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

时间:2019-05-12 08:0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

第一篇: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

寮步镇实施技能人才战略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

尊敬的汪洋书记:

一直以来,我镇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深刻认识到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力量。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经济建设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我向您简要汇报一下寮步镇实施技能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情况。

一、目前我镇技能人才现状

我镇现辖20个村民委员会和10个社区居委会,面积71.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4.1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5034人。根据市人事局关于人才的定义,我镇中专或具有初级职称的人员共有18274人,其中本科及以上2913人(其中硕士76人,博士2人),大专5421人,中专9940人。全镇现有技能人才约为800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16人,中级职称2172人,初级职称1632人。全镇现有职业技术学校2所,在校学生约4000人,每年向社会输送1400名技能工人。

二、我镇技能人才工作基本做法

近年来我镇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 1

部署,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施技能人才强镇战略,重点抓好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和留才等三篇文章。

(一)实施技能人才技引进工程

一是确立技能人才战略地位。把技能人才工作纳入全镇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成为人才强镇战略的重要内容。初步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劳动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广泛参与技能人才建设的工作格局。同时,制定了《寮步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鼓励引进技能人才落户。其中,对在我镇企业工作的技术人才凡是学历得到提高或获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镇财政给予50%的费用补贴。

二是开展“千企联百校”活动。针对我镇产业特点从省内外挑选100间学校作为我镇“企业人才输送基地”,建立人才引入的常态机制。另一方面,走进十大名校,抄底高素质人才。

三是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积极联系省、市人才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本省、市人才储备情况,继续做好本镇人才队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信息入库工作。定期组织镇内企业参加省、市人才交流活动,引进急需人才和技术专才,将人才供给和需求进行动态调配,满足企业对各种层次的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是实施人才抄底计划。我们充分利用金融危机造成人才相对过剩的机遇,一方面,与市几大人才专业市场联动合作,重点引进一批适应我镇现代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和技术研发人员。另一方面,积极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十大名校,网罗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人才,成功引进了5名分别来自北大、人大、浙大等著名院校的研究生加入到镇政府政策研究室工作,为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二)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一是落实《关于实施人才培训“1+1”资助计划的试行办法》。由镇政府或有关部门根据企业需求,邀请有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到我镇开办培训课程,对符合条件企业的企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进行授课培训;组织符合条件企业的技术骨干到国内知名高校进行学习培训。视情况而定,对参加培训人员的学习费用,给予报销50%或全额补贴;鼓励企业培养内部后备人才,对在本镇企业连续工作两年以上,且目前仍在企业工作的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骨干,通过培训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以上学历教育文凭或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的,由企业补贴50%后,凭相应证书和发票,镇财政予以报销50%的学费。

二是加大推进“新莞人培训”工程力度。分别在先锋高科技(东莞)有限公司、美商新力鞋厂、高效电子厂、铨讯电子厂等我镇重点企业开展电子装接、制鞋针车、计算机操作员、员工关系等岗前素质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由于年中市劳动局对部分定点培训机构责令整改并暂停开办,我镇培训进度相对放缓,截至2009年12月底,共开展新莞人培训

班23期,参加培训1981人,为317人落实专项培训补贴7.11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负担6.8万、市财政1569元、镇财政1569元。

三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我们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根本,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举办职业教育。大力推进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开展形式多样、长短结合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缓解劳动力市场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矛盾。做强育才职业学校和寮步职业技术学校,配合我镇的产业特色,设立电子商务、汽车维修、机械模具等专业,推广“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每年向社会输送1400多名技术工人。

四是开展“香市充电讲堂活动”。镇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举办8-10期讲座,邀请当前在相关行业和学术领域中最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主讲,提升我镇企业家和高级技术工人的理论水平,拓宽视野,更新理念,提高综合素质。目前已举办了两期活动,培训了1200多人,深受企业欢迎。

(三)实施留住技能人才工程

一是制定落实各项优惠措施,率先解决技能人才入户问题和其家属安置、子女入学问题,并优先提供人才公寓住房指标。通过多种办法吸引并留住高素质的人才来寮步创业发展。二是建设人才公寓,提高居住质量。投资10亿元,建设香市人才公寓,项目占地面积200亩,建筑总面积达3

3万平方米,能为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提供价廉物美的高级公寓。三是建立高级人才俱乐部,举办人才联谊会,增强高级人才对寮步的归属感,为企业和寮步的发展留住人才。四是努力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重点围绕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关心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大力宣传,激励广大职工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掌握本领、苦练技能,努力成为建设现代化绿色新香市和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有用之才。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打算

虽然,我们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工作和队伍建设面临严峻挑战。从队伍建设整体来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规模总量不足,二是文化素质偏低,三是流失现象严重,四是职业教育、培训和鉴定发展滞后。针对上述问题,下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实施人才强镇战略,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切实抓好技能人才工作,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一是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二是推进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三是支持鼓励广大职工走技能成才之路。四是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五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交流和服务体系,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六是加强

舆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工作建议

(一)建议省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重视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工的挖掘、培养和引进工作,从政策上和资金给予支持,从舆论上给予宣传,形成全社会尊重技术工人的良好氛围。

(二)建议考虑放宽技工入户条件,解决其社会医疗保障及子女教育等问题。

第二篇: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实施两化深度融合战略

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前言: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工信部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泰州是制造业大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在工业2.0、3.0方面“补课”,努力追赶工业4.0,最终实现智能制造。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要求将其作为工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抓手,力争早日迈入全省工业两化融合第一方阵。为此,市政府办、经信委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先进发达地区、企业、研究所考察,召开专家、企业家座谈会,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又广泛征求相关方面的意见,力求此报告能为全市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建设性对策建议。

今年4月起,我们利用近两个月时间,围绕工业企业两化深度融合课题,先后调研了我市30多家典型企业,组织全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40多位企业家座谈交流,赴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及常州市、佛山市等地参观学习;在调研报告初稿形成后,广泛征求了省经信委业务处室、市经信系统负责人及工信部赛宝信息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慧德咨询公司、金蝶软件泰州办事处、太平洋精煅等单位20多个行业专家的意见,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形成了现在的调研报告,以供市领导决策参考。

一、两化融合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

根据2014XX省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省经信委、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联合评估),我市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得分为46.3分,列全省第7位,比省平均分低2.6分,处于第二梯队。一是总体处于单项覆盖向集成提升过渡的发展阶段。工信部将企业两化融合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建设、单项覆盖、集成提升、创新突破。从我市列入样本的862家企业来看,14%处于起步建设阶段,66%处于单项覆盖阶段,16%处于集成提升阶段,4%处于创新突破阶段。二是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与省平均水平基本相当。

