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心灵契约的动态变化 心理学毕业论文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在经济发展和进步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日新月异的全球化竞争中,企业在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人才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人才的理解,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到很多不同的诠释,但是对于人才重要性的认可,全世界的人们几乎都有着一致的看法,那就是企业的成长和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倚赖了人才在其中的贡献。
在讲究突破和创新的年代,人们对人才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建立一支坚强有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来应对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是我国当前极为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大多学者认为,要增强国力,就要抓住机遇,敢于迎接挑战,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我们在竞争中牢固立于不败之地,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如此。
随着中国进一步地融入到当前国际经济竞争中,人才的流动范围也扩大到了全球,对人才的争夺愈加激烈,在防止人才流失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人才资源。创新型人才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培养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投入较多的精力,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这种风险一方面表现在投入不一定会带来产出,另一方面表现在刚培养出来的人才就另觅他处。因此,企业更多地把目光聚向创新型人才的引进。人才引进看似简单,其实质却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不考虑后果的加以引进,而是想通过人才引进,建立企业与员工之间长久合作的机制,尽可能地做到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相匹配,从而更好地作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创新型人才引进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然而,在现实工作中,人才引进却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新员工往往是不稳定性最高和离职倾向最高的群体,究其原因,很多学者把这归纳为新员工对公司的期望与现实间的差异造成的。这种期望,通常不是在劳动合同中明确出来的条款,而是新员工主观上认为企业会为员工提供,或者是企业应该为员工提供的部分。企业应当如何洞察员工的需求、如何留住企业核心人才、如何让员工发挥最好的工作状态、如何发掘员工最大的工作潜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企业引进人才的成功与否。
对于创新型人才而言,他们本身在人力资本等诸多方面拥有者就业和择业的双重优势,与普通员工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他们在进入企业之初,对企业抱有怎样的期待,对未来有着如何的憧憬,都会直接影响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对企业付诸多少努力,也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实施和企业目标的达成。研究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将有助于企业更好地保留和激励创新型人才,本文就将立足于心理契约的理论基础,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特征进行探索。更多论文信息http// 论文代写
第二篇:山东省济宁市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
中共济宁市委 济宁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的若干规定
(济发〔2010〕5号∙2010年2月1日)
第一条 为加快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全市各级企事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引进国内外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组织部门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履行好牵头抓总和宏观协调职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具体抓好人才引进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通力协作,保证人才引进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条 人才引进坚持“来去自由、按需引进、注重实效、不拘形式”的原则,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必要时可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策”。主要方式包括:调动、聘用、兼职、领办创办企业、技术入股、承包经营、合作开发、成果转让、承担课题研究和担任咨询顾问等。
第五条 引进人才的范围包括:
(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四)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博士学位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内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具有创新创业业绩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
(五)获得国家承认的国外硕士学位,并具有国内外知名企业或科研单位工作经历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六)我市急需专业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具有突出创新创业业绩的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优秀职业经理人,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府评定的首席技师。
第六条 建立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发布制度,由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发布人才需求信息。
第七条 事业单位引进人才,按照《济宁市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实施办法〉的意见》(济人字〔2007〕7号)有关规定执行。第八条 凡调入我市工作(指人事关系正式办理到我市相关单位)的人才,与用人单位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的,享受以下优惠政策和待遇:
(一)安家补助。区分不同层次由同级财政发放一次性安家补助:第五条第(一)项所列人员每人100万元,第(二)项所列人员每人30万元,第(三)项所列人员每人20万元,第(四)项所列人员到企业的每人15万元。
(二)人才津贴。区分不同层次由同级财政按以下期限和标准发放津贴:第五条第(一)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10000元,第(二)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5000元,第(三)项所列人员5年内每人每月3000元,第(四)项至第(六)项所列人员到企业的,3年内每人每月分别补助2000元、800元、500元。
(三)科研经费。第五条所列人员带研发项目来我市工作,根据项目情况由同级财政分别提供一定数额的科研启动经费。引进人才承担我市市以上立项的科研项目的,再由同级财政按一定比例提供科研经费。
(四)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引进人才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经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批准,可设置特设岗位,不受事业单位岗位数额、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
(五)社会保险。引进人才在原工作单位未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或缴纳的社会养老保险金不能按规定转入我市的,其保险金由同级财政和用人单位按5:5比例补缴。
(六)其他。第五条前两项所列人员由用人单位配备助手和工作用车;引进人才子女在读中小学的,可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学校就读。
