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XX医院人力资源部十二五规划
XXXX医院人力资源部“十二五”规划
人才是创业之本,是高科技发展的核心。今后五年内是我院实现现代化医院的关健时期,为实现我院“做精做强,做百姓放心满意的医院”的愿景,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特制定医院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一、我院卫生人力现状与分析
(一)人才资源的数量与结构。
从我院目前专业技术队伍现状来看,在我院现有职工816名,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19人,占总人数的75%。实际从事临床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605人,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98%。正高级职称7人,副高级职称39人,高职占卫生技术人员7%;以上数字分析来看,我院人才队伍已初具规模,但是高层次人才相对不足,已经制约了医院的快速发展,从长远利益来讲,也难以适应医疗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加强人才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也是医院今后发展的需要。
(二)人才开发培养中的问题
1.人才总量不足。2012年3月新医院投入使用后,床位数达到了1200张;至十二五末,随着医院整体规模的扩大,开放床位数将达到1500张左右。按照500张床位以上,床位与人员1:1.5-1.6的比率,现有职工人数应由816人增加到2250人左右。
2.高层次人才不足。具有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的数量偏少,与规模不断扩大的医院的发展需求脱节,需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
3.人才分布极不平衡。人才分布极不平衡。妇科副高以上职称的有5人,儿科和脑系科副高以上职称的有3人,而作为我院重点手术科室的骨科及普外科,没有一个副高以上职称人员,很多科室的执业医生数量无法维持科室的正常运行。
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卫生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意见》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人才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从我院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和完善各项有益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建立一套良好的人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我院科技人才的作用。围绕着我院“做精做强,做百姓放心满意的医院”的愿景,不断深化医院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我院医疗卫生需求相适应的用得上,留得住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五至十年任务目标
1.人员规模:到2015年医院预计开放病床1500张,人员总量按床位与人员1:1.5-1.6的比率,“十二五”末,职工人数应达到2250人左右,计划控制在1800人左右。
2.高层次人才培育目标: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在州内有一定影响、有明显学术优势和发展潜力的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学科带头人。
3.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各类人才在各科室、病区间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形成素质优化、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5.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使高层次人才与学科带头人的竞争力达到较高水平。
6.继续深化我院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合同制职工公开招聘制度、岗位考核制度和人员解聘辞退制度;继续完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和合同制职工薪酬分配激励机制;至“十二五”末逐步建立或达到与人才市场相适应的“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灵活用人机制的预期目标。
三、实施人才战略的措施
(一)实施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微观灵活放开原则。医院总人数按病床定编,总量实行宏观控制管理,分类管理、科学合理设置岗位,按专业、技术、年龄结构进行调整与扩充,五年内达到卫生技术人员≥80%,制定各科室人力资源配置原则和实施方案,以病人为中心,按需设岗定编。
(二)统筹规划,引进高学历人才,加快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
依据医院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高学历人才,引进的形式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到医学院校直接招聘,社会公开招聘。为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研究生来我院工作,医院将采取两项措施:一是加大医院宣传力度,努力改善医院的硬件设施和外部环境,为他们营造良好、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二是制定相应的引进高学历人才优惠政策,加大高学历人才引进力度。
(三)人才建设要注重强基固本,首先应着眼于“老人”人才培养。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业绩、能力、贡献为主的原则,具体做法为:
1.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要重能力,重水平,重实绩,鼓励人人做贡献,人人能成才,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年轻人脱颖而出的氛围。
2.要大胆启用优秀的高学历人才。高学历人才基础素质好,理论功夫扎实,有较强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优秀的高学历人才做为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后备军,实现人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选派优秀的青年骨干到国内一流医院进修、培训、深造,利用参加学术会获取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
4.压担子,工作实践锻炼人才。将年青的科技骨干推上第一线,给位子、交任务、压担子、定目标、岗位练兵。
5.返聘本院名医和知名专家。达到退休年龄的医学技术专家尽可能聘用,发挥一技之长。
6.要不断改进医院人才环境,改善人才生活条件,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7.提高在职学历教育: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中青年科技人员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8.继续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工作;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使卫生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优化。
9.完善奖励机制,继续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科技创新,开展新技术、新业务的奖励力度,设立科技成果奖、科研课题奖、优秀论文奖、科技成果推广奖、新技术新业务奖。使人才在创新中得到实惠。
10.建立健全科学的卫生人才评价体系和使用机制:坚持公开、公正、透明原则,建立并完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档案(学历、职称、执业证书等资料),依据标准和程序对各类各级医务人员的履职能力、技术能力、服务品质、职业道德进行评价,量才用人,能级对应,择优聘用,科学选拔。
(五)全面提高医院人力整体素质,实现人力资源配置优化合理并能满足工作需要,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医院综合实力得到全面发展。
(六)加强医院行政职能管理人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基本素质。从院内卫生技术人员中选拔医院管理优秀人才,培养既有技术资格又有管理水平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医院要把管理人才的培养当作医院人才建设的重要工作,要采取定期或不定期、长期或短期、自学或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分层次进行目标化培训。
(七)加强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提升我院人才信息、网络化服务体系,向社会公布我院人才发展规划和专业人才需求计划,建立人才信息库。
人事制度改革和人才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本着以炽热的情感感化人才,以宽广的技术平台吸引人才,以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满足人才,以和协的氛围留住人才,以竞争的机制激励人才,以辉煌的事业造就人才,以人性化法规制度保障人才,我们的目标能够达到,我们的事业一定能成功。
人力资源部
2012年8月24日
第二篇: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医院”十二五“文化建设规划
医院文化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推动力。医院文化渗透并影响医院经营、管理和人际关系等所有层面。医院文化建设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保障。为了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适应新形势下卫生改革发展的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加大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积极促进医院和
谐发展,结合卫生局“形象建设年”和医院发展规划,特制定市第五人民医院(传染病医院)文化建设实施规划方案(—2014年)
一、指导思想
在弘扬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医院文化管理成果,坚持制度创新与观念更新相结合,以“群众满意”为追求,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诚信友爱为基石,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丰富管理内涵和具有传院特色的医院文化,培育、深化、拓展“尊重、理解、宽容、和谐,务实、诚信、奉献、创新”的医院精神,为构建和谐传院、和谐医患关系,塑造良好医院形象,促进医院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文化动力。
二、基本内容
医院文化是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医院精神和管理理念为核心,凝聚、激励医院各级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医院文化建设主要包括提炼、培育和总结鲜明的医院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结合医院发展战略,围绕“以病人为中心”,提炼各具特色、充满生机而又符合医院实际的管理理念;进一步完善医院制度,寓文化建设于制度之中,规范员工行为,提高管理效能;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打造医院品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医院良好的品牌形象;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对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作用和推动力;按照现代医院管理制度的要求,构建协调有力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医院文化建设水平。
三、组织领导
1、成立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成员:。
