦過於強烈,往往會使得人與自然的關係愈來愈疏遠。舉例而言,都市居民的平均壽命即有偏低的趨勢。而許多人為的污染物質亦不斷加重環境負荷的壓力,從而影響人類的健康與舒適。像農業的過度施肥,即有可能威脅到食品衛生以及醫療保健。過度的輻射線使用以及化學藥品的服用,則會導致遺傳上的突變〔遺傳環境污染〕。環保運動的應時而生,固然是為了避免環境進一步的惡質化,但究其終極目標,仍是以保護人類暨保障健康為宗旨人類,牠的環境,他的效應甚至於他 跟他生態系統之問的互動關係,這就構合成功一門人類生態學〔Human Ecology〕了。一些現代生活當中遭遇的特殊問題,像護士的值夜,長程搭機的時差甚至於新聞從業人員的晝伏夜出,究竟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何等影響以及人體機能又是做出何等調適,當然就成為這門學科的熱門課題了。至於人類處於不同的人工暨科技環境究竟會做出何等的行為,這也逐漸成為本學科的新興課題。
所有的科技,所有的文明,都不可能自外於環境,當然也因此會對環境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工程師的社會職責,實乃秉承民意的預囑,參與投入公共工程的規到與設計。為求達成全民福祉,工程師勢必要培養恢宏的氣度,全盤綜理並審度各種建設問題之所由〔各種生態影響〕。大家對此有一共同的認知,那麼每一位工程師所從事的工作,事實上就是環境保護。
二、生態學或環境保護
所謂「生態學」,乃指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甚至於生物與環境之 間互動關係的科學。生態學的研究取向,在於探討未受人為干擾或已 遭人為破壞的環境當中生命的綜合關聯,並進而細究不同生育地(Habitat)與其生物群集(Community)之互為關係,甚至於闡析各種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方式。
生物世界的某一部份發生變化,必牽連其它部份作相對應之變化。生態學的研究宗旨,無非設法掌握環境影響究竟有那些因素以及這些環境影響及於生物時究竟會造成何等預期的調適或損害現象。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
(1)環境污染的緣起
按照「成長的極限」原書作者Danis Meadows的看法,人類一方面想要在既定的生存空間裡面儘可能求其活動擴張,另一方面卻不免遭受有限物質的供給而必須設法自行約束。如此情況下,環境往往因供求失調造成緊張,進而引發污染現象,毋寧是勢所必然。
三、環境污染與環境規畫(2)環境規畫
俗語說:「預防勝於治療。」這是因為預防工作較省事、較不費錢,而治療工作卻是既費事又費錢。若以此證之於環境保護,我們就會發現到,這句至理名言竟是如此橫遭忽視,讓人只得搖頭嘆息。誠然,百分之百的污染預防事實上有其無法執行的困難,可是污染危害若能及時採取補救措施予以有效遏止,那總比袖手旁觀任其坐大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好得大多,此即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真義所在。
自然環境 環境若處於自然而無人為破壞的情況下,它可說是呈一種均衡狀態。人為的破壞則可能置環境於不平衡狀態,在某種情況下,甚而豉成嚴重的災變。災變通常突如其來,令人措手不及,無法調適,因此構成重大的危害。至於環境本身在自然狀態下固然無時無刻不在變,唯其進展甚緩,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做相對應的調適,危害自是有限。在大規模榛柸未啟的洪荒地區,例如巴西的亞馬遜森林當中,自然運轉有它自己特殊的一套運作方式,並未受到人為上的任何干擾。唯這種地區在現今世界上是愈來愈難求,愈來愈稀罕了。有鑒於此,許多文明國家特地把一些多多少少向處於自然狀態的地區劃設為保護區加以悉心維護。在高度工業文明的國度裡,這些珍貴的自然景觀不啻是國民休閒與觀光渡假的最佳去處。因此,如何設法使得觀光旅遊與自然保護兩者並存並榮,乃是環境規到作業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環境科技
環境規劃之所以能夠落實紮根,倘得依據「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代為執行。此所謂環境科技〔環境工程〕乃指所有有助於創造環境保育以及環境衛生處理條件的學問。唯無論我們環境保護科技多麼進步,其可能解決環境問題的效率永遠無法達到盡善盡美。這是因為一種新科技在證實能夠有效解決某個舊問題的同時,它也宣佈了新問題已然到來,因此,環境保護必須永無止境地採掘新的科技以及新的處理方式。區域與都市計「有關我國區域計畫以及都市計畫的法令基礎,乃係載明於以下的規定: a.區域計畫法。b.都市計畫法。
區域綜合發展的規劃作業,除須注意當地自然環境條件而外,亦須同時兼顧當地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需求。區域計畫當中很重要的一項任務乃是指陳區域何者宜作為生態保護區、何者宜做為遊憩發展區。無論生態保育區抑或遊憩發展區,兩者皆須有明確的建築以及使用管制規定,以資紓解甚或調節國土內部既有的土地使用紛爭。
五、重要名詞解釋
生物圈(Biosphere)係指地球上可供生物生存的空間總稱。這包括了地殼的表面(陸域以及海域)暨其周圍的大氣層。土壤地層愈深,生存條件愈差,生物種類與數量亦愈少。至於海洋,即使在最深處,依然可以發現某些生物的存在。
生界中的生物以及非生物環境因素皆有其生態循環法則,且一直呈變化狀態。像氧、碳、氮、水以及其它物質循環,所有生物體全都參與其間。茲以樹葉為例:當它長在樹梢的時候,屬於植物體的一部份,且能以同化作用進行物質循環。當它落到地面的時候,那就成為土壤的一部份,並提供服務給各種的土壤生物。最後,樹葉會轉變成為腐植質,再度做為植物營養的來源。
生育地(Habitat)亦有人稱之為棲生地,則指某一別具特色且較易界定範為的生活空間,可讓不同種類的生物個體賴以維生甚或繁衍。舉例而言,一個湖泊的岸邊附近,一片草原,甚或一片山林,皆可謂之。
群集(Community),乃係指不同種類的生命體〔植物以及動物〕,經由長期適應生育地特殊環境條件後,所形成的社會組合。在此社會結構之下,包含有自營生物以及異營生物。自營生物主要係由綠色植物組成,具有能力把無機物質轉化為有機物質。異營生物,如:動物、真菌以及細菌等,則必需以有機物質做為營養來源,因此可說是仰賴自營生物而維生的。
生態系(Ecosystem),即指生物群集與其周圍非生物性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如此的生態系統,本身即為一相當獨立的完整體;它既可影響外界,亦可被外界所影響。生態系統依其規模大小,亦可分類為主系統、次系統甚或更微小的單元。舉例而言,高山箭竹林可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而台灣整個島嶼也可以稱之為一個生態系統。兩種生態系統,固然有土、次之分,但兩者互為影響且具某種程度的依存關係,自無庸贅言。