第九条 柔性引进的人才,可实行协议工资、岗位工资、项目工资、业绩工资、年薪制、月薪制、周薪制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具体由人才与用人单位协商确定。同级财政参照同层次硬性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按照实际工作时间发放人才津贴,提供科研经费。第十条 人才带项目、带技术来我市创业的,可享受以下优惠政策:
(一)将本人科技成果转让到我市各类企事业单位,可选择一次性买断、分期支付、利润分成、作价入股等收益分配方式;
(二)本人科技成果作价入股的,作价金额可以达到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20%,高科技成果可以达到注册资本的35%或者更高;
(三)作为技术入股的科技成果转化后,经过创新开发出新的科技成果,如在本企业生产,企业应连续5年从实施该项科技成果新增税后留利中提取不低于1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的完成者。如转让他人,企业应从转让费中提取不低于20%的比例奖给该成果完成者和成果转化的主要实施者。对在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改进经营管理,使企业增加利润或扭亏为盈的,前两年从新增税后利润中分成比例不少于50%;
(四)对海外人才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且所带项目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领先,并具有较高科技含量、良好市场潜力和产业化条件的,经评估,按项目收益预期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数额的创业启动资金;
(五)对海外人才来我市从事科技开发项目的,经论证、审批,根据项目投资需求,由同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支持;
(六)创办的生产性企业和从事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中介的,市财政给予必要支持;
(七)对所办企业经市级以上科技主管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有关规定,在土地使用、税收、住房、办公场所等方面提供优惠;
(八)属第五条前四项所列人员的,可把人事关系落在事业单位,实行档案管理。
第十一条 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所、大企业联合设立高端研发和创新创业平台。财政部门要筹措资金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中心,打造针对重点产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大型公共实验、检测平台。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引进本规定第五条前四项所列人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制部门根据事业发展需要,随时核增编制和增人计划;引进第五条第(五)、(六)项所列人员,可在编制限额内随时申报审批增人计划。对满编单位急缺型人才,可先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人事代理,空编后先行入编。
第十三条 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我市急需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学成后回我市企事业单位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工作合同的,由同级财政、用人单位和本人按6:2:2的比例承担学费。
第十四条 建立人才储备制度。设立人才储备机构,使用高层次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在全市人才紧缺或发展潜力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流动站,吸引储备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毕业生,由同级财政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对属我市紧缺专业的国家“211”工程院校计划内在读研究生,毕业后愿来我市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服务合同的,由市财政提供学费补助,具体办法另拟。第十五条 建立人才引进表彰、奖励制度,鼓励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大力引进人才。市政府设立“人才引进特殊贡献奖”,每年拿出一定资金,表彰、奖励为人才引进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第十六条 建立高层次人才动态管理机制,把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引进、管理与使用结合起来,建立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人才跟踪服务和流失报告制度,严格对用人单位管理、使用人才工作情况的考核评价,打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业绩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环境。第十七条 成立市人才评价认定委员会,负责引进人才的评价认定,并确认享受的有关待遇。凡经审核确认引进的人才,在工作三个月内,由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颁发《济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资格证书》,并实行年审制度,凭证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引进人才合同期内调离、辞职或有其他违约行为的,退还按本规定领取的各项补助、津贴,并承担其他违约责任。
第十八条 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把人才引进和服务工作情况作为考核工作业绩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重要内容。
用人单位应为引进的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好引进人才的作用。
第十九条 组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应根据本规定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本规定施行后以往政策与本规定不一致的,按本规定执行。《中共济宁市委、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企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的暂行规定》(济发〔2000〕37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2012吴江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柔性人才拟资助公示名单
2012吴江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柔性人才拟资助公示名单
为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乐居吴江建设。根据吴江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的《关于实施吴江市人才创新创业“55352”工程的若干意见》(吴办发„2011‟11号)文件精神,经单位申报、主管部门推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考核、专家组评审、市人才办审定,拟对邬贺铨等175名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和柔性人才进行资助,现将相关人员名单面向社会公示。
公示时间:2012年10月18日——2012年10月22日。公示期间,如对公示对象有需要反映的情况,请与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监察室联系。
联系电话:0512-63950911。
通讯地址:吴江市人民路300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大厦监察室。
邮政编码:215200。
吴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八日
2012吴江市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柔性人才名单(175人)
邬贺铨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雷清泉 苏州巨峰电气绝缘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朱雄伟 苏州昊江春雨物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张绍铃 朱汉英 薛树津 李庆和 徐 虹 朱南康 李益善 赵继安 吴重阳 罗海荣 张贤灵 尹立新 郝丽春 蒋小强 李震宇 吴仪温 李龙勤 崔学军 韦祖国 张 波 严学金 华钟麟 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苏州农凯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江苏达胜加速器制造有限公司 吴江梅堰新型油料厂 吴江市天龙机械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亨利通信材料有限公司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恒力集团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中联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 吴江华夏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边树昌 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王浙东 苏州永鼎医院
