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资源优势,采取跨越式发展思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各项目标。对于谋求快速发展、跨越发展的欠发达地区来说,实施新型工业化是必由之路,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则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和最大动力。
一、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的关系
人才资源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新型工业化也要求优化人才结构,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人才资源充分利用的良性互动。人才资源与新型工业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业化的过程就是全社会人才资源不断开发的过程,也就是人才资源不断发挥作用的过程。同时,实现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支撑。因为,无论是发展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无论是推进信息化还是促进产品技术升级换代,都需要大批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资源。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众所周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由主要依赖资金、资源和劳动力投入取得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由关注近期经济增长,转向以人为本、把可持续发展放到优先位置;三是由依赖教育程度不高但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投入,转向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换取经济增长。无论是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使更多居民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关键的一点都是聚集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能动性,并由此焕发出巨大创造力。
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有助于人才资源的充分集聚。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承接国际发达地区和国内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也不断提升,一些大企业、大集团在注入大量资本的同时,也带来了高级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而人才流动具有趋利网性和排他性,随着企业乃至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才资源必然也会随之不断涌入,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人才的大量集聚又反过来支撑产业进一步发展。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的优势和劣势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人才资源开发的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以泗阳县为例,优势主要有:一是在全省较早把人才工作纳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本地纺织服装、木业加工和电器照明三大支柱产业发展需要来编制县域人才工作规划,做到了产业发展与人才工作同步谋划,协调并进,确保了人才工作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二是人才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近5万人,约占全县人口总数的5.3%。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6人,是苏北地区唯一同时拥有“省333工程”三个层次培养对象的县份;三是人才创业的空间比较广阔。与发达地区相比,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步伐相对较慢,经济发展质量相对较低,高级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相对较少,人才之间的竞争也远没有经济发达地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干事创业也比较有成就感。劣势主要有:一是人才分布不合理,创业创新意识不强。现有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党政机关和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真正从事第二产业的比例还不到15%;二是人才结构不合理,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现有的各类人才中,大部分是拥有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高级职称的仅376人,仅占人才总量的0.75%;三是分配机制不合理,人才经济待遇不高。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分配制度还没有充分向高级人才倾斜,人才待遇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三、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做好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1、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发挥人才资源作用放在推进区域产业发展的高度来谋划。要大力宣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引导社会各界树立正确的科学人才观。要高度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篇大文章,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紧密结合,编制好人才工作规划和人才需求目录,围绕产业发展集聚人才,实现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势人才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质量相对处于弱势,难以直接形成对接续产业的有力支撑。如何在整体劣势中打造局部人才优势,推动人才向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集聚,是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配置面临的新课题。要紧扣发展主题,强化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使人才
第二篇: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思考
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是当前至关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任务。要进一步做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工作,除了采取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办法一样外,还应着手从以下6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争夺人才难的问题,把重点放在内部挖潜上。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区位条件差和紧缺资金的限制,在引进人才过程中,是心有余而力不
足,争夺人才很难赢得胜利,有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年年组织人力、财力到外地招揽人才,多数都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工作压力很大。但是,难点不等于死点,必须调整思路,把重点转移到挖掘现有人才上,在挖掘的措施上,要进行全面调查摸底,逐人造册登记,做到情况清,底子明,不打“糊涂仗”,然后通过制定挖潜的目标任务、政策激励、结构调整、选拔培养、市场调剂等手段,真正把现有的人才挖掘出来,搞好合理配置与使用。所以,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人才、争夺人才工作中,不要死搬硬套,不要盲目搞攀比,更不要一提到缺人才,就跟着大轰大嗡搞引进,甚至把引进人才数量的多少作为衡量政绩的标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把本地人才潜力挖掘出来,把现有人才用好、用活、用出成效,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切实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才能在人才争夺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高层次人才缺短的问题,把目光瞄准在借地生“才”上。必须树立一种全新的人才引进观念,拓宽引进渠道,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的效果。在具体实施工作中,应该采取借脑生财、借鸡生蛋、租赁人才、乡情引智的办法,来缓解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技术短缺问题,也就是在不改变人才的行政隶属关系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地优秀人才或家乡学业有成的莘莘学子到经济欠发达地区租赁、承包或创办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友,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重大“软”、“硬”课题和攻关项目放到发达地区实行有偿研究,直接运用其成果来发展自己;聘请沿海发达地区的专家、学者,定期不定期地到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科技咨询,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研究;经常与学业有成而走出穷乡僻壤的各类人才联系,加强沟通,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报效故里的热情,鼓励和引导他们用智力支持家乡建设。