某些生物種類一旦遭遇到外在環境的輕微變更,即呈相當程度的損失,某些其它生物種類則未必如此。
不可能自外於生態系統。人既然有可能污染或破壞環境,環境當然也有可能污染或破壞人。
第三篇:人与环境
人与环境
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对于人类生存是必不可少的,但对于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还没有找到很好地协调人类生存与环境的矛盾的出路,使自然环境状况总体上趋于良性循环之前,人类对自然的利用更多的仍是掠夺型的。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地球上原有的森林植被锐减,农牧业生产导致的过度的土地开发,使土壤的肥力损失,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碱化日趋严重。人类在不断损失可耕地资源的同时,也使宝贵的淡水资源遭到污染,特别是现代工业的消耗方式和城市生活方式,使人类的用水总量迅猛增加,大大超过了自然水源的恢复和补充能力,遇到枯水年份,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会发生水荒,而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其他生物活动受到限制,众多物种遭到灭绝,也大大降低了城市公共卫生和健康设施的功能,增加了环境因素的致病性。
人类日常生活和工业向大气排放过量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硫化物及其他化学成分,破坏了地球的臭氧层和气圈构成,引起了酸雨、光化学烟雾和温室效应,增加了近地大气中的粉尘量,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的威胁。此外,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废渣、废料、生活垃圾,以及核放射污染、电磁污染、噪声污染、信息污染等,都加速了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环境的负效应和消极结果日益明显化。
人类对动物的任意捕捉和宰杀,肆无忌惮地食用野生动物以及不合理的饲养等,其结果更是严重影响了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仅是最近十年来人类所患的与病毒有关的新疾病中,经科学研究发现,其中就有大约四分之三是来自动物的。
社会发展要以相应的生态平衡关系为基础,要依赖社会内部关系和外部自然环境联系的状况来界定,这是一个比一般生态平衡更为复杂的问题。如果社会与环境之间的能量、物质、信息等交往渠道不畅以致被某种因素所阻塞,就必定要危及社会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甚至可能导致社会文明的消亡。同样,如果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平衡的关系被破坏,不仅能够导致局部生态平衡的彻底崩溃,而且也最终会危及到社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危及到社会经济中各种矛盾的解决,还会对社会的政治、法律、思想、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产生巨大的压力和作用。
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对自身与外部世界联系的探索也是无止境的;人类持之以恒地追求健康,并将不断地与危害自身健康的各种疾病和灾害抗争,这些都是摆在人类面前的永恒主题。可以预见,随着人类与环境接触面的不断拓展,自然界中各种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和特性,将会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并随时考验人类的应对能力。
人类的优势在于能够积极地探索和认识环境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深层本质,从而能动地改善和调整各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和活动,以自觉地寻求各种环境因素和系统的平衡。可以这样说,人类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并最终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过程,就是认识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人类努力改善现实和把握未来的能动性过程。人们应该看到,人类最终抛弃轻视自然、奴役自然的环境观,直至对人类中心论的文化定势进行反思,彻底停止不文明行为,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是对人类自身的保护。人类也只有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才能根本改善自身的生存状况。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繁殖的家园,但是近年来我们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如果我们不加以重视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失去这个赖以生存的唯一的家。面对这个影响到全人类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可以切实解决问题的答案。人类与自然环境(包括自然资源)的关系,无非就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朋友、伙伴的关系;一种是主仆、敌对的关系。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时,我们要正确地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
