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2个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是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第一本教材,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情况,从原始人类的出现到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发展与解体,重点讲述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到南北朝的发展情况。
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掌握四部分内容: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2、重点:
北京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农耕生活、夏朝的建立、分封制、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丝绸之路的开辟、三国鼎立、民族大融合。
难点:
历史久远,难以掌握,学生不易理解;
措施:
搜集资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故事会、黑板报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找准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中国历史的基础知识,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巩固所学知识的能力。
(2)通过小讨论、小游戏、故事会、看图分析、动动手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活动与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刻苦钻研、奋力拼搏的教育,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
三、教改措施:
加强集体备课,找准重难点,集思广益,探寻恰当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成绩。
四、教研专题:
借鉴洋思经验,利用研究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体现自主学习的原则。
五、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7课时第二单元:10课时
第三单元:13课时第四单元:9课时
阶段、期末复习:12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3
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 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 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共四个单元,总授课36课时。
1. 第五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2. 第六单元:讲授十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3. 第七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4. 第八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地理读本》共四单元,总授课28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4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1、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3、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4、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5、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7、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8、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5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七年级历史第一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写到的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教学措施:
第一、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1、目标统一,准确。2、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 3、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第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第四、上公开课及听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进度
这套课本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构成,以课为单位。文化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活动课的时间可适当增加。
第一周:说在前面的话;我们的远古祖先
第二周:原始的农耕生活;
第三周:华夏之祖
第四周:公元纪年法;西周的分封
第五周:月考
第六周:青铜器
第七周:春秋战国的纷争;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八周:春秋战国的科技与文艺;百家争鸣
第九周:历史文物仿制活动;单元回眸
第十周:复习、中考
第十一周:中考情况总结;六王毕四海一
第十二周:伐无道诛暴秦;汉武帝“大一统”
第十三周:丝绸之路的开辟;评价历史人物
第十四周:秦汉的科学技术;秦汉的宗教、史学和艺术
第十五周:月考
第十六周:三国历史故事会;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十七周: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技和艺术
第十八周:文体节
第十九周:文体节
第二十周:复习
第二十二周:期考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6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个学生这学期在高一五、七、八班教历史。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学习任务。5班,7班学习兴趣浓厚,组织纪律性强。8班反应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有一定障碍。有鉴于此,这学期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实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本书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教材重点突出,从点到面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类、副标题设计合理规范,更注重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更科学合理地把握和处理历史分期发展的力量、民族关系等重要问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程类型设置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程。在栏目设置上,有很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学习栏目。图形材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了解炎帝、黄帝、隋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从禅让制到皇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
5、讲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汉字的演变,并以慕斯武定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以都江堰为例,体验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国吞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9、列举汉武统一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祖冲之,《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形成的历史事实,人口迁居南河民族交流。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和谐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作品,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重大成果。
四、教学改革思路:(具体教学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的地位提升到主体。
2、把握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说更有名的嗨。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7
一.计划宗旨:
今学期,以学校各项工作计划为指导,以“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为指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重视双基教育和能力培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强化基础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强化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研究和多媒体教学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教材分析
初一《中国历史》(上)共二十二课内容,分为四个单元,介绍了原始社会到南北朝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二单元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了在中国古代史的大部分内容,既有辉煌的成就,也有一定的失误,在整个初中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确学习和全面认识中国的国情,显得更为重要。
三.具体目标
( 一)常规教学目标:
成绩目标:
提高A等率,消灭C等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中国历史七年级上所讲述的重要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概念,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线索,全面掌握所学知识。
能力达成目标:
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通过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的能力。
四.保障措施:
⒈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⒉加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认真备课,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
⒊严格落实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教案,教案的设计力求做到符合教材需要和学生实际。上课精讲多练,努力提高课堂质量
⒋借鉴和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容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⒍依据学生个性实施因材施教。注意对优秀生培养,定准目标,定期辅导,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更好发展。同时做好绩差生的转化工作。