三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普通人才闲置的问题,把兵力用在自然资源开发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恰恰是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普通人才多,许多农林水专业技术人才熬年头、混日子,没更多的事干,还有大批下岗的专业技术人才在待业。从这两方面来看,形成了自然资源浪费和普通人才浪费,这就要求我们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方面,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依托本地自然资源优势,把普通人才用在支柱产业发展上,走出一条特色农业治穷致富的好路子,才能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有作为、有地位、有出路。
四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条件艰苦留不住人的问题,把着眼点放在光荣传统教育上。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精神食粮,可以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留住人。从全国来看,大多数贫困地区都是革命老前辈过去打江山、闹革命的地方,都是红色革命根据地和传统教育基地。抓住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这些典型教育阵地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经常对各类人才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用革命先烈的事迹来影响他们,感化他们,用革命老区的浓厚感情培植他们、亲近他们、留住他们,不断引导他们克服困难,以帮助老区脱贫致富为己任,以事业为重,继承发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志在老区建功立业、“显山露水”。
五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把发展后劲放在专业技术培训上。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到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基础理论学习和专业技术培训,弥补他们理论知识的不足和专业技术的单一,促使他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请外地的专家学者前来讲学,传经送宝,为本地人才吸收先进知识,补充营养,吐故纳新,增加本领;多方面为他们提供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组织他们走出去,到国内外高科技密集地方参观考察或挂职锻炼,参加学术技术会议,扩大视野,增长见识;鼓励支持他们在重点建设项目、科研项目中承担重任,引导支持他们到社会中选课题,到市场中找项目,在实践中长才干;对农村的乡土人才采取函授、课堂教学、田间教学、现场观看、电化教学、集中分散、长班短班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加速先进实用技术成果在农村的推广应用。还要针对目前学校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或教学内容难以短期适应社会需求,造成学用不衔接,以及因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人才不大“适销对路”的问题,拓宽适应性培训,增加“后加工”工序,解决“型号”对路问题。
六是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成长的不利条件,把保障确定在优化用人环境上。优化人才成长的宽松环境是多方面的,有大环境和小环境。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应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好领导重视程度问题。各级、各部门
一定要加强对人才资源开发的领导,充分认识“人才是决定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的重要性,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盘子,实行目标管理,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正确处理有形物资的开发和无形人才智力开发的关系,不要为了搞短期行为、早出政绩,整天在钱和物上打主意,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上搞应付。要加大人才开发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每年
拿出一定的资金,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用于人才资源开发工作。
第二,要解决好优惠政策的问题。对已经出台的合理优惠政策,要进一步检查落实,取消引进人才、阻碍人才成长的各种限制性政策,开辟人才成长的“快车道”。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报酬、政治生活待遇,都要实行大力倾斜政策,在制定和落实当中,既要充分体现优惠,又要注意合情合理。要正确处理好引进人才和本地人才享受待遇不公平的问题,注意缩小落差,减轻本地人才心理失衡,只要是人才,不论是“土”是“洋”,都要一视同仁,一样关心爱护,才能同舟共济、携手创业。要正确处理政策棚架问题,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定期督促检查,切实保证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要正确处理重奖的问题,对各项重奖和选拔推荐,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条件落实到位,充分体现公平、公正,防止各个环节念歪了“经”,尤其是在工资、职称、重大奖金、“特贴”专家、拔尖人才的评选晋升中,要采取“打假”措施,防止所谓的“老板”、“厂长”、“经理”、“董事长”和“买空卖空”的“人才”冒名顶替。要切实向一线倾斜,向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倾斜,向“货真价实”的人才倾斜,真正把重奖发到他们手里,把殊荣戴在他们的身上。
第三,要解决好机制问题。对国家公务员和全供事业单位进人坚持实行“凡进必考”的办法,公开选拔竞争,对在工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各类人才,实行按岗位、按贡献拿报酬,在职称评审、晋级、晋职和招考录用工作中实行政务公开,张榜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公开选拔、竞争选才,用适当的待遇留才,要建立以聘用制为主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用人机制,让那些躺在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大锅饭”、“铁饭碗”下逃避竞争的人没有生存空间,使真正做事的人才脱颖而出,建功立业。
第四,要解决好“温暖”问题。不断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政治生活关心爱护,定期不定期地走访慰问,召开座谈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搞好跟踪服务,主动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关心保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生活条件;要经常到各行各业开展调查研究,不断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舆论工具和举办事迹报告会、科技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弘扬和展现各类人才的爱国主义精神、求实精神、拼搏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工作业绩,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第三篇: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首建中
