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
《少年闰土》这一文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采取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的健康少年。
我自认为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我导入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出示课件,闰土和我不同之处,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了,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总结出闰土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
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欢,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喜欢他,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因为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有那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时,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通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理解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理解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内容和形式的和谐统一。
使学生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在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2
教授完这一课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反思:
首先,整堂课的流程设计先天不足,在第一课时中安排了教学四件稀奇事和理解重点句子,容量偏大,尤其是在课上我只是重点教学了“看瓜刺猹”一件事情,其余三件事情时间太紧,事先安排的自读根本就没有展开。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对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见多识广”的理解浮于表面。
其次,教师对课堂地调控缺乏灵活性,只是生搬硬套课前的设计,从整体初步感知人物形象,到具体事例的分析,感知人物特点,最后再在重点句子的理解上对人物特点作提炼。对课堂上学生的.生成欠缺应变。
一整堂下来,从速读课文,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到重点教学“看瓜刺猹”,自由读,个别感悟读,到分角色读。最后对重点句的整体朗读,看似不少,但整堂课还是少了点读书声。缺少了读,学生的感悟就不深刻!
知不足才能进步,反思自己课堂中的问题,找出解决的办法,才能为今后的教学夯实基础!我想哪里跌倒,就从哪里起来!
教《少年闰土》反思
《故乡》以鲁迅19回绍兴的见闻为素材,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困苦不堪。但《少年闰土》这一片断是小说中的一段插叙,不能清晰地找到那个时代的痕迹。就《少年闰土》而言,自然环境的描写多于社会环境的描述,任务形象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的。虽然有“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的不愉快的结局,虽然有“从此没有再见面”的遗憾,但总体色调不是灰暗的,而是像“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那么明朗。同时课文中又有许多语句含义较深,如:“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实际是在感叹自己生活天地狭窄,见识太少,生活能力太差,需要学生细细揣摩。而第一段素描试的文字,迅速而又轻巧地勾勒出既有人物又有深邃背景的活动画面。整个画面背景辽阔深渊,上至天下至地,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瓜地,色彩鲜明、浓厚。任务在天地之间出现,机敏、威武,“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又渲染出一种滑稽而又欢乐的气氛。少年闰土的亮相,给读者留下了一个鲜明又可爱的形象。要引导学生构建形象,积累语言。此外,文章抓住任务的外貌、语言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任务的特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3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
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
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
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4
在到新民中心小学上课前,我了解到这课已经上过了。所以我及时的调整了教案。我从课文插图引入,让学生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然后检查了难读的生字,并出示与生字相关的辨字组词多音字组词。并且听写了八个需要掌握的词语。考虑到鲁迅写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讲有些生涩,我让学生复习了一下生僻字词的意思。
《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重点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
首先,教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通过理解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从这些外貌中可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这时,教师再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说明外貌描写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这时我抛出一问:“有没有同学能像闰土那样,把咱们班上的同学的外貌特点写清楚?”我安排学生写班级中的小伙伴,等写出来后要举行“认人大行动”呢!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然高涨。此时学生便饶有兴趣地接受这一作业。在回忆闰土与我相处时和我谈论的四件事雪地捕鸟看瓜刺猹海边拾贝看跳鱼儿后,我引导学生,这样见多识广能讲很多有趣的事的小伙伴,就要离开了,作为文中的作者,心里有太多的不舍。请你把心里想对闰土的挽留的话说说吧!这就给学生一个口语表达的机会。
我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学生动口动手,养成了读写的习惯,真可谓一举两得,只要通过平时的读写训练,以点带面,因小见大,读写融合,我想,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能得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质便能得到提高。
由于时间仓促,最后环节的拓展部分,《故乡》节选闰土与鲁迅二十年以后再见面的场景,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好好品读。只能浅浅读过一遍后,让学生课后多关注鲁迅的相关作品。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5
一、课前充分地预习有利于课内学习
本文的语言表述与今天的表述方式有差异,不少句子带有文言色彩,加上文中描述的事件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们来说实在是十分陌生的,要提起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必须在课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
首先是疏通词句,弄清楚许下愿、如许、无端的等词的意思,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祭祀、五行、值年等词的意思,然后通过动画演示、漫画书等途径帮助学生理解雪地捕鸟、跳鱼的情景,进而让学生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避免了在短短三十五分钟内在解决重难点的同时,还要兼顾学生语言文字上遇到的困难,有利于课堂教学取得实效,教师直入主题,学生能够直接解难点。
二、课堂教学抓住重点,舍末求本
本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因此在教学中应紧紧抓住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天空。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围绕句子提出问题,如他们指谁,和闰土有什么不同?四角的天空指什么?