⒎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努力做到整体优化。
⒏落实听课、评课制度,按时参加听课、评课活动,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8
一、教材分析
1、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2、本教材较好地处理了教科书同《课标》的关系。
3、教材增强了课程内容同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的联系以及与现实的联系,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
4、基本实现了由教本到学本的转变,体现了初中历史课程的特点,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5、教科书生动活泼,图文并茂,融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教科书较好地处理好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突出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学情分析
1、所教学生记忆比较好,但理解归纳能力比较差,遇到自己概括的题班上只有十分之一的同学答得相对完整。多数学生只是喜欢上历史课,而听着要背的题就烦,甚至躲避。
2、历史是一门记忆内容较多的课程,而对于要求记忆的内容没有重点强调,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只是初步理解并没有牢固的记下来。从总体上观察,学生的情绪都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
三、本期奋斗目标(质量目标)
1、所教班级有较好的学风,学生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能在完成规定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阅读历史资料,学会考证当地历史。
2、所教班级争取期末测试取得理想的成绩。
四、本期教学措施
1、严格班级纪律管理,对违犯课堂纪律的同学轻则当堂批评,不超过两分钟,重者先点名,后下课或课外活动课时间批评教育,抓住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认真地组织和进行教学。
2、背书由小组长负责,老师上新课前对学生进行抽查背诵。
3、课堂作业当堂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师生负担,又给足了学生的背书时间,学生也不会自习课应付于抄作业中。
4、各单元学习完后要认真组织测试,巩固所学内容,促进下单元的用功学习。
5、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教师。因此做到: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9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
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 、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 、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拟用的教学方法
1 、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2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七、教学措施
1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 、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 、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
学年度,本人担任初一六个班和初二(3)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二、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
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认真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两课两操,工作落实,职责到人。制定详细的考核评比制度,并落实检查、考核。
总之,教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计划化的方向发展。介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师的业训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活动开展还欠丰富;教师的业务钻研时间不够多。这些都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提高。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2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提高历史成绩。
二、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
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五、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1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3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初一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1.以教学大纲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优生更优,中等生更进一步,后进生前进一大步。
3.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用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时对历史知识接触较少,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本学期开始我要抓紧,抓扎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及生活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三、目标要求
通过八年级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通过学生尝试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史,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结合课文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尝试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读图识图能力。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6、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五、辅导对象
各班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六、辅导时间
课余时间
七、辅导地点
办公室或班级
八、方法措施
专题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
(一)智力因素型:对于智力因素型的学生,
1、用耐心与鼓励拨开这些学生心理的迷雾,让其重新定位,树立自信;由于这类学生对自己错误地定位为缺少学习的艺术细胞,而且这种认识在其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只能耐心鼓励再鼓励,反复向学生说明或者证明其原本不笨,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错误才导致的结果,告诉他们自作聪明要不得,自作愚笨更可怕;待其树立起自信以后,再施以相应的方法和辅导。
2、准确定位,因材施教。在学校教书的这几年,让我见足了智力型差生的那种差劲;一个接一个的那又怎样是他们问问题的常用语言;对这类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有效实施转化的有力保证。
3、回归自然,笨中求进。对智力型的后进生我们是不能急于求成、期望值太高的;将问题降低难度,回归自然是促成其学习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非智力因素型: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主要体现在学习没兴趣、没目的,学习习惯较差等方面;所以对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转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他们的智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旦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1、树立个人榜样,凝聚集体力量。
2、启迪智慧,宝中淘宝。在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宝贝当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当中不乏智力超强、悟性超群者。对这些学生我们只须经常对其洒点阳光,及时激励辅导,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抓好后进生的转化除了上面的方法,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后进生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单独作用而造成的,两者在后进生身上是交叉综合表现的,认识了这点,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后进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后进生历史教学成绩。
八、辅导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周次
时间
内容
一
8.15-8.21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
8.22-8.28
3华夏之祖单元复习检测
三
8.29-9.4
4夏、商、西周的兴亡5灿烂的青铜文明
四
9.5-9.11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五
9.12-9.18
8中华文化的勃兴(1)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六
9.19-9.25
单元复习检测
七
9.26-10.2
10秦王扫六合11伐无道,诛暴秦
八
10.3-10.9
复习第一单元
九
10.10-10.16
复习第二单元
十
10.17-10.23
综合复习
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试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统的汉朝13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十六
11.28-12.4
18三国鼎立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 第四单元复习
十九
12.19-12.25
第四单元检测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二十
12.26-1.1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二十一
1.2-1.8
综合复习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4
教材分析:
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体现时代精神和新的教育理念,新教科书既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学习的学本,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注重启发性,注意历史的多方位性、多层次的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并注意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和学习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
