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桃花心木随笔
《桃花心木》教学随笔
教学本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随着作者去感知给桃花心木浇水的事实,聆听浇水的道理.展开类比推理,感悟育人的道理。并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加深对育人道理的认识。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在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的以读为本的新理念,引导学生多角色、多层次地触摸语言、揣摩语言,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思考、去咀嚼、去体验语言文字中蕴涵着的思想感情。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如读课文了解种树人怎样种桃花心木,读课文明白浇水的道理,读课文明白育人的道理,通过与文本对话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二、当学生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我能及时给予点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处于有序的状态,体现了老师教学中导的作用。如当学生自主学完最后一段时,对育人的道理似懂非懂时,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临时恰当地设置两个小问题:你是怎样理解“一颗独立自主的心”,联系前面的内容说说“不确定的生活”的意思,学生经过这一点拨,学生茅塞顿开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也水到渠成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传递人文感情。在教学中我始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事实到哲理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在课内延伸时提出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顺境有利于人的成长还是逆境有利于人的成长。你希望学校老师和家长怎样教育你等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课堂与社会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育人道理的认识,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使课堂气氛涌动着一种创造的生命力。
第二篇:桃花心木(本站推荐)
《桃花心木》说课稿 李家山镇中心学校 杨秀兰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和道理,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本篇课文,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我从三个维度设计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3.领悟“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
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四、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本节课我主要采取的是“启迪发现引导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推进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启情导入: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2、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3、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结合学生汇报的内容(教师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小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那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写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第三篇:《桃花心木》
桃花心木
乡下老家屋旁。有一块非常大的空地,租给人家种桃花心木的树苗。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所以当我看到桃花心木仅及膝盖的树苗,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种桃花心木苗的是一个个子很高的人,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
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我住在乡下时,天天都会在桃花心木苗旁的小路上散步,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
我越来越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
我起先以为他太懒,有时隔那么久才给树浇水。
但是,懒人怎么知道有几棵树会枯萎呢?
后来我以为他太忙,才会做什么事都不按规律。但是,忙人怎么可能做事那么从从容容?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种树的人笑了,他说:“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的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所以,树木自己要学会在土里找水源。我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它几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无法在这种不确定中汲水生长,树苗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种树人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寓意深刻。作者借树苗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写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讲:作者看到种桃花心木的人一些奇怪的举动,经过与他的一番对话,悟到了一个人生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突出重点进行教学:种桃花心木的人有哪些奇怪的举动呢?学生读文概括出:一是浇水的时间不定,二是浇水的水量不定。学生谈到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课文以“桃花心木”为题,不是单纯地写树木,而是借树木的生长,来比喻人的成长。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历风雨和磨难,就能成为意志坚强、有所作为的人。树似人,人如树,树与人的形象叠印在一起,以此体会到文章在表达上借物喻人的方法。
【课文链接】
读句子,回答问题。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句子中“不确定”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1)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
(2)“不确定”的意思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句子的意思是,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有作为的人。
二、读课文,把种树人回答作者问题的话概括起来简述。
1、问: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五、1、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汲水生长的树苗会枯萎,能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苗不会枯萎。
2、定时定量浇水会养成树苗的依赖心,根无法深入地下,如果停止浇水就会枯萎,幸存的树苗也会被暴风雨吹倒。
第四篇:桃花心木读后感精选
桃花心木读后感范文精选
范文一:
桃花心木需要一种本身的能力,而我们更需要一种独立自主的心。依赖父母和老师,并不是我们的本性,但是要在父母的怀抱中度过,在一种不确定的生活中生存,我们则永远会有一颗依赖的心。要想获得自理能力,必须经过生活的考验,拥有不确定的生活。从中深化了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对道理的理解。对于简单的物质,更会有深刻理解。在生活中,我们总投靠父母,无论在做什么事,总是喜欢选择诉说,向父母说明困难,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日常的杂事,也少不了父母的帮忙,不管现是用餐还是娱乐,父母的关怀和照顾总是无微不至。学习空间里,老师又在不停的催促。帮助我们批改作业、纠正错误。他们不就像辛勤的种树人吗?朴实无华的老师,往往日夜操劳。而我们也总依赖着他,让他总有操不完的心。桃花心木还在成长,而我们也渐渐长大。勤劳的“种树人”永远栽培着我们。依赖的心往往使我们经不起生活的磨练,但如果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就会从中显示出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范文二: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种桃花心木的是一个个子高高的人。他来的没有规律,有时隔三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同,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很好奇,于是问种树的人: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会无缘无故枯萎?他问了好多诸如此类的问题。种树人就告诉了他很多种树的道理,比如他浇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种树是百年的基业,还有解释他为什么来的没有规律。最有意义的还是文章结尾处作者的感慨: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桃花心木要靠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否则树苗就会枯萎。我们学习也应该如桃花心木一样,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学习之中,到书海中汲取知识营养。学习跟种桃花心木的道理是一样的,只有拥有了一颗自主探究的心才能汲取更多知识。在老师给我们上课的基础上,我们在课后还要自己努力钻研!范文三:昨天,我们教了《桃花心木》这一课。课文讲述了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我在高年级时,有过很多次失败,考试老是不平稳,学习粗心、马虎等弱点是我考试频频失利。一次次失败后,我醒悟,我要做一个善败者。进入小学的最后一册,我命令自己不能再做以前的我了,现在是个良好的开端,我只有努力再努力,才能有收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新。”我还有个缺点,就是依赖电脑。遇到不懂的,想都不想的就打开电脑查。我以前认为电脑是万能的,但,读了这篇课文,我懂了在艰苦环境中要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不能事事都依赖电脑。