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纪念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中山市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共中山市委书记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陈根楷(2010年9月29日)
同志们:
在全国人民喜迎新中国61华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刻,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中山市(县)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这对于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奋力开创“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谨代表中共中山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向为我市人大工作和民主法治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的历届人大常委会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全市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人大工作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和现代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是党领导人民长期进行政权建设的智慧和经验结晶。30年前,当神州大地迈进改革开放新时期之际,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宪法、选举法和地方组织法的决议,决定在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务委员会。这一重大举措,改变了以往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地方国家权力无法有效行使的状况,保证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运作,对于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加强地方民主法治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1980年9月29日,中山县六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了县人大常务委员会,从此开启了我市地方人大工作的新篇章。3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擎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大旗,踏着科学发展的时代强音,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为推进经济强市、和谐中山、宜居城市、法治社会、文化名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0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无论是抢抓改革开放先行一步的历史机遇,还是下定决心推进公有企业改革,无论是大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还是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中山发展进程每一个关键时期,市(县)人大常委会和广大人大代表都坚持把党的主张与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在集中智慧、团结鼓劲、凝聚合力实现发展目标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30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工作。牢固树立“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的观念,正确把握和处理人大职权与党委决策权的关系、与政府执行权的关系、与法院和检察院司法权的关系,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增强监督实效。认真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视察、与市政府组成人员座谈等,有力促进了“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启动法治城市、法治镇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
30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致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围绕环境保护、社会治安、教育就业、农产品质量、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开展视察和专项调研,推动关系群众根本利益的重点问题的解决。通过了关于设立五桂山市级生态保护区的决议,推动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全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平。畅通信访渠道,及时解决了一批信访热点,赢得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30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选举任免权,稳步推进地方政权建设。坚持党管
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干部有机统一,在党委的领导下,主持、指导市镇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依法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870人次。建立健全拟任命干部“先学法、后考试、再任命”等制度,强化了“一府两院”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和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的意识。
30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积极拓宽人大代表履职渠道,建立健全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和人大代表联系选民等制度,代表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进一步扩大。创新议案和建议办理机制,建立重点建议督办、当面交办、量化评比、激励表彰等制度,一大批优秀议案和建议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各镇区均建立了人大代表活动室,基层人大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健全人大常委会各工作委员会及日常办事机构,人大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市(县)人大常委会设立的30年,是中山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30年,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蓬勃发展的30年,也是人大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步履坚实、硕果累累的30年。这一切,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各级国家机关的支持配合,离不开历届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各级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
30年来,我市人大工作在探索中创新、在发展中完善、在加强中提高,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大工作规律的认识。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保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发挥地方人大在民主政治的引导、促进、规范和保障上的作用,为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履职中实现发展目标,在尽责中完成中心任务,担负起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历史重任。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人民群众推动科学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使人大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期待。这些经验,既是市(县)人大及其常委会30年实践的基本总结,也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指南。
当前,中山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我们纪念市(县)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继续开创人大工作的新局面,为加快“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实现全市人民的富裕安康提供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第一,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着力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上有新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党领导和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途径,最能体现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实际意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近代以来中国发展历程告诉世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要把13 亿多人的思想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能够真正反映和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的政治核心,否则国家只会成为一盘散沙。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雄辩地证明,当代中国能够担当起这一重任的,唯有中国共产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牢把握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影响社会政治稳定,影响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们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头脑必须清醒,立场必须坚定,旗帜必须鲜明,要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毫不动摇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增强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在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大工作的整个过程,落实到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确保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第二,善于运用国家政权组织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着力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上有新进步。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个有效的执政方式,既全面听取社会不同群体的意见和呼声,又果断决策、有力执行,上下一心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各级党委要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强化政权意识、法治意识,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把党的决策与决策的贯彻执行统一起来,把对党负责与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善于运用国家政权处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实施。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好各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司法机关依照法律独立负责、协调一致地开展工作。
