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8:12: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

第一篇: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

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它们所占比例及先后顺序是什么?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能力、需要、态度、信念等因素。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组合及不同表现水平使每个人都表现为不同的个体,每一个个体以此不同的表现而相互区分。例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有的人性格开朗,能与人积极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断进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则孤僻冷淡,对人对事消极对待,萎靡不振等等。那么,人格由何而来呢?

下面以轩轩为例来详细说明各种因素是怎样影响他人格的形成的。

轩轩是个性格外向、活泼好动的六岁小男孩;待人热情,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喜欢和同伴玩耍,爱讲话,一讲就停不下来。反应机灵情绪丰富多变。但是事不遂心则热情锐减,易见异思迁。气质类型偏向于多血质,属于冲动型认知风格。

人格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的影响。各个影响因素在幼儿人格形成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影响幼儿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现着重从家庭中家长的人格特征、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方面阐述其对幼儿的人格建构的影响。

首先,在家教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对幼儿的人格形成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影响。由于幼儿的模仿性极强,幼儿一生中待人接物、处人处世的态度都直接向父母学习模仿而来。父母的人格特点还会辐射到家庭生活的各个层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独特的色彩,继而影响幼儿的人格形成。轩轩的父母为人热情诚实、做事认真踏实,往往会融洽家庭气氛,潜移默化地使他形成热情、诚实、友爱、善于交往等人格特征。加上他家三代同堂,人口较多,他同时和几代人交往,习得了与长辈们的相处方式,社会性发展比较好,交往能力强,很讨邻里喜欢。

其次,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人格建构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养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对幼儿的态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体,一般来讲,可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专制型、保护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几种。很明显,在所有的家庭教养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认为:幼儿不只是属于 1

家庭的,同时更是国家的、社会的一员,将来他总要独立生活,走向社会,从小就应教给幼儿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处处事倍恭亲、包办代替。然而,他家的教养方式倾向于保护型,因为生长在主干家庭,他爷爷从小对他宠溺,对他百依百顺,养成了他的任性霸道习性。小时候,有小朋友来家里玩,他会很乐意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但当小朋友走的时候想把它借回去玩时,他怎么也不会肯让其把玩具带走;然而他去别人家玩,看到喜欢的玩具时,就硬要把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否则就哭闹,直到得到为止。

第三、家庭环境对幼儿人格建构起关键作用。就家庭教育环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质环境也包括家庭内部的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并不是指家庭的豪华装修,而是整洁有序、健康向上的环境,幼儿应该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和活动时间。家庭的精神环境内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围、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家风家规、家庭气氛等多方面,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来说,精神环境更为重要。由于轩轩的爸爸常年不在家,妈妈忙于操持家务,很少注重对其情感意志方面的培养与引导,导致他意志力不强,耐力较弱,遇到比较难完成的任务很容易放弃。比如当他搭积木的时候,刚开始热情高涨,但当搭了一会搭不起来时,就直接放弃转而玩其他的玩具,不能坚持下去。

社会因素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环境对人格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社会塑造了每个人的不同人格特征。

在农村,邻里关系密切,邻里间会互相帮忙,有需要的东西也会相互借用,大家和睦相处。同时家长也会经常带着幼儿到邻居串门,经常交流感情。他生活在这种环境中,使其形成活泼开朗热情的性格。每次有客人来家里,他都会跑去冰箱拿东西给客人吃,表现的非常热情。

学校教育因素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教师、学生班集体、同学与同伴等都是学校教育的元素。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教师既是学校宗旨的执行者,又是学生评价言行的标准。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着巨大影响。

幼儿教育,作为教育者根据社会的需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精心设计和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根本目的旨在使幼儿形成社会所期望的人格素质,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幼师的师德以其真实内在的自我品质和精神面貌呈现在幼儿面前,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吸引和逐渐渗透、2塑造着幼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教育影响力。它对幼儿人格的定向和引导起积极作用,有利于幼儿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为幼儿提供积极的人格示范和榜样。

有一次,轩轩妈妈因为有事耽搁了接他的时间,很晚才去。到幼儿园时,只剩他一个人了在那里整理杂乱的椅子。尽管看到妈妈很高兴,很想和妈妈立刻回家,但是他还是坚持把椅子摆放好。完成后高高兴兴的和妈妈回家了。回家后,妈妈问:“你为什么要把椅子放好后才和妈妈回家呀?”他说:“我们薇薇老师说过,要把随便乱放的东西回原处。”由此可见,学校教育对他人格影响颇深。

