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俞正强《低头找幸福》有感
读俞正强《低头找幸福》有感
也许是因为素净的封面,也可能是因为“低头找幸福”这一书名对我的吸引,我就买了这本名师成长轨迹访谈录《低头找幸福》。翻开书,引言部分的这段话便吸引了我:“假设一位教师,从未参加过任何教学比赛,也没有拿过任何奖项,他是否有机会获得特级教师的荣誉称号,成为一名星光熠熠的名师呢?然而在浙江金华就有这么一位名师:他是农家子弟,没有优越的社会背景;年少时,做老师不是他的志向;初为人师,也并不得领导的赏识;在成为特级教师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的教学比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在浙江小学数学领域颇有名气。”他就是在《低头找幸福》的俞正强老师。他的课很朴实,然而听过他的课的人又都说他的教学课很美,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这本书采用访谈的形式来记录俞正强这位在平淡中显心智,在朴实中表现美的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文风让我在感觉在聆听一位长者对自己的经验娓娓道来,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丰功伟绩,有的只是一位小学数学老师的成长过程,一位校长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故事。很平凡,但不平庸!这本书共8章,从目录上看你会认为他是在分块叙述,其实不然,从顶端的时间标记就可以认为是俞正强老师在一个时期对当时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对自己寻找有意义教育的思考。下面我也仿照俞老师的方式利用本书目录把主要内容简单介绍。本书可以分为以下部分:
第一部分“1986-1998平平淡淡才是真”说的是作者参加工作的一段成长历程的; 第二部分“1998-2002 忽如一夜春风来”说的是作者个性特点和成名之路的;
第三部分“2002-2007 悟道有乐心自足”说的是作者担任校长之后,关于学校管理理念的; 读完这本书,我很想分享一下有关俞正强老师的那些事儿。
(一)对于学生——善于观察学生,从学生身上学习
俞老师书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小故事,讲的是俞老师刚任教之时,上课学生吵闹,一般作为新教师都会很生气,于是像有的新教师一样立了规矩:上课吵闹就不上课,安静了才继续。可是他的班级里就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位位挑战权威的学生,接下去也是我们有的教师常用的方法,放学后留下来静坐。不同的是这个极富个性的小女孩对俞老师讲了终生难忘的一句话“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
感悟:正因为俞老师善于观察学生、和学生沟通,才让学生在其面前坦诚相对、不会害怕;有了学生坦然,才使得俞老师能从学生这面“镜子”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从而能经常叩问自己;正因为俞老师善于从学生身上学习,才使得师生相长,共同进步,为日后成长为名师创造了条件。
(二)对于课堂——追求安静,积累智慧
俗话说:静能生慧,宁静以致远。如果有一个安静的课堂,就能把学习中遇到的干扰减到最少,在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但是,要做到安静,好象不那么容易。现在的新课程,强调体验、经历、合作。我在平常的课中也常常会安排这样的教学环节——小组活动、讨论、情景表演。总觉得到了这时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丝毫看不到安静。看了这本书,才明白:原来一切都源自我们对安静的理解。平常我们听音乐的时候,有时会觉得听到某一首曲子,能让自己的心一下子沉静下来;看一段舞蹈,也能让我们觉得安静„„原来安静是不排斥声音与操作的。如果我在走进课堂之前,给自己一个平静的心情、安静的形象,安静力量就通过我的形象、语言,传给了我的学生,同时也给了学生一颗安静的心,安静的课堂也会随之而产生。在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操作实践时,设计的活动要有充分的思考价值,让活动对学生有吸引力。不让孩子为了活动而活动,使活动失去了神,徒有活动的形式而使他们急噪起来,课堂就不会安静了。我们在平时要像俞老师那样,尽可能营造一个安静的课堂,让学生学会沉静思考和安静等待。
(三)对于自己——人的积极性从哪儿来