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基本原则。
2、课程标准提出了要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提出了学生要形成表达能力、历史想象力、知识迁移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学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历史任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3、历史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育汇中的重要价值,重视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4、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即不仅关注历史学习的结果,更关注这种结果是如何获得的,重视从体验知识、理解知识到独立判断的学习过程的完整性,改善学习方式。
5、学习讨论培养辨证地分析历史事件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6、在教师帮助下,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古代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激发发学生的自豪感。
7、通过对中国古代历史社会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措施;
1、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2、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习惯。
3、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4、认真贯彻课程标准的精神,在传统知识培养各种能力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
5、采用多种教学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大胆地进行改革,探索和创造,进行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
7、要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的来学习历史
8、课堂教学要贴近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探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成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模式,要加大媒体辅助教学,特别是网络教学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多角度观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以及时进行辅导。
学生状况分析
初一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中学的历史课程不了解,转变幅度大,学生一时也不会适应不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
改进措施
1、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在教高的水平层次上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帮助他们总结成功的学习经验,在评价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实际一些比较容易的活动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教学时结合挂图和资料知道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或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体会感受历史。
3、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4、结合有关内容介绍本地历史的名胜、旅游胜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性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究性求真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互相合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2周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3周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4周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4周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49名,总体水平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综合归纳能力,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上期期末考试人均30多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东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
改革和发展,共17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多听课评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与课时
历史下册总共有17课,3个探究活动,需30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共计40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的抓好七年级的教学工作任务,本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等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同时要把环境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所任教的学生上课时的情况有所不同:女同学比较听话,上课时的整体纪律较好,但学生的思维不够灵活,课堂气氛有点沉闷,且有个别学生上课睡觉。从总体上观察,大部分学生的情绪比较稳定,对这门课程较感兴趣,特别是将有关内容以故事的形式讲出来的时候,学生听得特别认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情绪不太稳定,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往往看一时的心情或喜好来决定是不是认真听课,所以在课堂上表现差异较大,还不具备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性较差。通过上个学期的观察,学生对于“堂堂清”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应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初一历史第二册是政治思想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思想性、科学性、可读性强,图文并茂,趣味性较强。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内容是从我国隋唐时期至明末清初的历史,主要讲述了各个朝代的兴衰过程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情况,共22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主要措施与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仍采用“平时分积分制度”,制定了一套较为完整、详细的积分制度。从课堂上答题、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几个方面来实行积分奖惩。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分为“复习提问”和“新课提问”,在“复习提问”这个环节采取答错扣分,自愿回答多加分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而在“新课提问”这一环节中,为了激发学生发散思维,使学生敢于踊跃回答问题,答错不扣分,对于回答有创新意识的多加分等。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了,提问有难有易,对于比较容易的问题尽量要求成绩处于下游的学生回答,增加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有进步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其次作业完成情况和上课纪律的积分主要是为了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对于作业完成情况的扣分主要是为了督促学生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业;对于上课违纪情况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不同的扣分,对于表现有明显进步的同学给予加分鼓励。每个月公布一次积分,使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及时总结。
本学期争取平均分达到及格水平。
五、教学进度
新教材初一历史第二册总共有22课,从隋唐时期讲到明末清初的文化教育,大部分课的内容为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对比较难理解的内容分为二课时来上。教材主要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以历史发展的线索、重大事件和人物、经济、文化的重要史实为重点。本学期共二十一周,第十周进行期中考试,第十九与二十周复习和考试,第二十一周进行期末试卷评卷、统计、分析,除去考试周与放假周,一共有三十二个课时左右,其中新授课占二十二个课时,单元复习占四个课时,期中复习占两个课时,期末总复习占六个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2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继续任教七年级2个班历史,七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虽有一定的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学习上还存在以下问题 ①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认识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②部分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③有些学生有偏科现象 ④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 ⑤综合分述史实的能力较差有待在方面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叙述了从隋朝建立到清朝前期的历史,也是中国古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三个单元,共二十四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课程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宋元经济重心南移。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宋元时期经经济重心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到明清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的历史巨变。
五、本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课程标准认真备课,耐心辅导.。
2、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突出每一节课的重难点,以增强直观感
3、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4、通过课上小测验、提问,检查背诵等多种方式进行知识的反馈和巩固
5、继续实行少讲多练当堂掌握的这种教学形式启发学生动手和动口的能力,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重点讲解