让学生通过静心阅读,细细体味,在品析句子中,领悟课文的主旨,教师应放开手脚,避免面面俱到,只有舍末求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得以充分地体现。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6
这堂课我试讲过三次!虽然教研开放日是以随堂课的方式呈现,也不要求一定要上出高层次的水平,但我在开放日后,两易其稿,又进行两次试讲,只因为觉得教学真的是一件美好的事情。特别是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时候。
第一次:
因为是教研开放日上的课,事先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名家名设计查阅了不少,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设计了教案,自我感觉思路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上课后,却发现自己的预设实在太不充分,对文本的理解太肤浅。课堂上,学生读悟分离,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缺乏情感的依托;离开了读的悟,只有少部分学生有所得。课堂上虽书生琅琅,但离开了对文本字词句的品读与实践,读过无痕,这只是一节读书课。最离谱的是,时间居然多出了5分钟!
第二次:
读悟结合,只有充分激起学生对四件趣事的兴趣,才能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进闰土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产生向往与羡慕,理解“我”的生活空间就是那“四角的天空”,突破教学难点。教学时,尝试着以“哪件事最吸引你?哪儿吸引你?”为主线,引导学生读课文,虽然学生的积极性有所调动,但文本语文实在过于简略,亦不生动有趣,我也未做具体方法的指导,课堂有些沉闷。增加的《故乡》片段学习,倒是个亮点,既拓展延伸了课堂,又激起学生对阅读原文的渴望。只可惜,学生在图书室里找不到这篇小说。
第三次:
教学预设与第二次试讲差不多,只是预设更加充分,采用了化话为画、据名想象、运用文字、展开想象等具体措施,适时点拨,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较好!
本次教研开放日,我最大的收获就是:
1、备课要充分,除了备自己,更要备教材、备学生。
2、一堂语文课,除了书声琅琅,更要有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离开了悟的读,只是走过场。
3、平时要多多积累阅读指导的方法。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7
《少年闰土》一文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映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其中“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以及“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课前,我将本课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以预学单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预习时能抓住重点,带着目标去预习。而到了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再适时引导,及时补充、共学,提高课堂效率。
为了解决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在预学单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闰土在和‘我’相处的过程中,给‘我’讲述了哪几件事?认真读一读这几件事,从中你体会到闰土是个怎样的孩子?画出相关语句,并抓住动作、语言等描写,联系上下文,把自己的体会批注在课文空白处。”按照惯例,这个问题本应放在课堂上,给学生专门的时间来阅读、批注,但我觉得学生在课下完全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至少在读完文本之后,会对闰土有个初步的印象,因此,为了在课堂上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展示交流,我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课下,让学生在预习时批注体会。
当交流到这一问题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出示交流提示:
1、交流时应先说明:‘请大家随我看第x自然段,我从哪句话中体会到闰土是一个xxxx的孩子’并说明原因。
2、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取长补短,完善自己勾画的内容和所做批注。
通过这样的提示来规范学生交流时的'语言,并让学生明白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取长补短的道理。在小组简单交流后,学生对闰土的印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全班交流。从整体上看,孩子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如在交流“雪地捕鸟”时,他们能准确抓住闰土捕鸟的动作体会到闰土的聪明能干,抓住段末的省略号,体会到闰土的见多识广。因为课前有了充分的预习,小组内有了充分的交流,因此,在全班交流时,孩子们很快就通过四件事总结出了闰土的特点,但遗憾的是,在交流时,我的评价不是很到位,同时也缺少生生互动评价。
除此之外,由于想呈现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因此把本应两课时完成的教学内容压缩在一课时完成,结果造成课堂容量过大,尽管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但整堂课上下来,我觉得有点累,相信学生听得也并不轻松,看来,以后还是要学会取舍。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的激情不够,导致课堂气氛比较平淡,随机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一堂课下来,我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不会的东西、不明白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好好跟着前辈们奔跑吧!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8
上午进修来指导,匆匆赶往教室上第四节时学生已在齐读课文。于是,等待,于是,顺势而学。第一课时《少年闰土》充实愉悦,还是上课的感觉好!