泰州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得分从高到低排序,医药56.2分(省均55.5分),电子55.6分(省均51.6分),石化50.6分(省均52.5分),机械48.7分(省均49.3分),冶金45.9分(省均46.4分),轻工45.1分(省均46.4分),纺织41.8分(省均47.9)。可以看出,我市重点产业两化融合水平在全省并无比较优势。三是试点示范工作成效初显。江山制药、口岸船舶2家企业列入国家贯标试点企业;恒力制动器、双乐化工2家企业成功申报省两化融合诊断项目。获得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26家、100家;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试点企业分别为19家、36家。泰州港核心港区、高港临港经济园、靖江经济开发区城南园区3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区,泰州城北物流园区、姜堰经济开发区等2家园区被认定为省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四是企业两化融合发展具备一定的基础。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信息化投入占当年销售收入比例不足0.1%,20%的企业设置了信息化部门、制定了信息化规划。在单项应用方面,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1%,生产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46.7%,利用信息系统开展财务、办公、库存、人力资源、销售、采购等管理环节的企业比例分别为65.9%、79.2%、53.2%、57.3%、61.9%、59.7%。

总的看,我市企业两化融合与深度融合的要求还有较远距离,与先进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中小微企业对两化融合认识不清。大部分中小微企业从工人到管理人员对信息化认知度低,企业负责人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还停留在办公自动化(OA)、文档处理等层次;对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既认识不深刻,又没有好招数,由此造成规划设计缺乏、资金保障不足。同时,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加之信息化投入大、见效慢,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有一定的顾虑。二是企业信息化人才不足。实施信息化,人才是关键。很多企业反映,当前既懂行业生产又懂企业信息管理的人才十分匮乏。大多数企业尚未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信息化建设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不仅数量少,而且引进难、留不住。特别是信息化系统的二次开发、维护升级、应用分析没有专人跟进,导致信息化项目成功率较低。三是企业信息系统的集成性不强。调研发现,规上企业中尚有41%的企业未建设主干网,实现企业内部产供销财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8.5%、企业间业务协同和一体化运作的企业比例仅为5%。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设备的购置率、利用率都远远不足,生产制造过程的高效率、准确性和稳定性难以保障;信息技术与产品研发创新、精细化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节能减排等核心业务融合度不高。51.9%的企业应用了电子商务,但专业电商平台建设甚少。四是信息技术服务能力不足。目前,全市从事两化融合的服务企业基本都是外地驻市的分公司或分设机构,而且数量极少,大多被金蝶、用友等服务商垄断。本地企业信息研发能力薄弱,更没有专业从事第三方服务的本地机构,与泰州传统制造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五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我市光纤覆盖开发园区、企业水平居全省中等水平,但基站总数、基站分布密度分列全省第9、第8位,特别是2015年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上的新增投资与投资规模均居全省最低。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IDC)均为单线机房(相互不共享),空余面积达7643㎡,使用率低,导致用户上网感知较差,网页首屏、视频速率、下载速率分列全省第12、第13、第13位。医药高新区、高港区等重点区域由于基站规划缺失,基站建设得不到保障,导致无线信号较弱。六是政府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常州市三年前就出台了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意见,并组织专家免费咨询诊断服务,每年市财政安排500万元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目前,我市没有出台两化融合专项规划、相关扶持政策,也没有安排专项引导资金。两化融合工作主要停留在贯彻国家、省有关文件的业务层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工作体系,媒体宣传、研讨交流、专业讲坛等活动的常态化还未形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二、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趋势和推进难点

两化融合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信息化已渗透到生产服务各个环节,并呈现出一些新的趋势。一是研发协同化。在企业内部形成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协同,应用可视化建模、快速成型(3D打印)与虚拟仿真智能化设计系统等。在企业外部,出现了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形成了从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应用的技术创新链条。比如,中国商飞公司通过网络协同研发平台,实现了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全球协同研制。二是生产智能化。通过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分析等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实现生产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目前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正在向德国工业4.0的智慧工厂发展。三是销售电商化。随着网络销售在企业营销环节的深度应用,传统工业企业线下销售渠道优势正在弱化,更多的企业将销售渠道电商化,实行线上线下联动(O2O),逐步形成以网络交易为中心、以供应链管理为支撑、后台大数据分析与品牌建设的协同发展。四是制造服务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深度融合,使传统的生产厂商正在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开展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拥有品牌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将更加专注于设计、研发、营销、品牌管理等高附加值业务,以提供线上线下智能化垂直化服务谋取更高的利润。

企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有的是企业层面无法解决的,让企业望而生畏,严重制约了两化融合的深入推进。一是标准不统一。工业领域缺乏行业性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在不同层级、不同环节的信息系统间,软硬件接口、协议、数据结构纷繁复杂,多种标准并存应用,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比如,由于数据标准不统一,生产执行系统(MES)与底层设备管理系统(DCS)、上层资源计划系统(ERP)之间的互联较难实现。全市规上企业MES建成率低于全省3.4%的平均水平。二是信息不共享。信息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整合,是优化全产业链运行质态的前提。很多企业建设了一些信息系统,但由于企业内部、同类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信息化系统与企业运行系统产生激烈冲突,信息化失败风险加大。三是应用不深入。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信息数据应用主要以内部数据为主,停留在扩大数据来源、增加数量的阶段,还未形成有效的大数据应用模式。比如,我市双乐化工,处于工业3.0阶段,建立了从DCS→MES→ERP管理链,但目前还没有在云端上使用,没有实现从ERP→DCS的逆向指挥,更没有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四是安全不可控。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获取信息的手段层出不穷,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来杜绝信息泄密。在信息管理制度不健全、网间通信监测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比如银企直联系统,一旦直联专线出现漏洞,银行端和企业端的信息安全将同时受到威胁。

三、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目标和发展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两化深度融合将是推动我市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动力。全市两化深度融合工作应主动顺应“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新趋势,致力服务“三大主题工作”,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信息技术在全生命周期、产业链融合渗透,增强企业的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向中高端升级,争创全国两化融化试点市,加快打造“智造泰州”。