6、每讲完一单元后把本单元的内容进行归纳综合比较,让学生系统掌握
7、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字、想一想、议一议等,增强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课上讲到、练到,课下辅导到、检查到不丢掉一个环节以提高成绩。
六、教研教改课题和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任务及目标
1、完成七年级下册所学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期末测试综合评价力争进入全县乡镇中学中等行列。
三、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多数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没有课外阅读材料。
2教材分析: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共有九课。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一共有八课。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一共有八课。还要熟记附录里的历史大事年表。
四、拟用的教学方法: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和讨论式等。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六、教学任务和要求
七年级历史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即了解历史的`基本线索,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以及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七、教学设想
1、历史教学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做到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继续深入课堂教改,在传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和能力培养,树立学为主体,教为主导,学导结合的教学观,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全面发展,主动发展的育人观,坚持教书与育人统一,提高课堂效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提高学习素质和学习效率,尝试历史活动课的教学。
3、开展历史第二课堂,通过举办历史讲座,故事会,创办历史报等形成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跟踪辅导,找学困生谈心,了节其学习差的原因,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4
一、班级情况分析:
这个学生这学期在高一五、七、八班教历史。经过两周的观察,学生基本上可以完成学习任务。5班,7班学习兴趣浓厚,组织纪律性强。8班反应比较慢,学习氛围一般,学习上有一定障碍。有鉴于此,这学期学生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这样才能提高整体的学习成绩。
二、教材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的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真实地反映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感。本书以人类文明史发展为主,教材重点突出,从点到面建立新的评价机制。全书图文并茂,生动规范,单元、类、副标题设计合理规范,更注重吸收当代文化的变化发展,更科学合理地把握和处理历史分期发展的力量、民族关系等重要问题。
初中七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从中华文明起源到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在课程类型设置上,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新教材提倡探究性学习,增加了“学习与探究”课程。在栏目设置上,有很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究学习栏目。图形材料的有效运用大大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同时也注重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
三、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2、简述河姆渡和半坡聚落的原始农耕文化特征。
3、了解炎帝、黄帝、隋禹的传说,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4、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直到从禅让制到皇位世袭制的演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
5、讲述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直到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6、通过商鞅变法的史实,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汉字的演变,并以慕斯武定为例了解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成就。
7、了解“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以都江堰为例,体验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8、了解秦国吞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建立统一国家的意义。
9、列举汉武统一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0、了解“四大发明”,名医华佗,张仲景,李时珍,祖冲之,《九章算术》。
11、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主要史实,《史记》和《资治通鉴》。
12、了解三国形成的历史事实,人口迁居南河民族交流。
13、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和谐的措施。
14、《水经注》、《天工开物》等作品,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重大成果。
四、教学改革思路:(具体教学措施)
1、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即把历史的地位提升到主体。
2、把握课堂纪律,充分利用“45分钟”。
3、说更有名的嗨。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5
一、主要指导思想
本学期围绕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新课标为根本,推进课程改革,运用尝试教学法,学习洋思中学的“先学后讲,当堂训练”的教学方法,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打造高效课堂。
二、班级情况分析
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有四个班,共有学生50人,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要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
2、教材分析
本学期历史下册选用的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课文用“南北重归统一”“大运河的开通”两个子目,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介绍了隋朝的发展情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打下了基础。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特意安排了一整节课来讲述科举制的诞生、完善与影响。
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中,对“经济重心的南移”“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这样的内容。教科书紧扣课标主题,集中叙述相关内容,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印象,也为完成本单元活动“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议论,比较“古今异同”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
三、任务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四、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学生学得好,以确保考试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经常向老教师学习,经常听课。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8、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辅助手段。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6
学习可以这样来看,它是一个潜移默化、厚积薄发的过程。编辑了初一年级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指导思想
1.以教学大纲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优生更优,中等生更进一步,后进生前进一大步。
3.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和用好历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4.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并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二、基本情况分析
(一)、学情分析
由于在小学时对历史知识接触较少,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不一,成绩悬殊较大.有的学生智力较好,自尊心强,好动.有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纪律涣散.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本学期开始我要抓紧,抓扎实,重视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端正学习及生活的态度。
(二)、教材分析
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和体验各种学科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被动式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点。
三、目标要求
通过八年级历史新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
1、通过学生尝试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史,从而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通过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事件的学习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结合课文图片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尝试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及读图识图能力。
3、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4、初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5、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文明礼貌等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学习态度.