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首 建 中(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2月25日,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在长沙召开,省委、省政府对新型工业化工作非常重视,省长徐守盛、省委副书记梅克保、省委常委副省长陈肇雄分别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省委书记周强因有重大外事活动,在出国前专题召开了全省新型工业化工作座谈会,对我省新型工业化工作提出了殷切希望,会上还表彰了先进,我市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市州称号,资兴市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一等奖”县市区称号并在大会上作典型发言,永兴县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县市区称号,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产业园区称号,湖南资兴经济开发区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三等奖”产业园区称号,郴州金贵银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二等奖”企业称号。为了传达贯彻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十一五”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暨非公经济、园区经济工作,全面安排部署“十二五”及2011年我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 非公经济、园区经济工作,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今天的会议,书记戴道晋、市长向力力等领导高度重视这次会议,力力市长亲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道晋书记因出差在外,会议印发了书面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十一五”时期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的成绩 “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战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把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千百十”工程为抓手,努力克服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五十年一遇特大冰灾、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等突出困难,加压奋进,锐意进取,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扎实成效,工业战线对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工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郴州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分别完成553.3亿元、48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6%、14.0%,分别是2005年的2.7倍、3.6倍。尤其是近两年,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出台了一系列助推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举措,促进了郴州工业的快速发展,连续两年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20%以上,使郴州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6位,比上年前移1位。与我 市毗邻的衡阳、永州、韶关、赣州相比,我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仅次于衡阳,居第2位。工业企业实缴税金49.6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仅次于长沙、常德、岳阳。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432亿元,其中产值过10亿元企业达12户,比“十五”期未增加 8户;产值过亿元企业427户,比上“十五”期未增加 281 户。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1.2亿元,是2005年的3.7倍。目前,郴州是全国最大的白银、铋、微晶石墨生产基地,是湖南最大的铅锌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基地。
(二)工业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全市上下始终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新型工业化的主导地位、引擎作用和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工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持续上升,三次产业结构已由2005年的17.1:47.5:35.4调整为11.7:54.9:33.4;其中一产业、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了5.4和2个百分点,二产业上升了7.4个百分点。201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1.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2%,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上缴税费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0%以上。工业园区和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区扩张和经济实力增强。全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6.8%提高到2010年的42.4%。2010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23.3%,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增长37.1%。全市上缴税金过亿元的企业达8户。工业经济成为富民强市、科学发展的主力军,带动了财政增收、就业增加,新型工 业化对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以及社会事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三)产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我们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交通条件和发展基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提高工业产业结构的技术含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进优势资源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重点抓好资源整顿整合,提高对优势资源的管控能力。坚持以资源精深加工为取向,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带动战略,不断深化与中国五矿、中国建材、中化集团、云南锡业、西部矿业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有色产业,启动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银星有色等4个年产10万吨一步炼铅工程项目,着力将郴州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2010年,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总产值432.7亿元,占有色金属总产值的76.3%,比2005年提高15.1个百分点。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重点扶持高斯贝尔、华磊光电、湘香锡业、杉杉新材料、仰天湖风电场等新兴产业的重大项目建设。2010年,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的25.4、7.1、2.5个百分点。助推低碳产业,实现绿色发展。按照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政策导向,努力推动工业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型,助推郴州工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时代”转变。大力推进节能减 排,提升绿色发展能力。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防止上马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淘汰小造纸、小水泥、小冶金企业203家,倒逼资源类产业兼并重组、扩能提质,提高资源集约深度开发水平。2010年,全市有色金属矿山企业由177个减少到110个,煤矿由576个减少171个。关闭取缔高污染企业214家,完成湘江流域综合治理项目301个,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37%,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3.36%。全面完成了“十一五”期间的节能减排任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永兴县被列为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县和国家稀贵金属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资兴市入选首批国家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台达电子、华磊光电、高斯贝尔、杉杉新材料、骏峰电子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落户郴州,嘉禾县回收利用废旧钢材形成铸造产业正逐步壮大。