张志宏 圣欧芳纶(江苏)股份有限公司 刘景明 苏州苏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丁古巧 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 刘铁铮 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 张少辉 俞兴明 杨 斐 张其土 单乐生 李满义 陈昌洪 杨永海 徐庆平薛梦驰 谷宝生 雷良海 张永军 常 军 胡少中 鲍继聪 朱冬青 杨 政 林 磊 吴小宽 张 舸 吴江东之田木农业生态园 吴江市胜信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市田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华诚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承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中屹机械工业有限公司 江苏森鑫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苏州永鼎医院 苏州永鼎医院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凯伦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线缆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亨通铜材有限公司 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许晓春 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柳敦雷 江苏恒力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郁秀峰 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 夏云花 江苏恒力集团
翟 涛 苏州志向纺织科研有限公司 高 健 江苏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李 俊 刘玉琴 陶文华 梁宝贵 刘 敏 姚先芳 张学斌 邢东剑 蔡 渊 曹兴民 程银兵 黄维纲 余 皎 刘要武 石宝林 陆晓莹 满其奎 范星都 佟太锋 梁若冰 符 建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吴江市明港道桥工程有限公司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南阳防爆(苏州)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江苏达胜加速器制造有限公司 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
基迈克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基迈克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派格力减排系统有限公司 苏州中联化学制药有限公司 苏州高峰糖业有限公司 苏州捷碧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宝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宝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同创医药(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苏州中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栾伟峰 苏州中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李丕旭 苏州鹏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周京仙 苏州亚培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都佩华 苏州赛伍应用技术有限公司 姜丽花 苏州网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汪李严 吴江永祥酒精制造有限公司 孙玉钗 张晓惠 李永祥 岳煜湘 朱小卫 车明国 丁秀臣 颜 言 史 乐 徐 岩 王红专 郭传敏 赵 刚 王 娟 时 剑 彭以新 戈红丽 李晓东 秦朔丽 赵奉阔 王 涛 苏州法诗菲服饰有限公司 吴江市桃源建筑有限公司 苏州科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苏州美山子制衣有限公司 江苏中鲈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圣欧芳纶(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圣欧芳纶(江苏)股份有限公司圣欧芳纶(江苏)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苏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苏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苏州苏净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 吴江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吴江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苏州鼎安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李士保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李元菊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陈建猛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郁虎妹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胡丽娟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王媛媛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包汉贞 汪宝进 丁守和 邹慧娟 张冬华 王小菲 谢华伟 曹国兰 王强强 彭 溢 朱 坤 李鑫鑫 张培阳 陈国旗 王珊珊 左都文 王 强 文永兴 支用才 高利平李勇刚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 亨通集团亨利通信材料有限公司 亨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志向纺织科研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通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苏龙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苏龙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达胜加速器制造有限公司 基迈克材料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汇和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汇和药业有限公司
沈晓萍 斯顿食品原料(苏州)有限公司 黄 巍 斯顿食品原料(苏州)有限公司 张李锋 苏州摩尔医药有限公司 李 丹 吴江汇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崔华伟 法兰泰克起重机械(苏州)有限公司 林智华 吴江创源玩具有限公司 贺爱娜 沈丹丹 余铁锡 王 璨 董 俊 罗晓伟 闫林慧 沈小绢 李瑞霞 张清仪 刘传涛 张彩慧 杨明明 邱玲玲 施 健 张 华 周祖宁 陈 功 章丽华 汪丽萍 李 方 苏州宝越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爱博斯蒂低碳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苏州中泽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 吴江近岸蛋白质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莱克施德药业有限公司 苏州四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四同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鹏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飞旭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苏州先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亚培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中达电子零组件(吴江)有限公司 中达光电工业(吴江)有限公司 邵金涛 江苏通鼎光棒技术有限公司 张中剑 苏州楚凯药业有限公司 唐平明 苏州康润医药测试服务有限公司 张 晶 苏州思德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夏云兵 苏州芯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谢雪原 苏州宜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赵 星 杨彩云 韦桂玲 邵 娜 张 阳 丁兆凤 姜兴华 阮瑞霞 韩俊杰 苏州之侨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苏州华源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华源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华源包装股份有限公司 苏州科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苏州科牧动物药品有限公司 吴江市新达印染厂 吴江市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吴江三联印染有限公司
