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教师读书心得

2024-05-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致教师读书心得》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致教师读书心得》。

致教师读书心得

致教师读书心得1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怎样写读书心得体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最近读了《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感觉很舒服。“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朴实的语言诠释了教育。书中那些小故事道出了浅显易懂的道理,能启迪人们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作者回忆往昔的工作,没有自诩和矫情的夸夸其谈;探索历程的评价,没有文过饰非的不实之辞;体验感悟的归纳,没有哗众取宠的惊人之语。有的只是平实的叙述,客观的评判和真诚的自勉自励,从而使任何一个翻阅此书的人,都会有一种恬淡幽远的儒雅之风扑面而来的感觉;掩卷沉思之后,又都会被书中从平实的字里行间涌动出的一股股挚爱事业的真诚、改革创新的勇气、遇挫弥坚的恒心和憧憬未来的豪情,所深深地打动和激荡,从而生发出只争朝夕、献身事业、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冲动和欲望,也许这正是此书真正的魅力和价值吧。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应证。

霍姆斯说:一本书最好的并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乐的美妙并不寄寓于它的音调,而在于我们心中的回响。

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书,用非常平实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一个他曾经实践过、经历过的小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能读出他对教育的独特感悟和思考,书中李希贵老师一再强调,“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教育本来挺简单,只是我们人为地把它搞复杂了。把孩子们当作活生生的人来看待,让校园里充满民主、平等,让老师、学生在校园里自由呼吸”,从而“到达心灵之花自由开放的生命田园”。“表扬学生要铺张,批评学生要吝啬。”多么朴实的语言,将教育这个让人觉得漫无边际的概念,用寥寥数言解释的淋漓尽致,我不由的为李老师的观点大鼓其掌。是啊,教育确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

我感觉教育应该像农民种庄稼一样,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缺少水份为它浇水,长满杂草为它除草,遭遇病虫害为它洒药,缺少营养为它施肥,让它能在一个健康的条件下一天一天的长大,直到秋天收获果实,这期间我们不能拔苗助长。

而教师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总是希望他们的教育对象按照自己期望的方向生长,更希望他们以最短的时间内成熟,不断地把自己的养分无私地输给他们,希望他们全部吸收并强壮起来。但是肥胖并不等于强壮,孩子们不一定会你给什么就吸收什么,他们总是挑自己喜爱的零食去吃,他们才不管有没有营养,营养均衡,协调搭配的问题,只要口感好就行。

书中提出,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而我们现在的教育就像现代家庭中的独生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什么都帮他们做了,让他们享受一切成果,升旗仪式帮他们写稿,电脑比赛帮他们设计作品,让他们临模,演讲比赛帮他们修改文章,文章差到几乎由老师为他们重写,考试场上成了老师的刑场。

欣赏孩子等于孩子的成功。作为人师,当教鞭扬起时,“再忍忍”;当耐心快丢弃时,“再等等”;当粗俗的语言要出口时,“再留留”;当学生走神时,“先停停”;当学生出错时,“再想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悄悄告诉学生他的优点,悄悄告诉学生你对他的喜欢,悄悄提醒他的错,悄悄传递你的爱,你会发现,学生正在悄悄改变,数学课堂会成为快乐的学习园地。

学生在意的是我们对他们那一刹那的肯定性的评价,良性的谎言也会激励学生向前奋斗一段时间,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良言美语,少些狂风骤雨。你会发现,其实每个学生都很美丽,只是我们没有发觉罢了。做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一定程度就藏在我们的眼睛里。

世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财富。“建立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和孩子们平等的交流,让孩子们在校园里自由的呼吸,”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一本书的智慧并不在书内,而是在书外,经过过读一些书,使我们了解并掌握了平日里我们不知的大悟大彻,从而能够结合自身灵活运用在生活中,才读懂一本书。

就说写作吧!它就来源于我们平时的积累。“一口吃不成哦胖子”的确如此。写作文就是例子。在平时我们要积累了。写作文的时候,必须能利用上,自我积累的词语、成语、名人名言等,就会使白开水似的作文变得栩栩如生。可是只积累是不行的,要学以致用。可是只学习不思考也是不行的。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你虽然明白读书,但不如懂书的人。人虽然懂读,可是不如以书为乐的人。这也是孔子以往说过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我们不要像狗熊掰梆子那样,捡一个丢一个,我们要把这些知识,放在我们的脑海里,把他锁住,不要让他“飞”走了等到再用的时候,打开那把锁,取出知识。你读的书多了,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轻而易举的写出十分完美的一篇作文,不会绞尽脑汁的想。

这才是读书的真正含义。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独立自尊是人一生中很重要的品质,说着简单,但做起来很难。而简·爱就是拥有这样品质的一位独立自尊的伟大女性。

从小被寄养在舅妈家长大,让简·爱十分地独立,这是被舅妈的无情冷漠练就的,想想如果换成我们在那时那刻,可能会放弃自己,但简·爱却学会了独立。

在罗切斯特家中当家庭教师时,她收获了自尊。那是她对抗外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当知道了藏在阁楼里的“疯女人”是罗切斯特太太时,她真真正正地知道,懂得了自尊。想想那时那刻如果换成我们会怎样呢?是不是会迎难而上,还是选择逃离?简·爱为收获独立自尊所做的一切我们可能一样也做不到。

“风雨之后就会有彩虹”,简·爱经过了前面的“风雨”,后来也结了婚,赢得了自己的幸福。所有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彩虹”,可是简爱的人生却经历了太多的“风雨”,正因为她的独立自尊让她看到了更美丽的“彩虹”。

我们未必会像简·爱那样人生一波三折。只要是平平淡淡就好,但也要在平平淡淡中慢慢地学会独立自尊,在独立自尊中成长,才会获得幸福和成功。

女性独立自尊的永恒楷模是大众对简·爱的评价,而那也是简·爱拥有的特点,谁能曾想过一个从小在别人家寄养长大的孩子,被人一直冷落,但最后却找到幸福,获得了成功,这一切都是她征服现实,征服卑微所收获的最好的礼物。

独立自尊是人生中的两个生命支点,是可以让你收获成功,战胜困难的最好武器。

“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这是高尔基读书后给予书的极大的肯定和充沛的相信。对于书,我觉得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幸福、一种快乐!

读完一本书,顿时心情愉悦。书中的主角仍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他们似乎来到了现实生活,好像就是身边的`。书就像一座大房子,人们钻在里面如饥似渴地探索着、开拓着、追求着、这座房子里没有悲伤,只有欢畅。房子里充溢着诗书卷气的笔墨味,就像一种闻一闻就赏心悦目的香水,因为,书籍是人的美容品。

读完一本书,发现自己已呆坐在椅上很长光阴了,腿脚已麻木了,但心却没有停止飞翔。像在一个世外桃源,那里全是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文字,书建成的堡塔,在那里,静悄悄地,没有一点不文明的行为,每个人都在尽情读书,书中那标致的文字像彩虹般挂在天上。

读完一本书,就像一只鸟,在天空中飞翔了很久,却不认为累,仍在天空中环绕,欢畅歌唱。叽叽喳喳,自由飞翔。这里没有纷争,只的诗一般的语言,美得不可思议。

书,是我的一切,读了一本书,我会像苗儿一样又一次吸收了大自然给予的滋润。

书,给我带来了好品德。在书中,我是一只如饥似渴的小鸟,吸允着点点滴滴的知识,然后满载着这些知识我飞翔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有清风为我祝福,有夕阳与我做伴,把这些知识带给每一位爱书的人。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自由。在书中,我是一片晶莹剔透洁白无暇的雪花,没有心灵上的尘,思想上的俗,有的只是书中源源不断的高贵品德。