俞老师用这样一幅图来表示人的社会关系,(投影)大环境谁都改变不了,对于其他五个圈子,我们要先付出,至于有否回报谁也不知道。你说,你对领导好,领导一定对你好吗?你对学生好,学生一定对你好吗?学生对你的好往往是滞后的,也许一年后,也许若干年后。但不管怎样,你必须付出。对家长你也是必须付出的,对同事你也是必须付出。别人没有义务对你好,你必须先付出,别人才有可能对你好。但是对一般人来说,要先付出又不知道能不能得到回报,往往是很难做到的,这就影响到人的积极性了。为什么很多人失望,工作积极性不高呢?就是他要求得到回报,但又舍不得付出。人最重要的就是自我圈,决定我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的就是这个圈。这个圈子的实质就是信念,人是有信念才会有积极性的,我们改变自己,就是要改变自我圈。在所有的圈子里面,我们能自由控制的只有自我这个圈子,其他那些圈子由不得你控制的。所以,要自己给自己积极性,不要等着领导和其他人给。
(四)对于别人——怎么认识“人”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两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朽木不可雕也。” 你赞成哪种观点?第一句话对吗?是对的,但不能全信它,全信它,我们的心情就糟了。第二句话对吗?也对的,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判断他就是朽木呢?我说某甲是朽木,他就是朽木吗?这个问题我们也做不到,所以我们也不能坚信。这两句话其实是两个极端,第一句是完全为学生讲的,第二句是为老师讲的。这两句之间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还有投不投缘的问题。我虽然教不好你,但你不是朽木,肯定会有人能教好你,你还没碰到你生命中的名师。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它能保证有一个好心情,不要去怪学生,也不要去怪自己。这样我们就可以吧我们上课的心情调整好了。心情好了,态度也就好起来了;态度好了,上课的气氛也就好了,这样什么也都好了。
最后,以俞正强老师的一段话结束我的读书感悟“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
第二篇: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原创)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原创)
读《低头找幸福》心得体会(原创)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低头找幸福》原创读书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篇一
读了这本书后,我了解到俞老师是个爱读书的人,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在他未成名的平淡的12年教学经历里,他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慢慢地,我也不自觉的开始大量购买教学书籍,有空没空的时候也拿出来翻一翻、看一看,相信会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
么一天的。
俞老师也是个爱思考的老师。他常扪心自问:“今天,我进步了吗?”面对学生充满稚言稚语,他不是一笑而过,而总能理性地思考着这些童言深刻的背后意义。他常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真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让你醍醐灌顶。”勇于反思、善于思考让他比常人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愉悦和自足,更多了一份智者的充实和快乐。他对学生总是那么热情。可以说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真心,走进学生的心扉,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关怀和尊重。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让孩子们喜欢我”,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喜欢上数学课。所以他的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忘记吵”,能享受其间,幸福其中!他亦是个能吃苦,有毅力的老师。他说:“我是属于很有责任感的人。我可以不爱
教书,但只要我一走进教室,我就不能不教好书。”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能在经历不少挫折和失败,饱尝许多咸酸苦辣之时,还能认真探索,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俞老师的幸福,不是偶尔的,是他经过20年的努力慢慢积累而成的,是必然的。这种幸福就在我们大家的身边,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多读书、勤思考。低下头来,埋头苦干,那份幸福就会来到你的身边!
