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一年级数学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讲授了《11~20各数的认识》这一节课,在讲授完这节课后,总感到有些不如意的地方,特反思如下:
1.在讲授并演示完11的组成后,应把数的组成及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形成一种定向思维。如:11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或者以填空的形式板书。
2.讲授完11和12的组成后,在学生动手摆小棒之前,教师应和学生一起数出10根小棒并捆成一捆,让学生认识到一捆小棒就是10根。这样老师再说数让学生摆小棒表示数的组成会更好。
3.学习数的组成时让学生多说,可以先齐读数的的组成,再找学生读。
4.出示完直尺让学生按顺数读完数后,借助学生排队做游戏区分11~20各数的大小时,老师应明确让学生怎样站队,站完10名学生后,每多站一名学生,就应结合数字比较大小,例如:11比10多1,10比11少1等,应起到游戏的效果。(也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来决定是否做这个游戏,学生已经知道哪个数大哪个数小。就可直接出示后面的练习。)比较数的大小可借助摆小花或者用黑点子比较,每多摆一朵花就比较数的大小,这样就很直观,便于学生接受。
5.低年级教学在课堂中应用课件进行教学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6.多关注每一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亮光点。
7.自己要学会调控课堂,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
第二篇:教学反思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数的排列》教学反思
20以内的数绝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初步会数、会读写了,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中,20以内数的顺序从10以内数的排序引入,学生能够很快从10以后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数数。在数的过程中,感知从小到大数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从大到小,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小1,并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从20以内的任何一个数开始,向前数一数,向后数一数,建立数与数之间的位置的概念,进行20以内数的排序。在教学中,不是单看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有多少,而且还要看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得到了什么?本着这样的教学追求,我就设计了上面这样的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过程,即让学生动用多种感官,自由地对实例进行观察、比较,去发现那种抽象的概念,使抽象变为具体,这样学生便能在学习中体会到无限的乐趣,同时又在乐趣中学会课本知识。
通过多次小组活动,由组长带领组员,进行开小火车,巩固学习20以内数的排列,熟练掌握从大到小排列和从小到大排列的顺序。小组中,组长的带头作用十分理想。
在课堂中,充分运用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对数列知识进行了大胆的拓展和延伸,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思维品质。应该说,数列的奥秒是无穷的,按照不同的规律可以组成许多不同的数列,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也有一定的能力找一找规律,完成数列,只要我们积极动脑筋,就可以发现它的规律。教学设计时由浅入深,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思维的空间,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
在数数游戏采用了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形式,将枯燥的内容转化为新颖的游戏形式。课上学生们能积极动脑,本环节较好的利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数数让学生直观感知20以内数的排列,将内容深化。
第三篇:2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及反思
《2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的大小和数的加法。教学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数0-20的数。
2.掌握20以内数的含义及组成。3.能熟练排列20以内数的大小。4.能掌握20以内的数加减。教学难点:
理解20以内数的组成,复习数位,学会进位加、退位减。教学流程设计: 一. 情景导入
1.请同学们数数教室里有几盏灯?几扇窗?
2.观看生活中学生熟悉的20以内数的图片,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到过20以内的数? 二.进入复习内容
1.复习数数。课件出示木棍、花球图,引导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最简便的数数方式进行数数。如木棍可以2只、2只的数、花和球可以5个、5个的数会比较方便。2.课堂检测:(不同方式检测)
① 1个1个的数,从0数到20,又倒着数从20数回到0.② 2个2个的数,从0数到20,又倒着数从20数回到0.③ 2个2个的数,从1数到19,又倒着数从19数回到1.④ 3个3个的数,从0数到18,又倒着数从18数回到0.⑤ 你还会几个几个的数?数数看? 3.复习数位,理解数的组成。
① 请学生估一估、数一数图中有多少根小棒?教学满10就捆成1捆比较方便。
② 引出计数器,复习数位、读数、写数及数的组成。③ 学生动手拨一拨计数器(11-20)。④ 进行课堂检测。(猜一猜活动)
4.引出直尺,复习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
① 活动组织学生巧算十几减9,课堂检测复习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排列。
② 组织学生动手翻课本活动.(复习20以内数的顺序)③ 给鸭子找到对应的朋友,比较20以内整数的大小,为对应的房子找上对应的整数。
④ 学会看图列式计算,看星星有几颗,数一数花还剩几朵。三. 独立完成课本练习并进行反馈检查。四. 课堂小结。
20以内数的加减教学反思
20以内数的认识内容包括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加减等,在以前的教学中20以内数的认识是分多个课时教学的。本节是一节复习课,教学目标是理顺学生对20以内数的认识的思路,让学生能掌握好数数的方法,会读数、写数,知道数的加减等,教学难点是掌握数的进位、退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进入课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对学生计算书写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难点的处理上,首先教师用信息手段PPT,以微妙的语言“请同学们帮老师先估一估,再数一数图中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请同学们说说怎样才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多少根小棒?启发学生通过思考发现把9根小棒分成5和4计算。接着教学计数器,通过拨计数器使学生感悟数的组成,并顺势教学数的进位与退位。使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动手操作得到了突破。在课堂中教学注重课堂练习的层层递进,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本节课中在检查学生课堂练习的反馈情况还需加强,并且在照顾全体同学方面还不够到位、时间的把握上也有待加强,较单一的图片演示和计数器可能较为乏味,还不能让学生更生动地体会2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
第四篇: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小学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案例
