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罗志军:以人才国际化促两个率先
罗志军:以人才国际化促“两个率先”
2011-09-17 09:27:45 来源:新华网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人人 皆可成才、敢为事业用人才等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江苏实际,我们要以推进人才国 际化为引领,放眼全球广纳英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保证。
一、着眼事业发展,把推进人才国际化放到突出位置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推进人才国际化,就是要按照国际通行的人力资源规则和惯例,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全面参与国际人才分工和竞争,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全面提升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极为紧迫。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生产、贸易国际化程度呈加快调整的趋势,很多国家 和地区为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主动,都力图拥有更多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外向型经济从小到大、从大 到强。但从总体上说,我们仍处于国际产业链分工的中低端。“十二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发展处于国际化快速提升期,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 外开放,实现开放条件下以我为主的又一次经济爬坡,必须加快建设一支能够胜任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 展新局面,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2010年江苏生产总值 突破4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700美元,全省总体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 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战略重点,把发展创新型经济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的轨道。创新驱动,人才 为本。特别是江苏自然资源比较匮乏,惟有人力资源是永不枯竭的资源,惟有人才优势是最可依靠的优势。只有把推进人才国际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省之 基、竞争之本、转型之要,我们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争先、在转变发展方式中率先、在推动科学发展中领先。率先建成人才强省,提高人才国际 化水平势在必行。近年来,江苏坚持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继提出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后,又进一步提出人才优先发 展、优先投入。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4年来,全省投入50多亿元,资助引进5350人,其中163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初步走出 了一条人才创业、人才支撑、高端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但从总体上看,江苏的人才构成、人才素质、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特别是具有全球思维、国际 经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紧缺。我们要围绕率先建成人才强省目标,把推进人才国际化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以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引领整个人才队伍 建设,以人才国际化优势构筑江苏未来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二、坚持统筹推进,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推进人才国际化,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不仅包括人才培养、人才素质、人才构成要向国际水平提升,也包括人才政策体系、人才开发机制、人才发展环境等与国际接轨,并具有比较优势。为此,必须统筹处理好“四个关系”,实现“四个突破”。
统筹处理好人才国际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关系,在提升人才工作理念上求突破。人才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动力。要进一步强 化协调推进的理念,把人才国际化融入经济国际化发展之中,坚持一手抓招商引资、一手抓招才引智,外资外贸外经和外智“四外”齐上,做到相互驱动、协调发 展。强化开放融合的理念,加强人才开发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利用国际人才开发优质平台,在全球范围吸引各类人才资源。强化以用为本的理念,以 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为核心,为各类人才开辟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以人才国际化优先发展,引领经济国际化又好又快发展。统筹处理好 国内与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开发的关系,在推动人才素质国际化上求突破。把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作为推进人才国际化的长久之计,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力度,加快 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加强与境外高校、科研和培训机构合作,以教育培训的国际化推动人才国际化。把大力引进作为推进人才国际化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的途 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聚天下英才、融全球智力,提升江苏人才国际化的整体水平。
统筹处理好党政人才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 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关系,在促进人才构成国际化上求突破。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善于推动 科学发展的领导人才,建设一支眼界宽善谋大势、思路宽善于创新、胸襟宽善聚人心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按照提高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培养和引进一批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企业家,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按照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培养和引进一批站在国际 前沿、引领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形成浩浩荡荡的人才大军,共同推进“两个率先”。下转A2版
上接A1版 统筹处理好政策创新与国际接轨的关系,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求突破。以全球视野把握人才国际化内在要求,加快完善与国际接轨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在人才流 动、人才素质、人才价值、人才使用等方面,形成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江苏特色的人才资源开发模式。营造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创业环境和人居 环境,培育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土壤,使各类人才在江苏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江苏成为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 的热土。
三、立足世界前沿,努力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
江苏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5年,江苏区域创 新能力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建成人才强省;到2020年,把江苏建成优秀人才集聚高地,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 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树立科学发展人才观,以更宽视野、更高境界、更大气魄广开进贤之路,为各方面优秀人才施展才华、脱颖而出开辟广阔渠道,加快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更高水平培养人才的国际化素质。全面的人才国际化必须依靠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实施 党政人才能力提升计划、海外培训计划,特别要抓紧培养造就大批忠于党忠于人民、具有国际视野、掌握国际知识的青年英才。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先 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达到国际前沿的重点学科,吸引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江苏合作办学,推进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共同培养国际化人 才。实施江苏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到2020年在校本科生中具有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比例达到4%以上。在国外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建立培训基地,加强对各类人 才的国际化培训。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家。以区域、行业人才工程为支撑,完善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到 2020年培养1000名在国内外科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更宽领域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积极参与人才国 际竞争,把引进海外智力作为提高人才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争取到2015年从世界范围引进100个能够突破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的创新团队,2000 名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人才,资助引进2000名博士到企业创新创业。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完善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合的柔性 引进机制,努力引进一些海内外大师级人才,选聘一批国际高端人才担任江苏经济社会发展顾问。办好每年一次的“中国江苏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建立海外 高层次人才信息库,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人才、项目、技术交流平台。统筹推进区域、行业引才计划,在全省形成竞相揽才、有序引才的生动局面。
更高层次构筑人才创新创业平台。一流的人才需要一流的事业平台。坚持以发展的事业感召人才,把“两个率先”作为引领各类人才开拓创新的一面旗帜。以优质 的平台集聚人才,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境外教育、科研机构共建研发基地,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到江苏设立总部和研发中心,鼓励我省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高 标准建设“沿江留学人员创业带”,逐步扩大“人才特区”试点范围,建设一批机制灵活、功能齐全的创新创业孵化器,集聚国际化人才。以良好的服务用好人才,各级党委、政府牢固树立为人才服务就是为科学发展服务的理念,努力当好“后勤部长”,进一步完善专业化、特色化、个性化的政府服务和市场服务体系,为各类 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最大化支持。
