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微企业的人才困惑
与A公司认识三年多了,老板10年前就创立了这家公司,从事木地板的生产销售。公司也曾经兴盛过,状况好的时候在全国设了十几个办事处。可现在的状况却是不容乐观,年销售额不足千万,没有销售部门,只凭老板一个人出去跑跑,再就是被动的坐等客户上门了。市场投入没有、销售管理没有、营销策划市场规划对他们来说也似乎比较遥。概括的说这家公司基本处于没有正规营销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个体户状态。企业经营状况只是能做到勉强维持。为什么一家发展了十几的年的企业经走到如此地步。经过我与该公司多次沟通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关键的两个问题是一企业创立之处没有正确的发展战略、发展过程中更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相关策略(方向错了、在错误的方向下做了错误的事,而且一直错到现在)二是企业没有真正的营销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导致企业不具备正规的先进的管理,使企业发展滞后。
在国内像A公司这样的小型甚至是微型企业很多,大部分都存在以上所述的两个问题。但一切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才缺乏这个症结上。A公司也在招聘也想吸引人才,可招了三年连个优秀的业务员都没有招到。其实这也倒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因为A公司不够优秀、A公司的老板不够优秀。一家公司要想吸引真正的人才,那必须做到企业优秀或者老板优秀。否则没人愿意来给你打工,因为看不到前途。这也是很多小微企业吸引不来人才的根本原因。
但是并不是所有小微企业的老板能够意识到这个问题,有的是还没有认识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有的是存在自满心里,不屑于吸引人才,还有的是渴望人才,但受企业状况所限,只能无奈的哀叹。所以归根结底束缚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人才问题,因为毕竟企业是靠人来做的吗?你老板没能力,手下又没人才,如果在不借助外脑,那企业何谈发展,哪有出路?至此小微企业就进入了一个怪圈,因为不优秀所以吸引不来人才,因为没有人才所以难以变得优秀,如果不借助外力发展就会走上一条恶性循环之路,直至企业倒闭。
另外众多小微企业在人才方面还存在一下问题
1、没有自己的人才规划,既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更不会有计划的去建立自己人才队伍
2、企业老板鉴别真假人才的能力太低
3、不能从多方面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4、做不到有效激励人才,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
所以我想建议,小微企业要想解决人才问题,从人才困惑中走出来,必须先借助外力(外脑)使自己变得优秀起来。等你优秀了自然会吸引人才来。然后建立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把人才这个资源管好、用好
第二篇: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当前,中小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其中生产、技术、管理等高技能人才短缺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特别是小微企业由于企业人数少、营运收入低、专业分工不清晰,在吸引高职毕业生中存在天然的弱势,要改变这种弱势状态,校企深度合作是有效的路径。
小微企业的发展困境和高技能人才状况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09年我国注册的各类中小企业1200多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9%,实现的工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和40%,在出口总额中占到了60%以上的份额,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但是,《瞭望》新闻周刊深入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调研时发现,沿海中小企业不少陷入生存困境,珠三角地区的不少企业处于“接单无利润”状态。企业“生存危机”最为突出的是营业收入2000万元以下,员工2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这此企业大多属于原材料依赖型企业、传统低利润制造企业或需求萎缩、产能过剩企业,其经营模式处于投资增长的扩张性粗放经营型。一旦资金、原料、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出现问题,微小企业就会面临着生存危机。转变发展方式,积极进行技术创新和人才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快向科技型中小企业转变,是这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微企业的竞争就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竞争,谁占有了人才优势,谁在行业中就有竞争力。
