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时间:2019-05-12 01:3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第一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

语文教学工作反思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便宜学生理解。

二.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2008-9-23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2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3

自己教学语文30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二位的。只从“术”的方面去研究,不从“学”的方面去积淀,是舍本逐末。你要教学生读,你首先要会读、多读,有深刻的读书感悟;你要教学生写,你首先要爱写、能写,有独到的写作体验;你要教学生说,你首先要勤说、善说,有高超的口语表达才能;你要教学生成长为一个大写的人,你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因为教语文说到底是教做人。

我们教师不是诗人,但要有诗人的气质;教师不是演员,但要有演员的才能;教师不是哲人,但要有哲人的思考;教师不是将军,但要有指挥千军的气概。语文教师尤其应当如此。一笔好字,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腔与学生融为一体的热情,一颗真挚而善良的心,所有这些,才能构成一位语文教师的神韵。

有的老师上课,心里想的是教学流程、步骤、环节,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后干什么,甚至几分几秒都有“科学”的设定。我觉得这样做就缺失了教学的灵气,教学的本真。我上课心中有路数,但全力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一仰一俯,一眨眼一皱眉,都是他们心声的`反映。我就根据学生当时的状态因势利导,教为学服务,而不是师生被教案牵着走。上课时要做到:眼里有学生,心里有学生,心里装着每一位学生的心。

另外与时俱进,莫被“传统”束缚头脑;科学发展,不为时尚放弃永恒。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还重视“读万卷书,交万名友”。古代有“游学”之举,当代有“留学”之风,我还主张广泛交流。子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诗云:为切为磋为琢为磨。都是讲交流的重要与乐趣。霍懋征老师年逾八旬还去西北讲学,传播经验;魏书生老师做了局长还不放弃教学,他们是真正的事业家。

还要在备课上下苦功夫。把过多的时间用在制作课件上,而不用在钻研教材与研究学生上,是得不偿失。把功夫用在实处,而不要做虚功。

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六个要素。这就是:一、以情励学;二、以趣激学;三、调动参与;四、启迪创造;五、注重内化;六、求精求活。

语文课堂要充满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教师享受语文教学。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乱,情趣盎然。课堂要有书卷气,要有翰墨香,因为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没有优秀的教师,什么理念、教材、教法、评价都可能会被扭曲、变形、异化。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是教师,教学研究的生力军也是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课改的成败在于教师。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4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5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6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有遗产,是伟大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它永远不会过时,并且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发扬。这不但是祖宗智慧与心血的继承,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它们的学习,研究与解读,去构建今日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然而中学的古诗词教学却不容乐观,存在诸多误区,因此我们需要进行反思。

一、当前中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诗歌的多种解读。

重灌输,轻体验,重权威,轻引导,即使教师的观点是对的,但这样把自己的结论轻易地拋给学生,使得学生少了精神思索的旅程,又是多么的可惜。有意义的学习应该是将知识同化于已有的心理图式中,并建构新的认知图式,学到越来越多的有关认识事物的程序。另外,有些教师看似“循循善诱”,实则将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只训练了聚合式思维,却忽视了发散式思维。

2、过度强调知性分析,肢解诗歌的倾向明显。

有些教师在教古诗词时,将其划分段落,总结段意,在此基础上掌握诗词的思想情感,分析艺术手法。这是将古诗词当作无生命的东西进行分解,把诗词鉴赏当作分析、综合、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而不重整体把握和感性体验。有些教师的讲解过于直露,貌似讲透了诗歌,实际失去了诗歌的意境之美,甚至做出过度阐释。古诗词教学中需要知性思维,但要和感知、体验、想象、联想等感性思维统一在一起,否则就扼杀了诗词的生命力,也有碍于学生审美感受力的发展。

3、滥用多媒体。

古代诗词意境的体验需要学生的形象思维,需要调动储存在大脑中的表象,并在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表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抒情主人公完美地存在于在我们的想象中,而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将一喝酒老翁展现在学生面前,顿觉风采大减。此外,滥用多媒体淡化了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炫目的电脑画面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注意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投射到诗词本身的情感与体悟却不够深入。

诗词本是浪漫的产物,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却非常尴尬: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原因有两大方面:

1、学生认知上的偏差。

学生对古诗文不感兴趣的原因,除了对古诗文难理解、难背记,把古诗文视为第二门外语;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学古诗文十分枯燥,现代人都用现代汉语说话,古文无实用价值。正如南怀瑾先生所担忧的:“很是可惜,现代人所认识文化教育的基本目的,只是为了'谋生',有好的专业,有高的待遇,或能赚很多的钱。”《都市快报》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新闻:杭州某业余学校开出“古诗文诵读班”,却因仅招到一名学生而只得暂时停办,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时开办的英语等班早就爆满。学生对古诗文对漠视,实质就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漠视,这种类似于数典忘祖的做法,不能不令人痛心。

2、教师教法上的偏差。

不少教师认为,初中古诗文教学仅是让学生多积累,多背诵,于是,“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教学方法成了不少教师一成不变的做法,把古诗文脍炙人口的美感和韵味讲解得消失殆尽,课堂气氛沉闷无趣单调无味。所以,教师教法上的单一,自然会使古诗文中的营养丢失,进而造成学生在古诗文传统文化积淀方面的“贫血”。

二、面对这些现状,我们应该做出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吟诵来体味古诗词的情感。

要体味古诗词的情感,最原始也是最好的方法或许就是吟诵。诗词格律所表现的音乐性和由此表达的感情,都必须在吟诵中体现。在教学中还应传授一些有关吟诵的知识,比如平声读得长而轻,仄声短而重;四言诗一句两顿,五言诗两顿,七言诗三顿,顿的位置略延长、提高、加重等。此外,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好的范读能直接打动学生,使他们克服害羞心理。

2、运用艺术通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艺术通感,化实物为情思,化情思为实物,化抽象为直观,调动并贯通多种感官,从多个角度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感受。

用音乐来配合古诗词,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对古诗词的感受,往往就是这样朦胧含混而涌动着情感的,而流动不居、情感充沛的音乐,正适合于帮助学生增强这种感受。例如,讲授《春江花月夜》一诗时,配以《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无疑是相得益彰、境界顿生。又如,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意境,然后找出与之相合的音乐,甚至自己创作一段音乐,也是很好的方法。

苏轼评王维的诗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与画的相通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教学通道。例如,在上白居易的《忆江南》时,展示一些江南风光的图片,为欣赏《忆江南》一词营造出了韵味十足的背景氛围。当然,艺术通感的运用不能喧宾夺主。

3、系统比照,纵横勾连。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很多学生学完一首诗词,了解的就仅止于这一首诗词,对作者其人、作者的其它作品,对同题材、同风格的作品都鲜有了解,这样的教学是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在讲授一位诗人的某一首诗时,若能全面地介绍这位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介绍他创作的其它诗歌,既有利于学生较为深入地理解教材.上的那首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古诗词积淀与素养。例如,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时,若能兼及李煜的详细生平,兼及《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等词,其教学效果应该比单讲一首《虞美人》要好得多。

4、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

20xx年3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初中要求背诵50首,高中50首。“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接触足量的古诗词,对于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在“古诗词背诵篇目”的基础上,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开设选修课,拓宽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视野。比如,有的学校专门开设了“诗教’'选修课,有的学校还有自己的古诗词教学的教材,这一做法值得借鉴。

5、教师自身水平提高。

教师首先应提高对古诗文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文并非可有可无之事,而应视之为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同时,要努力克服浮躁不定、急功近利的心态,钻入“故纸堆”中潜心会学,丰厚自己的文化积淀。其次,还须进一步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神,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在文本阅读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原型意象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让学生思考高中古诗词里出现了哪些原型意象,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作为课题,课题相同者组成一个研究小组。然后让学生分工合作,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整理并分析信息,写出小论文,并制作相关课件。最后进行交流总结,组织学生上台做presentation,展示研究成果,在班级中传阅各小组的论文,并进行自评、互评。

古诗词作为千年文化积淀的代表性文学作品,其文学价值历来为人所推崇。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古诗词教学,对学生有着励志、修德、陶情、劝学等积极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它更是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时至今日古诗词的欣赏价值远高于其实用价值。且随着白话文的发展与普及,古诗词越发让学生觉得抽象,晦涩。为此,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对于古诗词教学只得多数停留在梳理诗词的字词、大意等浅层教学阶段。为了不让传承千年的文化瑰宝在我们这一代没落、消亡,我们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必须加强。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7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8

思考一:统一教学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近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统一教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习、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思考二:双语教学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本应该是好事。但随后就听说了这样的大讨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由谁来定?激进者当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什么。学习目标,当然应该由学生来定。初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我还真是有点担忧。一堂课两堂课这样进行教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9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四、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作者:张双元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0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习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1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2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 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3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4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15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构成与理解,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

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状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能够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潜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潜力全面化、深层次化年轻是我们的资本,另一方面年轻又是幼稚的代名词;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构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透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用心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潜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潜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资料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经验必须程度上能够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刚毕业,我的确年轻,但这也意味着我没有老的模式的拘泥和影响,个性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理解和发展空间。因而,我能够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潜力。透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潜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透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透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必须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总结收获的同时,我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第一、在处理已有的知识与传授的知识的时候,有时不能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对部分教材资料把握不全面、有时只求形式,忽视了资料实质。

第三、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难重点处理的有偏差。

总结经验能够充实自我,反思不足能够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面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的发展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面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习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习中用什么样的学习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

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这里的“平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平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席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一定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进步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具体根据教学内容关注不同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达到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习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直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只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直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因此“探究”教材,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内涵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只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形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内涵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只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现在,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每一位语文教师,真的应该在这阳光灿烂、鸟语花香的春天,顺应时代的东风,高举课改的大旗,小而言之,为自己的事业,开创火暖的夏季;大而言之,为祖国的未来,播种火红的秋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进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一、解放思想,把课堂还给学生。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将还你一份精彩。“一超四有效”模式正是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超前学习时,教师在给出具体学习指导后就应学会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展示资料和展示形式。我们总过度担心学生不会学,怕他们学习的不充分,总是越俎代庖,预设种种框架反而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我们能够做的是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供给展示机会。“我的课堂我做主”,从学生的展示中我们能够看出哪些是他已知的,那些是他不明白的,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原有状况作为自我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遇到阅读障碍的时候或者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的情景下,教师再及时地加以引导,激励学生去认知、去探究、去思考。我们教师只需要做一根小小的火柴,去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让学生自我照亮自我,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放开束缚,为学生创造施展身手的环境。

我们的课堂上,常常是教师预设的资料太多,学生生成的东西不多,有时还为了教师的预设,牺牲了学生的生成,这很明显有些本末倒置了。教师在课堂上应为学生供给思维和展示自我的空间。就像石教师说的,不妨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小教师。对于超前学习中学生能够自我理解掌握的知识就由学生来讲。我觉得师生主角的相互转换,有利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值得一试。同时设置“质疑台”,让学生说疑惑提难点,比一比谁有一双火眼金睛,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看一看谁是智多星,最能帮同学解惑答疑。还能够进行“风采展示”背佳作赏美文等等活动,这样其主动性、积极性等内在动力得以充分发挥,学生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三、深化方法指导,活泼有序地进行展示活动。