篇二
《低头找幸福》这本本书,讲述了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愈正强老师成为名师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故事。
也许,正如愈老师在书中所说的:“读书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句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第三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写作风格,每一个人的字里行
间渗透着不同的气息,可能就是这本书的气息让我感觉到很亲切很舒服,让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本《低头找幸福》。
不知什么原因,从小我就特别崇拜因为知识而改变命运、因为大量阅读而积累财富的人。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只有知识才能包装的、来不得半点做作的儒雅。俞正强老师正是这样的人。虽然他也只是一名平凡而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但是,他博学、好读。于是,俞老师这条“书虫”在不断地阅读和思考中“做茧”、“化蝶”。读书和思考成为了俞老师最快乐的事情之一。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
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
在这本书中,还介绍了一些俞老师独到的教学见解。比如,他认为人类的学科应该分为:物的科学、心的科学和灵的科学。物的科学是指可度量的、可测量的;心的科学,是不可度量但可感受的;灵的科学就是很难感受,却可以感悟的。其中,有一定的佛家思想在起作用,也有一定道理。我以为这是他看事物的角度很不一样的体现。
愈老师还有很多“谬论”,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的观点。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很少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其实,这种现象很普遍,记得我念师范的时候,心理学老师曾在我们班做过调查,发现全班只有2名同学是自己选择念的师范,其余都是因为环境或家庭各种不同因素来到教育界的。这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小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
这本书的文风让我感觉是在聆听一位一直在一线工作的教师、校长在轻轻讲述自己的经验,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引经据典,更没有丰功伟绩,有的
只是一位普通的小学老师的成长过程,一位校长如何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故事。而这些故事每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很亲切,很平凡,很普通,但绝不平庸!
篇三
读这本书之前,俞正强老师的名字是孤陋寡闻的我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发觉自己对这个名字是多么地崇拜。
“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他的这段话,真实而又浪漫,亲切而又激进深邃。细细品味,会无形之中增添了一层理性的思考,一种向上的动力。
他爱读书。他说:“读书是最省钱 的娱乐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的确,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在他未成名的平淡的12年教学经历里,他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他爱思考。他常扪心自问:“今天,我进步了吗?”面对学生充满稚言稚语,他不是一笑而过,而总能理性地思考着这些童言深刻的背后意义。他常说:“是谁在帮助我成长,是学生。学生始终是我的老师。他们就在突然之中,像一道闪电裂开了你的脑子,让你一下子得到不少感悟。这种感觉真有点当头棒喝的感觉,让你醍醐灌顶。”勇于反思、善于思考让他比常人多了一份精神上的愉悦和自足,更多了一份智者的充实和快乐。
他爱学生。他有一颗热爱孩子的真
心,走进学生的心扉,想学生之所想,乐学生之所乐,并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关怀和尊重。他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让孩子们喜欢我”,亲其师而信其道,进而喜欢上数学课。所以他的学生课堂上“常常会忘记吵”,能享受其间,幸福其中!
他能吃苦,有毅力。他说:“我是属于很有责任感的人。我可以不爱教书,但只要我一走进教室,我就不能不教好书。”正是这份责任感,让他能在经历不少挫折和失败,饱尝许多咸酸苦辣之时,还能认真探索,执著追求,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一句话,他告诉我们,教师的职业幸福不是恩赐就能有的,而是靠低头做出来的。
读懂了这些,我们就不难理解他的另类课堂,他的课堂教学艺术。
读懂了这些,我们该学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像俞特一样,多阅读、多思考、多一份责任感,多与学生促膝交谈,多蹲
下来感受儿童的感受,多低下头品味属于自己的幸福!