各级党委要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健全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和机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各项法定职权。要进一步丰富民主形式,拓展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各项民主权利,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凡是法律法规规定由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都要提交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选举任免权,坚持党管干部与人大依法任免的有机统一,为我市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大力推进依法治市工作,抓好法治城市、法治镇区创建活动,做到执法要严、司法要公、违法要究、普法要广,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各级党委要及时研究解决地方人大履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独立地开展工作。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发挥其主体作用,认真做好代表议案、建议、批评和意见的办理工作,提高办理和执行效率,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使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建立在深厚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之上。要创新代表活动的方式,定期组织代表开展视察、调研、代表小组活动等,探索人大代表联系群众、了解和反映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和形式。加强人大代表的基础培训和专题培训,不断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和水平。各级人大代表要珍惜荣誉,自觉履行责任和义务,充分发挥好来自群众、联系群众的工作优势,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做好群众工作,持之以恒地为我市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献计出力。
第三,围绕大局依法履职,着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有新成效。
人大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必须始终把握大局、围绕大局、服务大局,从人大工作的定位和特点出发,切实履行好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要紧扣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紧扣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努力使人大工作与全市工作大局相适应、相协调、相促进。
当前,我市经济正处在由回升向好向稳健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尽管今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较去年同期有了较大改善,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持续,国内外经济形势极其复杂。我们要切实贯彻国家和省的部署,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抓住“调结构、保增长、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重点,依法行使好监督、重大事项决定和人事任免等权力,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和保证。要集中精力谋大事、议大事、办大事,紧紧围绕更加重
视发展实业,更加重视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更加重视发展民营经济和产业集群,更加重视培育龙头企业和优质项目,更加重视抢占高增值环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有据之言、献务实之策,凝聚各方力量,促进中山率先发展、加快发展、协调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大最大的优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人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大力发展和改善民生,把广大市民普遍关心的食品安全、教育医疗、生态建设、交通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多倾听群众呼声,多了解群众意愿,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权益。当前我市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体制转轨、发展转向、社会转型的发展新阶段,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更加重视发挥联系民众、凝聚民心、汇聚民力、集中民智、保障民益的优势,凡涉及市民重大利益的都要通过听证、论证、座谈等多种方式,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努力使人大成为表达、平衡、协调社会利益的重要平台。要千方百计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加与人民群众的互动,调动社会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更多意见和建议及时地传递上来、吸纳进来,努力营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要依法行使监督权。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加强对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自主创新、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工作的监督,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要正确处理好与“一府两院”的关系,既司监督之责,又尽支持之能,改进和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一府两院”要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贯彻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作出的决议、决定,认真落实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以及调研、视察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真正让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第四,加强市人大及其常委会自身建设,着力在履行职责能力上有新提高。
人大工作政治性、法律性、政策性很强,只有切实加强自身建设,才能真正履行好职责。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人员构成、机构设置、工作条件与担负的责任和任务相适应。市人大常委会党组要坚决贯彻市委的工作意图和部署,坚持重大事项、重大问题向市委请示报告制度,根据市委的重大决策及时作出决议、决定,推动市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与全市大局、与市委工作重心协调一致。
要进一步完善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议事程序和工作规则,推进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加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的锻炼和使用,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人大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适当增加经济、法律、科技、文化等方面组成人员的数量。要认真组织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的活动,改进活动方式,不断开辟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的新途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机关工作人员,要以建设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为目标,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宪法和法律,学习现代产业体系等知识,加快知识结构转型,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化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时刻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要切实加强和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报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面反映人大依法履职情况,准确表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深刻主题,增强全社会宪法意识和法律意识,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人大依法履职的良好环境。
同志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前景光明而美好,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事业崇高而神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为实现今年“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为开创中山科学发展、“三个适宜”新型城市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召开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座谈会主持词
召开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
座谈会主持词
时间:2009.12.301时30分地点:会议中心8306会议室
(娄祖标)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是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为了回顾地方人大常委会30年走过的历程,进一步加强人大建设、发挥人大作用、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今天市人大常委会在这里召开纪念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周年座谈会。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市委书记徐建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淑芬;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常委会老领导;各街道(区)人大主任,各镇人大专职副主席;部分省、金华市、永康市人大代表。本次会议安排共有三项议程:
一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淑芬讲话;
二是座谈发言;
三是市委书记徐建华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先请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淑芬
讲话。
(讲话毕)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议程,请大家座谈发言。
(吕振挺、徐步云、周关宝发言后)
请大家继续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第三项议程,请市委书记徐建华讲话。(讲话毕)
前面市人大常委会老领导,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委员代表以及江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发了言,徐建华书记和刘淑芬主任分别作了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领会徐书记和刘主任的讲话精神,充分发挥人大工作的特点和优势,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为永康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本次会议全部议程都已进行完毕。散会。
第三篇:在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全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2008年12月15日14:3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30年来,淄博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历史性发展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务实奋进,经济社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安居乐业、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我们召开这次纪念大会,就是要认真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历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成功经验,共同展望催人奋进的美好未来,团结和号召全市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往开来,奋发有为,进一步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加快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
一、深刻认识改革开放30年淄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
