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七大心得体会-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十七大心得体会-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老百姓关心啥,十七大报告里就有啥”——安徽省凤台县养猪大户陈广书代表的这句朴素的话里,透露着十七大报告清新的个性:全方位回应人民的新期待。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十七大报告关注的民生话题,都是普通百姓在居家过日子中考虑最多,或者说最闹心的事情。报告在论述改革开放、科学发展观、党的建设等重大课题的同时,没有回避这些人民群众口口相传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话题,而是对这些话题作出了具体而平实的回应。
比如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论述中,不仅强调了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还进一步开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确保增收的“处方”,让人看后觉得实实在在,大有希望。在其他诸如优先发展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等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方面的领域,同样是正面回答,招招见实。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十七大报告对人民群众新期待的全方位回应,生动地展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诉求为己任,把老百姓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检验标准。十七大报告本身就为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树立了典范。
回应人民的新期待,就是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放在心头,与群众与人民同喜同忧,同乐同愁,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十七大报告中涉及的民生话题,基本上是近年来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前进和发展中的情况和问题。其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就业援助”等内容显然是针对各地遇到不久、又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话题,及时作出的回应。
回应人民的新期待,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进一步增强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听取民声、尊重民意、吸纳民智,让人民群众的期待与党委政府的决策“不谋而合”,让党的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的心愿“心心相印”。如果我们的一切决策都来自老百姓的心声,表达人民群众的意愿,还有什么难题不能化解呢?
回应人民的新期待,这是我们党成熟的标志,是自信的象征。十七大报告之所以在会场内外产生强烈共鸣,关键在于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了党和国家的“大事”,把党心和民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党一切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和每家每户的心愿是完全一致的。同时,经过改革开放29年的成功探索,我们党已经找到了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路径。在未来的征途上,我们更加有信心有能力破解难题,开拓前进。
“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十七大报告对人民新期待的全方位回应,是我们党“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再一次生动写照
第二篇:司法公开回应公众新期待
司法公开回应公众新期待
司法公开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维护司法公信力和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我国各级人民法院持续推进司法公开,使得这项工作正在朝着制度化高水平的方向快步前行。在新形势下,群众对法院司法公开还有哪些新期待?如何在司法公开中进一步提升司法公信力?半月谈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司法公开迈出新步伐
国徽高悬,法庭庄严。2013年8月22日至26日,被告人***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此次庭审期间,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创新司法公开方式,通过官方微博及时发布庭审情况,进行网上直播。在网络直播中,不仅有网络主持人向网友介绍基本案情,同时还及时将法庭辩论等现场情况一一在网上呈现,让网友如临现场。
“这是首例高级官员贪腐案件的微博直播,具有标志性意义。”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任进认为,这种信息公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公众的知情权,使群众能第一时间了解案件审理过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普法教育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这对探索司法公开路径与方式、促进阳光司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微博直播庭审***案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司法公开的一个缩影。立案公开、庭审公开、执行公开、听证公开、文书公开、审务公开——2009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两个文件,标志着司法公开制度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面对人民群众对司法公开的需求,最高人民法院提出,要摒弃“司法神秘主义”,继续落实公众开放日、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制度,让公众近距离接触司法。
一项项司法公开举措促进了司法公正。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各类案件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为91.2%,二审后达到99.4%,分别比2007年上升1.2和1.4个百分点。
清华大学教授周光权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对于司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知情、表达、参与、监督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而知情是监督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透明是司法工作的必然要求。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现在不是公开不公开的问题,而是应该公开的必须要公开,且必须要做好。”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坚坦言,该公开的公开程度不够,就会引起猜测、怀疑和误解,甚至给法院工作造成被动。张坚认为,在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人民法院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司法公开工作,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依法公开能够、应当公开的司法信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
事实上,面对网络时代公众不断提升的对信息透明的需求,目前基层的司法公开工作仍然有一定差距。首先突出表现在认识不到位。一些基层法院负责人和法官认为,法院的工作是以执法办案为核心,司法公开只是工作的补充,无足轻重;有的法官认为,在法院办案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搞司法公开会增加工作量和法官心理压力;更有甚者心存顾虑,认为司法公开可能会给法院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表现在推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法院还停留在个案的公开和浅层次的公开上,全面公开和深层次的公开还不够。司法公开的推进也不平衡,如裁判文书上网比率还不高,存在在内网公开多、在外网公开少现象。
以安徽省为例,目前各法院两网公开比率大都不到50%,有些法院外网公开还处于空白状态。再如庭审公开方面,绝大多数法院还没能完全做到庭审同步录音录像、同步记录、同步显示庭审记录“三同步”,直播比率低。去年安徽全省法院受理案件近45万件,庭审直播仅有110场。
此外,在公开听证、案件信息查询、执行公开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欠缺。听证案件少、比例低,一些案件执行中的措施信息、处置信息等向社会公开还不够。在审务公开方面,一些法院重要工作部署、规范性文件、非涉密统计数据等对外公开程度还有待提高。
打造司法公开工作升级版
“司法公开是展示法院工作成效和审判自信的一个平台。”张坚认为,现在一些法院司法公开不够,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工作没信心。
相关专家指出,当前要进一步提升司法公开工作,首要的是更新理念,提升认识,关键是做到“四个转变”。即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由一般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由形式公开向实质公开转变;由单向公开向互动公开转变,听取意见和反馈信息。
其次,加强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开水平的重要支撑。包括建立完善审判管理特别是审判流程管理平台,将从立案、审判、执行到结案不同环节与节点的信息,及时、准确录入管理系统,对案件流程实时监控,方便涉诉群众对案件进度和办理情况查询;建立完善公开执行立案、执行措施、财产调查等信息平台;建立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所有裁判文书,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等不适宜公开的案件信息外,都应当在网上及时公布出来。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最高人民法院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暂行办法》,按照该办法,除法律有特殊规定外,最高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文书将全部在最高人民法院政务网站——中国裁判文书网予以公布。日前,一批裁判文书首次在此网站集中公布。这无疑是我国增强司法透明度、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举措。