白云区穗丰小学
谢文星
一、教材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100以内数的认识。它包括:数的认识、解决问题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使学生体会数是数出来的。让学生在数物体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使学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意义,能够正确、熟练地读、写100以内的数。
3、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会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4、结合具体事物,使学生感受100以内数的意义,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培养学生估数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难点
数数、读数、写数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数数中拐弯数、数位的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措施
1、用好直观化、结构化的学具。
2、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用“数”表达和交流提供机会。
3、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数感。
4、切实组织好实践活动。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33页。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花生、小棒、橡皮筋若干个。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图
1.在具体情境中复习20以内数的数法。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草原吗?今天,老师想和你们一块儿去大草原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参加?那咱们就出发吧!(出示课件)瞧,蓝天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多美呀!小精灵聪聪和3个小伙伴在草原上玩耍。这时来了两群羊(20只),于是小精灵给大家提问了:同学们,你们知道来了多少只羊吗?(学生数完后点名回答。)2.整体感知100有多少。
出示课件:过了一会儿,草原上又来了许多群小羊。小精灵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估计一下现在草原上有多少只羊呢?
在学生观察、估出小羊的只数后,请学生回答估的结果: 生1:我估计有80只小羊。生2:我估计比20只多很多很多。
生3:我估计有100只小羊。......3.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估计小羊的数量。现在答案有多种,哪位同学估的较准确呢?最好的方法就是一只一只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的数数和数的组成。(教师板书课题。)数数量是100的物体
1.数100颗花生(或100块糖果、100本练习本等)。
学生四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数出100颗花生等作为礼物送给“手拉手”学校的小朋友们。2.汇报数100颗花生的数法。
教师先表扬在数数过程中合作得好又数得准确的小组,然后请几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汇报本组的数法。
3.通过课件展示小精灵数100根小棒的方法。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再十根十根地数,10个10是一百。让学生观察之后对小精灵的做法予以评价。4.数100根小棒。
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按小精灵的数法数出100根小棒。5.引导学生概括: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小精灵提出问题:通过数数,谁知道几个一是十,几个十是一百。引导学生观察数好的10捆小棒,同桌相互交流,概括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学生说完后,教师板书,使学生在数数过程中直观感知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教学1.摆出三十五根小棒。小组合作摆出三十五根小棒,边摆边思考:怎样摆才能一眼看出是三十五根呢?并说说是怎样摆的。
2.学生边摆小棒边从35数到42,当数到39时,注意让学生理解39的下一个数是40。3.让学生边摆小棒边接着从42根数到51根,教师巡视指导。4.让学生脱离小棒,采用师生对口令的方式从八十八数到一百。5.学生同桌对口令,从五十六数到六十三,之后全班接着数到七十二。6.拍“7”游戏。
全班学生轮流站起来报数,报到含有“7”的学生不能说出这个数,只能拍一下手,反之则违规。7.抢“100”的游戏
用对口令的方式,一人说一个数,另一个人接着说下一个数,看谁说到100谁就算胜了。组织学生做这个抢100的游戏,一方面提高学生数数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数数活动中探索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两位数的组成
1.(出示课件:35根小棒)然后提问:图上有多少根小棒?35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汇报。)
2.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四十三里面有多少个十,多少个一,点名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3.让学生同桌合作,一人任意说出两位数,另一个人说说它是由几个
十、几个一组成的?然后互换。
4.完成例3下面的“做一做”,之后请学生汇报汇报。课堂作业 做练习七第二题。
1.课件出示“百球图”。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然后估一估,“有多少个球?” 2.在学生估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数数。用小精灵聪聪的话问:“怎样数比较快?”然后点名让学生在班上交流自己数的方法。
3.引导学生将数出的准确数100与自己估测的数对比。检验自己估的对不对,表扬估对的同学表扬。小结组织学生小结: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在学生较凌乱叙述的基础上教师概括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课后作业
让学生课后数数主题图中小羊的只数,每数十只圈一下,看看到底有多少只羊,检验自己刚开始时估的对不对? 教学设计说明
在一年级上学期,我们已组织学生学习了2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一个阶段,而下学期,将认数范围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组织学生学习100以内各数的认识,这是认数教学的第二阶段。
这节课是让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法和组成,在教学设计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学习新知。1.注意培养学生数感和估数意识。
让学生建立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重要任务之一。在这节课中,我利用的百羊图,学生数出的100颗花生、100个糖果、100本练习本以及练习中的“百球图”等现实素材,创设一些培养学生建立数感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100有多少,并亲身体验出它比以前学过的数20大得多。同时,也让他们了解体会在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从而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2.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数的概念。