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有一种认识,认为为了显示人类的力量,人类应当“主宰”自然,成为大自然的“统治者”。必须重新确定人类在大自然中的地位,人类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类应该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善良公民。大自然中的生物,并不是人类的奴隶,不是为人类而诞生的。
如果有一天,我们抬起头看到天空已不再是蓝色,我们脚下踩着沙漠而不是肥沃的土地,河水湖水非得经过多层净化才能饮用,我们的孩子只能在自然博物馆里参观熊猫、大象的标本。那么,一切都晚了。
毋庸置疑,造成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正是人类自己,是我们乱坎滥伐,疯狂掠夺资源,制造污染。我们用五千年时间终于建成了现代文明,现在却在用几百年或者几十年的时间亲手毁掉它。所以说,环境保护必须以人为本,从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开始。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
只要人们能够正确认识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护自然,自然就能够成为人类的挚友,为人类谋福利、创幸福,让人类感受到自然的博大胸襟和优美环境。低碳经济便是这样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
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形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我们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二,是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戒除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
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三,是戒除以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面子消费”、“奢侈消费”的嗜好。
人们要实现宏大的节能降耗战略,或许要取决于很多细微之处。人们应看到,这“细微之处”不只是制造业、建筑业中许多节能技术改进的细节,也包括日常生活习惯中许多节能细节。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生活习惯中浪费能源和碳排放的数量看似微小,一旦以众多人口乘数计算,就是巨大的数量。科技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工作者都有责任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向公众开展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创意活动和普及工作,使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贡献”的科学发展决策,变为全民的实际行动。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担当,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难得机遇。推行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包括制定指导长远战略,出台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但也需要企业认清方向自觉跟进,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集体行动”。只有更多企业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自觉跟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步伐时,中国向低碳经济转换才有现实的基础和未来的希望。
2010年5月15日
第四篇:人与环境
ZHCYY
人与环境
环境指的是围绕着人和一切生物的一切外在条件,包括环境、城市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方式、文化心态以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
一、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想
马克思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简单的说:人能够将环境美化,美化后的环境同样可以影响人的行为,不自觉的去保护环境。即:人能改变环境,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矛盾的最终解决,只能诉诸于人实践的历史发展(实践及其发展)。所谓“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就是说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人化、人的文化化和文化的人化的彻底完成,亦即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的异己化关系被最终超越,从而使人的改变与环境的改变,不再表现为两种互为外在的而且相互否定和矛盾的规定,而是完全变成两种互为内在的同一个过程。
二、当今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
在人与文化环境的关系问题上,有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的规定。人与环境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相生的,在“相对”的阶段中,人改变环境,让环境来顺应人,或人被环境改造,一旦度过相对的阶段,人与环境便会进入“相生”的阶段,彼此“和平共处”,但这种“相生”是好是坏则因环境、因人而异。