(四)非公经济蓬勃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690.9亿元,是2005年的 1.5 倍;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达63.9%,其中非公经济规模工业完成增加值40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4.3%;全市非公经济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75.3%,非公经济成为了国民经济的主力军。2010年,全市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经济规模扩大迅速,发展到8470户(不含个体工业户),比上年增加770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140户,比上年净增130户。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66.8亿元,同比增长39.7%,占全市税收收入的76.6%,占全市财政收入的61.9%。非公经济 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71.22万人,同比增长5.2%,占全市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的89.2%,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对经济发展、税收、就业等方面的贡献稳步提高。
(五)工业招商引资取得重大突破。郴州出口加工区、省农产品验放场、湘南国际物流园、铁海联运等对外合作平台加快建设。通过组织参加世博会、广交会、珠洽会、东盟博览会等活动,搭建了与长三角、珠三角、东盟等地区的产业合作平台。2010年,新引进转移型企业338户,实际利用外资5.3亿美元、到位内资182.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20倍、2.21倍;外贸进出口总额9.8亿元,是2005年的4.5倍。央企对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国五矿、中化集团、华电集团、中信集团、保利集团、华润集团等大型央企进驻郴州,提升了郴州工业发展实力。
(六)园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10年,全市园区工业实现增加值150.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4%,比2005年提高7.4个百分点。全市省级产业园区完成技工贸收入680.2亿元,同比增长90.4%,完成税收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74.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大幅度高于全市总体水平。建成标准厂房203.6万平方米,在建91.8万平方米,出租率85%以上。2010年园区招商引资实际到位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77.20%,实际到位市外境内资金76.7亿元,同比增长51%,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增131家,新引进投资过5000万或销售过1亿元的工业项目82个,同比增加52个。有色园2010年招商引资成效 显著,2010年引进项目31个,其中投资过1亿元的项目15个。
(七)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工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31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4%,投资额是2005年的3.8倍。宇腾有色、金贵银业、银星有色的年产10万吨一步炼铅工程相继投产,提升了郴州有色产业的发展水平;高斯贝尔、台达电子、骏峰电子、华磊光电等一批电子信息产业项目进驻郴州,助推了郴州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杉杉科技、仰天湖风力发电、凯迪生物质发电项目的顺利推进,标志着我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东江金磊、华新水泥、良田水泥、玉山水泥等一批新型干法水泥峻工投产,促进了郴州建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市被列为国家级高技术服务业的产业基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增加值78.4亿元,是2005年的3.7倍,年均增长30%。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改善。通过组织“三大会战”和千亿投资计划,交通、物流、通关、园区等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武广高铁建成通车,厦蓉、衡武、宜凤、岳汝等4条高速公路加快建设,临桂、资炎等5条干线公路建成通车,通乡联网和通村公路进一步完善。政务环境进一步优化,政府执行力明显提升,全市上下抓工业、谋工业的氛围日渐浓厚,支持工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同志们,“十一五”新型工业化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鼎力支持、倾情服 务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向支持和关心郴州新型工业化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工业经济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够大。2010年,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省的8.15%,只有长沙的31.4%,岳阳的63.9%、株洲的79.3%。二是发展速度不快。“十一五”期间,郴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7.3个百分点。三是结构不够优。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资源型经济结构仍然突出,“两矿、两烟、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1%。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6.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78个百分点。郴州工业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园区经济发展不快。全市园区工业增加值仅占规模工业增加值的3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3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目前我市仍处于重化工业阶段,仍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发展水平与“四化两型”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有其很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逐步加以解决,保证工业经济向好、向优、向快和可持续发展。
二、“十二五”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郴州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郴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新型工业化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强化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地位,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先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支撑,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促郴州工业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从低端工业向高端工业转变、从“两高一低工业”向绿色生态工业转变,力争在走郴州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力促郴州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20%(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22%);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矿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年均增长30%;园区经济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年均增长4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35%;非公经济增加值突破1200亿元,年均增长20%;工业实缴税金突破100亿元,培育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培育产值过300亿元的园区3个。到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1300亿元,年均增长22%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5%以上;工业税收突破150亿元;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培育发展过1000亿有色金属产业和过1000亿市有色产业园(出口加工区),培育发展百亿产业集群和百亿园区,电子信息产业过500亿、能源产业过300亿、烟花爆竹、铸锻造产业、烟草食品业、化工等产业集群过100亿元;实现省级工业园区产值全部过100亿元,培育壮大10户销售收入达到50—100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发展10家上市企业;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30%;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22%。为此要求:
(一)强化认识,强化领导,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和“两城”建设的第一推动力不动摇。目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自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省委、省政府一直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来抓。省财政用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各类产业引导资金已达10亿元以上,措施之硬、力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今年年初,周强书记在新型工业化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我们必须抢抓机遇,科学应对挑战,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不动摇,推动全省新型工业化迈上新台阶。徐守盛省长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出:新型工业化是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是“四化两型”建设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全省上下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市委、市政府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工作也非常重视,道晋书记亲自参加了全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会议,并经常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力力市长在3月25日主持召开了市 政府第58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全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力力市长在会上强调要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市第一推动力,要调动一切因素、汇集一切资源,全力来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市财政今年拿出8000万元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承接产业转移引导资金。新型工业化是财政增收的主要来源,是解决职工就业的主渠道,是新型城镇化的强力引擎。全市上下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无功即过的紧迫感,全力以赴谋工业、抓工业,力促郴州工业再上新台阶。
(二)牢牢把握工业转型发展的基本原则。推进工业转型发展是我市新型工业化的一项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以促进郴州工业又好又快发展。
——突出转型发展。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在投入结构上,由要素驱动为主向要素和创新协同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传统产业为主向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在区域结构上,加强统筹协调,优化产业布局,促进郴资桂示范带和其它县市区错位互补协调发展。
——突出创新发展。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加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企业和产品品牌,推动“郴州制造”向“郴州创造”转变。
——突出绿色发展。紧扣节能减排要求,积极推行精致制造 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形成低消耗、可循环、低排放、可持续的产业结构、运行方式和消费模式。
——突出融合发展。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增强信息技术对工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引导制造业向高附加值服务业领域延伸,着力构建适应现代工业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着力提高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力和新型城镇化的承载力,推动城市与产业同步发展、良性互动。
——突出人本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切实加强工业人才培养和使用,重视发挥企业家的作用,着力提高全社会工业文明素质。更加注重财富创造和民生普惠的协调,着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民生改善,加强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让人民群众共享工业发展成果。
(三)切实推进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十二五”时期是郴州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也是郴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步伐,推动工业转型发展,促进郴州工业由大变强,力促郴州工业再上新台阶,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一是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6大 重点产业,力争到2013年,六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1%;增加值突破3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二是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计划。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3年,有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产业总产值均突破150亿元。三是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咨询中介等产业。力争到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42%,占生产总值的15%。四是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计划。着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基地和特色专业园区,加快推进产业园区和园区专业化,着力将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促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引领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争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全市比重70%以上;税收年均增长30%以上。五是实施标志性企业培育计划。围绕“工业强市”总体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支持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华磊光电、高斯贝尔、郴州烟厂、宝山有色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过100亿元企业发展,形成全市工业经济的中坚力量,打造郴州工业航母。六是实施优势矿产资源深加工“五个一”计划。通过“五个一”工程,构建资源保障有力、政策推动强劲、规划布局合理、产业配套齐全、产品附加值高的长 效发展机制,着力把郴州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的矿产品深加工基地。到2013年,全市矿业经济总产值突破1800亿元。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铋都”、钨钼深加工等9个产业基地。