在学校,老师提问,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起来回答,并且回答的很认真自信,但是答案往往是错的。后来经过了解,其老师经常盲目表扬起来回答的幼儿,不管其回答什么,导致幼儿为了得到表扬,经常对问题不加思索,一听到提问马上举手,随便抛出一答案,常此以往,形成了一种认知习惯,很冲动。综上,家庭是“幼儿性格的生产工厂”,它塑造了幼儿不同的人格特质。家庭教养环境,它是一个人成长的摇篮,是幼儿出生后的第一环境,它是幼儿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石。家庭教养环境的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最深刻,家庭生活给幼儿人格的建立打下深深的烙印。在幼儿人格形成过程中占据很大比例。因此父母的养育态度对幼儿的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学校教育与社会是“幼儿性格的加工工厂”,对幼儿人格起指导定向塑造的作用,引导幼儿人格朝着健康积极向上方向发展。

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幼儿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只有三管齐下,才能促进其人格更好的发展。

第二篇:浅谈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浅淡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让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园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儿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著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幼儿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幼儿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的游戏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幼儿的游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就目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游戏的主人——幼儿缺乏足够的尊重

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让他们达到教师的要求,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游戏是幼儿的需要,而幼儿不是成人愿望的执行者;游戏是幼儿的工作,而不是成人完成教育教学目标的工具;游戏是幼儿的权利,而不是成人作为奖励的物品。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相对于现实生活中处处受到成人的保护和牵制而言,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在游戏中,幼儿只是为好玩而玩,幼儿有权决定在游戏中玩什么、怎样玩、和谁一起玩、在什么地方玩,等等,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2、对游戏的过程——情节的发展缺乏真正的观察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放手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而且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3、对游戏的结果——缺乏及时有效的反馈

幼儿对活动兴趣、能力的不一,导致幼儿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的不同。不同的游戏对不同的幼儿有着不同的意义和影响,有的教师对游戏结果毫不在乎,认为游戏结束就结束了,并没有及时的给予反馈和思考。同样的游戏对于不同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效果,同样的玩具对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玩法,他们之间存在不同的关系。而且有些教师对个别胆小或某方面技能、知识基础较差的幼儿,并没有给予他们更好的帮助,耐心的指导,良好的辅助。并没有让他们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通过一个个难以渡过的关卡,消化一个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来增强自信,获得和同伴们应有的快乐感。

4、对幼儿游戏的特点——年龄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如果不去考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只按照自己的想法与愿望来设置游戏环境,而忽视幼儿是否能在这种活动中产生游戏性体验的话,那么,教师辛辛苦苦设计的游戏就不可能被幼儿认同为“我们自己的游戏”,而是“老师要我们玩的游戏”。

所以,教师应明确在游戏中能扮演的各种不同角色,并确定什么样的角色对游戏有正面影响,什么样的角色对游戏有负面影响,从而更好的指导幼儿游戏,发挥游戏的积极作用。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扮演的角色

教师在幼儿游戏中应成为游戏环境的创设者,游戏过程的观察者,游戏进展的支持者,以及游戏过程的参与者。

(一)教师是幼儿游戏环境的创设者

游戏环境这一隐性的影响对孩子想象创造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创设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对幼儿的成长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来创设这种能激发孩子的游戏兴趣与欲望,又能引发想象,创造的游戏环境呢?

1、保证幼儿的游戏时间

幼儿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计划和完成游戏,如果游戏时间太短,幼儿经常会在刚开始进入游戏状态的时候就不得不停下来,进行结束整理。当这种情况多次发生后,幼儿可能会完全放弃这种游戏类型,或者进行一些简单低级的游戏,这就造成了幼儿的挫败感,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一般,学龄前儿童在30-50分钟,要保证幼儿每天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户内和户外的游戏,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尤其要有保证。

2、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

幼儿需要游戏的空间。以往,每当幼儿在游戏中出现纠纷,我们总是认为幼儿是肇事者,而忽略了纠纷产生的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研究发现,当游戏空间不够时,幼儿身体之间接触增多,社会交往包括攻击性行为也增多。年龄较小的幼儿喜欢在一些较小的空间里玩各种游戏,似乎觉得更有安全感和

趣味,但他们同时又希望能看到别的幼儿在干什么。教室空间的安排应让幼儿明确地知道各个角落的玩具材料的功能,知道玩具材料的放置和取用,并知道在各个活动区域中应该遵守的规则,但也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引起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幼儿人数多于玩具材料时,争抢玩具材料的可能性也大。因此,足够的空间是游戏开展的必要条件,教师应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空间。

3、为幼儿提供所需的材料

游戏材料是高品质游戏的另一元素,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幼儿往往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引起游戏的愿望,是幼儿的现实世界和想象世界之间的一座桥梁,也给幼儿提供了许多直接和偶然的学习机会,是他们各种技能发展的源泉。

4、为幼儿提供预先的经验准备

幼儿的游戏水平往往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如角色扮演要求幼儿依其以前的知识为基础,依据其对角色的理解来进行角色表演,如果幼儿对他要扮演的角色根本一无所知,这个角色游戏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让幼儿有预先的经验准备,以便更好的投入到游戏中去。