从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特定历史际遇看,把握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应注意对环境的理性和价值的双重审视。由于社会、文化、技术以及信息交流有了飞速的
ZHCYY
发展,人类生存和行为在范围上已经大大扩大,上也大大丰富与加深,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要求;而是要解决人类生存与行为的全面要求与提高生活的质量;充分地满足人们置身环境中的生理与心理需要。因此,人们对其自身环境生存与行为质量认识程度,以及环境的美化、科学化、合理化和完善化的程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也就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注意人与环境和价值的和谐关系。
三、道德
1、定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
2、功能
2.1.认识功能
道德是引导人们追求至善的良师。它教导人们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 国家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导人们正确地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正确地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道路。
2.2.调节功能
ZHCYY
道德是社会矛盾的调节器。人生活在社会中总要和自己的同类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通过社会舆论、风俗习惯、内心信念等特有形式,以自己的善恶标 准去调节社会上人们的行为,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使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臻于完善与和谐。
2.3.教育功能
道德是催人奋进的引路人。它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树立正 确的义务、荣誉、正义和幸福等观念,使受教育者成为道德纯洁、理想高尚的人。
2.4.评价功能
道德是公正的法官。道德评价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力量和人们内在的意志力量。道德是人 以评价来把握现实的一种方式,它是通过把周围社会现象判断为“善”与“恶”而实现。
2.5.平衡功能
道德不仅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要求人们端正对自 然的态度,调节自身的行为。环境道德是当代社会公德之一,它能教育人们应当以造福于而不贻祸于子孙后代 的高度责任感,从社会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社会生产,维持生态平衡,积极治理 和防止对自然环境的人为性的破坏,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正常关系。3.中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4、社会的荣辱观—社会道德的最低限【八荣八耻】
ZHCYY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5.道德与法律
道德总体而言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因为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但它在实践中又具有不能回避的尴尬境遇,因为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而就人文而言,我们不能强制要求人们都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的。所以说,道德是法律最基本法理的来源,但不能替代法律而存在。道德是对自我形为的约束,是自发自律的形为;法律是从外部对人的形为约束,是外发外律的形为。道德是法律的外延,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四、不要忽略自身的影响力
影响力,指用一种为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表明了一种试图支配与统帅他人的倾向,从而使一个人才去采取各种劝说、说服甚至是强迫的行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或行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影响力,你的任何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影响着身边的人。
ZHCYY
构成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1、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法律;职位;习惯;暴力。
2、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品格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情感因素。
五、案例分析
彭宇案
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时被撞倒摔成了骨折,经鉴定确认为8级伤残后,指认救人的小伙彭宇是撞人的,同时索赔13万多元。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小悦悦事件
两岁女童接连遭遇两辆汽车碾压,18名路人无人施救,一名捡破烂的阿婆的善良援救反被质疑为“想出名”。
以上两个案例引发舆论的沉痛反思,社会怎么让人变得如此冷漠、冷血,道德被搁置,善良反被嘲弄。我们不得不直面残忍的现实——人性冷漠、心灵麻木、道德滑坡这一是普遍且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是有着优量传统美德的民族和国
ZHCYY
家,虽然目前缺少高昂的道德底气。