再次,完善司法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庭审旁听制度,促进旁听庭审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对申请再审、信访、赔偿、执行异议等案件,特别是涉及重大权益事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依法需要听证的,及时组织公开听证;建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积极性和参审率。此外,还需建立完善法院开放日活动、审判白皮书制度等,让社会了解法院、监督法院。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人民法院的司法公开工作必将能不断回应群众期待和关切,通过公开促进公正,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将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得到进一步实现
第三篇:司法公开回应公众新期待
司法公开回应公众新期待
杨玉华
司法公开迈出新步伐
新形势提出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府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事实上,面对网络时代公众不断提升的对信息透明的需求,目前基层的司法公开工作仍然有一定差距。
首先突出表现在认识不到位。
其次表现在推进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法院还停留在个案的公开和浅层次的公开上,全面公开和深层次的公开还不够。
打造司法公开工作升级版
司法公开是展示法院工作成效和审判自信的一个平台。现在一些法院司法公开不够,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工作没信心。
当前要进一步提升司法公开工作,首要的是更新理念,提升认识,关键是做到“四个转变”。由被动公开向主动公开转变;由一般公开向全面公开转变;由形式公开向实质公开转变;由单向公开向互动公开转变,听取意见和反馈信息。
其次,加强平台建设是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开水平的重要支撑。包括建立完善审理管理和审理流程管理平台,将从立案、审判、执行到结案不同环节与节点的信息,及时、准确录入管理系统,对案件流程实时监控,方便涉诉群众对案件进度和办理情况查询;建立完善公开执行立案、执行措施、财产调查等信息平台;建立完善裁判文书公开平台,所有裁判文书,除涉及国家安全、商业秘密、未成年人犯罪、个人隐私等不适宜公开的案件信息外,都应当在网上及时公布出来。
再次,完善司法公开工作机制。建立完善庭审旁听制度,促进庭审旁听常态化、规范化;建立完善公开听证制度,对申请再审、信访、赔偿、执行异议等案件,特别是涉及重大权益事项、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依法需要听证的,及时组织公开听证;建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提高人民陪审员参审积极性和参审率。此外,还需建立完善法院开放日活动、审判白皮书制度等,让社会了解法院、监督法院。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不久前,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态度坚决,掷地有声。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国人民法院的司法工作必将能不断回应群众期待和关切,通过公开促进公正,司法机关的公信力将不断提升,社会的公平正义将得到进一步实现。
2013年11月2日22:07:58
第四篇:十七大心得体会
十七大心得体会
10月15日承载着亿万人民热切期待、倍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高度关注的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召开了。这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喜事、盛事。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大会所提出的奋斗目标、宏伟蓝图,所制定的行动纲领、大政方针,令人鼓舞、使人振奋,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世界发展的潮流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树起的又一座里程碑,必将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奏出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强音,擘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更加壮美的宏伟画卷。
党的十七大召开的根本目的,说到底是为了促进社会和谐,惠及民生。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是要学习好胡锦涛同志所作的报告,胡锦涛同志所作的重要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报告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各项事业的新进展,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经验,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作了全面部署,为我们继续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立意高远,思想丰富,求真务实,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推进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其次,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
第三,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一定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切实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措施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四,要克服无所作为的思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十七大献上一份厚礼。坚持用中央关于召开党的十七大的指示要求统一思想认识,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事,顾全大局,妥善处理好各种矛盾、关系,进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通过对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的不断研读,我对十七大精神认识的更加透彻、更加深刻。也深刻地感受到党的先进性,党的伟大。这十三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是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候,国际影响显著扩大,这一切都归功于我们党的正确领导。我拥护我们的党,热爱我们的党,我热切期望通过党的预备期考验,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我作为一名基层组织的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更是要通过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力以赴,真抓实干,齐心协力,一心一意谋发展,把精力集中到抓项目、干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上,千方百计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想方设法完成公司目标任务。
第五篇:十七大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大,是一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髓、团结、胜利、奋进的大会。
通过平时看电视、读报纸、上网、特别是参加了党支部的培训,我认真学习了十七大的报告,学习了新党章,深刻地了解到十七大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也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这一主题深刻阐明了我们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十七大报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个目标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和改革做出全面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行动纲领。
十七大的精神,是新世纪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纲领,是实现新世纪奋斗目标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各个领域、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学习中,我认识到十七大报告的全部内容都是围绕十七大精神展开的,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首先要抓住学习贯彻创新这个中心环节,全面领会发展、创新的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贯彻“发展、和谐、创新”的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通过学习把党的十七大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工作之中,要把发展创新重要思想作为自己工作、学习、生活的指南,勤奋工作,努力开创科技信息服务工作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世纪宏伟奋斗目标,迈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步伐。进一步明确了党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发展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发展满足人民的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力量,运用一切资源,使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全面繁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文明,是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
发展与创新,一直是科技信息工作者应该贯彻执行的路线,也是现代化社会前进的动力。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是科技服务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技服务工作者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坚持不懈,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科技服务工作之道。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科技发展的第一要务,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科技成果效益上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通过学习,我深深认识到在工作中要贯彻十七大的重要思想,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才能加快发展,把科技信息服务工作推向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