(二)教师是幼儿游戏过程的观察者

蒙台梭利认为:“要教育儿童就要了解儿童,而观察正是了解儿童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师进行有效指导的前提。”因此,教师应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很好的成为游戏过程的观察者。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定游戏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的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要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认知水平,个别差异等,以进行适时、适度的指导,应让孩子根据自己的需要亲自动手操作,使幼儿重新激起探索的兴趣,观察到某一个幼儿碰到困难,游戏无法进行时,我就适当的给予指导,鼓励和支持他们对自己的问题继续进行研究、探索,引导他们观察再观察,思考再思考,促进游戏的发展,同时,教师也通过“观察——思考——观察——思考”不断循环发展,有利于教师深入,全面了解幼儿的特点和需要。对于观察所得的信息,教师应及时整理和反思,这样才能获得规律性的认识。

(三)教师是幼儿游戏进展的支持者

在幼儿游戏进展的过程中,幼儿难免出现游戏材料,游戏空间不够的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支持,幼儿的游戏才能进行,为此,教师在幼儿游戏进展中充当支持者的角色,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对游戏材料的支持

陈鹤琴指出:“小孩子玩,很少空着手玩的,必须有许多玩具的东西来帮助才能玩得起来,才能满足玩的欲望,玩固然重要,玩具更为重要。”②游戏材料与幼儿游戏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师必须提供充裕的玩具和操作物,支持幼儿游戏的进展,当原有的材料不能满足当前的活动需要时,可适当添加材料。

2、对游戏空间的支持

足够的空间是开展游戏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必须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空间以保证幼儿游戏的顺利进行。

3、鼓励、赏识的语言支持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在幼儿活动中的态度,语言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当教师看见幼儿在毫无意义的摆弄一个娃娃时,老师可以走过去对她说:“你的孩子好像生病了,你是不是可以带他到医院去看医生,给他吃点药。”这时,老师是在鼓励幼儿扮演妈妈的角色,把娃娃想象成自己的孩子,去与医院游戏的幼儿进行语言交往,促进社会互动。因此,老师要以欣赏的态度,启发式的语言,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收获新的经验,从而提高探索发现问题的兴趣与能力,鼓励、赏识的语言能使幼儿感受自信,感受成功,感受爱,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动力。

(四)教师是幼儿游戏过程的参与者

幼儿的年龄小,经验有限,在游戏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参与。但是,如果教师仅凭主观愿望,过于积极主动的给予帮助,可能会好心的干扰幼儿的游戏活动,因此,教师应扮演好参与者的角色,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主观发展。

1.旁观者

旁观者是幼儿游戏活动的欣赏性观众,旁观者置于游戏空间附近(但不处于其中),观看幼儿的游戏作出点头或其他表示赞同的非语言信号,对游戏者作出口头评论,教师有时会问孩子们正在玩什么,但是,旁观者不会参与游戏,也不会做任何事来破坏游戏,以便让教师知道幼儿在做什么游戏,以便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指导方法。

2.舞台管理者

舞台管理者仍处于游戏的边缘,不参与游戏,但是不同于旁观者,舞台管理者积极地帮助幼儿为游戏做准备,并随时为正在进行的游戏提供帮助,教师对幼儿关于材料的要求作出回应,帮助幼儿准备材料,也可能提出适当的故事情节建议,以延伸幼儿的游戏。

3.共同游戏者

共同游戏者即教师参加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但是游戏进程由幼儿所控制,幼儿有时会主动邀请教师参加,如果没有,教师可以表现与当时情景有关的游戏行为,如扮演一个顾客,自然的加入游戏,这种方式能起到赞同和鼓励幼儿游戏的作用,并给幼儿示范新的游戏行为,它还使教师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关系。

4.游戏带头人

如同共同游戏者一样,游戏带头人积极参与幼儿的游戏,但是,游戏带头人施加了更多的影响,有意地采取步骤来丰富和延伸游戏情节,他们提议新的游戏主题,介绍新的道具或情节元素以扩展已有的主题,通常是在幼儿很难自己展开游戏或正在进行的游戏难以进行下去的时候,成人会选择游戏带头人这一角色。

总之,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要充分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帮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以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篇:在家庭孝敬父母 在学校尊敬师长 在社会奉献他人

“在家庭孝敬父母 在学校尊敬师长 在社会奉献他人”

主题活动资料

林场小学

林场小学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活动总结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

学校根据上级的布置开展“孝敬父母,体验亲情”的道德实践教育活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教育学生要对自己的父母感恩,因为父母不仅赐予我们的生命,更把我们养育成人,感激父母是最起码的要求,是做人的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父母都不爱,又怎么可能爱同学、爱社会。

