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

时间:2019-05-12 08:1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

第一篇: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

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

李益明王保存

(杭州市人民检察院 研究室,杭州310014)

摘要:《刑诉法》关于检察院在对监管机关刑罚执行和活动中的法律监督方面仅仅只是作有原则性的规定,并且规定的范围不科学,以致一些司法解释也存在类似问题。检察院对刑罚执行和活动中的法律监督权在《刑诉法》中规定得相对较弱,尤其在对看守所留所服刑罪犯的减刑、假释的提名权的法律监督领域。因此,我们建议立法机关在修改《刑诉法》时引起关注,以保障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刑罚执行和活动中同样强大。

关键词:法律监督刑事诉讼减刑假释建议权减刑假释提名权刑罚执行领域

On the Necessity of Granting People's Procuratorate the Nomination Right of Executing the Petition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or Release on robation

Li YimingWang Baocu

(Research Office, Hangzhou People’s Pr ocuratorate, Hangzhou 310014)

Abstract: Law supervision right over the execution of panel punishment and the prison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of People's Procuratorate stated by the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is just necessitous regulations and the scope of it stipulated is imperfect, which lead to some similar problems with judicial interpretation.While having law supervision right in other area of criminal prosecution, People’s Procuratorate enjoys relatively limited law supervision right according to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especially the nomination right of executing the petition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or release on probation.Therefore, we suggest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blem while the legislature is revising the Chines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so that People's Procuratorate can have a law supervision right over the execution of panel punishment and the prison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as strong as that in other area.Key words: law supervision;criminal prosecution;suggesting right over the petition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or release on probation;nomination right of executing the petition for reduction of sentence or release on probation;the execution area of panel punishment

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监所检察部门是人民检察院对监管机关刑罚执行和执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的责任机构,其具体的监督内容由人民检察院派驻监管单位的检察院、室、员代表人民检察院执行。其中,看守所内在押罪犯是否能够依法获得减刑、假释就是它监督的重要内容之一。1当前存在人民检察院监督权力较弱的缺陷

随着我国司法实践的发展进程,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力的行使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尤其在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上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强化,监督理论和监督实践的不断发展,推动了我国检察事业的发展。比如立案监督权利属于诉权,对于侦查机关存在的有案不立的情况,人民检察院的及时依法监督立收稿日期:2008-02-15

作者简介:李益明(1975-),男,四川仪陇人,硕士,主要从事《刑诉法》等方面的研究。

案权已经为公安等侦查机关所采纳并且执行。

同理,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和活动中发生的由看守所提请中级人民法院的对在押留所服刑罪犯的减刑、假释,也应当有向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假释的建议权力(因为建议权包括了对具体罪犯的提名。为了表述方便,下面简称提名权)和减刑幅度的请求权力。但是,对于刑罚执行领域,由于现行《刑诉法》的规定表述太原则,很笼统,缺乏科学性,故没有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的提名权力和减刑幅度的请求权力。相关的《刑诉法》法条反而明确规定了只能由监管单位来行使对罪犯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请呈报减刑、假释的提名权力。相关的司法解释也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有对看守所等监管单位对罪犯减刑、假释提名的审核权力。因此,人民检察院在刑罚执行中对看守所等监管单位的此项监督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无法对减刑假释的刑罚执行和活动开展切实有效的监督。

对于刑罚执行的司法实践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特殊情况,则会有以下的监督无力现象。比如,人民检察院在审核中认为看守所等监管机关对于罪犯减刑、假释的提名不符合法定条件,持否定意见,而看守所等监管机关仍旧可以不采纳,而径自向中级人民法院呈报对罪犯的减刑、假释建议,那么人民检察院对监管单位执行刑罚活动的法律监督只能在法院的裁定书下达后被动地事后开展。又如,人民检察院在日常的监所检察中,对已经符合法定减刑、假释条件的罪犯,认为应当向中级人民法院提名建议减刑、假释时,而看守所等监管机关却可以依独家享有提名权(以及该权力中所包含的不提名权),并不提名交人民检察院审核,这对于刑罚执行这个重要的刑事诉讼领域,人民检察院又如何开展法律监督?如果一旦出现上述特殊情况,只能产生人民检察院在刑罚执行和活动领域中的法律监督权力不但相比它在刑事诉讼其他领域中较弱的后果,甚至在特殊情况下还会出现无法监督的尴尬局面。

