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追求真实源于本质——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真实”的思考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追求真实源于本质
——我对语文课堂教学“真实”的思考
【摘要】
课程改革实施至今,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确实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异常活跃,师生显得轻松愉悦——“简单语文”“高效课堂”的范式,也引发了我对课程改革经验与得失的思考。课改实验的探索历程,呼唤要“把语文的根留住”,要“坚守语文本真,追求教学质效”。的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到课程的原点上来,追求“简单是一种境界”的教学理想——“真实”“简单”才是课堂的生命。相反,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胖”了、教学环节“碎”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形式“花”了,必然导致教学效果“虚化”。
【关键词】课改;真实;语文课堂教学
【正文】
对于走在课程改革路上的语文教学,我们一直在谈论着一个热点的话题,那就是:怎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这个话题似乎有些老生常谈,但在当今很是引人深思。新课程理念下好课的标准是需要碰撞和交流,才能达成共识;需要反思和总结,才能达成内在的一致。其实探讨这一话题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我们进行语文教育实践的自觉性,承担起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改以来,我们教师由管理者和执行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开发者、组织者,其地位较以前更加重要。伴着新课改之风,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应随之改变。但我们在实践新课改时,一定要避免“新瓶装旧酒”,要追求“动态生成”,要追求“以学定教”,要追求自然、朴实的“精致的家常课”。我们的语文课就应该朴朴素素、扎扎实实,上出语文课的本真与原汁原味,追求课改下“精致的家常课”。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学的根本。我们在课堂上的任务是教孩子学知识,而不是教孩子演戏。所以尽管那些预演的课堂行云流水,其实根本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课堂上的学生必须经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从会到会的虚假是一种生命的浪费。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评价所有学科好课的标准,而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评价标准。在语文课程本质属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科学地看待语文课程好课的标准,它应该
1能充分呈现语文教学的独特因素,充满文化气息。我们应该追求真实扎实并重、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境界。真实而不缺乏内涵,扎实而不流于形式,母语学习就能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把复杂的语文教学变成简单的路径,就是一种简约。简约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上力求简约、艺术地处理文本。在教学环节上力求简化而又层层深入。在教学语言上追求简洁精当而又富有艺术性。在真实、扎实、简约的风格中追寻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让语文教学回归本位,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富有丰厚的教学修养和高超的教学艺术,需要教师做到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生活,让阅读成为自己的习惯。
一、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动态生成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因为学生是动态的,有生命的个体,他们渴望带着自己的知识,情感、经验,灵感参与课堂活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要追求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促成动态生成呢?
且看王松舟老师《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个小片断:
师:同学们,你们读到、看到的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早已化为灰烬、烟消云散了。请你再自由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对咱们的园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谁设计的?这么大的一个园明园要造多少年呀?
生:英法联军为什么要如此破坏?怎么没有一点同情心呢?
生:老师,强盗来了,我们的政府在干什么?我们的军队在干什么?都到哪里去了呢?
师:好,我搜集了一份资料,读了以后,你能明白一部分心中的疑惑,我相信你也一定会被它深深地震憾。
师:读完这则短短的材料,你的心震憾了吗?你震憾了吗?是什么让你震憾?
生:我被园明园的大震憾了。640个足球场,这是多么巨大的园林呀!
生:园内藏着不计其数的珍宝,每一样都价值连城。我被这个震憾了。„„
“对咱们的园明园你还想知道些什么?”王老师这一质疑,断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个性化的疑惑由此生成。这些生成都是教师课前充分料想的,不然怎么会有资料——《圆明园之最》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呢?可见,富有弹性的预设,会使生成的课堂教学高潮迭起,精彩纷呈。
而重结论、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表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而在动态生成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生命在课堂中的真正涌动与成长。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育,是课堂教学理念对传统的超越,更是课堂教学理念新的追求!