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每年召开一次医院文化建设研讨会。
2、部门分工:
院办公室负责医院文化建设的统一组织协调,确保医院文化建设的有序开展。
组织人事科和各党支部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激活人力资源,积极为职工个人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关心职工、爱护职工,促进浓厚文化氛围的形成。
工会要利用已有的设施和文体团队,通过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活动,提高员工对医院精神的认同感,提高职工的技能、文化素质。
共青团要通过与团员青年交朋友,引导他们把个人发展融会到医院发展之中,为实现医院与个人共同发展而努力。
医务科、护理部等业务部门要通过强化质量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提供成长机会,不断推动医院医疗技术创新,帮助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人生价值,充实医院文化建设内涵。
总务科要做好保障工作,在院容院貌等形象建设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提升医院品位。
四、实施步骤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和长期性工程,从开始实施,按由表及里、综合兼顾的原则,历时五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为医院文化建设启动阶段,重点突出形象层建设
外显文化是展示外部的各种有形物体和行为,一般包括环境、行为等方面,即行为文化、形象文化、环境文化等。
是医院文化建设启动年和卫生形象建设年,医院将在全院职工中开展包括形象文化内容的医院文化知识的学习、普及活动,通过培训学习,使职工认识并认同医院文化,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激发职工的创造潜能,增强职工的忠诚度,形成医院的凝聚力,促进个人与医院的共同发展。培训方法可采用:自我学习、专题讲座、讨论交流,会议传达、层层演讲、文化研讨会等。同时组织开展医院形象识别系统设计以及医院形象文化传播的策划设计。
(二)2011-2012年为医院文化建设推进阶段,重点突出行为制度层建设
医院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也是医院正常医疗业务管理工作的保障体系。我院历经五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各项行为规范已经基本齐备,但其在围绕医院的基本精神理念、发展目标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以此入手,对行为规范的体系化进行整合,围绕医院文化基本精神和理念对行为规范体系改良补充修缮。
总之,行为规范体系要随着医院精神文化的创新和时代特色的变化等多方面因素而不断充实完善调整,并形成一套适应现状的完整、完善的体系。
(三)2013-2014年为医院文化建设深化阶段,重点突出精神层建设
通过医院文化建设的持续深入,不断提炼、凝结、升华医院核心价值观、医院精神、医院使命、医院愿景、营销理念、患者理念、经营理念、人才理念等精神文化要求。
五、基本要求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科室要高度重视和积极抓好医院文化建设,科室负责人要对医院文化建设进行系统思考,出思想、出思路、出对策,确定本科室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内容,提出正确的管理理念,并身体力行,率先示范,带领全体员工认真落实好医院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二)广泛宣传,统一认识。先进的医院文化是医院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更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要切实加强医院文化核心理念学习和教育,努力提高员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三)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各科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发展依靠职工、发展为了职工、发展成果由职工共享”,用美好的愿景鼓舞人,用宏伟的事业凝聚人,用一定的平台培养人,用科学的机制激励人,用优雅的环境熏陶人,加强部门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和理解,以情理法,在全院职工建立起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全院职工拧成一股绳,充分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达到职工价值的实现与医院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突出重点,力求实效。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科室要立足医院实际,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为中心,与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大力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教育、质量安全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爱院爱岗敬业教育、成本意识教育、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责任感。
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医疗卫生发展要求、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医院发展战略、反映医院特色的文化体系。在核心理念的引导下,通过宣传、教育、贯彻,将医院精神融会于各项工作中,渗透于职工言行中,植根于职工头脑中。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增强凝聚力,提高竞争力,实现医院文化与医院发展战略的和谐统一,医院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医院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医院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三篇: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二五规划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
关于印发“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遵医附院院发〔2011〕1号
各工作部门: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2010年12月30日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一届教职工代表、会员代表大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现印发全院,请认真贯彻落实。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是我院“十二五”期间(2011年~2015年),发展建设的指导方针,希望全院各工作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切实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发展进程中的问题,团结协作,鼓足干劲,抢抓机遇,推动跨越发展,保证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一一年一月六日
附件: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二○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我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时期,也是我院建设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抢抓机遇,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切实加强医院内涵建设,保证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按照省卫生厅和学院关于“十二五”规划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我院发展的实际需要,特制定我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时期医院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以来,医院紧扣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凝聚全院意志,完善与加强医院管理、优化医疗流程、努力创新、高效经营,增强医院的品牌、声誉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使我院的医教研、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各个方面均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高,实现了医院跨越式发展,为“十二五”医院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医院发展现状
目前,全院职工2221人,其中高级职称434人,博士35人,硕士310人,省管专家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7人。全院建筑面积11.44万平米,内科大楼和外科大楼已投入使用,新建门诊综合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四面山后勤基地二期工程现已开工建设,诊疗环境不断改善。我院现有编制床位2000张,开放床位2050张,下设16个部(处)、45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29个临床教研室,附属美容医院、附属肿瘤医院以及代管美容、护理、影像、麻醉、检验等教学院系。目前,我院临床医学已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并已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卫生部内镜、胸腔镜培训基地、贵州省美容培训基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以及贵州省美容质控中心、血液净化质控中心和麻醉质控中心。近年来,随着我院各类移植手术、微创手术、介入手术等新技术、新项目的不断拓展,“院有品牌、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主要成就
1、医院发展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院开放床位从1145张增长至2050张,业务收入实现了年均23%的增长,出院病人增长57.8%,门急诊病人增长61%,手术台次增长162%,医院业务量及收入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2、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拓展新业务,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高。
(1)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促进了我院临床医疗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院开展各类新技术、新项目达130多项,成功开展了省内首例活体肾移植术,并成为全国第一批肾脏移植手术指定医院。同时,我院在第三类医疗技术方面也做了新的探索,我院人类辅助生殖技术于2006年顺利通过卫生部技术准入审查,并已成功开展了各种移植手术、微创手术以及介入手术等高新疑难度手术,医疗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把中医药的发展纳入医院整体发展规划,加大对中医药的经费投入,促进中医药建设。
(2)组建专科医院,加快专科发展,增强医院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附属肿瘤医院成立,肿瘤专科得到快速发展,业务收入增长400%。附属美容医院在“十一五”期间也取得较大发展,美容基地建设更加规范,业务收入年均增幅达20%以上。
3、狠抓质量和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水平。