2《刑诉法》、司法解释等相关规定不科学

由于《刑诉法》在对刑罚执行和活动监督的内容上仅仅是原则规定,缺少了人民检察院如何开展对看守所刑罚执行和活动监督的具体职责和权力。因此,在具体的刑罚执行和活动监督实践中一旦出现争议,人民检察院比较难以完成法律监督的职责,而且有关司法解释也存在类似情况。比如现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款的规定:“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罪犯,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表现或者立功表现,应当予以减刑、假释的时候,由执行机关提出建议书,报请人民法院审核裁定。”同时,该法第二百二十二条又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作出最终裁定。”

由于《刑事诉讼法》的上述规定缺乏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这个执行机关提出减刑罪犯名单的事前具体监督职责的规定,即人民检察院应当有向人民法院提出对罪犯减刑、假释的提名建议权及对看守所提名的否定权,以及对减刑幅度的请求权力,因此都不能够具体体现人民检察院对在押罪犯是否能够依法获得减刑而开展的法律监督工作。

而根据现在施行的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司法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减刑、假释工作会议纪要》的通知(浙高法[2002]188号文件,以下简称《罪犯减、假纪要》)和浙江省公安厅、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浙江省看守所留所服刑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的通知(浙公发[2003]21号,以下简称《罪犯奖惩办法》)等文件,也只规定了人民检察院的监督权利,并没有明确具体地规定检察院对罪犯减刑、假释的建议提名权。因此,检察院监督权中的提名权由于没有具体明确落实在文件中,仅仅只有审核权,而监督权利中的对符合法定条件罪犯减刑、假释的提名权、请求权根本无从行使。

而且最为引人注目的是,《罪犯减、假纪要》第五条法律监督中第(一)条还规定“各监狱、看守所

对人民检察院的审核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继续提请或呈报”。这说明,虽然该《罪犯减、假纪要》已经在司法解释的层次上延伸了《刑诉法》规定的人民检察院的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权利,具体赋予了监管机关在对罪犯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请或呈报减刑、假释时,人民检察院有审核权,但是,该文件在“各监狱、看守所对人民检察院的审核意见,可以采纳,也可以继续提请或呈报”的特殊情况下已经将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排除了。因此,在遇到罪犯减刑、假释时的具体过程中人民检察院对于刑罚执行领域的监督权的行使实质上已经被剥夺。此时的审核权利已形同虚设,不但检察院法律监督权力中依法应当有的对罪犯减刑幅度的请求权丧失殆尽,对罪犯假释的请求权丧失殆尽,而且,检察院对罪犯减刑、假释的建议即提名权利也根本上被取消,更不必谈对看守所提名的否定权了。虽然形式上检察院不但在监狱、看守所等监管机关对罪犯向人民法院提请、呈报减刑、假释方面行使了合议权和审核权,但实质上在特殊情况下则可能出现由监管机关即看守所、监狱不采纳检察院的提名权,或者不采纳对看守所、监狱提名的否定意见而独家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请、呈报的情况。而人民检察院只能等待人民法院裁定做出后,事后行使对裁定是否合法的监督权利。

这种可能性是由于司法解释中权利设置不明确、不科学所造成的。一旦可能成为现实,不但违背了《刑法》中刑罚的本意和《刑诉法》监督程序的本意,更加严重的是还违背了《宪法》赋予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地位及法律监督权力的具体实施的立法本意。况且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检察院参与的所谓合议或者审核根本没有检察权力的性质。监督已经成为一种形式,而且仅仅只是形式,人民检察院对看守所等刑罚执行机关的法律监督根本无法具体、同步、动态地落实和体现。这不仅仅在对罪犯减刑、假释这一重要环节出现了法律监督的空白,而且还由于只能够在事后才可以依法开展监督的原因,不但浪费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司法成本,而且由于缺少法定的事前监督的法律空白,还有可能在刑罚执行领域产生徇私舞弊等司法腐败现象。

3有必要设置人民检察院对减刑、假释的提名权

但是,我们更应当注意解读的是《刑诉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这条规定恰恰就是人民检察院对刑罚执行和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的权力的宪法授权,是检察院对于刑罚执行进行法律监督的根本权。

虽然该条规定非常原则和笼统,但是,正如同前面讲到的人民检察院的立案监督和量刑请求等项权利的产生过程一样,该条不但包含了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对罪犯减刑、假释提名权利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还一定包含了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对罪犯减刑、假释提名权利活动违法时进行监督,即依法包括了可以对执行机关提名的否定;同时,依该原则性法条引申出来,人民检察院依法也有提名权力,因此而产生了人民检察院的提名权。