在我国,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培养人才、技术联合的往往是大中型企业,它们能够按照自己的用人标准在高等院校“定制”人才,并获得其技术支持,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通过提高产品和服务的科技附加值,降低了过分依赖资源的风险。而多数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弱小无法实现与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无法享受到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即使招聘到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往往只是在企业中进行短暂的过渡,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后很快流失到大中型企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半年、一年后的居高的离职率也证实了这一点。小微企业主在面对“用工荒”的同时,也面临着“要不到”、“留不住”高技能人才的困境。
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缺乏深度合作的原因
近年来,高职院校立足区域或行业,主动走出校门与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形成了工学结合、学做一体、项目化教学等内涵丰富的有效教学模式。不容讳言,校企合作富有成效的主要是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当下其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是企业作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顶岗实践基地或教师社会实践基地;二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等;三是高职院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教育培训或成人学历教育。
《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显示,全国高职学校毕业生有近六成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其中在50人以下小微企业的约三成。小微企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阵地。既然这样,从高技能人才的供求关系来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合作理应是最为紧密的。但事实上,绝大多数小微企业都很难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合作重视和支持不够。在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规对地方政府在促进小微企业校企合作中的职能和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缺乏操作性强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校企合作常常被认为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责之外的市场行为,也缺乏面向小微企业群体具体协调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
二是小微企业与高职院校利益诉求不相呼应。小微企业希望通过合作获得合格、可用的人才资源储备,解决技术难题,共享学校与地方相关部门的资源等。而高职院校寻求与小微企业的合作,则是希望为毕业生提供优良的实习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和实践条件。
由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缺乏充裕的学生实践岗位和足够数量的实践指导老师,因此很难像一些大中企业那样,与高职院校开展“工学交替”等活动,更无法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使得双方的利益诉求无法实现互利共赢,双方合作的意愿和积极性都不高。三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与小微企业的人才需求缺乏有效对接。小微企业需要各类人才,但就单一专业来说用人数量少,对员工的专业性要求没有大中型企业来得严格,但其综合性要求却较高,而且在需求的时间、专业、规格和数量等方面都存在多变性,这与专业教育的“批量生产”和专业性形成矛盾,导致了校企双方始终处于零散的、临时的、表层的合作状态。
深化校企合作化解小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
1.健全机制,强化政府政策引导、完善政府管理职能。政府要通过健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构建针对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制度支持体系,积极发挥校企合作在小微企业人才供应、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完善自身的行政职能,及时关注与发布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及变化,将校企合作纳入政府的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之中。其次,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职业院校提高面向小微企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针对性,在专业设置、联合招生、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为小微企业参与技能型人才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再次,劳动人事、科研管理部门要制定具体政策,积极引导职业院校毕业生进入小微企业工作,引导企业拓展技能型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通道,对于联合小微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给予专项扶持,以调动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2.