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发展将面临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决定着今后校际之间的竞争主要是文化的较量。在此背景下,我校计划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以形成师生共同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更新学校办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良好氛围。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阐述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传承文明的场所。校园中,学生占主体;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不把学生作为考量的对象,一切研究都是隔靴搔痒。学生是可塑性较强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行为,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举足轻重。在应试教育环境下,人们,包括教育者,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即文化课成绩,而很少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这样教育出来的学生,有可能是不合格的,他们存在道德行为缺陷或心理畸形。在提倡素质教育、塑造和谐人格的今天,在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终身发展的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对学生成长过程的关注当中,要从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和知、情、意、行等学习结构入手,建章立制,将结果与过程联系起来,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走上科学化、制度化、精细化的正确轨道。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乃至教育教学管理进入自觉、有序状态,从而提升校园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是我们课题研究倾力关注的内容。
四、课题组研究方向:
1、探求并获得学生行为习惯的类型、特点与规律,总结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措施与手段。
2、使新课程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扩大教育内涵。
3、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关论述,将“知荣辱,树新风”活动落到实处。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时间安排
本课题组成员以初中教师为主,研究对象以初中生为主,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是调查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等,在广泛占有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成果将以典型案例及分析、理论文章、实验报告、学生活动、图片等形式呈现。
本课题研究自****年12月启动,***年1月至****年1月为课题研究期,***年3月进入结题阶段。
六、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 指导检查课题进行情况
副组长:****审查材料协调关系
组员:**** **** 制定课题研究计划,督促检查课题研究具
体工作。
初中年级各班班主任寻找有效途径和方法,使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进入自觉、有序状态,收集整理资料。
第二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泽家镇九年制学校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都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其投入和声势比起世界大多数国家来说,都是毫不逊色的。但是,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诚如一些批评家指出的那样,除了口号式的说教之外,实际效果之差同样是惊人的。譬如,在诚实守信方面、在遵守公共规则方面等,国人的表现和形象确实差强人意,甚至在国际上出现了某种道德危机。从教育上看,究其原因,主要是违背了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脱离青少年实际,追求“高、大、全”的德育,不从日常生活细节开始,忽视了基本良好习惯的培养。“万丈高楼平地起”,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构筑是建立在全体公民的日常行为习惯之上,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全社会道德大厦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而且,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我校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教的现象相当严重。另外,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调查发现,我校学生共1384人,其中家长外出打工由长辈或亲戚看管的有450人。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甘河镇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德育科研的主要目标:
1.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主要包括一些良好的做人基本习惯、做事基本习惯和学习基本习惯;
2.初步探究小学生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教育对策;
3.通过研究,提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做到
良好习惯培养和不良习惯矫正相结合,为教育教学实际和家庭教育服务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小学阶段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而人的行为习惯是通过训练、强化形成的。要通过示范、实践、榜样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做到“知、情、意、行”的相对统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泽家镇九年制学校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习惯矫正的策略。
(1)遵规守纪教育:要重点抓好班规、班纪、校规、校纪和基本社会法规两方面的教育。
(2)学习习惯的培养:包括与学习态度相关的习惯,与学习过程相关的习惯,与能力相关的习惯等内容。
(3)礼仪教育:要提出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的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着装礼仪等方面的具体要求。
(4)劳动教育:学校要研究制定学生自我服务、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等方面的实践要求。
(5)安全和自我保护方面:包括交通安全、活动安全、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其他自我保护方面的养成教育。
(6)卫生和生活习惯:重点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卫生习惯。
四、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及预计的研究突破
从已有研究看,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研究之中。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注重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而忽视行为习惯的研究。如瑞士学者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详细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和形成)和柯尔伯格(L.KOHLBERG)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研究),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认知问题。再如精神分析学派关于儿童焦虑和移情作用的研究,以及前苏联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羞愧感的研究,则着重研究了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问题。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方面,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养成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总的来说,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注重了“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具体策略做进一步研究,来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原理、方法和途径,改善学生的道德面貌,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提供一些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等。
