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罗昌群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在每一个班级中,无疑都会有差生存在,但作为一位教师,对于本班学生来说,我们一碗水要端平,即使学生再差,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也有接受知识教育的权利,也有权利享受其他同学应该享受的。我们不应该歧视他们,应做好培优辅差工作。把辅导差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实差生并不差,只是缺乏学习的兴趣。之所以我们要注重差生转化工作。教师被人们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要不辜负这一光荣的称号。让大家眼里所谓的差生成为优秀的学生。在我的班级里很多成绩较差学生,通过我不断努力,多做差生转化,差生大有转变。我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下我的体会:
第一,要有耐心和爱心。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作为一个老师要全心全意地关心、爱护学生,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用一颗爱心去感化教育他们。以情感人,你对学生的爱,学生是能体会到的,只有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对老师的教育方式才不会产生抵触情绪。但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意志比较薄弱,即使他们认识到了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可过一段时间仍可能再犯,因此我们必须要有耐心,不能急躁,要反复教育,不能报一劳永逸的态度。
第二,注重对差生的辅导,就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目标,精心实施”。每个班级的基础、现状、层次都不一样,每个班级要达到的目标、水平和层次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对自己班级的期望做到心中有数,总体规划,精心实施。是抓学风建设、落实抓单科突进,还是足抓优生培养或抓差生转化?是以纪律作为支撑点还是以学习方法作为切入点?是和风细雨,潜移默化,还是暴风骤雨,立竿见影?教师思路一定要清析,重点一定要突出,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教师要做的不仅仅是这些细枝末节的琐事,更要在班级立意上大刀阔斧,披荆斩 1
棘。
第三,要建立良好的班风
班风就是一个班级的门面,环境又是重中之重,干净整洁的环境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班主任必须抓好班风建设,需要加强对班级素养的培养,例如:课前一支歌,系好红领巾,课上发言先举手,打扫卫生等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纪律包括学生着装、行为习惯、爱护公物等方方面面,这些都需要班主任一点一滴地去抓。着装与人的个性品质是一致的,着装反映了学生的个性品质差异。我们要消除学生的自卑与阴暗心理,让学生明白他们追求的应该是整齐干净,而不是一味的崭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与阳光的心理。禁止学生穿奇装异服,禁止男生留长发、女生化妆,不穿拖鞋进教室等,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四,做学生的心灵医生,做好学生学习向导
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成长的道路是艰难坎坷的,教师要用一双慧眼去观察人性,洞悉人心,体察人情,去敏感地发现、把握、解剖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问题,做好学生的心灵医生,做好学生学习的向导。要深入学生实际,了解学生真正存在困难,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困难,排除学生的困扰。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志趣,正确地排解心绪,慎交朋友,不谈恋爱等。要向学生引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笔记习惯、作业习惯,抓课堂听讲和作业完成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听课要主动,作业要工整,做题要规范,书写要认真。
第五,要多鼓励和表扬学生
人们常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正如朱丽春专家所说,要多对学生进行“拍肩膀”,“你真棒!”且说“你真行!”“你一定能做好!”她的经验是,只要是被“拍肩膀”的学生,自信心都会大增,学习成绩呈上升趋势。正如,美国有一位老师,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是邀请他到