因此,应当明确的是,《刑诉法》的该条款仅仅是原则的、概括性质的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在减刑、假释中应当有的提名权和同步开展法律监督的权力。问题是该条规定的“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没有具体化。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引起争论并且操作性不强,往往出现以下一些现象:执行机关在合议中对罪犯的减刑、假释提名不采纳人民检察院的否定监督意见、不采纳减刑幅度过大的否定监督意见,或者不采纳由人民检察院提出的依法应当对罪犯减刑、假释提名的肯定意见,不采纳依法应当对罪犯减刑幅度过小的否定监督意见等,而不顾人民检察院的审核意见,并且由看守所独家向人民法院呈报执行机关自己独家的提请意见和材料。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它对刑事诉讼法律的各个主体实施该法律的监督。依《刑诉法》的规定,不但应当是重点的,而且更应当是全面的,并依法应当具有绝对性和权威性。因此,在刑罚执行

领域,不仅要重视对于审判机关中级人民法院有关减刑、假释裁定的事后监督,更重要的是对看守所等监管机关对于罪犯减刑、假释的提名建议的事前监督。若法院、看守所或者包括检察院自己的法律行为,在确实违反了法律错误的实施后,对于人民检察院正确的监督意见,它们只能够采纳和执行。这些是《宪法》授权的法律监督地位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因此,改变人民检察院在刑罚执行领域监督权力软弱的现状也成为必然,并且更应从立法的前提下规定上述提名权和请求权。只有这样,才符合公平、公正的法律本意和完善的法律构架,才能使各个司法机关的权利依宪法地位而完整、正确的贯彻落实在刑罚执行这个严肃的司法领域,才能更好地让公开、公平、公正的本意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执行。

[责任编辑:王学明]

第二篇: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规定

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 假释案件规定

(2014年7月2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十二届检察委员会第25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减刑、假释法律监督工作,确保刑罚变更执行合法、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检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减刑、假释案件的提请、审理、裁定等活动是否合法实行法律监督。

第三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应当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对减刑、假释案件提请活动的监督,由对执行机关承担检察职责的人民检察院负责;

(二)对减刑、假释案件审理、裁定活动的监督,由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负责;同级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不承担检察职责的,可以根据需要指定对执行机关承担检察职责的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下级人民检察院发现减刑、假释裁定不当的,应当及时向作出减刑、假释裁定的人民法院的同级人民检察院报告。

第四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依照规定实行统一案件管理和办案责任制。

第五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执行机关移送的下列减刑、假释案件材料后,应当及时进行审查:

(一)执行机关拟提请减刑、假释意见;

(二)终审法院裁判文书、执行通知书、历次减刑裁定书;

(三)罪犯确有悔改表现、立功表现或者重大立功表现的证明材料;

(四)罪犯评审鉴定表、奖惩审批表;

(五)其他应当审查的案件材料。

对拟提请假释案件,还应当审查社区矫正机构或者基层组织关于罪犯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影响的调查评估报告。

第六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检察院应当进行调查核实:

—1—

(一)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系职务犯罪罪犯,破坏金融管理秩序和金融诈骗犯罪罪犯,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罪犯,严重暴力恐怖犯罪罪犯,或者其他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社会关注度高的罪犯;

(二)因罪犯有立功表现或者重大立功表现拟提请减刑的;

(三)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减刑幅度大、假释考验期长、起始时间早、间隔时间短或者实际执行刑期短的;

(四)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考核计分高、专项奖励多或者鉴定材料、奖惩记录有疑点的;

(五)收到控告、举报的;

(六)其他应当进行调查核实的。

第七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采取调阅复制有关材料、重新组织诊断鉴别、进行文证鉴定、召开座谈会、个别询问等方式,对下列情况进行调查核实:

(一)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在服刑期间的表现情况;

(二)拟提请减刑、假释罪犯的财产刑执行、附带民事裁判履行、退赃退赔等情况;

(三)拟提请减刑罪犯的立功表现、重大立功表现是否属实,发明创造、技术革新是否系罪犯在服刑期间独立完成并经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四)拟提请假释罪犯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生活来源和监管条件等影响再犯罪的因素;

(五)其他应当进行调查核实的情况。

第八条 人民检察院可以派员列席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评审会议,了解案件有关情况,根据需要发表意见。

