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5双草鞋见证挚爱真情
这是一个跨越三个世纪的等郎故事。75年前,这位爱唱山歌的瑞金姑娘,用自己亲手编织的草鞋送丈夫参加红军;75年来,她用75双草鞋盼着丈夫归来。她,就是被网民誉为“共和国第一军嫂”“史上最牛军嫂”的瑞金老人陈发姑。她的故事,被誉为“最悲伤的红色爱情经典”。
陈发姑出生在瑞金县武阳区石水乡下山坝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出生不到200天,母亲就撒手人寰离她而去。不到2岁,父亲就把她送到同乡上山坝大屋穷苦人家朱家做童养媳。不到半个月,父亲也离开了人世。朱家当时只有一个独子朱吉薰,两个小孩青梅竹马,感情甚笃。在陈发姑19岁时,他们自然而然地结成了夫妻。那时他们夫妻非常恩爱,一家人生活虽苦,但很幸福。
1931年9月,毛泽东、朱德指挥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在瑞金创建、发展和巩固中央苏区,建立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当年,瑞金许多民众积极投身革命,或参军参战,或除奸支前。
陈发姑清楚地记得,丈夫40岁那年,区苏维埃政府派干部来到上山坝召开群众大会,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她和丈夫在大会上听到参加红军是为了打土豪分田地,让农民翻身做主人时,不禁心潮澎湃,参军的念头在丈夫心中萌发。
回到家中,丈夫把这一想法告诉母亲,母亲不知所措,伯父闻后立即跑来对朱吉薰说:“糊涂!你知道参军是干什么吗?是去打仗!打仗是要死人的,你是独子,你走以后,母亲、老婆怎么办?”丈夫听后默不作声。晚上,陈发姑做起了丈夫的工作,温言细语地说:“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参加革命是为了更多人的幸福生活,这样的事情我们应该去做。家里还有我,我会照顾好母亲的。”
听了妻子的话,朱吉薰打消了顾虑,坚定了参军的决心。第二天,他便到区苏维埃政府报名应征,成为当时全区第一批参加红军的青年。
丈夫临走前的那个晚上,陈发姑默默地替丈夫收拾行李,她用自己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为丈夫缝制了一套衣服,把亲手编织的草鞋放到行李中。天很快就亮了,陈发姑紧紧地拥着自己的丈夫,泪水止不住地流,因为她知道,这次分别后不知道何日才能相见。但是她也知道,这是革命的需要,不能拖丈夫的后腿。丈夫轻抚着她的脸颊,安慰她说:“不要难过了,等着我,等着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的……”她也安慰着自己的丈夫:“你放心地走吧,我会等你回来的,一直等到你胜利归来。”朱吉薰带着妻子编织的草鞋和“我会等你回来”的承诺,放心地离开了家,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丈夫参军走后不久,陈发姑也参加了苏区的妇女工作队,成为村里一名妇女干部,她积极组织和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筹粮筹款,为红军战士缝制军衣、打草鞋、洗衣裳;到红军医院里帮助照顾伤病员、送饭……那阵子是陈发姑最快活的日子。喜欢唱山歌的她,整日歌声不断,成了苏区队伍中一只“百灵鸟”。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那是一个难舍难分的场面,红军队伍和中央机关各部门从瑞金驻地的四面八方踏上了长征之路,人们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红军消失在瑞金境内。
红军离开后,国民党军队攻占了瑞金,并对革命群众进行疯狂迫害。陈发姑不幸被捕,她既是干部,又是红军家属,敌人对她严刑拷打,施以酷刑,逼她声明脱离革命队伍,与丈夫离婚。陈发姑几次昏死过去,但她从不屈服。因为她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丈夫总有一天会回来。
陈发姑凭着这个信念,挺过了敌人的折磨,顽强地活了下来。特别想念自己的丈夫时,识字不多的她便托人给丈夫写信,倾诉她的相思之苦,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可是每一次信寄出,总是石沉大海,不见回音。陈发姑没有子女,丈夫走后第三个年头,婆婆去世了,原本只有两个女人的家里就剩下陈发姑一个人,陈发姑更加迫切想知道有关丈夫的消息。她常常倚在门框上,一边唱着送行时唱过的歌,一边眺望村口,盼望着丈夫回来……
随着中国革命的节节胜利,陈发姑心里越来越亮堂,她一直盼望丈夫回来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但等到了全国解放,她仍然没有听到丈夫的任何消息。她不愿相信丈夫离开了人世的事实。“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转身,唔(不)知我郎几时归……”自从丈夫走后,她每天哼着送别的歌曲,希望能用歌声把远去的丈夫唤回。除了用歌声表达对丈夫的相思之情外,陈发姑与众不同的是,每年都要打一双草鞋留给丈夫。因为她心中坚信,自己的丈夫哪天回来时要草鞋正可以用得上,所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多少年过去,她就积攒下多少双草鞋。
深情的歌声伴随着陈发姑走过了75个年头,当年同一天出发长征的瑞金幸存者都陆续回到了家乡,可是陈发姑的丈夫却没有一点儿音讯。后来,政府进行了调查,认定她的丈夫可能在长征途中失踪了,也可能是牺牲了。但陈发姑心中始终坚信,她的丈夫没有死,他可能是在执行一项特殊的任务,既不能回家,也不能通信,待到任务完成后,他一定会回来找她的……
75年的真情守望,陈发姑从青丝等到白发,等到双目失明。一听到“上面来人了”,她就会拄着拐杖,向来人打听“同那天去的我家吉薰有什么消息?”再铁石心肠的人听了这句话,也会动容,但是谁也不愿去破灭老人心中美好的愿望……
为使老人晚年幸福,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给予老人无微不至的关心。民政部、江西省委、省政府曾多次派人看望,赣州市委、市政府和瑞金市委、市政府经常上门慰问。在叶坪光荣敬老院工作人员的照料下,老人健康幸福地生活着,直到她逝世的那一刻。细心的人们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发现在老人的床前屋角,赫然摆放着一双双或旧或新的草鞋。有人数了数,一共75双。