30年来,淄博的改革开放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1979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全面展开,拉开了我市改革发展的序幕;随后,改革开放的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转变,这期间,我市的股份合作制改革走在了全国的前列;1992年,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市全面进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对外开放和市场建设迈出新的步伐,特别是1995年到1997年,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老工业城市特有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集中爆发,企业兼并破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等成为当时十分重要的任务;1998年至2002年,全市上下针对老工业城市特有的深层次矛盾,全力以赴抓改革、抓调整,实现了调整中发展向发展中调整的重大转变;2003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狠抓结构调整,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水平,经济社会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30年来,全市上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奋进,攻坚克难,淄博的综合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国际化进程实现历史性飞跃,群众生活得到历史性改善,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基本实现了老工业城市转
型,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迈向全面小康。我市先后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全国社会文化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
——这30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0年。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一切机遇加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30年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1.4亿元上升到194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30.9倍,年均增长12.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644元上升到43499元,年均增长11.7%;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由14.1:76.0:9.9调整到3.8:64.6:31.6,第一、二产业分别下降10.3、1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7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由4.1亿元上升到97.9亿元,按绝对值测算,增长22.8倍,年均增长11.5%;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394.8亿元,增长409.24倍。区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发展强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聚集区,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发展到12个,园区经济占全市经济总量60%以上。各区县在全国、全省的位次不断前移,4个区县进入全省经济30强,1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8个镇跨入全国千强镇行列。
——这30年,是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不断推动老工业城市转型的30年。30年前的淄博,还是一个以矿产开采、资源初级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今天的淄博,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新材料、化工、医药已经发展成为最具竞争优势的产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初具规模,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832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税、利润分别达到4442.5亿元、462.4亿元、272.1亿元,分别是1978年的109.96倍、58.53倍和43.19倍。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建立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120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0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13%,比1986年提高24个百分点。30多种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多种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60余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达到30个、18件,国家免检产品85件,均居全省前列。先后被国家确定为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泵类产业基地和国家先进陶瓷产业基地。
——这30年,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30年。30年间,我市的城市建设历经了“五朵金花一起开”、“张店开得大一点”、“集中发展中心城区”等几个阶段,直到现在确立了“中心凸显、十字展开、组团发展”的思路,初步形成了生态、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城市总体框架。30年
间,全市建成区面积从61平方公里发展到200多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由191公里发展到1182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61%。完成了一大批水、电、路、气、暖、通讯等基础设施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城市要素的集聚和辐射功能显著增强。在农村,从上世纪80年代的“城乡一体化”、“挂网联”,到目前的“一个主体、两轮驱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通公交车、通自来水、通宽带网、通广播电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供暖也开始由近郊向农村延伸。生态文明建设迈出历史性步伐,组织实施了重点区域生态恢复工程,扎实做好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化带、森林屏障、组团间绿色走廊建设工作。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978年的0.9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5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9%。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连续组织实施了两轮“碧水蓝天行动计划”,累计投资200多亿元,建成投用了258项污染治理工程和13座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6%,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2002年以来,连续五年以能源消耗年均3.6%的增长速度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15%以上的增长。主要环境空气质量指标年均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这30年,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率先在许多方面、许多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为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我市的乡镇企业股份合作制改革、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淄博乡镇企业投资基金的设立、淄博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的运行,等等,都曾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到2007年底,地方工业企业改制面达98.5%,市属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5%,区县以下企业国有资产占比下降到1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2.5%,国有资产战略性调整基本到位。全市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有14家上市公司、16支股票分别在深、沪、港交易所及国外上市交易,上市公司的种类、数量均居全省前列。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发展,1990年桓台建成我国长江以北第一个吨粮县。以农村税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公共财政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行政管理、财税金融、投资、流通、科教文卫等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我市先后同美国伊利市、法国拉罗什市等11个国外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2007年,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46.92亿美元,其中,出口从1994年的0.72亿美元发展到30亿美元,年均增长34.5%;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736家,合同利用外资累计56亿美元。德国西门子、日本旭硝子、美国PPG等9家世界500强企业与淄博开展战略合作。连续举办了八届中国(淄博)国际陶瓷博览会、七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这30年,是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全面进步的30年。30年来,全市人民群众的生活跨越了温饱,奔向殷实小康,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了人民群众。1978年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15元上升到15849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9.4倍,年均增长8.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69元上升到6465元,增长7.6倍,年均增长7.7%;人均储蓄存款由30元上升到19270元,增长64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3年的5.4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0.8平方米,农民人均生活用房面积由1978年的7.6平方米发展到2007年的33.2平方米。各类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家用汽车、电脑拥有量分别达12辆、56台。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更多的群众纳入了社会保障网。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实现了由“普五”到“普九”、进而普及“十五年教育”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循序发展。2007年,拥有高等教育机构12所,在校生由1978年的900人增加到83790人,是1978年的74倍。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由1978年的450家发展到1277家,医务人员从2300人增加到25344人,成功战胜了“非典”、“禽流感”等重大疫情。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2008年“4·28”胶济铁路特别重大交通安全事故得到妥善处置。文化大市建设扎实推进,文化事业繁荣进步,创作了一批弘扬地域文化、反映时代主旋律的好作品,先后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全国最高奖;齐文化开发硕果累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不断提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权责明确、互为配合、相互制约、高效运行的司法体制基本形成,维护了司法公正。全面推进村(居)民自治,“四民主一公开”得到有效落实,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
回顾这不平凡的30年,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是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30年来,中央、省委始终关注淄博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亲临淄博视察指导,给予极大的关怀。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十分关心淄博的发展、支持淄博的发展。这些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奋战在改革开放第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用自己的智慧、汗水和勇气奋力拼搏的结果。他们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对改革开
放事业的满腔热忱,为我们的事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我们要永远铭记,淄博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是历届领导班子和老领导、老同志呕心沥血、真抓实干的结果。他们以突出的政德、胆识、才能,为淄博的改革开放做出了历史性、奠基性、开拓性贡献,为淄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千千万万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向驻淄部队和武警官兵,向所有为淄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深刻汲取淄博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30年来,我们经受了一次又一次考验,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了一个又一个挑战,推动淄博老工业城市逐步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这30年,全市人民锐意改革、攻坚破难,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我们一定要认真总结、倍加珍惜、深刻汲取、发扬光大。