1开展征文活动,学生每人写篇“亲情作文”年级评比学校表彰,参考题目:《我的父母亲》、《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父母的手》、《我和父母在一起》等;

2、开展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为父母分忧。利用双休日做一天“爸爸妈妈”体验父母的艰辛等活动。

3、开展为父母过节活动,每逢母亲节、父亲节或父母的生日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祝父母节日快乐,赠送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学会关爱他人,也大大地克服了独生子女的“骄娇”两气,如今校园里“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会关心的一代新人正在茁壮成长。

林场小学开展“奉献社会”活动计划

一、活动目的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崇尚道德修养,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地践行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公德,培养高尚情操,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中学生。

二、活动内容

按照简单易行、切实可行、就近就便、力所能及的原则,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主题,组织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在家庭、学校、社会积极参加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道德实践活动。学会感恩,这填补了以往教育的一个空间,很值得欣慰。

①由校组织开展“我当爱心小天使”社会实践活动。利用节假日组织本校少先队员走帮助孤寡患病老人、残疾人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陪她们聊天谈心,为他们读报讲故事,奉献一片爱心。②组织安排学生适当参与街道马路的清洁卫生和环保,“植树节”参与植树造林,宣传环保。

③开展“我当文明小天使”公益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觉遵守公德,遵守交通规则,自觉排队、文明乘车、主动让座,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抽烟、随地吐痰、乱涂乱画,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林场小学《体验亲情——孝敬父母》活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促进未成年人的养成教育,促进我校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新,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

二、活动目的: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废经废伦,治安败坏之根由。贪瞋痴慢,人心堕落之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须从根本着手。图挽犯罪狂澜,唯有明伦教孝,君子唯有务本,本务邦国自宁。” 《弟子规》这本书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成的,它比《三字经》更通俗易懂,更易让人接受。是一本启蒙养正,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因此,诵读《弟子规》确实是教育学生思想,规范学生行为的一种好方法。通过诵读 《弟子规》,好让学生能够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与圣贤为友,形成健康的人格,构建良好的校风。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逐步形成文章——文化——文明的校园环境。1、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清洁社会人心、熏陶学生品质的作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好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学习《弟子规》,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修养。

4、让学生懂得为什么要孝敬父母,了解父母之爱,感受父母之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

三、活动对象:

全校学生

四、实施措施:、有计划、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开展此项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利用班会、晨读等时间学习、讨论、诵读。每周三、五午休前10分钟,为常规诵读

时间,内容每周一段。同时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把它当为小作文,纳入语文常规教学当中。、为了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开展多样的阅读形式,如:吟诵、歌舞、演讲、故事会,让学生乐于参与。、定期开展主题活动,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同时与每天的常规阅读紧密相连,期末评选 “读书小明星”。、开展 “ 古人教我懂规范 ” 活动。通过从古文中找事例,从古人身上学精神,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做一个遵纪守法,努力学习的学生。

六、成果展示设想、在班上举办有关于“弟子规” 的“背诵”和“读书心得”交流等多种竞赛活动。

2、班队课时间举办“传统美德”故事会。

3、举办“孝敬父母”主题摄影、绘画展。

林场小学

2011年4月

第四篇: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担当、学会感恩、学会独立——社会实践家庭角色体验感悟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责任担当、学会感恩、学会独立

—2011---2012学社会实践经历总结

院系:管理学院 学号: 姓名:

这次的社会实践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此我想社会实践不仅是学校留给我们的一次作业,更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一次人格的培育与提升。众所周知,当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还比较弱,责任与担当还比较欠缺。这次社会实践给我的最大经验就是他增强了我的责任意识,让我学会了感恩,学会独立。

我做的是家庭角色类的实践活动,在假期里无非就是帮父母亲整理家务、做饭洗衣之类的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很小、很微不足道。但是做起来却不容易,因为很多事需要自己重新去学习。例如做菜这种家常劳务了,首先我以前只是会做些简单的菜,但这次不同了,我要尝试复杂的菜,尝试自己去学习去总结。在这里妈妈帮了我不少的忙,她在这个暑假里教会了我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会对我的未来起到作用的我想。因为这是母亲很多年的经历总结。

古人很早就教育我们滴水之恩当涌泉之报,况且父母养育我们的恩情比滴水之恩大得多了。每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总能感觉到一丝丝的愧疚感,这愧疚感来源于我看到父母的头发有了白发,脸上又多了些皱纹。他们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其中的心酸又有谁能体会到呢,我想也只有他们体会的更为深刻了。感恩永远不是一个落后的话题,尤其对我们当代大学生来说更需要去亲自去实践,只有亲身实践才能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与心酸。母亲对我们的恩情千千万万,实数难以报答,但是仍有许多人不知其中深义,对自己的母亲毫无感恩之心,而儿女对父母的孝敬应是有实际行动的,只顾自己而不为父母着想,是十分令人愤恨的行为。回想起成长道路上的种种片段:牙牙学语,背时识字,生病时母亲对我的守护,上学前的叮咛,放学后的欢乐与忧愁;春日里的风筝和草地上的滚闹,夏日里的游泳,秋日里的郊游,冬日里灯下伴我读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母亲对我的爱所构成的温情。谢谢你,母亲!是你教会了我做人的基本原则,是你给予我生命。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更加认识到感恩的重要性了。