当我将这些品德都酿成自己的果实时,我就可以如同雪花一样纷繁扬扬的洒落下来,为枝头点缀,为屋顶披彩,让仁攀类感受这雪花般的白色世界。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纯洁。在书中,我更是一叶飘摇不定的小船,追随着书中的脚步,我这叶小船无时不在感受现代都市的气息,自由女神的雄健标致,埃菲尔铁塔的浪漫浓情,金字塔的神秘古谱,俄罗斯的热心豪迈。这些,只有在书中我才可以领略到。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哥乖,爱书的人是永远渴望书的,无声的书会奉告你有声的世界,生活中,许多标致你会错过。但是,书中的标致世界会永远为你敞开,等待你的到来,那么我们就去好好把握它,不要让它逝去,抓住永恒的标致。

要记住:爱因斯坦曾说过:智慧没有了书籍,便如鸟儿折了翅膀。书,给我的乐趣不仅是消遣,它补充着我精神上的空虚,而我如饿狼一般步猎着书中的一切。书,是我的灵魂。读书,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畅。

致教师读书心得2

朱老师的书有理论的高度,也能结合教育实践,可读性很强,对于一线的老师而言,他告诉大家如何做一位幸福的教师,如何在繁重的工作中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如何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善自己,如何以积极的心境、乐观的心态面对工作,面对生活,寻找内心的宁静。

开篇《为自己赢得心灵的自由》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生活会一帆风顺,无论大小,每个人都会遭遇困境。束缚每个人的枷锁,不是周遭环境,而是自己的心魔。摆脱这样的枷锁我们就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确实如此,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谁的生活都不会风平浪静,教师更是如此。我们每天面对都是上百张面孔,他们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心境,到学校学习目的也各不相同,常常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高兴顺心的事情肯定是有,但大部分都是需要解决的麻烦事。如果把这些处理不完的麻烦事当做负担,变成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我们每天就都生活在压力下,生活在困境中,长此以往,就难以自拔,那么如何让自己快乐起来呢?如何幸福的生活呢?所以,解放自己的思想,解放自己的心灵,别给原本疲累的身体再加上沉重的枷锁。就如曼德拉所言“自由不仅仅意味着摆脱自身的枷锁,还意味着以一种尊重并增加他人自由的方式生活。”解放自己的心灵,解放自己的思想,自己才能获得自由,那么才能更好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把他们当麻烦事。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不同。

致教师读书心得3

《致青年教师》这本书不像有的教育理论书籍一章章地说些空洞的理论,而是由一篇篇的短文连缀而成。全书分成六辑。每篇文章也就千字左右,最长的一两篇也不过两三千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教育散文集或者教育杂文集。所以,读这本书并不感到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花自己大块的时间去读,而是利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去读的,大多是“车上、枕上、厕上”的时间。

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有了一种要将这本书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和领导的冲动。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本书触动了我,引起了我的思考。读教育理论书籍很多时候给人的感觉是晦涩难懂或者是说教的印象和感觉,但是读这本书给人不一样的感觉。我以为一本好书不是故弄玄虚,让人难懂,也不是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而应该是一本有思想的书,能引起读者思考和反思的书。这样的书才能发出启迪智慧的力量。无疑,王老师的这本书是这样的一本能引起人反思的好书。这是它给我留下的印象。

王老师所记叙的主要内容是发生在自己或者身边同事身上的教育的大事小事或者现象。伴随这些现象往往是我们通常的做法,然这些做法是否是尊重学生的,是否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王老师从他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读着王老师娓娓道来的文字,让我不自觉地想起自己的教育实践,王老师所述的现象,在我的教育实践中到底有没有出现过!一页页地读,也跟着反思。读完全书,掩卷而思,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天天喊在口头上,写在墙上的“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很多都是徒有虚名的口号而已,并没有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王老师的教育实践,看得出他是在努力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的规律。和王老师相比,自己还相差的太远,自己要在教育的实践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努力做一个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尊重教育规律的老师。

在书中,王老师说,“教育工作,不过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他用事实证明了他所说的话。他还说,教师要有悲悯之心……我以为说的都很在理。一名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老师,如果没有悲悯之心,恐很难教出一群知书达理又善良的学生。

王老师的书中还有许多好的思想和精辟的议论与阐释,但是因为自己断断续续地读完全书加之自己的水平有限,实在难以将书中精华用简练的文字全部表达出来。

这本书的名字,王老师将它定为《致青年教师》,我想这是王老师的谦虚,选择了初入行的青年教师,希望能给他们刚刚开始的教育教学生涯有些指导和参考价值。我是一名有着十多年教龄的教师,从绝对年龄上说,我也还是一名青年教师,但是,就我个人读完这本书的感觉,它不仅仅是适合青年教师读的书,他还适合其他所有的教师以及管理教育的领导和政府官员阅读!

当我打开《致青年教师》,在书的自序中看到“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话时,有点受惊。因为我从开始教学至今还没想过如此深层次的问题,只是因为喜欢教书,喜欢面对一张张孩子们纯真的面孔,而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而在一个学期的实际教学中,我也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

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者,实践家。

虽只读了短短几十页吴先生的书我自己心里就有许多感触: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可以想的更多。只有团结、正气、奋进的集体,才能鞭策我们的进步;只有积极、向上、阳光的形象,才能让我们有更多发展的机遇。我们青年,是真正要自觉起来维护这个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然而,优秀集体的全面塑造,良好集体形象的建立,绝非旦夕之间、轻描淡写即可成就。它需要我们青年教师每个人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需要我们关注细节,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

一、要树立服务意识因为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具有服务精神的教育。

服务不仅仅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一种奖品和一句赞扬,真正的服务应该在课堂。比如:你是否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了;课堂上是否关注每一位学生了;你为学生提供学习方式了没有?学生这节课有发展吗?这种隐性的服务理念应该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服务。

二、要学会感恩只有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才具有奉献爱心的精神。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感谢社会给予我的这个崇高而又伟大、稳定而又令人羡慕的职业。教师令所有人敬佩。

第二,要感谢在各个岗位上做奉献的纳税人,无论是工人还是个体劳动者。既使他们起早贪黑,生活无着落,也在为我们提供着经济保障,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他们的子女。

第三,要感谢我们的学生及其家长,因为教育的产品是服务而不是学生,而购买这个服务的是家长,家长是学校的上帝。而消费者才是推动产品不断更新和质量提高的最强大的动力。所以,感谢家长,因为他们的选择,我们的工作才多一份安定,少一份危机;因为他们的选择,才为我校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

第四,要感谢我们的同事及生活在你周边的每一个人。

三、学会学习,学会读书教师是最需要读书的职业之一,教师要教好书就必须多读书。

魏书生初中毕业,却达到了融合贯通左右逢源的境界,培养他的是书籍;李镇西在被问及为什么有这样的成就时说:我就是比别人早读了一些书,多读了一些书;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读书,能够改变教师教育匮乏、苍白的状态,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妙语连珠,引经据典;读书,能改变教师的精神、气质和品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把阳光散布在别人心里;读书,能够使教师思考人生,改变孤独、麻木、灰色的人生状态,才能提升自己的人生层次,才能赋予课堂激情和智慧,才能赋予课堂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才能不用再谈“职业倦怠”。

四、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

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我们会着装整洁、得体、精神,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升国旗时我们会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因为孩子们也关注你的热爱和信仰。他们有了信仰,我们才好教育。我们一定不会在教室和学生集会场所吸烟,接打手机、喧哗,更不会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更会保持办公室整洁。因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维护,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是会跟我们学的。我们是能够尊重学生人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和孩子们的尊重是相互的。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习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五、锤炼业务说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学,也说明我们有精力去学;“教师”说明要传授知识,更说明我们需要有更精湛的传授技巧和更高超的教育艺术。

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对自己负责。作一个青年教师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我们经常在实践中学习,学习中老年教师中多数人对工作的发自内心的热情和丰富的业务经验;但又不满足于同他们的竞争——作为青年人有理由对业务的质量有更高的追求;业精于勤荒于嬉,我们会时刻警惕容易在自已身上滋生的颓废与懒散,永远没有满足之时,就因为我们还年轻,我们的教学还没有尽善尽美,我们需要更多的锤炼。我们会备好每节课,参与好集体备课。我们的从容和自信,反思和提高,都来源于这里。我们会互相多听课,青年教师杨恒奇说过:“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由人及已会很有收获。我们会关注孩子们的每一本作业,因为他是孩子们学习收获的晴雨表。我们会尝试着改变,让我们的教学方式逐渐让孩子们喜欢,让我们的教学成果更加丰硕。

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不由得想起一次课堂上,由于几个男学生的故意捣乱,我停止正在进行的课,对学生讲我的求学经历,希望能够感动他们,由于感情过于投入,边讲边流泪,事后觉得自己过于幼稚,竟然在学生面前流泪。读了吴非老师的这篇文章之后,想想:是啊!我们也是普通人,我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也需要有情感宣泄的时候,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当着学生的面流泪呢?