力争通过3年努力,全市规上企业两化融合总体发展水平得分达到60分,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处于集成提升以上阶段的企业占比达40%,其中50强企业占比达80%;成套设备和整机产品信息化率超过60%,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60%,应用计算机辅助研发设计的企业占比达80%,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55%,关键业务环节全面覆盖的企业占比达70%,应用电子商务的企业占比达60%;建成数字工厂(数字化生产车间)100个,应用机器人(臂)1000台;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3%,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宽带普及率达70%,4G站点总数达12200个,城市核心区WLAN热点全覆盖。

1.以普及推广为基础,充分激发企业两化融合自觉性。企业是推进两化融合的主体,当前最为重要的就是唤醒企业的觉醒,建议将今后一年列为“企业两化融合普及推广年”,推动企业在广泛参与中动起来。一是实施管理体系贯标工作。贯标工作是工信部推进两化融合工作的第一抓手。进一步研究落实两化融合国家标准,规范企业贯标通用方法,指导企业完善管理体系,探寻重点行业务实管用的贯标体系。建议引导行业首企参加全国贯标试点、50强企业参加省贯标试点、100强企业(不含前50强)参加市贯标试点、规上企业开展对标评估,促进企业持续提升信息化环境下的创新能力。二是组织企业诊断咨询活动。建议由两级经信部门整合研究院所、咨询服务商、软件服务商、设备提供商、运营商、企业家及优秀CIO等资源,组建诊断咨询服务团队,按照“点、线、面”思路有序推进诊断工作。“点”就是选取典型企业,既作为案例、又作为示范,重点在于推广和宣传企业诊断工作;“线”就是在各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分行业制定梯队改进计划,形成适用于行业的共性解决方案;“面”就是面向全市工业企业提供免费诊断咨询,使企业不走或少走弯路。三是开展典型示范引导。通过对评估诊断结果的深度挖掘,分行业、分规模、分发展阶段选树一批标杆示范企业,对典型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引导企业开展对标赶超。深入开展两化融合示范(试验)园区创建工作,国家级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示范区,省级开发园区争创省级示范区,科技孵化园区、创业园区等参照省级示范区标准建设,推动医药高新区建设智慧园区。四是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推进信息化的领导责任意识,开展面向“一把手”的培训、交流、沙龙活动。建议在规上企业中普及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加快实施“百名信息主管(CIO)培养计划”和“千名信息化应用骨干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管理人才的专业技术资格培训、认证等。推动成立企业首席信息官协会或联盟组织,定期组织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和交流。

2.以智能制造为方向,明晰重点行业两化融合路径。建议结合我市重点行业特点,以绿色化智能化为方向,逐个行业分析两化融合的现状和突破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装备制造行业,以新世纪造船、太平洋精煅、兴达钢帘线、春兰集团等企业为重点,推动数字化研发,建立零件模型库、模版库;推动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等数字化设备的应用,深化以物料需求计划为重点的生产管理应用;以智能制造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为主线,推动装备智能升级、基础数据共享、远程诊断等。医药行业,以扬子江、济川、阿斯利康、江山制药等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辅助药物工艺设计,建设虚拟筛选平台、临床统计分析系统,促进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学习国际领先药企“数字化工厂”建设规范,对接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要求,加大原辅料、半成品和产品的全面质量控制和分析;结合国家药监部门电子监管码要求,基于物联网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质量信息追溯。化工行业,以双乐化工、泰州石化、梅兰化工、新普化学等为重点,在已有良好底层自动化基础上,实现对设备的运行参数以及温度、压力、浓度等运行环境参数的在线监测、报警,并自动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推动生产、财务、供应链管理三个全过程信息化;应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出原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不断改进工艺设计水平;推广变频节能技术,建立智能化的能源管理中心,促进节能减排。食品行业,以双鱼、红五星、安井、益海等企业为重点,在原料的供应、生产过程及商品流通特别是市场终端管理等环节,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和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应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移动物流信息、电子标签等技术,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系统,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加快发展电子商务,建立面向全国市场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和面向专业市场的食品信息服务平台。电子行业,以纬创、可成、博泰、恒力等为重点,推进数字化产品模型下的产品设计打样、仿真模拟、分析计算、工艺设计等,构建协同研发平台;加快产品数据管理的应用,实现对产品在生产、运营及供销、出口服务等领域的无缝衔接;搭建产业链协同的信息化平台,以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平台带动整个行业的全面发展。

3.以产业转型为关键,积极培育智能产业集群。两化融合主要以现有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主,但也应顺势推进产品升级、产业转型和优质增量培育。一是发展智能化绿色化产品。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品,在产品中嵌入传感器、数控装置及控制系统,丰富产品功能,提高产品性能。引导企业开发绿色节能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模式,降低能源消耗,积极发展环境标志产品。建议对全市销售前500名的重点工业产品进行研究,与同类先进产品进行比对,落实产品智能化绿色化方案。二是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数控机床、可穿戴设备、3D打印等智能制造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市场需求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特别是机器人产业将是继汽车产业之后的下一个大型高新技术产业。建议:一方面,结合我市现有产业基础,高位嫁接一批智能制造项目,比如数控机床;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高位策划工业机器人(机器手)、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力争形成产业集群。比如,佛山市利讯达机器人公司原先生产不锈钢制品,现在从国外进口工业机器人,通过改造机器手、开发相关软件为企业量身定制工业机器人。三是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2014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41.3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仅为0.6%,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很弱。大力发展工业软件,依托现有机床、空调、汽车配件等产业,鼓励企业参与开发嵌入式软件的研发。以泰州数据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引进国内外重点软件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落户。以企业为主体,重点突破云计算、物联网应用集成、移动互联网通信和应用、大数据分析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讯关键技术,深入实施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四是发展相关生产性服务业。两化融合将会衍生现代信息服务业,促进制造业服务化。引导信息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将信息服务业务剥离出来,注册独立的信息服务企业,既保障母公司信息化建设,又推动整个行业信息化发展。比如,我市的中润油墨是报业油墨生产商,正在建设油墨网络交易平台;佛山科达洁能股份公司,原从事陶瓷生产,现转型为清洁能源方案供应商和专业设备制造商。建议鼓励我市的太平洋精锻、恒力制动器等企业,成立专业化信息服务公司,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服务。

