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交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读《给教师的建议》“37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有感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他就会乐意接受,并且很好的消化它。”同理,成功的教学也不应是强制性的,而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三岁定八十,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有良好的美术教养,那么对日后的发展会更有利益。因此小学生的美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但是作为美术教师又要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率的美术教学呢?那就要
从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做起。
兴趣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研究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和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而学习的兴趣就是指求知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启蒙,古今中外的许多艺术家在事业上的成功往往来源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张中写道:“我坚定的相信,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祝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其实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思维非常活跃,想象力也十分丰富,而这时也是学习热情最旺盛,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因此从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做起是非常必要的。
小学生对美术课有各种各样的想法。有的认为美术课是副科,并不会影响升学,学得好与不好并没有关系;有的认为画画要靠天赋,自己将来又不当画家,学不学都无所谓,因此部分学生对美术课兴趣不浓,爱美术是孩子的天性,但因环境教育的缘故影响了孩子。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动力,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我谈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所谓好奇心,是指人类先天就有的一种对客观世界的反应。这种反应实际上是人类积极探究新奇事物的一种特有的心理倾向,也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求知本能。好奇心是激发创造的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原动力,所以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加强他们的好奇心。著名的科学家爱迪生在小时候并不是什么天才儿童,他 还被老师评为“最笨的学生”,那是什么让他摇身一变,由一位“笨”学生变为后人所敬仰的科学家呢?那是好奇心。好奇心让他产生了许
许多多的“为什么”,好奇心让他对学习产生了高浓度的兴趣,好奇心让他成就了日后的自己。可见好奇心在孩子身上表现得如此明显和强烈。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自然鲜艳的色彩,娇美的姿态,动人的音响,以至神奇的变化吸引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上《希望的田野》这一课时,我利用空余时间到郊外的田野走一趟,拍摄了照片,收集了一些果实,然后到课堂上,请同学们在讲台上布置一块迷你的田野,让学生们直观性地接触到“田野”,用语言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如“田野里可爱的萝卜”、“田野里有朝气蓬勃的油菜花”、“灰姑娘的南瓜马车就种在这里”等等,从而提高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
二、把“玩”带进课堂
在美术教学中,一般教师上美术课时总是希望课堂是由自己操作的,希望学生在作画时能够安安静静地画画,但是你们有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想过?学生上了一整节的课,光只是听恐怕已有些疲倦,美术课本来就是快乐课堂的感觉,加上孩子天性就是爱玩的,为何不把“玩”带进课堂,使学生在一个很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创作、学习,也许这样课堂效果会更好。
孩子天性是爱玩的,也是爱学习和探索新事物的,那为何我们不让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呢?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美术活动,如在上《我心中的桥》这一课时,我带学生来到校园里,实地观察,让他们进行比赛——看谁能寻找到最有特色的制作桥的材料,如树皮、树叶,石头等,在下课前十五分钟集中进行评比,最终胜利的学生会获得教师的神秘小礼物。在这种轻松的有目的的“玩”中学习,让学生感到没有负担,让他们感到学习就像游戏一样,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三、融入生活
生活与我们是最亲密的朋友,它包含了我们许多的秘密,许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都是来源于生活的点点滴滴。我们也可以利用生活的点点滴滴来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美术教学中,生活是最好的教材,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日是平常生活里我们最期盼的日子,我相信也是学生最高兴的时刻。如在上《冰棒棍玩具》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从生活中被我们废弃的物品里找到艺术的存在,用冰棒棍来制作会动的玩具,用塑料瓶子来制作烟灰缸等等,学生不仅玩到了,也学会了利用废弃物。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已真正地做到了声、形、色于一体的有机统一,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功能进行教学。
1、运用播放音乐
音乐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的,浪漫的,它充满着多彩的诗情画意。不同的音乐给予学生不同的心灵感受,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联想,诱发丰富的想象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音乐的幻想,根据材料的需要配合不同的音乐。音乐与美术的相结合,我相信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展示图片
美国学者哈拉里曾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从一张图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许许多多的故事,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联想。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利用有趣的图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播放动画
孩子从小就好动,一切新奇的事物都会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对有趣的动画片很喜爱。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播放一些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动画片来调动、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要乐于赞美