为永远记住这位共和国的军嫂,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博物馆将她的形象雕塑在展厅中,以示教育,鼓舞后人。
第二篇:真心换真情实习支教双提高
真心换真情实习支教双提高
——对大学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总结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志:
大家上午好!
聊城市、聊城大学农村义务教育实习支教“双提高”工程实施以来,时至今日,我们烟店镇中心小学共接纳了六批实习支教大学生。在各级领导的关照、支持下,均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确实达到了实习、支教“双提高”的目的。为更好的做好今后的支教工作,现就我校的具体做法向大家汇报如下: 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真心换真情实习支教双提高》。
一、生活上真心相助
作为在校的大学生,生活上自主锻炼机会少、大学与农村学校环境差别大,作为农村学校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生活条件上都比较艰苦,为让每一位到校的支教生尽快适应农村学校生活环境,我们尽最大可能关心、照顾支教生的生活。每个学期初实习支教大学生到校后,以校长为首的联校全体领导亲自去迎接,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住宿生活的安置。宿舍是学校最好的房子,粉刷了涂料、安装了防盗门窗和窗帘;生活用具:大到床铺和办公桌椅,小到锅碗瓢勺、油盐酱醋米面等,一应俱全。为安全和方便考虑,我们还为支教生购置了电磁炉、电饭锅、自行车等生活用品。每学年的冬季取暖的时候,给支教生宿舍配备了小太阳、门窗钉上了塑料布、悬挂了棉帘子等御寒用品。
新环境,新生活,考虑支教生环境的适应和购物的方便,刚到校后的几天,吃饭问题由学校统一安排;外出购物等活动,由老教师做向导,直至支教生熟悉环境为止。
在实习支教期间,我们联校及学校领导不定期与大学生交流生活情况,并送去鸡蛋、大米、面条等慰问品。
真心相助,换得了真情付出。每一位支教学生面对学校的教学和生活现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迅速调整心态、理清工作思路,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二、工作中注重引领
在工作中,我们把握“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让支教大学生在我校发出自己的光彩。我们根据大学生所学专业及带队教师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给每位支教生安排了适合自己的具体工作任务。为让大学生尽快适应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我们采取了“一帮一”结对子的管理方式,给每位支教生安排了指导教师,并对实习支教大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提出具体的要求:
1、给大学生介绍学校的情况,尤其是学校环境、学校管理及教学要求;
2、要求大学生听指导教师的课,凡是指导教师上的课必须去听并做好记录;
3、指导教师要从生活、工作等方面给予大学生细微的照顾、指导,特别是教学上的指导和提升。
4、实习结束前大学生要写出实习总结,指导教师要写出指导总结。
5、实习结束前由学校教务处安排大学生采用现身说法对我校学生进行一次理想教育,激励孩子为自己的明天而奋斗,这对性格正在塑造关键时期的学生有极大的帮助。
实习支教大学生能来到农村学校,对学生、学生家长影响较大。他们的青春、激情及渊博的知识深深地感染了学生,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和孩子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就像孩子们的大哥哥、大姐姐似的老师让孩子们变得更加快乐、更加幸福。
三、专业特长得到充分发挥
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支教老师的到来给我校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我校在上级领导提出的“四三一二”活动的推动下,充分利用支教大学生的专业特长使各方面的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起来。刚刚过去的一学期,课外活动时,有张秀秀老师组织的美术社团引导孩子们画出自己喜欢的画卷,五颜六色的手抄报见证了毕晓倩老师辛勤的付出,再眺望到操场上,吴凤丽老师的体育兴趣小组更是热闹,孩子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乒乓球、羽毛球挥洒的更是淋漓尽致,彩色羽毛毽子灵活的舞动着。邵迎春、陈婷婷老师指导的创新作业得到市局领导的充分认可和好评。在往每个教室走去,各班的班级文化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等等。这些新的面貌,我们众所周知的是与支教老师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就农村孩子来说,大学生来校教孩子唱歌跳舞,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既开阔了孩子们的眼界,又培养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而大学生们的美好形象更留在孩子们心中,成为他们的向往和榜样。他们会对未来开始美好的憧憬,想象自己某天也会成为一名大学生。他们会变得主动爱学习、讲卫生、讲文明,变得更加乐于助人。这些理想的树立会激励孩子们为自己的明天而奋斗,也许就会改变他们的一生。
总之,大学生实习支教确实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短缺问题,对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再学习,一种历练,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更是人生道路上难得的重要经历,达到了上级领导实习支教“双提高”的目的。我们相信:有前几批次的支教管理经验,今后的实习支教工作会有更加优越的成绩,更好的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高。
谢谢大家!
