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878-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教学目标:
本章主要阐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根本任务和指导方针,解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体系的主要内容,阐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针政策,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针。
2.主要内容:
(1)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3.教学重难点:
(1)文化、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3)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2)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5)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6)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7)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参考书目:
(1)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2)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江泽民:《当代中国人的庄严使命》,《江泽民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6)《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人民日报》2006年9月14日
(7)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11月11日
第二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名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名族意识、名族心理、名族品格、名
族气质的总和,是名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名族文化最本
质、最集中地体现。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
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名族精神。这个名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
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
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
辟了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有着它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
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当今错综
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下矛盾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
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民族精神是提高
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
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
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
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
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
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
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
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
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仅
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指民族精神的失落。
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
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
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了、创造力和凝聚力治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当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健身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名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名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第三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精神航标----弘扬培育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读后感
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名族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名族精神是一个名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名族意识、名族心理、名族品格、名族气质的总和,是名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绵延不断的以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是名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地体现。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名族精神。这个名族精神,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推动力。
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正是依靠这种精神,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经受住了各种严峻考验,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开辟了当今中国又好又快的历史发展新时期。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有着它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与向心力,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当下矛盾突出的国内环境下,失去这一精神基础,国家便失去长期统一、稳定,发展壮大,也就不可能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当今世界,面对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大趋势,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腐朽的文化渗透及经济扩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军事威胁的结伴而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的错综复杂形式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自立、自强,在与时俱进的进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并成为提高中华民族综合素质的核心;民族精神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需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也需要发展先进文化。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代表我国文化发展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中包含了许多优秀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凝聚精神、关心社稷的爱国精神及追求崇高的理想人格等等,这些优秀的民族精神以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紧紧把中华民族联系在一起,千百年来始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在当今社会,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进入二十一世纪,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是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的竞争,同时也是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仅仅是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最重要的是指民族精神的失落。因此,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能否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实现伟大事业的需要,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八十多年来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的最重要的法宝,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革命战争年代 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种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拚命精神,以及那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如果没有这种革命的精神、理想、信念,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市场经济尚未完善,科技水平总体不高,基础教育薄弱,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一项宏伟而艰巨的任务。只要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实现。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对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名族的生命了、创造力和凝聚力治病,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这个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名族优良传统;包括了当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包括在社会主义健身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良传统;包括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创业精神、抗洪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和抗震救灾精神等优良传统。这个名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名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落在行动上去。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让民族精神传统的火炬一代一代的传下去。
坚持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发展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已经更深切地认识到,任何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下,不断地与外界交换能量、物质和信息,才能健康地发展壮大。反之,一个封闭的系统,只能逐步走向衰亡。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正是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使中国得以源源不断地吸引或吸收外部世界的信息、技术、资本和智力,在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推了中国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从而使中国出现了今日的兴盛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这使中国人民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认识到对外开放作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的必然性。因此,毫无疑问,进一步推动民族复兴大业发展必须坚持开放精神。
概而言之,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激发民气和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促进我们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的建设和道德水准的提升,有利于激励奋发有为的精神和的民族创新力,是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的需要。因此,进一步建设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作为一项如同科教兴国一样重要的国策来全力推行。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熔铸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民族精神必将激励我们奋力前行,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新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弘扬名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呢? 第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
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第二,确立报国的崇高志向。
大学生要在培养真诚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基础上确立报效国家的远大志向。要立报国之志,应该对祖国有正确的认识,包括对祖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刻认识。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第三,培养建设祖国的聪明才智。
青年大学生,要在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中有所作为,必须要掌握过硬的本领,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基本才干和技能。有了报国本领,才有了实现报国之志的条件,也才能实施报国行动。
第四,坚持报效祖国的积极行动。
大学生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必须将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中,树立主人翁观念,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积极投身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第四篇: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题目: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院系: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09网络工程一班
姓名:
学号: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范畴,体现一个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每一个朝代,每一种社会制度必然有属于它特有的文化属性,中国在经历历史的漫 漫长路和近代的风雨坎坷与探索之路后最终建立起中国特有的文化体系。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基础上的,是社会主 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自共产党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文化的建设,毛泽东提出把旧文化统治而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的中国,邓小平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创造性的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他指 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 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从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党的十三 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对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江泽民指 出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进入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胡锦涛同志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调要牢 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
九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 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义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 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要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 伟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 义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建设社 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坚持以理 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共产主义远大于理想和现阶段共同理想的 关系,要始终按照“四有”这样的一个整体标准培养人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
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断的深化对文 化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指导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以什 么为指导、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摄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不断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努力实现最广大人 民的文化利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发展规律,对思想 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第二,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第三,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 秀文化成果。文化继承者过去又找事着未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要结合时 代特点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和发扬,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 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用中国实际 出发,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加以积极借鉴。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 国际影响力。
第四,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
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 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必然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 同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 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治和支配地位,对于每 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之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迫切需要,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 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没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体系的引导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文化建设中 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 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 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 氛围,营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 建设两方面。
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 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就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义思想道德体系、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要坚持科学技 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尤其要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同时,要深
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 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总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一手抓公益 性文化事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抓经营性 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全民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十章
1如何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答:(1)综合国力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能够有效维护和实现自身利益的各种力量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等。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离不开有形的经济、科技、国防硬实力,也离不开无形的文化软实力。
(2)文化实力影响着综合国力中物质实力的形成和发展,是物质实力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3)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愈加激烈。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目标。(判断说明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谈谈你对培育“四有”公民的认识。
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4结合你对当前主旋律文化和流行文化基本情况的了解,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世界;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5试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阐述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关关系。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