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常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所以,过去我们那种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就得有一桶水的观点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一桶水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而知识更新的又是如此之快,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我们迟早会被淘汰。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要学生面前的道路。

致教师读书心得4

暑假快要结束的时候收到校长精心送的这一本书。本书的书名翻开书本,细细品读,一个“致”字,让我有很贴心的感觉,似乎是一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读下去发现作者就是一位无私的长者,他畅谈了教学、学生、教育、成长以及学校工作的点点滴滴;分享了很多教师在教学上的苦恼,教师成长的烦恼,班级管理的困惑等等;记录了教育生涯中的温暖与感动,反思与领悟,激情与梦想!不断地传授给我们经验,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他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及学生的挂念,还有对我们这些后来者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为一个从教几十年的教育前辈,他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用信件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群孩子,有时候会缴尽脑汁,想方设法证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转变他的,可是在尝试了多次之后却常常有心急的感觉,于是焦躁、恼怒跟随而来。朱老师的在书中多次提到、渗透的“不要急”、“慢”或许做事的关键,潜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长带来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将收获每一个孩子都会开出一朵美丽的花。书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渗透着朱老师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们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这句话来自于《像抬眼一样升起的白旗》。“那旗帜不是蛊惑人心的红色,不是时髦的绿色,也不是空灵的蔚蓝,而是一尘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洁白的旗,正在像太阳一样缓缓升起。”当我读完这句话,似乎就沉浸在之中了,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负责,勇敢,坚强,自信,珍爱生命,纯真爱情……我们为师的,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的做好我们自己,用我们的人格影响我们的学生。你今天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明天就会开什么样的花,结什么样的果。读完这里面的信件,在融入心里的同时,我也被朱老师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动,他说,理想是必要的,乌托邦式必要的`。那么没有成功实现理想的是少了坚持!我们走上教育一线的道路,充满着理想和希望。我们需要做的,是坚守!他的经验为我们青年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导,他的故事是我们青年在成长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我憧憬这样的画面:“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同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书心得5

熟谙课堂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智慧。有人以为,教师不就是教好书,考好试吗?余映潮说,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有效、高效。在课堂学习中,有丰富的积累。在语言储存、能力培养、方法养成、情感熏陶、思维培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科学而切实的训练,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是啊,让学生会读课文,老师首先要会读,读出含义,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

现在的孩子往往喜欢那些《查理九世》等快餐书。在书店,如此之书总是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那里的书也最吸引孩子们,这样的书我们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我们如何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呢?余映潮说:教材研讨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读好教材,细读、精读、深读、活读、美读,在研读教材上达到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才能在教学中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我们才能如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书中有这样一例,以我读出了小说的味道为标题,写一段100字以内的文字,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这设计得是多么灵动啊,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魂。

坚持治学,谋求进步,是一种智慧。对教师来说,研究为了治学,研究能让我们做得更好,为了做得更好,我们应该有优秀的治学方法。

致教师读书心得6

孩子,天使的翅膀,我还你!

漫步在光阴里,伴我枕边的书换了一本又一本。近期,我枕边的书是《致教师》。

工作了,新踏入岗位时的新鲜感已慢慢淡去,扑面而来的一些教育困惑让我绞尽脑汁,如何保持教育热情?作为语文老师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怎样挖掘后进生的潜能……太多困惑我的问题,竟然在《致教师》中找到了答案。

《致教师》这本书,内容以书信的形式呈现,解答了老师们在教育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与困惑,读这本书,就如和作者朱永新面对面对话,娓娓到来,言有尽而意无穷,令我深思,也令我忍不住将书中的理论付诸实践。

作为一线老师的我,面对班上性格各异、智力不同的孩子时,难免会厚此薄彼。朱老师在《致教师》一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是天使”。他解释道:我们之所以会对孩子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但孩子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成长的,教师的职责,是要让学校成为每个孩子的乐园,因为每个孩子都是天使。

每个孩子真的都是天使吗?是我把天使的翅膀折断了,他们不能飞翔了吗?所以,我决定还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

我们班上有个小男生,患有先天性癫痫,每天靠药物控制病情,在学校里的前两节课,他都是在睡觉中度过的。从一年级起,家长和老师都没对他的学习有太高的要求,所以到现在三年级,我接班后发现他的拼音都没学好。他也是上天派给我的天使吗?但我决定尝试改变。

于是,每次课间,我都留在教室里,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为他补习汉语拼音,每天坚持。他的家长文化水平不高,我怕他在家没法复习,于是给他买了一套“拼音有声挂图”,让家长在家根据挂图配合辅导。现在,他不仅会读拼音了,而且一年级下册的生字也能在本上工工整整地书写出来了。一次早读,他悄悄塞给我一张纸,我展开一看,是一张画《我最喜欢的孙老师》,惟妙惟肖。从那以后,只要有绘画比赛,我必推荐他参加,结果不负众望,他屡屡获奖。这个案例让我充分体会到教师一旦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信,挖掘他的`潜能,学生就会带给老师意想不到的奇迹,显示出天使的真面目。

新教育实验的五大理念其中之一就是“无限相信师生的潜力”,这就是告诉我们,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我们没有发现的潜在力量,无论他是迟钝的还是智睿的,无论他是健全的还是残疾的,他们都是上天派来的使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这与朱老师的教育理论不谋而合,协助无力的孩子挖掘潜力,协助迷失的孩子发现自我,正是教育的价值所在,也是教师的意义所在。

朱老师说:“教育要关注一切的人,要关注教师,帮助校长,帮助家长,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去发展,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我们作为教师常常会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他们的成绩有优有劣,性格有好有坏,家境有高有低,但他们都是“借”学校这块地方来成长的。我们不能因为家庭造成的千差万别作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而是要发现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书写自己的精彩。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用爱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位学生,特别是曾被我们忽略的。

《致教师》整本书是朱老师对我们一线教师的关心,它给了我们做教师的理由,借给了我们一双做教师的慧眼,也教会了我们如何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更是以朱老师为首的新教育人的教育宣言: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一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带着使命,带着爱,新教育人正在向没被污染的远方重新出发。

读了《致教师》一书,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一次深刻而重大的洗礼。这本书不仅让我明白: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只是有的翅膀折了,需要老师来还他们一对飞翔的翅膀。作为新教育人的我,心情更是渐渐沉重,因为我渐渐心怀一种为重建心灵凤凰涅槃的使命。

致教师读书心得7

读朱老师《致教师》一书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页一页的生命发现——于事实中发现价值,于日常里发现永恒,于现象中发现本质,于局部里看见整体。见真实,见真诚,见理性,见理想;见证深度,也见证温度。我觉得这是一本基于教师“问题之困“,更是平等对话的智者之声“。

书中每一个问题像是一个火种,照亮我们这些教师生命里的昏暗与现实。如今互联网信息与现代化科技水日新月异,然而书信却是一种传统而又亲近的交流方式,全书以纸面的书信交流,特别能传递出一份优雅、舒缓而亲密的古典情怀,一种细雨敲窗的温和与浪漫。先生惯有的诗意与理性,亲切与深刻,与“信“的语境契合到一起,构成迷人的质感与温情。

