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大全
读“与现象搏斗”的感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王屋一中 李 杰 小小一片云的《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非常精彩,王老师的点评更让人惊叹。教育学生,不要停留在“与现象搏斗”的水平,就是要走进学生心灵、触及事物本质。而好多时候,我之所以与现象搏斗,并屡屡有挫败感,就是因为“管理的冲动”和“道德的冲动”,唯独没有研究的冲动。
发生的今天下午的事件进一步说明了自己的无知。
第二节课刚刚结束,学校正准备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我接到我们班英语老师周老师的电话,她话语沉重、严肃,且有些急迫,问我能不能抽空出来一下。正在开会的我,内心一紧,不得不回到办公室。一会儿,看见满脸怒气的女英语老师,后面跟前一位高个男生。看来又是师生冲突!
英语老师径直走到我面前,把手里的一份英语试卷交给了我,说让我看看试卷上写的东西。
英语试卷上老师批语后面,写有一句极其粗俗的话,看似对老师批评的回答。
我大该明白了问题的起因经过:英语老师在阅卷时,对每份试卷都做了辛苦的点评,在课堂上又要一一查看同学们是否改正了试卷,在查看时发现了这句话,认为是对自己的辱骂,于是告到了我这里。看到这句话时,我内心五味杂陈,理解英语老师的气愤,真想立马给
这个学生两巴掌,但我知道我不能打他。再看看这个学生,他涨红着脸,身姿笔直。我感觉他内心充满着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时间有限,让英语老师平静后,我呵斥了一通这个学生,然后责成他自己反省,并联系家长通报情况。
匆匆离开办公室,我去组织学生问卷调查活动。活动结束后,我带着这个学生再一次来到了办公室。时间离下节课还有15分钟。这一次我还是没有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本质,依然与现象搏斗:向这个学生询问了整个事件过程,他说是在和同学相互说笑时随手写下那句惹事的话的。不能不说他的理由很充分,这里乡风粗俗,有些粗话已成了一些人的口头禅,就像网络中有些人动不动说的“SB”一样。偶尔在校园的公共场合也会听到同学之间的这样恶语。我想这位同学平时和同学之间骂这样的话是经常的事情(这一点我是坚信的)。了解了大致情况后,我让这个学生先到办公室门口等候。】我,同时我也征求了英语老师的处理意见。
处理结果当然主要还是向老师道歉和解释。至于后续的处理,还得进一步征求英语老师的意见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今天发生的这件事,我有种无力感。感觉自己就像站在风中,被风吹得摇摇摆摆,但却不知道风从何而来,自己将要到何处去。
在案例《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的点评中,王老师说,他最感兴趣的角度是,小小一片云老师与学生有两次交锋,为什么第一次几乎惨败而第二次获胜?王老师的结论是,在第一个回合里,教师没有深
入问题,没有走进学生的心,是在与表面现象搏斗。
和小小一片云老师相比,我值得庆幸的是,那个学生没有给我难堪,在我斥责时,尽管心里并不服气,但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现在想想,如果他表达出来了,我会怎么办。我有小小一片云老师那样的涵养吗?肯定没有,说不定自己比当事的那位老师更生气。
在《我和学生的两次交锋》里,小小一片云老师,不但避开了锋芒,而且通过“下一堂课,你怎么办”这个问题就把事情引开,给了学生台阶。但是我今天却丝毫没有给学生台阶,甚至没有给学生过多的解释机会。
更高明的是,小小一片云老师把学生心理过程梳理清楚,展示给他自己看,突破了“承认错误”的“与现象搏斗”阶段,是研究,而非单纯的管理。而我在今天的事件处理中,没有一丝地对现象背后的进一步追问,只满足于学生承认错误(尽管这个结果可能就是那位老师想要的结果),既没有对学生心理过程进行梳理,也没有想到心理干预,那怕问一句“那么以后你和同学开玩笑时,你觉得怎样说才合适?”这样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也没有,更不用说查一查是否这是学生的心理宣泄行为?敬业的英语老师对学生的一片“爱心”是否会被学生如愿接纳?等等。
慌乱中,人往往用习惯做事。我读过了好多书籍、学习了好多理论。但很少有理论融入生命、成为习惯,大多数理论对于我来说只是装点门面和评点别人的借口(这些读书笔记何尝不是如此?)。也许,人不在读多少书,关键看读透多少书;不在学多少理论,关键是对理
论有多少体味;不在写了多少字,关键有多少穿越了自己的生命。
第二篇:读书笔记——《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读书笔记】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杨宏军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
“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第三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doc读书笔记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书笔记
介绍:《做一个聪明的教师》作者:王晓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退休教师。本书通过案例讨论教师的思维方式,每个案例后附有点评。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的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研讨和推荐王晓春认为比较科学的思维方式,重在“立”。
摘抄:
1.案例《班主任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管理的核心是秩序,教育的核心是发展;管理以约束为手段,教育以提升为手段;管理的目的是效率,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固然,教育的过程是离不开管理的,但是,将管理等同于教育甚至代替教育,无疑是对教育本质的抹杀,同事,也是对班主任工作的阉割。我们干班主任工作不怕累,不怕苦,怕的就是累的不值,苦得冤枉,怕的就是把宝贵的时间用错了方向。
2.案例《图书角里的“阅读花”》
教师的真正工作重点应该是想办法让学生体验读书的乐趣,培养他们“非读不可”的冲动。可是要做到这点,前提是教师本人得是真正热爱读书的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是没办法诱导别人喜欢的。
好的习惯不光是管出来的,它更是有好的习惯的人带出来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3.案例《失败的教育》
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他会把学生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面,而不是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教育是一种艺术,绝不是单纯的嘴皮子功夫。