其次责任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而这次实践他培养了我的责任心。这个责任心是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因为我已经作为一个大学生了,该替家庭承担一些责任了。我觉得假期里帮父母做些家务也是个人承担责任的一个体现。承担责任,让孩子背负适当的压力。责任心让孩子长大,责任心让孩子变的出色。

生活过于安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过的这些生活。没有任何的压力,一切都有父母爷爷奶奶顶着,自己从来不需要为任何事情担心。孩子没有任何的责任心,觉得任何事情都和自己无关,只要自己过的安逸舒服快乐就行。没有责任心的孩子是让人失望的,没有责任心的孩子也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责任心是孩子自立的第一步。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家庭责任感弱化。现在的大学生,由于很多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舒适安逸的生活也使大学生们产生懈怠,沉浸在对现实生活的享受和家长的过分关爱中,忽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义务,在家的时候总是只考虑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总是想着看电视或做自己的事情,没有家庭责任感,不能体会父母的辛苦,还颇多要求,甚至在大学住宿时,不多跟思念自己的父母问候,而编出诸多谎话叫家里拿钱来挥霍充阔,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养成了只知索取不知回报的习惯。这些事件在现今社会中是屡见不鲜的,这些人严重缺乏家庭责任感,不明白作为家里的一分子,每个人都有那个义务来维持家里的和谐,让全家人过得更好。所以正是这些简单的家务活动锻炼了我的责任感、完善了我的人格、改善了我对责任的看法,加深了我家庭责任的价值观。

第三,他教会了我要学会独立,因为独立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所必须具有的东西。实践过程中就是个人独立的一个过程。当代的大学生普遍缺乏独立的生活能力,究其原因在于父母的溺爱,在家长的庇护下我们像是生活在蜂蜜中一样。没有风吹雨打,没有磨难,很多大学生就是在过分的溺爱中,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像没有晒过太阳的小草弱不禁风,得了天生的软骨病。在家长的呵护下很多大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当代有些大学生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有些同学会把脏衣服打包带回家交给父母,更有甚者有些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不得不退学。我想这里面既有父母的原因也有孩子自己的原因。我想本次实践类活动尤其是家庭角色这个活动,确实起到了增强人们独立生存的能力,教会了我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自己的事还需要自己去做,少麻烦父母,多给自己一些锻炼提升自己独立生存能力的机会。在家里帮父母多拾掇拾掇、多做些家务、多打扫下卫生。在学校里尽量不麻烦同学和父母,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我想这才是实践活动所要求的结果。

通过这次家庭角色体验,我学到了很多,认识到了很多,也似乎成熟了很多,也许这是迈入大学校园的必然转变。尽管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和单纯的快乐,但时间不会停滞。我将携带更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上人生的路,为追寻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奔跑。

第五篇:论家庭、学校、社会在学校德育中的联动作用课件资料

目 录

摘 要................................................................................................................................................2 Abstract.............................................................................................................................................3 导 言................................................................................................................................................4

一、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4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特点.......................................................................................................4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5

(三)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6

二、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6

(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6

(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7

(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7

(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联动的作用.......................................................................8

三、构建德育一体化的建议...........................................................................................................9

(一)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9

(二)协调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9

(三)“一体化”不等于“划一化”.......................................................................................9

(四)须正确处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10

(五)走出教育的评价误区.....................................................................................................10 注释 11 参考文献.........................................................................................................................................12

摘 要

我们都知道,德育在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实行全方位治校的基础。学校作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把德育工作实实在在放在首位。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确,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其成长过程中除了受家庭教育之外,还受到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德育的三个支柱,缺一不可。因此,更需要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教结合,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 家庭德育

学校德育

社会德育

联动

合力育人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moral educ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 of the child healthy growth.Therefore, moral educ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school to implement quality educa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full range of governing.School as the main position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real in the first place.At the same time, we also must be clear, every educator in its growth process in addition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also influenced by social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family education, school education and social education are the three pillars of moral education, are indispensable.Therefore, the more the need to adhere to the school, the society, the family of three religions comb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Key word:Family moral education