(一)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思想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我市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实践看,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个重大进步,都离不开解放思想。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成功化解了资源型城市发展中遇到的种种矛盾和困难;正是依靠不断解放思想,我们才实现了由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向科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使淄博逐步成为一个碧水蓝天、和谐宜居的生态城市。实践昭示我们,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发展成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解放思想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高,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会迎来大的发展。
(二)始终坚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完善符合淄博实际的发展思路。历届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努力加强对国情、省情、市情的研究,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潜心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大局,虚心学习先进,创新发展思路,及时作出符合淄博实际的战略决策,坚持走具有淄博特色的发展道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市在全国较早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市战略;90年代后,针对国际经济发展新变化和老工业城市转型实际,确立了结构优化、经济国际化战略;进入新世纪,市委、市政府立足工业化、城镇化两大趋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审时度势,先后提出实施了城市化和环境立市战略,确立了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绿色城市,努
力实现“两提前、一率先”的目标任务;市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殷实小康、构建和谐淄博的奋斗目标,并陆续在工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文化建设、城市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思路;围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的目标。这些重大战略和目标任务,适应淄博经济不同发展阶段要求,相互承接,不断完善,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抓住发展不放松。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做到,在形势好的时候,争先进位,乘势而上;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始终把握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始终把以改革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实施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改革,全力推进企业“二次改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始终抓住投资、消费、出口等经济发展要素不放松,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不断拓展投资渠道,不断加强市场建设,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策略。始终把区域经济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坚持“抓两头、带中间”,不断激发区县域发展活力。特别是近几年,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把节能降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实践证明,只有抓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致力于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科学发展;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才能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始终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注重发挥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创造性,注重保护好、引导好基层的积极性,尊重基层的实践和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做好各项工作。始终致力于创业环境建设,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不断优化创业政策环境,搭建创业的载体和平台,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营造创新创造创业的沃土。始终坚持以先进文化凝聚人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培育和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努力增强文化软实力。各级人大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和履行职责,各级政协充分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发扬民主,凡是重大决策,都充分征求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形成了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强大合力。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才能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列。
(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人民群众。我们坚定不移地把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充分就业、增加收入、完善保障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坚持不懈地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利益、增福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老工业城市,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考虑改革的速度、力度和群众的可承受程度,及时化解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始终坚持富民优先,紧紧围绕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改善群众生活,谋划富民新路子,创造富民新办法,确保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各项事业发展才能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源泉。
(六)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历届市委都坚定不移地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用创新的思维和改革的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扎实开展“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始终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度重视抓基层、打基础,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来抓,扎实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认真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努力打造认真专业务实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党的建设才能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障。
三、继续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之路。30年来,淄博的面貌之所以能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出路仍在于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更加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以城乡统筹、建设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为目标,不断推动淄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科学发展观第
一要义是发展。未来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深刻认识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继续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把节能减排作为关键,把环境保护作为“命门”,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要树立新的资源观,强化终端产品意识,强化产业关联配套意识,强化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工艺水平、装备水平和技术标准,努力打造重而优、重而特、重而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集群。要把繁荣发展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加快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互融合、互动并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正确处理好发展和节能减排的关系,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理念,积极推广清洁生产,鼓励企业新上循环经济项目,强化节能减排在科学发展中的刚性约束,进一步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高度重视区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简政放权,突出抓好区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发展壮大,加快经济强乡镇、强村发展,不断增强区县域发展活力。
(二)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统筹城乡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省委、省政府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我市作为组团式城市、老工业城市,具有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城乡统筹发展优势。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要遵循“总体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有序推进”的原则,建设以中心城区、次中心城区、中心镇、中心村(农村社区)为依托的生态园林城市,大力实施城镇化战略,扎实推进城乡生态安全、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等“六个一体化”,突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城乡统一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突出问题,在城乡之间逐步形成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使我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三)必须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当前,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已经或正在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态势,注重研究规律、把握规律,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要充分发挥我市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潜力大的优势,打造对外招商新亮点,加大对外推介力