班上看看有没有天才,于是罗森塔尔随这个老师走进该班,在仔细观察后,就认定了几个学生能成为天才。这几个学生非常高兴和激动,迅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父母,孩子的父母都立即到老师那里去确认,老师的回答是肯定的。并说这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亲自说的,你的孩子是天才。从此以后,家长、老师都把这几个学生当作天才来呵护与培养,学生也把自己当作天才来要求,结果成绩都突飞猛进。几年后,当这个老师再次遇到罗森塔尔时,就好奇地问,被你点的那几个天才其实以前都很普通,您是怎么把他们看出来的?罗森塔尔笑着说,其实那几个孩子都是我随便乱点的。并对这个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孩子,你把他看成什么、说成什么、怎么对待,不久的将来这些都会变成现实。”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作为老师要做到在深入了解班级情况的基础上,对事实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要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表扬,并且在鼓励和表扬学生时,要把握时机、注重细节、恰如其分。
总之,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尽职责,认真做好差生辅导,同时还要有爱心和耐心,而且还要细心,多关心体贴学生,一定要想办法走近学生,多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做好学生心灵医生。这样才能做好差生转化。
第二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推荐一本班主任良师益友的小册子
道墟镇中学
吴建成
推荐书目:《班主任工作漫谈》 作
者:魏书生 出 版 社:漓江出版社 内容提要: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的教改严整而科学。他的教育理念极具前瞻性,十几年前他的互动教学、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育方式,民主、科学的管理指导思想,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本书涵盖了以班主任为主题的全方位教育、教学、管理的策略和实施方法。从班主任自身定位、以学生为主体到发展综合素质、科学民主的管理措施,从指导思想到工作细节,全面、科学、实在又实用,是广大班主任、教师的必读教科书。
本书风格平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全面叙说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词恳切,入情入理,读起来琅琅上口,令人心悦诚服。它内容丰富、具体,富于故事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闪耀智慧的光芒,具有吸引人一口气读完的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推荐理由:
《班主任工作漫谈》一书,正如魏书生老师在自序中所说的那样,“像同读者谈心似的,平时怎么想了,怎么说了,怎么做了,也就怎么写出来了。”他寓道理与小故事中,从细微之处看恢宏,于平凡中见伟大,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冗长的理论说教,言恳意真,入情入理,令人心悦诚服。他在书中,以及其朴实而流畅的语言,以大量生动感人的实例,具体叙述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和搞好班级管理的具体措施。他给了我们作为一名班主任真正的充电机会,书中列举的许多案例,拨开了我教育中的许多迷雾,也使我更多地品尝到了成功育人的滋味;让我们明白了应该如何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自我和改变自我,去认识和引导学生,去认识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并努力进行改革。
读后感:推荐书目:《班主任工作漫谈》
当班主任,总有一种累的感觉,事必躬亲,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班级工作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风平浪静”,也是“井然有序”,但这是用累作为交换的,并且说不定什么时候,几位捣蛋鬼又会生出些许是非,直搅得你焦头烂额。能否有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方法,把这项工作,干得轻松,干得快乐,干得效果更好一些呢?有,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给了我强有力的回答。它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吸引着我一口气把它读完。魏书生在书的自序中写道:“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却很大很大。班主任是在广阔的心灵世界播种耕耘的职业,这一职业应该是神圣的。愿我们以神圣的态度,在这神圣的岗位上,把属于我们的那片园地管理得天清日朗,以使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学生,以使我们的学生无愧于生命长河中的这段历史。”读完这段话,我一下子觉得“班主任”这三个字是那样的神圣而高贵,班主任的形象在我心中也越来越高大,痴痴地觉得自己不能愧对“班主任”这三个神圣的字眼。
书中“尊人者,人尊之”,“能受委屈的人才是强者”,“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这些内容强烈地震撼了我。他是确确实实地在育人。教书先育人,育人先做人,他的教改,他的思想,他的班级管理,他的一切,都是真真切切地从学生怎样做人开始的。教会了学生怎样做人,筑好了思想教育这一“地下工程”,知识之树也就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了,也就水到渠成了。