在一些人看来,不害人、不做亏心事就是遵守道德,对他人的疏离、麻木、冷漠则与道德无关,是某种现实下的无奈。这样的想法充满自私和自以为是,是对道德责任的自我逃避。还有人认为,冷漠现象不是道德能够解决的问题,需要诉诸于法律。这样的论调是忽视道德基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唯法思维,只会造就一个更加冰冷的社会,道德问题必须从道德本身入手。
当对倒地老人扶还是不扶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时,可以断言,发生小悦悦事件就是一个必然,我们没法同意小悦悦事件是个孤立的、偶然的事件。
小悦悦事件,我们表现出的痛苦相当可疑,我们的咒骂缺乏内在的力量,我们的正义感从一开始就摇晃不已。当我们迫不及待地发表道德演说之后,我们是否真正愿意追随这种信念,为‘社会道德’的改变和提升尽绵薄却尊贵的力量?每一名公民个体的力量诚然渺小,但却尊贵,而汇聚这样的力量,基本公德无法立足的社会基础才可能被一寸寸撬动。一个基本的道理是,我们再对社会痛心疾首,而社会本身终究无法反思和改进,使社会趋善,这副担子实际上仍然只能由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公民个体肩荷。一个能动的主体,其对社会的责任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层面来论,消极的层面,是洁身自好,积极的层面,则是绝不放弃自己追求更幸福更有尊严生活的权利,与一切恶和非正义抗争。公民对社会尽这种起码的责任,很多时候常常只需要一点良知良能,就像那个心疼得赶紧抱起小悦悦的陈贤妹一样。
道德滑坡是市场经济之果的荒谬判断和道德冷漠是教育失败的简单说法都不足以令人信服。再来看看我们的最美“乞丐哥”。
最美“乞丐哥”
ZHCYY
12月5日,浙江舟山一座大厦14楼楼顶,一名中年男子站在护栏外意欲轻生。警方及时赶到现场,正在僵持之际,一名在当地以乞讨为生的安徽籍残疾男子对着楼顶大喊,试图用自己的经历去劝解这名轻生的男子。与此同时,楼底下沾满了四肢健全、头颅高昂的围观群众,更有一名时尚女郎含笑漠视而过。细看高楼下的人群,有人嬉笑、有人呆滞,皆双手环抱于胸前,在寒冷的冬天里闲适地看热闹,他们也将“围观”表现得淋淋尽致。
令人欣喜的是,这名轻生男子最终被家人劝解下楼,一个生命得以重生。一个身患残疾不能行走的乞丐,他用自己残缺的身体、亲身的经历去劝导这名轻生的男子,他使我们看到,他的身份尽管卑微,却有着一颗鲜红火热的心。有的人虽然很完整,灵魂却已经残疾,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灵魂却很完整。
我们的社会处在现代化的进程中,道德体系同样面临传统道德的继承和向现代道德的转型。社会生活出现变化,就需要新的道德价值秩序来规范和引领。反思道德滑坡和道德被边缘化,同时达到社会道德最基层,甚至连荣辱观都因为利益而不存在的现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在充分认识道德的作用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带动身边的人,从历史文化的延续、现代化起步的原点一步步来探寻,每个不同的时段,对道德发展的得失究竟如何,从而在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查漏补缺,重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能为最大多数国民接受的道德价值体系,创造一个美好的道德环境,同时影响这我们每一个人。
第五篇:人与环境
第五章 人与环境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明确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概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措施。3.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过程与方法
1.搜集相关资料,分析说明摁扣增长带来的问题。2.举例说明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生态伦理道德,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2.确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前导学
一、人类影响环境
1.人口增长:尽管我国已经进入_____(高,低)生育水平的国家行列,但由于____________大,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200万左右。因此,控制人口数量是我国人口政策的重点,我国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继续实行_______________政策。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人口迅速增长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双重压力下,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尤为严重。例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环境污染当中,过多的SO2、CO2使大气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而产生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如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效应。人口增长引发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类的活动超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造成了破坏。
二、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1.生物多样性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2.生物多样性类型:
(1)_____________(也叫基因多样性):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总和。(2)_____________:指生物种类的丰富度。