更大力度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发展体制和环境的竞争。要进一步健全广纳 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敢为事业用人才,使各类人才都能为党和人民贡献力量。研究制定推进人才国际化的政策意见,健全与国际接轨 的人才流动、配置、使用、评价和激
励保障机制。实行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确保海内外人才“来去自由”,在税收、保险、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安 置、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和政府奖励等方面享受国民同等待遇。研究制定国际人才薪酬政策,实行灵活的薪金制度,提高特殊岗位专业技术人员待 遇。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争取3年内实现与港澳地区职业资格互认,5年内与部分国家部分职业资格互认。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 才、尊重创造的社会环境,形成开放多元、诚信守法的文化氛围,使一切人才的知识、技术、智力和创新活动都能在江苏大地上竞相迸发,汇聚成建设美好江苏的强 大动力。(本文转载自9月16日出版的第18期《求是》)
第二篇:罗志军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罗志军: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每年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辉煌。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时,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就是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肯定、期待和信任,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要围绕“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第一,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共识。“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后5年,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又要引导苏南等有条件地方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第二,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我们今后5年推进的“两个率先”,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更”:一是发展更科学,二是社会更和谐,三是文化更繁荣,四是生态更文明,五是人民更幸福。第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第四,牢牢把握增进人民幸福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凝聚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两个率先”实际成效的评判标准。随着“两个率先”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我们不仅要继续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要保障好群众的经济权益,而且要发展好他们的政治权益。“两个率先”能否顺利实现,要靠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两个率先”是否真正实现,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全面落实“六个注重”新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目标、新任务。“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转型升级工程。江苏正处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率先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下
更大力气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增长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向“内生增长”、由“外需带动”向“内需拉动”转型是必然趋势。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拓展增长空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入,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支持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辐射带动力;促进苏中加快产业集聚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深入实施江海联动开发,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推动苏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进一步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针对性,加大“一市一策”的支持力度,确保到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开发是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抓好港口、产业和滩涂开发三大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亮点,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改革的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切实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的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巩固和扩大外贸领域的领先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在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的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使之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驱动是江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今后5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突出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二是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尤其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与此同时,要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
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培育苏中苏北特色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
三、农业现代化工程。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基础雄厚,农业集约水平高,工业反哺实力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到重要位置,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三集中”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培育现代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要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一是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进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降低生活水平。要以构建“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
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构建基本医药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各类棚户和危旧片区改造全覆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
六、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极为紧迫。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完善五项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七、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后5年,全省各地都要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寻求破解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硬约束的思路和办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今后5年,江苏要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是关键。要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一是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以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切实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跑门子、老实正派的干部用起来。二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体系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作风更扎实、惩处更坚决、干部更廉洁,以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进入新时期,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第一个率先”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在,“两个率先”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正在推进的“两个率先”,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民强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先辈矢志不移、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光荣而重大;展望未来,我们对如期实现“两个率先”充满信心。
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创造江苏更加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第三篇:罗志军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20120208)
罗志军:同心同德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日期: 2012-02-09 来源:新华日报
http://www.xiexiebang.com/dt2111111187.asp?DocID=2111136759
同心同德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 ——在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的讲话
(2012年2月8日)
罗志军
各位委员、同志们:
中华民族的传统团圆佳节元宵节刚过,今天政协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就隆重召开,来自全省各地和港澳地区的省政协委员,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和责任相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刚刚过去的2011年,是江苏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开拓奋进的一年。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六个注重”,部署实施“八项工程”,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