三、突出抓好2011年全市新型工业化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要开好局、起好步,为郴州工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1年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工作目标:力争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2%,单位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0%;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高新技术产值增长30%;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中小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22%。要全面完成2011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需要各个方面的配合和努力,要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龙头和引擎。项目是投入的载体,项目是发展的支撑,有项目才有投入,有投入才有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围绕项目抓突破,用项目扩张优势、配置资源、聚拢资金、推动发展。今年是我市的“工业项目建设年”,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推进华磊光电LED、台达电子二期、杉杉科技二期、晶讯光电、富士电梯、华信有色、宇腾有色(临武)扩建、宝山15万吨阴极铜等一批投资大、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建设,通过大项目建设促进优势 传统产业得到新提升、先进制造业实现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新发展、园区工业经济实现新跨越。重点抓好全市109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重大工业项目,确保投资完成100亿元,力促36个重大工业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着力抓好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力争技改投资比上年增长35%以上,为全市产业转型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突出抓好项目引进工作,进一步突出招商引资的主渠道地位,主攻知名外企、国家央企、大型民企,主攻上下游产业链条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拥有雄厚实力、核心技术、知名品牌的好项目、大企业。在引进外资的同时,还要激活内资,鼓励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工业,发展壮大一批本土巨人企业。要抓好项目储备工作。要把国家产业政策、市场投资趋向与我市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编制一批对全市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和促进作用的大项目。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梯次结构和良性发展格局。要突出包装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把一批好项目、大项目列入省里和国家的笼子,积极争取省与国家的项目扶持资金。要以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以大企业催生大产业,以大产业形成大集群,以大集群带动大发展。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增强新型工业化发展活力。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坚持“放手、放开、放活”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完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帮扶机 制,实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民创业的决定》,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要采取措施引导符合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的民营企业,向园区聚集,培育壮大一批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的非公有制企业。力争今年非公经济增加值增长20%,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22%。
(三)加快工业园建设步伐,着力打造新型工业化新的增长极。工业必须向园区集聚,这是加快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客观需要。以工业园区为平台,推进工业集聚,对于解决工业发展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实现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资源有效配置,提升我市工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今年是“园区建设跨越年”,要在招商引资、工业投入、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的、配套设施、经济效益等方面实现大跨越,力争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45%,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7%,园区招商引资增长50%,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50%,园区规模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50%,税收增长50%。
(四)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工作,提升绿色发展能力。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绿色发展意识,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中高度重视加强环境保护,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生态立市和环境优先,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把发展 和治理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双赢。要对现有企业进行全面排查,达不到环保要求的要坚决进行整改,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要依法进行关停;企业家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投入,搞好污染治理,确保达标排放。要全面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突出重点县区和重点行业,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确保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要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按期完成落后产能淘汰任务。要在管理节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强化对年综合能耗5000吨标煤以上重点能耗企业的管理和技术改造,年内全市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加强源头控制,从严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两高一资”项目,采取生产总量、用电量和能耗标准“三控”措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严把项目审批关、环评关、选址关,确保重点建设项目环评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100%。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广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发展的灵魂和生命,没有创新的工业必然是落后的工业。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推进机制,全力扶助工业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企业联合、技术改造,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掌握一批先进技术、实用技术,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科技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要逐步达到2—3%,高新技术企业要达到5%。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郴州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对获得省级和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示范企业的由受益财政重奖。加强品牌建设,努力提高“郴州制造”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份额。加大对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扩大小额创业资金贷款担保规模,鼓励各类人员创办中小企业,开发新岗位,建设创业园。
(六)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各地发展的实践证明,哪里在改善投资环境上下的功夫多,那里的工业化成果就突出。环境主要是为企业搞好服务。企业创造财富,企业家引领发展。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了财政收入,应该得到尊重和善待。企业能不能在当地发展,项目能不能落在郴州,当前的问题不在硬环境,而在软环境。环境体现在方方面面:热情服务是环境,社会和谐稳定是环境,城市功能、人居条件以及城乡卫生状况也是环境,甚至各级工作人员的文明办公、礼貌待人包括一言一行都是环境,都可能影响我们的投资环境。要牢固树立“发展为上,投资为本,环境为要”的理念,全面推行首问负责、服务承诺和项目代理制度,要严格落实到企业检查审批制度。除安全生产和环保、税务等检查外,各级各部门一律不 得擅自到企业进行检查,确需检查的须经县市区纪检监察部门审批。各级党委、政府都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真正把企业的事、投资者的事当作我们自己的事,务求实现投资环境根本改善。