School moral education

The social moral education Linkage

Ability education

导 言

伟大的德育引领我们上升。德育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灵灵魂的系统工程,抓好德育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国家所需要的有用人才的重要保证。然而,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科技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市场经济的冲击,使得我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正在经受着严重的考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对孩子的溺爱,影视音像制品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德育现状堪虞,德育无能。现在的学生难教,蛮办法不行,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德育实效性偏低;学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日常行为极不规范,诚信不足,缺乏敬畏与信仰,缺乏志向与理想,缺乏团结与信任,缺乏思想与内涵,心理素质差,缺乏自控和耐挫能力,缺乏独立观念等等。

新时期的德育,不是空洞的说教,也不是单一的学校的事。人们常把父母说成启蒙老师,把学校比作求知的殿堂,把社会喻成锻炼人的大课堂。这些比喻形象地说明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教育和管理。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中,学校无疑充当着一个正规渠道和主体承载的角色,但这并不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全部途径。与学生相关的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影响力决不逊于学校教育,这些非系统性的社区教育因素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与完善,甚至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发展。学校教育应该从校内向校外延伸拓展,只有搭建家庭、学校、社会融为一体的德育平台,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才能教育好孩子们“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上做个好公民”。

一、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

(一)家庭德育教育的特点

1.渗透性。家庭德育是在日常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并不局限于父母对子女直接的道德谈话或品德评价上,家庭生活诸方面因素都会对孩子们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气氛、生活习惯等,都会在耳濡目染的作用下,渗透到孩子们的思想意识中。正如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注①】说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与儿童谈话,或教育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是在进行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家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议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敌人和朋友,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对儿童都有重要的意义。”

2.灵活性。唐朝李世民对太子的教育,常常采用“遇物而诲”【注②】的办法。如见太子吃饭,就说,你要知道耕地的艰难;见乘船,就对太子说,水可以载船,也可以覆船。父母对儿女的教育也大多采用这种办法,在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利用各种时机向孩子灌输道德观念,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当带孩子逛公园时,就教育孩子要爱护花草树木;当分给孩子糖果点心时,就教育孩子先分给长辈;当周围的人受到处罚时,就对孩子进行纪律和法制教育。这种教育一般效果都不错,因为它具体形象,丰富多彩,易于为孩子接受。

3.权威性。权威具有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在权威性方面,家庭父母具有突出的优势。这是因为父母与子女之间有着血缘上的联系,存在着直接的伦理和依赖关系,且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离异性,会产生一种本能的依恋情感。建立在这种血缘和伦理关系上的权威,不仅是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还带有浓厚的亲切感。如子女对父母的批评和责备尽管比较尖锐、苛刻,但也容易被接受,即使有时也抱怨,但很少记仇。而且,相互之间的矛盾情绪,也常随着家庭气氛的和谐而化解。况且,子女对父母在经济和生活上的依赖性,更增强了他们的权威。家庭德育的权威性,对于提高德育的效果是很有意义的。家长的权威性,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有着强大的人格感化作用,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当然,家长对子女教育中不可滥施权威,否则也会使子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情对立,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4.深刻性。孩子出生以后,与父母朝夕相处,有什么想法都愿向父母倾吐,所以父母对子女的脾气习性了解最多、摸得最透。而且,孩子在家中一般比较随便,行为习惯和思想作用表现得自然、真实、充分,父母可以在自然状态下,从子女的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和言谈举止的实际表现中掌握他们的思想脉搏。这就为父母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或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个特点说明,家庭教育运用得好,既能客观公正、切中要害,又能防微杜渐、将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可以收到学校教育无法达到的效果。

(二)学校德育教育的特点

1.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主要包括三方面:第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小抓起,循序渐进。第二,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仅要了解学生各种思想状况,还有找到产生这种状况的根源。第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相适应,注意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先进事迹给学生以正面的教育,还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方面,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类现象,从而对社会有较全面的认识。在反映和适应现实的过程中,学校德育又要面向未来,用萌芽于现实又超越于现实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思想来规范人、引导人、激励人,促进学生不断朝更高尚的精神境界和行为方式去完善。

2.民族性和开放性的统一。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将以马克思主义【注③】为指导,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为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注重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事物和优秀人物事迹教育学生,同时吸收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一方面,要注重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以陶冶学生情操。另一方面,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和多元多彩多变的现代世界,让学生置身于开放的教育情境中,在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开放中,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更新。

3.主体性和规范性的统一。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将不再是单纯地从外部施加给学生的说教和约束,而是以人为本,把德育作为人的内在需要,把学生作为成长着的德育主体来培养。使学校德育真正实现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完满结合。一方面,学校德育必须具有科学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反思意识,必须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注重激发学生的德育自觉性,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是非善恶辨别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德育又将重视“规范教育”。合理规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类道德文明与群体自律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等。4.实践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教育将改变理论“灌输”为主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式,而以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实际思想道德问题,指导学生的德育实践;注重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德育实践,把参加集体的社会实践活动与个体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信念,在实践基础上实现道德的知、情、意、行统一和协调发展。