回望自己管理的班级,总认为学生太小,不懂事。我对他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为他们牺牲了多少休息的时间,可他们毫无感觉,不能体谅。有时自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可学生照样若无其事,不知发生了什么。特别是几个捣蛋鬼,处处与你作对。细想之下,这也应该是自己管理的败笔,没有引导学生去尊重人,理解人,帮助人,体谅人,没有让他们形成这些良好的品质,不能体谅老师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几次作业调查反馈中,许多家长也提出了要求学校加强思想教育。我当时就思考:也许孩子太娇生惯养了,太不懂得孝敬人,尊重人,理解人,许多做法父母也许不能忍受,而又无能为力,就把一切的希望寄托于学校,希望学校培养他们良好的品质,让他们学会最基本的爱父母,爱家,学会孝敬父母。(也常常有家长到我前面来说,我的孩子一点都不听我们的话,只听你们老师的,请你们帮我们说一说。听到这些话时,我常常五味俱全。)但是学校呢,却又更多地注意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较少地花时间去教育他们怎么做人,怎么尊重人,怎么宽容人,怎么热爱人,热爱祖国„„这是作为一个班主任应深思的。
魏书生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称之为科学管理班集体。对,这就是科学。我不能说为什么这是科学,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这就是科学。魏书生当两个班的班主任,又有一半多的时间外出讲学,参加会议,而他的班级却井然有序,各方面都非常出色。事实是最好的证明。书中第三章科学管理班集体,第四章特殊情况育人方法种种,第七章科学管理班级要靠班级的主人们等,给了我育人的启迪,帮我打开这因循守旧的大脑,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魏书生不仅以“德”治班,更是以“法” 治班。在他教的班级中,制定的法规就有30多项,语文教学中的34件事都精心地按时空顺序做了周到的安排,在班级里做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其精心,周到,严密的程度令人惊叹。从常务班长的职责,到课代表的职责,从备品的承包责任制到所有物品的具体负责人,无一不显出他管理方法的与众不同。他的一日常规,一周常规,学期常规,学年常规,看了让人瞠目结舌。正因为工作如此细致,又能在监督检查系统的保证下,说了算,订了干,一不做,二不休,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也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班集体。也让我想到,班主任工作,一定要细,一定要实,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
魏书生那深邃的哲学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素养,让人仰视,让人望尘莫及,但这并不妨碍我认真地去做,学着他去做。
第三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读《用心做教师》有感
李晓静
每次改完试卷,总会听见老师们抱怨“我们班这次又有好几个不及格”“我们班那两个又考十几分”“这样的学生简直就把班级的分拖没了”……的确,在我们这样的学校,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所谓的“差生”,这些人年复一年的差,不见进步,教师对于这样的学生甚至也无从下手,久而久之,有些教师甚至也包括我自己,便会认为学生在入学之前或许学习能力就已经确定了。有些孩子从一年级开始就能掌握每堂课的知识,而有那么极少数学生从起点便开始落后,然后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对于这样的一些学生,教师很头疼,利用课余时间给他们个别辅导,或者在课堂上对他们特殊照顾,但这些行为似乎都起不到明显的效果。于是在一些名家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说法时,我却不能苟同。如果这句话成立,何来所谓的差生。难道真的是老师不会教吗?可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对差生付出过汗水,都有想方设法帮助他们有所提高,只可惜最后收获都不大。所以,我打心里认为,真有教不会的学生。
我所带的班级,从一年级开始便有这样一位特殊的学生。他是班里个头最高的,他单纯善良。在我要留学生的时候,他会跑过来对我说:“老师,你能不能不留他,让他回家,我看到他很难过。”他就是这么一个男孩,但成绩却一直不尽人意,甚至比其他同学落后的非常多。他时常因为别人叫他“傻大个”而心情沮丧。可所有的孩子包括
我,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的让人无法理解。我时常觉得他的智力或许还停留在四、五岁的时候吧,或者他的思想被某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着,让我无法解释他的成绩为何如此这样。父母头疼,老师头疼。父母一字一字的教,老师一次一次的辅导,可他仍旧如此的不开窍。对于这样的后进生,会影响到班级的平均分,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也自私的认定,他已经成为一个教不好的学生了。对他的认定一直到我读了《用心做教师》这本书。原来,即使再差的学生都会有进步,只是这种进步小到会让教师们忽视。
所谓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并不是让一个只考十几分的学生一下子考到六七十分,或者更高的分数。这里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或许可以换成“没有不进步的学生”。让后进生变成优等生,这很难。但让一个考十几分的学生考到二十分,我想这会简单很多。是的,每个孩子对学习的接受力不同,教师不能拿同一张试卷,或同一分数来评价所有的学生。“恨铁不成钢”这是教师对差生普遍的心态,但教师们何不换位思考一下,铁就是铁,钢就是钢,何必勉强每一块铁都能打造成钢呢?如果这块铁能够从满布锈迹到光亮闪耀,即使不成钢,至少也是一块优秀的铁啊!