二、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以学定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新课堂教学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大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可是课堂教学仍需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主持人,还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教学的倾听者、激发者。
我们曾经对“教学目标明确”“提问精要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教态亲切自然”等孜孜以求。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给予热烈的掌声;曾经对一节课教师讲完结束语正好响起下课的铃声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课的板书工整得像一首小诗格外看好。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深究下去,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精彩不实在”“中看不中用”的所谓“完美”的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遗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它使课堂失去了生命,成了工厂的操作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常常不知所措,“沉默是金”,常常“不懂装懂”“懂装不懂”,常常答非所问,辞不达意,常常不说自己想说的话,尽说老师想要的话,提出的不是“真的问题”,而是“假的问题”,是摸着教师的心理、脾气、照着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假问”。
“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即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而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新课标使我们认识到“学”不是静态的学生,而是发展的学生,是差异的学生。我们要兼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学生的实际情况即教的起点,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教的方向。有了起点和方向,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以学定教。实践“以学定教”,务必非常重视学情分析以及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寻求适合学情的教学方式。
三、真实的课堂教学,追求自然、朴实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本是一个充满遗憾的地方。真实地上了一节课,遗憾的地方必然一大堆。面对这自己的缺陷,我们需要的是反思:究竟是哪儿出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是认识上的不足?还是对学生准备不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一次次的打拼中成长起来。其实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老师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教学设计的问题。可是谁又能在课前把所有的都想得面面俱到呢?所以面对上课的老师的缺陷,听课的老师要表现出足够的宽容,宽容别人,也是告诫自己。其实,假如自己去上,未必能比上课老师做得更好。
说到自然、朴实的课堂,不得不说到于永正上老师,大凡欣赏过于老师课的人,听后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就应该这样上”“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说“这样的课我也能上”者,似乎有一种失落感,来听于老师上课前,把于老师的课想象得多么精彩,听了之后有一种“不过如此”的感觉。正是从“公开课也可以这样上”“这样的课我也能上”中,我们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的气魄,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的非凡,看到了于永正老师的“课观”——既关注学生,又关注老师。“关注学生”是说在于永正老师的课上,无论是识字、解词,还是阅读、理解或者其它什么,于永正老师上得都是那么自然、实在,毫无牵强、斧凿的痕迹。看他上课,就像看厨师做菜,不是“全席”,不是“珍馐”,但对学生的胃口,学生吃得轻松、吃得满意。“关注教师”是说于永正老师在准备课的时候就考虑课堂教学不能大动干戈,个性成份不能太多,要上家常课,要上老师们能够借鉴、能够模仿、能够迁移的课,上老师们拿回去就能上的课。
课堂教学应该追求自然、真实和有效,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状态,创设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留足学习时空,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语文。
记得一位老师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所反映的父母之爱的不同表达方式,他创设了一个角色扮演的教学情境,老师扮演儿子的角色,学生则先后扮演母亲和父亲的身份。其对话过程是这样的:
师:妈,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顿时,教室里一片哗然,而后变得鸦雀无声,学生们面面相觑。半晌,在老师的不断激励下,才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但表情十分不自然。)
生:真好,继续努力。
生:太好了,你终于长大了!
生:真是你写的吗?这太棒了!