4.以集成创新为抓手,致力破除企业两化融合瓶颈。两化深度融合其“深度”应体现于信息系统之间高度集成创新,以高度共享的信息流支撑“智慧制造”。一是促进企业内的纵向集成。引导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推动各业务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部门之间、集团总部和分支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构建打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的信息流,建立起从设计到销售再到设计的“信息闭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反应。二是促进产业链的横向集成。当前,企业将研发协同、供应链管理、制造销售等环节从内部扩展到上下游企业之间已成为趋势。引导有条件的企业,打通上下游企业的数据流通环节,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推动企业内部的业务信息向企业以外的供应商、经销商、用户进行延伸,实现全流程串联。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应逐步构筑起围绕全产业链运行的智能信息交互网络,提高整个产业的系统协调效率,实现关联企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三是促进电商拓市。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和电商平台,创新商务营销模式,推广工业制成品和原材料的网络交易模式,逐步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鼓励企业开发App终端,开展微博和微信营销。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市场营销等方面开展大数据分析,逐步实现精准营销。围绕提升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和供应链协同能力,支持石化、医药、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信息化,增强物流响应能力。

四、两化深度融合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由于我市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应更好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促进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创新政策扶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

1.强化谋划推进。两化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工作,必须坚持整体谋划、稳步推进。一是构建领导机制。建议市、市(区)分别成立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着力抓好各项工作的整体部署和措施落地;市主要领导每年专题召开一次以两化融合为主题的企业家座谈会,听取企业家、CIO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协调解决矛盾和困难。完善跨部门联动的长效推进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二是科学制定规划。牢固树立两化融合中长期发展理念,加快研究编制专项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以企业分级分类为中心思路,对不同行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别出台具体实施方案。三是融入智慧城市。围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建设,从战略层面探索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资源、信息、产品、服务的深度整合,同步建设工业云平台,逐步增强智慧城市平台对两化融合的支撑作用。四是加强宣传培训。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两化融合的意义、目的、措施等,促进社会各界形成共识。定期组织专家讲座、系统培训、标杆企业观摩及参加展览展示会等,制作并印发行业企业典型案例集,推进企业更直观了解两化融合工作。组织经信系统业务骨干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指导企业两化融合的能力水平。

2.完善扶持政策。工信部将两化融合作为“立部之本”,XX正在开展全国智能制造示范省份试点,两化融合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经济政策扶持的重点。一是积极开展上争。扎实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国家试点城市争创工作,明晰路线图、时间表,争取得到工信部的重点支持。深入挖掘省近期下发的互联网经济、技术改造、中国制造2025XX行动纲要等系列文件精神,细化梳理相关政策,帮助企业做好两化融合项目包装、资金上争工作。二是设立专项基金。建议合理调配转型升级等财政专项资金,设立泰州市两化融合专项基金,重点支持诊断咨询、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试点企业奖励、第三方信息化服务机构培育等。建议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模式,发布第三方服务机构推荐名单,引导其为本地企业提供诊断咨询服务;经信部门逐期发布诊断咨询企业(每期可设100家),按期组织绩效考核,给予服务机构一定工作性补贴。三是落实税收金融政策。引导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和软件企业,对符合小型微利企业条件的服务企业按规定予以减免企业所得税。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支持两化融合项目贷款、投资、担保,对市级及以上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增加授信额度并给予贷款利率优惠。

3.搭建服务平台。我市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滞后,必须通过构建信息服务平台体系来弥补。依托行业协会,推动成立两化融合技术创新和服务联盟。大力引进第三方服务机构,重点在软件制作、工业大数据、云平台、评估贯标、诊断咨询等领域提供服务。高端引进国家部委、高校院所下辖信息服务机构,这些企业技术实力强、影响力大,特别是在上争方面有独特优势。比如,工信部下属有多家检测、咨询、信息服务企业,赛宝已在姜堰区成立了研究分院。建议市政府与赛宝、省邮电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开展两化融合信息服务战略合作。鼓励中小企业选择云计算、行业信息资源库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相关应用,避免重复建设。

4.推进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将通信基础设施摆到与道路港口基础设施同等重要位置,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支撑。一是统筹规划设计。针对我市通信基础设施规划缺失问题,加紧编制发展规划,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总体规划,完善城乡各类管线布局。建议在新建园区、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规划前期,充分考虑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问题,将通信管道、无线基站建设纳入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二是适度超前建设。实施泰州“全光网城市”工程,力争年内实现市(区)、集镇有线宽带全光网覆盖,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区域覆盖;开展下一代互联网(IPV6)试点,实现新旧网络平滑过渡。推进“无线泰州”建设,加大4G基站建设力度,推进城市热点区域和各开发园区的无线全覆盖。开放公共设施,用于支持基站、室内分布系统和通信管线建设。三是优化服务保障。有效整合三大运营商服务资源,加快三线IDC数据中心建设,建好基础数据管理中心、存储备份中心、信息资源中心等。推进“提网速降网费”,建议提高开发(创业)园区基站密度,逐步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免费开放,逐步降低企业高带宽专线服务资费,提升信息服务质量。维护企业网络信息安全,搭建预警监测平台,逐步实现网络安全保障基础设施智能化和全覆盖。

第三篇:2009东常3-东莞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

东莞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实施“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

东莞市人大常委会文件 东常„2009‟3号

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五号)

•东莞市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施 “三旧”改造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已由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09年3月1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东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9年3月16日

(2009年3月10日东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推动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实施 “三旧”(旧城镇、旧村庄、旧厂房)改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务院•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广东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广东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实施“三旧”改造,应当遵循“尊重历史、解放思想,节约集约、盘活资产,规划先行、统筹发展,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

实施“三旧”改造,应有利于城市整体的空间转型;应合理确定总体开发强度,预留道路交通、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用地空间,预留城市绿地和开放空间。

第三条 “三旧”改造的形式包括:

(一)转型企业明晰土地权属;

(二)建设用地改变用途;

(三)超占土地完善手续;

(四)单宗建筑拆建改造;

(五)成片拆迁改造。

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涉及有建筑物的,建筑物应当是在2008年5月28日(•东莞市在建违法建筑处理办法‣实施之日)前已实际建成,且经建设部门检查符合建筑安全质量要求。

第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纳入“三旧”改造范畴:

(一)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的;

(二)不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

(三)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四)被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以其他形式限制土地权利的;

(五)其他不纳入“三旧”改造范畴的情形。

第五条 市政府成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实施“三旧”改造领导机构(以下简称领导机构),负责审定以下事项:

(一)是否属于本办法第三条、第四条规定的情形;

(二)建设项目实际建成时间(申请人举证,镇街城建办初核);