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也是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值得我们教师去研究,去实践的。朱老师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是时代的召唤我们这些身处一线的老师们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

一、新教育思想给我的触动

朱老师认为,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他的新教育思想,引人深思,令人深受启发。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孩子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新教育实验提出“教育幸福“,应该是针对现在的一些教育的不良现象和一些“畸形“的教育提出的。

二、感受以幸福成全生命真谛

朱老师《致教师》书里的每个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那么,“幸福“在哪里呢?朱先生说,它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因为创造、服务、研究与分享的教育“幸福“,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在朱老师看来,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在他眼里,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大音希声是行动的回响“;“创造的起点是问号“,“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空气穿过针孔时,比穿过山谷更有快感。

三、懂得以现实求证未来

于时间的波峰浪谷里,总看得见历史的背影,听得到现实的歌吟,映得出未来的表情。《致教师》的最后一辑文字,不是答问,胜似答问。读之,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那是自20xx年起,每一年度的辞旧迎新之时,永新先生深夜或凌晨写给全国新教育同仁的年度献辞。

我们知道,自20xx以来,“朱永新“的名字就与其倡导、推动的新教育实验“成为生命的共同体。十多年来,新教育由一个学者的热切理想或书斋念想,化作春天的种子,迅速撒播到大江南北的两千多所实验学校,数以千万计的学生心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亦如朱先生发出的一个简单信号,就汇聚了无数理想主义的能量,亦集合起无数生动而深刻的民间智慧。

或许,在永新先生眼里,岁末年初最是年岁的刻度,是现在与未来的节点。而在他心里,教师的终极意义在于“以现实求证未来“。读他关于新教育的年度文字,我们无法忽略那漫天飘着祝福的跨年语境,更无法忽略的是,新教育实验于神州大地间得到的热切呼应。新教育所构建的晨诵、午读、暮省“的教育生活节奏,正在柔软地植入了千百万师生的内心。

教育是一切的果“,也是一切的因“。对一个教师来说,痛恨积弊的方式是行动,是将让自己置身于“涨潮的海上“,相信“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相信每朵乌云背后都有阳光。唯有建设,唯有行动,才能“带着使命,带着爱“,“向没有污染的地方,重新出发“。最后让我们就像新教育说的那样,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教育永远没有最好,教育只有在永无止境的探索中建构自我,在永不停步的发展中壮大自我,教育永远是一个美丽的梦,是我们每个教育人拥有的梦,我将与新教育这艘航船同行,共同追寻教育之梦,让我们这些龙湖的老师和龙湖的学子们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而努力吧!

致教师读书心得8

理念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等,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层次的需要,如爱他人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等等。新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和谐的成长”,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整合的智慧,高尚的德性,丰富的情感。

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他生命的价值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幸福”与“完整”,成为新教育最为饱满的两枚理想种子。因为它们的存在,教师挣脱一切“标签”“脸谱”与“定型”,悄然还原成真实的生命,真实的“人”,以幸福成全生命的“人”。

如何做一个幸福教育的人呢?

1、要对教育生涯充满理想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动态的追求,反映了人的当下的一种心态。而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就是:心中有盼头,手中有事做,身边有亲友,家中有积蓄。如果仅仅把教师当做一种职业,那么在当下,它可能未必是一种让人感到轻松愉悦幸福的职业。

如果没有理想,任何一种职业都会是无趣的,更何况是教育。教育不能没有理想,有理想的教育注定精彩纷呈。教师职业毕竟比其他职业有更多憧憬,因为我们的工作对象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也许我们的工作不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有诗意,但是当我们想到,我们的工作会在不久的将来起作用,就能使我们感到美和幸福。看到那些参天大树时,常常想到曾经它们和所有的树都一样,曾经都是株幼苗,在经历了百年、千年后,依然挺立于世,让所有人都能接受它的庇荫,让所有人敬仰它的活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同每一位诗人那样,都是因为有梦有理想,有梦有理想的教师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

“当生活没有梦时,生命的意义也就完结了,教育也就没有了意义。”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教师的忙与苦是勿庸置疑。教师的工作涉及教材分析、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还有教育活动中的突发事故太多,问题学生层出不穷。只有当你理解了记忆的方法与过程,才不会为学生背不出科文而生气了,你也就不苦了;当你理解人的能力差异和发展差异,理解了所谓“差生”的形成过程时,就不会为“差生”的存在而生气了,你也就不累了;当你理解了少儿多动症时,就不会把学生的动当作对上课的反抗,也不会简单地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产生否定,你也就幸福并快乐着。恨铁不成钢,这个恨是不理性的爱,因为教师没有掌握铁如何成钢的规律;从专家型教师身上可以看到,他们面对教育教学事故时,是那么的自信与从容,是那么的驾轻就熟。这是因为他们见多了,把握了规律,从而让事故变成了故事。

2、要有自己的特性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不断的给自己提出追求目标,同时又要有激情,要善于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今天的教师应该有自己独特教学个性。那就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思路和主张。老师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个性和业务方面的独到优势,在夯实自己教学能力的基础的同时,培养出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学生个性,要求老师对于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并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在学校环境和个人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当今教育,教师最缺少的.就是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导致培养出的孩子千人一面,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特气质。教学个性本身就意味着创造力。

3、要对学生一视同仁

人与人之间的智力、才能、学习成绩、性格特点、家庭经济情况等等存在着客观差别,但每个人的尊严和权利都是绝对相等的。作为老师要有一颗平等之心,对学生必须“一视同仁”,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一个老师通常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学生性格有好有坏,成绩有优有劣,能够关注每一个学生,并爱护每个学生,是这一类老师所具备的能力。把学生当学生看,把人当人看,不惟成绩论素质,不惟喜好论好恶,不惟家境论高低。有人说,关注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做到关注成绩最差的学生。我想补充一句,关注每一个学生,也要做到关注你最讨厌的学生。

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这让我想起了“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这些资质平平却被实验者认为是“未来的花朵”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也会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等。当这些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更加努力地学习。长此以往,不仅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近了,学生对自己的期望和对老师的感激与回报也会逐步提高。

教师,不是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也不是单靠体力就能完成的工作,作为教师,朱老师在第二辑阅读提示中说“仅有爱是不够的,或者说,真正的爱里,一定包含着智慧。”我个人也觉得,新时代下的教师,不光要给孩子“一碗红烧肉”,而且要赋予受教育者以知识。我们必须关注,总结,分享。特别地,要关注自己,总结自己,分享自己。

书中写信的15位教师,在纷扰的都市或者乡村里为自己未来拼搏,他们的问题可以折射出教师的工作和无尽的辛劳和烦忧形影相伴:疲于上课、工资不高、压力山大、生活单调、闲暇稀少、困扰重重、前途渺茫......可以想象,很多一线老师的工作强颜欢笑,说教师是一个值得向往的工作显然过于梦幻。而朱永新老师从来不回避问题,一对一帮老师们排忧解难。他的文字似乎告诉我们:生活的天平其实不需要那么多砝码,要维系心灵的平衡,沿着最初的梦想勇敢地走下去。

面对“教育科研”不自信的老师时,朱永新老师明确表态,教育科研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原因很简单,我们才是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人。他认为,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学研究往往是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的,这是与学者做科研最大的区别。追求卓越,渴望优秀,走向成熟,创造性地工作,教育科研是必由之路。朱永新老师用了一个比喻:教育科研,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不仅在水里学,也要在岸上学。