五、研究对象
学校一至六年级学生。
六、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调查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
七、课题主要研究阶段与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1年12月)。该阶段主要工作包括: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第二阶段为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在广泛调查摸底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实施方案。对研究内容进行研究。每学月制定相应的研究目的、内容、计划、方法等。针对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其间,注重各种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方法,检测成果,写出阶段性分析报告。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
整理总结研究成果,完善过程资料,撰写结题研究报告,验证和推广阶段本课题研究成果。
八、本课题组分工
1、进行课题研究设计,收集相关文献资料,组建研究队伍,培训研究人员等。
2、进行问卷设计和分析,完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调查与
分析”子课题,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3、完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与矫治”子课题。完成“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子课题。完成“家校教育配合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初步研究”子课题。从家庭教育(良好家庭教育环境构建)、社区教育(良好社区教育环境构建)和学校教育(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方法、教育过程、学科渗透、心理辅导等方面)三个方面展开教育实验研究,进行教育实验设计、教育实验实施、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和实验报告撰写。
4、论文集编辑、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总结撰写。
5、理论学习指导、课题的设计、科研情报搜集。
九、本课题最终研究成果形式
1、形成一套“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集。
2、形成一套《关于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预防与矫治》的校本教材,供家长和教师使用。
第三篇: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也要面对许多困难。
首先,从课题组成员本身来看
我校学生多,教师少。课题组成员90%以上都肩负每周近20节课的教学任务,有几位同志还承担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如此繁重的工作负担,如何还有精力,还有热情投身课题研究?利用什么时间搞课题研究?怎样处理好教学、管理及课题研究的关系?以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有机开展课题研究,又利用课题研究促进教育教学?这些都是我们要深思的问题。
《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是我校第一次独立申报的滁州市级课题。虽然在这以前,我参加过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但涉入的层面不是很深。本学期,我校和女山湖小学联合申报的一个《农村小学推广和普及小手球运动的研究》的课题,也是刚开题不久,还没有进入深入实施阶段,参加的人员也只有两三个。可以说,我校绝大多数教师对课题研究工作都还很陌生,都还没有课题研究的经历,更谈不上经验。而课题研究工作本身要求课题组成员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一定的研究能力。从这点来说,我们开展课题研究存在一定难度。其次,从研究对象的家庭因素来看
绝大多数留守学生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的,有的是由其他亲戚代管的。这些监护人因为年龄大,没文化或其他因素,对孩子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穿暖就完成任务了,哪儿还能考虑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问题?他们对学校教师的一些教育做法理解不够,有时会产生漠视消极的情绪,往往会削减我们教师的工作热情。如我们的一位教师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班上的一名学生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安心听课.多次教育不见成效,就带信给家长,希望得到家长的配合.但家长总以各种理由不露面。一个偶然机会,遇见了这位家长,就把以上情况向他反应.结果家长十分不悦地抛出这样几句话:“孩子表现不好我也管不了,反正现在我们打工供他上学,将来他再打工给我们养老。小孩送到学校就是你们教师的事了……”这么一位还算有一定文化的年轻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是这样一种态度,更何况老一辈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呢?而我们开展“《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要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学生心理问题,更离不开家长的配合。怎样协调学校家庭的关系,做好家长的工作,增强他们的教育能力,让他们与学校教师共同承担留守学生教育的重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又一难题。
再次,从研究对象本身来看
开题报告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学生的34.5%,在学校所谓的“差生”中,留守学生占70%还多。即使是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由于长期远离父母,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身上的不良表现多样,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成份,而其形成更是一个较为长期复杂的过程。要想探寻这些不良表现的形成原因,对症下药,使其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矫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在一二年内探索出一套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模式,大面积地获得养成教育的成效更是难上加难。
以上几点,都是显而易见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耗费我们的精力,阻碍工作的进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困难即挑战,问题即价值。正因为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我们的工作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理由要坚定不移地做好这项工作,为此,我提两点建议:
首先,我们真诚地希望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得到教研室专家的指导。有了专家的引领,我们的工作才不至于盲目性,才可能少走弯路。我们也希望教研室和学校多为我们教师创设交流与学习的平台,让我们在与其他课题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同伴互助的过
程中,专业得到成长,技能得到提高。
其次,希望我校课题组成员不畏困难,不辞辛苦。在摸索中前进,在失败中成长。及时捕捉留守学生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勤于交流,善于总结。在反思与实践中提升科研素质,增长教育智慧。
最后,在专家的引领,同伴的互助,和我校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两年后,我校《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课题的圆满结题!