(三)企业注册登记时间以及经营范围(申请人举证,工商部门初核);

(四)其他需要审定的事项。第二章 转型企业明晰土地权属

第六条 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转型企业,不改变土地原批准用途的,可按本章规定取得原已实际使用的已批建设用地使用权。

第七条 转型企业包括:

(一)“三来一补”企业转为在莞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

(二)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和个人合伙企业等转为具备法人资格的经营实体;

(三)整合原有土地资产,组建企业集团或进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含拟上市公司);

(四)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企业;

(五)符合产业发展政策的其他情形的企业。

第八条 企业转型前已实际使用已批集体建设用地,但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仍登记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按以下规定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申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应将原已批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再办理供地手续。

1、不改变原工业用途,于2006年8月31日之前(不含本数)实际建成的,经公示后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2006年8月31日之后建成的,建筑物作价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

2、不改变原经营性用途,于2002年7月1日之前(不含本数)实际建成的,经公示后可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2002年7月1日之后建成的,建筑物作价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

(二)申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用于工业用途的,按照•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办理,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

•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实施之前,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已登记为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参照上述规定办理。

第九条 国有划拨建设用地,依法准予转让的,由受让方办理出让手续,缴纳土地出让金。

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单位利用工业厂房、仓储用房、传统商业街等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信息服务、研发设计、创意产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

第十条 原挂靠镇(街)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土地实际使用者,解除挂靠关系明晰土地权属的,按•关于对镇街下属房地产企业进行专项清理的通知‣(东府办函[2007]222号)办理;原挂靠镇(街)和村(居)所办的其他公有制经济实体,解除挂靠关系明晰土地权属的,参照本办法第八条规定办理。

第十一条 因撤销、解散、合并或分立等原因注销企业登记,使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发生变化的,按清算结果处理。企业破产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 企业转型且改变土地原批准用途的,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办理。第三章 建设用地改变用途

第十三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集体建设用地改为经营性用途,按本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规定办理:

(一)建设项目已实际建成;

(二)根据城镇规划调整或经依法批准改作经营性用途的;或者虽未经批准擅自改为经营性用途,但已接受相关部门依法处理的。

第十四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自用的已批建设用地,其土地用途可改为商业、旅游、娱乐、加油站等经营性用途,不纳入公开交易范围,不需补缴地价,但不得用作开发商品住宅项目。

第十五条 本集体经济组织自用的未经批准的项目用地申请经营性用途前,应当经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完善以下相关审批手续:

(一)建设项目于1999年1月1日之前(不含本数)实际建成的,可按1987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办理。

(二)建设项目于1999年1月1日之后实际建成的,按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办理农地转用手续。

第十六条 非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已批集体建设用地改为经营性用途,必须按照•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办理,建筑物作价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非本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未经审批的项目用地,应当参照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经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并完善相关审批手续后申请公开交易。

按•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取得的已批集体建设用地改变用途的,按流转合同约定办理。

第十七条 因实施“三旧”成片拆迁改造专项规划需对宅基地进行改造的,按本办法第六章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国有出让建设用地改为经营性用途的,应当经有关部门批准,签订出让合同变更协议或者重新签订出让合同,相应调整土地出让金,办理土地变更登记。

原出让合同对改变土地用途的处理方式另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第十九条 国有划拨建设用地改为经营性用途的,应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办理出让手续,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改为经营性用途并转让的,应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并在土地有形市场公开交易,按照市场价补缴土地出让金;低于市场价交易的,市政府行使优先购买权。

属于企业转制范围的,按企业转制规定办理。第四章 超占土地完善手续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超出原批准范围占用土地,经发改部门认定符合产业发展政策以及由国土部门实地勘察认定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经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后按本章规定完善用地手续:

(一)已实际建成,且原批准土地与超占土地属于同一项目宗地,不可分割。

(二)超占土地与原批准用地的土地所有权性质一致,土地用途一致,实际土地使用者一致。

第二十一条 超占土地未办理农地转用或征地手续的,按以下规定完善用地手续:

(一)超占土地上的建筑物于1999年1月1日之前(不含本数)实际建成的,按1987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规定办理。

(二)超占土地上的建筑物于1999年1月1日之后实际建成的,按1999年实施的•土地管理法‣办理农地转用手续。

申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同时办理征地手续,公示后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申请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按照•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办理,以协议出让方式供地。

第二十二条 超占土地已办理农地转用或征地手续的,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以协议出让方式办理供地手续。

第二十三条 超占土地原已依法批准为建设用地,视实际情况按转让或变更办理用地手续;涉及集体建设用地征为国有的,参照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办理。

第五章 单宗建筑拆建改造

第二十四条 单宗已批建设用地,土地使用者不改变土地批准用途、批准面积自行拆建改造原建筑物,经规划部门批准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要素,经建设部门检验符合建筑质量要求的,按以下规定报市国土部门办理用地手续,不再调整土地出让金、建设配套设施费:

(一)国有建设用地,属于出让的,变更或重新签订出让合同;属于划拨的,重新核发划拨决定书。

(二)集体建设用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自用的,报市国土部门备案;非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使用的,土地使用者应与集体经济组织协商一致,变更或重新签订流转出让合同。

第二十五条 未建的已批经营性用地,申请提高容积率、建筑密度等规划要素的,应依法报经市规划部门批准。

第六章 成片拆迁改造

第二十六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域生态控制线规划,划定“三旧”成片拆迁改造区域,编制“三旧”成片拆迁改造专项规划,征求公众意见,并经市规划部门审核后,报市城建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向社会公示。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根据“三旧”成片拆迁改造专项规划,编制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报市城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向社会公示。

单位和个人均可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编制建议。第二十七条 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的编制技术规程由市规划部门制定。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必须明确改造后的土地用途及规划要素,必须包含拆迁改造范围内土地和房屋的权属调查和登记结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当地国土、房管部门对具体拆迁改造项目范围内的土地和房屋开展权属调查工作。

第二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授权实施拆迁改造的机构或土地收储机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具备资质条件的其他单位,均可根据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和本章规定参与“三旧”成片拆迁改造。

第二十九条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根据经批准的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拆迁单位。具体拆迁程序如下:

(一)拆迁单位编制拆迁补偿方案,报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批准,向社会公示。

(二)拆迁单位根据经批准的拆迁补偿方案与被拆迁人协商房屋拆迁、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征收集体土地等有关补偿事宜,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承担拆迁补偿。