(1)加强法律法规学习,依法执业,完善制度建设。医院依法执业意识进一步提高,继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医院《工作职责、管理制度汇编》、《科室医疗护理管理制度》、医疗核心制度汇编及其他各项规章制度。促进了制度建设和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向现代医疗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变。
(2)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并通过了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大检查,取得了优异成绩。医院自行组织了医疗服务质量建设年(2009年)和医院文化建设年(2010年)活动,持续抓好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缺陷,确保医疗安全。注重“三基”训练,狠抓三级医师的教育培训。初步形成了部处、科室和医疗小组齐抓共管医疗护理质量的局面。
(3)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形成了由卫生、行政、司法、公安以及医疗机构协作的医疗纠纷现场处理联动机制,开展医疗纠纷回顾分析工作,增强了各级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医疗纠纷发生率有所下降,医疗安全得到了保障。
4、重视学科建设,不断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我院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推进新兴学科建设,加强对重点学科的扶持,突出学科结构层次,以点带面,整体推进,逐渐提高承担重点科研项目的能力。医院完成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和发展规划,确定了院内11个重点学科。
5、医教研协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培训基地,凸显医院影响力。十一五期间,我院临床医学成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建成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卫生部内镜、胸腔镜培训基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和重症医学专科护士培训基地等,这些示范中心和培训基地的建立,极大地促进我院医教研的协作,提升了医院影响力。
6、卫生科技水平明显提高,科研工作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间,发表的1300多篇论文中SCI收录17篇;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0项,其中二等奖二次,市级科技进步奖12项,获准各级别科研项目383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卫生部重大行业专项项目及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十一五重大项目”6项。
7、加强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形成专业齐全、梯次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十一五”期间,我院先后引进博士研究生3名,院内人员考取、攻读博士30多人。其中,引进“候鸟型”高层次人才7名,其中长江学者5名。同时,我院每年送出进修学习已达300多人次,每年参加院外学术会议平均达200余次。
8、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规范的干部任免、交流制度,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逐步实施医院聘用(任)制,实现了职工由固定制职工向合同制职工的转变,有效提升了人员竞争力。“十一五”期间,除根据工作需要引进正式编制人员206人外,还招聘以护理为主的各层次人员626名,为缓解社会就业问题作出了贡献。
9、完善医院建制,提升组织效能。“十一五”期间,我院进一步完善了医院建制,新组建了后勤处、保卫处、审计处,完成党支部、工会的整合工作,厘清代管学院部系工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能。
10、加强服务保障工作,加大设备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高效、优质的服务保障体系,医院建设进一步加快。
(1)“十一五”期间,医院加大硬件投入,年均设备投入达5000万元。启用直线加速器、16层CT、电子内窥镜系统、准分子激光视力矫正系统、高压氧舱、海扶刀、DSA等大型高精尖设备,极大程度的改善了医疗、教学及科研条件。
(2)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医学影像系统(PACS)和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MS),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启动了电子病案管理子系统、药品会计子系统的实施工作,加强LIS系统在全院的扩展,启动门诊医生信息系统工程项目。
(3)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内科大楼和外科大楼,医院面貌焕然一新,新门诊综合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诊疗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我院投资购入原遵义(四面山)3417医院旧址,并在该地新建了后勤基地,整合消杀洗涤、药物制剂等后勤保障功能。目前,正在建设养老康复医院、会议中心和职工活动中心等二期工程项目。
11、积极推进财务“全成本核算”模式,提高了运行绩效。“十一五”期间,我院逐步完善了奖金核算方案,充分调动了职工和科室的工作积极性。建立起较为完善考核指标体系,优化科室收入结构,提高技术含金量。
12、圆满完成各项医疗应急救援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帮扶,注重社会公益性。
(1)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院及时派出医疗队赴震区开展伤病员救治工作,救治伤病员212名,接收地震伤病员100名到我院治疗。因抗震救灾工作业绩突出,我院被卫生部等四部委授予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2)完成三聚氰胺问题奶粉事件的医疗救治工作,共筛查患儿4427人次,其中确诊160人次,住院治疗36人次,全部治愈。
(3)2009年,我院参与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足口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完成了对我省第一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抢救工作。在手足口病的救治工作中,成绩突出,受到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控专家组的表扬。
13、党建工作
(1)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医院更好更快的发展。我院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以党建促发展。“十一五”期间,我院积极开展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并组织职工多次到正安县、绥阳县等进行党建扶贫工作,以党建扶贫、送医送药为切入点,促进基层卫生工作建设和发展。
(2)加强教育,提高素质,推进医院党风廉政、行业作风建设工作。医院实施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和奖惩兑现制度,与个人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优评先挂钩,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管理,全面落实了党风、行风建设责任制。
二、“十一五”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院发展速度与人民群众就医需求尚有较大差距。
2、行政执行力有待加强,管理人员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
3、就医流程、工作流程方面仍需不断改善和优化。
4、新医改项目中临床路径、信息化以及降低病人费用等工作尚缺乏力度。
三、“十二五”医院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贵州省十届十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医改为动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坚持人才兴院、科技强院、质量立院的原则,争创品牌效益,全方位提高我院的整体综合实力,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努力开创医院改革发展新局面。
(二)医院发展目标与定位
以持续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为契机,加速发展,加快向高精尖、疑难重症转型,推动跨越,用五年的时间把我院建设成省内领先,西南一流,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临床教学医院和贵州省区域性医疗中心。
(三)发展目标
1、总体要求:
(1)床位设置: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编制床位2500张,开放床位2600~2800张。
(2)医院建筑:建筑面积达到25万平方米。
(3)人力资源:加强博士培养及引进,力争达到博士80~100名,高级职称人员700名,职工3400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队伍。
(4)绩效指标:
力争业务量及经济收入年增长率达10%~15%,到“十二五”末,门诊量达130万人次/年,住院量达6万人次/年,手术量达4万台次,平均住院日11天以下。
(5)申报并力争获得国家级百家优质医院称号。
2、医疗工作:
(1)鼓励和大力支持临床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每年达15~20项,并制定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优先发展的科室在经费和设备上予以倾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有5~10项新技术、新项目填补省内空白。
(2)在现开展的三类医疗技术(同种器官移植技术、自体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细胞移植治疗技术、肿瘤消融治疗技术、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技术)基础上,十二五期间拟开展并申报心室辅助装置应用技术、基因芯片诊断技术、造血干细胞治疗技术、肿瘤深部热疗和全身热疗技术,使我院开展的三类临床技术达9项以上。
(3)加强贵州省医学美容、麻醉、血液净化质控中心工作,力争再申报2~3个省级质控中心。
(4)完成临床药理试验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力争成为Ⅲ期临床药理实验基地;改进和完善临床检验中心工作,争取成为黔北区域临检中心;成立循证医学中心,在临床上全面推动循证医学工作;加强法医鉴定中心工作,力争成为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加强急诊能力建设,提高院前急救和院内抢救能力,扩大急诊病房,建立急诊监护病房,根据需要,组建创伤病房,逐步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强化美容医院、肿瘤医院和康复养老院工作,使我院的综合业务和专科特色实现新的突破。
3、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进一步突出医疗教学并重的原则,改变教研室管理模式,设立教研室教学专项经费,促进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精品课程:在加强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完善精品课程。在原有省级精品课程2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优质课程2门的基础上,力争五年打造3~5门省级精品课程。
(3)教学名师:按照“注重能力,讲究实效、发展专长”的原则,根据专业类别,充分发挥医学院附院的优势,积极搭建教学名师评选机制,打造一批专业化的教学名师,实现医教研的高度结合,力争获得4~6名省级教学名师。
(4)教改:加强与学院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协作,积极探索医学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十二五”期间,争取申报国家级教改1~2项、省级教改项目3~5项,力争50%以上的在职教师主持或参与校级以上教改立项。
(5)教学成果: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十二五期间,拟发表教育和教学管理论文15~25篇,力争主编1~2部国家级教材,获1~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