创新模式,建立针对小微企业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是找到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在操作层面建立基于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首先,行业组织牵头,联合行业内同类的多家小微企业以“抱团”的形式建立对话与合作,克服单个企业合作能力有限的弊端,从而形成集聚效应。其次,职业院校要从教育公平性的角度,将广泛的小微企业群体作为合作对象,针对小微企业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特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开展跨企业的惠及面更广的订单培养,引入企业共性的教学项目,使得培养过程更加贴近企业岗位群的要求,为小微企业输送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再次,地方政府部门要统筹区域高职教育资源,引导大中型行业龙头企业建立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平台,面向所有的小微企业和高、中职乃至培训机构开放,政府以奖代补或者拨付运行费用等形式给予扶持。
3.完善服务,发挥职业院校在小微企业人才培训中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引导各小微企业树立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动意识,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员工培养培训作为自身解决人才难题的主要途径,精心设计员工职业上升通道,完善员工培训定时、定期、定质、定量的制度体系。其次,职业院校要加强小微企业培训需求调研,归纳小微企业共性的需求,开发出课程或模块,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形成全方位的员工培训课程体系;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远程教学和校企点对点的辅导以及分企业的答疑,以提高培训效果。再次,政府部门要建立科学有效地评估体系,对培训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并运用财政杠杆进行适时、适度的引导和激励。
第三篇:小微企业情况
三、巴州区中微企业孵化园基本情况
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大,巴州区在城郊的小微企业因拆迁集中转移到了宕梁办事处、插旗山村和摇铃村、塔子山村、尖山寺村,其中摇铃村为主要集中地,被巴州区命名为小微企业孵化园。目前该园区有各类企业50余家,占地200亩,从产业分类:主要为建材家居、汽车贸易、食品生产。建材家居企业主要有7家:天仁钢化玻璃厂(投资近3000万,占地20余亩,年产值600万),宏鑫管业药吕有限公司(塑料管件生产,投资1000万,占地12亩,年产值1600万元),鸿鑫建材有限公司(冷轧带肋钢筋加工和夹锋板材料,投资200万,占地8亩,年产值800万元),百花石材厂(大理石加工,投资2000万元,占地8亩,年产值700万元),磊兴石材(投资2000万元,占地20亩,2014年实现税收150万元,),天成高分子材料(投资2000万元,占地12亩,2014年产值近100万元),杰派木门有限公司(投资近1400万元,占地10亩,年产值2000余万元),欣兴建材有限公司(从事冷轧带肋钢筋生产,占地10亩,投资近400万元,年产值300万元),巴中新南
设备有限公司(燃油燃气炉具生产,占地10余亩,投资300万元,年产值700万元)。汽车贸易企业有6家:成弘汽贸、东风小康重卡、汽车检测中心、二手车市场、东方驾校、汽车修理厂。食品生产企业为东南西北熟食面点有限公司(投资300万元,占地1500平方米,年产值600万元),回风处于巴州区佳顺饮料厂(投资近600万元,占地10亩,生产银耳饮料,年产值300万元)。印刷企业一家,华美印务,该企业已在置地中小企业孵化园购买厂房1620平方米,建仓储生产线2条。辰华家具公司(投资1500万元,占地20亩,建成后可实现纯收入3600万元)。
从对园区企业的调查看,一是企业业主担心土地属于临时规划用地,为集体土地,不能办理工业用地手续,企业既希望拆迁,获取拆迁补偿,又希望能办理工业用地手续,取得独资抵押;二是企业生产场地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低,无法扩展;三是园无法提供员工住宿、生活等配套服务,员工招聘难;四是因园区未进行规划环评,企业排污无法处理,环评通不过,致使园区企业无法办理相关手续。
企业业主普遍反映:一是巴中经开区置地、置信租用厂房租金较高,成本大难以永享,购买标准厂房没有补助政策,划不来,部分企业园区拆迁建设已无力投资;二是巴中经开区目前交通不便,特别是员工均在城里居住,上下班不方便;三是担心因现属巴州区政府管辖,争取了部分扶持资金,特别是规模以上企业担心到巴中经开区后,因注册地变更,税收解交关变化,企业在搬迁中会受到巴州区的不利影响;四是巴中经开区置地、置信所建的标准厂房太大,一般为6000平方米,企业租用只能全部或租用一半,对小企业而言,闲量大。五是这部分企业大多属新建投产,有部分正在建设,企业不愿再搬来搬去,影响市场销售和正常生产。
从巴州区相关部分情况反馈看:一是担心苦心经营的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到经开区发展,影响考核和税收;二是巴州区中小微企业处于无序发展状态,乱搭乱建,租用土地等均由宕梁办事处和村社确定,租期有的达30年,给以后的拆迁带来困难,增大了拆迁成本。三是该园区消防、环保不配套,安全隐患突出,产业部局无法规范、无序发展,不愿不想去管……