2009.1.8.《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作者:苏巷小学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4588 更新时间:2009-2-22 19:03:07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在明光市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校申报的课题“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已被滁州市教育局教研室正式批准立项。今天举行开题仪式,我受课题组委托,在此作开题报告,敬请各位领导、专家和同行给予审议斧正。
一、课题的选择。
留守学生是近十几年来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新型群体。其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教育家、少年儿童工作者、教师都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品行教育。虽然留守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养成教育有诸多共性,但由于留守学生的特殊性,对其关注点是理论多于实践,城市多于农村,对目前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指导价值偏弱。因此,我们选择《农村留守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是一个社会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建设的需要,一大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为了改换自己的处境,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改变自己的身份,毅然背井离乡,奔向了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南方及沿海城市。但由于受到体制、经济、观念等因素的制约,一大批正处于成长阶段,又十分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被留在了原籍老家--农村。这些孩子,就是留守儿童。他们亟待监护,却缺乏监护;他们渴望关怀,但又远离关怀。据全国妇联08年2月份公布的数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即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人多面广,已经成了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必须直面的问题。切实关注留守儿童,促进其全面健康成长,不仅是解决当今社会的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之一。像我们处于经济欠发达的安徽省,留守儿童更多,问题更为严重,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意义更深远广大。所以,对留守儿童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有效了解留守儿童生活状况,发现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社会性问题提供可靠有效的理论和经验支持,显得非常必要。
2、留守学生教育问题已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
相关调查显示,从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看,大龄(15-17岁)约占17.3%,学龄前(0-5岁)约占27%,小学学龄(6-11岁)约占35%,初中学龄(12-14岁)约占20.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非学前教育中占七成以上,有56%的留守儿童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所以说,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任务落实学校身上。从在校生的数量看,农村小学约有三成半
以上为留守学生。我们曾对明光市10所农村中心小学开展调查,这10所小学在明光市农村极具代表性,有学生数最多的,也有学生数较少的,有地处偏远或山区的,也有明光市区近郊的,有办学水平、学校管理一流的,也有学校管理处于中等的,它可以涵盖整个明光农村小学教育的全貌。调研的情况为,一是留守学生平均占在校生34.5%,即每三个学生中,就有一名留守儿童,个别学校更为突出。二是在学校的所谓“差生”中(包括学习和品行两方面),留守学生占70%还多。其不良行为表现在:不按时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课,不准时回家,恶意的打架骂人,不敬重老人师长,甚至抽烟、喝酒、进入游戏厅,还有偷盗行为……这种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表现的越来越严重。因此,从教育的本质说,留守儿童是学校必须关注的教育对象和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虽然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体制设计、制度保障、教育管理等多方协作,发挥合力,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都应当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但学校的责任最大,任务最重。
3、留守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是学校养成教育的难点。
留守儿童教育之所以引起国家、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性格形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由于生活不稳定、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值得关爱的情况”(《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人在需要中产生动力,在满足或基本满足需要时产生稳定的情绪,在和谐的情绪中才能接受外界的刺激和要求。而留守儿童几乎生活中正常需要的缺失之中,心情极易烦燥,学校的要求很难内化为自觉的行为,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这里被阻隔。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几种状况最为明显。一是亲情缺失。由于长期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享受不到应有的父母慈爱,缺少人情温暖感。亲情的缺失是祖辈及教师都无法弥补的。二是性格内向。由于对父母外出务工的不解或自认为无父母在身边便低人一等的想法作祟,留守儿童不太愿意和别人交流。家庭生活缺少欢歌笑语,不利用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阳光性格。三是行为容易失控。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有效矫正,有些留守儿童常常自行其事,轻则行为不良,重则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四是学习兴趣不浓。据调查,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有厌学倾向,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倾向演变为逃学行为。所以,学校必须把养成教育放在德育教育的重要位置,把纠正留守学生的不良习惯,作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以上三点,并非选择该课题的全部理由,我们认为,从教育功能的全面性和教育对象的全面性这两个方面来说,从事该课题研究都有明显的现实意义和内在的长远意义。