(6)临床技能实验室建设:继续加大对临床技能实验中心的资金投入力度,完成医学诊断学虚拟实验室和虚拟内镜、腔镜诊疗技术培训实验室建设;完善临床麻醉综合技能实验室;建立实验室监控及实验教学评价系统,力争成为面向社会全面开放的实验室。
4、科研工作:
(1)树立“科技兴院、科技强院”的指导思想,强化科研能力培养,不断提高科研项目的质量,并注重处理好临床与科研的关系。
(2)科研管理:完善科技奖励机制,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奖励力度,设立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成果推广奖、新技术新项目奖,使人才在创新中得到激励。
(3)科研课题:力争立项30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获省级项目100项。力争年均获得纵向科研经费600万元,每年争取1~2项横向课题。
(4)科研论文:SCI收录文章达50篇,核心期刊1200篇。
(5)科研成果:力争实现中华医学会或教育部科技奖项零的突破。
5、护理工作
(1)持续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达到80%以上,力争获得1~2个国家级示范病房,5~10个省级示范病房。
(2)加大护士培训力度,拓展专科护士培训,探索全科护士培训。申报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及肿瘤、糖尿病及老年病专科护士培训基地。
(3)推动护理科研,力争获得护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加快导师培养,申报1~3项国家级课题,获得1项国家级成果。
6、学科建设:
(1)加快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每年选派优秀的业务骨干到国内外高端的权威医疗机构或实验室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进修学习。
(2)加速发展重点学科,整合相关学科,建立相对优势学科,推动相对滞后的学科加快发展,促进医院向以高精尖技术为主导,对部分疑难疾病具有特色治疗的大型综合医院转型。
(3)加速建设鼓励发展新兴、边缘、交叉学科,尤其鼓励积极开展三类医疗技术的新兴学科。
(4)整合学科,积极支持,在人、财、物方面创造条件,打造5~8个具有发展前景的、在省内一流西南地区有影响力的优势学科群,如麻醉学、消化疾病、神经疾病、心血管疾病、小儿疾病、呼吸疾病、骨关节疾病、细胞治疗等,为1~2个学科能够申报国家重点学科创造条件。
7、人才及干部队伍建设
(1)坚持党管人才党管干部的原则,坚持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改变目前目前人才总量少、高层次人才不足、梯队结构不合理、学科带头人竞争实力不足的现状。
(2)“十二五”时期第一年,对全院科主任、护士长实行重新竞争上岗,并制定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以及实行科主任、护士长四年为一届的任期制,逐步形成“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有高有低”的激励和竞争机制。
(3)每年拔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用于中青年医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重大科技创新项目、重点课题和高层次学术交流费用。
(4)坚持以重点专科为龙头,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人制度,在专业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对学科带头人采取针对性的培养,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科带头人在任期内都承担2~3项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或开展3~5项新技术、新业务。
(5)坚持高起点,多渠道多途径培养高层次人才,大胆启用优秀的高学历人才,特别是要注重选拔高学历人才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军,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打造出1~2名国内著名专家。
(6)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的原则,重点选择,引进高学历、高职称而且能够为医院带来先进医学理念和技术的高层次人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有效带动专业学科的发展。
(7)要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既讲学历不唯学历,重能力,重实绩,营造让优秀年青人脱颖而出的氛围,同时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完成院内各级岗位设置,建立有效的岗位考评办法,以业绩、能力和贡献来评价和使用在职人员。
(8)加强职工的教育培训。出台优惠政策,舍得花钱,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鼓励外出进修学习新技术新项目,凡科室派出进修学习,并在临床实际中推广工作的,由医院承担所有培训费用;加大力度作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行凡新进入我院工作的各类医师均按国家规定参加相应阶段的培训后,再定专科的管理办法;加强继续教育,促进在职卫生技术人员不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
8、基本建设及医疗设备投入:
(1)完成门诊综合大楼的装修、搬迁和使用。
(2)完成住院部广场的总体设计和一期改造工程。
(3)完成培训大楼的建设。
(4)根据临床需要,购置高端螺旋CT(双源CT)、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CT)、全自动生化免疫分析仪器,再新进一台3T核磁共振,设立杂交手术室,争取卫生部支持,购置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etCT)等。
9、院内专科医院的建设:
(1)美容医院:完成美容医院新院区的搬迁和改建工作;加快美容培训基地和质控中心建设;力争将美容医院建成省级医疗美容示范和会诊中心;开设美容激光科、美容外科和美容皮肤科病房,开展血管瘤、瘢痕等专业的特色治疗,培育美容市场,拓展美容医院发展空间。
(2)肿瘤医院:完成肿瘤医院新院区的搬迁和改建工作;力争建立肿瘤医院临终关怀病房和病友之家;加强诊疗技术,尤其是放射治疗技术的提升;加强人才培养,五年内使肿瘤医院的博士人数增至5~6名,科研课题立项10余项。
(3)康复医院:加快康复医院建设,完善康复医院各项功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探索的养老新模式,培育老年病市场,逐步实现养老康复病院500张床位规模,使之成为医院新的增长点。
(4)根据医院发展需要,适时组建专科医院,如申报眼科医院等。
10、业务拓展及外联协作:强化与地方政府及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广泛而深入的协作机制,拓展医院发展空间;加强与基层医院的双向转诊和区域合作,广泛开展与国内先进医院的协作,进一步强化我院的区域优势;根据发展需要,适时、适度拓展医院发展空间,力争在新浦新区建设院区,兼并医专附院,缓解院本部压力。
11、职工福利:
(1)建设职工营养餐厅,保证职工中午就餐以及手术加班和夜间值班人员就餐。
(2)加强职工之家的建设,建设篮球场、健身馆、离退休活动中心,完成四面山职工活动中心的建设并投入使用。
(3)增加职工增量补贴及住房公积金额度,保证职工资金有效积累。
12、医院信息化建设
整合全院信息平台,实现信息互通、共享,结合医院实际,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等的全面进步。围绕医院作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总体目标,尽快完善医院信息系统(HIS),整合医学影像系统(PACS)和临床检验信息系统(LIMS),逐步推进“一卡通”、办公自动化系统和远程会诊网络、住院病人智能服务化系统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的决策支持体系,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进程。
13、医院管理
建立优质高效的成本核算系统,健全薪酬体系,充分体现多劳多得,高风险高产出的分配原则,充分调动全院员工的积极性。
进一步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完善院处科三级管理体系,切实提高管理效能。
14、医院文化建设及宣传工作
提炼、培养和总结符合我院实际、振奋人心的医院精神和院训,倡导浓厚的学术氛围。激励医院各级管理着和员工归属感、责任心、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医院视觉环境和人文环境,力争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立起适应我院发展战略、反映我院特色的文化体系。编制较为全面的医院画册,修建文化墙,办好院报,重点对学科带头人进行广泛的宣传。
15、党建工作:
(1)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的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好民主生活会,密切联系群众,把集体和职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加大力度作好党员发展工作,实行半年一次的党员汇报制度及支部工作目标责任制,加强党支部组织建设,作好支部书记培训工作。
(3)围绕中心任务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创建百家优质医院为切入点,号召全院职工积极参与优质医疗,诚信服务的活动。
(4)重视宣传、加强对工会、共青团统战等群众组织的领导和指导,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十二五”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变革攻坚时期,也是我院改革、发展、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保持我院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全院上下必须科学判断、准确把握医院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性任务,真正把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把心思集中到发展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发展上来,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精诚团结,艰苦奋斗,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建立和谐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第四篇: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规划全文
篇一: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免费)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二五”时期(二0一一年至二0一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1)“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2)“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加快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情。
(3)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我国是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人才队伍,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共同分享发展机遇。