四、经开区接纳有潜力的中级企业的建议
(一)迅速明确置地、置信标准化厂房的产业定位,作为置地巴中市中小企业孵化园,产业定位应为机械电子、建材家居;置信巴中新型产业园产业定位为:医药食品、轻工服务。目前两个标准化产业园区产业定位不清晰,本着只卖给出租标准的想法,想尽快回收资金,租金较高。建议:一是对两个园工我的建设成本进行测算,实行出售和租赁的最高限价,把对租用标准厂房的补贴真正补到入园企业;二是调整建设规划,建设多层厂房,租用框架模式,便于小微企业
租用;三是督促置地、置信对已修建部分及时办理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以便小微企业入驻后拥有产权,方便独资。
(二)及时出台飞地项目的优惠条件,吸引优势小微企业入驻园区,必须处理好与巴州区的关系,调动其积极性,建议一是市委、市政府应督促巴州区城郊规划范围内不得再以小微工业企业采取租赁集体土地的模式建设;二是经开区对有意扩展规模、有优势的小微企业进行筛选,对一般建材类企业不引入园区,如冷轧钢、石材加工,对有成长性、有
技术、有一定投资能力的企业,吸引入园,如生产银耳饮料的百顺饮料厂或吸引进入置信产业园,杰派木门新南腾
可吸引进入置地产业园,对汽车贸易企业可吸引进入五金机电市场。
(三)加快置地和置信标准化厂房建设,根据置地2015建设规划,预计新建成3万平方米,共达到8万平方米,置地建成6万平方米,通过招商局组织与置地、置信对接,为企业量身定制厂房,减少空余。
(四)加强生活设施配套,吸引企业入驻,巴州区小微企业的水因未进行处理直接排放,所以水价很低,用电为与经开区一样的农村用电,园区企业未使用天然气,从生产成本讲,因小微企业园区不规范,乱排乱放,成本相比经开区较低,加之该园区不象经开区因电力线路迁改经常停电,电力成本只有待大中工业用电政策落实后才能降低。
(五)加强市、区统筹和经开区与巴州区联动,召开入园企业对接会,特别是对企业因园区
无法办理相关手续,不符合城市规划的企业进行淘汰。
第四篇:小微企业申请报告
申 请 报 告
漳州市地方税务局:
我公司漳州市塑料有限公司,税号:35060212345678,成立于1994年12月26日,法人代表:黄顺,地址:漳州市芗城区新浦路,公司注册资金220万元。经营范围:销售塑胶制品;模具制造加工;塑料机械配件、化工原料和染料(易制毒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除外)的销售。
我公司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305611.06元,2012平均资产总额3107663.61元,平均月从业人数30人。
我公司已达到小型微利企业的条件,申请办理小型微利企业备案手续,望贵局领导给予批准为盼!
漳州市塑料有限公司
二0一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小微企业调研(推荐)
关于2011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报告
根据办事处下发的《关于2011小企业金融服务金融服务调查的通知》,临邑联社积极组织人员对辖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银团贷款、票据业务、黄蓝经济区、节能减排及淘汰落后产能五项工作开展情况,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辖内小微企业贷款基本情况 截止2011年12月底,联社企业类贷款总户数为165户,贷款余额为109592万元,其中大型企业 1户,贷款余额594万元,中型企业14户,贷款余额19302万元,小型企业,126户,贷款余额为86114万元,微型企业24户,贷款余额为3582万元。
二、信贷投放的效果
2011年我社新增小微企业贷款18588万元,相对缓解了县域经济内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
三、风险状况
1、政策风险。每个行业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但客观地讲,其中房地产业的政策、法律、法规,及各种专项整治措施是最为复杂的,变化也是最频繁、最难以预见的。
2、市场风险。对于一般行业而言,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市场波动、竞争加剧、原材料采购供应失控等因素。
3、经营风险。高级管理层识别风险的能力,也对企业的综合操控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资金链风险。根据今年的行情,企业对银行的借款业逐步增加,加之货币政策的紧缩,导致企业增加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四、信贷政策的变化
随着2012年货币信贷政策的趋紧,本单位支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有所变化主要为贷款方式的变化,着重投放抵质押类贷款及支持“三农”重点中小企业。从整体来看现行货币政策明显不能满足县域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
五、政策及措施
(1)科学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根据我社自身发展战略、风险防控能力制定季度投放贷款计划,确保信贷投放平稳增长,防止大起大落。
(2)从严把握信贷政策界限。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要求的一律不得授信。重点支持对“三农”及中小企业贷款的投放力度。
(3)切实提高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审查、审批的风险管理作用,强化风险管理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性、科学性、独立性素质。
(4)全面推进“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实施。
公司业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