度,吸引更多的国内外战略投资者来淄发展,大力吸纳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管理等先进要素,提升发展质量。同时,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全方位提高经济国际竞争力。要深入研究淄博在全省“一体两翼”发展布局、山东半岛城市群、济南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加强与济南、青岛的对接,加强与周边兄弟城市的合作,在更大的平台上聚集发展要素、释放发展潜能,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必须强化文化建设,切实提升淄博文化软实力。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吸引力,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最终要看文化发展水平和文化竞争力。淄博是齐文化的发祥地,文化资源丰富,文脉存续深厚。我们要坚持把文化创新与发展作为发展的战略基点,不断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整合文化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筑牢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大力弘扬“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新时期淄博城市精神,进一步形成文明进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认真搞好以齐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内涵,加快载体建设,提高齐文化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努力培育打造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齐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施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大院升级改造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五)必须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改革开放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扎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领域开发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对民生投入的正常增长机制、城乡居民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健全完善上学、就医、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和弱势群体救助机制,尽快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网络,切实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以群众的利益诉求为第一信号,高度重视群众吃、穿、住、行等多方面的需求,在服务设施布点、服务要素配置、服务水平提升上方便群众、满足群众。逐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六)必须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保障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要坚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紧密结合我市科学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以改革的思路寻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新途径、新办法,以创新的举措推动各
项制度、机制、工作方式的健全和完善,全面加强党的建设。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配班子、选干部、用人才的重要标准。深入实施“强基工程”建设,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进一步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改革开放中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摆上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抓好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管理、交流等各个环节,改革阻碍人才成长与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让人才活力竞相迸发。继续深化认真专业务实作风效能建设活动,倡导求真务实的风气、刻苦钻研的风气、开拓创新的风气、艰苦奋斗的风气,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要全面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的落实,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打造一支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
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迅速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酿成了一场历史罕见、冲击力极强、波及范围很广的国际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我们一定要把思想高度统一到中央、省委对形势的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定信心,强化措施,用创新的思路培植新的优势,用创新的手段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中央、省委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同志们,30年峥嵘岁月,30年光辉历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进科学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求真务实、拚搏进取,加快推进殷实和谐经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四篇: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热烈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仪陇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重温艰辛创业的激情岁月,总结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展望幸福和谐的美好未来,团结和号召全县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继往开来、奋发进取,进一步把仪陇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30年前,在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关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开启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30年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在新时期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对党和国家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30年来,仪陇人民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励精图治、负重创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通人和、日新月异的大好局面。
改革开放30年,是仪陇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的30年。30年来,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综合实力、竞争能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农业支柱产业不断壮大,2007年全县出栏生猪115万头,兔504万只,产茧85万公斤,粮食51万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日益凸显,群众收入显著增加;工业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规划建设了7平方公里的工业集中区,浙江中味、豪吉集团等23家企业相继落户,投资11亿元的新政航电工程投产发电,投资70亿元、年处理天然气40亿立方的龙岗一期试采工程将于明年6月正式投产,结束了仪陇地下无资源、地上无工厂,重工业打石头、轻工业打锅盔的历史;旅游产业蓬勃兴起,琳琅山风景区成功创建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兔餐饮文化一条街建成开街,商贸流通日趋活跃,市场体系不断完善。2007年,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6.7亿元、7958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45.2倍、15.3倍,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9.5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3倍;在全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县17项经济指标中,我县有11项指标增幅排在前10位,5项指标增幅排在前5位,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试点县平均水平。
改革开放30年,是仪陇人民生活极大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30年。30年来,全县人民成功实现了越温脱贫奔小康,改革发展成果最大程度惠及了人民群众。2007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58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66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了21.3倍、55.3倍,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0.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47倍,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1.6万人减少到5.8万人。群众生活水平大幅
-2- 提高,吃穿住用行明显改善,宽敞明亮的楼房、砖瓦房代替了简陋拥挤的茅草屋、木板房,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由1978年的6.9平方米、7.9平方米增加到30.5平方米、39.1平方米,小轿车、电话、空调、电视、电脑等现代消费品已走进寻常百姓家庭。覆盖城乡、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就业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庙宇祠堂学校和石桌石凳的办学历史彻底改变,2007年,全县教育事业费支出2.8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2倍,“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群众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幅提高。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疾病预防控制、城乡卫生服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群众健康水平、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移动通讯信号实现全覆盖,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9.5%。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普法教育持续开展,基层民主活力不断增强,群众文明素质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30年,是仪陇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30年。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作为提升后劲、加快发展的重中之重。仪北路、唐巴路、仪平路、两路一桥等省级主干道相继建成,全县油路通乡率达100%、公路通村率达90%,连接城乡、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初步形成。启动实施了“治水兴仪”工程,顺利完成了川中项目、长防工程、水保工程、秦巴项目、川东北农业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得到夯实。特别是2004年以来,在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我们解决了