二、课题的界定及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内含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是“农村留守学生”,专指县城以下小学(不含县城)的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非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留在原籍农村生活的孩子。留守儿童是动态的,因此留守学生也是动态的。但从总体来看,留守学生也有相对的稳定性。我们研究对象更多的倾向于稳定的那部分留守学生。其二是“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通过学校一系列教育影响作用,帮助留守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行为方式。由于能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原由很多,本课题不涉及国家制度、社会大环境等方面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主要研究在校园、家庭范围内能够对留守儿童起作用的因素。用一句话说,本课题就是想通过家、校联合,寻找一些让留守学生“品行不滑坡、行为不失控、学习不下降”的方法策略。主要内容为:
1、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因素的研究。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校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文化气息、文明程度、生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家庭,既有对孩子健康成长有利的一面,也有对孩子娇惯、溺爱、控制的不利一面。所以当父母远离孩子,怎样继续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削除家庭教育的劣势,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项内容。比如通过什么的方式方法来
有效减少留守学生的情感空虚,用怎样的途径来营造家庭的氛围,如何帮助(外)祖父母或其他临时监护人提高对留守学生的关怀及教育能力等。从某种角度讲,对留守学生而言,家庭的环境已经超过了学校环境的影响,好多案例也证明了这种观点,不得不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通过学校富有成效的努力,也能适当地增强家庭教育效果。因此,本课题把家庭教育因素作为内容研究,是有实在意义的。
2、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都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留守学生也是如此。留守学生的成长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但学校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显得无力。因而,社会环境(校外)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3、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
小学是人生的奠基阶段,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终生的。如何为留守学生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这显然是教育者通过努力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我们把学校环境理解为这样几个板块。
(1)硬件环境,包括校舍、道路、绿化等对留守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宽敞的教室、洁净的通道、绿色的校园、舒心的活动场所等,会让学生产生“学校真好”的感觉,萌发“要爱护学校”的意识,为留守学生提供师生共鸣的源泉。
(2)文化环境,主要指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师文化品位及个人修养、校园文化氛围等。这些有形或无形的资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每个学生,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也是积极的。
(3)心理环境,主要指留守学生的自我心理感受。即师生的态度和学校关注程度在留守学生心中所产生的感觉。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是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各类活动中同伴是否乐于主动接纳留守学生,各项评比中是否将指标对留守学生有所倾斜等。健康的心理状态一定会对留守学生养成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4、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
做好留守学生行为养成教育工作,虽然千差万别,但也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在工作实践中,也一定会产生一些有效的模式供参考。农村学校的教育环境大同小异,我们想通过个案研究、共性探究等方式方法,探索总结一些有价值的做法。如果这些做法能够推广应用,更是求之不得的好事。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内容之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明确规定,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因此加强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课题组成员应当按课题要求自觉主动完成指定的研究任务。
2、教、心学依据。(1)遗传决定了人的物质基础,教育对人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大影响。这说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教育、环境来影响甚至改变他的成长轨迹,留守学生也不例外。因此做好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研究是可行的。(2)需要理论。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人们,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有渴望成功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超过别人。事实上,有很多留守学生各方面表现相当突出,有些行为有点偏差的留守学生,只要通过适时调节和满足其需要,完全可以纠正其不良行为的。(3)强化理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强化等到加强,弱强化使其减弱,这是学校教育最常用的手段。这也是帮助留守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课题是应用性课题,重在实践中寻找方法途径,总结规律策略,靠闭门造车,凭空假想是无法完成的,这就决定研究本课题的主要方法为实践性和操作性。
1、调查法:根据课题要求,采取家庭访问、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归纳,掌握留守学生最基本资料。本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的前期及开始阶段。
2、访谈法:主要指和学生零距离接触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确切掌握留守学生的动态,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课题研究。本方法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起始阶段。
3、观察法:主要指日常注重对留守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包括言行举止诸方面,为了方便研究,也可有意设置一些场景,进行考察,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此方法主要应用于对留守学生的行为分析和习惯培养方面。