(三)拆迁单位备齐拆迁补偿资料,送国土、房管部门汇总,依法办理收地、征地手续,依法开展拆迁。

第三十条 拆迁单位按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完成拆迁后,可按以下规定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

(一)项目用地符合划拨目录的,办理划拨手续。

(二)项目用地应当有偿使用的,视具体情况以协议出让或公开交易方式办理供地手续。拆迁资格与拆迁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捆绑同步招投标的,视同公开交易方式办理供地手续。

拆迁单位前期投入的拆迁补偿成本可以折抵地价款。具体根据拆迁改造项目方案确定的总容积率、建筑密度和测定的楼面地价,计算应收总地价款;再根据总容积率分段折抵拆迁补偿成本:

1、容积率2.0(含)以下部分,全额折抵。

2、容积率2.0至3.0(含)部分,折抵50%。

3、容积率3.0至4.0(含)部分,折抵20%。

4、容积率4.0以上部分,不再折抵。

(三)拆迁单位必须根据经批准的“三旧”成片拆迁改造专项规划和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代征代拆道路交通、市政、公建等公共用地,在项目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同时,无偿交给政府使用。市国土部门根据提供的公共用地面积按1:1比例换算为 计容建筑面积,在应收总地价款中折抵代征代拆成本。

上述第(二)项和第(三)项折抵总额超过总地价款的,由市规划部门根据超额部分等量核增项目总容积率。

第三十一条 各集体经济组织可根据经批准的具体拆迁改造项目方案编制拆迁补偿方案,在本集体土地范围内组织拆迁。

完成拆迁后的集体土地,由集体经济组织统一安排使用。符合规划条件的,可由本集体经济组织自用或以流转方式用于经营性项目(商品住宅项目除外)。采取流转方式用于经营性项目的,应进入土地市场公开交易。

具备资质条件的其他单位参与集体土地上的具体拆迁改造项目的,具体操作程序参照本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按本办法实施的“三旧”成片拆迁改造,建设用地改造为农用地的,原建设用地可调整使用,并按改造为农用地面积的20%奖励土地利用计划指标。

第三十三条 “三旧”成片拆迁改造范围内涉及农地转用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由市政府优先安排。当地镇街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可申请配额不足的,可由市国土部门向省申请周转指标解决。

第三十四条 “三旧”成片拆迁改造用地征缴的土地税费中市留成部分,由市财政部门制定具体返还办法。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采取欺骗、隐瞒手段,骗取领导机构审核同意,将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用地纳入本办法办理的,撤销其用地手续。

第三十六条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将不符合条件的项目用地纳入本办法办理的,撤销其用地手续,由监察部门依法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七条 采取威逼、恐吓或其他方式,违法强制拆迁的,由拆迁主管部门责令停止拆迁,追究有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八条 市国土资源局、市城建规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应当按照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各自的职责分别制定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 本办法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城建规划局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解释。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实施科技创新战略 推动南阳跨越发展 ——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

日前,市政协组织市政协委员和市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进行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围绕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建言献策,形成了《市政协关于实施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南阳跨越发展的调研报告》,并报送市委、市政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为了切实贯彻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建设科技强市、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部署,市政协确定了“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调研课题,成立专题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刘朝瑞牵头,柳克珍副主席具体组织实施。调研组通过深入市内企业实地调查,赴外地考察学习,召开市直部门、金融机构、重点企业、大专院校负责同志座谈会,对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调研报告。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真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建设的重要位置,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长足进展。至去年底,我市培育形成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2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35家。已建有国家高新区和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建了国家新能源高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示范基地。先后与国内外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市各类企业已建成技术研发中心333家。我市共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66项,申请专利1.5万件,年均增速达到59.5%,全市近50家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230多项,超高效电机、大颗粒金刚石、数字化超深井石油钻机装备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科技创新主要指标进入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由“十一五”末的66.7亿元增长到“十二五”末的166.23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6.6%,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激增至56%。

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领导重视不够、产业层次较低、创新主体动力不足、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创新平台辐射带动不力、创新人才极为短缺、政策支持不力、部门协同联动不够。

推动创新发展的有关建议

(一)切实增强以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危机感。南阳正处在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区域产业竞争加剧使南阳面临不进则退、慢进即退的发展局面,世界发展大势所趋和南阳现阶段发展所需,迫切需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南阳发展的新引擎,作为推动南阳发展的新动力,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突破口,强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紧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因此,必须切实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切实把科技创新当成一号工程、提到核心位置,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带动自上而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牢牢夯实转型跨越的思想根基。