-3- 26万人饮水困难,实施了10.2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完成了思德水库等病险水库整治及渠系配套建设。2005年9月,县政府驻地整体搬迁至新政,新县城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0多亿元,新建城市道路25公里,铺设管网65公里,安臵拆迁群众4500余户,建成区面积达到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万人,现代化滨江山水园林城市初具规模,被评为“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抓住国务院扶贫办和全国工商联在我县开展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的机遇,完成了185个村的新农村建设,启动实施了城郊结合型、中心城镇型、村居合一型三种模式的城乡一体化试点,群众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改革开放30年,是仪陇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的30年。30年来,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带动了各个领域改革全面推进。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政权改革、农村税费改革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核心的农村综合改革纵深推进,农业税、农业特产税、“三提五统”全部取消,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业综合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退耕还林、农业保险等支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充分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采取联合、兼并、股改、解体等多种方式,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构建起了以非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大胆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了会员制贷款公司,在全国率先成立了村镇惠民银行,实
-4- 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稳步推进行政审批、公共财政、人事机构、科教文卫、商贸流通等各项改革,建立健全了规范统一、务实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了开放灵活、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抓好招商引资,深入实施项目带动,今年全县启动实施重大项目4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亿元,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奋斗充满艰辛,成就来之不易。过去的30年,是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创业的30年,是我们不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的30年,是我们经受各种考验、战胜各种困难的30年,是仪陇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30年。在感受巨大变化的同时,我们要永远铭记,仪陇每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的结果,都是上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都是全县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拼搏进取的结果,都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和广大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界人士,向所有为仪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30年改革开放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30年奋斗创业是一曲气势恢宏的华彩乐章。30年的巨大变化和创新实践,既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更为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 30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发展至上、不断解放思想,是推进仪陇大发展的强大动力。思想解放的深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面貌改变的程度、推进工作的力度。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不懈培育主导产业,全力实施项目推动,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群众收入不断增加,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3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理念更新,以理念更新推进机制创新,探索建立的扶贫互助合作模式、支农资金整合机制、人饮工程“参与式”建管经验、农村公路“两不修原则”和“八步工作法”、基本建设“三书四制”、产业发展“六位一体”模式等成功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试点的“仪陇模式”,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回良玉副总理多次批示肯定,成为中央党校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教材。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仪陇作为欠发达地区,只有把加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发展意识、创新发展举措、加快发展速度,我们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30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抢抓发展机遇、集聚后发优势,是推进仪陇大发展的重要抓手。机遇是宝贵的战略资源,是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我们紧紧抓住朱德诞辰100周年、110周年以及仪陇作为革命老根据地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机遇和优势,积极争取支持,扩大对外影响,推进了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胡锦涛总书记亲临视察和朱德诞辰120周年纪念有利契机,深
-6- 度发掘、精心运作,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倾情支持,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高潮,如期完成了“九件大事”,顺利实现了“两年大变化”。立足大变化、推进大发展,站在新起点、谋求新跨越。我们继续巩固深化在“120”活动中与各级各界建立的紧密联系,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争取到了投资70亿元的龙岗天然气试采一期工程建设,挤入了全省27个扩权强县试点范围,被列为汶川大地震全省51个重灾县之一,从“120”活动到油气资源开发,从扩权强县试点到灾后重建,从扩大内需项目争取到港澳支持援建,一次次重大机遇我们都紧抓在手,目前已争取到灾后重建、扩大内需、港澳援建资金4亿多元,还将有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仪陇,更多的项目资金、援建资金、捐赠资金注入仪陇,这必将成为仪陇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一次机遇,就会赢得一次跨越;错过一次机遇,就可能落后一个时代。只要我们善于抓住机遇、用好机遇、创造机遇,善于发挥比较优势、转化资源优势、集聚后发优势,仪陇一定能够居弱图强、实现后发快进。
30年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坚持群众路线、切实改善民生,是推进仪陇大发展的根本途径。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发展的主力军。30年来,我们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把工作重点放在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上,大力实施民生工程,积极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一大批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坚持用舆论和典型引导群众,用形势和政策教育群众,用机制和业绩激
-7- 励群众,坚持不干群众不愿干的事,不干群众不参与的事,不干群众不得益的事,让群众参与决策、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实践告诉我们,民心最宝贵,民意最重大,民忧最紧迫,民生最根本,只有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的事业才能具有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才能获得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才能把全县人民共同的理想变为现实。
30年的伟大实践启示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推进仪陇大发展的坚强保障。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关键在人。30年来,我们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全面落实,年龄、文化、知识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培养铸就了一大批敢打敢拼、能征善战的钢班子、铁队伍,涌现出了罗存涛、罗清泉、何义普、杜俊杰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发展到1500余个,党员总数达到3.3万人,先后抓好了整党、干部整风、三讲教育、三个代表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党建工作亮点频现,先进性教育群众满意度测评被列为全国6个试点单位之一,满意率达到97.77%,干部队伍选育管用新机制、民主管村五权模式、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和经济联合体上、村级组织换届等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党领导科学发展的
-8- 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好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就一定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一定能够谱写仪陇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
抚今追昔,意在登高望远;知往鉴今,重在开创未来。当前,仪陇正处于厚积薄发、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30年改革开放奠定了跨越发展的坚实基础,比较优势、后发优势聚集了跨越发展的巨大潜力,扩权强县试点、油气资源开发迎来了跨越发展的难得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和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导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继续解放思想为先导,准确把握形势,客观审视县情,坚持优势优先,全力突破重点,抓好产业培育,实施项目带动,统筹城乡建设,办好民生实事,创新体制机制,强化党建保障,拼搏奋进,开拓创新,推动仪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紧扣发展要务,着力产业培育,谱写富民强县新篇章。县域经济的发展,产业是支撑。仪陇发展不够,主要是产业培育不够;发展不充分,主要是产业培育不充分。抓住了产业培育这个关键,就抓住了加快发展的主动权。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产业培育,把抓工业臵于产业发展的首要位臵,牢固树立“工业立县、工业强县”意识,立足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两大重点,按照“满足需要、适度超前、功能配套”的原则,加快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不断提升工业集中区的集聚效应、吸纳功能,真正把工业集中区打造成县域工业发展的平台、县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全
-9- 力支持配合天然气资源开发利用、全力争取龙岗天然气试采二期工程尽快开工建设、全力争取天然气开发税收利益最大化、全力争取天然气指标留存,启动并加快天然气化工产业园建设,把天然气化工产业打造成仪陇未来工业发展的亮点,财政税收贡献的支撑;进一步加大工业投入,扶优做强现有企业,逐步让工业推动仪陇发展、支撑仪陇经济、主宰仪陇未来。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产业培育的重中之重,立足工农互动,着眼一村一品,按照“主抓兔猪蚕业、稳推粮油果业、发展蔬菜药业”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坚持走效益农业、规模农业、特色农业之路,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合组织、产业协会,着力建好特色产业基地、培育专重大户,集中精力建设全国兔业第一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全市蚕桑产业基地县,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培育的新亮点,紧紧依托朱德故里琳琅山国家AAAA级景区,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依托城镇扩张,快速推进商贸物流、信息通讯、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要坚定不移地深化开放合作,实施项目推动,提升富民强县新境界。欠发达地区,投资拉动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项目带动是投资拉动的重要抓手,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都离不开项目带动。只有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解决好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问题,才能在竞相发展的大潮中赢得加快发展的优先