数的认识由20以内扩展到1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于是我在这节课中加强了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在“用”数学中掌握这些概念,比如为了让学生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我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充分操作学具(花生、糠果、练习本等)用他们自己理解的方法数出数量是100的物体。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小棒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认识。
3.加入小精灵聪聪,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中,部分内容我采用情境式、问题式的导现方式,通过小精灵聪聪的提问、介绍、挑战等引导学生去思考,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能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探索新知。4.小组合作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
整个课堂教学我以小组活动的形式为主,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能,给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使他们的情感信心在交流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让每位同学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未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他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子们的头脑中,还未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教学就是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在这节课里,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动手操作学习。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合作学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贯穿教学全过程,注意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营造平等、互助的学习氛围。
本课学习是建立在学生20以内数的认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的,学生对100以内的数看似了解,却概念模糊,教师在引入时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给学生送来礼物──100颗星星,通过观察、估计、比较,逐步建立数感。
数100。这一环节以学生操作学具为主,要求就进一步提高了。物品选择正好要数出100,还得让人一眼看出有100。提出这些要求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方便、快捷的方法把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并在操作中发现10个十是100,100里面有10个十这一知识点。通过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让学生经历数1到100的过程,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逐步突破本课的难点──数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学知识既得到巩固,又得到发展。
边摆小棒边数数,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到十的形成,学会数100以内的数,通过操作突破本课难点──数数时接近整十数到整十数的过渡。
教材很注重学生数感的建立,主题图给了学生100这个数有多大的概念,通过估计和比较建立数感。教材还十分重视让学生实际操作,例题1、2、3的教学都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进行,通过操作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初步掌握数100以内数的方法。
第五篇: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1
一、在活动中建立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通过各种数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数感,课标上每一个学段都有这样的要求。认识比较小的数,容易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方说:100以内的数,毕竟这些数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充分地感知到。而一些比较大的数,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数感的建立就比较困难,基于这一点认识,我将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围绕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存在,并能相应的感受到一些大数的相对数量。
初数1000以内的数,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了不同数量的种子,都在200粒左右,但每一组的具体数量又不是固定的,使猜一猜活动碰到了不少障碍,引起学生的数数*,怎么数呢?有一个一个数地,也有十个十个数地,最多的就是十个十个数地,因为数量比较多,如何处理这些数出来的种子,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一大难题,处理好了,也就突破了难点。可真理毕竟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但比较后,学生还是比较愿意接受这一真理,即100粒放一杯。
再数1000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是想突破重、难点,但由于有了基础,学生认识10个一百是一千也就易好反掌,同时,这里还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
三数1000以内的数,数数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还要让学生数出一些具体的数来,特别是一些转折点,尤其重要,处理不好,数数这一关可能学生就过不了,如何引出这一内容,如果随意让学生从多少数到多少,学生的数数兴趣可能不太高,巧妙的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进行数数接力,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数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
整节课,学生的活动时间最起码是在25分钟以上,且参与面非常广,就拿数数活动来说吧,要完成200粒左右种子的数数任务,没有小组成员的鼎力合作,在很短的时间是完不成的,同样,在各种猜一猜活动中,学生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真可谓:小手直举,小口常开,是问:学生不想参与,会这样吗?课堂气氛的热烈,一方面说明教师所设计的活动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为这节课增添了活力。
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
地处农村的小学,教学条件简陋,学校无法为教师提供教具,更不要说学生了,从哪儿寻找资源呢?我们自己身边,同时结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种子是学生们非常熟悉的,特别是与现在的时令特别吻合:正值清明时节,农村里有句俗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于是在课中我将种子搬到了课堂,另外,这里也蕴含着一些哲理:有耕耘才有收获。课中,不少教师为我的创意所感动,课后,纷纷寻问:哪来那么多种,农村的家庭怎么会没有种子,一个人几十粒,很容易就凑齐了我所要的数目。教师惊讶于我的创意,更何况孩子们呢?
