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精选)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最近,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如何结合浦口工业发展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措施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
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2、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入强度不减。针对国家停止土地审批的情况,支持和指导开发区、镇街,通过挖潜、清理、置换等办法,盘活现有存量资源,优先确保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外资、民资大项目用地。对已完成土地审批的重点项目要加快推进,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同时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针对国家控制信贷规模、资金紧缺的情况,重点推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大力引进外资和外地资本;今年确保实施45个左右投资额100万美元、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完成20亿元的工业投入目标。
3、坚持保障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减。一是努力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求突破。建好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信贷担保工作机制,增加区、镇街资产经营公司资 本金,增强信贷担保能力;建好信息平台,及时向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建好激励平台,发挥企业发展资金、财政贴息资金等的杠杆作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努力在服务实效上求突破。重点在产业规划指导、大项目会办、体系认证、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坚持走访重点企业制度,征求意见,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努力在提升调研层次上求突破。针对土地整顿后工业如何加快发展,园区清理后如何吸引项目、提高开发强度,银根紧缩后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调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努力克服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第3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二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最近,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就如何结合浦口工业发展的实际,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和分析。现简要报告如下:
一、全区工业经济现状分析近年来,特别是新区成立以来,全区上下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战略目标,全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发展速度较快。2003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12.6亿元、销售收入93亿元、增加值21.8亿元、利税总额9.3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25.1%、24.3%、24.6%和41.5%。今年1-5月份,全区工业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工业总产值增幅达36.8%,其中规模工业增幅43.9%。在南京市十三个区县中,我区的工业增幅已连续三年位居第三。
2、规模工业支撑作用日益明显。2002年,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55.8%,2003年比重上升到64.4%,今年至5月末这一比重又上升了一个多百分点。2003年末,全区共有工业企业97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3家,当年实现产值或销售收入过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其中过亿元的企业有16家。这33家重点规模企业数占全区的3.38%,当年实现产值49.7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4.2%;净增产值16.4亿元,占全区净增产值的73.4%;实现利税5.2亿元,占全区工业利税总额的55.7%。因此,无论是工业总量的增加,还是经济效益的增长,规模企业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初步形成了相对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区工业已经形成了机电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特种车辆等四大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机电制造业,企业总数近60家,已有大吉铁塔制造、伊凯科技、电力变压器厂等6家过亿元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行业整体经济效益较高,去年该行业实现工业产值20亿元。生物医药业,主要集中在区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超过10家,高新技术产品集聚,发展潜力很大。纺织服装业,这一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容纳劳动力多。经过持续多年的产品结构调整,纺织服装业正向新的产业高度发展跨越,已经出现了象中脉科技、华脉保健品、道吉面料这样的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强势企业。特种车辆业,大多集中在顶山街道和珠江镇,以浦镇车辆厂的城市轻轨及天印公司的专用汽车为龙头,企业数近90家,其中有10多家由铁道部许可为定点生产企业。
4、工业载体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截止去年底,区经济开发区建成面积达2.2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5亿元,入区企业263家,实际利用外资1.7亿美元,民营企业注册资本金累计超过18亿元。镇街工业集中区累计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累计投入6亿元,建设标准厂房11.6万平方米,累计入区企业168家,去年园区产出占镇街工业的45%。
5、工业贡献份额大幅提高。我区近60%的财政收入来自工业的贡献;各类工业企业从业人员超过5.5万人,成为城乡居民就业的主渠道;提高城市化率,工业是主要推动力;工业的加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推动了一、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是总量偏少。我区工业经济总量在南京市7个郊区县中居第4位,与我区的地位不相称。二是重量级的企业不多。过5亿争10亿的企业还没有;从产业带动上看,对行业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三是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优势产品不突出。高新技术企业数仅占全区企业数的1.23%,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10%,远低于全市30%的平均水平。四是受资源性因素制约。工业征地难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建设、完成全年工业投入将产生一定影响;银行资金供应收紧,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面临考验;随着夏季用电高峰的到来,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思路和对策措施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新变化,我们将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抓手,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使我区工业经济在新的起点上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一条主线,加大五化力度,坚持三个不减,确保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平稳的增长势头,为全区两个率先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围绕一条主线围绕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二)加大五化力度