在小学美术课堂,你可千万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和表扬,因为你的一句话,可塑造一个画家,一个天才,改变一个学生的将来。赞美,我们可以用语言,用一个眼神,也可用一个小小的动作来表示,给予学生的鼓励不仅限于物质的,精神上的肯定和奖赏是更为有力的。之前在四年级上课,有个学生总是不完成美术作业,一次,他把美术作业交给我批改,我表扬他的想象力丰富,并且画的很有特色,还作为范画给其他同学看,之后,他每次作业都能完成,而且色彩和构思都很不错。可见,任何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赞美或表扬,每一位学生都很在乎老师对他的评价,其实每一位学生的绘画作品都与他的为人一样,都有优点和缺点,教师在评画时可以先肯定学生作品的优点,可以用“有进步”、“色彩很漂亮”、“有创意”等语言,不要吝啬你的表扬;然后再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如“颜色鲜艳一点会更好看”、“如果涂上底色,你画的更好”等等,这样的话有助增强
学生的信心,相信自己,就自然会对这门课产生学习的兴趣。
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快乐课堂的前提。其实学生的思想很单纯的,他们觉得只要老师尊重他们,他们也会尊重老师的,没有人会愿意上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老师的课。一位教育家说:“教师与学生的脸是对立的,但感情不能对立的”。教师的职业就是决定了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学生永远是长不大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是教书还要育人,就像是一位家长,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要上好一堂成功的美术课,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教师,把老师当成朋友,那么他们就自然会提高对美术课的兴趣。一堂小小的美术课,渗透了美术教师对学生的浓浓情意和关爱。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互动过程,特别是美术课,一节成功的美术课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美术课堂中,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互动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美术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平等地、朋友式地相处,让学生在自由、民主、尊重、自信、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就会产生一种愉快,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绪,就会形成自主自觉学习的意识以及探索求知的欲望。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位教育家也曾说过:“激发孩子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是把美术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必然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可见,兴趣是一个人对认识和活动的某种特殊的倾向,必须以需要为基础加以培养,小学生早期对某种事物感兴趣,可能对他未来从事有关方面的活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于那些绘画水平较高的学生应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美术方面兴趣的培养。通过事实证明,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信心是成正比的,三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根据实际了解,一般美术方面兴趣很浓的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也很好。总之,兴趣是可以培养激发的,而兴趣的激发则是搞好美术教学的关键环节,只有把握好这一环节,才能推动美术教学的发展。
第二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交流
在《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中我想提到最多的就是“思考”这个词了,无论是从教育方面,还是在课堂的教学中,都建议大家学会思考,同时也要让学生会思考。正如这条建议中所说的“人应当首先在思考领域里成为劳动者。”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第一点: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可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课堂还是走不出教室,只能以教师的讲,学生的练为主。如果有反应比较迟钝的学生不能跟上其他同学的步伐,那只能通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学生一次又一次的练习来弥补,当然或许通过无数次的讲解和练习学生也能比较牢固的掌握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你的学生真会思考了吗?可能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发现,在一二年级的时候,那些所谓听话的乖乖小孩成绩是十分出色的,100分对于他们来说是唾手可得,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三四年级或者高年级,那些平时看起来乖巧和认真的学生的成绩却要不断地往下落,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终于使他们丧失的信心。难道此时的他不认真了吗?头脑不灵活了吗?都不是,我想是因为他不会思考。在低年级时,由于学习的内容大多是要靠记忆的,所以那些听话乖巧的孩子就一五一十的把老师的话记在了脑子里,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只要把他所记住的东西一个个拿出来就可以用了,所以他们就可以得到高分。但到了高年级就不一样了,在记忆的基础上逐步掺进了越来越多需要思考的问题,只靠记忆完不成现在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成绩就不断下降。
这时候我们再来思考作者的第二条经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里的聪明我想大概就是学会思考吧。作者的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使他深信,一个年幼的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为的是走出校门时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受过教育的人,而他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成为一个好奇的、爱钻研的和勤奋的学生,就是他要善于思考,他的生活和思想要在某种程度上脱离开他在课堂上所学的那些东西,——这种独立性是相对而言的,事实上,只有开展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我们当前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们的教学还不能像作者所提到的那样完全地走出教室,但是我们可以吸取他的思想,比如我们的课堂可以多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适当时候借用多媒体来出示问题,使得我们的问题变得更形象生动;在平时的课堂上也要多结合实际生活,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我们的观察和思考中来.正如作者所说的“在观察中思考和在思考中观察”。也只有这样的学生才会变得更聪明,更伶俐,也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充满更多的乐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要使学生主要的智慧努力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卢瑟福也对学生说过:“不要死记硬背,也不要满足于做实验,而要学会思考;只有勤于思考和善于思考的人,才能猎取到知识,取得成就。”
那么该如何让学生会思考呢?