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人均GDP突破6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48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全省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转型迈出坚实步伐,改革开放深入推进,改善民生成效明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中,取得这样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上下同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凝聚了广大政协委员的智慧和奉献。一年来,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在中共江苏省委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履行职能,服务发展有高度,建言献策有深度,民主监督有力度,团结合作有广度,自身建设有强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为党分忧、为发展尽责、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人民政协这一民主形式的生机与活力。我代表中共江苏省委,向全省各级政协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召开的喜庆之年,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的第一年。按照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新要求、立足我省发展阶段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全面建成更高
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美好蓝图,明确到2015年全省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紧紧围绕确定的奋斗目标,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导向,突出经济转型升级着力点,强化“八项工程”主抓手,努力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保障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为中共十八大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好环境。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稳中求进、又好又快,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们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加快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最根本的是要靠发展。必须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把率先发展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抓住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扩大有效投入,优化投资结构,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的重大产业项目,推进一批事关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实施一批见效明显的重大民生工程,为稳增长提供有力支撑。适应居民消费需求新
变化,积极开拓国内市场,持续扩大消费规模,使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积极应对国际市场新形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努力保持市场份额和出口规模,增强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强力推进沿海开发开放,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优质要素、重大项目向沿海集聚,加快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尽管今年经济形势比较困难,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积极主动作为,就一定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转型发展,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全局,任重而道远。要大力推进转型升级工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江苏科教优势,突出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把经济增长转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构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深入推进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加快制造业向高端攀升,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巩固和提升实体经济优势。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快集聚高端人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着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打响“江苏创造”品牌。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要
载体和抓手,坚持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三化同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大力支持苏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跨越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促进苏南更大力度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推动苏中提高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不失时机向基本现代化迈进。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倒逼机制,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使节能减排的过程成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过程。把改革开放作为重要动力,着力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和社会领域改革上取得更大进展,巩固和发展江苏开放型经济特色和优势,为科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增进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检验现代化实现程度的重要标准。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幸福同步提升、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同步提高、富民与强省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坚决兑现对人民群众的郑重承诺。加快构建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养老
服务六大体系,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积极办好民生实事工程,提高新一轮扶贫开发水平,着力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创造人人享有平等发展机会的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大力实施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回应民生诉求,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安定和谐、群众安居乐业。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深入开展“三解三促”活动,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使“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成为新时期江苏干部作风的鲜明特征。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推动“八项工程”取得更大成效。“八项工程”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主抓手,是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重中之重的任务,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所在。要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切实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对认准的事情、决定的工作,要一抓到底、锲而不舍,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扑下身子干工作,在狠抓落实中下苦功、比作为、出成果。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保持锐意进取、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成绩面
前不懈怠,任务面前不推诿,困难面前不退缩,矛盾面前不回避,提振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注重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进“八项工程”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大家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赶有目标,在全省上下形成干事创业、创先争优的浓厚氛围。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各级政协组织的重要作用。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是全省人民的共同事业和追求,需要全省上下团结拼搏、合力奋斗。在这个历史进程中,人民政协大有可为,也一定能够大有作为。各级政协组织要紧紧围绕全省工作大局,进一步增进政治共识、提高履职水平,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为有效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作出新贡献。把推动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首要任务,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科学把握,加强对重大问题的分析研究,多建睿智之言,多献务实之策,推动党委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发挥人民政协包容各界、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及时反映社情民意,协助党委政府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鼓舞士气,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尤其要围绕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履职尽
责,共同把这项工程打造成群众满意、得益受惠的民心工程。把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作为自身建设的目标,切实做好市县政协换届工作,积极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水平,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升参政议政实效。各级党委要把政协工作纳入全局工作来筹划和部署,切实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的领导,努力为各级政协履行职能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各位委员、同志们!