1、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以此为支撑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区已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规模企业,抓住了这些规模企业,就抓住了工业经济的发展大局。要抓紧制定规模工业企业培强做大规划,加大对规模企业运行情况的分析与预测,加大生产要素的协调力度,及时解决和缓解规模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引导规模企业提高科技水平,挖掘技改潜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用最小的成本来换取比较大的增值空间。到2007年,全区力争培育出1个年销售收入过20亿元的企业,4个过10亿元的企业,50个过亿元的企业,规模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超过80%,带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2、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化,以此带动工业特色产业的形成。根据产业集聚、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结合我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和布局现状,以实施沿江开发为契机,着手进行全区工业布局、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工作,通过优化布局和结构调整,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优势。重点抓好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几大产业的布局战略调整和优化,建立有利于对我区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链网络。针对生物医药和机电制造行业企业集聚的优势,引导做好产业链延伸组合工作,在区内实行产业的社会化分工,做长做粗产品链;同时,使相关行业内的企业既有互相竞争,又有互相协作,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以此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力争通过3-5年努力,生物医药产业销售
收入超100亿元,机电制造、高档纺织、专用汽车等三大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超50亿元。
3、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以此带动新兴工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我区有基础、有优势、有潜力,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使我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有一个较大发展,成为带动我区经济高起点发展的新亮点。一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目前,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只有10%,与先进地区有较大的差距。我们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力争用3-5年时间,使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要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研发等重点产业,特别是要紧紧依托科学城优势、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优势、生态品牌优势,集中力量发展软件产业,力争成为国内知名的重要软件产业基地。二是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支柱产业中的比重。要以支柱产业为重点,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和跨国公司大项目,以及知名研发机构,切实提高支柱产业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档次。同时,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高新技术改造机电制造和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走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三是努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发挥我区高校院所众多的优势,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的开发,加快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培育,使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有一个大的突破。
4、大力推进工业集约化,以此带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经济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集聚发展和土地集约利用。加强土地资源整合、调配和管理,鼓励企业建多层厂房,推广企业合建、共建模式;在符合消防安全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着力提高投资强度,区开发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20万美元或160万元,市级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每亩土地投资强度至少达15万美元或120万元,区开发区进一步凸现生物医药、高档纺织等产业集群优势;市级乡镇重点工业集中区突出主导产业,实行集约开发。今年,各类园区的基础设施投入确保超过2亿元,园区总产出占全区工业经济总量力争达50%以上。同时,在长江三桥附近规划建设三桥经济区,争取纳入全市制造业重点发展布局。目前,初步规划方案已报市政府待批,力争下半年实施产业启动区。二是推进资源集约利用。在当前宏观经济紧运行的形势下,要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能源等要素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在土地上,不等增量,用活存量。用好已批的,做到能少用的不多用,能统一建多层标准厂房的不分散自建厂房,能向空中发展的,不向地面扩张。清理未用的,合理调剂,力保重点项目用地。盘活闲置的,对全区关闭的企业、撤并的学校、村部以及各园区内的存量土地,加大盘活力度,腾笼换鸟,变闲为宝。开发后备的,加大土地开发和复垦力度,以地换地,自求平衡。在电力上,不等宽松,自我调控。坚持科学调配,实行错峰用电,积极引导企业多用夜间电、自发电,确保限电不拉路,确保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用电需要;同时抓紧变电站建设,力争早日投入运行。三是积极探索发展新兴工业业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型产业,推广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相应提高污染控制标准,严格控制大用地量、大用水量、大用电量、大运输量的企业进入我区,从源头上杜绝新污染项目出现,力争在每一次循环中投入最少量的补充,把经济发展对生产资料消耗的依赖性降低到最低程度。区开发区和有条件的镇街,要结合实际,转变思路,大力发展都市工业、楼宇经济、商务经济、总部经济、税源经济等新型业态,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培育巨大潜力、积蓄发展后劲。
5、大力推进工业外向化,以此为主要途径带动多元化投入。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没有有效投入就没有有效产出。当前,尤其要拓宽思路,大力吸引民资和外资投入,努力构筑工业多元化投入的新局面。突出民营工业经济发展,走工业内生型发展之路。创新城乡资源对接的思路和办法引进一批,全年力争引进投资额100万元以上的内联项目不少于100个,实际到位资金不少于18亿元,主要投入工业领域;鼓励民资、社会法人资本参与区属和镇街企业改制重组催生一批,以实现低成本扩张,引导1-2家规模大、市场前景好的民企推进资本运作,迅速做大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培育壮大一批,对具有品牌优势、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集团实行挂牌重点服务,积极引导其向技术型、规模型、外向型发展,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发展层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走工业外源型发展之路。调整招商引资策略,把着眼点由侧重上新项目向结合现有企业嫁接改造、技术升级转变,筛选一批重大项目向外推介,鼓励与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实行资产重组,促进优化升级;把项目引进由片面追求数量向提高门槛、注重质量转变,围绕生物医药、机电制造、纺织服装等具有一定规模优势的产业,做强龙头,拉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把招商对象由广招博引向主攻境外大公司大集团转变,精心组织好赴外招商引资活动,力求取得更大成效,确保完成全年工业开放型经济目标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三)坚持三个不减在当前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思路,采取针对性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加快发展,坚持三个不减,力保工业经济良好的发展势头。
1、坚持有效益和质量的发展速度不减。积极应对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供应趋紧的情况,一着不让,加大对工业生产的协调服务力度。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节能、替代技术和产品,节约原材料、节约能源消耗;指导企业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落实合同,压缩两项资金占用;积极扶持新经济增长点,对列入监控的新增长点,要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给予重点扶持使其尽快达产达效。全年确保实现工业总产值136亿、增加值26.5亿元的目标。