-10- 权。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项目就是抓落实”的理念,坚持把抓发展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上,把抓落实细化到一件件具体事情上,强力推进项目攻坚,以项目建设带动全局发展。要充分发挥仪陇特殊的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与中省市各级各部门的沟通联系,瞄准国家支持的重点和领域,加强汇报,搞好对接,全力以赴争项目,力求先人一步、快人一拍、胜人一筹,争取把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挤进中省计划盘子。要进一步创新招商方式、突出招商重点、瞄准招商区域,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重点围绕农副产品加工和天然气化工两大重点,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招引实力强、品牌优、前景好的大企业入驻我县化工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充分调动民间投资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回引更多在外仪陇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兴业;要进一步运用市场运作的手段,坚持把能推向市场的项目一律推向市场,激活更多要素参与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全面掀起项目推进的新高潮,以项目的大突破带动全局的大发展。
要坚定不移地统筹城乡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搭建富民强县新平台。统筹城乡发展,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我们要按照“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统筹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要按照省委书记刘奇葆同志提出的 “把
-11- 仪陇建成21世纪现代化城市”重要指示,按照规模适度、打造精品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总规和各项专业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商品房开发建设力度,加快道路、公园、绿化、美化、亮化、净化、风貌、管网、学校、医院、市场、拆迁安臵、旧城改造等重点建设,抓好街区打造、环境整治、城市管理等重点事项,完善城市功能,集聚城市人气、活跃城市商机,提升城市品位,美化城市形象,在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基础上,积极向着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市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的目标迈进。继续按照“四不变”原则,巩固发展老县城,分步骤、有重点地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要围绕“路、水、土、生态环境”等建设重点,全力抓好南巴高速公路、农村公路建设、病险水库综合整治、农田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按照“产业基础优先、党建文明配套、全面整体推进”的思路,深入实施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进程,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探索贫困地区建设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新途径。
要坚定不移地办好民生实事,深化和谐构建,开创富民强县新局面。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社会更加和谐稳定。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大财政向民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快教育、-12- 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抓好学校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认真落实好国家即将出台的新医改政策,加快推进县乡医院、乡村卫生站点及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和农村“新农合”覆盖面,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大适用技术的推广与普及力度,不断提高群众应用科技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巩固和稳定低生育水平;大力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全力实施好农村广播“通组工程”,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深入推进市民素质教育和农民自我教育活动,认真挖掘和弘扬红色文化、客家文化和三乡文化,广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提高群众文明素质。进一步健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城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全力解决好失地农民、零就业家庭及城乡特困群体的生计问题,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全力维护安全稳定,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因素,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和谐共融的良好局面。
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思想解放,创新机制体制,增添富民强县新动力。解放思想是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武器。我们要进一步吸收、转化和深化解放思想的新成果,要跳出丘区看仪陇,在深化县情认识上有新突破;要立足自身看优势,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有新突破;要对照沿
-13- 海看活力,在推动全民创业上有新突破;要内外并举看开放,在项目推动上有新突破;要比肩前沿看改革,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有新突破;要着眼跨越看状态,在改进干部作风上有新突破。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始终保持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气魄和创新的举措,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医疗卫生等改革,加快完善权力和责任统一、审批与服务同步、财力与任务协调的行政管理体制,积极探索程序规范、多元合作、充满活力的建设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公正透明、权责明晰、务实高效的目标责任体系,着力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放手让一切要素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我县改革发展迈向更高、更新的境界。
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建设,提升执政能力,筑牢富民强县新保障。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推进发展的中流砥柱。要始终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推进仪陇大发展、加快富民强县进程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要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干部头脑,认真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党员干部落实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始终坚持凭德才、凭实绩、凭民意用干部的用人导向,要关心和爱护干部,坚持每年做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不断改善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生活环境,尽力解决干部职工的具体困难和问题。要进一步创新载体,加
-14- 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继续加强机关、社区、学校和非公有制企业、各类社会团体以及社会中介组织的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要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和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努力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要全力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凝聚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
同志们,改革开放30周年,是仪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开拓奋进、再创辉煌的新起点。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加快富民强县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15-
第五篇:在宿迁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再谱宿迁改革开放新篇章
张 新 实
(2008年12月17日)
同志们,朋友们:
——在宿迁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光辉征程,总结成功经验,展望美好前景。1978年12月18日,我们党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中华民族从此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康庄大道。沐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踏着改革开放的鼓点,勤劳质朴、智慧果敢的宿迁儿女与全国、全省人民一道,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留下了“春到上塘”、“耿车模式”、“沂涛新歌”等一连串闪亮的脚印。1996年地级宿迁市的成立,掀开了宿迁历史崭新的一页,开启了宿迁发展的新纪元,谱写了与时俱进的新篇章,铸就了宿迁今天的新业绩,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转变。回首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就是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真实体现,就是宿迁广大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真实写照。
30年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上了加速发展的跨越路。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宿迁发展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特别是建市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践
行科学发展观,集主要精力实现工业突破,举社会之力建设中心城市,竭尽全力建设新农村,借助外力发展社会事业,形成合力构建和谐社会,激活内力发动全民创业,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路子。预计2008年,全市实现GDP655亿元,是1978年的60.5倍;实现财政总收入90亿元,是1978年的142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0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长期位居全省前列。三次产业结构由建市之初的47.7:30.8:21.5转变为22:46:32,实现了工业超农业,二、三产双超一产的历史性转变。今日之宿迁,经济增长强劲,发展势头迅猛,我们为之自豪!
30年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上了创新求变的探索路。宿迁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奋斗史。按照“一保三放开”的思路,坚持多元化投入,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促进了公办和民办、普教和职教的共同发展。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遵循“管办分开、医卫分开、医防分开”的原则,大力度、全方位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着力解决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深化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洋河、双沟、苏玻实现了凤凰涅槃式的发展。首创干部任前公示、公推公选、公推直选、勤廉公示等制度,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建“政务之声”网络平台,开辟了政民互动的新渠道。今日之宿迁,体制机制灵活,发展活力无限,我们为之骄傲!
30年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上了城乡一体的繁荣路。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乡发展,城市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达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5万,城市化率达到40%,相当于再造了5个宿迁城。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生态宿迁”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先后荣获“江苏省园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称号。坚持“三化”化“三农”理念,深入实施小城镇“1+4”和农村康居示范村工程,全力加快农村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今日之宿迁,城市繁荣,农村殷实,我们为之激动!