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美好前景令人鼓舞,宏伟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同心同德、扎实工作,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十八大胜利召开!
第四篇:罗志军:沿海地区成为江苏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罗志军:沿海地区成为江苏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
之一
在江苏省上下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之际,在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两周年之时,省委、省政府7月4日至5日召开全省沿海地区发展工作推进会,总结新一轮沿海开发两年来的实际成效,按照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的部署,对下一步沿海开发提出具体要求。会议强调,要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加大推进力度,举全省之力,奋力开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新局面。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在会上分别讲话。省领导张连珍、弘强、杨卫泽、杨新力、黄莉新、蒋宏坤、李小敏、林祥国、张卫国、徐鸣、史和平、包国新、罗一民出席会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省委秘书长李云峰主持会议并作会议小结。
罗志军在讲话中指出,两年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省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和沿海办加强协调指导、做了大量工作,省级机关各部门各单位主动服务、大力支持,沿海三市勇当主力军、奋力求作为,其他地区有力策应、积极参与,全省迅速兴起了新一轮沿海开发的热潮。经过两年时间的努力,沿海地区呈现出国家战略叠加效应集中释放、综合开发加速扩张、整体实力明显提升的“三大态势”,开始步入后发快进、加速崛起的快车道,正在积蓄跨越发展的巨大能量,成为全省增长速度最快、发展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罗志军指出,国家《规划》明确,江苏沿海地区2012年整体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落实国家《规划》,与省“十二五”规划衔接,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进一步明确了沿海地区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工作重点,各地各部门特别是沿海三市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
罗志军着重就沿海开发推进中需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的四个重大关系提出要求。第一,沿海开发与转型升级的关系。转型升级是我省“八项工程”的首项工程,沿海开发则是实施首项工程的强力抓手。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有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向扩大内需为主转变,有利于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海洋经济的兴起,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可能脱颖而出,要紧盯发展前沿,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从沿海地区自身发展看,转型升级也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走科学开发之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益开发,坚持环保优先、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善民生,使沿海开发的过程成为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第二,加快发展和长期奋斗的关系。沿海地区要从原先的发展洼地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既要敢于打攻坚战,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加快崛起,又要善于打持久战,致力于长期的艰辛创业、艰苦奋斗。一方面,要着力抓好当前,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拼抢,以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要求负重奋进,突出时间节点,干好眼前的急事、要事、大事。另一方面,要着眼未来发展,做好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事情。第三,沿海三市努力与举全省之力的关系。沿海开发是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事关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和江苏未来发展。支持沿海开发,就是支持江苏发展大局,就是在做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大事,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增
强全局意识、责任意识,把支持沿海开发作为自己的“份内事”,研究新情况,拿出新举措,建立新机制,在土地占补平衡、重大产业布局、现代物流发展等方面全面加强合作,齐心协力推进沿海开发,进一步形成上下推动、江海联动、南北互动的好局面。在更大范围内吸纳集聚发展要素,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使全球范围内更多的战略投资者了解江苏沿海、聚焦江苏沿海,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企业到江苏沿海投资兴业。要全面对内开放,抓住建设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重大机遇,着力提升出海通道功能、完善合作服务体系、建设产业合作基地、创新合作体制机制,在主动服务中西部地区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集聚效应。第四,执行规划与创新实践的关系。国家通过的《规划》和省里出台的实施意见,包括这次新出台的五年推进计划,是沿海开发的行动纲领和基本依据,决不能轻易动摇、随意改变,必须认真执行、抓好落实。领导班子调整了,但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不能变。随着沿海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可能凸显出来,遇到的各种制约可能进一步加剧,我们的规划、意见、计划不可能把所有政策、举措都制定得那么具体、那么周全,这就需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以改革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破解制约。
罗志军指出,江苏新一轮沿海开发已初见成效,沿海地区发展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要认真总结我省沿海开发的实践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积极创新沿海开发模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开发、集约开发、高效开发、开放开发,突出抓好港口建设、产业发展、城镇发展、滩涂开发等重点任务,统筹推进城市与农村、陆地与海洋、经济与社会发展,努力提高沿海开发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按照“目标化管理、项目化实施”的要求,倒轧时间节点,加强督促检查,考核工作进度,确保国家和省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沿海开发有力有序推进。我们相信,通过全省上下特别是沿海地区的不懈努力,国家规划的蓝图一定能够变成现实,江苏沿海地区一定能够早日建成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