篇四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
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
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
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在他的“谬论”中,我最欣赏的是关于工作责任心的描述。我们经常在总结、专业评定中信誓旦旦地说自己如何忠诚于教育事业、如何热爱自己的学生,从来都没有提到自己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俞老师认为对待工作,“责任感比热爱更重要”,他自己本身不是因为热爱教育事业而成为老师的,而是在已经为人
师时才激发他的职业使命感和责任心。
当一个人行将结束其行程的时候,终于无力地低下头高昂的头,突然发现,幸福就在我们身边,能不潸然泪下吗?让我们一起低头找幸福吧。
篇五
又读《低头找幸福》这本书,受益匪浅。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俞老师的思考也往往是比较“另类”的,他有自己独特视角。比如,用来讽刺当时为官者扰民害民的《种树郭橐驼传》,却被俞老师认为是不可多得的的教育经典。郭橐驼认为种树之道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要做到“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俞老师认为我们教育孩子也应该顺应学生的自然天性,他的教育观点是:“从教学的角度,所有的理论都离不开孔子的两句话,就是‘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根据树种的不同,提供不同的土壤、环境,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而且,不能操之过
急,不能拔苗助长,要一步一步慢慢来。这是教育的真谛!从师范毕业后,我立志做老师,将教师这个行业作为事业去从事的。而是接触到这些天真可爱的孩子的时候,我们才慢慢了解我们不能误人子弟,不能拒绝这些充满求知的眼神对知识的渴望。说白了,是“不能误人子弟”这几个字迫使我们必须好好引导他们在学海中积极探索,于是,我们的内在责任心被激发了,对工作的使命感也逐渐加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读书呢,应该算是教师的职业需要了。在这方面,我们的先师先祖孔子就给我们作了表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成为大家普遍认可的 好教师的优良品质。俞老师就这样一位好教师。他喜欢读书,乐于读书,并且还从书中读出各种各样的味道来。在俞老师看来,读书与思考都是很快乐的事。孔子 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无论对什么,只要乐在其中,就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孔子还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论语·为政》)这句话强调了学习与思考一定要相结合。只学习不思考,人就会迷惘,糊里糊涂,不知所措;只思考而不学习头脑就会穷竭。只有学思 结合,人的修养和学问,才有真正的增益。“教育人是艺术中得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特别是一名教师,读书 是一定不能少的,毛主席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不读书,不接受新的知识,个人的素质得不到提升,教育教学中的困难 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各项工作也就不能顺利的开展。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博彩,读书可以长智。苏霍姆林斯基说,“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 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变成教师 的精神需要”。
上帝让人握着拳头出生在这个世界上,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念,于感念中体会幸福,与幸福中谋的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视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
篇六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
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
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
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篇七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俞老师的平淡、真实和独特的教学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谈到的“读书的三个层次”也让自己不断反思,反思自己的读书,反思自己对读书思考的浅薄,更反思自己不善于总结借
鉴,空读许多书,头脑中却没留下什么。
“就读书来说,我觉得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就是把好词好局摘下来,写作的时候好用;第二个层次是看作者的思维方式,看他用这些材料是怎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来的,观点是什么可能就忘了;第三个层次呢,就要看味道了。每个人的文字里都有一种气息。不同的字与字之间的组织会散发出一种气息,有的气息是明快的,有的气息是晦涩的,这个气息是有人的气质在里边的。”我的读书层次又是怎样的呢?原来读书还能坚持做读书笔记,到后来读着读着,读书笔记也做得少了,读书又不善于总结,看过去就忘,导致自己读书是不少,可收获却不多。
有时感觉读书真好,一本书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它就像一面镜子,让你了解了自己的优点,同时更多的是寻找到了你的缺点,让你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让你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还保持一颗上进的心,有追求就不会被
这个世界打败,我坚信。
篇八
《低头找幸福》是一本名师访谈录,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多么朴实的语言,俞老师就这么朴实的一个人,语言朴实,没有什么豪言壮志,没有一点矫揉造作。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但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在采访中,俞老师一句句朴实的语言成了一则则小故事的标
题,像“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教学生研究错误”、“把知识当‘拐’卖”……每一则故事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优美的句子,却能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一则则小故事中,让我一点点、一点点地认识了俞老师,知道了俞老师知识的渊博、思维的敏捷、教学风格的风趣幽默,真的好想一睹俞老师上课的风采!