我们要交给学生的不能是“鱼”,而要是“渔”。道理虽然简单,做好却不容易。就象我今日的课堂只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来进行,课堂上唱主角的依然是教师自我,学生在这节课上没有自我的情感体验,也没有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要想让学生课堂展示活泼有序、精彩纷呈,不可能一蹴而就,关键在于方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养成。超前学习中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所学情景,必须保障超前学习的有效,才能为展示奠定基础。对于大家都会的完全能够不讲,能够有所侧重的进行展示,不必面面俱到。

展示时一步步培养,先要求学生不举手自由发言,会什么说什么;再继续要求简单的(如字词解释、作者介绍等)由每组的3、4号发言,有难度的可由1、2号发言;更进一步要求遇到同一问题如有类似或相反的看法时应主动争辩,有理有据;再有能够说自我读到的类似的文章或书籍,进行佳作推荐。质疑时能够是有疑而问或是有意质疑(把自我的发现提给大家,共同思考)。这个培养是需要必须过程的,能够预期其艰难和曲折,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必须会有阳光灿烂的一天。当然我的思考还很粗浅,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一、试题分析

1、试卷的基本状况:历史考试时间为:90分钟

卷面总分为:100分,

历史学科的题型包括:

单项选取题、填空题、材料题、在思维链接中运用历史识图题、材料分析题、列举题。

2、试卷所涉及的教材资料:

试卷考查的历史知识点,分布于七年级下前八课教材资料。

3、试卷的基本特点:

(1)依纲据本,据初一历史教科书的资料,没有超出规定的范围。

(2)基础性强,试题立足于历史基础知识,以重点知识来设计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

(3)标高适度,前初中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试卷没出现较大的偏题、怪题,只有个别题目稍难点。整卷的试题难度就应说是适中的。

(4)题目设计具有简明性。题意指向明确,题目的表述较清楚,简单明了,学生审题时一目了然。

二、学生考试成绩状况分析:

透过本次考试能够看出,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基本上能依托已知知识和借助课本知识进行解题并按质按量完成考试。从试题的得分率能够看出,学生在历史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潜力、分析和比较方面的潜力均有相当大提高。开始注重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个人生活的联系,个性是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潜力,注重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综合。但透过本次考试仍暴露出一些问题:

1.审题不认真。①、对题目的限定词或关键词没有认真审读没有注意分析,导致失分。②、在材料解析题的解答中,有的学生没有对材料资料及设问进行认真阅读,没有抓住关键词回答问题而影响了得分。

2.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如选取题的第5,6、8小题,小字部分的题,材料解析题等这些都是课本出现或平时练习过的基础知识,但错误的学生还比较多。

3.学生的学习潜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包括识记潜力、材料的阅读、分析及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历史知识的迁移潜力、分析和比较潜力。个性是学生独立思考潜力、历史思维潜力和创新潜力的养成,应足够的重视。

三、改善措施。

1、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虚心理解学生提出的有益推荐,使教与学两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学质量。

2、每个单元教学任务完成后,及时进行单元测试,测试题目应做到难度适中,知识覆盖面广,以良好的导向督促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3、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历史资料的潜力。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教材,课堂上多引进一些课外史料,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潜力。

4、根据目前命题的趋势和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后主观性题目还会适当增加,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力。

5、加强学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寻找试题的关键词,捕捉有效信息。

6、注重学生分析、概括和综合潜力的训练。分析、概括和综合是历史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检验学生潜力的基本资料,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核心资料,新的课程体系不但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教学方式、教学生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为了能让自己更快更好地学习理论并付诸实践,我首先从教育科研入手,把课题的研究和课堂实践紧紧地融合在一齐,以理论指导实践,我也一步步地走上了新课改之路,并收到极佳的效果。下面仅就教师怎样教和学生怎样学谈谈自己感想。

一勇于尝试,推动教法改革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我们学校及时找准方向,确立走以科研带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之路,并以我们语文组作为龙头。学校的信任给了我们莫大的动力,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立即抓住机遇,以省级立项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教法和学法的改革。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精心设计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如借助讲故事、课本剧、一句话新闻,电教手段、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创设生动趣味的教学情境。我更多的是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创造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合作,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提高的舞台;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代替教师到板前授课,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充分调动全体学生语文学习的进取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本事、口头表达本事、收集信息的本事,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育教学的研修本事

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以理论做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课程改是盲目的,也是无效的,仅有掌握了先进的课程改革理论,才能避免这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更利于教师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所以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加强自身基础理论的研究,这对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本组教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和研究了语文教学大纲及新课标解读,更好地遵循新课改要求,并到兄弟学校和外地取经学习,汲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我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进取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坚持写教育随笔,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我们研究的课题: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教研“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习惯的研究”也已经过验收,结题,并在全市推广。

三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怎样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能否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果在一堂课中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就会用愉快的情绪等待下一节课的到来。因为兴趣愈浓,产生的热情就高,所以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更充分地证实了兴趣的重要性。

四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

自从事语文教学以来,我一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六点,收效很好:

(1)学生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定期开展有关汉字知识的比赛。除了字典、辞典工具书外,还要求学生搜集一些对作家、作品深入研究的文献资料、个人传记等信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2)课本内所给的现代文及文言文,必须仔细解剖透彻;要以课本为蓝图,依托教材,才能使学生在课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本要求背诵的必须要背诵下来,该熟读的必须要做到烂熟于心。

(3)要学会独立思考。思考是掌握知识的关键环节,要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仅有思考了才能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潜能。

(4)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日记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一天的经历有选择、有重点地记录下来。这对积累写作素材,写好作文是最佳的方法。日记的形式十分灵活,可长可短,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语言表达的方式,并且资料也不受限制。自己能够随便地写,不必进行过多的加工。最初可能写得不怎样样,语言也不必须通顺,但坚持写下去就会逐渐提高,更好地到达练笔的目的。日记能更好地锻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本事和对自己思想感情的表达本事。所以,日记是最好的练笔方法。

(5)要广泛涉猎课外书籍。语文学习仅仅靠课堂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从生活中汲取。在如何利用课外学习语文的问题上,我想,教师在设计课外活动时,必须要与课本的学习资料相结合,仅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每单元课文时,我都围绕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事先布置学生在课外有目的地搜集与该单元学习相关的资料。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资料,组织课堂教学;学生可利用这些资料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及思考。

(6)语文课堂除了认真听教师讲解外,重在动笔,要在书上进行圈、勾、点、化,在笔记本上记下重点、难点和疑点,要边听边思考,听课要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要点,要进取思考,进取回答问题和勇于提出问题。很多同学往往不注意课堂听讲这一环节,总认为语文课听不听都无所谓,从而忽视语文课的学习,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从而导致语文成绩的落后。

五结束语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紧紧依托教科研和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步步走进新课改。我相信,在浓厚的教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必须会更美!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会有更好的明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国培学习,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我认识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但平时教学中没被重视到,那就是——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爱学语文,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些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

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这是我最近学习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思想和观点比较浅显,望老师能给予指导。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是尽着自己的职责,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中有了一些收获,也有值得深思和努力的地方。

一、收获之处:

1、抓后进生,抓课堂常规。

我们的学生年龄小,没有经过学前班的过渡,学习习惯没形成。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抓平时”。在学期初,就确定了班级里需要课后辅导的后进生,充分利用中午时间和放学后的时间进行辅导,在这个学期这几位后进生的成绩都有进步。在抓教学质量的同时,我又注重课堂教学常规,严格规范学生的作业格式和课堂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和学习习惯,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持之以恒,终有成效。

2、更新教育观念,活化课堂教学。

教学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如今又特别提倡素质教育。而主方向是课堂教学改革。作为年级组组长,我更应是首当其冲,激流勇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我总是坚持多渠道查阅跟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做到胸有成竹地备课、上课。课堂上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学生也较喜欢上课。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去对待,努力把课上好。为了做到精益求精,不知查阅了多少资料,修改了多少个教案。我也很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形象,渴望自己的人格魅力能够征服他们,学生习惯了那种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对此也失去了兴趣。结合新时代的课堂教学,我注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建构和动态生成。我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参与,也注重结合学生的实际,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让自己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充满欢声笑语,让学生知道上课也可以如此轻松,上课也可以如此美丽。在和谐的环境下,主动地建构知识。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探讨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个学期中,我还试图让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的见解和大家交流,既给大家做一个榜样,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我试图把课堂和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数学课上得到多元的知识,同时也切身体会到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而且获得美的享受。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不再是我交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实践的操作过程中获得体验,然后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增强科研意识,提高自身素质。

新一轮课程改革正以健康发展的态势向前推进,光靠“经验”靠“老本”吃饭已经行不通了。我深知,作为年轻教师,必须要一种开放的心态全面理解、把握课程,以科学、民主的精神组织实施课程,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调整教育实践,努力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只有继续努力进行科学研究,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的胜任肩负的使命。平时里,我经常上阅览室翻阅有关教育理论专著和报刊,上网了解教育动态和教育信息。

二、反思与困惑:

1、主体作用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之间的矛盾。

新课标要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做的过程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控教学进程,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操作、去解决问题。因此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很多时候我就这样去做的,在学生方面,的确做到了注重学生的个性,但结果呢?不能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进行“刹车”,取消了学生的自主时间。如何更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虽然在学生身上化了许多心思,很多学生的学习、习惯有所好转,但还有个别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彻底养成。有部分同学做题时审题还不够仔细、严密,审题能力还须培养。有个别同学仍字迹潦草,尽管我反复教育他们,甚至让他们重写,作业的字迹没多大好转,只有老师坐在他们面旁边,他写一个我说一下,他们才会写得稍端正些。有些学生的作业还不能按时完成,并且有个别学生会不完成作业,时而会不做或少做作业。我想也许他们对学习缺少了兴趣才会不完成作业,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作业能乐此不疲,这是我在下个学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多读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书到用时方恨少。”很多时候我总是想尽办法、绞尽脑汁的来设计教案,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要想使教学得心应手,只能是有意识地多收集资料,多看报刊杂志,有意多向领导请教,多与同事交流等,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科研水平。

总而言之,现在的学生是很懂事的,也是很理性的,我们教师应该用自己的耐心,走进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心,感化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当然教师也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愉悦和轻松,能够再和谐的情景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因此教师也亟待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让自己的课堂充满神奇和乐趣,让我们所有的孩子在我们的教育下能够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总之,一句话:提高、提高,再提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近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习、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习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统一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文教学进行反思,开展反思性教学。