自此以后,我对他在学习上有了更加乐观的态度。只要他能多考一分,那都是他的进步。十几分对于别人来说或许太低了,但对他又是另一种界定。他没有因为成绩跟不上而失去快乐,他仍旧是单纯善良的孩子,并且可能一分一分的进步,这就是“能教好的学生”。
虽然这本书还没有看完,但我已经有了非常多的收获。我相信并
且更加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第四篇:有感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有感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今天在假期学习时又听到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由于从教时间甚短,不敢对这句话有过多的“非分”之想,但这句话却一直困扰着我。回来查了查,一说出自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虽不知陈老先生是在什么条件下说出此语,至少在那时不会引起争论。在我看来,陈老先生是强调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责任,是教师基于这种责任对自身的严格要求,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但是问题在于,一些人把此话当成了评价老师的标准。
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仅是“万事俱备,只欠学校教育”;如果基础没有,那无疑此话是置学校教育于死地,而事实是基础不理想。二是“好”的标准到底是什么?标准不应只有一个,而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标准,要给予我们学生平等自尊选择的机会。学校教育是成长教育,学生有差异,学生有不同的成长方向,学生有不同的成长高度,要尊重学生的不同发展道路,尊重学生的不同成长落点,为学生由成长走向成功提供汲取营养的空间,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那已经是教育的成功了,社会本身就是个大学校,为学生找到最为合适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方向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必备能力。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学生进入学校,我们的教育所面对的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张被涂抹过许多印迹的花纸,要想在这张纸上抹去不好的线条再绘出美妙的图案,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学校教育是个良心活,学校教育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机会都是均等的。我要做的不是尽力而为,而是全力以赴,我的目标就是我的学生天天学习,好好进步。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反思、学会适应社会的发展„„让学生做新时代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新人。我对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标准苛求教师者表示无以复加的鄙夷!反问,以此引申之“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治病的医生”„„
记得有位博友曾写到“任何教育做到一定程度,就是文化。文化就是一种状态,一种情怀,一种意识,一种耕耘,一种生命对生命的对话与交流,一种忘我的情怀,一种中和,最后融会贯通之后,就是一种力量,对心灵产生影响与感召的力量。”我会秉承“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信念,让每个学生绽放青春的光芒和活力。仰望星空,让实践因理想的浸润而精彩;脚踏实地,让理想在实践的土壤中丰盈。
(文中有些不成熟的观点还请博友们的批评指正,万分感谢!)
说“有”,是因为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即使老师再“会教”,仍有大量的 “教不好的学生”存在。因为无论中考还是高考都是具有选拔性的,既然是选拔性的那就必然会有一部分学生被淘汰掉,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还谈何“选拔”?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而评价教师的标准往往看“教书”即学生的成绩怎么样,因其可操作性强,而育人的是个长期的工程,三年五年是看不出成效的,因此就连“育人”也成了“教书”(学生的成绩不好育人也不到位)。
第五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年陈鹤琴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早是老教育家陈鹤琴提出的。时下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强烈的争论。赞同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据了解这句话提出时是有一个特定的环境,也一定是有条件的。作为一名教育的管理者,姑且发表以下几个观点。
一、陈鹤琴是一位理想主义教育家,他说这句话向往的是一种境界,提倡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永不放弃,永远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