(三)社会德育教育的特点

1.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而社会德育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了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尤其是儿童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

2.文化性与隐蔽性。校园德育文化之外的社会德育文化,即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社区、大众传媒和家庭影响,对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是隐蔽的、渗透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点。

3.互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影响时空及作用方式,而且塑造了一定阶段和一定国土之上的道德,决定了学校个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一定社会个体道德社会化的方向。如果说德育的主要矛盾是道德施教者同受德育者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这两者之间的互动则是社会德育文化所推动的。

二、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

家庭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基础,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直接、最长久、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家庭德育是一种在家庭生活中按照家长意愿和要求开展的、旨在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怀的社会活动,是一种家长、青少年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将社会道德要求、道德规范、道德观念内化为青少年道德品德的实践活动。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有着家庭德育的本体功能与家庭德育外在功能,有着主导青少年道德发展、奠定青少年道德品德形成的必要性,有着教育针对性强、感化性好、延续性佳的可行性。

家庭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道德教育职责的必然与道德观念的奠基性。教育子女为人处事的道理是家长天然的职责,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青少年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二是家庭道德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道德价值的传递性。家庭德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伦理等各个方面,有着百科全书式的特征。家庭成员的文化层次、道德理念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认知、道德实践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家庭成员就是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文化价值观、道德观等良好道德价值传递给青少年的。三是家庭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与道德行为的示范性。家庭德育中,父母子女之间不仅仅是血缘上的关系,还是师生、朋友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着良好的信任基础,这种德育关系的特殊情感性是学校德育、社会德育所没有的,是不可替代的。父母的行为是青少年模仿、学习的对象。四是家庭德育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道德指导的针对性。家庭德育方式有有意识的言传身教、有目的的显性教育,也有潜意识的道德感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还有有计划的针对性教育。家庭德育中,家长可以通过向青少年提供道德行为反思、道德解释、道德选择等服务,促使青少年道德理性选择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

学校德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道德教育目标、内容、方式和道德教育管理等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有机整体。学校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主导,是青少年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承担着传授青少年道德认知、培育青少年道德情感、锻炼青少年道德意志和提高青少年道德实践能力的职责,在青少年道德判断、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培养以及青少年道德知识体系构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学校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补救。对那些家庭环境差、家长素质低而导致家教失误的孩子,学校有如是医院,教师好像是医生。我们应发扬医护人员那种救死扶伤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不歧视,更不能辱骂学生及其家长。而应针对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症下药,采取一切力所能及的措施,通过学校环境的影响,家教制度的建立,政府行为(社区活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其逐步转化到“健康”人群中来,共同接受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

其次是输送。对那些没有明显的家教失误,特别是较优秀的孩子来说,学校德育的职能主要是输送和升华。家教如溪流,优劣如清浊,学校教育如江河。我们就应集泉纳溪,汇流成河。不因其小而渺之,不以其浊而拒之,以保证他们融入集体,接受洗礼,循着正途奔向人生的海洋,避免其流进沼泽,误入歧途,还要污染环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后是升华。当然,升华寓于整个输送过程之中,是学校德育的主体。学校德育是个系统工程,整个人生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学校教育阶段获得的。学校德育的升华教育就是要把每个人潜在的道德意识从原始状态,提升到理性认识后,进一步养成其自发性的行为习惯,使其成为自己跨入社会后各项工作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三)社区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

社会德育是指在社会中除了家庭、学校以外的一切教育机构、文化组织、社会团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需求,借助社会控制、社会教育等手段对青少年等社区成员开展的、内容涉及道德观念、道德理想、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社会德育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的补充,是青少年道德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所在。社会德育在青少年道德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社会德育具有培育青少年道德知识的认知与熏陶功能、促进青少年与社会交往的调节与参与功能和带动青少年道德实践与道德人格形成的综合育人功能。二是社会德育资源有着积极重要的价值,对青少年道德品德发挥着导向、陶冶、激励的作用。三是社会德育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既有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少年宫等显性的资源,也有社区文化、社区氛围等隐性的资源;既有街道办事处、社区教育机构等管理资源,也有学生家长、知名人士、劳动模范等服务资源。四是社会德育是青少年道德实践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与社会联系的重要渠道,它能够给青少年创造更多的道德实践机会并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四)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联动的作用

1.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德育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家庭、社会和学校这三个方面以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形势占据了学生的整个生活。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无论哪一个方面出现空白,都将使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是学生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放任自流,从而为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渗入提供机会。因此,搞好这三种教育的衔接,是整体化德育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2.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德育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思想教育,在校外会被某个家长或朋友的几句话冲得一干二净。如果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在基本方向上不能保持高度的一致,那么,他们各自的作用不仅会互相抵消,还会给学生的思想造成很大的混乱。随着独生子女的日益增多,家长对子女溺爱地现象也日益突出,这更加要求增强社会各方面的责任感,统一组织好社会德育的工作,提高家长的素质,从而切实地做好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在方向上的协调一致工作。