一、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

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

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

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思考一:统一教学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近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统一教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习、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思考二:双语教学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本应该是好事。但随后就听说了这样的大讨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由谁来定?激进者当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什么。学习目标,当然应该由学生来定。初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我还真是有点担忧。一堂课两堂课这样进行教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第四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近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习、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习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统一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近几年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有关中学生自杀和杀人的报道,一幕幕惨剧令人触目惊心,生命教育迫在眉睫。这是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俗话说“文以载道”,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祖国的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更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任。语文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进行生命活动的主体,教育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以整体的生命,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为依存又各自独立的矛盾统一体,要想获得各自生命的全面而和谐、自由而充分、独特而创新的发展,必须从生命的视角来关照师生的共同成长,依赖教育活动中两个生命主体间的交往和互动、理解和支持,并通过平等的交流对话,在语文这个充满生命关爱的锦囊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体会生命的真谛。

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日益凸显,对人的生命及其价值意义的思考,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主旋律。教育是人的教育,理应从关注人的生命出发,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提升人的生命质量,通过对个体生命整体发展的成全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实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事实告诉我们,中学语文应该肩负起进行生命教育的责任。中学语文是学生生命成长的重要土壤,是体验生命律动、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活动,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发展是它不可推卸的责任。

让我们把学生真正当作鲜活的生命体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都同生命发展联系起来,以哺育生命健康成长、提升人的生命质量为教学宗旨,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力求把他们培养成理解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惜生命的人,并能够在此基础上关爱他人、热爱自然,使他们的生命价值得到最大的体现。语文教师应该站在“生命”的高度,既要以自身的力量感染和引导学生的成长,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学习,提升能力,发挥生命的光彩和力量。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来引导学生自觉地思考生命,在学习的过程中肯定自我、超越自我,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社会之中,从而真正地享受生命、体验生命、创造生命、建构生命。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实践生命教育的理念,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大背景充分重视每个生命个体,只有大环境的支持以及相关的后续环节都跟上,语文教学的改革才能更好的向前发展。

尽管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在应试教育的今天,它的实践异常的艰难,但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不断变革和进步的年代,教育教学都将因生命而绽放光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语文教育的现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学思想的革新,教学手段、考试方式的改革,学生语文水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等都成了关注的热点。改革和创新的呼声越来越高,那么,我们的语文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一、教学思想落后

语文教育的问题首先是教学思想落后。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还停留在“主题思想——写作特点”这种模式上,教学思想已完全过时了。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简单划分法最早是从前苏联搬过来的。40年代末50年代初前苏联文学理论和文学教学基本上就是采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的。它将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主题,一个写作手法或叫写作特点。具体一点说,就是内容是主导的,形式从属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反映到语文教学中就成了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两大块。这两大块完全是游离的、没有联系的。

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文学陶冶性情的作用重视不够。许多同学本来很喜欢语文的,这种喜欢最开始都是喜欢它的文学性,而不是喜欢词与词的搭配、主谓宾定状补、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现在的语文教学就是这样把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干巴巴的毫无生气,弄得学生好不厌烦,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兴趣了。

这种教学方法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使学生思维僵化,缺少创造力。比如中学语文教材上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的中心思想说成是“孔乙己代表着迂腐的知识分子形象”,说“他教小伙计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掌握这种芜杂无用的知识,还以此沾沾自喜。”但如果有学生认为小说是借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来批判和谴责旧中国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社会现实,就要被老师“纠正”,甚至考试时被判错。其实,语文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理解是很正常的,如果都以这种统一的“中心思想”来固化学生的思维,那只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缺乏创造性思维,学生是很难成为优秀人才的。

因此,要改革语文教育,首要的是改革这种落后的教学思想,给学生以更多的自由度和想象空间。

二、滥用教参

为配合教材的'使用,教育部门专门编写了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但现在,这种“参考”已经有点变味,有的教师自身缺少钻研,直接把教参上的东西“贩卖”给学生。有的教材本身就比较陈旧,再配上教参,就把陈旧教育思想给凝固化了。另外,本来一个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钻研提高,但有了教参后,只要直接照搬就行了,连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都没有。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教材给老师提供了四种教参,大本小本,再加上教案,光是这套东西都“贩卖”不过来,弄得部分教师越来越懒。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参是个鸦片烟。”他说老师开头可能会觉得好,慢慢就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就不愿意钻研教材了。有关专家称,今天70的教师离开教参就不能教书。因此,教参的泛滥和不恰当使用,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合格教师的缺乏。

当然,教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有难言的苦衷,如果教学完全脱离教参,按自己的理解和模式来教,结果考试考的还是教参上的内容,学生难以过关。这样虽然创新了,学生却不能从考试中受益,教师难免要背上“误人子弟”的恶名。这样就涉及到了语文考试制度改革的问题了。

方案,逐步地推行。

三、考试要不要标准化

语文的标准化考试是1985年从香港引进的。一开始,它以客观、操作方便、效率高而受到广泛欢迎,但时间一长,问题就出来了。

首先是标准化考试给原有的语文教学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如果只是按照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远远不能适应语文高考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就千方百计地跟高考要求接口,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应试教育训练。据报道,许多学校的语文课只上到高二就基本结束了。从高三起,要用长达一年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在此期间,要把教学大纲规定的170篇“基本课文”通通“过”一遍;要把中学语文中规定的“知识点”和“训练点”通通“扫”一遍;要把近几年的全国高考语文标准化考题通通“答”一遍;还要把根据多方预测来年可能考的内容和采用的新题型以模拟考试的形式通通“做”一遍……如此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忙于猜题,学生忙于做题,负担都大大加重了。还有各种泛滥的复习资料满天飞,老师学生都疲于应付。

另外,标准化考试是机器阅卷。机器阅卷有两个限制,一是不能出主观题,必须是客观题。而客观题必须有标准答案,如果没有,它就没法阅。但是,有的内容是可以的,比如读音、字形,但一遇到了“义”就没有标准,到文艺鉴赏就更没有标准,它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越高级的能力就越没有标准答案,结果就出现两种情况,第一,凡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就不好出;第二,如果实在不能避开这个内容的就人为地制造标准答案,其结果就束缚了学生的创造力。学生为了适应这一套,就只好放弃自己的独立思考,既抹杀了个性,又抹杀了创造力,这一点恰恰与我们新世纪的教育目标相违背。这是标准化考试最大的弊病。

四、作文如何教

作文是语文教学里另一个倍受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每年高考阅卷结束后,我们都能从报纸上读到一些类似的报道,说的是高考作文答卷中雷同和造假现象严重。有报

道说,一位哈尔滨的考生为增加文章中的感情“分量”,竟然说自己的母亲已经去世,自己是多么怀念母亲等等。而该考生的母亲恰好参加该的阅卷,也正好看到这篇作文,看着儿子熟悉的笔迹,竟当场气晕在地。这样的例子读起来让人除了觉得荒唐就是悲哀,语文教育中的作文教学是该改一改了。

受多种原因的影响,现在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已形成一些固定的模式和套路。写记叙文,总是先见物,后抒情,最后升华出一个主题。见到蜡烛就会想到老师,见到蜜蜂就会想到辛勤的劳动,这样的联想往往是低级的、概念化的。还有就是追踪所谓的“重大题材”,出个题目《一个难忘的人》,一半学生会写“我的表姐”或“我的舅舅”因为吸毒从好人变成坏人,情节大同小异,结尾处大多是“我”看着她(他)“忍不住流下眼泪”。议论文里也常常把话题扯到当前的一些社会热点上,如“禁毒”、“环保”、“见义勇为”、“反腐败”等等。毫无个性,虚假且晦涩。

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改变现状,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应当是全社会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以为,首先一点就是要从教育思想上进行根本的反思。十几年的考试已经把我们磨熟了,学生在操练,教师也在操练,操练中考和高考的本领。结果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深刻地反思,才能充分揭示其弊端。

其次,要对语文学科本身的性质进行很好的探讨,重新认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统一起来认识。语言文字并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只有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才会有一个高的起点,我们的语文教改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出发点。

再次,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考试的形式等方面进行调研和科学的评估,给予符合实际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订改革!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上学期我在七年级担任语文教师。与刚刚结束的九年级教学相比,七年级教学有很多不同之处,值得我反思。我们都知道7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有一些“尴尬”的地方。例如,从7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新单词确实很困难。没有办法轻视阅读,阅读应该逐渐成为学习的重点。然而,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和全面,阅读学习的“度”难以把握。从一年级开始练习,用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写出你自己的知识、感受和想象是很困难的。然而,新教材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生们突然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很薄弱。对于这些问题和新教材的处理,我在探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学习教材,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好教材,使学生喜欢教材,学会学习,是值得研究的首要问题。经过对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深入研究,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对一些语文知识点的要求不明确。例如,本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单词的能力以及学生对课文的独特感受。但是,虽然在实践中体现了一些知识点,但要求还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对比喻句,疑问句,修辞句,疑问句,句型的训练,,等。通过对教材的更正确、更清晰的理解,我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扬长避短,课内外相辅相成,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是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而不是深挖、刻苦学习,使学生感到无语无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另一个难题。我认为在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真正理解你的学生,理解他们的困难,他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以及如何设计。经过他们的思考和合作,他们会真正进步。只有这样,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才能有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学计划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认为这也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备课的一个方面。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改进和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的构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初中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课堂自主学习仍然需要教师的组织和指导。因此,教师应不断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针对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课后及时进行反思和总结。在学习以下课文的过程中,我特别关注这些问题,不再强迫学生“完善”课堂,从而有效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直到现在,我真的感觉到我在与学生一起成长,有得有失。最近,我发现我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如果课文只以几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学生会立即感到枯燥乏味,有时甚至会清楚地知道你的教学理念。这样的课程有什么味道?作文教学有时让学生感到“无助”。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如何在说出要求、阅读示例、尝试写作并进行后评价之后才对作文感兴趣。如果你局限于狭小的教学世界,对过去的成就感到自满,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如果你不进步,你就会倒退!我认为是时候及时补充能量了。阅读更多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遗产,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更多,更多地咨询,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掌握教材和控制课堂的能力。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意识到我们应该处理好培养不同思维和培养共同思维的'关系。并不是说想法和声明越新越好。它们越不同越好。关键是说实话,说出你自己的话,表达你的真实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几种现象:

1.自主性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领导必须事先有足够的铺垫,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什么。

2.探索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探索一切。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一个问题。探索要注重过程,不能忽视结果。探索的目的是解决这个问题。

3.盲目的活动是可怕的。虽然新课程标准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问答来完成的,这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全班讨论后讨论,沟通后交流,学生个人阅读和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唯一的例外是学生的默读、冥想和写作时间被挤出,这最终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应具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容忽视。不应盲目整合,把语文课变成科普课、生物课和思维课。无论在课堂上扩充什么材料,开展什么活动,其立足点都必须是听、说、读、写服务,是积累语言、沉淀语感的服务。

5.教科书不应该丢失。完全无视文本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追求所谓的“新理念”和“创新”,有什么意义?纯“大胆地说”然后是“捏造的说话”完全忽略文本本身和文本的背面。我们在哪里可以谈论语感和语言的挖掘?