我觉得要善于思考其实就是要让学生善于提出疑问,也就是要学会提问题,学会问“为什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实质就是一个思考过程,就现在的新课程
特别强调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在课堂上要尽量放开,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在课上可以多问问“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这是启发学生思考面的很好途径。或者问“你是怎样想的?”这是引导学生反思和有条理说明思考过程。也可以“如果„„,会怎么样?”这是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当学生回答后引导大家质疑“他对吗?错在哪儿?”这是理解他人思考方式与从他人的思考过程中探索新的思考方法。我觉得思考是通向有目的学习的最佳道路。正是通过思考我们可以让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而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任何训练中帮助学生学习思考能力,千万不要把你的学生教成照本宣读的书呆子。
总之思考,是一种紧张的、愉快的脑力劳动,对于一个养成思考习惯的人来讲思考的确是一件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课堂上我们要做两件事:
第一,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这很好理解,一定范围的知识是学生思考的根基。这也很好做,我们每天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第二,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我觉得让学生学会思考,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环境。好奇心会引发思考,教师对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应该采取认真的态度,引导他们去思考,合理提出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一旦有了思考的环境,孩子们就会变得活跃。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思考者。让自己感受到思考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智力活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创设情境,抓住课文内容,提出针对性的问题让孩子们去思考。
2、课堂上我们不要机械地把事实和规则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如今,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善于归纳,举一反三。陶行知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上学就是一点一滴的知识积累,尤其是作文,我们不能让孩子们去背全文,应该让他们积累精华部分,日积月累就会有写作的素材了。这样得来的知识犹如一眼清泉,滋润着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的乐趣。
3、让学生写日记。培养学生写日记,也是训练学生思考的好办法,事实上写作就是在思考,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都是在思考中完成的。思考可以贯穿教学始终,可以渗透在课堂内外,只要我们留心,每时每刻都是训练学生进行思考的好办法。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最会引起孩子的思考,学生可以根据上课学的内容,加上自己的理解去思考,进行交流,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作为写日记的材料。像我们低年级,也可以通过写少量小练笔来训练学生思考。
4、“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让孩子多读书。书读的多了,就会有发现,就会主动去思考,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中就会储存许多知识。这样,与人交流时才会对答如流,那么我们的口语交际课也就不会那么乏味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孩子阅读课外书,多和别人交流读书的感受,让他们找到读书的乐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作为教师,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学会思考,使他们感受到发现的乐趣,他们才会变得更聪明
在学习《给教师的建议》第64、65两条,这两条都与学生的脑力劳动有关。在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列举了一个叫华里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他以悉心爱护的态度来对待像她这样的脑力劳动迟缓的学生,在数学上努力增强她的自信心,培养她的独立思考能力,慢慢地她的学习就不像以前那么艰难了,最终这个女孩子成了班上数学能力最强的学生之一。