4、个案研究法:主要指对个别留守学生的成长分析。注意积累其优、缺点的变化过程,归纳总结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此方法主要运用课题研究的中期。
5、经验法:指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经验交流和积累,并将具体做法提升为有价值的经验。此方法主要运用于课题研究后期及结题阶段。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安排和预设目标。
1、准备阶段(2008年4月-2008年12月)。主要任务是课题申报、确定研究方案、撰写开题报告以及举行开题仪式。
(1)成立课题组,开展相关理论学习,为课题申报和开展研究工作作好理论准备。
(2)组织开展调查,并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案(即开题报告)。
(3)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为实施课题研究作好准备。
2、实施阶段(2009年元月-2009年12月)。主要任务是根据课题研究方案,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1)按课题内容,确立子课题。子课题分别为: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家庭教育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社会环境(校外)的研究;影响留守学生养成教育的学校环境的研究;学校环境中,留守学生养成教育模式、策略研究等。
(2)按课题及子课题的总体要求,成立子课题小组。孔令平、邱良杰、张以祝、江克尧等四位同志分别任子课题小组组长。各研究小组按课题研究要求,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内容展开研究活动,并以分析性、经验性和总结性报告的形式呈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0年元月-2010年6月)。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1)收集、整理资料。如养成教育案例、各类经验总结和其它相关研究活动资料等。
(2)结题报告。(3)邀请专家鉴定、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保障。
1、组织保障。本课题从申报之初至申报过程,始终得到了市教研室叶超主任的指点和帮助。教研室其他领导对开展课题研究也一直十分关注。相信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仍然会得到教研室的大力支持,这是做好本课题的最有力保障。
同时课题组成员也有能力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组长黄善平同志,现任中心小学校长,教育管理方面研究生结业,在20多年学校管理中,非常热心教科研工作。撰写的论文、经验多次获省二等奖、滁州市、明光市一等奖。副组长邱良杰、张以祝均是明光市特约教研员,分别为明光市、滁州市先进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管理学生经验和较强的教研实践能力,均有论文在县、市级获奖或交流。课题组成员还有孔令平、倪永海、林务昌、桑和绪、王珍、贾宝飞、缪长宏、江克尧等8位教师,其中有副校长、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技术工作人员。课题组成员全部专科以上学历,都是任教多年的班主任,大多数是滁州市和明光市优秀班主任(中队辅导员)等。本校其他教师也都纷纷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这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人力保障。
2、工作保障。关注留守儿童一直是我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成立了留守儿童工作小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登记、帮教工作。2005年5月,省教育
厅领导来我校监查教育教学质量,对我校在该项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滁州市、明光市留守儿童登记表就出自于我校。近些年,我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从未放松,并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学生行为习惯自测活动”、“留守学生亲情热线活动”、留守学生“定时家访、定人帮扶、定期交流”工作制度等。留守学生戴玲玲被评为“安徽省百佳留守儿童”,这是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方面的重要成果。当然做好留守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像隔代教育问题、情感缺失问题、孩子任性问题等(准备就此些问题另作分析报告)。但学校有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有运转流畅的工作制度,有相对浓厚的工作氛围,这是做好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保证。
3、制度保障。为了切实做好本课题研究工作,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特制定相关管理制度,督促课题组成员严格执行。
(1)学习、研究制度。
主要内容为,课题组负责人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研究,每学期不少于两次;每学期开学初应针对性制定研究计划,做到可操作、有实效性;定期召开研究会,开展交流、研讨、讲座等系列活动;聘请教研室专家定期指导;定期检查学习记录和交流材料。
(2)课题档案制度。
主要内容为,注重资料积累和整理,建立研究档案。计划性材料,包括申报表、上级来文批文、课题实施方案及课题实施计划;基础性材料,包括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课题组研究教师的基本情况;过程性材料,包括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研究的随笔、课题研究大事记以及社会、家长、学校、学生的反应等;专题性资料,包括专题讲座、专题报告、专题研讨等有关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效果性资料,师生获奖论文、证书,学生行为比照等;总结性资料,包括学年、学期专题研究总结、论文、报告、札记、结题(研究)报告等课题资料。
(3)成果汇报制度。主要内容为,子课题定期报告;校际协作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公示。
4、经费保障。主要有两个渠道,首先是立足自身,所需费用由学校承担;其次也想争取外援,希望得到市教研室的费用支持。整个课题研究费用预计在15000元,包括研究活动费、外出参观学习费、资料耗材费及其他费用。一个基本原则是,不会因经费不足而影响课题研究的正常运转。
2008年12月20日
第四篇: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
行为习惯与养成教育
武胜县鼓匠初中
蒋云华
近些年来,很多家长感到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管教,教师认为学生越来越难教。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对养成教育重视不够,抓得不好。
养成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养成教育尤为重要。理由很简单,因为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发展阶段,行为、道德、人格诸多方面都没有成型,不良习惯还没有根深蒂固,较容易铲除,所以对他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着重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先哲孔子说过:“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是说人如果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犹如与生俱来的天性一样不可改变。可见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因此,要抓好养成教育,应当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