4、案例《无人监考》
诚信如果变成表演,本身就是对诚信的讽刺。教育是老老实实的事情,作秀是不行的。
5、案例《我的好心学生不能读懂》
先学会读懂别人,再要求别人读懂自己。爱是不能强加于人。
6、案例《那一条红红的丝带》
如果一个人无论春夏秋冬都能平静地微笑,这个人就高贵;如果以个人无论喜怒哀乐都能自然的流露,这个人就是朴实。朴实与高贵都表明了一个人生活的态度,它们同样美好,只是高贵更接近神灵,朴实毗邻稚童。老师要朴实的面对学生,不要在学生面前摆出一副虚伪的完美的神的姿态,要给学生一个平凡真是的人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到老师也有不完美的一面。
正因为我们不完美,我们才向往完美;正因为完美不存在,所以我们才不会苛求完美。
7、案例《漂亮的学生人人喜爱,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
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比爱更重要的是尊重。
职业的爱必须做到,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教师最重要的是提供公平公正的成长环境(这是大爱),而不是婆婆妈妈的爱(这是小爱)。
8、案例《细节决定失败》
年轻教师处在起步阶段,如果不重视细节,极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自身的专业发展。教育是科学,需要严谨认真,扎扎实实的科学态度。无论是之学还是授课,小处都不可小视,细节都不可忽视。
9、案例《对这样的学生你是怎样教育的》
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是毛泽东说过的话。教师要与时俱进。不能用简单的头脑应对复杂的世界,不能用纯朴的心面对狡猾的对手。面对狡猾者,需应之以机警。
10、案例《“好我”战胜“坏我”》
我主张把教育放在事前发生之前,我称之为上游教育。
第四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读后感
作者:雨点1983 日期:2010-8-14 22:56:00
放假前学校给每位老师送来了一份精神食粮,这让我有幸阅读了王春晓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王晓春老师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本书分两部分,上篇主要剖析了教师的各种常见不良思维方式,重在“破”;下篇则主要是讨论教师应持的思维方式,重在“立”。读完以后我豁然开朗。
我们常常听专家讲报告,说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就听信专家的,从不批评孩子,常常把表扬的话挂在嘴边,可效果却不尽人意。于是又在心里就告诉自己,还是老人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棍棒下出人才。结果棒出个炸弹,孩子和你对着干。然而学习完了王晓春的《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后明白了:在现实生活中,事情往往包含多种可能性,要在矛盾中思考;在事物的互相联系中思考;刨根问底的思考;假设多种可能性,在思考中反驳自己。
其实书中很多案例都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像平犯错后被集体批评教育后改正,由于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当班上出现什么问题或过错的时候,集体舆论一定会指向那个问题学生,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大家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不对!再这样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例如学生拿别人的东西,我们一直认为是品行问题,但据研究许多都是一种心理障碍问题,因为很多学生根本不缺少这些东西,而是通过拿别人的东西获得一种满足感。如果把因心理问题而犯的错误曝光于大庭广众之下,作为品德败坏而进行处理,就会影响学生自尊心和人格的正常发展,甚至造成教育的悲剧。
我们应该努力终结伤害孩子心灵的话语,寻找滋润孩子的自信的甘露。倡导一种相互尊重的沟通方式。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学会用这种方式和我们交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兴趣首先教师自己要先学会倾听,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欣赏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无论学生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想法说
出来。对于学生回答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不应当
简单的否定,而是要给与学生鼓励,启发和引导。教师要
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愿意倾听,乐去于倾听。同
时,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发言的学生也会增强自信心。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我们面
对的是学生,是孩子。在他们面前,我们有年龄优势、经
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因而面对很多问题时反而
省却了思考,思维定势影响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
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
聪明的教师。
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
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
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我会向着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
己在教学生涯中像水那样且歌且舞。