李学勇在讲话中指出,2009年6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批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以此为标志,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开发建设热潮,基础设施全面展开,经济增长势头强劲,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滩涂围垦有序推进,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联动效应日益显现。同时也必须清醒看到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沿海地区产业集聚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集约发展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沿海城镇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快,环境保护工作亟待加强。我们必须科学研判形势,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以更大决心和超常举措推动沿海地区发展实现更大突破。
李学勇指出,沿海地区是江苏最大的发展空间,沿海开发是江苏最好的现实机遇,黄金海岸是江苏再创黄金发展期的重要引擎。要深刻认识实现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是服务带动全局发展的战略部署,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增创区域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把加快沿海地区发展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要围绕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着力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滩涂围垦、重大载体建设,在2012年实现沿海开发三年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再通过三年努力,把沿海地区建设成为全省规模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特色基地。促进沿海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科学开发、优化布局;在开发模式上,突出陆海统筹、江海联动;在空间布局上,突出高效利用、集约发展;在发展动力上,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在生态环境上,突出环保优先、绿色发展。
李学勇要求认真组织实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全力抓
好牵动沿海开发全局的重点任务。一是加速临海产业集聚,着力在“优”字上做文章。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坚持以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为引领,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积极扩大开放合作,着力在“联”字上做文章。充分利用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政策优势,充分发挥其在对外对内开放合作中的带动作用,加强省内、国内、国际联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集聚要素资源,形成开放合作的新局面。三是强势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畅”字上做文章。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高效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通关键环节,形成网络体系,开创立体布局,推进沿海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四是切实加强沿海城镇发展,着力在“带”字上做文章。坚持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生态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推进,以全新思路、国际视野构建沿海城镇体系,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加快形成沿海城镇带。五是加快突破海洋经济,着力在“海”字上做文章。充分发挥江苏海洋资源和区位优势,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培植壮大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海洋产业,抢占海洋产业发展制高点,努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海洋经济示范区。六是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在“绿”字上做文章。坚持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和谐共融、协调推进,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下决心整治沿海一些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为沿海人民创造一个碧海、蓝天、绿水、青山的生态家园。
李学勇强调,加大沿海开发力度、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事关沿海地区人民福祉,事关全省“两个率先”大局。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完善政策体系,增强发展动力;加速集聚人才,强化智力支撑;切实转变作风,狠抓工作落实,推动沿海地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把沿海开发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现实模样。
李云峰在作会议小结时说,贯彻落实好会议部署,实施好《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关键要做到“三个到位”:一是科学开发要贯彻到位,把集约发展、陆海统筹、环保优先贯穿于沿海开发的全过程,使沿海开发的过程成为沿海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的过程。二是重要举措要实施到位,按照目标化管理、项目化推进的要求,集中力量落实好沿海开发的重要举措,确保计划确定的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力争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到沿海地区。三是全省之力要汇集到位,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形成加快沿海地区发展的强大合力,特别要充分调动苏南地区参与沿海开发的积极性,实现支持沿海发展与促进苏南转型的共进双赢。
会议期间,与会同志用一天半时间,驱车近千公里,先后考察了南通市中远船务(启东)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海门滨海新区、如东洋口港,盐城市大丰港区、江苏海洋产业研究院、江苏科行集团、江苏华锐风电产业园,连云港市连云新城、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公司、徐圩新区,并出席了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国家东中西部区域合作示范区”揭牌仪式。江苏沿海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热气腾腾的开发建设场面、你追我赶的发展态势,令与会同志深受鼓舞和激励;江苏沿海地区发展的宏伟蓝图和美好前景,令与会同志对江苏“黄金海岸”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和省沿海办负责同志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省法院、检察院负责同志,沿海三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及发改委、沿海办、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负责同志,其他省辖市和所属县(市、区)党委或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江苏沿海地区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省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部分金融机构、高等院校和科
研院所、开发园区、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宋晓华 顾雷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