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心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中心六年级数学公开课心得体会
康灵 徐铭2013年11月21号有幸参加了中心六年级毕老师的观摩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领略了老教师出类拔萃的教学风采,也让我从中感受到小学数学课堂的灵活多变。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毕老师扎实的基本功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感染了我,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每一个优质的课堂都是老师精心的准备,“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二、导入新课过程很有特点,数学课堂一般都有点枯燥无味,而毕老师选用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画人物来引入新内容,当屏幕上展现出喜羊羊、懒羊羊、美羊羊时,学生的眼球就已经被吸引过去了,兴趣上来了而且都在想老师接下来要讲什么啊!这样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达到了学习的最佳状态。然后带着这种疑问在老师慢慢的引导下走入学习百分数的课堂。
三、教学课件制作精良,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引人入胜,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生活中常见的图片,既形象又生动,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贯穿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将数学知识生活化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
对所学知识得牢固掌握。
四、课堂上展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合作交流,而且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毕老师将课堂交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来解决。锻炼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五、课堂中毕老师的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课堂评价及时,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积极的评价,在学生没能回答上来时,毕老师予以鼓励对他说加油继续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减轻了紧张感,让整个课堂显得轻松活跃。
六、最后的课堂练习很有特色,借鉴了电视上的竞赛活动,让学生进行擂主争夺赛。展示不同层次难度逐渐增大的习题,层层选拔,从简单的第一关开始,完成一关习题走入下一关直到最终关。这样的习题练习不仅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还划分了习题难度的阶梯,让学生从简单知识开始逐渐拔高。
总的来说,毕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欠缺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公开课课件
数学可能是很多学生烦恼的问题,那么六年级数学应该怎么教学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数学公开课课件,欢迎阅读。
授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确定单位“1”
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③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④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
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1.将复习题改成例
1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④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代替。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2.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 棵。答:一共有果树640棵。还可以:(棵)
3.教学例
2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一件上衣多少钱?
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③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解:设一件上衣 元。答:一件上衣 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2.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
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第三篇: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授课班级:六年级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授课人:朱飞勇
授课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 授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确定单位“1”
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③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④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1.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④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代替。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2.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还可以:(棵)
3.教学例2
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一件上衣多少钱?
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③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2.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
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练习九 2、3、4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教案
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时间:2011年3月9日 班级:三(2)执教老师:孟凡志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P21-23。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比较、推理、交流发现圆柱侧面展形的形状,推导得出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公式。
2.理解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够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3.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培养同学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
把立体图形转化成平面图形研究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学具准备
上一课学生自己做的圆柱形模型。教师准备罐头模型或实物。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圆的周长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周长?(1)已知圆的半径是3厘米。(2)已知圆的直径是4厘米。
2.圆的面积如何计算?计算下面圆的面积?(1)已知圆的半径是6厘米。(2)已知圆的直径是4分米。(3)已知圆的周长是62.8厘米。
3.拿出课后做的圆柱形模型。说出在做模型时你先剪下了什么?圆柱的侧面是由什么样图形的纸片围起来的?那么上底面和下底面呢?
4.揭示课题:圆柱的表面积
二、新知探索 1.侧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2场景图:一个圆柱形状的罐头,它的底面直径11厘米,高15厘米。侧面有一张商标纸,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纸的接头处忽略不计)
(2)教师出示一个侧面围有商标纸的罐头模型。提问:如何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
(3)根据学生回答后指名操作。沿着接缝处竖直剪开,得到什么图形?师根据学生操作与学生回答画出示意图。如下:
(4)观察: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的侧面有什么联系?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长方形的长=圆柱的底面周长 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 长方形的面积=圆柱的侧面积(5)圆柱的侧面积可以怎么求?(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6)商标纸的面积怎么计算呢?(3.14×11×15)(7)小结:圆柱形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什么图形?得到的长方形与圆柱有什么联系?圆柱的侧面积如何计算?(8)练习: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
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32分米,高6分米。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米,高4米。2.表面积公式的推导
(1)出示例3:把圆柱体侧面展开图画在右边的长方形格子纸中(每个格子是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
(2)学生独立作图然后交流:你画的是什么图形?长是多少厘米宽又是多少厘米?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3)如果要你把这个圆柱表面的所有面都画下来,你还要怎样作图?(4)总结:圆柱的表面有三个面,分别是两个底面(圆形)和一个侧面。所以圆柱的表面积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积×2+侧面积)
(5)计算:例3图的表面积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6)完成书上P22的练一练的第二题的两个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小结:圆柱的表面积等于什么?其中的侧面积怎么计算?底面周长怎么计算?底面积怎么计算?(2)填表:P23第三题。(3)完成书P23第一、二大题。
解决实际问题:要先说出求的是圆柱的什么,再列式计算。
四、课后练习:
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边长6.28分米的正方形。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平方厘米?
第五篇: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学反思
教学时间:2011年5月11日
课
题: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我于2011年5月11日上了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六年级数学公开课“空间与图形(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一课后,经全体教师评课提出的宝贵意见,以及自己总结课后的得失,特作本课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复习近平面图形的名称及其特征;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加深理解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具,相应地节约了课堂时间。既而根据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研究,确立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对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归纳与总结,重点对学生巩固复习用字母表示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难点突破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实施课堂教学中,目标明确,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环节较为紧凑,板书有条理,能对学生给予多种形式的鼓励,激情投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有感受的是推行了新课程理念教学,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教学模式,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在教学中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结合教师们的提议和自己的失误,颇感受益匪浅。语速过快和板书潦草是长期已久的“老毛病”;由于本人知识肤浅,普通话极为不标准,讲课之中时时混扎着方言,造成洋不洋来土不土的怪异语言有待改进。由于本课内容偏多,时间紧迫,心里紧张,情绪波动,造成板书出现知识性错误,并拖堂8分钟,由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不能达到教学任务;其次,欠缺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训练,对多边形的周长、面积举例甚少,造成学生难以加深印象。
总之,通过总结这次教学的得失,收获甚大,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吸取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不断总结经验,力求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