书中还提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故事:“从29岁开始,一直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他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一生中写了40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被誉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育科学研究,他也认为教育科研是教师摆脱“机械化生活”的必经之路。我们的工作与未成年的孩子息息相关,我们必须要潜下心来研究他们。“今天的孩子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起决定作用的是他的童年如何度过,由谁携手带路,周围世界的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他全面、丰富、深刻、独特的教育思想与他持续35年关注和研究教育、研究儿童一脉相连。朱永新老师说,做任何事情,只要用心坚持,即使成就不了伟大的人物,至少也可以成为精致的专家。他呼吁一线教师,扎根在教室之中,扎根在教育的田野养分里,扎根在经典书籍的灌溉中,坚持阅读与写作,一定能够成为科研型教师。另一方面,朱永新老师非常细致地介绍了一线教师如何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出发提出问题,如何写论文,如何做课题研究。他认为,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或者出版著作,而是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教师是什么?教育学上已有答案,不过仍然有很多人还在探究。毫无疑问,教师是份生存的职业,平凡中彰显伟大,普通中蕴藏幸福。

教师的伟大,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大”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大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大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朱永新老师的信中还提到,做好老师应该具备的四种能力:口才;风格;创新;提问。

在我看来,一个不善于口头表达的教师,其背后是思想性格的缺陷。好口才绝对能够训练出来。朱永新老师坦言自己当学生时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结巴”、“不善言谈”,后来因为读到一本传记,通过训练,慢慢地会说了,而且自信了。有人说老师就是用“嘴巴吃饭”,这个观点一点不为过。做一名好老师,要“巧舌如簧”、“能说会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同时,好的口才要伴随好的思想,没有思想的说话内容是不能够感动人的。另外,好的口才必定伴随行动。真实做出来的事情,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比任何语言都更能打动人。

其次,风格的形成取决于卓绝的努力和艰苦的探索。也就是说,风格不是模仿来的,而是自我更新、博采众长、用其所长、不断摸索、不断试错中凝练出来的独特的优势。风格并非一朝一夕,它会在某个时候给你带来一片黑暗,再从黑暗里去甄别优劣。如果半途而废,便永远不知道默默等待的下一秒带给我们的精彩,执着等待的人,“风格”总会为他升起一轮照亮他的红日。朱永新老师说,追求风格要沉下心来修炼,当修炼到家了,自然会“蓦然回首,风格自在灯火阑珊处”。

第三,创新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朱永新老师在回信中,言辞恳切,他建议广大教师记教育日记,写教育叙事,研究教育个案,因为这些因素是创新的前提。人不能使自己伟大,但一定会使自己崇高。“创新,就是做最好的自己”

致教师读书心得9

读了《致青年教师》,从此爱不释手。读文如读人,我从书中明白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也 从吴非老师的行为中学到了很多。从吴非老师身上我学会了:用心和爱。

吴非老师的用心体现在教育教学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如何与学生谈话,如何提问,如何说学生听得懂的话……,不要小看这些看似不重要的环节,在这些细节中可以看出老师的知识素养、人格涵养、专业技能、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等等。吴非老师时时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课带讲稿,他说:“宁可让学生认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们认为我不认真。”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是多么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学习呀!

“用心”还体现在工作上的认真。反思我的教学,如果学生说“没问题”了,那我就会很愉悦地放下心来,以为自己的教学实施很顺利。可是我读吴非老师的《“没有问题”也是大问题》一文,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方面看问题,当一种教学形式被固化后,学生的思维方法便很难得到有效发展,孩子就失去了创造意识和辩析能力。基础教育阶段,到底要培养孩子的的什么能力?仅仅是学会解题和应付考试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从《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一文中,我看到了一个老师工作上的细致、用心,他给了每一个学生不同一般的鼓励,满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进步的渴望和喜悦。

一个老师事事认真,用心,为的是尽量不给自己的教学蒙上暇疵,处处留心细节为的是不给每一个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正因为“用心”,老师的“爱”才得以体现。

“爱”体现着尊重。“我可以读你的作文吗”、“你已经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吴非老师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对学生的尊重。不可否认,每一个老师心里都装着自己的`学生,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你对他的好呢?读了书中的若干文章后,我体会到,用什么才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学生,你的爱才能得以体现。

“爱”蕴含着包容、信任。《做一个让孩子信任的人》、《教师的心中要有阳光》《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等篇章,让我不忍释手。

“爱”是责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只教会孩子相应的知识,还要循序渐进地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生活的常识;培养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在这种目标提升的过程中,本着为孩子终身学习着想,需要老师付出极大的耐心和责任心。

合上书卷,我不禁沉浸在书的后封处作者所描绘的教育图景里: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读给妈妈听……

让我们期待着那一天,用我们的行动和理想。让我们教着、学着、思考着、努力着,和吴非老师一样。

致教师读书心得10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看来,没有哪个地方比校园更纯净,没有哪个职业比教师更光辉。可是这篇文章把我的心理防线击溃了,原来有那么多的东西是我在教育界中不想看到的。同时我也很恐惧,害怕有一天,我的关注点不再是孩子,不再是我的教育梦,而是一些虚的东西。

“你为什么不快乐”这句话我一直在问自己,我也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文章很直接表达了“很多人为什么总是不快乐?不就是很有些想得到的没得到吗?”是啊,当个人的欲望太强的时候,他就迷失了,忘记了根本,就像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本来的目的是为了我们的教育理想,出于爱孩子的心理,可是如果关注点变成了一些所谓的荣誉,想在名利场中成为焦点,那他就不快乐了,心得体会《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有个成语说的很好,叫“欲壑难填”,一山更比一山高,总会有人比你富有、出名。放平心态的时候,做回本真的我,多问问我们自己投入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那样我们才能开心起来。

就像现在的我,是我最喜欢自己的'时候,在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在思索,学生接受我的教育方式吗?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呢?那几个顽皮的孩子,怎么教育他们呢……这些问题我每天都在思考,只要能有一点点改进,我就会欣喜不已。

文章的倒数第二段,读了,感触颇多。“一位教师的思想在关注什么,势必会影响他的学生。就如上面说到的这几位教师,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如果传给学生,实在不是什么好事情。”小学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模仿力更强,耳濡目染,你的一言一行,你的价值观将会被印刻在他们身上。

孩子,还是孩子,请把关注点放在小朋友的健康成长上吧,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吧。

致教师读书心得11

教学之余,我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收获很多,在此,我将把我的点滴感悟与同仁们共享。

朱教授是一个扎根于实践的教育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个有主动行动的抱负主义者。十几年前,他就在思考什么是抱负的教育?然后他就做出了“新教育”,并且如今还在路上。“新教育”旨在提倡广大师生过一种美好完好的教育生活。让学生脱离单一评价机制下学习苦痛、生活失败的状况,让教师摆脱严峻刻板的形象,让一切回来“正常”,由于成长本应是人的本能,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新教育”在全国各地已有200多万参与者,以后还会有更多。

他们信任,抱负的学生宠爱生活、主动进取、自信自强、擅长和人相处、有丰富的想象力、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他们认为,抱负的教师布满激情和诗意、布满爱心、受学生敬重、追求卓越、勤于学习、关注人类命运、坚韧刚毅。而抱负的教育,就是去挂念人成为他自己。

《致教师》这本书的内容有46封来往书信构成,每篇文章开头呈现一个现实中一线教师的困惑,后面是朱教授细致完好的回答。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朱教授的“答教师问”。但在本书中我们不会看到空中楼阁般的、来自所谓权威的、冰冷的方法论,而是一个认真、有抱负的教育者的人生才智。它们不但有针对性地解决了那些老师们的具体问题,更在广泛意义上提出了具有适用性的方法。这本书从修正“教师”的定义出发,先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教师,然后通过解决一线教师的困惑,从职业生涯、专业进展、教育生活等几个方面告知我们如何去做一个好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过一种美好完好的教育生活。

我就我所感兴趣的问题略举一二,与同仁们进行共享。

1、美好感从何而来?