2、坚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投入强度不减。针对国家停止土地审批的情况,支持和指导开发区、镇街,通过挖潜、清理、置换等办法,盘活现有存量资源,优先确保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的外资、民资大项目用地。对已完成土地审批的重点项目要加快推进,争取项目早日开工。同时加大技
术改造力度,提升产业技术水平;针对国家控制信贷规模、资金紧缺的情况,重点推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大力引进外资和外地资本;今年确保实施45个左右投资额100万美元、10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完成20亿元的工业投入目标。
3、坚持保障工业经济发展的服务力度不减。一是努力在服务体系建设上求突破。建好融资平台,进一步完善信贷担保工作机制,增加区、镇街资产经营公司资 本金,增强信贷担保能力;建好信息平台,及时向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提供政策及信息服务;建好激励平台,发挥企业发展资金、财政贴息资金等的杠杆作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二是努力在服务实效上求突破。重点在产业规划指导、大项目会办、体系认证、安全管理等方面提供有效服务;坚持走访重点企业制度,征求意见,尽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三是努力在提升调研层次上求突破。针对土地整顿后工业如何加快发展,园区清理后如何吸引项目、提高开发强度,银根紧缩后如何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开展深层次的调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努力克服工业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困难。
第三篇:转变经济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或道路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很多情况和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客观反映。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是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实践得出的重要结论,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会,是根据现阶段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必须深刻认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好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紧迫现实意义,扎扎实实地把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这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在工作中,要突出把握好几个重大问题:必须坚持创新驱动,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有力和持久的技术支撑,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把推进现代化与建设生态文明有机统一起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必须坚持内外协调,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促进我国发展和各国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转变经济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八个加快:①经济结构②产业结构③自主创新④文化产业⑤生态文明⑥农业发展⑦经济社会⑧对外发展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已经融人世界经济,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卜,我们已不可能关起门来先搞工业化,再搞信息化,而是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七大报告针对我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出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为我们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方向。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要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要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2010’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开幕式的致辞中指出.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将坚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结合起来.因为这既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能实现人力资源和体面劳动的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西部强县建设步伐吴若阳
2008-02-25C
近年来,彬县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工业经济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元化工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加快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工业集约发展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化,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要建立完善以煤炭开发为龙头的现代工业体系,综合开发煤炭资源,促进煤炭开发向精深加工转变,大力发展煤化工业,加快开发下游产品,积极发展配套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提升工业质量和效益。要坚持按照“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围绕煤炭资源开发,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高附加值产业,带动电力、化工、机械加工、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建材等六大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彬长矿区煤电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甲醇、烯烃、聚丙烯、聚乙烯、合成氨、二甲醚等一批大型重点化工项目,实现煤化工业发展的新突破;积极开发煤层气、煤矸石、水煤浆等煤炭综合项目,充分利用粉煤灰、陶土、油母页岩、果树枝条等资源,研制开发水泥、地板砖、卫生洁具、高密度板等产品;依托煤化产业,发展矿山机械制造维修、矿山救护抢险、劳保专用物资生产等。
二、着力培育规模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项目是产业的载体,产业是经济的支撑,只有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不动摇,才能做大做强支柱产业,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实力。要依托现有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谋划建设一批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大项目。不断发展壮大下沟、火石咀、水帘洞煤矿等一批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加快建设蒋家河、小庄、雅店井田、2×20万KW矸石电厂、60万吨粉煤灰水泥厂等一批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成长型企业;积极催生180万吨甲醇、二甲醚生产线等科技型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引导通达果汁厂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建设肉牛肉兔屠宰加工、柿子深加工、方便面生产线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配合支持大佛寺井田800万吨扩建项目顺利建设。要引导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资产重组等方式优化整合资源,实现企业的裂变式发展。加快组建煤电化集团,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打造引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航母”。力争近五年内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发展到10户,产值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户,使它们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腾飞的“主引擎”。同时,要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使工业真正做大做强,真正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擎天一柱”。