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改进。没有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反思,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教学,就没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只有不断反思、不断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不断提高,青年学生才能茁壮成长。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作文水平直接关系到语文成绩的高低,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教师的重头戏。然而,仔细观察当前的作文教学状况,许多不良的作文教学现象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关注。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对作文教学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或者仍停留在过去的教学习惯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几乎成为三无产品——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教学进一步的僵化,导致作文教学走进死胡同。一些语文教师,本着教学热情,也对作文教学下一番功夫,但其收获并不明显,渐渐对作文教学失去信心,使作文教学陷入困境。还有一些语文教师,以为作文水平提高关键在于不停的练笔,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写了十几篇作文,苦不堪言,作文水平却不见有所进步。与此相反,有些教师一学期也没上几次作文课,教师和学生省心了,作文成绩逐渐下降。更有小部分教师,作文课上写个题目就不管不问了。这样作文教学几年下来,学生作文不但没有提高,反而造成学生害怕作文写作,一听到要上作文课就头疼,一看到作文题目就心乱如麻,一提笔就力不从心。写出的作文更是初看很伤心,再看很痛心。学生见作文如临大敌,避之不及。老师上作文课如履薄冰。师生苦不堪言。《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总目标做出了这样的规定:“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即希望通过作文课使学生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这些教学现象,却让学生“无言以对”。作文教学的这些普遍存在的现象,实在是教育之痛,语文之痛。面对如此的作文教学现象,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当前的作文教学病在哪里?怎么救?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作文教学问题重重、进步缓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首先是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惹的祸,这是问题的根源。

在应试教育的机制下,成绩压倒一切,造成了师生普遍的功利主义心态。当然这种功利主义也深受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侵蚀,导致师生将学习的目的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成绩成为衡量学生的一切。这严重扭曲了学生学习的目的,也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初衷。学校应该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不是培养一架架考试机器。作文能力的提高与学生的基础有关,在短时间里很难提高,而基础知识和阅读训练却能有效提高成绩。在一切向分数看的束缚下,教师自然而然得做出取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讲全,而对作文就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和下足够的功夫。功利主义盛行,不但使教育陷入泥潭,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考试机器而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更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应试教育害了学生,也害了做应试教育受害者的语文教师。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出来的教师作文能力普遍较差,写不了好文章。当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遍是从应试教育下走过来的,他们自身也深受应试教育的摧残,要么装聋作哑无动于衷而无所作为,要么深受其害而不能自拔,仍把成绩看成首要教学目的。这是多么严重的恶性循环教育现象。教师自身作文能力的薄弱,自身底气的不足,平时忽视对自身文学素养、写作水平的锻炼和提高,导致作文指导与讲评捉襟见肘。又怎么能教好学生作文?教出好文章呢?复旦大学附属中学黄玉峰老师在与记者答问时指出,当前语文教学的失误在“不读书”。在笔者看来,这里的不读书,不但包括学生不读课外书,也包括教师在内。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缺乏写作素养,如何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好在当前仍有许多老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改进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努力开拓出一片蓝天。

二、其次是模式化、僵化的传统作文教学步骤。

传统的作文五步骤(命题——习作——上交——批改——发还),应用得当,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但是,把传统的作文五步骤模式化,而缺乏改造,必然会走向僵化。第一,作文命题的模式化,缺乏创新。几代学生写同一个作文题目,或者一个题目从小学写到高中。这应该是几代人的不堪回首的共同记忆。作文出题根本没有考虑时代特征,做不到与时俱进。第二,

教师在作文命题时候常常倾向于自己的个人感情、爱好、认识范围,并把大人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能力。用成年人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干涉了学生的写作自由空间。第三,作文指导流于形式,停滞于表面,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这个环节是重要一关,但是往往被教师所忽视。第四,作文批改流于形式,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公式化,缺乏创新,应付于上级部门的检查,敷衍了事。其结果往往是学生拿到发下的作文就“啪”的一声扔到抽屉里。认真的教师会看着心痛,但是也没有反思问题原因所在。不认真的老师早已默认学生这种消极行为。慢慢的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当一回事,作文能力谈何提高。第五,作后讲评的模式化、简单化,蜻蜓点水式讲评。更有老师认为讲不讲都一个样子,更有甚者干脆省去了讲评环节,把时间放在文言文及现代文阅读上。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是导致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在这个病原体下,教师的作文教学就容易走向僵化,从而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

再次是语文教材本身的不合理,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训练以及作文教材的无连贯性、循序性。人教版教材到了七、八年级才安排作文指导,但是这种指导缺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教学原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理论性过强,在学生在缺乏生活体验和写作经验情况下很难对作文产生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没了,作文写作就只是一种应付,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接受,是被逼无奈下的产物,是畸形发展的怪物。中学语文教学在设计上体现的是“阅为本位”,作文训练附在阅读课后,也没有系统的作文教材,只是作为语文学习的附属品。学校和老师不重视,学生就更不用说。忽视过程,违背规律,只重视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在写作训练方面,看似每个单元都有《写作口语综合性学习》版块的穿插,但是编排的顺序,一般只考虑到本单元课文教学内容,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系统性,缺乏严谨性。而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随意性更大,主观上加以修改,或者是为了教学进度,直接跳过作文训练环节。没有合理、科学的教材;没有连贯、循序的作文教学;没有层次性和阶段性;不合理的写作训练;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些势必影响到学生作文的进步。

三、最后是培养共性扼杀思想个性的不良风气。

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人只能算是一个平庸的人,一个没有个性和思想的国家很难想象其在世界上立足。当前的学校片面的强调共性发展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塑造。个性是一个人的独特之处,是反映其性格、爱好、兴趣上的特点。而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只注重学生的共性特征塑造,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出一辙,在对生活的感受、对材料的选择上、对语言的运用上等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忽视个性和对个性的扼杀最终使学生的作文毫无新意,死气沉沉。共性思想在作文教学上的过分强调导致作文思想的单一性。教师要求学生的作文内容健康,思想要端正、健康,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道德等,往往把作文提高到政治性质的高度,这就严重的损害学生的个人思想的表达。例如,现在初中生写植物散文,学生的选材很统一,都是传统文学中积极向上的形象。一个班级都是梅兰竹菊四君子,松柏、荷花、白杨树等等。而这些很多都是没有亲身所见之物,作文却能写出为某种精神所感动,文章末尾少不了一段是勉励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虚假的拔高思想高度,而无个人的情感体验、个性爱好和思考。这样虚情假意的文章却往往得到老师的青睐,就因为思想性的正确。扼杀个性的风气没有刹住,不但作文思想空洞无意义,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没有个性的残次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强调的是人的培养。这个已经喊了多少年的口号,但是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通过对作文教学中不良现象的思考,以及从师生两方面的客观分析,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一些途径。

针对上述现象中的中学语文教师而言,首先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作文教学。人为的弱化或者是逃避心理以及不负责任的态度都需要加以改正。只有教师自身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才会

有改变的动力。所以,这一点虽然是老生常谈,却是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的职责所在。其次是作文教学思想的改变。很多老师意识到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也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但以往的一些教学思想仍然是一把枷锁,束缚着教师的教学步伐。这时候,教师一定要下定决心,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僵硬思想,大胆创新,勇于改革,结合学生实际需要,在作文教学上探索一条新的道路。这是一个十分急迫的任务,也是一个漫长的.改进过程。从重视作文教学到改变教学思想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调整好教学心态,用长远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无计划行事。这时候就需要一些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参考一些优秀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

再次是教学方法上作改变。

第一,要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教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实际的教学计划,认真实行。根据每一个阶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能力目标,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训练各种题材的学生。第二,教师要重视语文课本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自然结合。第三,用各种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带着宽松、愉快、自愿的心态去写作文。使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课,喜欢写作文。

第四,改变作文命题、作文批改、作文讲评过于单一化和形式化做法,手段更加灵活多样。第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第六,教师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一方面,要加强文学作品的阅读,能把阅读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状态,而不是纯粹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从害怕写作的学生方面上讲,首先是学生要培养自身的写作兴趣爱好。兴趣永远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获得写作兴趣。

第一,根据自身爱好阅读小说作品,从中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兴趣。

第二,观赏不同主题的电影。观赏电影也是一种“阅读方式”,通过影片体会人生百态,在思想碰撞中思考电影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其次有了兴趣爱好,还必须养成一些有助于写作的学习生活习惯。

第一,注重生活积累,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会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二,学会仿写作文,在仿写的基础上写出属于自己创造的文章。

第三,养成包容开放的思想,在各种思想冲撞中思考问题,寻找答案。

第四,大量的阅读文学作文,特别是优秀的名著的积累阅读,发现写作特点和规律,找出写作技巧和方法。

再次是掌握写作的方法。比如,写作前收集素材最有效的办法是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写作中应注意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后还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分享感受。通过自身的写作经验,去总结一些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

最后是要善于思考,做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我思故我在,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是真正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一个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才能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好文章。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大师,他的“助产术”教育思想自建立至今已有两千余年,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课堂提问成为语文课上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它通过提问的方式,实现对事物的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普遍,一步步逐渐深入,最后得出认识,催生出真理。可以看出在教学上它主要以师生问答的形式进行,他在与人对话的过程中,总是引导人们离开个别去思考普遍,通过揭露对方的矛盾,寻求事物的底蕴,意在得出某种定义或概念,然后再以一般的概念应用于特殊的事物,而概念便被称为是认识事物的指导原则。

这一过程的具体步骤是“反讥——助产——归纳——定义”:

“反讥”指从所讨论的论题出发提出问题,针对学生的回答不断地提出反问,即使学生答错也不立刻纠正,而是接着提出补充问题加以引导,使之发现自己认识上的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否定自己所肯定过的错误意见。

“助产”指以暗示性的语言和相关示例进一步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现新知识并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进而得出结论并获得知识。

“归纳”指通过对具体现象、具体事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本质,再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定义”是助产术对话教育的目的,它将所讨论的具体现象、具体事物抽象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它们的普遍性认识并表达出来。

这四个步骤又可归纳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破的阶段”,即在对方认识真理之前,首先清除错误观点,在这种情状下,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思维的强度加大,思维的频率加快。第二阶段为“立的阶段”,通过问答,“精神助产”,定义的归纳,让学生叙述自己的见解,并最终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这是一种特殊的谈话法,实质是师生间平等的辩论方法,从他的谈话题目就可看出,如“勇敢与怯懦”、“节制与放纵”、“善与恶”……他以学生自以为知出发,破其知而使其不知,然后立知。他既破又立,普遍概念、定义、真理是他谈话的目的。例如:他向学生提出“友谊”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自由阐述对“友谊”这个概念的认识,苏格拉底则通过反讽的方法,使学生陷入自相矛盾之中,认识自己的错误,接着鼓励学生,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入手,引导其接近核心概念,达到他认为正确的答案。

这种引导学生敢于怀疑自己和积极探索新知的学习精神,正是新课程改革中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学习的地方。为适应现代教学和中学生自身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技能方面也应有所进步,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该是课程的引导者和启发者。在当今素质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创造性的运用知识至关重要,学生不应成为被动接受知识、消极存储知识的“记忆仓库”。