第四篇:038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培养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的实施意见
中共江北区委江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引进培养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的实施意见
------------------
为进一步深化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不断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宁波市政府《关于加快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引进培养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7〕8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发展目标,把引进培养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城区的重要工程来抓
1、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两创”、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部署,围绕“打造都市经济强区,构建生态文化大区”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尊重人才和企业的主体地位,突出人才集聚重点,加大人才开发投入,创新体制机制、整合载体平台、优化创新环境,大力引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
2、发展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创业创新的政策体系;强化人才公共服务,落实人才保障机制,使江北区成为发展环境一流、创新机制优良、创业平台多样的中心城区,成为优秀人才的集聚之地,切实为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3、范围对象
创新型、紧缺型人才主要是指: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
(3)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4)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入选专家;
(5)浙江省特级专家或条件相当的高级专家;
(6)长江学者、钱江学者或甬江学者特聘教授;
(7)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8)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人选、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或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
(9)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选、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前两位完成人、地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学术技术带头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来江北区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人才、各行业国内外知名优秀人才;
(10)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人选,符合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中介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
(1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且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在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注册的具有执业资格的从业人员,在研发或生产岗位上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优秀技能人才;
(12)被聘请参与我区区级以上重要科技项目攻关的高级专家学者。
二、突出企业主体,引导企业大力引进培养创新型、紧缺型人才
4、减轻企业聘请创新型、紧缺型人才负担。允许企业以智力支出作为技术开发费投入,允许企业把引才、育才投入列入经营成本,对高薪聘请符合本《意见》第3条所指、年薪15万元以上的创新型、紧缺型人才,以及年薪8万元以上在研发或生产岗位上的高级技师的企业,按实缴个人所得税中留区部分以工作津贴的方式给予等量补助。
5、鼓励企业参加各类人才招聘活动,凡参与区统一组织的人才招聘活动的企业,摊位费和统一制作的招聘广告费用,全额由财政资助,对每正式引进一名本《意见》第3条1-11类所指人才的企业,区财政一次性给予10000元补助。
6、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计划地组织区龙头企业、工业30强企业、工业成长型企业、服务业明星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区级以上研发机构依托企业的企业家、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科技研发人才或具有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服务业人才赴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机构学习深造,具体采取以下支持措施:
(1)由市、区选派或由区相关部门集中组织培训的,所需培训经费原则上由财政承担;
(2)由企业选派,预先报区人事局备案,培训后取得相关结业证书的,在国内由区财政每人每次资助1000元,到国外每人每次资助10000元,每人每年限享受一次补助;
(3)由企业推荐,经区组织人事部门核准,选送到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学成后与企业签订三年以上服务期协议的,区财政分别给予企业每人20000元和30000元经费资助。
7、充分发挥“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含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下同)”引才择业的平台作用,凡我区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吸收由区人事局推荐的专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实习,区财政给予生活补贴,标准为:博士生每人每月800元,硕士生每人每月600元,本科生每人每月400元,专科生每人每月3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6个月。补贴经费待实习结束后由区人事局核拨给企业,毕业生在实习期间的生活费标准及其他待遇,由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的管理,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对管理规范、成绩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给予最高不超过5万元的奖励;不适宜继续作为实习基地的予以取消。
8、鼓励和资助本《意见》第3条1-11类所指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参加国内外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对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由市选派或认定的,资助经费按市定标准执行,对由区选派或认定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的,每人每次资助10000元。对参加国内学术交流的,交流地点在华东地区的每人每次资助1000元;其他地区每人每次资助2000元。每人每年限资助一次。
三、促进高新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智力引进力度和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江北创业
9、企业每成功申报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区财政一次性补贴5万元,对有在站博士后的工作站每年资助科研经费10万元,给予出站后留在我区企业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聘用合同的博士后,在5年合同期内每年补贴5万元。
10、建立海外人才创业园。凡海外人才来我区创业园创办科技研发企业的,按照项目先进性、投资规模和市场前景,经认定评估后,给予科研经费资助和租用生产、研发用房补贴。