(二)大力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创新实现突破。以重大科技专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在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和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是突出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抓住“中国制造2025”机遇,以打造省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基地为目标,科学制定南阳智能制造发展规划,突出我市电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光学仪器、防爆消防车及防爆电器、能源装备、输变电装备等优势行业,明确产业“路线图”和时间表,排出10大引领企业,集中政策资源扶持,推进“互联网+协同制造”融合创新,率先实施“机器换工”“数控一代”计划,建设一批省级智能化示范车间、示范工厂,引领带动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业。二是大力发展食品纺织产业。培育一批食品龙头企业,打造一批优质特色品牌,形成绿色食品千亿产业集群,将南阳打造成中原地区现代食品产业基地。发挥优质棉花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纺织服装千亿产业集群,建成河南省重要的棉纺、高档服装面料生产和品牌服装加工基地。三是发展壮大新能源、光电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建设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光电信息产业,以光学组件、光电信息核心部件、智能终端等为重点,培育核心产品产业链,促进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力争“十三五”末成为河南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新兴承接地。物医药产业,以中药大品种、化学原料药、生物化工等为重点,促进中药材深加工、现代中药、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健康医疗同步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把南阳建成中部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医药产业基地、医疗器械生产基地、健康养生基地。四是大力提升安全高效现代农业。用好南阳农业资源优势,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重点在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品牌质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四个方面做文章。加快健全完善推广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规范认证,建设一批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高新技术带动涉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和高附加值;实施品牌带动,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支持我市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南阳黄牛、名贵中药材研发,加强小麦、玉米、花生等育种创新基地和全国牧原猪、食用菌、有机瓜果蔬菜、南阳月季等科研生产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南阳农业品牌;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加快科技长入,延伸产业链,打通一二三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五是积极发展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把环保产业作为转型升级的一项战略举措,积极发展节能降耗、资源回收利用、环保等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墙体材料、环保装饰材料产业。六是创新现代服务业发展。以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为支撑,建设大数据交易市场,形成大数据产业新业态。七是推动军民融合产业深度发展,实施军民融合重大项目、转化推广军民两用技术,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军民融合骨干企业,促进军民产业深度融合。八是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筛选具有龙头带动作用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型骨干企业,配套实施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产学研合作,集中扶持,示范带动,培育一批河南省创新龙头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河南科技小巨人企业、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加快构建创新龙头企业引领、高新技术企业助推、科技小巨人企业协同发展的创新型企业群体,带动企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三)强化人才支撑。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改变南阳人才队伍大而不强的现状,综合施策,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一要引进高端人才。高端人才是稀缺资源。一个高端人才可以开发一个项目,救活一个企业,拉动一个产业。要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人才观,通过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和国内外技术领军人才的联系对接,聘请专家作为经济或科技顾问等形式,实现高端人才引进、为我所用。建立领导干部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支持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与国内知名高校及教授专家对接,实现高端人才的引进、应用。二要挖掘潜力、培养用好本土人才。大力培育本土科技人才,推进人才需求信息有效对接,实行“政企校研”联手“以产定培”“订单育才”,倡导“把工厂办到课堂上、把学校办进车间里”。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高校要开设适应南阳产业所需的专业,培养南阳区域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切实把我市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为我市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建立南阳籍在外专业技术人才档案库,由市人才办加强联系对接,推动项目和宛籍技术人才的对接,实现在外专业技术人才为南阳发展所用。对我市重点学科带头人、企业技术带头人、行业拔尖人才,加大培育力度,鼓励高校、院所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推动联合研发、协同攻关。三是健全机制、重奖激励。建立优秀科技人才政府奖励制度,每年评选一批优秀科技人才、科技功臣和优秀企业家,拿出1000万元用于大张旗鼓表彰。鼓励企业推行以智力资本入股或参与分配,激活科技人才创新创业。专利创造、标准制定及成果转化要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之一。四是优化环境、留住人才。建立健全科技人才社会保障及医疗保险制度,落实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帮扶政策,建设南阳人才公寓,努力营造人才创业、居住和生活所需的良好环境及尊重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做到用感情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待遇留人。

(四)加强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载体和平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构建“政金产学研用”紧密联结的科技创新体系。一是以高新区、保税区、经开区、产业集聚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样板和模式,发挥好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区这一科技创新主阵地,力争建成国家协同创新基地,发挥核心载体作用,当好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二是采取“企业、高校+研发机构+资助政策”模式,推动企业、高校建立各种研发中心、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众创空间等区域性、企业性创新平台,集中扶持我市优势行业、重点企业、高校建设一批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逐步实现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三是以项目为纽带,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合作,建立科研战略联盟,加大科技引进创新力度。向内挖掘,充分用好南阳理工学院、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资源优势。四是用好京宛合作平台,突出与中关村的科技合作,引导我市企业积极承接中关村优势科技资源,打造好中关村南阳科技园,努力把我市建成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五是采取引进合作、企业领办、盘活资源等模式,引导、支持县区、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和社会资本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创业载体。

(五)完善财税金融政策保障体系。科技创新风险大、周期长,强化政策保障是关键。财政方面,一是继续探索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着眼财政涉企资金趋向基金化管理,建议运用政府投资担保,设立科技创新引导专项基金、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放大财政资金效应,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作用。探索健全“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推动创新型企业快速发展模式,加大支持科技创新力度。二是设立科技创新专项财政资金,对企业自建或联建国家、省级研发中心或行业技术中心以及承担我市科技发展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攻关的企业和研发机构,予以资助、扶持和奖励。三是推行科技创新券,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培强科技型创新企业。四是研究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建议我市研究健全优先采购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政策,通过政府手段推广使用像防爆消防车这样类似的产品,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运用。税收方面,全面落实科研项目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扣、技术转化税收优惠等各方面税收扶持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金融保险,围绕化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一是积极探索科技金融结合。积极引进、设立科技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再担保公司等开展面向科技企业的金融创新;争取南阳设立“科技保”“科技贷”“专利贷”,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大力发展股权众筹、风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业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推动科技保险发展,鼓励保险公司为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保险支持。二是建立科技服务平台。政府要搭建股权投资、融资担保、融资租赁、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等多元化、综合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完善政银企对接机制,定期组织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要把企业上市直接融资作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的一个战略来抓,组建专门领导机构,编制企业上市计划,加强精准辅导,力求突破。当前尤其要借力国家为贫困地区企业首次公开发行(IPO)、新三板挂牌、债券发行、并购重组等开辟的“绿色通道”,抢抓贫困县企业“上市免排队”、“即报即审、审过即发”的优惠机遇,力推一批企业上市挂牌。四是以财政资金引导保险、风险投资、担保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同时,要把各种要素捆绑起来扶持创新型产业、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企业的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

(六)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和品牌建设。全面实施品牌战略,大力普及推广现代品牌观,广泛开展企业品牌人才培养以及企业知名品牌创建指导工作,打造一批品牌产品、品牌企业,示范带动“品牌南阳”建设。强化产品认证,加快普及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积极推动企业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系统,严格生产标准和工艺流程,以过硬的产品质量保障品牌;加快建立完善市综合性质检中心,合理规划和建设县级综合性检测站,以质检体系完善带动质量升级,加强质量建设。

(七)进一步完善组织保障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号工程,列入重要日程,摆上突出位置,加强领导,常抓不懈,抓出成效。一要建立高规格联席会议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立高规格科技创新领导小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设立办公室,定期召开由职能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重点企业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谋划科技创新重大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实施、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创新工作机制。二要建立各级领导科技培训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厚植创新理念、普及科技知识,列为中心组学习和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科技前沿、掌握创新规律、领导科技创新的能力。三要建立科技创新考评机制。要研究建立科技创新工作目标考评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各级各部门绩效考核指标中的权重,切实发挥考核指挥棒和风向标的作用,调动各级各部门支持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四要加大宣传。充分运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科技创新的意义,从娃娃抓紧,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普及科普知识、树立科学精神。加强对重大科技成果、典型创新人物和企业的宣传,加大对创新创造者的表彰激励,大力营造真重视、真投入、真服务、真落实的浓厚氛围,迅速在全市掀起新一轮科技强市的热潮,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创业活力。③5

第五篇: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xxx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

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xxx人民政府

2018年12月

各位领导:

今年以来,xxx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次党代会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力推进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科技创新取得明显实效。

一、主要工作成效

(一)自主研发创新能力逐步增强。2017年我区rd投入为1.22亿元,较上年增加0.4亿元,增长48.78%,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19家,同比增长26.7%,rd投入强度达到0.76%,较上年提高0.22个百分点,在7个沿黄市辖区中排名第3。预计今年我区rd投入为2.01亿元,较上年增加0.79亿元,增长64.8%。目前规模以上有研发活动的企业有42家(其中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的企业有17家),同比增长121%。预计rd投入强度达到1.15%,较上年提高0.39个百分点。

(二)科研产出质量和市场应用水平不断提升。2017年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44件,较2016年1.15件/万人增长25.22%。今年截至10月底,我区专利申请量159件(其中发明专利28件,实用新型129件,外观设计2件),专利授权量125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实用新型114件,外观设计3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9件,较上年增长31.25%。自治区和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5件/万人,已超额完成任务。

(三)科技型企业增长较快。一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市上下达我区2018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任务数为3家。2018年共培育高新技术企业6家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已进入公示阶段。二是自治区科技小巨人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家,目前塑料厂和宝马兴庆已获批2017年小巨人企业,组织亘峰嘉能、金圆化工、中盛电缆3家企业申报2018年小巨人企业。三是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市上下达我区任务数为11家,目前组织利荣生物、礼和食品等13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已由市科技局组织完成专家评审工作,并将审核通过的10家企业报至自治区科技厅。

(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市上下达我区新增自治区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任务数为2个,新增星创天地数为2个。2018年我区组织绿宝、礼和食品2家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绿宝、礼和食品等企业申报国家级星创天地,组织然尔特、灏瀚2家企业申报联合共建研发平台。2018年我区共组织宝马兴庆、中盛电缆等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创新团队6个,获批市级创新团队8个。

二、主要做法

(一)树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以培育科技型企业为抓手,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提高研发能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库,组织胜蓝化工、润龙包装等8家企业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胜蓝化工荣获国家优秀企业奖、自治区成长组二等奖,亘峰嘉能获得市级成长组一等奖,其余七家企业也纷纷获奖,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硬性引进了宁夏中能恒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毕志强、宁夏胜蓝化工有限公司沈俊等多名高端人才。宁夏xxx绿宝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从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引进1名入选天津市“131人才工程”“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重点合作研发生物技术在高品质蔬菜种植与精深加工中的应用与集成;面向高校招录,引进知名高校2名高层次人才进入机关干部队伍。为xxx黑枸杞种植产业专家服务基地柔性引进西安微生物分子学硕士陈保华、江西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制剂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郑琴、上海创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博士王茵、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研究员李俊松等人才。

(三)强化科技创新政策落实。主动对接自治区、市科技部门,做好项目申报及跟踪对接服务工作。2018年组织申报科技金融、重点研发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89项,获批项目35个,其中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个,获得自治区、市级各类科技资金1675.47万元。组织嘉峰化工、日盛高新等10家企业申报2019年重大、重点研发项目,其中嘉峰化工的基于氰胺废渣制备轻质碳酸钙及多孔碳材料工艺技术研究项目列入自治区重大项目。

(四)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下企业面对面指导等措施,对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研发费用归集进行指导。针对研发投入大,建立研发费用辅助账困难的企业,聘请财务专家进行一对一上门辅导。

(五)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以“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制建立及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大力发展科技合作的研发与集成能力,推进科技合作扩产达效。引进中科院微生物所与恒力钢丝绳共建宁夏中科生物材料联合研发中心,支持宝马兴庆等企业与上海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共建17家研发中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研发投入不足。2017年我区rd投入强度低于全市(1.06)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低于全自治区(1.13)平均水平0.37个百分点。由于辖区财政困难,2017年财政投入仅为379.4万元,仅占当年全社会rd投入比重为3.4%,远低于xxx市6.4%和自治区28.4%的平均水平。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93件/万人,远低于全市(5.18件/万人)和全区(3.93件/万人)的平均水平。

二是企业rd经费归集不规范。部分企业对rd经费归集不够重视,财务、统计人员不够专业,填报不准确、不全面。2017年我区填报rd经费企业29家,填报rd投入达到2.2亿元,但经自治区、国家复审后,仅有19家企业认定有研发投入,占全部填报企业数的65.52%,认定rd经费1.22亿元,占填报经费的54.55%。

三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滞后。我区公共基础平台建设滞后,除农业方面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林业技术推广站等事业单位外,针对中小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较少,2018年还未获批自治区级创新平台。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全面加快转型步伐,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坚持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子。一是抓技术改造,推动转型升级。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提升工程,着力在延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力争三到五年将日盛集团、万香国际、中利腾辉、恒力集团、申银特钢发展为五个百亿骨干企业集团。二是抓新经济培育,助推动能转换。充分发挥陆路口岸和xxx保税物流中心(b型)作用,引进并培育龙头骨干物流企业,发展跨境贸易,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全力打造宁北蒙西地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发展全域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

(二)大力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引导更多企业与重点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对企业研发费用归集指导力度,帮助企业进行研发费用归集,力争2018年rd投入强度达到1.15%以上,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件以上。

(三)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鼓励技术型企业在一线培养现有的人才,支持本土人才在一线开展发明创造。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方式,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团队、优秀专利项目,以人才促进创新。认真落实自治区、市相关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在“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照”、“感情上关爱”,为来惠工作和创业人才在医疗、住房、子女上学提供便利,鼓励本地大学生返乡创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

(四)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和设备改进力度,在重点企业中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新产品鉴定,支持鼓励日盛、科通冶金等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热情。2019年重点培育金圆化工、嘉峰化工、科通冶金、亘峰嘉能等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中诚塑胶、博瑞源等15家企业申报自治区科技型中小企业。

(五)持续扩大科技创新合作范围。加快推进我区24个科技合作项目实施进度,鼓励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市对制造业(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和研发项目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自建或引进国内外相关高校、科研机构、知名企业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润龙、宝马、亘峰、灏瀚等企业申报自治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六)助推科技创新惠企政策落实。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和叠加效应。加强正面激励,落实自治区“创新30条”等政策,让更多科技型企业受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享受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研发投入后补助等激励政策。通过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企业申报2019年科技项目进行指导,争取获得更多科技项目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有序开展。

下载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0123寮步镇实施技工人才战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工作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