现在的课,一切都想做到最好。特别是在开设公开课时,光、声、电都用上,短短的40分钟,合作、讨论、讲解……什么组织方式都来了一遍,把课堂精髓都淹没在了形式的繁华之中。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自然朴素,不饰雕琢。上课时或许也该做到学习需要怎样就怎样,不因课的功利而改;不需要讨论时,不因这节课中还没有讨论环节而增加;不需要电脑演示,也不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而特地增加展示环节。课堂的悠闲是比较放松的、充满信心的,又于拖沓无缘的节奏。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和学生
一样,有时会觉得今天的课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今天这节课怎么这么漫长。好好回想了一下,原来一切都因为自己——上课前做好了一切的准备,上起课来气定神闲;踏着铃声匆匆走进教室,学生和自己一样静不下来。有了充分的准备,课堂的悠闲也就有了基础。悠闲的课堂其实也体现了教师的一种信心和包容,不急不燥,成竹在胸。
俞老师还提到了课堂教学中的朴素之美和悠闲之美,也让我有很深地感触。读了这本《低头找幸福》,收获很多,“把课上出美的味道来”将作为我对课堂教学的追求。让课堂的美能逐步变得多种多样:有安静朴素悠闲的、也可以有热情奔放充满激情的、淡雅如中国画、浓重如西洋画。不管以后我准备创造怎样的课堂之美,我都应该从自身着手,多阅读、多思考,让学生们和我一起享受知识学习的快乐与幸福。
真的好庆幸,能读到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篇九
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
俞老师告诉我们,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深邃的世界、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学生们都说他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
《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俞老师没有什么轰轰烈烈
~ 26 ~ 的事迹,很多名师都是经过千催百炼才出来的,但愈老师却没有,他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俞老师说:“虽然我不怎么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但我有责任心。一走进教室,我想的就是要把书教好。虽然领导不怎么赏识我,但学生给我的动力更大。”他为人朴实,他的课更朴实,没有华丽的手段,很少用多媒体,大多数就是一支粉笔到底。他甚至就把别人刚上的课,也可以上的让你折服,是他的课却透射出一种朴素的、安静的、灵性的、智慧的美。
~ 27 ~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
~ 28 ~
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印象特别深的是俞正强老师的关于教学设计的看法,关于课堂教学的艺术,无非八个字:即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俞正强老师“清晰立序,朴素选材”,把一节在大多数教师看来很平常的课教得富有智慧,给学生以轻松、以深刻的感觉和认识,按照他的教学设计,把数学抽象性特点表达得非常清楚,我看后有一种绝妙无比的感受。
篇十
俞老师爱读书。他说:“读书是最省钱的娱乐方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他博览群书,不仅精通数学,而且
~ 29 ~
熟知《论语》、哲学、法律、中医药等。的确,多读书,多读不同种类的书让他对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能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读书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我们的工作是琐碎的,是烦人的,甚至是枯燥乏味的,我们离幸福似乎是那么的遥远,幸福对我们好像是遥不可及的。幸福是什么,做老师的幸福是什么,老师们聚在一起,听到的很多都是抱怨。的确,我们的付出和收获总是那么不成正比,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个社会,我们都觉得做老师没有什么幸福可言。学生们都说俞老师是位好老师,但是又说不出他好在哪里。在别人的眼里,他是一位另类的教师,但是他却相信平平淡淡才是真。他说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就能找到。看来“平平淡淡”就是做教师的幸福!
细想学校的读书要求,读书活动已经坚持了很久,可是自己读了几本书呢?明知道自己的底蕴不够深厚,可就
~ 30 ~
是不能下定决心提高自己,高调了很久要读书,可是结果呢?作为语文老师,底蕴都没有,怎么能上好课呢?看来幸福离我还是那么远。《低头找幸福》书中记录了俞老师的成长经历。愈老师是一名农家子弟,没有任何的背景,在评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大赛,没有拿过一个大的教学奖项,甚至刚当老师的时候,连领导都不看好他,他除了教书,就是读书,看起来非常平淡,但却是生活的真味。俞老师用心积淀了影响他一生的心智财富。那些来自学生的感悟,来自阅读的给养,极大地丰富了他的精神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成熟、深刻。