„„
师:爸,这是我刚刚获得的国际大奖,您看„„
生:还不错,继续努力。
生:只有更好,继续写出更好的书。
生:糟糕透了!不要太骄傲。
„„
为什么教师如此煞费苦心、勇敢地扮演了儿子的角色,学生却迟迟未能进入状态呢?我想,这情境太意外了,学生自始至终都不感相信这是课堂事实,一时接受不了。所以他们的对话里没有称呼,对话内容干瘪,游历情境。可见,只有“自然的”、“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才会使课堂绽放生成的精彩,焕发生命的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该怎样彰显“自然”呢?一般来说,小学中低段的教学情境创设以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有趣、新奇的事物作情境内容为宜,而高段教学情境创设应以与学生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对象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情境内容。教学情境表现的形式多样,主体多元,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学生。当然,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的课始终要牵着学生的心(不是牵着学生,而是牵着学生的心,这种牵是有本质区别的),上好每一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自然的、朴实的课。
在今后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大力提倡实践“精致的家常课”,真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本色,朴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特征,扎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目标,丰实是“精致的家常课”的境界。要知道,最平凡的往往愈是最美的。审视我自己的课堂,虽然也在追求“简约”,却总觉得少了那份精致。“家常课”就像我们吃白米饭,每天都在吃,而且每天也必须吃,如何咂出其中香喷且甜美的滋味,怎样嚼出里面内含的营养元素,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课改的路还很漫长,课改的路还很艰辛,课改的路也很幸福,我们要在实践中欣赏
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追求“真实、朴实、扎实、丰实”的最高教学境界,追寻教师那种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淡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因为真实是课堂的生命。
课改的未来,我们必须明确“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追求真实源于本质”,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焕发真实的精彩追求生命的价值》
2.《真实的课堂——生命的课堂》
3.《真实的课堂——学生生命成长、灵魂升华的地方》
4.《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5.《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6.《探索语文教学回归本位的有效途径》
7.《为生命奠基——谈语文教学改革的“三个超越”》
8.《真实是课堂的生命生命》
作者:曾宝俊 作者:陈亚云 作者:赵桂萍作者:郭春香 作者:侯章丽作者:崔凤琦 作者:农琳 作者:张新元
第二篇:默读-不可忽视——我对语文课堂教学默读的思考
默读,不可忽视
——我对语文课堂教学默读的思考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一、二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指读、不唱读;
三、四年级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可见,语文课堂中的读不仅表现为抑扬顿挫,也应有静思默想的默读。然而,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公开课、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等,不是一会儿齐读,一会儿指名读;就是一会儿分角色读,一会儿引读;再么就是一会儿表演读,一会儿小组读……朗读的形式多样,可谓是书声琅琅,“声浪”四起,且一浪高过一浪——真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于耳”,可唯独就是没有默读。默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种有利于全身心投入的“静场”在课堂活跃的氛围下,成为被教者故意“遗弃者”。【关键词】默读;重视;阅读;
【正文】
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比较重视朗读,那无信是准确的。可是相对而言,对默读却不会关注,研究很少。中学生的默读能力较差,以至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如何默读。那不只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成长,同时也是形成语文阅读教学实效不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差的因素之一。其实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默读的重要性,但正在公开课上,往往怕冷场,一般很少让学生默读,即便采用,也是蜻蜓点水般地放置2-3分钟,往往学生方才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便火烧眉毛地打断学生,马上进行朗读指导。更为普遍的是的,教者也很少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默读的方式、方法。
留心观察各级语文优质课、观摩课,不难发现,一些老师为了一味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因而只喜欢采用各种朗读形式来调动情绪、烘托气氛,营造“读书氛围”,极少安排默读训练。这说明,他们的心里只装着听课教师而没有学生。因为默读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到不出声,这一点对一节课,特别是面对专家、评委,还有很多听课老师的场面来说,时间稍长一点,就会觉得“冷场”,出不了“效果”。因此,现在的竞赛课、观摩课,甚至一些名师课,都极少有默读训练,如果有哪位教师敢于安排五六分钟默读课文,那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逾越雷池之地。
默读能够默默地思虑、比力、推敲、揣测,能够按照思虑的需要地搁浅下来反复看,频频想,从而推进思虑,推进理解的深切。阅读需要静心思虑,潜心,课堂教学就该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正在静静的阅读外酝酿属于他们本人的思维。
一、默读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默读,学生很容易控制自己的阅读速度,这就有利于他们边读边想,遇到重难点,可以自由地停下来思考一番,也可以反复读,细细品味,促进理解的深入和体验的深刻。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尾处的一段话:“第二天清晨,那个小女孩躺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谁也不知道„„。”教师都能够引导学生同情、怜悯小女孩的命运,也能够从社会的角度让学生去探究她悲剧命运的缘由。但没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读了一遍,再让学生默默地读,静静地思,从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之后课堂上呈现了几分钟的缄默!正在一片沉寂外,同学们的眼睛明亮起来!虽然正是那几分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没有任何一个动作或者言语的交换,但能够断定的是潜心文本、忘我入境,学生的纯实良正在奔涌不息。此时所无的言语都将显得惨白无力——此时无声胜有声!