(3)_____________: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的组成、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3.原因:生物多样性是_______________的结果。4.价值:对于人类而言,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____价值和___________价值(即“生态价值”),以及潜在价值(指的是“目前未知的价值”)。
5.目前状况:由于人类对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许多动植物已经绝灭或正濒临绝灭,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的速度正在加快。
6.保护措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和立法保护等。
7.人类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
反馈矫正
1.为解决人口问题,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A.提倡早婚,晚育 B.减少城市人口比重
C.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D.开垦荒地,增加耕地数量 2.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A.水资源危机严重 B.土地沙漠化严重 C.酸雨和温室效应 D.太阳黑子活动频繁
3.在过去的2亿年中,自然界大约每27年就有一种植物从地球上消失,每个世纪有90多种脊椎动物绝灭。而现在物种绝灭的速度是自然绝灭速度的1000倍,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 B.基因突变 C.生存斗争 D.人为破坏
4.造成野生动植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选择 B.人类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C.物种退化 D.人类过度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并造成栖息地污染和改变 5.下列各项中均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的是()①提供食物 ②调节生态平衡 ③提供燃料 ④净化空气 ⑤提供药物 ⑥提供织物原料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 6.在江苏盐城,人们将丹顶鹤的栖息地建成了丹顶鹤自然保护区,采取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就地保护 B.迁地保护 C.防止滩涂破坏 D.恢复生态与环境 7.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 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
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放归实验 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
8.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实例中,属于间接价值的是()A.大自然中许多生物多姿多彩,具有观赏价值 B.森林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C.有些生物的特殊功能对科学研究具有启发作用 D.对人体有害的病原体存在尚不清楚的价值 9.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保护天然林”和“退耕还林(草)”是两项重要内容,采取这两项措施的首要目标是()
A.开展生态旅游 B.发展畜牧业 C.增加木材产量 D.改善生态环境
迁移创新
10.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造成的。从进化的角度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成的。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水平的多样性。
(4)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国70多万只家养蜜蜂箱和近万种野生蜜蜂是虫媒植物繁衍后代的“红娘”,尤其对多种农作物、果树、牧草、蔬菜和其他经济植物的产量和质量提高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一事实体现了蜜蜂的()A.直接价值 B.间接价值 C.潜在价值 D.科学研究价值
第五章 人与环境
课前导学
一 人类影响环境
1.低
人口基数
计划生育 水资源危机
森林破坏
土地资源丧失
环境污染
酸雨
温室
环境的承受能力
结构
功能
二 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2.(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 3.生物进化
4.直接
间接
5.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6.就地保护
迁地保护
7.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保护环境
不危及后代生存发展。
反馈矫正
1-9
CDDDB ACBD 迁移创新
10.(1)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
DNA分子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生物生存的不同环境对生物进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3)生态系统
(4)遗传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建立自然保护区(5)A
共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