怎样才能抓好我们中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呢?具体来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学校教育方面。学校教育是中小学生各项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学校应当重点抓好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交往习惯四个方面。让学生做到“四个学会”,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要求学生在学校做一个“会学习、守规矩、懂礼貌、有特长”的好学生。采取的措施和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校纪班规、学生守则、各种行为礼仪规范、黑板报、宣传、橱窗、标语等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具体行动中,以班级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养成教育。可以举办养成教育主题班会、手抄报、作文比赛等。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谈举止、丰富的肢体语言往往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提倡以鼓励教育为主,灌输正确的、浅显的、看得见的、学生能理解的做人的道理。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所以应从平时的小事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久而久之,学生的不良习惯得以纠正,好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是养成教育的第一课堂,是养成教育的起点和摇篮。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听话,做事马虎,学习不自觉,对人没有礼貌,睡懒觉等诸如此类的话,而去羡慕别人的孩子。要知道,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经常性教育孩子在家做一个“有孝行、会自理、讲卫生、爱劳动”的好孩子。作为家长,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协调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孩子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在日常生活、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勤奋节俭等方面为孩子做出榜样,以良好的心态和优秀的品质去影响孩子,真正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还要经常与学校取得联系,譬如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家长开放日等与学校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达到对孩子的教育不会出现脱节或是漏洞。再次环节,学校的重大责任就是经常地、适时地对家长进行培训,以取得家校教育同步的效果。社会教育方面。社会是养成教育的熔炉,是养成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可以说是物欲横流的社会。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新时期,我党又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加强对青少年得养成教育尤为必要。一切有责任、有能力的机构、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在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问题上,要教育他们在社会上做一个“有教养、会共处、守公德、担责任”的好公民。利用好一切公共资源,比如新闻媒体、报刊杂志、网络电视、标语、墙报等加强正面宣传和引导,对于不良行为坚决予以制止,加大对黄、赌、毒的打击力度,使青少年身处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诚实、守信。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例教育青少年。崇尚勤劳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此环节,学校应协调好各种社会关系,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保持一致,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抓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高要求、低起点。从最根本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要求抓起,扎扎实实地为学生打好基础。比如正确的坐姿、站姿、听姿、答姿、写姿;早睡早起,不赖床;宽厚待人、礼貌待人;诚实谦逊等。经常性地强化训练,严格要求,持之以恒。
2、坡度要小,循序渐进。让孩子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对良好习惯的培养,应从简单的往往又容易被忽视的小事做起。如家庭成员生病了,要多些问候,多些关心;对长辈、老师说话要轻声;对别人的善意要致谢;他人学习、工作时别打扰。这种小坡度的要求和训练,既培养了孩子的良好习惯,又培养了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3、细致要求,做事就近。有时候我们给孩子讲大道理,他未必懂,他觉得那是遥远的事情。所以,对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明确要求,指导具体,坚持从小孩子能看得见,摸得着,做了就能见效果的事情做起,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如作业要按时、按质、按量的完成;书写要规范;会洗衣、做饭、拖地等简单的家务劳动;待人接物要有礼貌。逐步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抢着做”的初步概念。
4、说服教育,重视实践。在学生的成长中,总是会犯错误。这时不要武断、粗暴的加以指责、批评,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把空洞的说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例如:开展小组活动;有益身心健康的游戏;为残疾儿童献爱心;为灾区捐款;给家人一句问候;为班集体做一件事……
5、适时鼓励,强化效果。在教育过程中常会有一些稍纵即逝的机会需要我们及时把握。如当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时,孩子获得成功时,孩子受到挫折时,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这都是我们进行教育的绝好时机,把握得好,则事半功倍,反之,则白白浪费掉教育的时机。孩子对某事产生兴趣恰恰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好时机;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的鼓励及新要求的提出会让孩子愉快地接受并达到;孩子遭遇挫折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学会应对挫折;孩子受到不公平对待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学会倾诉,避免不必要的消极心理或报复心理。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支持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不要随便指责、嘲笑、挖苦、恐吓孩子,以免形成幼儿遇事胆小畏缩的心理。运用各种奖励机制,激励孩子,调动其向上的积极性,帮助养成习惯。