具体说来,教学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是平等的合作关系;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些理念决定了课堂教学是探讨、互动的过程,决定了课堂教学方法必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主。因此,“助产术”教学法的“四步骤”,“两阶段”对当今中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师生间的对话运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它是平等的对话教育,这有利于建立师生平等关系。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是一种师生双方处在平等地位上的辩论方法,教师不应以身份、职位的权力来威慑、控制学生,而应以自身的知识修养、人格魅力及其创造性劳动本身来感染学生。他们在知识与人格方面都是平等的。

摆脱了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既要学知识,又要提升情感,师生的对话便成为精神上真正的平等与沟通。平等对话是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最高境界,我们应该通过平等对话的途径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得到升华,通过平等对话使学生不但掌握知识,更形成智慧。 其次,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对话”需师生间的共同参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更容易集中精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远比“填鸭式”教学法得到的东西印象深刻,而且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教学效率会有很大提高,课堂气氛也会很活跃。

最后,它能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新精神。它不以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唯一追求,而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对各种的问题提出质疑,并在师生、生生辩论中不断诱导,使学生不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到正确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发现、运用知识的思维和能力,同时也帮助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敢于挑战的勇气,学生的独立思维、逻辑推理及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启发。

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助产术”式教学法并不是万能的,它的历史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使得一些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产生了一些问题。所以,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当地运用。

提问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要学会有技巧地提问。“助产术”具有一定的机械呆板性:它不问对象、时间和地点,总是运用同一套问答法,一个程序地问下去,这样就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这并不是一种灵活多变的好方法。有些老师提问次数太多,问题质量低,不具启发性;或提问的时机与场合不对,常在学生不愿回答的时候提问,该提问的地方不提问;或大多是老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主动发问的情节,甚至有时教师直接带出答案,再反问学生“是不是”、“对不对”……

因此针对课堂提问,教师应该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和思想上的难点来有效提问,避免“满堂问”。提问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价值,从而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其“善问”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提问,主动求知。当学生在问题面前卡壳时,最好用旁敲侧击的办法引导学生,而不能像苏格拉底那样自己就说出答案,然后问学生“是不是”,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并无不同。教师可以将问题变成浅显的小问题让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或班级名义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自主探究答案。

它的单一性要求教师结合其它的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演示法等优化“助产术”。“助产术”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提问,且它的最大缺陷是只适应于从已知到未知,这就需要学生和教师都要对其所讨论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知识,并积极参与,否则问答便无法进行。因此教师要有充分准备,做好周密计划,做好随时应对学生的准备,且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知识储备,更应注意学生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一旦发现学生缺少这样的兴趣,教师就应该注意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现代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讲究课堂的对话艺术,如李百艳老师在讲授《一千张糖纸》这篇文章时,师生对话在表面上看来完美无缺,实则有很多漏洞。她以文章的题目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课文重新拟一个标题。”这是个很好的开始,她通过这一步希望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她也很好地做到了适时点评和追问。但是,她在最后没有总结前面的答案,而是随着学生的思路“随风飘去”,进一步提出问题:“随风飘去的还有什么?”这就将问题引向了文章的中心思想上去了,老师希望学生学到的和学生实际学到的产生了偏差。这位老师没有很好地通过提问把握课堂,提问出现了一定问题。

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教学方法,经过历代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正在不断完善。虽然它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但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对我们今天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仍有很多启示。所以,要充分把握“助产术”的实质,把它适当地、正确地运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去,使它成为一门属于自己的艺术。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并且这篇文章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们多数教师对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那时他们还比较小,可能还没有关注到这件事。那如何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呢?我最大的想法是借助媒体,让学生耳闻目睹,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是情!

针对本文的特点,我在课堂上努力指导学生经历如下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在上这一课时,四川灾区的残酷,让世界人的目光又对准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通过本文的学习和解放军在四川灾区的表现,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子弟兵是人民的大救星。

一、要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课一开始我们就应该以一些词语去描绘当年大洪水的情景,抓住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感,唤起他们探究的欲望。再加上课前上网去查过相关资料,学生很快进入了那种情境,学生的意念很快超脱现实,走向文本,走向98,走进那让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的'战斗中去,为下文“险中见英雄”作情感铺垫。

二、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情感,用心去悟情之深

如果说教师充满感情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是一种激发、引导,是一种熏陶感染,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在教学第二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说解放军官兵与洪水奋战的情景,营造浓浓的感动氛围,然后让学生在感动中“潜心会文”,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轻声细读课文,画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地方,并细读所划之处进行品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将文中语言与录象中的一个个镜头联系起来。这样,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便通过录象这一中介传递给学生,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又“看”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场面,那一个个高大的形象。学生在感动的状态下,思维和情感积极活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想说出来,就“一触即发”了。

三、“以读代讲”使学生激情飞扬

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表达自己的激昂的情感,学生一时间有难度,因此,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最后,我还安排了听歌曲《为了谁》这一环节。这首歌就是为这次大江保卫战写的。再次目睹那烈的场面,学生的激情在歌声中飞扬!因感动,学生情不自禁地一起跟着唱,歌声虽不美,却饱含深情!

当然这节课还有不少缺点,最主要的就是出现了拖堂现象,主要是前面的内容没有做到有取有舍,学生感悟课文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经常冷场,这有待以后教学中不断加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一、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教学设计和课后再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着实能增强语文课堂的效率。说到教学中的反思,必须要包括学生和教师两个元素组成,然而为什么要进行语文教学反思呢?首先,少部分教师对教学反思的意识还停留在“一节课上完”,完成了上课的任务就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不会进行深入思考课程背后出现的问题,如课堂上学生为什么会表现成这样、自身的行为是否需要改进等。其次,教育工作者们在教学反思的行动缺乏主动性。教学反思并不是机械式地回忆教学的实践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将带有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应用到课堂中去。最后,教师对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理解不够到位。教师应该切实关注教学理念怎样能够落实、教学目标是否能实现、怎样正确的运用教学方法、教材内容把握的是否得当、怎样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等一系列问题,这样才能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改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过程

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以下3个方面,且这3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首先,教学活动需要精心的课堂设计,扎实的备课内容。课前准备是课堂的关键环节,有一个好的课堂效果是在课前准备的基础之上。我们中学语文备课既要求实实在在的吃透教材,又要求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运用教材、审视教材,例如我第一次讲解文言文中虚词“之”,用法有很多种,由于我备课不充分,课堂上被一个学生问住了,最后整节课学生都在窃窃私语,注意力不集中,很失败。所以,上好一堂成功的课,备课是关键。其次,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情、目光及态度,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准确把握学生的反馈信息。最后,如若在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课堂中能解决的,应当及时调整,坚决不带着问题继续授课。课堂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下课后应不断思考并进行记录,到解决为止。

三、反思的策略

(一)语文教学反思不宜面面俱到

针对一堂具体的语文课进行反思,开始我是从教学中的语句是否合适,教学态度是否足够端正,教学环节是否安排合理等这些方面去进行反思。事实上,这样在宏观上的效果不够明显。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我自己的教学反思从整节课过度到这节课的某一部分、某一环节来进行反思。用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近几年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授课方式走进课堂,但是在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方式能替代板书。究其原因为,板书具有直观性、长时间性、灵活性及示范性。所以,把每一节课分成若干个小部分来反思,其效果异常明显。

(二)教学反思选择了某一个对象,待其有所改进后再做进一步调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反思就好似打水井,只有在某一个问题上用力挖掘,才能真正的寻求到解决的方法。反之,淡出挖掘、到处取水,终不得见水。同样以板书设计来说明问题,在认识到自己在板书的设计环节中存在问题后,我每上一节课都刻意的注重自己的`板书书写、设计,一段时间后,板书的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三)评别人的课也是对自己课的反思

作为一名站在中学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日常的听评课也成为了一种教学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听评课是一种极其具体、直接、有效的方法,能很大程度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率。有一句话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后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以后,每个人就是两个思想。”所以,虽然日常教学任务特别繁重,但我们仍必须认真的对待每一次的听评课,这既是对其他老师的尊重,又是对自己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总结分析其他老师的课时,要与自己的课进行对比,取长补短。

四、小结

语文教学反思是值得语文教学者重视的一个教学环节。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深刻的认识其的重要性。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可以做好、做细教学反思这项工作,就会上好每一节课,同时使自己迅速的成长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

作者:张双元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第二中学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一、计算机在辅助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1、应用多媒体教学即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体现

语文教学的现代化,不是媒体运用的现代化,不是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决定教育未来的不是技术而是观念。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能促进语文教改,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关键在于使用者教育观念是怎样的,一个观念落后、只知“满堂灌”的教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只是找到了一个更有效的灌输工具,教学的过程由“人灌”变为了“电灌”。课堂从普通的教室搬进了多媒体教室,教师由讲解员变为了放映员,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并没有改变教学的本质。

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改革是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目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现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可见信息技术的运用也只有更新语文教学观念,才能在改革语文教学中产生巨大的作用。

2、多媒体的应用是“辅教”而不是“辅学”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运用,如果仅基于多媒体能使教学形象、直观、易懂、易记,以此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以形象的演示代替学生的想象、以视听取代学生的朗读、以多媒体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那就太肤浅了。在本质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最根本的优越性,是改变学生由听教师的“口传”所形成的被动地位,到学生完全以主人翁的地位对媒体展示的信息进行观察、加工和处理,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整个教学过程不再是围绕“教”而进行的,而是关注学生的“学”,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不是辅助语文教师的“教”而且辅助学生的“学”。

二、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目的

多媒体的引入为传统语文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冲击。在不违背中学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语文多媒体教学又有其自身独特的目的。作为教师课堂教学重要的辅助手段,多媒体的应用应包含以下功能:

1、多媒体应用要能提供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信息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问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2、媒体的运用要善于创设情境、启发想象

现在初中语文课本所选的范文,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增加了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的文章。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丰富了他们的语言。但教授这些文章时,如果仅靠教师的一张嘴、一支笔,往往是教师口干舌燥、学生一头雾水;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利用多媒体,能更好地把学习语文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样既陶冶了情操,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引人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景,启发学生想象。

3、多媒体教学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语文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语文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生动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激起其强烈的求知欲。

4、利用多媒体要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使之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

三、语文多媒体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多媒体服务于教学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课件来展示,不能为了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1、教学性原则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首先关心的是利用某个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应该选取那些常规方法无法演示或不易演示、演示观察不清的内容;选取课堂上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选取能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情景)、资源环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信息源的内容。

2、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无疑是课件评价的重要条件之一,演示模拟原理要正确,要反映主要的机制,细节可以淡化,要尊重事实,允许必要的夸张。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

3、简约性原则

课件所展示的画面应符合学生的视觉心理,画面的布局要突出重点,避免或减少引起学生注意的无益信息干扰。要注意前景与背景的色彩对比,线条的粗细。避免多余动作、减少文字显示数量(有可能,尽量用语言声音表达),过多的文字蒯读不但容易使人疲劳,而且容易干扰学生的感知。

4、艺术性原则

一个课件的展示不但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使人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所以优质的课件应是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展示的对象结构对称,色彩柔和,搭配合理,有审美性(这是比较难做到的,但是我们所追求的)。