同志们,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郴州发展的要求,是全市人民的期望。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埋头苦干、狠抓落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我市加快新型工业化的新突破,为“两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_戴道晋3月31日
在全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暨发展非公有制
经济和园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戴 道 晋(2011年3月31日)
同志们:
新型工业化是郴州科学跨越、富民强市的第一推动力,是决定郴州未来发展命运的战略抉择。市委、市政府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认真谋划实施“十二五”郴州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部署工业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为推进郴州科学发展、加速“两城”建设构建可持续发展格局。刚才,建中同志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力力同志就加快园区经济发展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具体要求。请大家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发展非公经济的各项工作,开创新局面。下面,我再讲几点意见。
一、新型工业化是郴州转型发展的主战场
发展转型首先是经济转型,经济转型首先是产业转型,产业转型首先是工业转型。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和动力,带动郴州转型发展。
(一)郴州“两城”建设的支撑在工业。一个城市的崛起首先是工业的崛起,一个地方的跨越首先工业实力的跨越。18世纪 70年代开始的工业革命,使欧美一些先行工业化国家走上了现代化道路,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历史就是工业化发展的历史。纵观发达地区的发展历程,无一不是靠工业起家、靠工业腾飞。从我市来看,也是工业占比最大、贡献最大,2010年全市经济总量中工业占比51.1%,工业拉动GDP增长9.5个百分点;全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缴税金49.6亿元。工业化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推动器,是变革社会生产方式的催化剂,是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和大规模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必然引起资本、人口、劳动等要素不断向城镇集聚。没有工业的发展,我市“两城”建设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十二五”时期,要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两个同步提高”,关键靠工业。因此,我们在加速推进“两城”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第一推动力”的作用,大力实施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战略,实现科学跨越、富民强市。
(二)郴州经济的结构性矛盾集中在工业。近年来,我市工业步入速度加快、总量扩大、结构趋优的发展新阶段。2010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六,增速居全省第一。但我市工业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总量不大。2010年,郴州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量仅占全省的8.15%,只有长沙的31.4%,岳阳的63.9%、株洲的79.3%。“十一五”期间,郴州全部工业增加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1、7.3个百分点。二是结构不优。六大高能耗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5.1个百分点。“两矿、两烟、两电”工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62.1%。三是自主创新能力弱。企业研发费用投入仅占GDP的0.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6.0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78个百分点。郴州工业发展靠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的粗放发展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著名经济学家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有限、稀缺的资源不能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会产生“诱发投资”效应,对其他行业发展则会出现“挤出效应”。这就是资源路径依赖。工业转型,时不我待。我们要从实际出发,既要补齐历史欠账,缩短阶段差距,更要努力弯道超越、垂直起飞,走出一条具有郴州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郴州转型发展的主力在工业。“十二五”时期,是由工业文明加快向生态文明转型、由粗放增长方式加快向集约发展方式转型、由农业经济主导加快向工业经济主导转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工业转型将始终占据主导、贯穿始终。“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工业是现代经济的支撑,没有第二产业的兴盛,就不会有第一产业的大发展和三产业的兴旺。根据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关系测算,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相应会提高0.53个百分点。按照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人均GDP超过1万元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为加速发展期。目前我市城市化率42.36%,人均 GDP接近2.27万元,已经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世界发展规律表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将推动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深刻调整,资源要素重新布局,城市多元崛起,同时也会加剧区域的竞争、“马太效应”凸显。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意义,殚精竭虑谋划工业转型,不遗余力狠抓工业转型,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发展。
二、郴州工业转型重在调优升级提质
推进工业转型,要立足现有基础和条件,紧扣转变发展方式主线,加快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经济既有量的积累,更有质的提升。
一要调优。主要着眼产业结构的横向调整,形成合理的、多元的、优势突出的产业格局。改造提升有色、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13年,有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化工、建材、锻铸造、食品烟草等产业总产值均突破150亿元。发展矿业总部经济,推进矿权向战略投资者集中、资源向精深加工集中,重点扶持宇腾(临武)扩建、华信有色10万吨铅锌联产、郴州氟化学10万吨萤石及6万吨无水氟化氢等项目建设,建设南方稀贵金属有色交易所、金贵有色金属交易所、举办中国(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高峰论坛。着力打造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基地、“中国铋都”、钨钼深加工、锡矿产资源生产加工、铅锌深加工、稀贵金属、稀土产业、有色金属区域性 交易中心、有色金属产业区域性服务等产业基地。以促进转型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战略目标,按照加快发展、三年倍增的要求,优先发展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6大重点产业,力争到2013年,六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41%;增加值突破330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8%。实施新兴产业集聚、优势企业培育、核心技术攻关、名牌产品创建、人才资源开发5大基础工程,建立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着力把郴州打造成全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基地和生产制造基地。