“人来世上,不是来获取什么,仅仅是来体会一种叫幸福的东西。上帝让人握着拳头,是想让人低头看看,手心有什么。学会低头.看看支撑自己的土地,心存感激,于感念之中体会幸福,于幸福中谋得力量,用这份幸福的力量支撑起高贵的头颅、踏实的劳作,如此不断
~ 31 ~
往复,幸福,便常驻人心。”他的这段话,是多么的真实!幸福是什么?恐怕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幸福就在感念之中,就在日常的劳作中,其实幸福常驻人心。看来幸福离我还是那么的遥远,这遥远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拉大的距离。
今后要向像俞老师学习,多阅读、多思考、多一份责任感,多低下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 32 ~
第三篇:低头找幸福
低头找幸福
————记我的教育教学故事二三事 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中学
陈德鹏
每个人都在寻求幸福,其实幸福就在平淡而又温馨的平凡生活中,珍惜平凡就是珍惜幸福。
———题记
蓦然回首,自己已在平凡的三尺讲台度过了十余个春秋,教育教学中的一幕幕往事如电影镜头般一股脑儿浮现在我眼前,心中涌动着一股热潮,泛滥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热情,整理整理我那翻飞的思绪,便截取了三个平凡的小故事诉诸笔端:
“老师,你让我走到了今天”
前年搬家,我在收拾屋子时,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张已发黄的明信片,上面这样写道:“蓦然回首,彼岸风景依旧,昔日您的谆谆教诲是我向前的动力!那些若片片落叶的记忆,在思念的雨里旋转不停„„老师,真挚地祝福您:节日快乐,幸福安康!”明信片是一个叫瞿凤的学生寄来的,该生现就读于华西医科大学三年级。每到节假日她总是忘不了给我打电话、发信息或者寄贺卡。说起她,我还颇有几分兴奋与自豪。其实我只教了她初三一年的语文,她是班上一个很普通的女孩,成绩也不出众。一次我批改她的周记,发现她有强烈的弃学念头,主要原因是她的妈妈和婆婆经常吵架,家里添了弟弟后,重男轻女的继父又常常冷落她,周末她不是在吵闹中度过,就是在声声呵责中结束,为此她心情非常郁闷,更无心读书。于是我在作文本上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鼓励她,还附上了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后来她告诉我,我的开导让她很感动,最终她坚定了继续读书的想法,从那以后她高扬生活的风帆,学习也更用功,成绩稳步上升,最终考上了她梦寐以求的医科大学。“感谢您,我最挚爱的老师,是您真诚的鼓励伴我一路走到了今天;没有你的鼓励我的未来或许一片黯淡”。看到这情真意切的话语,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幸福的呢?或许教育的力量就在如此,教师的魅力就彰显在哪怕一句简单的“你很行”“继续努力”“你会做得更好”的真诚鼓励之中。
“谢谢你,我的学生”
在我授课的班级中,最令我头疼的是2004年上的一个初三的班级,所有的任课教师都有同感,走进教师,总是一片喧闹声,一节课停下来维持纪律,少则三四次,多则六七次,我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看着若集市一样热闹的课堂,常常是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为了杜绝学生上课吵闹,后来我给学生立了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停下来也没关系,但不能让我一堂课停下三次(因为这样就没法上课),否则就得罚抄课文。一天,真的有个学生让我停下来三次,我就罚她抄课文,第二天我检查,她居然一个字也没有抄,我很生气地问她为什么不抄,她全然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我更是怒火中烧,很想狠狠地扇他两耳光,然后很解气地拂袖扬长而去,最终我还是理智占了上风,为了给自己下台阶,我对她说:“现在你的情绪,不适合与你交谈,你下去写一份检讨明天交上来”。第二天她托人把检讨交了上来,她这样写道:“老师,我上课讲话是我的不对,我们班上课都是这样,如果你能让我们上课不讲话,算你厉害”。当时我看了她的检讨,有一种很复杂而又难言的感觉,我觉得学生分明是看不起我,她的潜台词好像是:“你有什么了不起?你有本领就让学生别闹”。事后,我心里很不平静,也异常沉重,整个心犹如塞满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着。她给我的警示是:老师啊!不要凭着自己的权威一味地要求学生“你要听课,你要听课”,你有没有想过,你讲得是否精彩?如果你讲得不精彩?凭什么要求学生听?她会认真听吗?这件事给我的震动实在太大,以前总认为我只要认真讲,你不听就是你的错,现在她让我明白,如果教师讲得精彩,他们就会被你吸引,就不会吵闹,反之就会吵闹,这件事给我很大转变:以前我只想着应该怎样讲课,现在我想得更多的是应该怎样把课上得更精彩。这次学生给我的感悟有点像佛教的“当头棒喝”,让你醍醐灌顶。在此,我要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你,我的学生,是你帮助了我成长”。
“老师,你儿子的病严重吗?”