6、树立学生牢固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意识,让学生乐学,爱学,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让学校成为学生的天堂.
五、辅导对象
各班全体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辅导
六、辅导时间
课余时间
七、辅导地点
办公室或班级
八、方法措施
专题辅导和集中辅导相结合,后进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下面就详细分析一下:
(一)智力因素型:对于智力因素型的学生,
1、用耐心与鼓励拨开这些学生心理的迷雾,让其重新定位,树立自信;由于这类学生对自己错误地定位为缺少学习的艺术细胞,而且这种认识在其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只能耐心鼓励再鼓励,反复向学生说明或者证明其原本不笨,只是自己对自己的定位错误才导致的结果,告诉他们自作聪明要不得,自作愚笨更可怕;待其树立起自信以后,再施以相应的方法和辅导。
2、准确定位,因材施教。在学校教书的这几年,让我见足了智力型差生的那种差劲;一个接一个的那又怎样是他们问问题的常用语言;对这类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是有效实施转化的有力保证。
3、回归自然,笨中求进。对智力型的后进生我们是不能急于求成、期望值太高的;将问题降低难度,回归自然是促成其学习进步的必要条件。
(二)非智力因素型: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主要体现在学习没兴趣、没目的,学习习惯较差等方面;所以对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转化的工作重点主要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良学生的学习习惯。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他们的智力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一旦将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他们同样可以创造奇迹!
1、树立个人榜样,凝聚集体力量。
2、启迪智慧,宝中淘宝。在非智力因素型的后进生宝贝当中,如果我们注意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当中不乏智力超强、悟性超群者。对这些学生我们只须经常对其洒点阳光,及时激励辅导,可能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转化效果。
抓好后进生的转化除了上面的方法,加强常规训练,严格要求也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后进生并不是由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单独作用而造成的,两者在后进生身上是交叉综合表现的,认识了这点,才能全面、有效地提高后进生的整体素质,提高后进生历史教学成绩。
八、辅导具体内容安排如下:
周次
时间
内容
一
8.15-8.21
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2原始的农耕生活
二
8.22-8.28
3华夏之祖单元复习检测
三
8.29-9.4
4夏、商、西周的兴亡5灿烂的青铜文明
四
9.5-9.11
6春秋战国的分争7大变革的时代
五
9.12-9.18
8中华文化的勃兴(1)9中华文化的勃兴(2)
六
9.19-9.25
单元复习检测
七
9.26-10.2
10秦王扫六合11伐无道,诛暴秦
八
10.3-10.9
复习第一单元
九
10.10-10.16
复习第二单元
十
10.17-10.23
综合复习
十一
10.24-10.30
期中考试
十二
10.31-11.6
12大一统的汉朝13两汉经济的发展
十三
11.7-11.13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十四
11.14-11.20
16昌盛的秦汉文化(1)17昌盛的秦汉文化(2)
十五
11.21-11.27
第三单元复习检测
十六
11.28-12.4
18三国鼎立19江南地区的开发
十七
12.5-12.11
20北方民族的大融合21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1
十八
12.12-12.18
22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2) 第四单元复习
十九
12.19-12.25
第四单元检测总结复习第一、二单元
二十
12.26-1.1
总结复习第三单元总结复习第四单元
二十一
1.2-1.8
综合复习
二十二
1.9-1.15
期末考试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7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本学期学校工作计划要求,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初一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来改善一向把历史视为副科,不好好学习、认真对待的学生心理,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力争培养一批热爱历史学科的爱好者。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隋朝到清朝初期为主要的历史发展线索。共 22 课,每课教学一课时。其中标有星号的内容,供各地的学校选用。前两个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第三单元后设两节活动课。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
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 ' 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四、教学目标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 、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 、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4 、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
5 、从严治教,提高成绩。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动脑筋”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六、拟用的教学方法
1 、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学习小组为单位)
2 、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
七、教学措施
1 、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 、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据;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 、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 、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8
一、本学期七年级历史与社会课的总目标是:
本学期历史与社会课程是在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体验对历史、社会现实问题进行综合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正确面对人生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逐步树立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理解人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会恰当地展示自己,关爱他人与人合作。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1、文书资源:图书,教材,报纸,杂志,照片,地图。
2、音像教材:电影电视节目录像,VCD,磁带,各类教材软件。
3、实物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视听教室,对媒体设备,
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等。
4、人力资源:学生,求职人员,教师,邻居等社会人士。
三、学生分析:
初一年级是学生生活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学生从此跨入初中,跨入一个新的'学习阶段。为了珍惜新的起点,为了更好地成长,要认识新环境,提高自己的各方面适应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药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新奇的特点,促使他对本学科产生兴趣,进而珍惜这个学习机会;这一阶段的学生有比较活泼好动,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有效教学。
四、教学措施
1. 认真专研课程标准,熟透教材,通过听课等方法吸取经验。把握每一节学生互动的内容,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2. 课堂上,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发言,发表见解,教师从中点拔。
3. 指导学生做到课前的收集资源,资料和图片的准备。养成积累知识,做笔记的良好学习习惯,课堂上多让学生发言,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本册教材共划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后有一课综合探究活动,每一课为四课时,探究活动两课时,具体安排见进度表。
本学期增补《地理读本》为扩展学生的视野知识的积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共四个单元,总授课36课时。
1. 第五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2. 第六单元:讲授十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3. 第七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4. 第八单元:讲授六课时,活动课二课时。
《地理读本》共四单元,总授课28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9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本学年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练习作为课堂训练,从而改进评估教学。
3、组织学习某一历史人物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培养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问题的能力。