(4)“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十二五”规划要具有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服务业比重和城镇化水平提高,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中等收入群体 持续扩大,贫困人口显著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互利共赢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经过全国人民共同努力奋斗,要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二、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必须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5)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是“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避免经济大的起落。把短期调控政策和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各项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6)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要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新兴服务消费,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品,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7)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
增长,优化投资结构,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十二五”前期要确保国家扩大内需的重点在建和续建项目顺利完成并发挥效益。发挥产业政策作用,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引导投资更多投向中西部地区。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有效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最终需求。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加强和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管理,防范投资风险。规范国有企业投资行为,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鼓励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8)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规模种养,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9)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水利为重点,大幅增加投入,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推进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
篇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带图表完整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 录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第二章 指导思想
第三章 主要目标
第四章 政策导向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第三篇 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第九章 改造提升制造业
第十章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十一章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第十二章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十三章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第十四章 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第四篇 营造环境 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第十五章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十六章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十七章 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环境
第五篇 优化格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
第十八章 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十九章 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
第二十章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第六篇 绿色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十一章 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第二十二章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
第二十三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二十四章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第二十五章 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二十六章 加强水利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第八篇 改善民生 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三十章 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第三十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三十二章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
第三十三章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十四章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第三十五章 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第三十六章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第十一篇 改革攻坚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四十五章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十六章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第四十七章 加快财税体制改革
第四十八章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十九章 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
第十二篇 互利共赢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第五十章 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十一章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
第五十二章 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
第五十三章 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
第十三篇 发展民主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第五十四章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五十五章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
第五十六章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十四篇 深化合作 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
第五十七章 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第五十八章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五十九章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第六十章 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第十六篇 强化实施 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第六十一章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
第六十二章 加强规划协调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篇 转变方式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发展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战胜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8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8.3万亿元;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等尖端科技领域实现重大跨越。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积极进展,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扎实推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取得积极成效,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之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体制改革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医药卫生、财税金融、文化体制等改革取得新突破,发展活力不断显现。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二位,利用外资水平提升,境外投资明显加快,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新华社发
“十二五”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从国际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竞争更加激烈,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广阔的视野,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从国内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转型加快,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资金供给充裕,科技和教育整体水平提升,劳动力素质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体制活力显著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和应对复杂局面能力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我们完全有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主要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制 篇三: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完整整理版)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国家“十二五”规划概要
【“十二五”规划概要】
国家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而2006-2010年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我们国家提出来的“五年计划”的第11个,所以我们也就叫他做“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简称就叫“十一五”。“十二五”也就是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它的时间段就是:2011-2015年。“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大体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汇总到国务院,编制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将在2010年下半年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讨论建议稿,而后提交2011年3月份的全国两会上审议通过付诸实施。目前,各部委省市区的“十二五”前期课题调研均已启动。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工作的有关考虑。