我要像桃花心木那样,要自立自强,在不确定中,就能吧较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范文四:今天,我们把桃花心目学完了,让我学会了怎么做人。刚开始一看到这个题目,我对这篇课文不感兴趣。因为我觉得主要内容是写,桃花心木是什么样的,怎样长成的,有什么做用…可后来当我预习时,不得不看是,我却又迷上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作者看到一个人栽种桃花心木苗。奇怪的是,这个人浇水的时间很不规律,而且浇水的量也是多少不一。作者好奇地问那个种树人,才知道如果有规律地浇水,树会慢慢地长得柔弱不堪,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成活率才高,也会很强壮。读完这篇文章,带给了我很深的感受,就像文中的一段话“他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想不到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命的考验。因为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雨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我觉得,人和树是一样的,可如果是树苗不定时浇水,那树苗就没有依赖性,树苗就扎根地里汲水生长。我们人也一样,要独立自主才能努力生长。所以,大家也要跟桃花心木一样,没有依赖性哦!范文五:“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经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我的摘录本里摘抄着这样一个句子。每当我翻开摘录本看到这句话时,我就会想起《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桃花心木》主要内容是写:乡下老家屋旁的空地上种着许多桃花心木苗,种树人给树浇水不是定时定量的,而是模仿老天下雨,让桃花心木在不确定中长成百年大树。文章最后提到人和树一样,也要在你不确定中生活,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觉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以前,我有一个毛病,就是在学习中一遇到难一点的题,就马上问爸爸,爸爸老说我不爱动脑,依赖别人。我听了总是嘟着嘴说:“不懂就问嘛!”但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有感触。对啊!我平时老依赖爸爸,养成了依赖心理,要是考试时碰上了一道难题,那我怎么办?所以我决心改了这个毛病。现在,遇到难题,我总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实在不会了,再问爸爸,爸爸说我变了,懂得独立思考了!我们就如同小鸟,鸟巢是我们温暖的家,我们这些小鸟总不能整天待在巢里,笋父母捕食回来就吃吧!假如有一天,父母去了很远的地方,留下我们,那我们这些小鸟该怎么办?又不会独立生活,只有等白白饿死了!
第五篇:桃花心木说课稿
《桃花心木》说课稿
涂庄小学
徐宝生
一、教材分析
《桃花心木》是我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了一个种树人让“树木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说明了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生活考验,克服依赖性,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意义。这篇散文文质兼美、隽永耐读。借种树喻育人,道理深入浅出。文章还采用悬疑法,以作者眼中种树人种种奇怪的行为为线索,层层设疑,引起读者的好奇,引人入胜,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二、学情分析
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学生在《白杨》、《落花生》等文章的学习中,曾经接触过,并不陌生。但是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借物喻人,又是如何把“树”和“人”联系起来的,对于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把学生身边的事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根据学生实际本篇课文,我抓住“种树——育树——悟道”这一脉络,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发表见解。
三、说教法
本文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意义深刻。在课文里作者抓住了人物语言描写,阐明了育人的道理。本文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知事实、感悟道理,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课堂上我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我做适当的提示或点评,让学生当学习的主体,老师则起主导作用。
四、说学法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阅读、探究的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选择性,教师则是学生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实践中,要坚持以“读”为主线,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为了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为了让学生能自己从阅读中提出问题和见解,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表达自己见解的欲望,我着重引导学生运用朗读、自己提问题,大家共同研究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体会种树与育人的道理。
五、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领悟本课采用“借物喻人”的表达手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整体感知——重点领悟——回归整体”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种树人的用心,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教学重点: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抓住重点句段体会种树人的用心。教学难点: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六、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克服学习难点,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启情导入,揭示课题
1、开课伊始,(出示桃花心木的有关图片)教师提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植物?因课前学生进行了预习、收集了资料,所以能够说出这是桃花心木。随机(板书——桃花心木)。随后让学生交流搜集的关于桃花心木的资料,加强对桃花心木的了解。(桃花心木常绿乔木。树皮淡红色。原产南美洲,中国南部有栽培。木材色泽美丽,能抗虫蚀,适于制作车船、家具等,为世界名贵木材之一。)
2、揭示课题: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样的设计是从桃花心木的资料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营造探究氛围。
二、整体感知: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三、重点认知:
1、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学生会发现种树人浇水的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补种的苗数不定,教师随机板书。
之后我接着设疑: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种种的疑问,种树人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勾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学生读书后引导学生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以及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几方面来说,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了深入的了解体会了种树人的用心。
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入的领悟了文章蕴含的道理,我设计了两个内容:
1、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比如可以对种树人说„„;可以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这样灵活、有弹性地安排,是从学生的个体差异出发,更切合学生的个人实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养成学生主动表达的习惯,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
2、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共同进入角色,教师引导学生朗读种树人的话。
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第12自然段种树人的话)后来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学生生读第13自然段种树人语重心长说的话)。
学生读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评价,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感悟种树人的良苦用心。
“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
十四自然段的学习我是这样设计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
(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学生读后教师设疑:文中的“不确定”指的是什么?我们的生活中会有哪些“不确定”?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不确定”。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呢?
(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就是做到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四、反顾整体: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令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总结之后,让学生明确本文采取的是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板书: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林清玄的作品:《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金色印象》、《白雪少年》等。
本课总结:同学们,“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希望我们都能够做一个经受得起考验、独立自主、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