顺着读书“发问”,读着这篇文章,不难看出少年闰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你的生活中,哪个伙伴给你留下深刻的、难以忘怀的印象呢,你的脑海里顿时出现的画面是什么,说说?(为“仿写”作一铺垫)
顺着人物“导学”,从文中走出来,了解本单元的主题“初识鲁迅”;了解本单元的“主人公”;了解本单元“任务”展开学习。
顺学而导,解开疑惑。本课最有收获莫过于此。呈现了学生几个精彩的.画面:一是关于整体感知,关于分段,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头尾分,中间一部分的三部分式;一种是中间再分为两段的四部分式;还有一种就是中间再分的五部分式。我不急于告知,继续发问,具体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四件,梳理,不难)藏在课文的哪些段落(6——16),单列会不会好点,有的学生点头了; 于是就剩下四部分和五部分的纠结了。至于介绍背景要不要单列,看看题目,写背景为的是写我和闰土的相识,合在一起为好。全体同学释然。导学成功!
二是关于第一自然的学习,这个“凤头”,学生学出了味道,倒叙的手法,一看便知,怎么写的内容值得品味,于是带着学生“找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人,写得真好,读,再读!直接再切入第五自然段,外貌的描写,又能读出什么信息(健康可爱、家里的宝贝、作者抓了特点)说得真好,读,再读!
三是关于背景的介绍,删除会有什么后果?让学生还是读、找。很多信息就得以呈现,“我”的身份是“少爷”;“大祭司值年”的“郑重”;“忙月”的意思。
学贵有疑,喜在释然。几个环节后,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小说”这一文体有更加感性的认识。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9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以“我”与少年闰土相识、相知、分别为序,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形象。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把握写人叙事类文章的解读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总结理解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作品内涵。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彩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猹’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猹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得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对这一个过渡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人物特点。在学习课文第一段时,结合图画,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妙,感受当时宁静的环境。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学生各抒己见,想象丰富,闰土的形象赫然浮现于我们眼前。学生对闰土形象的理解是潜移默化的。我能注重让学生自读,对语言文字予以直接的思考、理解和感悟。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要进行平等对话。
三、不足之处
教师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出示课件——闰月出生,五行缺土。简介“五行”,根据五行起名也是一种文化。接着自读课文,概括从闰土讲的四件事中提炼出四组词,整体感知。然后合作探究,聊聊闰土。概括闰土所讲的四件事,扎实训练概括能力。出示“的闰土”,找一些关键词填上,并根据课文内容说明理由。谈话:假如你是闰土,你眼中的作者是什么样子?最后疑点争鸣,精读点拨:
(1)以“在当时社会,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文中的‘我’”为话题,让学生分正反方来辩论;
(2)对“四角的天空”的理解;
(3)写人叙事的方法总结。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0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描述了一个知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反映了我和他儿时有过一段短暂而真诚的友谊,表达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写人的文章,往往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写法,把握少年闰土外貌、动作、语言上的特点,我在讲读课文时,把重点放在了对少年闰土动作和语言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讨论上。
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为的是透过这些表面现象去抓准人物性格特点,所以我在进行这方面教学时,并不满足于学生对人物表面现象的了解,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外表去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如讲到闰土的外貌特点时,当学生作出正确的回答后,我便追问:作者为什么要抓这三点来写?