第九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罪犯符合减刑、假释条件,但是执行机关未提请减刑、假释的,可以建议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

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执行机关抄送的减刑、假释建议书副本后,应当逐案进行审查,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发现减刑、假释建议不当或者提请减刑、假释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在收到建议书副本后十日以内,依法向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同时将检察意见书副本抄送执行机关。案情复杂或者情况特殊的,可以延长十日。

第十一条 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减刑、假释案件的,人民检察院应当指派检

察人员出席法庭,发表检察意见,并对法庭审理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

第十二条 出席法庭的检察人员不得少于二人,其中至少一人具有检察官职务。

第十三条 检察人员应当在庭审前做好下列准备工作:

(一)全面熟悉案情,掌握证据情况,拟定法庭调查提纲和出庭意见;

(二)对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有异议的案件,应当收集相关证据,可以建议人民法院通知相关证人出庭作证。

第十四条 庭审开始后,在执行机关代表宣读减刑、假释建议书并说明理由之后,检察人员应当发表检察意见。

第十五条 庭审过程中,检察人员对执行机关提请减刑、假释有疑问的,经审判长许可,可以出示证据,申请证人出庭作证,要求执行机关代表出示证据或者作出说明,向被提请减刑、假释的罪犯及证人提问并发表意见。

第十六条 法庭调查结束时,在被提请减刑、假释罪犯作最后陈述之前,经审判长许可,检察人员可以发表总结性意见。

第十七条 庭审过程中,检察人员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案件事实、证据,需要补充鉴定或者重新鉴定,或者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的,应当建议休庭。

第十八条 检察人员发现法庭审理活动违反法律规定的,应当在庭审后及时向本院检察长报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纠正意见。

第十九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人民法院减刑、假释裁定书副本后,应当及时审查下列内容:

(一)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予以减刑、假释,以及起始时间、间隔时间、实际执行刑期、减刑幅度或者假释考验期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二)人民法院对罪犯裁定不予减刑、假释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人民法院审理、裁定减刑、假释的程序是否合法;

(四)按照有关规定应当开庭审理的减刑、假释案件,人民法院是否开庭审理;

(五)人民法院减刑、假释裁定书是否依法送达执行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条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裁定不当的,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依法向作出减刑、假释裁定的人民法院提

出书面纠正意见。

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减刑、假释裁定提出纠正意见的,应当监督人民法院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以内重新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并作出最终裁定。

第二十二条 人民检察院发现人民法院已经生效的减刑、假释裁定确有错误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提请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依法另行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定。

第二十三条 人民检察院收到控告、举报或者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在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涉嫌违法的,应当依法进行调查,并根据情况,向有关单位提出纠正违法意见,建议更换办案人,或者建议予以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办理职务犯罪罪犯减刑、假释案件,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备案审查。

第二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前发布的有关规定与本规定不一致的,以本规定为准。

第三篇: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实施同步监督的必要性

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实施同步监督的必要性.txt21春暖花会开!如果你曾经历过冬天,那么你就会有春色!如果你有着信念,那么春天一定会遥远;如果你正在付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拥有花开满圆。摘 要:

口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的全程监督可概括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口全程同步监督之必要性:同步监督是解决减刑、假释适用过滥过快弊端之需要;同步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发生之需要;同步监督是司法公正之需要;同步监督是逐步实现诉讼化之需要;同步监督是实现最佳执法监督效果之需要

口同步监督必要性之实现:实现减刑、假释同步监督必须冲破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的藩篱,采取加强理论研究、及时联合制定司法解释等某些相应对策,使之理论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关键词:同步监督,必要性,实现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二条规定:人民检察院认为人民法院减刑、假释的裁定不当,应当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二十日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纠正意见。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人民检察院对执行机关执行刑罚的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如果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应当通知执行机关纠正。从这些规定看,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实行监督有法律“撑腰”,遗憾的是,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的监督实际上是一种事后监督的方式,这种监督方式,限制了检察机关介入的时间和方式,压缩了监督的空间和范围,进而影响了检察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由此,当下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检察机关如何更好地依法对减刑、假释进行法律监督。笔者认为实现对减刑、假释进行法律监督的最佳效果,同步监督是个好办法,现笔者结合多年来的监所检察执法实践,就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实施全程同步监督的必要性谈几点看法。