第一,开展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启动“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在即。目前,我们需要充分和扎实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搞好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十二五”规划将是我国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五年规划,是深入实践科学发 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科学制定并实施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编制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广泛凝聚社会各界的智慧,对重大问题形成共识,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对“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进行公开选聘研究单位。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第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为了做好“十二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公开选聘研究单位工作,发展改革委在课题内容安排上作了改进。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总体部署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充分讨论和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包含8个领域39个题目的《“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选题指南》,供大家申请课题时参考。《指南》选取的这些题目,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发展目标研究等;另一方面是关于需要推动解决的制约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等,研究重点是寻找破解这些问题路径、方向,提出具体可行的政策举措。项目单位在申报课题时,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优势,直接用《研究指南》列出题目,也可以围绕《研究指南》确定的领域,自行确定研究题目,但是一定要围绕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突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问题,突出战略发展的问题,突出宏观性、政策性方面的问题。要能直接为提出“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思路、起草“十二五”规划《纲要》服务,从国家中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把问题分析透彻,把解决思路梳理清楚,并提出针对性和实 用性强的政策措施。
第三,公开选聘工作的有关安排。具体安排大家可以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公告》或登陆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查询。目前,发展改革委课题申请对象仅限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不面向个人。请有意申请课题的单位,一定要在规定日期前报送课题申请书,以免错过评审。发展改革委将主要依据申请单位选题是否准确,针对性如何;课题方案思路是否清晰,可操作性如何;研究方法是否科学,是否适合选题要求;以及研究单位的资质、研究人员的素质和以往的研究成果等,来确定最终入选课题。为进一步将课题研究与规划编制工作结合起来,增强研究成果的针对性、实用性,发展改革委将在研究期间,组织有关专家听取2-3次课题成果汇报,请各课题负责人能够带头做好研究工作,按要求进行汇报。希望各单位能够继续本着为国家未来发展出谋划策的意愿出发,并撰写出有思想、有深度、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报告,高水平、高质量地完成研究任务。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一、发展环境
1.世界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我国宏观经济走势及政策取向。
二、思路目标
3.“十二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4.“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研究。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三、产业结构
6.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
7.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研究。
8.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研究。
10.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11.能源发展战略研究。
12.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研究。
四、城乡区域
13.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研究。
14.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15.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16.优化生产力布局战略研究。
17.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研究。
五、科教文化
18.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措施研究。
19.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对策研究。
20.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六、改革开放
2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
22.深化国有经济改革研究。
23.健全现代市场体系研究。
第五篇:十二五规划
第二篇 强农惠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五章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第一节 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广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4亿吨以上。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将粮食生产核心区和非主产区产粮大县建设成为高产稳产商品粮生产基地。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进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园艺作物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提高畜牧业产值比重。促进水产健康养殖,发展远洋捕捞。积极发展林业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第三节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强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等领域的科技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实施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机农艺融合,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0%左右。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供销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积极发展农产品流通服务,加快建设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图1 “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新华社发
第六章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第一节 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
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稳步提高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完善大宗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使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第二节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努力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就业人员同工同酬,提高农民工工资水平。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结合新农村建设,扩大以工代赈规模,增加农民劳务收入。
第三节 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健全农业补贴制度,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继续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增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和报销水平,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费补贴品种并扩大覆盖范围。加大扶贫投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第七章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第一节 提高乡镇村庄规划管理水平
适应农村人口转移的新形势,坚持因地制宜,尊重村民意愿,突出地域和农村特色,保护特色文化风貌,科学编制乡镇村庄规划。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合理安排县域乡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统筹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第二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管理养护水平,加大道路危桥改造力度。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继续加强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和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大力发展沼气、作物秸秆及林业废弃物利用等生物质能和风能、太阳能,加强省柴节煤炉灶炕改造。全面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垦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第三节 强化农村公共服务