2007年,因一位同事考上公务员调离教育工作岗位,我临时接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工作。班上有个叫包超的同学,身体强悍、野蛮成性,透露出一种与他年龄极不相称的霸气,一些小男生见之是不寒而栗,一幅桀骜不驯的神情让上课的女教师常常暗自流泪,在他的带动下,班上是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打,为此这班也成了全校典型的问题班级。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要改变班级现状,必须从转变该生入手,理智还告诉我,对待这种学生采取高压政策是无济于事的,否则还可能经常让自己下不了台阶,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于是我下定决心用真情换取信任,时常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随时发现他的闪光点,在班上大肆表扬。一周、两周、一月、半期过去了,渐渐地收到了一定效果,一期后,他判若两人,不仅暴躁的性格的得以收敛,而且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也逐渐懂得关心他人。就在我为他的成功转变而暗自高兴之时,我的儿子突患严重的过敏性紫癜,急需住院治疗,还没来得急告诉学生我就匆匆赶赴重庆儿科医院,那段时间我常常奔波于学校与医院之间,常常是心力交瘁,一筹莫展。一天晚上,正当我为儿子的病急得焦头烂额时,我收到了一条短信。“老师,听说你儿子生病了,严重吗?”一看是包超发来的,顿时我忧郁的心情变得开朗了,犹如平静的湖面荡着阵阵涟漪,真没想到,以前一个大大咧咧,性格如此暴躁的学生也懂得关心他人!第二天,我刚要走进教室,在走廊上许多学生把我围得水泄不通,“老师,包超告诉我们,你儿子生病了,好了吗?”,“老师,别着急,事情总会过去的,好人一生平安”,“老师,我的表弟也得了你儿子这病,医得好,你放心吧?我给你打听打听”。听着那句句暖人心怀的话语,看着一双双关怀的眼睛,一种强烈的激动和幸福感涌上心头,我的眼角渐渐湿润了。北师大教授林崇德认为“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圣神”,作为教师,要有一颗爱的火种,让孩子们在师爱的光辉中健康成长,同时我们也收获了无尽的幸福。
教师的事业是绿叶的事业,绿叶是平凡朴实的,因而教师的工作也是平凡朴实的。有很多人抬头往高处看,希望从那里得到幸福。其实幸福就在身边,低头走进学生心灵,就能找到幸福。
第四篇:《低头找幸福》读后感文学
《低头找幸福》读后感
文学
我佩服的是俞老师竟然用学生的一句无意的话成为自己当老师成功与否的标准。我们上课也经常因为课堂纪律而大伤脑筋,总有个别孩子不听话而让老师不得不停止教学进程来维持纪律,我们也经常会因此而对孩子们进行一些惩罚,比如,扣除班级的荣誉分、通告班主任、通告家长等。俞老师也曾经遇到这样的问题,他给学生立了这样一个规矩:“上课讲话不要紧,但不要吵到让我停下来维持纪律。让我们停下来也不要紧,但不能让我一堂课上停三次。”否则就让孩子们在放学后静坐15分钟。当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后,班上的一位同学给俞老师提意见了,认为这样做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当时的俞老师并不以为然,还理直气壮地跟这个学生说:“好的纪律是好的学习的前提!”第二天,这个学生给他回复了这样一句话让俞老师陷入了沉思:“俞老师,如果你能让他们忘记吵,算你厉害!”是啊,一堂课能够让听的学生忘记吵,全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多么难得!他需要的是一堂精彩纷呈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掌控。从此,俞老师的上课目标发生了改变:“我就是想把课上得让学生忘记吵”。视学生为老师的老师是多么难能可贵,它是建立在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基础上的。教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学生,在很多时候,从学生那里的来的信息的却可以帮助我们成长。
第五篇: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一问再问,追寻数学本质 ——听俞正强老师《笔算除法》有感