讲到闰土的.动作时追问:课文中讲闰土的动作主要是通过哪几件事写的?为什么看瓜刺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这两件事,又表现了闰土的什么特点?在讲到闰土的语言时,我让学生谈谈闰土的几段话中,哪些话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结合自身体会,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体会到了闰土朴实可爱、聪明能干、见多识广、机智勇敢等性格特点。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1
《少年闰土》一文,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介绍的人物介绍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地刻划出了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我在教学时,引导孩子从“看瓜刺猹”这一事件入手,通过品读闰土和“我”的对话来感受“看瓜刺猹”的有趣以及闰土的勇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是很重要的部分,因此我首先引导学生感受句子所描绘的情境,知道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情节是事件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为后面的扩写环节做好铺垫。然后用形象的课件再次把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同时也是辅助学生背诵该段落的一种手段。我觉得孩子们在经过品读和形象感受之后,能背下来的人挺多的。这个办法较好。
“雪地捕鸟”这一事件比较简单,我花的时间就相对较少,我只是抓了其中的几个动词,在学生稍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不少孩子也能当场背下来果较好。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理解“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理解,我想有点难度,于是我采用对比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理解。“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对比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理解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我教学的第四步是让学生了解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学生从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了解了闰土。如“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海边,经常被海风吹,太阳晒,从“头戴一顶小毡帽“可以看出他生活在江南一带,“项戴一个银项圈”可以看出他的父亲非常爱他。这个环节也是为扩写做铺垫的。
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根本,孩子们把从文本中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因此,这节课我把时间挤了出来,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现学现写——仿照“看瓜刺猹”扩写“海边拾贝”或“看跳鱼儿”,要求写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2
《少年闰土》这一文是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作者采取倒叙的方法,一开始就把所要说的人物说出来,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特点逐步回忆依次叙述。一步一步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海边的健康少年。
我上的是第二课时,在这节课中,我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步步突出重点,慢慢解决难点。重点是文中闰土所讲的四件事,其中雪地捕鸟、瓜地刺猹详写,海边拾贝、潮汛看跳鱼儿略写。难点体会句子的含义。首先我导入课题,透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闰土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出示课件,闰土和我不一样之处,让学生观察,同学们很快就说出来了,从闰土的'外貌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总结出闰土是一个朴实天真、聪明能干的健康少年。这么可爱的少年多么讨人喜爱,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喜爱他,同学们很快就能说出,正因闰土的心理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快速的读课文,找一找有那几件事。一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这几件趣事上,以人物的动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接近闰土、认识闰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来感知文章中的中心人物。
我在教学时,“雪地捕鸟”这一事件虽然比较简单,单我花的时刻不少,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找出闰土捕鸟的几个动作,透过我亲切地启发,一遍又一遍的引导朗读,在学生反复品读之后,利用几个动词把事件串连起来,让学生体会闰土是一个聪明能干有见识的少年。教学中,我很注意在联系中明白资料,体会感情,使学生对闰土的认识逐步完善、深刻、整体化。教学中,我也注意字、词、句、篇的联系,在联系中明白词句的意思;很注意把明白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渗透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的训练;还很注意文章的资料和形式的和谐统一。使学生到达形象完美、情境交融、事理合情的整体认识的境界。
我这节课的第三个任务是引导孩子们明白“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硬邦邦地要孩子们从字面上明白,我想有点难于是我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明白。“当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跳鱼儿时,“我”在干什么?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说“我”可能在烤火、有的说“我”可能在读四书五经,还有的说“我”可能在背古诗……我觉得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再比较一下闰土和“我”的生活,学生就自然能明白为什么作者说自己只看得见“四角的天空”了。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1、整堂课的容量安排显得有点大,正因容量过大,导致后部分“话别”的教学任务没有很好的落实。
2、由于时刻关联,学生对“话别”部分,分主角想象表演没有落实到位。
3、教学中注重点词语明白渗透得还不够。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上完后我有一些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
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 “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4
这篇文章选自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主要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文章围绕“我”和闰土写了四件事: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潮汛观鱼。作者笔下的闰土和自己的生活是完全不一样的,作者打心底里对闰土这种自由自在、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向往。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作者和闰土的深厚情谊。朗读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也可以自由选择伙伴,分角色进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情感。学生在朗读中初步理解课文以后,在引导学生弄清文章讲述的四件事。经过朗读之后,再让学生用小标题去概括就简单多了。