5、适度运用原则

就是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通过多个感觉器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教学信息传播效率,增强教学的积极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把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满堂灌”),让他们理解、思考、交流、质疑。

语文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它只是起辅助的作用。我们只有分清主次,并结合语文教学的特征,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真正的现代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 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第五篇: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应试作文中心不能隐晦含蓄,而应该主旨明朗!中心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纲,它是一根红线,贯穿全篇,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文章的选材、结构、语言等要以中心为依据。“明确”即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因此中心要鲜明、集中、单一,这个中心要贯穿始终。

(一)问题与表现很多同学因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写作意识,动笔的时候没有清晰的写作对象和写作目的,往往是内心感受的自我表现,所以造成以下现象:1、游移不定,多个中心。话题作文的“话题”都比较宽泛,可以容纳的东西较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分解出许多具体的题目,因而或者是怕偏题,或者是思考不成熟不深入,难以取舍,面面俱到。所以造成多个意思,多个中心。2、散乱无中心。基本观点不明朗、有头无尾、若隐若现。在一篇短小的文章中,只要是与话题有关的内容,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二)对策及注意事项“明确”始发于作文题目,只有先明确作文题目所蕴涵的“中心”,而后在此基础上为所要写的文章立意,才能做到“中心明确”。“明确”实施于写作过程,只有紧扣“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谋篇行文,并且适时点明中心,才能真正实现“中心明确”,

。即达到中心明确做好三点:1、明确中心。也就是做好审题立意的工作,由多个角度最终确定一个中心。考场作文有些题目的中心比较明确;有些题目意在题外,隐喻性强,比较有深意,含蓄,表现出几个不同的中心。这就要求考生要认真分析题目,把握题目的深层含义,即使文章有多种角度多种立意,一旦落实到一个具体的'题目上,又必须形成自己的写作中心。否则“意多乱文”。记住鱼和熊掌不能兼得。2、紧扣中心。选取的材料,表达的感情或观点,一定与中心密切相关。无关的话不说。反面的话即使为避免极端,也只能略说。如果发现材料不当,要寻找与中心的共同点,用议论性的话(小观点)拉回来。3、点明中心。表达中心的语句要突出显豁。在行文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把表达中心的语句放在突出、显豁的位置,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具体方法可以开门见山,揭示题旨;可以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也可以段首显示,反复强调。还要注意点题,既要点标题,也要点话题。学生在作文中要做到紧扣中心,可以从下面三方面入手:拟题现中心:可以直接把材料中的关键词设为题目;根据作文利益的中心拟出新颖别致的题目;开头引中心:引用材料,巧妙入题;抒发感情,蕴涵中心;简洁明了,点明中心;结尾点中心:回扣材料,点明中心;抒发议论,升华主题;直接扣题,画龙点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2

思考一:统一教学

现在,相当一部分学校都在强调: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加强备课组建设,强调要集体备课。有的学校还明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规定了集体备课的时间、地点及要求,逐渐形成了制度化。更有学校明确规定: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乍听之下,颇为有理。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集体备课有利于团结协作,可发挥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整体作战能力。发挥集体智慧,备课可能更能把握好重点与难点,找到更好的教学切入点,教学设计可能更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率。统一了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也便于学校进行教学调研及教学常规检查。而且,近几年教学规模扩大,年轻教师增多,他们有活力,有朝气,但教学经验不足,加强集体备课,可帮助他们更准确更科学地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他们设计出科学合理、高效优化的教学方案,从而减少他们在教学探索中的失误,让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加快了年青教师的成长。这样看来,集体备课是很有好处。

但细细反思,越来越觉得这里面有问题。集体备课是好事,但凡事均有一个度,强调过了头,就不是好事了。一个备课组要统一教案,统一进度,统一作业,统一讲义,这就有悖于教学规律了。原因其实很清楚。首先,从教师角度来看。每位教师的自身情况不同,教学能力及教学风格各异,即使是统一教案,也不见得就适合不同的教师,有时反而束缚了教师的手脚,不利于教学风格多样化个性化的形成,甚至还会使得课堂教学呆板机械。尤其对年青教师而言,这种集体备课,更会使他们逐渐养成跟着老教师走的依赖心理,从而逐渐缺乏自己的钻研与独特的教学个性,从短期来看,他们的课堂教学似乎也与老教师一样像模像样一板一眼了,但从长期的发展的角度来看,他们的独立钻研能力其实是逐渐降低了。这对年青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有害无益。其次,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语文教学并不一定要像理科那样有固定的解题格式,而是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解读,教学中也会有适合于自己的教学设计。新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明确提出要求,要从以往的注重统一规格向注重教学的差异性转变。同一篇课文如《胡同文化》,普通话出色、感情丰富的教师可采用朗诵法,用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诵感染学生,并指导学生从朗诵中感受课文的丰富内涵;善于网络教学的教师则可引领学生走进网络世界,查找胡同文化的相关资料,再查找写其他地方建筑的美文进行比较阅读;善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师,则可进行民居文化的研究性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真正变成个性挥洒的广阔天地,学生才会从中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以及语文教学的魅力。再次,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统一性越多越不符合教学规律。这是最为关键的一点。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考虑如何发挥教师个人的特点与充分展示个人的教学艺术,更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班级与班级不一样,学生与学生不一样。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就应有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才是尊重客观实际实事求是的做法。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要求。所以,包括最基本的字词教学,最好不要整齐划一,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他们所认为的生字词也必然不同。基础过硬的学生,可能已基本没有生字词,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可能遇到的生字词还很多。教师指出最基本最重要的几个字词就可以了,其他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把握。针对基础弱一些领悟能力弱一些的学生,教师的讲解就要多一些;面对基础过硬理解接受与感悟能力强的`学生,就要更多地发挥学生自己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质疑讨论。注重教学的差异性,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在这方面,特级教师给我们作出了榜样。魏书生老师强调学生自习、自己摘抄读书笔记,包括生字词在内,还让学生自己命题进行考查,这才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篇课文有哪几个生字词,由学生来说,并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认为这几个字词重要,它们该如何应用。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而钱梦龙老师去外地借班上课,一开始总要问几个问题,用钱老师的话说,就是那几个问题让他大体了解了自己所借班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素质,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设计。这才是真正符合教学规律的啊!不能不让人叹服。

因此,我认为:集体备课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一定要尊重教学的客观规律,求大同而存小异,每位教师应针对所带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以符合学生实际,并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特长,展现教师个人魅力与教学的独特风采。只有这样的课,才是高效的,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好课。

思考二:双语教学

眼下,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步伐的逐渐加快,双语教学正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开展双语教学,是教育改革中的新的尝试。广东、山东等省均已开始试点,上海第二期课改正在稳步推进,其重要内容之一是在非外语学科实施双语教学。毋庸置疑,对相当一部分学科(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心理教育、信息技术等等)来说,进行双语教学,更有利于直接引进国外先进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更有利于培养直接与国际要求相接轨的学生,它扩大了学生的英语语境,而不仅仅只限于英语课,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词汇量,涉及了一些学科特有的专业语言,开拓了学生的眼界,提起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有了更多机会用英语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听、说的能力。

但常规的语文教学是否也应采用双语教学?我以为不妥。语文教学,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这些语文教育本质的东西一定要弄明白。要学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学,有外语教学在承担应有的责任,有条件的,可以开设中外比较文学研究课。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英语来介绍中国文化,以利于与外国人交流,可以开设涉外汉语课。中小学的语文学习是学生掌握本国语言文化基础知识的关键时期,常规的语文课堂教学,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说到底,它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语言工具,而是培养我们的民族情结、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一种手段。母语和学生之间的联系是一种亲情的联系,方块字中蕴涵着中国魂,包孕着深厚的民族精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规范汉语,让学生学会应用规范汉语,体会与领悟方块字中的文化底蕴,是语文教学工作者神圣的使命。为什么在国际科学家大会上作报告就一定要用英语?美籍华人丁肇中先生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典礼上致词时,这位英语远比汉语讲得流利的科学家,却坚持要讲汉语,就因为那是母语。这种言行,不仅让我们钦佩,也赢得了国外科学家的尊重。这种言行,大大激发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自豪感!而我们现在如果要本末倒置地用英语来讲授语文,这是对自己母语的不尊重,这是语文教育的莫大悲哀!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曾经感叹: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语言还在,民族就不会灭亡。而我们语文教学也应该告诉每一位学生:汉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在我们考研评职称等许多事情都非考英语不可的时候,我们已经把英语放到了极重要的位置。不要再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幌子,让本真的语文教学也进行双语教学,不要到我们的年青一代中文基础不扎实或者不重视中文的时候再来呼吁:重视语文!救救语文!

思考三:教学目标学生决定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这本应该是好事。但随后就听说了这样的大讨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由谁来定?激进者当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学什么,我们就应满足学生的需要教什么。学习目标,当然应该由学生来定。初听似乎很有道理。但细细琢磨,我还真是有点担忧。一堂课两堂课这样进行教学可能不要紧,但若所有的课都这样进行,能行吗?这事情还真有点悬乎了。要能这样进行教学,学生得有多少知识与能力才行呢?

从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就是老教师,每篇课文怎么上,教学目标怎么定,尚且需要好好思考;年青教师若教学经验不足,教材钻研不够,所定教学目标就难免不妥。这种现象不仅平时教学中有,就是有些教师精心准备的评优课汇报课研究课,也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而现在,还仅是接受学习的学生,却反而能把握好教学重点与难点?反而能定出恰当的教学目标?真要有这种情况,那么,要么就是学生水平特别高,而所任教师引导能力又特别强;要么,说得不客气一点,这就是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当然,我们的教学是应该听取学生的意见。例如,学生的学习薄弱点在哪里?学生希望教师在教学中哪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希望听喜欢听什么样的课?一篇课文,学生在哪里觉得难以理解或难以欣赏?做这些工作,是为了改进和完善我们的教学,使之更接近学生的需要与心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提高教学的效率。但这些并不意味着我们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作主来确定教学目标,因为这样做就带有相当的随意性、无序性。而我们的教学,是有计划有系统的,每册课文的教学任务是什么,共分几个单元或模块,每一单元或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到每篇课文,分别应承担什么教学任务,达到什么教学目的。这一安排应是反复考虑周密计划的。教师备课时要备课文,更要备学生,要做到心里有数,这里面已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关注与思考。当然,具体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与思维活跃程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好主导作用,师生互相配合,上好每一节课。但教学的大体方向与教学的主目标,还是应该由教师来把握。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3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4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一,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现今的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三,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明确和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的认识为归宿的特殊过程”(钱梦龙语)。因此,应该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成为主动参与者,而教师必须改变过去一贯盛行的灌输和强制式教学,挖掘课文中的情趣特点,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灵活运用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

教师以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会从中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并有所感悟,潜能和创造性才得以充分发挥。教师的情感包括对学生的热爱和尊重,对教学倾注的热情,体验教学内容的确切及教师心情的激动、愉快等。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还有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学习的质量,则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在教学中,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生在课堂中木然置之,毫无反应,对学习内容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整个课堂尤如一潭死水。必然会影响学习的效果。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篇完整独立的文章,“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篇文章的内容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就需要渲染课堂气氛,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甚至不自觉地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5

