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先将已读过的感受和思考与大家分
冯恩洪校长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我还没有读完。先将已读过的感受和思考与大家分享,都只是个人见解有不到位的恳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每一个管理者应该具有的素质。作为老师,学生愿不愿意对我们诉说衷肠呢?需要我们老师注意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方式,对于思源的孩子他们渴望被老师重视,又不愿意被老师管的太多,所以他们对老师而言是爱但是不敢靠近,冯教授的总结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们要具有的社会人际关系其实也能够在学生的身上开展,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即是说我们要成为学生的老师,朋友,有的时候你也可以在他们面前显示一下你的不讲道理,你的任性,就是像老师又不像老师,让学生觉得你有好的地方,因为你是爱他们,为他们着想的;又让他觉得你是有脾气的不好惹的,因为不敢触犯你的原则;还可以让他觉得你是让人没办法的,因为老师也可以偶尔耍赖。这样学生敬重你的爱,畏你的原则,接受你的偶尔耍赖,实现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之间的关系的处理也应该如此,首先要定好位,我不是高高在上的领导,我首先是与老师们一起工作的同事,我也是休闲时间可以和老师们一起疯玩的朋友,我更是老师们工作和生活上有需求时的后盾,这样老师们才能和我沟通,讲实话。共同发现不足进而去改正,与老师共进退。
二.适合才能和谐。高中的学生以较低的分数录取到我们学校,老师们想当然的就去用我们自己心中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每个孩子都要做到中规中矩,都要成绩有所提高,我们想当然的付出之后,收到的结果是学生分数没有提高很快,老师们疲惫不堪,家长们怨声载道。没有一方是快乐的。这样的结果我们老师们一直在思考,结合冯老的话说,我们没有找到适合思源孩子发展的教育方式。一个例子我记得非常清楚:冯校长接收的那个落下很多课的女孩的例子。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我们也应该像冯校长那样精心的思考适合孩子们的教育和教学方式。大胆的抛开课本上的束缚,从适合学生的知识开始,英语不会我们就从初中英语开始;数学某些知识难度较大,我们可以大胆的舍弃。坚持做适合学生的教育。每天累积,每天进步。让学生喜欢上有收获的感觉。
第二篇: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已读了两遍
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已读了两遍,让我感动她30年对教育的爱。让我敬佩30年付出的艰辛。让我震撼她30年执着探索、勤于反思的教育生活。在此把书中吴老师的名言奉献给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一起分享: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味;不仅有个性,更要有魅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愉悦的心情经历每一天的新体验、新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
我一直在努力读懂他们,真诚地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友善地走进他们的心灵,努力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们的生命融合在一起,使它迸发出情感与智慧的火花。
吴老师是小数届的专家,是我们都崇拜的偶像,曾经听过她几节课如《求平均数》《旋转与平移》《分数的初步认识》等,每次听完吴老师的课都让我们深深感叹:做吴老师的学生真幸福,听吴老师的课更是一种享受。从每次听课中、从专家的讲座以及言谈举止中我们感到吴老师已经把每一个学生都装在了心里,创造出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细细品味吴老师的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感到吴老师善于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境引入新课,寥寥数语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课堂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探索,让孩子们主动的建构他们自己的知
识和对事物的理解,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探索和重建数学知识,实现“再创造”;课堂上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就是最初吴老师留给我的印象。假期我拿到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在书中吴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她的成长之路:从一个70年代毕业的不满16周岁的初中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在发现工作的不足后拜师学习,艰辛探索教学改革之路,终于在苦练与积累中逐渐成长起来。吴老师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们:
1、一位教师要想不断地进步与提高,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否则就无法适应教育工作,更不能轻松的生活,学习是工作和生存的需要;
2、在众多学术成果面前,在繁杂的教育信息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汲取过滤。学习百家之长,博众家之采,结合自身实际创出特色,努力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现代教师成功之路。看完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点:
1、一定要多写东西。做教师不能仅满足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要勤于思考、善于总结、要勇敢的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努力;要勤于把自己教学中的点滴体会、课后有感、教学心得等毫无保留的倾吐在笔记本上,而我似乎在这一点上做的逊色了很多,我要想成长这一点必须做到。
2、在看到课例《带小括号的计算》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是从认知系统去思考学生怎样接受这个新知识,而没认真从情感这个系统思考学生乐意不乐意接受这个规定。”看看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但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去考虑,还要从情感角度去思考,难怪吴老师的总是在教书过程中育人,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会的选择好判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流连忘返呢!这一点我们做到了吗?