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并且从不同的地方表现了闰土的特点。在捕鸟中,闰土是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看瓜刺猹中,闰土是机智勇敢的;拾贝、观鱼,闰土的.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在教学之一个部分中,我把空间留给了学生,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品读,为什么会喜欢这个部分?你从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闰土?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带动一部分不愿意学的孩子投入其中,而结果确实如我所想,基本上都动起来了。
文章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有一些甚至要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加以理解。这一个部分在全班交流四件事时,我就传入其中进行了理解,学生理解得还不错,但是在这一部分中,我总结得较多,回过头来想想,其实更应该相信学生的。在文章结束时,我出示了《故乡》中三十年后鲁迅和闰土再次相见的场景,大力推荐孩子课余去阅读鲁迅的作品。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15
《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离学生生活的年代比较远,而且篇幅较长,理解起来比较难,我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对文章中闰土讲的事情感兴趣这一点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亮点一:本课的读做得比较到位,不仅表现为方式的多样性:浏览、默读、引读、表演读等,更表现在方法的`指导上,尤其是“看瓜刺猹”的对话,我采用语言创境、体验创境让学生入文本、品稀奇、享趣味,在读中感悟,完成对人物的整体认识。
亮点二:难点的突破上有创新。关于“四角的天空”我创设了一个有效的情境,即:想象闰土在干那些稀奇事的时候,“我”又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在对比中、在想象中,轻松地让学生理解到“我”的生活天地狭窄,进而揣摩到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
亮点三:课文插图的巧妙运用。“月下看瓜刺猹”图三次出现,让学生看图学文悟情,而“两人聊天图”营造的对话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也同样存在一些缺憾:
缺憾一: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思维空间还没完全打开,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特别是生生之间没有广阔的交流。
缺憾二:因为时间的关系“四角的天空”定位较浅,在“我”与闰土进行对比后,如果再让学生回扣对“四角的天空”又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悟就比较深刻。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正因为有遗憾才要不断反思,我希望自己在反思中能获得提高,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在学习《少年闰土》时,因为本文对闰土的外貌描写很有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让学生进行仿写,收效很好。首先,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读一读,然后进行讨论:“你觉得这段对少年闰土的外貌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都能从这些外貌中看出少年闰土是一个十分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在老师的引导学生体会到:从“戴小毡帽”中看出闰土是一个住在江南一带农村的孩子;从“紫色的圆脸”可看出闰土是一个经常被太阳晒,海风吹的孩子;还可以看出他经常劳动,是一个能干的人,说明外貌描写得传神能让读者准确地认识人物。
分析完后,我便趁热打铁,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写作方法,仿写一位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写完后,站起来读,让同学猜测写得是谁,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的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而且写出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张旭写到:“我有一个同学,他长了一张‘甲’字形脸,脸上有些麻子,一张大嘴巴喋喋不休,两只小眼睛东瞅西望的,像个侦探,笑起来满脸的肉好象都在颤抖,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像这样的文章还有很多很多。仿写确实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及时让学生模仿,使语言运用练习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少年闰土》教学反思
《少年闰土》是一篇老课文,在组织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地将《故乡》中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引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对比闰土少年时的纯净与天真,中年时的苍老与悲苦,对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写人物的特点,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体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自己的体会:
1、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
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我不给学生讲闰土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也不讲闰土的外貌特征,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最后让学生动笔学着写,来实现以读学写、学以致用的目的。
2、我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鸟”,如何“看瓜刺猹”、“拾贝壳”、“看跳鱼儿”等故事情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并且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口吻说:“我知道,有些同学喜欢捕鸟,有些同学对“看瓜刺餷”感兴趣„„那么,你喜欢什么内容,就仔细阅读这一部分,然后把怎样捕鸟,怎样看瓜刺餷的乐趣和拣贝壳,看跳鱼儿的情景说给大家听听,也可以采用“我”和闰土对话的形式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好吗?”这样一引导,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的模仿文中的“我”和闰土个性化的语言分角色朗读起来,有的展示自己收集有关“跳鱼儿”的画片,资料与大家分享,有的津津乐道捕鸟的方法和保护鸟类的意义„„谁能没有自己的喜爱?谁能没有自己的感受?不同的情节,不同的学生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情节也是如此。学生的这种感受可能是幼稚的,也可能是令人发笑的,但它却是最真实的,是学生自己的。实践又一次告诉我,这样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比老师唱“独角戏”,“孤芳自赏”要好的多。
3、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
在课堂上学生出现自读不领悟,讨论无结果探究无法深入下去的时候,教师不能观望,更不能等待,而要以一种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如在对课文第十六自然段“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时,我引导学生先理解第十四自然段“我素不知道天下有着许多新鲜事„„”有了这一个过度句的理解,学生再理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就容易多了。
当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教室角色转换时有时做得不够好,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学习,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