30年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上了构建和谐的幸福路。围绕“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要求,大力实施“两后双百”、“三就三百”和“四全”工程,着力提高就业和再就业水平;逐年提高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关爱工程”,扎实推进“平安宿迁”、“法治宿迁”建设,全面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预计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9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453元,分别是1978年的55.3倍、107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4大类18项25个指标中有22项指标达到和超过序时进度。今日之宿迁,社会和谐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我们为之欣慰!
30年改革开放,引领我们走上了区域软实力的提升路。改革开放带来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超越。深入开展软环境整治,全面打造“宿迁帮办”品牌,连续3次荣膺“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大力推进创业文化建设,全面推广“三来一
加”、“创业行动村村行”,全民创业正由“星星之火”演变为“燎原之势”。全面建设现代干部队伍,铸就了“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素质全面,引领潮流”三种鲜明特质。大力弘扬“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理,全市上下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今日之宿迁,发展环境日臻完善,全民创业深入人心,我们为之振奋!
成果来之不易,奋斗蕴涵艰辛。30年时光虽然短暂,但却是宿迁几千年文明史上光芒四射、影响深远的30年。30年辉煌成就,追根溯源,归功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归功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归功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励精图治,归功于全市干群的奋力拼搏,归功于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向为我市改革开放做出贡献的老领导、老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辛勤工作在全市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驻宿部队、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所有关心支持宿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弹指一挥三十载,我们有过坎坷,也有过曲折,但更多的是艰苦创业、收获成功的喜悦;指点江山十二年,我们有过徘徊,也遭遇挫折,但更多的是乘风破浪、扬帆激进的豪情。实践证明,基础差、底子薄的现实,把我们锻炼得更加睿智;搏击市场、抗争落后的实践,把我们磨炼得更加坚强。30年改革开放,我们体会深刻;12年
建市历程,我们感悟很多。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审时度势,科学谋划,是我们实现后发快进的根本所在;始终把以民为本作为第一准则,关注民生,启发民智,是我们赢得发展局面的责任所系;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是我们抢占发展先机的内在所需;始终把和谐共进作为第一基础,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我们增强竞争实力的现实所为;始终把党的建设作为第一保障,抓好队伍,用好干部,是我们提升执政能力的使命所然。
踏着前人奋斗的足迹,承接30年前进的脚步,我们站到了扬帆起航的新起点。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在这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在这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清醒认识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清醒认识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决不为取得的成绩而自我陶醉,决不为既有的经验而骄傲自满,决不为目前的小富而停滞不前,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建设新宿迁”的奋斗目标,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帮助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千载良机,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强势心理,以坚定的信心加快发展,坚强的意志谋求突破,坚实的行动开拓进取,努力把宿迁建设成为经济增长强劲、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生态环境优美、充满创业活力的新兴城市。
我们要始终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坚定不移地创新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要充分认识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更加自觉地把思想和行动从不符合时代特征、不符合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祈盼的传统观念、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中解放出来,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工业大突破、全民大创业、发展大跨越。时刻认清宏观大势,准确把握历史规律,以宽广的眼界审视自身,以战略的思维谋划未来,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自觉在认清目标中解放思想,在查找差距中解放思想,始终把解放思想落实在破解难题上,体现在真抓实干上。
我们要始终以跨越发展为主线,坚定不移地加快更大突破。发展是解决宿迁一切问题的关键,唯有加快发展,才能跨越赶超;唯有科学发展,才能全面突破。牢固确立“发展为要、发展为先”的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城市带动、外向突破、科教先行、创业富民”五大发展战略,以只争朝夕、争分夺秒的速度,以脚踏实地、信心百倍的干劲,全力推动宿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紧紧扭住新型工业化核心不动摇,持续开展“大项目推进年”活动,举全市之力攻坚大项目,汇全民之智集聚大产业,着力擎起宿迁工业经济的硬支撑。严格按照“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坚持“人口集聚的新城市,人口集中的新农村”的原则,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形成城乡共同繁荣进步的新局面。特别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宏观经济形势,必须把“保增长、促发展”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坚定信心,抢抓机遇,趋利避害,智度难关,坚决打赢这场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攻坚战。
我们要始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坚定不移地推动创新实践。改革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成本最低、动力最强、效果最好、作用最持久的办法。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市”的机遇,坚定改革信念,凝聚改革共识,以无所畏惧的胆略,以革故鼎新的气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大胆地干,让宿迁大地继续成为率先改革的“探索区”、敢于创新的“策源地”。继续深化、完善和规范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发展、金融改革、社会管理、政府服务等改革,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在关键环节寻求新进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要始终以造福百姓为追求,坚定不移地促进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满怀亲情地为群众谋利益,饱含热情地为群众办实事,富有激情地为群众干事业,充满真情地为群众解忧愁,切实把广大干群的智慧凝聚成实现跨越发展的千钧力量,把全市人民的力量汇聚成谋求更大突破的滚滚洪流。认真落实就业富民、创业富民、培训富民、保障富民的各项举措,不断健全和完善各类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让更多的群众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大力弘扬创业文化,深入推进民主进程,加快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教育精明增长,打造帮办服务品牌,以软实力的提升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我们要始终以保持先进性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党的建设。事业兴衰,关键在党。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优化组织设臵,扩大组织覆盖,创新活动方式,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作风,让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打造一支干净干事的干部队伍,营造政治清明、勤政为民、廉洁奉公的良好风尚。
同志们,三十年峥嵘岁月,三十年光辉历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宿迁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有着更加美好明天的宿迁正等着我们去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励精图治,艰苦创业,为加快实现宿迁更大突破,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