这个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2班、四班的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 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多彩朗读,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一直认为语文课的最高境界是师生都陶醉于琅琅的读书声中。缺少了朗读,语文课似乎就失去了活力。所以,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朗读方面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会给学生以具体的朗读指导。用优美的范读来启动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用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品析人物形象、用比较朗读法提升学生的语感、我还尝试过用表演朗读给学生生动直观的印象。多彩的朗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一堂语文课,不闻学生书声琅琅,那真算不得好的语文课。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继续探索、总结朗读训练的有效方法。

二、读写结合,探索作文新思路。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一双美丽的翅膀。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困扰着我。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我对作文教学也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究。

学生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足,写作文时往往无从下笔。我精选跟作文话题有关的美文,在作文课上印发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圈点勾画,然后在课堂上交流,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材。另外,课文是最好的范文。我常常引导学生模仿课文的思路,学习谋篇布局的技巧。

针对作文批改低效的问题,我改变了批改的方式。选择各个层次的作文,打印分发给学生,同样要求学生写出旁批后课堂交流。因为是评价同学的作文,学生积极性更高,课堂上常常擦出智慧的火花,曾经枯燥的作文课焕发了生机与活力。阅读同学作文,强化了对作文训练重点的理解。

另外,失误作文,常常被我们忽略。其实,只要认真阅读,及时反思,它会成为非常好的作文课教材。例如,在一次半命题作文训练之后,我发现学生在对题目的理解方面有明显的失误,我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品析关键词语,重新审视题目的含义。

三、名著阅读,增加学生底蕴

本学期,我每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阅读名著《昆虫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并要求学生做出读书笔记。学生从《昆虫记》中体会到了法布尔的沉浸在昆虫世界的乐趣,从《童年》中感受下层劳动人民的苦难,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敬佩保尔顽强般的意志。初一正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期,积极倡导名著阅读是我的今后努力的方向。

四、反思总结,教学研究的契机。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每当我上完课后,对课堂教学的得失都有深切的体会,回到办公室,就赶紧记录第一感受。遇到问题,就翻看《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教学期刊,学习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功夫不负有心人,陆续有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あ本学期名著导读《做昆虫的朋友》、阅读指导《从卑微中读出伟大》发表在《新课程报·语文导刊》,阅读训练《人生需要一枚指南针》《春夜喜雨》发表在《满分阅读》。

五、点滴积累,激发学生兴趣

语文教学的真谛是让孩子懂得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展自我。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我发动学生定期摘抄美文,稍作编辑,装订成册,就成了一本班内《读者》。在互相传阅的过程中,学生常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文章的后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我鼓励学生从课堂作文和周末随笔中挑选自己满意的作文,“发表”在校刊《今日十一中人》上。这两个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激情,提高了动手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6

高三语文教学也需要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总结,总结后提升。连续几个月的高三语文教学体味了艰辛,也收获了快乐,但更多的是感悟。

1、回归教材

高三复习除了题海式强化训练,还应充分开发利用课本。实践证明,回归教材是提升高考分数的有效途径,“以本为本”是高考复习的有效策略。

平常考试,我们常说“万变不离其宗”,还说“题在书外,答案在书内”。这话适用于高考,也适用于当今极具灵活性和时代性的高考语文。我们手中的复习材料尽管是精心挑选的,但其宽度与深度都不及教材。一是其涉及面不会比教材更全面,二是其深浅度的把握上不比教材更适中。所以对那些掌握教材不是非常透切的学生而言,教材应该是最好的复习资料。现今的高考命题坚持以教材为依据,所以学生要想考出好成绩,在高三的复习中仍不可脱离教材。下面以写作为例谈回归教材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许多学生总是因素材太少太肤浅,从而导致“言之无物”。所以高三阶段,教师和学生依然会在积累写作素材上下大功夫,通过网络,通过报刊,通过各个途径积累方方面面的素材。殊不知,我们的教材就是一个巨大的'材料宝藏,只是我们没有发现,或者说没有有意识地去开掘罢了。历年的高考话题都没有在教材中出现过,但是,均可以从教材中找到直接、间接的写作材料,找到分析问题的方法,获得有益的借鉴或启示。20xx年高考话题“感情的亲疏与事物的认知关系”这一话题在《邹忌讽齐王纳谏》里就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同时,历年高考的优秀作文相当一部分是得益于“活”读“活”用教材的,又如“相信自己与听从别人””这一话题在《游褒禅山记》里也能找到素材获得启示。还有大家熟悉的《孔雀东南飞》一文,曾在多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被采用被演绎。仅从这个角度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是一座富矿,等待着我们去开发。如果能灵活运用好课文中的素材,既能解决写作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又能增加文章的文学内涵及文化底蕴,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2、感悟生活

当今高考,语文是最贴近现实,最接近生活的一门学科。所以我们的高三复习要让学生懂得感悟生活,学会感悟生活。

生活是丰富多采的。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可以使写作有源头活水,可以使鉴赏能力有所提高。无论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散文小说,都是艺术创作。艺术首先是来源于生活的。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全面而深入地感悟生活,才能提高他们鉴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高考语文试题也不是关起门来造车。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以人为本是语文高考命题的大方向。所以我们不要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否则我们的学生将又低能又低分,即便高分也将低能,我们教师的努力就付之东流。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7

从教二十多年了,对自己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还确实没有比较系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己的语文教学的现状做过反思。借这次的机会, 我静下心来,将这些年的语文教学的点滴,做一个梳理。我相信,这将对我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起到一定的促进和引导作用。

课余时间,我常常和学生聊学习语文的感受,我发现,语文水平稍高的同学的观点非常相似。谈及高中语文学习的感受,一些学生往往会说只学会了做题。学科教学走到这步境地,我分析有两种原因:其一,对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语文是基础性的科目,是工具性学科,学好语文会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远非如此。其二,囿于语文高考的试卷模式。学习语文,就是在学习表达能力,其中包括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长时间地在字、词、句中转悠,我们学生的表达能力会有怎样的提高呢?我们把语文学科分成几大板块,弄得七零八散,与真正的文学早已相去甚远。在这样的教学中,语文素养真是无从谈起。

无数事实证明,学生是在阅读课外读物的基础上增强了学习语文兴趣,进而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语文成绩的。看来,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增加阅读时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曾经每周拿出一节课的时间阅读,用这点儿时间阅读别说万卷,就是一卷都是难上加难。没有办法,阅读课上我只好要求学生看一些《作文报》、《语文报》之类的报纸和《读者》之类的杂志,至于一些名著根本无暇顾及。“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让学生们读这样的通俗的文章,试想他们能写出什么样的大作?增加阅读时间,扩大阅读视野,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思想。但因为关系加之外界诱惑很多学生很难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因此,我的尝试常常无疾而终。

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而学生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被动的接受,因而老师对他们自主学习的引导就显得特别困难,一段时间的'努力不很见成效,放弃尝试,回到老路上去,驾轻就熟,我往往就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放松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和监督。然后,还是“吃力不讨好”地灌输,课堂教学改革的尝试浅尝辄止,课后地全程指导和检测的原有的规定形同虚设。

我想今后还要坚持预习和复习的整理本的检查和检测,让学生在预习,复习以及课堂学习这几个环节上能环环相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真正充当起的主人。当然,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仅仅是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我愿意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反思我的语文课堂,很多情况下存在着喧宾夺主的现象,我总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体现着主角身份,要了解学生的状况,总是满足于课堂上几个活跃分子的反应,依赖于课后跟学生的单独交流,其实,我早就发现,课堂上的那种交流是任课后怎么弥补都无法达到的效果。要能让每一个学生的心在我的语文课堂上都动起来,这该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啊!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心真正地动起来,而不致于使学生陷入“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窘境呢?

语文教学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影响着一个学生整个人今后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爱读书的习惯,使其具备最起码的表达能力,进而为学生整个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最坚实的基础,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开启一扇成功的大门。而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还是普通中学的学生,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他们积极主动地了解并接受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不也正是我们努力的最终目标吗?如果我们在高中阶段做到了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学就是成功的。我相信,通过以上反思,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做得更好。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8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近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习、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愛)的诠释:“爱”(愛)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习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其次才是学习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平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统一教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9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它一方面是对自己在教学中的正确行为予以肯定,不断地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是自己同自己“过不去”挑自己的刺,找出在教学实践中与教学新理念不相吻合的甚至和教学新理念相违背的做法,进行自我批评,并且予以改正,不断的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以后的教学行为更加完美。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也特别强调反思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总结,和大家共同交流。对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做一下小结。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0

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作文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清楚地知道:中学阶段作文教学肩负的重任——要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等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规定的层面,以适应升学或就业的需要。然而具体到实施作文教学,教师往往一口难言,尤其是对于山区中学教师难教、难改;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原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课本长期性的定势影响。其六册课本,每册八单元约三十课左右。然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散见于阅读之后或课文分析之中,缺少片断等基础单项训练和梯度性的作文训练。整体上明显的现出重读轻写,写作依附于阅读的情况。第二方面,课本上的写作知识介绍简约,作文训练点分布零散,点与点间联系疏松、衔接不强;缺乏具体的作文教例、教参、教案等工具书,。第三方面,写作训练量少。初中三年,教材中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四册、五册、六册分别出现一次,占其八分之一。教师多年教学的习惯形成其定势思维及做法,如今日益显出其的不适应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师。教师首先苦于手中无作文教材,仅凭单元之后 的短小作文指导来进行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造成教师作文课难备、难教,故作文课堂教学弹性大,或多讲,或少讲,甚至不讲,只将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往黑板上写出,整堂课时间交给学生支配完成。这样随意、自流、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学的预期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大纲规定:“作文每学期不少于八次,并经常进行片断训练。”教师时常因难教、怕改而将作文训练的次数等于八次,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又如何能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呢?再次,绝大多数教师仍较重视阅读课而轻视作文课。每学期二十周左右。大多数教师只勤于讲课文。却又把读写分开,加之一个月两次作文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讲,也只占二十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不强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学生。大部分学生怕作文,究其原因:山区学生生活面相对较狭窄,又忽略生活的观察,因而素材少——没话写;没有掌握各种文体审题、立意和布局谋篇的基本写作知识及方法——不会写;认识能力低,语言词汇单薄,驾驶语言能力不高——写不好;这是山区学生作文“三大难”问题,其中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原因。

总之,面对种种境况,山区中学作文教学确实陷于重重困境之中。那么,应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逃避的问题,这是语文教师务必面对和肩负反思的职责。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要勇于正视上述陷我们于困境的种种问题,针对问题,寻求对策。