利用空余时间,细细研读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读后真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这本书从教师的思维方式入手,通过90个案例讨论教师思维方式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帮助教师“认识自我”。这本书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那里面许多发人深省的语句深深吸引着我,从许多的教学案例中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如一缕春风让教师们呼吸到春的气息,如丝丝细雨滋润着教师的心田,给迷茫中前行的我们指明了方向。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
“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此时,我的眼前又出现了这样一幕:有次排队做操时,我发现一位男生在交头接耳,于是批评了他,男孩羞愧得低下了头,眼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我心软了,问他:“以后还讲废话了吗?”男孩委屈极了,“老师,我是提醒同学戴上红领巾,才讲了这句废话的。”我顿时为自己的简单粗暴的做法后悔不已!如果早看到这句话,我也许就不会好心办坏事了。
“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我班转来的一名新同学。上课时,他总爱把手伸进抽屉里做小动作。刚开始时,我看到时轻轻地叫一下他的名字后,他就坐端正了。过了
一会儿,老毛病又犯了。几天下来,总不见起色。我想,是不是我方法上出了问题。后来,我说:“这几天我发现某某同学比以前上课用心听讲了,作业也做得很棒了。希望他做个永远的乖孩子。”听了我的表扬,他很端正地坐好。几天下来,尽管有时还要做一下小动作,但比以前少多了。在以后的几次默写中,空格也少了很多。好多次早晨,他看扫地的同学没来,都主动打扫着,看着他认真的背影,我的心里一阵激动。是啊,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书中有这样一篇案例:集体批评——对任何事情都要采取分析的态度。一个叫平的同学因为老和同学处理不好关系,被老师“请”上讲台接受同学们的集体谈话,最后同学们原谅了他,事态也就平息了。
在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调动集体舆论批评、教育问题学生的情况。我们有时会指着一个孩子对全班学生说:“以后我们都不要理他!”但是我们的教师显然对事情的原因不感兴趣,教师不想走进孩子的心,老师只想管住他。于是调动集体舆论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这样做,我们不理你了!”问题学生迫于集体舆论的压力,暂且“改邪归正”,一旦离开集体他又会露出他的“真面目”,这就是所谓的“两面派现象”,学校、家庭判若两人。
王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的教育,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掩盖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主张,对任何事情,都采取分析的态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教育,千万不要浮在“管理”的表层,不要只抓现行问题。教育必需深入孩子的灵魂。“教育科学是一门指导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帮助学生的科学,是研究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教育的本质不是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没有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什么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在什么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必须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关心的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完成任务的工具。但是,我们要知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管住自己,而是帮助他学会自己管住自己(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最可靠的办法不是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自己确实有所成长。教育必须深入孩子的灵魂。
“安全固然重要,但安全如果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校的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不是只为了管理者管理的方便。”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校的核心问题,大部分学校不准学生外出活动、在校园内不准奔跑打闹,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这个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德育活动开展、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作为班主任的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如何让安全与德育并行并重。
王晓春老师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但是,王老师同时指出,不能因此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不能把学生“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自己爱得不够。我想到了自己,有时好同学犯了错误,不是让他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以后该怎么做,而只是告诉他:“你是个乖孩子,以后不要这样,老师就依然喜欢你。”这种缺乏帮助的爱不是真正的爱!
另一种人则不然,他们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用,他们的本事是把自己对学生施加的一切压力都解释成“爱”,他们嘴里是“爱”,心里想的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只要下课铃一响,时间就不是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时间,只好和人家商量。这不是什么‘爱’,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不能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权。”真是一语中的,令人深思啊!