4、教导学生理解记忆知识点。切忌死记硬背。
5、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0
学,本人担任初一六个班和初二(3)教学工作。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是本人的教学经验及教训。
一、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
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等。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4、积极参与科组活动,虚心向同行学习,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5、认真学习新课标要求,勇于从事语文教学的新尝试。
二、在本学年的各科教学工作中,我都力争严格要求自己。
无任何有悖教学大纲和新课改要求的'做法,并能做到为人师表,语言健康得体,举止文明礼貌,以身作则,注重身教。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将一如既往的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认真组织和管理学校的两课两操,工作落实,职责到人。制定详细的考核评比制度,并落实检查、考核。
总之,教育工作向着规范化、制度化、计划化的方向发展。介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教师的业训水平还有待提高;学校的活动开展还欠丰富;教师的业务钻研时间不够多。这些都将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渐改进和提高。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的工作精神,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任务及要求
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初步学会按时间顺序观察历史发展和变化,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识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能力基础方面:初一学生活跃开朗热情,上课积极发言。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技能诸如:阅读简单材料,从图片、表格中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整理等;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惰性较强,所以历史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2、个别差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回答问题天马行空。
3、疑难困惑:老师的最大难题是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行为的管理和规范,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的最大难题是知识点庞杂,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对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的正确理解和分析。
四、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第一册,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的内容:即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阐述了从我国的远古居民到魏晋南北朝,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
五、教材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夏、商、周的更替及青铜文明;秦的统一和灭亡;大一统的汉朝;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晋的.建立;不同时期的文化科技成就。
教学难点:主要是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训练,教会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
通过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6、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
七、教学进度
严格按照市教研中心安排的进度表进行。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2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河姆渡的原始农耕、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其核心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理解它关键就是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把握好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
第二,注意这两个原始农耕典型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不同时间里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学生已经学过学习了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状况(从打制石器到掌握磨制技
术,从群居生活到氏族生活),本节课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采集,鱼猎到农耕生产,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出现)由于它还与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形成对比,,所以它是挖掘历史的总结,起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图表,形成对比。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定位
了解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当时经济的发展水平、这种经济对当时社会进步的作用。比较干栏式住房与半地穴房屋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2.目标解析:
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的生存年代、生活地点、生产工具、作物已经生活状况,就是把阅读课文内容结合课文中的《河姆渡出土的骨耜和装有木匾的.骨耜复原图》、《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
井和草棚复原图》、《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干栏式房屋》、《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从中反应出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要知道大汶口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主要看大汶口出土的文物,理解为什么大汶口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多少悬殊的现象。要理解体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源,就必须掌握不同时期生产工
具的发展情况,生产工具发展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社会进步有必须在生产力的推动下前进。
三、问题诊断分析的一般模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具体表现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大汶口文化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典型。当时,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产生了阶级,对阶级这个概念学
生难于掌握,形成的原因难以理解,教学中可由此联系第1课中“北京人”“山顶洞人”有关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对比人与人之间关系发生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学习《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源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
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很多不便之处随着人类的进步,人口的增多,这种生存方式不再适应人们的生活,因此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人们逐渐学会了农耕。
新课讲授:
问题一: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设计意图:了解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所生活的时间、地点、以及生产生活状况。
师生互动:
问题1、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
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约七千年。他们已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河姆渡原始居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子,过着定居生活,已经挖掘水井,饲养家畜,会制造陶器、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动脑筋: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耒耜、稻、干栏式住房、水井、饲养、制陶和玉器、乐器)
问题2、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如何?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生活时间距今约四五千年,他们已
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开垦土地,用石刀
收割庄稼,种植的粮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能制造彩陶,已会纺线、制衣和织布。
思考1: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中,哪些地方类似于河姆渡原始居民?