以前有一个关于教师的段子广为流传:满腔热血把师学会,当了教师吃苦受罪。急难险重必需到位,教师育人终日疲乏。学生告状回回都对,工资不高还要交税。从早到晚比牛还累,一日三餐时间不对。一时一刻不敢离位,下班不休还要开会。迎接检查让人崩溃,天天学习不懂社会。以上内容虽然有些夸张,但确定程度上的确反映了教师这份工作的另一面,即与抱负相对的枯燥甚至是绝望。

在本书中,就有一个教师由于感到抱负与现实的落差,向朱教授提出他的疑问:做教师的美好感到底从何而来?

朱教授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给我们分析了什么是美好。

对于“美好”,很多名人都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比方左拉说:“每一个人可能的最大美好是在全体人所实现的最大美好之中。”拉美特利说:“有争辩的'兴味的人是美好的!能够通过争辩使自己精神摆脱妄念并使自己摆脱虚荣心的人更加美好。”别林斯基说得更彻底:“美好,假如它只是属于我,成千上万当中的一个人的财产,那就快从我这儿滚开吧!”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美好”的基本特征——创造、服务、争辩及共享。而教育,恰恰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本身应当能是一个让人美好的事业。

人的美好或许有三个重要来源: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人与自己的关系。从时间看,工作占据一个人一生中最奇特的一段光阴。从结果看,工作最终呈现一个人一生创造出的价值。因此,从实现自我的角度看待工作,不断调和上述三种关系,收获内心的清静,这就是美好。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的工作是平凡而琐碎的,不仅辛苦,而且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这种高度的责任感不只是尽职尽责地完成每天的任务,而是要把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在每天单调而重复的工作中,怎样收获到美好呢?我们必需具有科研的心态和精神,一旦有了争辩的心态,我们才能带着争辩的目光去看待身边所发生的一切,那么,每一天都是有区分而有意义的。一边工作,一边争辩,我们就能一边收获,一边伴随着学生的成长而成长,然后,我们的内心才能充盈,美好感便由此而生。

2、如何做科研型的老师?

一说到科研,很多老师总会认为那是一件特殊神圣、神秘、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或者是感到没有时间,不知从何下手。但其实,朱永新教授说教育科学争辩远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冗杂。反而,一线教师由于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活,所以拥有大量的一线实践阅历,更应当成为教育科学争辩的主力军。

在书中,朱教授主要把教师教育科研的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扎根于教育实践,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学院式或学者型”的科研训练,学会精确地处理资料,超越实践、超越时空的局限,站在更高的层次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找到要解决的问题,找到需要的材料,找到可行的方法,奏响了这三部曲,也就吹响了教育科研的冲锋号。

致教师读书心得12

“平凡而美丽着”,国庆期间,我翻阅了《致青年教师》,其中一篇《充溢着温情的小事》让我再次想起了这句话。文章中描述的学生那些小事是多么平凡,确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美好,让我情不自禁想起我们的学生,也特想说说我们学生那些事儿。

一年一次的运动会快到来之际某个晚自修,我班的班长来到坐班老师边上,问:“老师,您能借我几分钟吗?”老师回答说:“当然可以!”班长说:“老师,我想和班上同学说说运动会事情,您能回避一下吗?”老师笑了笑,出了教室。随后,班长就公布了班级事宜,非常具体安排哪些同学搬桌子到运动场地,哪些同学买食品物品,哪些同学维持运动场地卫生,哪些同学要负责接应拉拉队工作以及接应运动员……万事俱细,安排井井有条,还在外面的坐班老师听了,好生佩服呀。之后,坐班老跟我聊这样事问是否我安排的,我摇头不语,但心中感到无比高兴有这样的一个心中特有班级的学生。记得有一次,我在课间看到一个男生蹲在水桶旁边,一手拿着抹布,一手拿着拆下的风扇罩子,一根一根地仔仔细细擦过去。过了两节课,我去发作业,看到另一个男生提了一桶水回来,而原来擦风扇的那个男生还是蹲在继续擦班级其他的风扇,我忍不住夸了一句,你真勤快,只见这男生笑着憨憨回答说没什么,没什么,小事情。每一天都有某个他,她或者他们为班级做着这样那样的事,这跟老师分配的任务,班级的奖赏都没任何关系,只是他们发自内心去爱护自己的班级,我们的学生真美!

下课时,走在教学楼的楼梯,有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并不强壮学生背着或者搀着另外一个把他还大个脚受伤的同学走,从一楼一直背到或者搀到四楼,问他要不要帮助,他会说没有关系慢慢来。其实,教学楼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已,还有宿舍楼,教学楼到宿舍楼的一段路。班级也有这样的例子,我会觉得背着同学爬梯的学生太辛苦,安排其他同学帮他替换,这个学生就马上说,“老师,小CASE,不需要这么多人的呢”,边上的同学也马上应和,“老师你放心,有我们呢。”晚自修结束,走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们会看到有些学生像个老师一样帮助其他同学解答难题。记得有一年英语会考在即,一般来说理科班的男生的英语会考问题比较大,老师建议搭对子辅导,班级中成绩比较好的女生自愿在晚自修后帮助那部分男生,这样的对子这个班级有十对之多,每天有一个女生主负责复习内容,其他女生负责检测。难能可贵的是,他们一直坚持着,直到会考的前一天。这样的互助在每一届都会看到,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并用实际行动去帮助自己的同学,真美!

有一天,我正在楼梯往上走,一个学生“嗖”的一声从我身边而过,箭一般的速度冲下楼梯口。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跟谁他的身影往前看,着只见他赶紧上前帮还在一楼慢慢行走的有着身孕的物理老师拿书,器材。原来这个他在楼上就看到老师从办公室出来,他跑的如此快就是为了让老师少累一点。也许你会觉得这是对待特殊人群,其实不然。每当我们端着电脑、书或者作业本走进教室之前,总有学生看到之后,会马上伸手帮你端。每当下楼梯的时候,我们学生看到穿着高跟鞋的女老师,都会善意的提醒老师当心一些。每当下雨天的时候,我们站在学校的中厅等着雨小点时,总会有经过学生的对你说,“老师,我帮你撑一程。”你回头看的时候,有些学生未必是你认识的。每当查寝完毕的时候,我的学生对我说过最多的话就是“老师,您也累了,赶紧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每当毕业的时候快上大学之前,我们很多的毕业学生都会来到学校的办公室串串,看看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老师以及毫不吝啬表达自己的感恩之心,真美!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借我借我一双慧眼,让我们发现更多的关于学生的那些美丽的事儿。

致教师读书心得13

我读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之前,我的教学、我的斗志、我的耐心、我的热情似乎像蜡烛一样,“成灰”凐灭了。找不到职业的幸福感,也找不到前进的力量,直到遇见朱永新先生《致教师》书后。我开始踏上给我一个做教师的书旅。

回顾自己工作后的读书经历,除了一些不得不读的教学参考书外,自己好像没有认真地,系统地读过一本教育类专著。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仅自己要读书,我们还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去读适合他的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虽然不愿意被动地被人抬上高高的,却清贫无助的神坛,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我们的.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们是塑造灵魂的人,是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最多、最大的人。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有着比一般人更强烈的自尊心和荣誉感,我们更渴望被承认,被理解。所以我们尊重自己,就是要用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已,用正确的、积极的思想、观念去影响学生,同样是我们的专业责任。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当好学生的领路人,真正用心对待自己的每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沟通,感受着当中的乐趣,体验做教育的幸福,去发现教师在教师生活中的美丽。《致教师》的探索没有结束,只是开始,我们正在路上想要遇见的自己。