反思我们的德育工作:为什么我们那么多人喊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还是我们的工作方法有问题?也许我们都应该改变一下我们固有的思维方式。老师们,让我们走出思维方式的误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做一个轻松、睿智的管理者!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教师太重要了。
最后,我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激励自己——“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严格要求自己。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我读完了《做一个聪明的教师》。这本书通过点评一个个教育案例,传达着王晓春老师的思想,传播着他的理念,我有机会读到他的书的真是受益匪浅,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甚至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我边读边思考,有很多句子印象深刻。
“要做一个聪明的老师。”——这是我读后感触最深的一点!王晓春老师的《做一个聪明的老师》给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要做到不容易。有时候,我们老师常会好心办坏事,造成这种情况其实还是我们工作的不细致,想的不周全。鼓励孩子的方法有很多种,尤其是对行为偏差生上的鼓励老师更应该多想想办法,多从这些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带着一些宽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孩子。不能用一把尺子去丈量所有的孩子。不妨多动动脑筋,想一些既有效又能让孩子、家长都能接受的好办法。
聪明的人其实就是善于思考的人,他们往往有良好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对于一个教师太重要了。由于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是孩子。老师在孩子们面前有年龄优势、经验优势、知识优势、权力优势,面对很多问题时省却了思考,所以,思维定势的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所以,我们应先改变自己的思维,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积淀在头脑中的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努力使自己成为聪明的教师。
书中一个个案例解开了深藏在我心中的困惑。我曾因为学生的问题而烦恼,我也曾因为学生的调皮而头疼,然而这一切都是教育过程中必须面临的正常问题,不要让自己的烦恼扩大,让我们坦然去面对,因为学生的生命存在着差异,我们不是要所有的孩子都长得一样高、一样强壮、一样美丽,而是与学生的原有基础相比,让每个学生的生命有所发展,而老师应该引领着我们的孩子体会自我的发展,教会学生懂得生活,拥有健康的心理和体魄,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拥有生活、求知的能力。
细细读完《做一个聪明的老师》发现,原来老师可以这样做,这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王晓春的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科学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可读性较强的教育案例中,在一个个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我想我会积极的乐于请教,勇于思考,广于阅读,善于积累,勤于写作,努力去理解厚积薄发的深刻含义。我也认为只要今天的我比昨天有进步,长此以往,必然将越来越好,从而尽可能达到自己所可以达到的最好程度,同时也就为教育事业做了自己最大的贡献。
第五篇: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简介开始:此内容文章属于《读后感》栏目,以上内容为《《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2013-2-3 11:11:20》简单介绍,正文正式开始》》》 《做扬中树人 陶福忠
今年寒假,我挑选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言深深的吸引了我;
书内的聪明的教师》这本书,有空时翻了翻.新颖的前个案例
王晓春老师的案例点评引起了我深
如阅读《做
聪明的教师》就亲身经历过,的反思
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深的思考.平时,我也偶尔阅读过教学书籍,可从来,给我深深的震憾.那里面许多精彩语句深深吸引我,许多的教学案例从中能看见的教学历程.我对本书作者王晓春老师做
简介:
院基础教育的影子.读后,我觉得
完全
聪明的教师,于是王晓春,男,1943年生,北京人,祖籍沈阳.北京教育科学京老教师协会家庭教育素质教育的绿地》、《
所退休教师,北
会常务理事.已发表的专著有《寻找素质教育的感觉》、《开辟现在怎样做教师》、《教育智慧从哪里来》、《家庭教育难题
一路同行》、会诊》、《家教参谋》、《家长的位置》、《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让《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等13部,200万字左右.常在报纸杂志发表文章,经常在电视台做节目,经常应邀给北京及外地教师、家长做报告.堪称现代一位出色的教育家.,我摘录几句本书中的教育科学是一门生的科学,是教育的本质
精彩语句与大家共享:
自我教育的科学,是
如何帮助学和启发的科学,是引发学生师生如何交流的科学.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在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需要类型的管理,管多少,管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
是教育.管,哪里不必多管.千万不要迷信“管”字,迷信管理的人,永远不会懂得教育的最目的的办法
管住学生,而是帮助他学会使他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他
确实
管住(培养主体性、自觉性),成长.一切管安全固然,但安全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学生的发展,而
只
管理者管理的的生活习惯和
.理措施,都应该是我感觉习惯可以分成两类:初级习惯和高级习惯.惯,惯,东西,管理式的训练
习惯属于初级习
容易养成.高级习惯,比如阅读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
训练的就很难奏效东西需要的内驱力大,它的活动主要在脑子里,用了.你能强迫他做注意听讲状,却无法强迫他真正专心听你的课;你能强制学生摘抄,却无法他抄的时候真的在“阅读”,你更无法强迫他喜欢阅读.于是当你不强制的时候,它的本相就露了.好习惯不光是管的,它更是有好习惯的人带的.这就叫“熏陶”.熏陶比管理和训练更接近教育的本质.该当医生的时候,你别当警察;该当警察的时候,你别当医生.教师的爱是把,关切,理解,的是尊重.,只好和人家商量.这
“爱”,宽容,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的爱献给学生的,比爱更就只要下课铃一响,我的了.我要占人家的这是起码的尊重,这是教师的法制观念问题.我权.,谈谈我的点滴感想: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常常感到事情
借口“我是为你们好”来侵犯学生的休息,感觉都那么累了,可却.反思我的工作:为我感觉那么累,却呢?是学管理体制的问题?