没有经历一番默默的研读,学生就没有那样深入的思考与体验!所以,逢到文章动情处,不妨“放一手,退一步”,让学生静下心来静思默想。
二、默读能彰显学生的个性特色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默读”,更能让他们沉浸正在文本外,存心去、揣测文本,与作者“对话”,与作者的心灵碰撞。默读不只是领会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它还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奇特联想、体验、认知,成为对课文的艺术再创造,从而彰显个性色彩。
一位教师正在讲授《草船借箭》一文,正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后,无学生质疑:“诸葛亮神机奇谋,他明明晓得周周瑜让他三天制十万收箭是无心,为什么还不推辞呢?”那个问题确实是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采用了让学生默读、自主探究的方式。先指导学生分心默读下文借箭的过程,一些同窗还拿出了少儿版的《三国演义》,说要看看草船借箭的布景,对照课文来读„„于是,讲堂上呈现了学生默默研读的场合,学生们全神贯注,自主探究。默读后,教师指导学生对初读时的疑问进行了交流、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诸葛亮胸无成竹,有完成‘使命’的把握。”有的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了解周瑜性格,自己有良计可成功借箭。”有的说:“由于诸葛亮想到和
曹军交和确实需要箭。”还有的说:“诸葛亮那样做是为了周瑜的面子,以便孙刘联盟,共同抗曹。”
语文课堂虽然需要活跃的氛围、热闹的排场,可是相机、适度的“静读默思”,让课堂呈现出另一派风景,也彰显了学生思维的个性。
三、默读能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中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尤其是从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能够提高阅读能力,使人一生受益。
特级教师窦桂梅曾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阅”取“读”的割裂现象提出了自己的见地。目前正在“课标”的引领下,语文前辈的强烈呼吁下,中学语文教师懂得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要注重“读”,而且要书声琅琅。有的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实实在在地读!读出豪情,读出抽象,读出感触,读出感染,更是呼声一片!
其实,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使用多种阅读的方式”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无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与外延。自然就导致教师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重视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注重学生的心里,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
“阅”就是用眼看,就是存心想,就是理解、揣测的过程,只要正在那样的前提下,才会无“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示正在平铺直叙的声音,也无静思默想的默读。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课堂上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尝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读书的场”。唯有如此,我们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形成。
四、默读能促使有效阅读教学的生成
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竟错误地认为:阅读教学是让学生学会、读懂几篇规定的课文。从学生终身发展的需求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需要学会、掌握阅读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仅会朗读还不够,老师还要教会学生掌握默读方法。不过,什么样的文章需要放声朗读,什么样的文章需要静思默读,什么样的文章应浏览略读,什么样的的文章应慢品精读,语文老师应在阅读教学实践中给学生提示、指导。只是这样,学生才能从文本中读出人物形象,读出精神,读出思考,进而读出个性,读出情感来。这也是有效地默读能促使有效阅读教学的生成。
上面只是我的个人对阅读教学的一些思考,当然,在中学阶段特别是低、中段年级
还是应重视朗读的训练,但到了高年级,是否能培养学生其它的阅读方式?敬请各位教师能共同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的读书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教师要珍视这样的时刻,课堂上应当经常出现这样的寂静。”阅读理解是个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既需要讨论,也需要个体安静地品味思考。因此,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静思默读。
纵观现实——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只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与学生课堂学习的纪律,导致“默读缺席”,那无悖于课程的初志。笔者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联系起来,要让“默读”点亮讲堂:让学生在“静思默读”中深切研读、释信解、体味感情。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遇,一个静静思虑的时空,使他们“读”与“思”并举,真正让学生驰骋在无边无际的语文课堂,神思飞扬,个性张扬,点亮课堂。
参考文献
1.《阅读教学中的默读静思》作者:作者:周祖勋
2.《“冷场”同样美丽——谈语文课堂中的默读静思》作者:毕泗建 3.《让“静思默读”点亮语文课堂》作者:宁谧的冬夜(博客)4.《语文课程标准》
5.《语文课堂应当重视默读》作者:吕贇 6.《语文课堂应重视默读》作者:薛梅
七年级 语文: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