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积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可及的基本医疗服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第四节 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治理农药、化肥和农膜等面源污染,全面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强化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推动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开展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严格禁止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第八章 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农村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加快农垦体制改革。
第二节 建立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加快消除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一体化。完善城乡平等的要素交换关系,促进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调整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征地制度,缩小征地范围,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和宅基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加大国家财政支出和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第三节 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加对县级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重。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发展方向,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格局。
专栏3 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七篇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第二十七章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
第一节 推进重大科学技术突破
把握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推动重大科学发现和新学科产生,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科技等领域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型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增强共性、核心技术突破能力。
第二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增强科研院所和高校创新动力,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建立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创新战略联盟,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融合,鼓励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提高服务企业能力。发挥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示范区、高新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若干区域创新中心,把北京中关村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第三节 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强化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建设和完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强相互配套、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在重点学科和战略高技术领域新建若干国家科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构建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在关键产业技术领域建设一批国家工程实验室,优化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布局。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面向企业的技术开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
第四节 强化科技创新支持政策
强化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财税金融政策。保持财政科技经费投入稳定增长,加大政府对基础研究投入,深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改革。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激励政策。实施知识产权质押等鼓励创新的金融政策。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完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鼓励采用和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专栏14 科技创新能力建设重点 新华社发
第二十八章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统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一年毛入园率提高到85%。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高质量和水平。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快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发展,推进“双语教学”。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第二节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统筹规划学校布局,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行县(市)域内城乡中小学教师编制和工资待遇同一标准,以及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取消义务教育阶段重点校和重点班。新增高校招生计划向中西部倾斜,扩大东部高校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创新东西部高校校际合作机制。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逐步实行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健全国家资助制度,扶助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
第三节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全面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克服应试教育倾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严格教师资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长和教师专业化水平,鼓励优秀人才终身从教。
第四节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改进考试招生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责任,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落实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平等的法律地位,规范办学秩序。扩大教育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和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
专栏15 教育发展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
第二十九章 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第一节 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节 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大力开发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航空航天、国际商务、能源资源、农业科技等经济领域和教育、文化、政法、医药卫生等社会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第三节 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体制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推动人才管理部门职能转变,规范行政行为,扩大和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深化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尊重人才、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社会环境。改进人才服务和管理方式,落实国家重大人才政策,抓好重大人才工程,推动人才事业全面发展。
专栏16 重大人才工程
新华社发
第九篇 标本兼治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适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第三十七章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坚持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统筹兼顾、动态协调的原则,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第一节 健全社会管理格局
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坚持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把握方向、整合力量、统筹各方,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型管理能力。发挥人民团体、基层自治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协同作用,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培养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第二节 创新社会管理机制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更加注重民生和制度建设,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防止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产生;加强动态管理,更加注重平等沟通和协商,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加强应急处置,更加注重应急能力建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化解消极因素,激发社会活力。
第三十八章 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第一节 完善社区治理结构
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社区居民依法民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加强城乡结合部、城中村、流动人口聚居地等的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积极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驻区单位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鼓励因地制宜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模式。第二节 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