细细读来,我有不少感触:对于那些思考缓慢的学生,必须特别耐心。不要因为学生头脑迟钝而责备他,也不要给记忆增加过重的负担——这些都是毫无益处的。是的,我们就是太急了,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该让他们思考的时候我会不耐烦的就把答案说了出来。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既要讲全,又要讲明,这就要求教师教学时有一个清晰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思路,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练习,让学生自己感知解题的思路,学会分析应用,逐渐形成技能。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促进学生有效的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参与课堂,才是真正的学习。而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教学行为会扼杀了学生好奇、乐于探求新知的天性。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教师讲解结合学生的思考和练习把重点知识变成他们自己的,要记得课堂上还要提供给学生质疑和提出问题的机会,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一定要耐心等待,一定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思考的实际效果。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实现现有问题与原有经验的连接,才能完成了新知识的主动构建,从而发展思维能力。虽然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冷场的感觉,但不要着急,也许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有惊人的发现。这点我在学生身上已领会到,有一次,我让一个很差的学生回答问题,那学生憋了半天终于说出答案,当时我虽然浪费了好多时间,但我真的觉得那几分钟的等待很值。也只有思考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愿望。
第三篇:读书交流《给教师的建议》
钱氏夫妇在学界德高望重,《围城》、《洗澡》两部畅销书更令他们声名远播。然而,人们对其家庭生活却不甚了解。1998年,钱先生的逝世使文化界深感悲痛。但罕为人知的是他和杨女士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他们而去。一生的伴侣、唯一的女儿相继离去,杨女士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女士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我们仨》就是她写的他们家的一些故事。在这些故事里,每句话,每个字,都透着浓浓的亲情气息。
整本书的开始是一个“梦”,一个“长达万年的梦”,梦的主要内容是作者与她的家人在一条古栈道上的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开始看的时候,我看不懂她的那个梦是要说明什么,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当看一篇小说。但当我看到后面的内容时,我才明白,这个梦是她们一家在一起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写照。她欲扬先抑,开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她注重细节,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笔,看似零散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她文章中的亮点。而这些点点滴滴,正是我们平时觉得不足挂齿的那些片断,但杨绛却可以把它们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就变成了一条项链。她不直接抒发感情,不直接议论人事、阐述道理,她只是从容地叙述,将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来,变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这样细致的、不动声色的讲述,使读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间,她所要表达的主题也在这样的讲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这本书的内容我也比较喜欢,字里行间满满的全是要溢出来的亲情。我很珍惜亲情,很爱我的爸爸妈妈,很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这本书的内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别喜欢。
第四篇:给教师的建议第十条读书交流稿
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读书交流
XX中学
XXX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交流的题目是苏霍姆里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11条“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读了这条建议,我深有感触,简要总结如下三点:
一、理解+思考=知识。苏老开篇介绍了一种每位教师都会遇到的现象,即昨天上课时,大家都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规则(定义、定理、公式),回答得也很好,还举出了例子;可是今天上课时,你瞧,班上大半的学生对学过的东西就有些模糊了,个别的竟把教材全忘了。还发现,许多学生在完成家庭作业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而在昨天上课时,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困难呀。大师所说的现象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存在。本周我们在学习《我的信念》这篇文章时,学习过程当中渗透了对居里夫人品质品格的讲解,当时学生与我的互动很积极,给我的感觉分析汇总一下居里夫人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是很容易的,可多数同学的回答令人很是失望。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现在明白了------“懂的不等于已知,理解不等于知识”,很多时候他们听懂就完事大吉了,其实很多知识点学生听懂了,并没有真正掌握。