二要升级。主要着眼产业结构的纵向调整,形成规模化、高端化、链条化的产业格局。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水平,首先取决于这个地方拥有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必须把千方百计壮大企业群体,扩张企业规模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首要任务,加快培育一批主业突出、具有规模经济和核心竞争力、能发挥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使之成为体现郴州工业总体发展水平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标志性工程。围绕“工业强市”总体战略,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重点支持宇腾有色、金贵银业、华信有色、华磊光电、高斯贝尔、郴州烟厂、宝山铜矿等一批十二五期间产值有望过100亿元企业发展。产业集群是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要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国内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重大机遇,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吸引 更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带动形成产业集群。既要注重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也要注重引进配套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没有“小”就没有“大”,“小企业”可以做成大集团,“小商品”也可以做成大产业。
三要提质。主要着眼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形成从依靠消耗资源能源为主向依靠科技进步、循环推进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创新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把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工业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三四一二”科技创新工程和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瞄准新型工业化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开展联合攻关,尽快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尽快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为工业发展提供引领和支撑。整合创新资源的,依托重点园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鼓励国内外大企业到郴州设立总部、采购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快科技成果转换,推动工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提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形成矿山采矿、冶炼行业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三废”治理产业和环境服务业。以工业余热利用和热电联产项目为开发重点,实施环保节能工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综合利用大型企业和一批拥有技术特色优势、为 大型企业进行专业化配套服务的小型环保企业。到2013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
三、为助推新型工业化构筑强大的平台支撑
新型工业化须有平台支撑。重点要建设园区平台、城市平台、生产服务平台,助推工业转型。
(一)做强园区平台。工业发展,关键在园区。要按照规模化、专业化、高新化的方向,高起点搞好园区规划,提升园区的品位和档次,着力培育一批省级示范园区,重点支持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省级园区申报“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规划中要注重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强化工业园区对农村城镇化的带动作用。要坚持项目兴园、特色立园、科技强园,把形成鲜明的产业特色作为主攻目标。通过培育和引进工业龙头企业,吸引配套企业不断加盟,使同类产业的企业在工业园区内高度集聚,使产业链延伸、集聚效应增强,形成规模性的生产和集散基地。要紧紧抓住国际制造业加速转移和国内沿海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重大机遇,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园区。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园区投融资体制,形成开发、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园区的“造血”功能,通过自我积累、滚动发展,实现园区从“政策型”向“功能型”、“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力争到2013年,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年均增长30%,占全市总量的50%以上;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
(二)做大城市平台。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没有工业化来推动,城市化将失去动力。没有城市化来承载,工业化将陷入停滞。诺贝尔经济学家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城市化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最大的承载支撑。当前和今后是郴州工业化加速推进时期,也将是郴州城市化飞速发展时期。我们提出建设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城市就是基于对这个形势和规律的认识和把握。现在郴州中心城区总人口是67.88万人,与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不相适应,离“两城”建设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优化提升老城区,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城市新区建设,促进城市新区与工业园区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协调发展。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壮大城市产业,着力发展服务工业、提升工业的第三产业和服务经济。
(三)做优生产服务平台。生产性服务配套越完善,要素越活跃,工业的发展就越强劲。要大力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以专业化、品牌化为方向,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产业互动、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咨询中介、节会等产业。加快湘南国际物流园、有色金属、农产品冷链、药品配送、汽车城等物流和配送中心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支持中信、华夏、长沙、华融湘江等银行在郴州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积极发展证券、保险业。力争到2013年,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42%,占生产总值的15%。
四、切实营造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良环境
(一)领导精力要向工业集中。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成效如何,取决于思想认识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工作落实的程度。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拿在手中、紧抓不放,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加快新型工业化上来,真正做到认识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坚决打破各种制约和影响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思想观念束缚,坚持用实践来拓展思维空间,用实践来检验对与错,只要有利于事业发展,就埋头干、不争论,大胆地闯、大胆地试,真正以思想大解放,推动新型工业化大发展。
(二)社会资源要向工业整合。调动全社会投身新型工业化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优势资源、各类人才向工业集中。鼓励全民创业,鼓励各类投资主体领办、创办企业;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凤还巢、人还乡、钱回流”;支持有专业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下岗失业人员、军队转业干部“二次创业”,扶持职教毕业生就地联合创业等,使其成为我市经济增长、市场繁荣、扩大就业、加快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力量。切实简政放权,为新型工业化营造行政审批最少、效率最高、收费最低、服务最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三)激励措施要向工业倾斜。坚持评先选优重点向工业倾斜,人才培养要重点向工业倾斜,提拔重用要重点向工业倾斜,财税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要大力宣传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新型工业的成功经验,树立一批先进典型,营造支持企业光荣、企业家受尊重的良好氛围。要从服务新型工业化出发,加大工业人才培养力度,建设一支懂工业、会管理的现代工业管理人才队伍,让一些有工业管理能力和经验、有工业发展实绩的干部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创业绩、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