(磨制石器和耒耜、种粮食、饲养动物、住房、制陶等)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弘扬中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新课标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在全面贯彻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项教育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三点:一是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二是增加启发性和生动性;三是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49名,总体水平差,课堂纪律不好,缺乏综合归纳能力,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上期期末考试人均30多分。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下册选用的是华东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本学期继续讲授中国古代历史,主要以课为单位,叙述我国隋朝至明朝以及清朝初年的历史,各个时期的兴衰过程及其经济、文化的
改革和发展,共17课。
3、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进一步认清历史前进的大趋势和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远大理想,肩负起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和崇高使命,当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
五、主要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因此我计划做到以下几点:
1、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容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些,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叁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6、多听课评课,课后评议互相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进度与课时
历史下册总共有17课,3个探究活动,需30课时,单元复习占3个课时,期中复习占2课时,期末总复习占4个课时,共计40课时。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4
转眼之间,寒假已经过去了,新的一学期到来了,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初中一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本学期历史除传授学生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之外,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其它思想品德教育。为了更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取得更好的历史成绩,特制定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且这些学生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每天都接触社会,他们的一些想法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他们受到年龄与知识的限制,社会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虽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会影响其行为。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与思想状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切实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发现其长短处,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从大多数同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也要兼顾两头。我应该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上入手,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历史课的学习上提高历史成绩。
二、教材分析
第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第二个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先概述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
情况,后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会风貌、介绍元朝大一统的出现及民族大融合的发展情况。第三个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教科书对课标有关明清时期的五条内容标准进行了归纳组合。讲述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郑和下西洋的史实、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等史实,使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通过《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让学生“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最后《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以“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突出了明清时期中外的矛盾与冲突,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1、要在上册历史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时期的'基本特征以及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
2、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解读、判断和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学生继承传统美德,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养成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重点: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
难点: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如何发展的以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巩固的
四、教学措施
1、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师生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崇尚个性和主体性,鼓励探索真理,在教师启发、诱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给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学生在拥有发挥个人才智的机会和空间的同时,压力感又会促进学生去主动涉猎知识,独立思考问题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注意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2、教材贯穿一些材料阅读,“想一想”等虽然不是教材的正文,却是教材正文的扩展,实际上是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更自主的学习,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实施了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同时让学生分组讨论,人人参与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落实好课堂的教学目标。目标统一,准确;以“内容标准”的要求为依;体现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统一。
4、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5、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鼓励学习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读物,网上探访古迹、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的知识面,通过自主的学习方式,提高探究学习能力。加强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
五、课时安排
内容课时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1课繁荣一时的隋朝1第2课“贞观之治”
第3课“开元盛世”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第5课和同为一家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9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第三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第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第17课君主集权的强化
第18课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
第19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
第21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第22课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二)
初一历史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学为指导,在学校教学部门的领导下,以打造高效课堂为目标, 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本情况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总体水平差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部分同学求知欲较强,课堂纪律较好。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且有部分同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欠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二册选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重点、难点
教材重点在于与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任务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
四、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及时查漏补缺。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消灭干坐率,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5、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如课堂上答题、小讨论,故事会,通过这些活动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主动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集中,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