3、吴老师的名言:教师要用真心去抚爱孩子,用智慧去启迪孩子,用人格去感化孩子,用权威去约束孩子,使每一个孩子不仅有知识,更有思想;不仅有文化,更有品味;不仅有
个性,更要有魅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以愉悦的心情经历每一天的新体验、新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境界的升华,真正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学有特长、全面发展的学生。
„„
其实每看到一处我都会结合自己细细的去品味,要想真正成为一位好教师就要不断的去努力,不断的超越自己,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多年来,致力于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从“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到“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四步曲”,吴正宪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的数学教学被称作“爱与美的旋律”。你若走进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一定会深深地被学生会学、爱学的热烈学习场面所吸引,同学们怀着浓厚的兴趣,跟着吴老师一步步走进那充满生机的数学王国。课堂上,同学们时而紧锁双眉、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热烈争论,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创造的愉悦。吴老师与孩子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使学生们感受到鼓舞和激励。抽象的数学课不再枯燥乏味,而变得妙趣横生。很多学生听吴老师讲课都不愿意下课,很多老师听了吴老师的课都说是“艺术的享受”。
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为什么得到这么多专家与老师们的认可?当你走近她的时候就会找到答案:“一切为了孩子!”这是吴老师教育思想的核心。吴老师以优秀教师人格的魅力、精湛的教艺以及独具感染力的教学语言,紧紧地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一切为了学生”是吴老师教学工作的真正动力。
80年代初期,教育界片面追求升学率形成“大潮”,“题海战术”到处可见,作业堆积如山,学生负担很重,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面对这种现状,吴正宪经过认真思考,决心努力探索一条“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新路。
吴正宪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博采众长,虚心向老教师请教,刻苦钻研教材。1983年,她在特级教师刘梦湘指导下开始了“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的教学实验。她以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方法、百折不挠的工作毅力,大胆改革实践。她从教材到教法,从学法到考法,进行了整体性教改实验。她不增加课时、不上早晚自习,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六年级两年的教学任务,并提前一年参加了全区小学毕业考试,平均成绩高于应届毕业生的成绩。她辅导的学生,连续多年累计30多名学生在区、市级数学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曾有3名学生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
该项教改实验,从改革教材入手,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编排教材,组合成“六条龙”的知识体系。她总结了十几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望强烈,课堂上呈现出一派乐学、爱学、善学、会学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吴正宪的教学思想迅速在全国引起极大的反响,她崭新的教育观念,独特的教学策略引起有关专家的关注。专家们对吴正宪先进的教育思想、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及显著的教学成果给予高度评价。
教 育 简 历
吴正宪,女,1954年8月生,特级教师。现任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北京市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她的课堂教学及论文多次获全国、市、区优秀奖,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北京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北京教科院职业道德标兵”等称号。
教 育 理 念
小学数学学习对人一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要把小学数学教育的中心转移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进步与发展。
教 育 名 言
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最重要的是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使孩子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与力量。
教育思考与实践
吴正宪长期致力于数学教学改革,坚持教书育人。她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曾在我国二十多个省市作观摩教学课,得到专家和教师的好评。她还作为原国家教委首批推荐的优秀教师为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节目摄制教学录像片,通过卫星向亚太地区播放。她发表教学论文三十余篇,专著有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教育家成长丛书《吴正宪与小学数学》等。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随着经验的增长,从一节节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中我发现:“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在不同教师的带领下,在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中,会形成鲜明的结果对比”。在聆听大师们的课时,假使大师的课你曾经讲过,这样的感觉会尤为强烈,这种现象不得不引发我们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思考。我们一贯提倡的“课堂教学向40分钟要质量”要的是什么质量?怎样向课堂要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诸多的成功教学案例已经证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即包括:有效的教学(即教师教学过程)和良好的教学效益(即学生掌握情况)。
有效的教学:顾名思义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对于我们而言通常是指课堂四十分钟,教师通过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取大量能够真正理解的有效知识,同时能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
良好的教学效益:是指学生一节课的收获,包括: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同教学效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在现代的课堂教学评价中不仅要看教学效果,更应注重教学效率。举个简单的例子:教学认识0这个知识点,所需时间如果是15分,结果一位教师花15 分达到教学目标,学生认识了0;另一位教师花20分,学生也认识了0。显然这两位教师的教学效果相同,但他们的教学效率却大相径庭。
下面结合具体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对于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和各分段教学目标的把握是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理念的理解诠释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数学教学总的指导思想。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数学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二者不可分离。
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通过数学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强调:数学学习的活动性本质,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再创造”过程,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
3、主张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将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
4、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真正体现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活动。
(二)对各学段教学目标的简单理解
数学学段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化,其中蕴含着这样的思想:让学生在不同阶段经历生活和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1、掌握纵向联系,阶段性与发展性相结合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体现出分明的阶段性,要依
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数学学科自身特点,严格按照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求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不仅学会数学,更重要是在生活中正确地应用数学。比如我在教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时,正对一年级孩子好动好说的特点,要求孩子们带来玩具人民币,在课堂上模拟超市来购物。给孩子们一个具体的生活环境,要想自己去买东西首先想要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接下来在购物过程中还要学会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兑换,教学过程中结合多媒体对学生寓教于乐,让死板不易接受的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插上灵动的翅膀。
2、掌握横向相联系,善学与乐学相结合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参与的效率与学习时所用的方法是否得当相联系。
如:上例教学中,整节课孩子们学的轻松、玩的快乐、思考有深度,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大大增强了对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对教材恰当地分析和使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一)对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