致教师读书心得14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读后受益匪浅。书中通过一个个典型的案例,用其平实的语言引领我们感悟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边读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却不由怵然。很多地方,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提高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本职工作,对于自己的教师职业还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都折射着吴先生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一、做个有胸襟的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做个有胸襟的老师中》一章中,他呼吁我们要心胸开阔,学生才能面朝大海、仰望星空。教师的胸怀就是学生的路,狭窄了,学生成长的道路就黯淡无光;宽阔了,学生成长的路上才有阳光,走得更远更宽。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应是学识渊博、幽默风趣、风度儒雅。而要做到雅则必须胸怀大度,有容人之量。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而育人更是首要之务,教师的言谈举止、行为仪表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一生。做一个有胸襟的教师,还要心中装着学生的心。书中作者并没有一遍遍的提醒你要尊重学生。但在他的叙述中,经常会听出尊重学生的细节,听听他的故事吧:“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多让孩子说说话”“把不及格学生的分数批在文末,对学生的发言绞尽脑汁寻找发言中的合理部分”。每一个故事中,他总是那位温和又慈爱的教师,呵护学生慢慢成长。

二、修炼自身的人文素养

书中还让我难忘的是注重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俗话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一名优秀的教师必定是一名师德高尚的老师,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积淀,性格开朗,乐观向上,感情丰富,多才多艺。对于涉世未深,求知若渴的青少年学生,这样的教师是榜样,更是学生羡慕、学习、效仿、超越的对象。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消沉,因为教师面对生活的态度可以给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死气沉沉,因为教师的幽默风趣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带来轻松活跃的气氛;在这样的教师面前,学生不会是别无长物,因为教师的多才多艺会引发学生对才艺的爱好与获取。

用不着给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多的'定义解释,我们只要回顾一下我们自己上学时的经历,是什么样的老师能够长远地驻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必定是那些才情并茂,学识渊博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一定是善良的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的人,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优异的成绩,更要用心灌溉引导他们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因为善良比聪明更重要!聪明是一种天赋,而善良是一种选择。天赋得来很容易——毕竟它们与生俱来,而选择则颇为不易。

三、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

在阅读中我记住了这样的句子:“我们中国人经常宣传每一种职业的辛苦,诸般不易,而往往忽略了职业在‘进乎技矣’的境界中的幸福和乐趣。”先生所说正像《不抱怨的世界》里所提到的,我们习惯只重视我们的伤口而喊痛,却很少提醒幸福。这是我们身边一种普遍现象、一个虽普遍却被所有人视而不见的大问题。所以,吴非先生才提出,要把逢会必谈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实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也要办对民族未来负责的教育,还要办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的教育”。“对教师职业生命负责”这是提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之后作为学校弱势群体的教师们一声鲁迅式的呐喊:既想唤醒教育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教师自身职业发展的关注,又想呼唤“被驱赶着”的终究未脱离奴性的教师自觉地进德修业、追求职业幸福。

四、尝试多元化评价

书中还提出“作业评价未必要用同一标准”,作者指出:“面对一个班几十多个思维性格不同、发展速度有差异的学生,‘端得平’的‘标准’能测定出差距,而未必能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什么有效的帮助。”看到这里时,我不禁开始反思自己的课堂,我们在地理课中是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呢?地理课堂注重的应该是学生的发展,所以不能沿用应试教育的评价方式,应该采用多元化评价。应试教育下,教师注重用分数对学生评价,注重对学生进行排名,关注表现突出的学生,这些都是“目中无人”的表现,是精英教育选拔性的结果。素质教育下我们教师要关注的是每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公民,教育的首要前提就是将每个学生当作“人”来教育,努力贯彻“以人为本”原则。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课堂只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注重看到学生纵向的发展和进步,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他的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读完《致青年教师》我强烈地意识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学习者、实践者和写作者,还应是一个能在工作中发现幸福、追逐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致教师读书心得15

教师的伟,人们往往归结为:奉献和牺牲。我们都渴望自己变得“伟”起来,都希望被肯定,被赞赏。但我们的内心却非常抵触一味地奉献和牺牲,因为我们不是神仙,我们生活在真实的土地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精神领域,我们有寻找幸福的权利。

教育归根结底是人和人之间发生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直接给学生的生命带来不同。教师的生命价值、人生意义在于,我们不仅仅把教师当做谋生的职业,还用自己的生命去影响着别人的生命。在从教生活中,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了不起的好老师符号,赋予自己一个自由心灵的躯体,勇敢、胆地带着智慧去面对困难和挑战。简言之,教师的幸福感首先来自于信仰。

《曼德拉传》塑造了一个人类共同的英雄曼德拉。朱永新老师说:“曼德拉就是一本教科书,就是一位好老师。”受过27年的牢狱之灾,历尽磨难成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然在狱中。”这样强的心灵的形成离不开苦难和痛苦中的挣扎,更离开不了对生命执着的爱。

爱,不论在何时总比恨来得更加自然。教师这个职业的底色依旧是她。有了爱,教师才能有能力欣赏这条道路上的沿途风景,才能攀登更多的山峰,才能拥有强有力的`武器去改变世界。有了爱的信仰,才可能不徘徊,不犹豫,不后悔,才可能真正拥有梦想。

爱是一种信仰,把教师带到幸福的身旁。

我们继续探寻,以教师的现实生活为基。我们看到一部分教师:生活太平淡,没有刺激;生活太机械,没有情调;生活太繁杂,没有成就感。昨天这个孩子逃学了,今天这个孩子打架了;昨天省厅领导来检查,今天市区领导来检查。我们在担惊受怕、嗦累赘、手忙脚乱中渐渐地对教师工作失去了信心。我们继续探寻,我们也看到另外一部分教师:生活美好,精彩纷呈,富有生命,乐此不疲,魅力无限,乐商十足。原来,他们把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和瓶颈当做获取巨快乐的垫石,他们努力地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把教师当做事业来做,全身心投入。他们一直相信:穿越艰辛,自然收获美丽。

《致教师》读书心得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的新作《致教师》为大家推荐。教育生活中,各类繁琐的问题究竟有没有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致教师》读书心得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书心得一: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

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

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

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师应该一视同仁。

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

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

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

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

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书心得二:

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对我们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积累、提高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世界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抉择,但不需要为压力过重而苦恼,更不需要为了失败而哭泣,也不要让事情来主宰我们,而是要用积极的态度来主导、推动事情往更好的方向进展。

作为教师:

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对此我的理解就是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机会,形式不同,成功的意义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实现理想,并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标准并不是单一的,社会给每个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将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限,无论是令人瞩目还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当然,在现实社会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我们的理想和现实永远存在着差距。而许多事情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我们所能做到的就是改变心态,调节情绪,改变思考方式,不断超越自己,努力让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烧,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工作经常陷入一种疲劳的状态,经常会被学生的问题搞得自己觉得很累,我知道这不应该是年轻老师应有的心态,但是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开始经常抱怨这,抱怨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刚参加工作时的热情减少了,这种心情影响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师的影响,“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

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可是,每天出现的让人头疼的事情,让人头疼的学生,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

我经常想: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自己,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为什么我当初就没想到呢,想想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难免会与人产生摩擦,如果我们只盯着别人的错误,那么只能让矛盾越来越激化,但是我们如果想别人的优点,就会使我们很快的冰释前嫌,问什么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学生与老师的身上就这么不可调和呢?其实还是缘于“爱”,如果我们给学生多点,再多点的爱,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责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们像成年人那么懂事,师生关系会不会更和谐一点呢?在众多的压力与竞争下,要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论遇上什么困难都不要气馁,积极心态战胜一切困难,一样可以做到优秀。

事实证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个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优秀。我们更不必为自己赶不上别人而太过自责,也不必因为境遇不好而太过感伤,怨天忧人。我们所需要做的,是追随自己心灵的选择,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们就会变成一个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致教师》读书心得三:

朱永新先生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言人,其教育思想引人深思,这在《致教师》一书中有明显的展现:前言中有一首诗:“……教师,不是春蚕,教师的固步自封才会作茧自缚,心灵的成长来自每个季节……”“我是教师,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让我甚是喜欢,因为它道出了我的心声,与我心有戚戚焉。