二、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新教材讲解完,课堂上要给学生留出思考和消化的时间,特别是我们语文教学,更应该给学生以消化的时间,去体会作者独到的文笔以及细腻的情感。但反观我的教学,虽然已经比较注重课堂效率,但满堂灌的现象还是比较常见的,学生很多都会听,听课效果还是好的,至于知识掌握到怎样程度,我却是未知的。当讲完某一知识点,或者其他同学回答完问题,此时问一句“会了吗? 对不对?”这样其实是无效的,老师也不会觉察出问题来。我在以前也是这样,总觉得课堂时间那么短,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消化,自己总是巴不得把自己所想 所知道的所有都全部告诉他们。这使我又想起“第一次学习新教材”对学生的重要性,以后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也应有所规划,要巧设问题,有效引导,让学生自己琢磨出问题的答案来。这一过程可能会花费跟多点的时间,那也不要紧,尽量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尽量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思考新教材这一环节上具有自主性。
三、“高效的课堂”。平日我们都深有体会,你的问题设计的好,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学生会非常踊跃的参与课堂,不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而且学生的知识掌握非常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对于高质量 高效课堂的探索是需要不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对于这一点我也会立足当下并竭尽所能,让我的学生真正的在语文课上得到锻炼,真正的享受语文这门艺术。
第五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之一百(完结篇)
《给教师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之一百: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 欣赏:
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
驾驭学生思维的艺术,绝不在于事先把自己的每一条思路都规定好,并且只讲事先准备了的东西,而在于根据具体情况来讲当时需要讲的东西。一个好的教师,好就好在他能觉察课的发展情况,能正好从本节课发展的逻辑出发,按照此时此刻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走下去。在对少年的智育中,这种办法和技巧尤其重要。要教会少年展开复杂的思维过程,教师就得有高度的洞察力和灵活性,随时变换教学方式。为了满足少年们喜欢进行抽象思维和对事实进行深入思考的这种精神需要,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慷慨地提供事实而吝啬地给予概括。对少年和青年来说,最有兴味的讲课,是那种把某些东西故意保留而不讲完的讲法。许多学生在童年期学习的很顺利,而到了少年期,据一些教师鉴定说,却变得愚笨,没有才能,对知识漠不关心了。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正是在这个时期,当学生的头脑需要思考、推论和研究的时候,他却被“解除”了思考的任务。教师想出的各种巧妙办法,都是为了尽可能减轻学生对掌握教材的困难。结果得出一种很荒诞的情况:按教师的本意应该是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办法,却在实质上把学生教得不会从事脑力劳动了。对那些“难教”的、理解力差的少年要特别耐心地对待,任何时候都不要责备他们头脑迟钝,也不要让他们拼命记忆——这些都没有用处。如果没有探究和思考,记忆就会有“漏洞”,什么也记不住。记忆力变坏正是在少年期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正当一个人应当尽量多地思考的时期,却把他从思考中“解脱”出去了。应当引导理解力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这是走向自我确立的一个阶梯:学生体验到自豪感,体验到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对少年的脑力劳动进行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一条结论:如果滥用那些有趣的、形象的、鲜明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就会导致学生过于兴奋。这种兴奋可能使学生一连几节课安不下心来。于是也就根本谈不上进行正常的脑力劳动了。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的许多问题中,关于已知和未知的相互关系问题特别吸引我们的注意。……,揭示未知和已知之间的深刻练习,这是培养对知识的兴趣的教育诀窍之一。他们看到的只是教师在布置个别作业:给一些人的作业比较容易些,给另一些人的作业比较难一些。教师布置这些不同的作业,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才能不断地得道发展。按照“各尽所能”的原则而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能为提高学生集体的智力水平创造有利的条件。由于实施这一原则,可以使“差生”不失去自信心,使他们逐步地发展起一些智力技巧,而到了一定的阶段,他们就能在哪怕一门学科上取得好成绩。缺乏动脑的劳动,也跟随便让人去搞一点什么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很有害的。有些思维品质是只有在双手从事精巧劳动的条件下才能发展的。手在精细的工作中好像能使头脑听从指挥,能培养对于准确性的精密性的敏感。此外,这种工作还大大有助于培养自我检查能力,培养学生对马虎从事,漫无条理的不可容忍的态度。手能够教会脑准确地、清晰地思考。
在小学各年级,知识跟技能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孩子们首先学习读、写、观察和表达自己思想的技能。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里都包含着积极地活动:孩子们写字、阅读、自编和解答应用题,测量和观察自然界的现象,编故事,等等。笔记:这是最后一篇建议,其中很多的内容是精华。请仔细的阅读原文全文,你能从中找到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好方法。
(以此更新完毕,感谢真心阅读这些文章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