笔算除法是三年级下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一节课,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有余数的除法,除法竖式已有了一定的基础。通过本单元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口算一位数除商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以及一位数除几百几十(或几千几百)。这些知识经验都为本节课的学习作好了基础。教材中的情境图利用学生种树苗引出“42÷2”和“52÷2”两个算式,借助分小棒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重点理解当十位数不够分时,要将十位上剩下的数与个位数合并,再去除以除数。
俞老师的这堂笔算除法没有借助书上的情境,而是采用“质疑——讨论——归纳”探究学习方法,以“问”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俞老师不断追问中回忆了除法竖式各部分的含义,更重要的在追问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引领学生逐步认识到除法竖式这样写的原因,从心里接受这个数学知识。当然本节课除了一直强调的数学知识本质,数学的质疑精神也是俞老师不断向学生灌输的重点。有了知识和思想的双重冲击,这才是一堂内容饱满的数学课。
下面我将选取俞老师上课片断来赏析:
一、负迁移引出的冲突
新课开始,没有情境,黑板上呈现的是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横式和竖式,通过前三个的竖式负迁移到为什么除法的竖式就如此特别。俞老师以“一位二年级小朋友”对竖式有意见这个情境贯穿整节课,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猜一猜那个小朋友认为竖式可以怎样写,果然跟前三个竖式相同的除法竖式就横空出世了。
然后俞老师开始了一系列的发问,除法竖式能不能跟加、减、乘的竖式格式相同?为什么不能?学生提出有余数时不好写,接着有学生就给出了这样一个竖式:似乎有余数的问题也被解决了。
俞老师开始进一步提问,两种除法竖式都有道理,哪种更方便?这个问题使得一部分学生的矛头指向了,认为整个过程繁琐,15要写两遍。不过一部分学生解释了两个15的不同含义,复习了以前的知识。可对竖式选择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俞老师进一步提问,除法竖式一定要这样列到底跟什么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几乎没有人能正确回答,俞老师揭晓答案,跟除法本身有关。
至此第一阶段结束,主要就是通过老师的问,一步步将学生逼到死角,又在学生陷入困境时,提出一个新的设想,让学生继续追寻。
二、动手分图,自主构建
俞老师先让学生理解了15÷3=5这个除法算式的意思。让学生利用15个小圆片,要求平均分成3份。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环节,令我印象深刻。当俞老师在黑板上贴小圆片,他不断地问学生可以将圆片看成什么,学生的回答在他的刺激下丰富多彩。细节中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这样的做法非常好。同时也不至于在老师贴东西的过程中冷场。在学生分完后,俞老师又开始发问了,本来老师有几个圆片?现在有几个?15个到哪里去了?老师的15个是一堆,学生的15个是三堆,每堆5个。这时再让学生选哪个竖式更贴切,大部分学生认为竖式①更好地体现除法平均分的整个过程。
接着俞老师又提出一个问题,这两种到底哪种做法是对的?另一种为什么错?同样是利用分一分。黑板上留下4个大圆圈和5个小圆圈,让学生上来分。这个是笔算除法的一个难点。学生分完3个大的和3个小的,接下去该怎么分呢?就要将1个大的圆片换成10个小的圆片,然后12个小圆圈再平均分。操作完毕,让学生选择哪个竖式更好地体现了除法的过程,跟理解“15÷3=5”的除法竖式步骤一样。
纵观整堂课,俞老师的重点并没有进行笔算除法竖式的练习,而是将全部的时间都放在让学生质疑、操作来理解除法竖式为什么这么写。这个过程也是算理理解的过程。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俞老师对孩子怀疑精神、想象能力的培养和鼓励。这一点是我们在平时课堂上容易忽略的。另外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作为数学教师,也应该多问问自己,规则制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而不能总是要求学生强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