我应该
我的工作方法有问题?
一下我的思维
轻松、睿智看了王晓春老师写的《做了.各位老师们,让的教育者吧!
聪明的教师》这本书后,我走出思维的误区,做
聪明的教师,做王晓春老师对聪明人的界定太经典了:聪明人其实思维.思维属于
教师太的教学观:
了.善于思考的人,往往有的的看了这本书我也思考了,我教育教学,提炼出
一、教育的本质管理,而是帮助和交流.管理是不行的,问题在于,需要
类型的管理,管多
名的是任务的的办的确,在现在的学校制度下,少,管在地方,哪里应该严,哪里应该宽,哪里管,哪里不必多管.书中谈到,副其实的教育者,最关注的应该是学生本身的发展,而管理者则不然,管理者最布置的任务.教育者以人为本,管理者以任务为本,管理者只把人看成工具.教育的法魂.目的管住学生,而是帮助学生学会
确实
成长.教育
管住
.最使学生立刻让我满意,而是让学生天天念叨“培养对学生的习惯”,孩子的灵规范》为准绳,从制调皮生我平时太严所
做一名,在的常常以《中学生日常如愿(举例:我班中的度上在各我面前吧).那么,管理,可总不错的,可一离开我的视线,就不自觉了,这是应该反思一下,是更多地去做一名温情的教育者,的管理者呢?
二、做聪明的“严师”,理智地施展“师爱”..在平时,学生犯了
错思维误看了这本书后,当我碰到违纪学生时,我都会动一番脑筋再作误,我会把课后留下来批评一顿.可现在我想到王老师在书中说到的区便是“迷信师严”,我提醒在事的过程中认识的方法,要好
要变得“聪明些”,于是我让学生事来弥补,使的错误,从而受到教育.后来只要遇到犯事的学生,我就.爱心就指出,教育.“爱与责任”是当代教师之迷信“师爱”.他说,迷信“师爱”有
把学生“王晓春老师也反复强调,爱心是师德的灵魂,灵魂,”师爱“是师德之必备.两种情况:,王老师是好心的糊涂人,真的以为爱能点石成金,爱是万应灵药,一旦他
爱得
.另
人则不然,爱成”好学生,他会怀疑用,的本事是把
其实是把“爱”当成棍子
嘴里是“爱”,心里想的对学生施加的一切都解释成“爱”,是“权”,是对学生的“管、卡、压”.王老师指出,现在教育界流行的做法高唱廉价的“爱的颂歌”,现实中也的确有老师只求“爱岗敬业”,而在实践中大碰钉子.于它的任务,就好像行的,光有爱是的.爱
要求师爱
说,本不属爱是不
要求医生光用爱心就能把病人治好一样.迁就,爱需要理智.三、安全与德育,孰轻孰重.书中,王老师在分析管理与教育的关系时谈到了安全问题.他说,安全固然压倒了教育,学校就不再是学校,变成保险公司了.学的发展,而只管理者管理的.学校
做法:在校园内不准丝毫地,但安全
学生
一切管理措施,都应该是时下,安全问题似乎成了一所学核心问题,大跑跳打闹,不准投掷轻物,有时也会对学生狠狠的训斥一番,说不定还会移交给班主任
度呢?安全问题也成了捆绑学校
依赖,可是孩子活泼爱玩的天性却被压抑了.怎样把握德育活动于、削弱德育教育职能、束缚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德育工作的多彩的活动是德育的核心与载体.实践活动,最后,我想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我现在的教学观.“我是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要求
.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更应本文标签:《《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
《《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一文由工作总结网免费提供属于《读后感》栏目,来源于网络。本文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删除!《《做一个聪明的教师》
读后感》内容到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