2011-8-31
第三篇:《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读后感
《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读后感
余永定先生的《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让我对我国国际收支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我这里简单谈谈读后的体会。
本文主要涉及到国际收支的三个方面:一是贸易和资本项目的平衡和差额, 二是汇率体制和汇价水平, 三是外汇资产和外汇储备。
首先,作者认为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是由于经济导向和政策因素所造成的。虽然双顺差本身就是经济失衡的结果和表现, 通常按照我们的理解应该是一种短期的现象和不可持续的状态。但作者肯定了这种模式对经济发展起到的积极的作用。“中国30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的。”毕竟, 世界上.成功的工业化都是外源工业化, 中国近二、三十年的发展符合外源工业化的规律, 利用了工业规模经济的优势和国际分工的好处。但是, 长期的不平衡也使得这种模式走入了死胡同。“作为穷人, 中国人辛苦劳动, 拚命挣钱,勒紧裤袋, 不能消费, 却把钱几乎无代价地借给美国, 而作为富人, 美国人开动印钞机印制大量绿纸片, 低价购买中国人生产的产品, 过度消费。”中国的失误在于后期以至于现在持续不断的坚持。只要调整政策就能调整结构,只有调整政策才能调整结构。但是是在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和体制格局面前,想要调整目前的不平衡并不容易。应当特别指出, 中国经济的再平衡需要进行根本性的结构调整, 而调整的办法有二: 一是数量调整, 主要是投资调整;二是价格调整, 主要是机制调整。长期以来, 中国是重投资调整而忽视价格调整,这无疑是对市场经济效率的忽视。
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方面,我国似乎陷入了“升值恐惧症”。作者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担心外汇资产的缩水。二是由于有日本广场协定的前车之鉴,国民对人民币升值论抱有阴谋论态度。此外中国还面临着墨西哥、巴西、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以及许许多多发展中小国的激烈竞争。贸易条件越是恶化,中国就必须出口越多的产品。而升值恐惧症,正是中国目前这种尴尬处境的反应。为此,我国已经错过许多调整的机会。但作者认为人民币升值不仅有助于缓解中国日益严重的国际收支失衡,以便改善国内资源配置、改善贸易条件、增进国民福利。、调整经济结构、减少对外需需求,还可以对中国通货膨胀起到抑制作用。
文章最后明确指出, 外汇储备的大量和持续积累,已经使中国跌入了“美元陷阱”, 而且利益的驱使和路径依赖使我们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在缺乏信用或者信用不健全的情况下, 有可能出现债权人怕债务人、黄世仁怕杨白劳的怪事, 即使是在信用良好的情况下, 过度放债和举债, 也必然会出现债权人怕债务人的情况。在现实的情况下, 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小辫子”, 我们既不可能排除美国人毁约赖账的可能, 更无法防止美国人采取美元贬值、通货膨胀等办法减债、逃债的可能。这种“恐怖”是十分不平衡的, 美国完全占据主动, 而它的对手却深陷美元陷阱、进退两难。文章对此提出了解决对策,比如发型人民币债券是减少已有外汇存量损失的办法之一。此举不仅可以减少中国增持美国国债风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可以缓和其他国家的流动性短缺,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另外在笔者看来避开美元陷阱的主要方法还有, 第一, 汇率升值, 真正实施有管理的浮动;第二, 大幅度减少引进外资;第三, 扩大对外投资, 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第四, 减少和取消对外资外贸的政策优惠,真正实施国民待遇;第五, 改革国内资源要素价格,消除相对价格的扭曲;第六, 购买资源性产品, 增加国家战略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