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延伸基本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发展社区服务站等专业服务机构,有效承接基层政府委托事项。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人口、就业、社保、民政、卫生、文化以及综治、维稳、信访等管理职能和服务资源,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构建社区综合管理和服务平台。完善优秀人才服务社区激励机制,推进社区工作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加快建立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专栏20 城乡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新华社发 第三十九章 加强社会组织建设 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第一节 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改进社会组织管理,建立健全统一登记、各司其职、协调配合、分级负责、依法监管的社会组织管理体制。重点培育、优先发展经济类、公益慈善类、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强化行业自律,发挥沟通企业与政府的作用。完善扶持政策,推动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扩大税收优惠种类和范围。
第二节 加强社会组织监管
完善法律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监管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依法监管。建立社会组织监管机制和管理信息平台,制定社会组织行为规范和活动准则,提高政府监管效力。实行社会组织信息公开和评估制度,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强化社会监管。引导社会组织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自律性。
第四十章 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第一节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公共决策的社会公示制度、公众听证制度和专家咨询论证制度,扩大公众参与程度。完善信访工作机制,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处理群众信访制度。发挥人民团体、行业协会、大众传媒等的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发挥互联网通达社情民意新渠道作用,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第二节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
完善化解社会矛盾的领导协调、排查预警、疏导转化、调解处置机制。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防范和化解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食品药品安全、企业重组和破产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群众工作制度,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的作用,共同维护群众权益,兼顾好各方面群众关切,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第四十一章 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适应公共安全形势变化的新特点,推动建立主动防控与应急处置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的公共安全体系。
第一节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制定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建立食品药品质量追溯制度,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安全责任链。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强化快速通报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监管执法,提高监管的有效性和公信力。继续实施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强检验检测、认证检查和不良反应监测等食品药品安全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加强基层快速检测能力建设,整合社会检测资源,构建社会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强化基本药物监管,确保用药安全。
第二节 严格安全生产管理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企业安全生产预防机制。加强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严格安全目标考核与责任追究。健全安全技术标准体系,严格安全许可。实行重大隐患治理逐级挂牌督办和整改效果评价制度,深化煤矿、交通运输等领域安全专项治理。健全协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防范治理粉尘与高毒物质等重大职业危害。开展安全科技攻关和装备研发,规范发展安全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加强对中小企业安全技术援助和服务。加强安全宣传教育与培训。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6%,工矿商贸就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26%。
第三节 健全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危机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建立以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专家队伍、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提高生命救治能力。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强综合管理,优化布局和方式,统筹安排实物储备和能力储备。建立健全应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特大灾害国际救援机制。
第四节 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做好刑罚执行和教育矫治工作。完善和规范安全技术防范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公共安全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加强特殊人群安置、救助、帮教、管理和医疗工作,加大社会治安薄弱环节、重点地区整治力度。加强情报信息、防范控制和快速处置能力,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刑事犯罪预警工作,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格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执法水平和执法公信力。
第十篇 传承创新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第四十二章 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一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守法、敬业诚信和勤俭节约,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第二节 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强化职业操守,支持创新创业,鼓励劳动致富,发扬团队精神。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建立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
第三节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为青少年营造健康成长的空间。加强青少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创造出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益智益德的文化作品,广泛开展面向青少年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有效遏制违法有害信息传播。综合运用经济、教育、法律、行政、舆论手段,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形成扶正祛邪、惩恶扬善的社会风气。第四十三章 推进文化创新
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一节 创新文化内容形式
立足当代中国实践,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扶持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研究设立国家艺术基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第二节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促进文化产品和要素在更大范围内合理流动。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完善版权法律政策体系,提高版权执法监管能力,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
第四十四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
第一节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
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鼓励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注重满足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农村基层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建设和改造文化服务网络。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促进基层文化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重要新闻媒体建设,重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建设、运用、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传播能力。加强文物、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保护,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依法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
第二节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和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文化科技创新,研发制定文化产业技术标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影院建设。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构建以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对外开放格局,积极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增强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专栏21 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