最后,让我们记住:“在孩子的心灵播种理想,就会收获行为;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就会收获品德;播种品德,就会收获命运”。
第五篇: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明珠花园小学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我想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社会习惯,诸如热爱国家、关心他人的习惯,礼貌诚笃的习惯,虚心自强的习惯,阅读书写的习惯,勤劳操作的习惯,求实研索的习惯等等”。
“习惯若自然。”(《孔子家语》)良好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将终生受益,而且裨益于社会;反之,坏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则十分艰难,也会对社会带来破坏作用。习惯,在非智力因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反顾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对学生习惯的培育,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突出表现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不够——独生子女的“娇”、“骄”两气;自主研索的习惯缺少——要教师“牵”着走;一丝不苟的习惯不足;正确的书写习惯未养成——调查一年级新生不正确书写习惯的占50%,抽样调查3~5年级学生书写不规范的占45%;具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为数不多;高节奏、静齐快的习惯未形成。
究其原因,学校在矫正教育中往往是堵的多,疏导的少;说教批评的多,引导践行的少。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我们提出“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第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课程的研究与探讨。
第二、各学科教师进行课堂有效性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研究。
第三、如何通过行为习惯教育建立新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新型班集体。
第四、如何利用主题活动、团队活动、校园环境等各个方面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研究的目标
小学阶段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基础,需要培养良好习惯的范围很广,根据本校情况和教育的需要,我校以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生审美、学会自控、学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目标,促进教师更关注学生身心成长、更关注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更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逐渐使学生形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如举止文明、诚实守信、尊重他人、懂得感恩、按规则行动、自主读书、自主求索、多向思维,认真书写,会关心、会合作、会参与、会交往,能宽容、能理解,有同情心、有进取心等,达到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要求。
三、理论导向
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理论构建。在叶老的教育观中,最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就是“习惯说”,在他的论著中有50篇文章,从教学目标,从学生到教师等各方面精辟而又通俗地论述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内涵和方法”。其次,以素质教育、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内化”原理为指导。
四、研究的内容
(1)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2)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
(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特点及教育对策。
(4)各学科如何以叶圣陶的“习惯说”为导向,深入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有机结合的研究。
(5)如何在班级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谐、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多种教育科研的样式,文献法、调查、观察等多种研究最常用的技术。
本课题侧重于以行动研究法和教育经验总结法为主,采用整体实验和单因子实验相结合。每项研究在整体构思下,采用群众创造、实验班尝试、分步论证、总结、推广的方法。
六、实施步骤
本课题从2011年5月~2011年12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1年5月),课题启动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1)召开开题会议,正式启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与研究。
(2)召开动员会议,营造“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验”的浓厚氛围。
(3)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科研基本知识和关于养成教育的理论,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实地观摩,促使教师明确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策略、方法、途径。
(4)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实验目标制定实验方案。
(5)整合相关力量,以项目为核心,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形成良性运行的机制。
第二阶段(2011年6月~2011年10月),课题研究阶段
(1)召开课题研究小组会议,进一步明确课题的研究内容,做好研究小组成员内部分工,布置课题研究任务。
(2)实施行动研究方法,在教育实践中探寻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3)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进行阶段总结,修正实施方案围绕课题方案开展系列研究,每位实验教师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包括学生的亮点、教学中的亮点、班级管理中的亮点;发现自己的不足,以及改进的建议。
(4)各实验班级总结经验、操作技法向全校班级辐射。
(5)举办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成果展览会。
第三阶段(2011年11月~2011年12月),总结验收阶段。
对课题研究情况工作进行全面仔细的回顾,整理、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召开总结交流大会,总结疏理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交流推广。
七、课题组织
组长:林志文
组员:林亚妹、郑月仙、杨碧华、庄波、柯灼连、杨子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