四、思考的一些问题。
1、数感的建立需要过程,需要不断培养教学中安排了三次猜一猜活动:
第一次是在数数之前,
第二次是想一个一个地数出1000,
第三次是在巩固阶段。
但多数学生都没猜中,为什么呢?一方面,可能是大数,学生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可能孩子们脑海中缺少这方面的意识,即数感。如何培养,关靠一节课是不行的,需要立足于平时。
2、以百作单位的突破教学中,这一内容花了不少时间,但始终有学生想不到一百可以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数,他们总认为10个一堆已经够简单的,如何突破,课后我一直在思索这一问题,如果把“初数一千以内的数”这一环节拆分成两部分,先放手让学生数出具体的数量,然后讨论怎么摆最容易看出来,最后重新处理数出来的具体数量,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2
数学学习是一个学生自己主动建构数学意义的过程。学生需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主动与教学材料、教师等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新的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所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学习过程,是我执教的《千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的首要任务。
“10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对数的认识的。活动中我创设了“数方块”这一情景,具体做法是:出示画有100块方块的学习计数卡,让学生去数有多少个?然后追问是怎样数的?要求每位学生能通过动口、动手等操作活动来勾起对10个一是10、10个10是100的旧知的回忆,这样既复习了旧知,又唤起对新知学习。
学习动机的正确把握是理解1000这个数的含义的关键。我乘胜追击,同桌合作,将两人手中所有的方块计数卡合起来,再次数一数有多少块方块。学生的活动是:1个百、2个百、3个百……10个百地活动开了。有的说我手中的是5个百加上你手中的`5个百就是10个百,这儿共有1000块。简单的计数卡,通过合作,感受到1000就是通过一百一百地数,数出10个而得到的。与一年级建立的10的概念,100的概念的方法一样,只是今天学的数要比以前的多得多。而后,我邀请学生一百一百地数,学生数,老师将一张张平面的有100个小方块的计数卡贴在黑板上,慢慢地,平面发生了变化,成了一个大的正方体,从而再次感受到1000块方块就有这么多。课件出示:从1个小方格变成10个小方块,再10个10个地变成100个,再100个100个地成为了1000个。此时的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对1千这个数是怎么得到的进行了一次清晰地梳理,重点的落实到位,渗透了十进制数之间的进率。
对1000这个概念的构建是合理的,有效的。“数”方块贯穿于整个概念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掌握了学习数的数学思考方法,初步建立数感,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让学生经历了1000数概念建立的过程,并切实感受到数学的严谨性。
将1000数的概念的建立、数数及数的组成、读写法有机整合又是本课的一大特色。教材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一课时,读法与写法为一节课,而我将两课时进行整合。改造、重组后的学习材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计数单位“千”的同时,借用计数器,随机介绍了数位、数位顺序,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感知计数单位、数位、数位顺序表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无序的,认识数位顺序的提前为下面的认读做好了铺垫,其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本课中,从概念的发生到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也是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体现,但课中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在教学中间有零的数时没有更深的挖掘教材。
小学数学《认识100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3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设计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计意识的培养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巧妙的穿插在一起进行教学,重点突出。整节课,每一个学生都学的积极主动,在充分动手操作、反复数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千以内数的概念,培养了数感,知识获得与情感体验同步进行。
在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动手动脑思考和探索,学生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了学生的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这节课,我运用生动的多媒体手段呈现出“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数数方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数小正方体贯穿课堂,以猜一年天数、估全校学生人数活动等,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价值。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补充、启发、沟通,达到了互动、共进的教学目标。如在“通过数数,你发现了什么?”这一环节给学生思索的时间后,大家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课堂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令人欣喜!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索欲被调动起来,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发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个百是一千”这一数数方法,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读、写数过程中“你能提个问题考考大家吗?”更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轻松突破了准确地数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体会多位数中的数位意义以及相邻数位之间的10进关系;正确读写中间、末尾有0的数等知识难点。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适度的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的正确导向影响是深远的。重视数学思考的同时,扎扎实实进行双基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数学教学的魅力,更认识到自身存在的许多不足。课堂中呈现出了较多的遗憾之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了课堂延时;另外,由于练习设计不严密,造成学生数数时间较长,而挤占了其它教学内容;还有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虽然快速、正确的再计数器上拨出数,但没有适时追问,强化学生的数位意识。
在今后我将以本着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来精心探索、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怎样真正的关注学生;怎样科学有效地进行评价……我将不断摸索,努力增加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