同步法律监督之界定

就检察机关对减刑、假释的全程监督而言,可概括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所谓事前监督,即对监管机关(含监狱、看守所等)平时对罪犯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教育、改造和监管是否合法进行法律监督;对放纵牢头狱霸及其虐待同监犯人违法伤害行为实行法律监督;对监所管理机构疏漏及违法规章、制度及时提出建议等。

所谓事中监督,即对监管机关是否依照实体法和程序法(如刑法第七十八条至第八十六条;刑诉法第二百一十四条、第二百一十五条、第二百一十七条、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百二十四条、监狱法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对罪犯进行减刑、假释实行法律监督,发现违法及时提出纠正意见,并通知监管机关和上级主管机关。

所谓事后监督,即一方面对法院是否依照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一条、第二百二十二条的规定进行裁决,实行法律监督;另一方面,还要对监管机关是否依照今年6月25日“中治委”办公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的规定实行法律监督。

同步监督之必要性

法律监督不仅是对法律结果的监督,更是要求司法行为刚开始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制约、监督,法律监督本身就蕴涵着对司法行为过程的监督,绝不能等到司法行为结果作出之后才进行监督。要保证法律监督的有效性,也不能限于事后监督。法律监督的本质或者说真正作用不在于事后纠正错误的结果,而是让错误的结果不发生,要在行为过程中消灭违法之处,避免对社会产生更大的危害。[ 邸瑛琪教授的讲话]笔者非常赞同邸瑛琪教授的观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同步监督的必要性略作阐述:

一、全程同步监督是解决减刑过滥过快之需要

据有关媒体报道: “大陆目前在押犯每年有20%至30%可获减刑,因贪腐而获减刑的高官中获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的比例更高。公众早有对贪腐高官前门重判、后门轻纵现象的担忧。最高法院年内将修订减刑、假释司法解释的消息,表明大陆似有纠正这一问题的决心。”[ 刘根菊文章]对于这一报道笔者深有同感,同时,也认为,出现上述问题与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检察机关可以同步监督及其细则关系很大。由此可见,要解决减刑过滥过快的问题,必须赋予检察机关对减刑有全程同步监督的权力。

二、全程同步监督是预防和制止腐败发生之需要

减刑、假释是刑罚变更执行的制度,获得了减刑、假释的罪犯,就减少了在监管场所服刑或者得到了不再被强制改造的好处,即切实的自身利益,因此,他们及其亲友往往想方设法使其获得减刑、假释,其中不惜以巨资向监狱干警及其领导行贿,而他们中的少数人也会被罪犯拉下水,锒铛入狱,由监管人员变成被监管的罪犯。举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吧,小有名气的上海富商周正毅第一次入狱,就有4名干警因受贿为其操作减刑而落马,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检察机关对监狱的减刑、假释做到全程同步监督,那么,就可能有效地预防或者制止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三、全程同步监督是司法公正之需要

检察机关实行全程同步监督是实现司法公正的要求,职权是一把双刃剑,行使得好,能为社会管理起到促进作用;而违法行使职权,就会给社会和被管理者造成伤害。要避免后者,就必须对职权(权力)进行制约,因为无制约的权力必然滋生腐败,这是万古不变的定律,所以“权力扩张到哪里,法律控制就应该跟到哪里”。[傅宽芝的讲话]刑罚执行权是权力的一种,刑罚执行方式的变更,又是刑罚执行权的一部分,例如假释,是使罪犯暂时不在监狱内服刑,与法院对被告人少判几年或者缓刑的刑罚力度属同一性质。由此,变更刑罚执行属于一种很重要的实体处分权,所以在权力行使之初就要建立相应的制约机制,这种及时的监督能够更好地保障相关部门合法行使职权,提高执法公信力。

四、全程同步监督是逐步实现诉讼化之需要

我国立法规定,对减刑、假释案件的裁判属于审判权的范围,但实践中法院只以书面审查方式进行。这样,从诉讼主体讲,既没有检察机关派员参加,也没有被减假的罪犯到庭,更没有被害人参与,他们成了局外人;从程序正当上讲,既缺少了质证、辩论等程序,又与公开审判的理论不符;而从裁判减假案件变更刑罚执行方式的实体处理属性看,它涉及的是罪犯的人身自由及其思想改造,本应采用诉讼化模式开庭审理,不仅有检察机关派员参加(替代监管机构),还应通知被减假的罪犯甚至被害人参与。经过法庭调查、质证和辩论,最终由法院作出如何减刑或者准不准许假释的裁判,以确保公平、公开、公正和预防腐败。因此,对减刑、假释案件实行全程同步监督,就在于对现行的行政化体制和做法进行改造,逐步实现诉讼化。