朱永新曾指出:新教育的目标追求就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认识态度,才能真正地做到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我们认为参加我们实验的所有的学校的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有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有一种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要成功,每个学生都要找到成功的感觉,相当部分的老师和学生都能够成材,最后有大的成就。每个老师都要成长,相当多的人能够成功,有一部分人能够成材,成就。所有实验的人都要感觉到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在成长着,成长并快乐着。这是我们追求的一种境界。

而我们该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致教师》一书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均由一个一个具体的问题开启,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那些提问者,有的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有的是遭遇职业倦怠的老教师;有的奔波于城市,有的坚守于乡村;有的教语文,有的教数学……每一个提问者,都意味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生命叙事。因为他们的存在,《致教师》中的“教师”不再是空泛的职业人群,而是一个一个鲜活的“人”。里面的问题与话题,哪一个都逃不出教育与生活的庸常。就像擦亮星星上的灰尘一样,朱先生以他的文字不断擦亮“教师”二字。

全书共分四辑,即“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借我一双好老师的慧眼”“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生命的传奇”“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前三辑共收录先生与一线教师对话的46封问答式书信,最后一辑收录自XX年以来先生为寄语新教育同仁的5篇致辞。他用朴素却不乏生形象的语言回答一线普通老师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如何学会思考?”“如何进行专业阅读?”“如何应对自己不如学生的困境?”“如何保持教育热情?”“如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如何尽快成长为名师?”“如何在压力下坚守?”“如何对学生一视同仁?”“如何让自己越来越坚定?”

总的来说,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出了以下几点:

最近的空余时间,都是在读《致教师》这本书,书名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工作、生活中的困惑,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针对性的加以剖析、深究。书中教师的问题、疑惑、故事等都是我们教师身边所遇到的,所思考的,所疑惑的,所发生的,读了之后,收获很大。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句话:“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与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的成为自己。”“如果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那么教师最需要关注的,恰恰是那些缺乏关注、不惹人怜爱的孩子。”

作为老师的我们,遇见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聪明漂亮,乖巧懂事的,往往是我们最喜欢的;成绩不好或纪律不好、特别是品行不好的那些问题学生,往往是让人喜欢不起来。其实,这些孩子的背后有着无数的潜能和优点,如果我们整天看到的全是他们的缺点,永远是无休止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糟糕;如果换个角度,细细观察,却能发现再后进的学生也有他自身的优点,假如能够把优点加以放大,给予他们自信,给予他们希望,定能让他们收获一个更美丽的童年。

班里的小铭,纪律不好,让人头疼,却发现他热爱劳动,每次有值日生生病,他总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帮他扫。”于是,顺理成章的,他成了班里的生活小老师,负责发放筷子等,当上班干部的他,果然不一样了,还经常提醒别人要遵守纪律。另一个小承,成绩不好,纪律不好,但他生活自理能力强,还非常懂礼貌,每天都是自己上学和回家,每次看到他脖子里挂着的钥匙,批评的话会变成关心的话,慢慢的,学生和我关系好了,就不会在课堂上捣乱了。班里还有一个小景,一年级时成绩很差,作业不写、上课讲话,每节课都搅坏我的好心情,然而有天数学课上,黑板擦不见了,全班孩子都帮着寻找,突然,这个学生冲上讲台,趴在地上,全然不顾满地灰尘,从角橱底下取出黑板擦交给我,短短几秒时间,孩子善良质朴的天性打动了我,从那以后,我让他每天数学课前帮我开投影机,他对这个从未有过的“待遇”也很吃惊,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之后的数学课上,各方面的表现开始一点点进步,每一个进步都会给他鼓励,现在看看,似乎这孩子还挺可爱。学生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们需要老师平等的对待。尤其是缺乏自信和关爱的孩子,老师的鼓励,能让他感受不一样的温暖。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班里的每个学生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你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还你一个精彩;你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为你创造无数辉煌。作为教师,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别之处,一旦孩子发现了自己,找到了自我,他就会爆发出我们难以想象的能量。“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些新教育的理念,我会一路学习下去。杨沫笑发表于XX-06-20 《致教师》读书札记

1、教师职业大致有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2、20xx年9月22日香港大学把“荣誉院士”称号授予了外号叫“三嫂”的82岁扫地老太袁苏妹。“三嫂”从未接受过学校教育,也不知道什么是“院士”。她一生只会写5个字,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曾在港大食堂服务44年,担任服务员及厨师。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是“宿舍灵魂人物”。有学生发烧,她会主动送药、煲粥;学生温习功课至深夜,她会为其预留晚餐;学生遇到烦心事,会找三嫂倾心交谈??多数时候,三嫂只是耐心地听完故事,说一些再朴素不过的道理,如“珍惜眼前人”“将不开心的事忘掉”等等,或是请他们喝瓶可乐。在颁奖台上,这位82岁的普通老太太被称做“以自己的生命影响大学堂仔生命”的“香港大学之宝”。

3、教育生活: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十一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5、宋代哲学家张载:志大,则才大,事业大;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6、台湾天下远见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希均:自己再忙也要读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7、人类有两种风景:自然风景、精神风景。行万里路,看自然风景;读万卷书,看精神风景。

8、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阅历。学历象征着学习的时间和旅程,是外在的符号;经历是人生的履历,是走过的路程;阅历是阅读的过程。

9、阅读书目:(1)专业书(2)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的书(3)传记类的书。《乔布斯传》《林肯传》《居里夫人传》《毛泽东传》《我的生活故事》《第56号教室的奇迹》《窗边的小豆豆》《夏山学校》《我是大西洋来的飓风》等。(4)管理类的书。《从优秀到卓越》《如何改变世界》等。(5)文学作品

10、韩国总统朴槿惠:要走得快,就一个人走;要走得远,就要一起走。

11、有人问物理学家李政道怎样治学的,李政道说:学问,学问,要学“问”。只学“答”,不学“问”,非“学问”。

12、普列汉诺夫: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13、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善于学习最显著的特征。学习的品质,也在于问题的质量。

14、四叶草,据说是亚当、夏娃从伊甸园带入人间的草,每十万株三叶草中才有一株四叶草。第一片叶子叫希望,第二片叶子叫付出,第三片叶子叫爱,第四片叶子叫幸福。三叶草常见而四叶草不常有,所以幸福不容易。

15、受欢迎的老师三要素:一是换位,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尊重;三是互惠,讲一点奉献精神。

16、尼采: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处不在枷锁中。

17、教室文化:教室名字、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誓词等。

18、法国思想家布律耶尔:用感情生活的人,生命是悲剧;用思想生活的人,生命是喜剧。

19、瑞典教育家哈巴特: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

20、“父母”取代“家长”的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到“父母”之意共9处,8处用了“父母”,仅在第39条中用了“家长”,即“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

21、南怀瑾:教育从家教开始,学校不过是帮忙一下。

下载致教师读书心得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致教师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致教师》读书心得

    《致教师》读书心得 新教育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 他告诉我们,教育既要满足学生最基本......

    《致教师》读书心得(本站推荐)

    乐于做教师·幸福做教师 ——《致教师》读书心得 陈冬玲 谈到教师,人们经常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你可别误人子弟;家人们说做老师脾气......

    致教师读书心得[范文模版]

    《致教师》读书心得 ——在神圣与平凡中追寻教育的幸福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高、假期多;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神圣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

    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致青年教师》中的文章短小精悍,所述问题直白犀利。它所关注的,都是教育教学一线的事。丰富的实例讲述了很多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我想,这本书大约是吴非......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愉快地正视教育 ---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利用课余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

    《致青年教师》 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你为什么不快乐”有感 龙潭中心小学徐欢 这篇文章我反复看了好多次,每一次的阅读,都有一种心酸的感觉。我是一名新教师,刚刚迈入教师队伍,在我......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读《致青年教师》心得体会 独山子第一小学 刘宝龙 最近,我拜读了吴菲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致青年教师》读书心得 解放路小学 石宝霞 最近,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