3.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德育教育间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学校德育不仅在时空上有所不同,而且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效果上也有各自的特点。在家庭德育中,由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一种亲密的血缘关系,因此,在教育中常常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学校德育具有现实性、开放性、主体性、规范性、实践性等特点,它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社会德育在内容上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互动性、创造性等特点,所采用的教育方式也更加灵活多样,这有利于学生了解自然和社会,也有利于他们发展不同兴趣爱好。

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他们之间很难互相代替,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协调一致起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的多渠道一致影响的叠加效应,才能取得最佳的整体教育效果。

三、构建德育一体化的建议

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打破自我封闭的形式,使学校、社会和家庭协调一致,构建“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协调好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其文明程度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爱心,在教育上表现出的应是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要把教育的目的定位在让孩子走上社会,独立生活。家长要讲究教育艺术,明白言传身教的道理,同时,还应重视营造家庭民主氛围和文化气息,拓宽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家长自身不断学习,加强修养,为孩子创造和提供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及必要的学习条件,进一步开拓和优化家庭育人环境。(1)开办好家长学校。家长学校订有工作计划和家庭德育教程,对家长进行定期培训,定期召开家长会,以提高家长们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2)进行家访工作。家访是联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和纽带。

(二)协调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学校德育要有效地进行,就必须协调好学校与社会各方的关系,利用社会教育的优势,弥补学校德育的不足。学校必须善于捕捉并利用有益于实现教育目的社会环境,积极寻找可行性途径与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协调统一,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学生在校外的活动环境得到净化、健康、文明。如:积极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定期召开家长联谊会,经常交流教育子女的方法;聘请法制副校长,定期请派出所、司法所同志到学校上法制教育课,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抓好学生的法制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并开展一些适合小学生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制知识竞赛,让法制教育进入课堂;多组织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多创造学生与社会亲密结合的机会等等。

(三)“一体化”不等于“划一化”

家庭、学校、社区教育,实际上这三者的教育各有其不同的任务和特点,只能是相互吸收和借鉴,而绝不可能互相包办和替代。同时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以及各个学生家庭成员职业和文化素养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就个体而言,对家庭、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也不可能简单划一。所以我们认为,教育一体化,主要是在宏观上,有一个总体的教育目标和基本的教育活动框架,而不可能将对学生所有的教育都列入“一体化”之中。

(四)须正确处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教育是指学生的德育方面。很显然,教育的主体是我们的学生,而学校、家庭、社区对学生而言都是授予他教育的客体。因此,我们的“一体化”德育能否取得成效,关键还得看能否使学生认同和接受。所以在一体化德育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首要的问题是考虑如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激励学生去主动积极地参与。只有当“一体化德育”纳入学生主体的认识范围和实践范围之中,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和效果。

(五)走出教育的评价误区

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全方位的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又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既包括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又包括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既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现今社会对教育的理解却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而且存在着严重的“重智轻德”的倾向: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重学业成绩,以分数定学生的好坏;对学校评价往往就看考取北大、清华等名校、重点大学的人数。这种片面性和单一性评价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是一个错误的舆论导向,也给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机制的顺利构建设置了障碍。只有把家庭、学校、社区各方面的德育评价纳入到教育评价体系中去,形成一种社会共识,才能转变个别人的社会观念,才能在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德育中真正做到全社会参与,才能真正给予学校德育以自觉配合,才能让学生在各个方面受到社会全方位的关注,促进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促进其真正健康发展。

德育工作是“持久战”,学校课堂的四十分钟虽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德育还应是学校、社会、家庭联动的大课堂。要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三者必须协调一致。如果三种教育各自为政,不联系、不配合、不一致,就会分散教育力量,形不成教育的合力,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如果三者是相互矛盾的,那就会相互抵销教育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整合这三方面的力量,合力育人,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注释

①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1888-1939)是集体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篇》(1925-1935),《塔上旗》(1938),《父母必读》(1937)等。

② “遇物而诲,择机而教”,是唐太宗李世民总结出来的家教宝典。意思是,教育孩子并非只是在课堂内,而要在生活中择机而教,以鲜活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

③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管理专题》,邬志辉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版。

2.《学校德育问题新探》,黄向阳,《走向优质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树立大德育观——南京师大博士生导师鲁洁一席谈》,鲍东明,《中国教育报》,1994年11月21日。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5]《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3月23日 第一版)。

5.《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困惑》[N],繆卫国,《德育新视野》,2010年。

6.《传统文化与德育论略》[J],董国军,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

下载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幼儿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学校扮演什么角色(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