五、全程同步监督是实现最佳执法监督效果之需要

对任何事物,设定任何制度,均需顾及并争取效果最佳,减刑、假释工作也不例外。在减刑、假释工作中,限于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检察机关只能对其进行事后监督,因而无法全程、有效、有力地发现、制止、纠正减刑、假释的违法或者不当问题;即使等到发现了也只能是总结教训,提出检察建议。虽然不能说这种事后监督毫无作用,但由于是事后的,因此力度不强,作用不大。为了改变这种“马后炮”式的监督法效果不佳的状况,赋予检察机关“全程同步监督”之权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同步监督必要性之实现

实现减刑、假释全程同步监督必须冲破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的藩篱,采取某些相应对策,使之理论化、制度化和法律化。

一、应加强理论研究

减刑、假释是刑罚执行的变更。我国对犯罪论研究较全面深入,而对刑罚执行理论较为肤浅,对减刑、假释基本未涉及,因此有必要从三方面加强:

1、加强兼顾最佳效果理论研究

兼顾最佳效果理论研究,是指对如何兼顾刑罚执行的惩罚与教育、改造与奖励、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等问题的理论研究。但目前在我国学界和实务界“奖励说”仍是主流观点。监狱对罪犯改造、教育中实行“百分考核”制度,对罪犯的劳动改造成绩实行“唯分是举”,这种做法不能全面地反映思想改造状况,只机械地以“百分”的多少作为减刑、假释的依据有失偏颇;同时也容易导致掌管打分的狱警利用手中的权力弄虚作假或者以权谋私。笔者认为,在坚持“百分考核”制度的同时,在《监狱法》第六条规定的六种“立功表现”情形之外,还应适当填补它与“确有悔改表现”之间的空隙,规定出更适合当前鼓励、奖励罪犯改造的条件。

2、开展诉讼化理论研究

目前,减刑、假释的做法,基本是司法行政化的审批方式,即使案件移送到了法院,也只是书面审,实属一种司法审批,而不是司法诉讼化方式。众所周知,诉讼化的审理案件方式,关键点是法院开庭审理,检察机关派员参加、双方当事人到庭陈词,互相进行质证,最后,由法院作出裁决。这种方式,体现了当事人权利平等、程序公开透明、法院裁判有据。笔者认为,减刑、假释欲想提高质量,必须走司法诉讼化的途径。为此,建议设立一种新的刑事诉讼程序———减刑、假释诉讼程序。对此,可在理论上先行,在实践中试点探索,然后,由司法解释和法律固定,使刑罚变更执行步入诉讼轨道,确保减刑、假释公正有效,取得最佳效果。

二、应及时联合制定司法解释

人大常委会已授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实施宪法、法律中出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司法解释权,它属于法规的一种类型,对下属机关有指导作用和约束力。在减刑、假释问题上既没有“两高”的联合司法解释,更无司法部参与联合制定的法规,实属无规可行。笔者认为,由“两高”与司法部联合发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理论来源于实践。我国已有个别省级法、检、司三部门联合作出规定并进行试行,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据介绍,检察机关在对“减假”案提请阶段提出的不同监督意见,监狱几乎全部采纳。对此“两高”有一些规定,例如,1997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正确办理减刑、假释案件起了重要作用;2008年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发布了《人民检察院监督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办法》、《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们几乎是“各自为政”、互不搭界,而且也没有公安部、司法部的参与,其效力自然大打折扣。另外,中央五部门《意见》中涉及到“假保”问题,但是,主要规定了对它们的交付执行、执行中的监管及检察监督,而未包括对减刑、假释的适用制约问题。由于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对减刑、假释的处理属“敏感区”,常有不合理、违法和腐败产生,因此,“两高”和司法部针对实践的需要,应当及时联合制定司法解释并使执行、检查、监督行为常态化。

参考文献:

1、《刑事诉讼法》

2、邸瑛琪教授答记者时的讲话

3、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宽芝答记者时的讲话

4、刘根菊教授:“减假保”全程同步监督之正当性

5、检察日报2009年7月6日

6、《刑法》

7、《监狱法》

8、《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9、《人民检察院监督检察办法》

10、《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

11、、《人民检察院看守所检察办法》

12、《人民检察院劳教检察办法》、13、《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

第四篇: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司法局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实施细则试行-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下载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设置人民检察院减刑假释提名权的必要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