11、支持海外人才携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成果来我区实现成果转化,自产品实现销售起3年内在国家政策规定内按实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二者区所得部分的80%作为科技研发资金予以资助。
12、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国外智力,以解决产品研发、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为引进国外智力提供优质服务。对经申报获得正式立项的国外引智项目,区财政按上级经费补助额1:1给予配套补贴。未列入国家引智资助计划的国外智力引进,视项目和完成情况经认定评估后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0元的资助。
13、加大对企业柔性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引才用智理念,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对企业聘请参与区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研发,具有研究生学历(学位)或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柔性引进人才,在攻关期内,按照实际在我区工作时间给予生活补贴,具体标准为:属于区级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参与人员的,每月2000元,市级每月3000元,国家级每月5000元。补贴期限区级最长为12个月,市级、国家级最长为18个月。待攻关项目完成后兑现。“生活补贴”与“工作津贴”按就高原则,不重复享受。
14、鼓励企业与高校、研究所共建研发机构,对来我区企业研发机构开展科研活动的博士研究生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导师,一年内实际工作在1个月以上,并完成研究计划目标或取得成果的,按实际服务期限给予生活补贴,标准为每月2000元,补贴期限最长为6个月。
四、关心引进人才的生活,大力营造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
15、对引进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实行购房安家补助。符合本《意见》第3条相应范围对象,由我区企业正式引进(事业单位另行制定)或自主培养的,落户在市区,并与引进单位签订五年以上服务期协议的,区财政给予购房安家补助,主要用于补助在市区购买自住房。
引进本《意见》第3条第(1)类对象补助150万元,第(2)至第(7)类对象补助75万元,第(8)和第(9)类对象补助50万元,第(10)类对象补助30万元,第(11)类对象补助10万元,其中第(9)类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来江北区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人才、各行业国内外知名优秀人才”和第(10)类中“符合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信息技术、创意产业、中介服务等现代高端服务业紧缺人才”将根据其创造的实际经济效益等因素经认定后兑现。补助经费每年按补助额的20%兑现。在本区内购房的补助额增加10%。
对夫妻双方同时引进,且都属易地安家补助享受对象的,按一方全额、一方半额的补助标准实施。
16、对不属于本《意见》第3条相应范围对象,由我区企业正式引进的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区财政给予临时租房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硕士研究生或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每月补贴500元,博士研究生每月补贴1000元,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每月补贴1500元。补贴最长时间为3年。
对企业聘请已退休的正高级专家参照本条规定执行。
17、妥善解决引进人才的家属就业。对符合本《意见》第3条范围正式引进对象家属的工作安排列入政策性安置,属公务员或事业编制身份的,由区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对口安置,各街道(镇)、工业区及有关部门应主动接收;其他身份人员原则上由引进单位负责安置,区人事、劳动保障部门积极协助推荐就业。
18、重视做好引进对象子女就学。对符合本《意见》第3条范围引进对象的子女可到地段服务区学校或区教育局指定的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即使暂无户籍,也可免缴借读费。引进对象单位应于每年中小学招生前一个月,将需要解决引进对象子女就学报告、有关证明等报区教育局。
19、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大同有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沟通,积极搭建合作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和开展引进培养人才合作。
20、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制度,听取对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1、关心创新型、紧缺型人才和区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的身心健康,建立体检、疗养、慰问制度。
22、及时推荐创新型、紧缺型人才的科技创新成果,推荐参加国家、省、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评选,在申报评审和破格晋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上努力做好服务工作。
23、加大创新型、紧缺型人才的使用力度,有重点地推荐入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选拔具有行政管理能力的创新型、紧缺型人才担任党政机关领导职务或特聘为政府高级顾问。
24、继续组织开展评选“江北区有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员、优秀专业技术人员、重才爱才先进单位和人才工作先进个人”活动,表彰奖励他们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评选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获奖者由区委、区政府予以表彰奖励。对获得国家、省、市荣誉称号的按照上级奖励金额1:1给予配套奖励。对列入国家、省、市有关人才培养工程的,按照上级有关规定给予经费资助。
25、加大舆论宣传工作,充分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宣传各类人才创业创新业绩,引导创新主体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鼓励各类人才建功立业,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做出贡献。
五、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新型、紧缺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强大合力
26、强化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职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时分析全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研究制定加强创新型、紧缺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和政策性文件,部署工作任务,不断完善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事部门具体组织实施、有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检查落实人才工作责任制。
27、设立专家认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区委组织部领导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区人事局、区科技局领导担任,委员由认定委员会聘请相关领域专家和区级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主要职责是审定创新型、紧缺型人才范围对象,对创新型、紧缺型人才资格进行认定,为创新型、紧缺型人才队伍建设和经费资助提供咨询建议。
28、落实人才开发专项资金保障,区财政确保每年人才开发专项经费800万元,街道、镇、工业区也应根据各自的实际,突出重点,加大人才开发资金的投入。
29、强化人才开发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力度,把人才队伍建设列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
六、其他
30、为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本《意见》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要进一步搭建平台、设计载体,全面优化我区的人才集聚环境。
31、本《意见》由区委组织部、区人事局负责解释。
32、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施行,与已发布的人才政策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市里有政策规定的,按就高原则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