三、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集群发展
要顺应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城市发展格局,坚持政府宏观指导、企业主体运作和高点定位、结构科学、特色突出、机制灵活、环境优化、服务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三大产业基地,建成县城以西以煤炭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县城以东以果品、食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基地,小章、新民地区煤化工基地,精心打造东起早饭头、西至土沟的工业长廊,要加强政策扶持,创新运行机制,完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鼓励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使之成为吸引项目的强磁场、汇集资金的聚宝盆、工业发展的大舞台、推动经济的增长极。
四、强势推进招商引资,有效拓宽融资渠道
彬县既是一个资源富县,同时又是一个财政穷县,经济还不发达,仅靠自身的财力难以实现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只有凭借外力,借力发展。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招商方式,利用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招商,吸引省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大集团参与彬县的工业化进程,打破资金、技术、人才的制约瓶颈。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着眼长远、放眼未来和建设性资金适度举债的原则,整合财政资金,用节约资金和集约使用资金的办法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及偿贷基金制度,建立保障工业加快发展的长效机制。要全力营造投资成本最低、回报最快、信誉最好、效率最高的创业发展环境,满腔热情地为创业者引路、为投资者铺路、为企业家服务,努力使彬县成为投资的热土。要激励全民创业,发展民营经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内在动力,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动我县工业跨越发展。(C)③
第五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在我国人口规模大、资源能源紧张、环境承载力较弱的情况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利用工业化建立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切实抓好信息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利用信息化的成果加速工业化,是努力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相协调、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信息化水平的差距上。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生产力水平和财政状况,以适用、低成本、高效益为目标,努力探索出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信息化与工业化配套发展道路。以信息化支撑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按照协调发展的要求,突破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模式的羁绊,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单项突进”或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
以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为目标,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降低经济发展的资源能源消耗,缓解资源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提高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在发展经济时始终不忘环境和资源的合理保护与使用,坚持因地制宜,按规律办事,在建设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实施“蓝天工程”、“青山工程”、“绿水工程”;发展循环经济,启动绿色消费,拉动绿色生产,推广资源再生利用,延长产业链条,努力缓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坚持走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使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的过程中更好地与环境和生态保护结合起来,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结合起来,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结合起来。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科技含量高,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特征。全面提高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必须大力实施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研究与开发的引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应根据国内外相关技术领域和产业、产品等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快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应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实际,以工业结构调整为突破口,从加大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上来作决策、抓落实。比如,资源型县市的接续产业发展问题,不仅要考虑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而且要科学把握矿业的生命周期,这样才能在资源盛产期和经济发展的兴盛时期及早谋划发展接续产业,防止出现“矿竭县衰”、“矿竭厂败”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抓住科技兴企这个关键,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的目标才会在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中得以实现。
以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着力点,以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抓手,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性工作来抓。县域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力资源存量大、科技文化素质低的特点十分突出。大量事实表明,不解决人力资本的积累问题,县域经济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就无法增强,县域内一、二、三产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就无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就会缺乏动力和后劲。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加速人力资本积累,缩小与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存量上的差距;切实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力度,不断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服务业的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
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构建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大力推进城镇化,是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重要依托。没有县域范围内农村的城镇化,就没有新型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支撑工业化,必须舞好工业化这个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龙头”,把工业化作为推进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核心,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镇带动乡村,引导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吸纳进城镇,融入到工业化过程中,为构建城乡协调发展、产业联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县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