一、作文教材就在课文里

教师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资料作讲课内容确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存在缺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材永远存有缺陷。那么教材出路在哪里?教材出路就在课文里。这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每个学期的作文训练的任务,达标要求等要心中有数,结合学生实际来对作文体裁、命题、内容、要求等制订一个详细作文计划。然后教师利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读是写的基础,阅读为写作铺路。选择恰当的、典型的课文做写作学习的例文,仿写的对象根据所选课文内容、特点来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怎样开头、结尾有特色,怎样描写生动、丰富、细腻,怎么议论有说服力等。这些课文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教师的善用、巧用。其次也应结合作文训练内容,补上一些具体的,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实效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没有确定的教程、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堂内容,提高作文指导实效是其出路,从形式上谈,教师大可根据文体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型,优美语段赏析课、片断练习课、材料评议课、看图说话课、读书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丰富作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从内容上谈,则要提高作文课的指导实效、训练实效。每一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和目的、要求。即使是最基本的布置一篇作文练写,也要做好作文前的指导和作文后的评讲。坚持做到讲课有内容,训练有重点目的,评讲有针对性,加强体现作文课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实效。

三、帮助学生解决“三大难”问题。

“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为了让学生有话写,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例如开校会、文艺晚会、野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进行作文教学。多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多与亲人和友人交谈,多看书读报、看电视,从不同的角度去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的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社会见识,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没话写”的难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挖空心思切合学生生活来命题或开设话题,以利于学生有话写。其二,“不会写”是存在学生中最突出的难题。写记叙文怎样才生动、形象;写议论文怎样讲道理;写说明文怎样说才明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心中不会写的疑团。因此教师有必要针对疑团逐步解疑,对学生,进行审题、立意、片断写作等各种不同方面的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一些方法和一些技巧,使学生学会写。例如初三级学生在复习写一人数事的记叙文时,学生通常不是恼于没有素材,而是苦于文章结构思路如何安排,数事如何组织。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审题、立意、组材的同时,示范教给学生用“引联式”基本写作思路:睹(闻)物思人——联想回忆——睹(闻)物议人——总结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地确立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较好地完成作文。第二次训练这一类记叙文时,大多数学生都懂得灵活运用教师教给了写作思路和方法来作相应的变通来布局。这个教给是作出示范,并不等于会局限学生个性发展,扼杀其创造精神。相反,教师更鼓励学生在学会写的基础上大胆变通、创造革新。就像一个人,首先教会其走路,他才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其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难题,要求学生必须持之以恒的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好好利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来重视词句的学习,指导学生掌握词语的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使用范围等。也对一些生动语句多作仿写。或给一组词语写一段话的练习,有意识的把要求学生把新学习的词汇灵活运用于写作之中。学习分类摘抄,做读书笔记,片断练习等。这样才有可能写得好。同时要在学生中确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好的,而是改好的。《醉翁亭记》中“环滁皆山也”就是欧阳修七易其稿最后改成的。学生应从作文的修改中达到写得好的目的。

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弘扬创造精神。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个性,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写作的自由性。让学生用其眼睛,用其心灵去察看社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再用心去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使其有充实的生活,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教师则更新观念,投身到教育的浪潮中,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捕捉他们生活的热情和兴奋点来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情因境而发,则学生有话写、容易写、爱写,学生写作兴趣活跃起来,作文教学出路可寻。

总而言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于困境之中,是语文教师中老大难问题,到了非改革变新不可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去反思、去探讨、去实践,走出困境之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让我们撷取。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新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师的教学,先进的教育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而教育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育教学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我们要进一步理清新课改的新思路、新理念,借助他可以让我们更顺利一点走进新课改、实践新课改。其实人人围绕课题都可以作一点思考,那就是与自己所任教学科的整合,人人思考,人人实践。在教学中,我们需要不断地反思,以下是我对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一、以课题为突破口

推动学法教法革新自实施新课改以来,许多学校都及时找准定位,树立走“科研兴校”之路,作为新课改弄潮儿的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以课题为突破口,努力推动学法教法革新。如:进一步深化贯彻新课改的理念,结合个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我们更注重情境教学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精心设计情境的'呈现方法,如借助语言描述、实物陈列、电教手段、任务卡片、多媒体技术、局域网传递等途径。当然我更多的是利用电教手段、多媒体、局域网传递这三种手段,来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加强学法指导,促进相互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成为教学不断生成的平台,竭力摆脱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的教学模式。

二、更新教育理念,奠定课改理论基础

新课改需要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的课改是盲目的,只有掌握了先进的课改理论,才能避免盲目性,少走或不走弯路,才能发挥创造性。而教师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新课改的成败,自我充电,强基固本,显得尤为重要。

为此新课改刚启动后,结合科研计划,我们先后认真学习了成才导报上新课改专版,到图书馆借阅新课标解读,同时利用业余时间向《高中语文教学通讯》等报刊杂志学习,向《凤凰语文》、《教育在线》等教育网站讨教,取别人的新课改理念、新课改精神为我所用,努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对此我们笑称为“换脑”行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努力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技能,融入课堂,大胆整合,积极撰写经验总结、教学感悟或课例论文,或借助教育网站这个平台,建立自己的个人专题集,坚持写教育随笔。

三、一点思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工程,没有现成经验和固定模式,我们这一路走来,就是靠紧紧依托教科研,步步走进新课改。“战斗正未有穷期”。我们相信,在浓厚的科研氛围下,在大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中,我们不断探索、不断追求、不断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明天一定会更美!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2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便宜学生理解。

二. 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 ,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 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3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教学反思《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体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平。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4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习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

一、解读中学语文片段教学

一片段教学的内涵。所谓片段(片断)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节课某一逻辑层次的教学。一般说来,截取某节课的某个局部的教学内容,可以是一篇课文中的某个段落,也可以是给出一个课题,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第二、三段的教学”、“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等,让教师进行自主构建教学,时间大致限定在十分钟。片段教学与正常的课堂教学不同,前者是局部的、虚拟的,功用是教研或评价,听课者是领导、同行或专家、评委;而后者是整体的、实际的,功用是根据课程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听课者是学生。片段教学也不同于教学片段,前者是根据指定的“片段”进行教学,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都是独立的、完整的;而后者只是课后从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截取某一部分记录罢了。片段教学更不同于“说课”,前者是一个完整(模拟)的微型课,它有师生的双边活动,体现了课堂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只是谈论课堂教学。给特殊听众(领导、同行、教育研究员)说明上课的依据、缘由,重在说清楚怎么教和为什么这么教就行了,侧重于理性的阐述,它带有研究教学方法的性质。

二片段教学的类型⒈片段教学从教学内容看,可分为节选与专题两种类型。节选类是从教材中选取某些片段进行教学,教者根据节选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然后实施课堂教学。专题类是从某节课中抽取一个专题(或一个知识点、能力点,或一个教学环节)让教师施教,教者以此为目标进行教学。同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如果指定课文的第2、段进行片段教学,就属于节选类;如果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景”方法,则为专题类片段教学。

⒉从教学场景看,片段教学可分为实境与虚境两种类型。由于虚境型片段教学不为时空所限,操作方便,所以尽管有脱离学生主体之弊,但在事实上更频繁地被使用。

⒊从选题来源看,片段教学可分为自定和他定两种类型。自定型是由教者自己选择片段教学的内容;他定型则由他人(专家、评委、组织者)指定选题,教者按要求进行片段教学。教研活动多采用自定型片段教学,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开展教研活动,展示教师的风采。竞赛活动和评价工作多采用他定型片段教学,临时抽签,当场限时准备,依次上课,以检测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其高下优劣。

二、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要求及实践操作

片段教学要求具有导向性,要能抓住教材重点,解决难点,“牵一发动全身”,以点带面;强调客观性,即从教师、教材、学生的实际出发;

看整体性,既要依据片段教学内容去定目标,又要依据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去看效果。

实录——“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片段教学: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学习了之后有怎样的印象?”(好,你来说)

“我觉得这篇文章有一种气势,力量,气概”

“说得好,那到底有一种怎样的气势,力量,气概?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篇文章,好好的感受一下?”

听完了,大家觉得怎样?

我觉得气势磅礴、(有补充的吗?)豪放,充满热情,还有奔腾的力量。很好,你从哪里听出来的呢?告诉我,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别急,别急,你来说:A、哦,你喜欢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为什么?因为茂腾腾用得很好,把后生的状态表现出来,怎样的状态?充满活力、激情、向上的动态的后生形象表现了出来。B、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大家做个记号,呆会儿我们要进行小组讨论)

很好,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感受体会,下面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句子收集起来分组讨论一下这些句子有什么特色,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何特点?大家把自己的意见说给同组的同学听,然后综合在一起,请一位代表发言。第一组:“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我认为这里以鸡啼的动衬托静,以静衬托出安塞腰鼓的闹,形成了一种意境。“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用许多的词语构成短句,形成排比,语感节奏急促、热烈、震撼、腾飞。第二组:我认为文章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如“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有何作用?层层递进,增强气势、加强语气,富有激情,情感充沛,酣畅淋漓。那你能造一个句子吗?“容不得喧哗、容不得唱歌、容不得跳舞,这就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掌声)(过程略)

同学们的讨论很好,接下来,同学们结合我们学习生活也仿造上面的排比、比喻句写一些句子。

思考!举手!回答!我们乐此不彼。

掌声,笑声,话语声,连成一片。??

从上面实录中可以看出,老师没有自报课题,简要说一下上课步骤,如:“分析《安塞腰鼓》的语言特色”这个课题的片段教学的步骤安排如下: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给听者一个明确完整的教学步骤。有一些遗憾。

片段教学,贯穿了新课改理念:

⒈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将兴趣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关注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你最喜欢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是什么?”切入。

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讨论、解决问题,并运用到实际中来。在实录中老师引导——“大家讨论一下,说说自己的意见?”;重视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你为什么喜欢,这样的句子有什么特色?”.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浅入深,循循善诱,步步引导,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根据我们的生活学习,你是否也能仿造一句?”

⒊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实录中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听录音——谈感受——品语言——做练习,让学生动耳、动嘴、动脑、动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过程实行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小组讨论自述,最后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⒋注重虚拟情境。教师注重角色转换,语言的变化,有时是学生,有时是老师,“别急,别急”有时转述学生的话语,有时对学生进行表扬评价,“说得好,还有吗?”有笑声,有掌声,动情入境,令听者随教师的教学身临入课堂中去,感受她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片段教学的注意要点

1、片段教学要处理好片段教学和说课的区别;要注意详略得当,教师对片段教学内容应作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要详讲,对一般问题要略讲,如果不分主次,必然会使听者感到茫然或厌烦。

2、教师在片段教学时要善于创设(虚拟)课堂教学情境,突出“教学”,突出师生互动,切忌“读”和“背”教案;注意角色的转换,位置的更迭,语言的改变,以虚拟质疑,虚拟争论,虚拟辩论,虚拟活动等情景,使片段教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泼生动,再现真切的教学情境;

3、注意运用教学语言,如“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在片段教学时候是十分忌讳的,在片段教学中要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要把听评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有问有讲,有读有说,有议论有评价,用自己的语言变化将他们带入你的课堂教学中去,使之未进课堂却仿佛看到了你上课的影子,感受到你的课堂教学效果。

4、片段教学要努力展示自身的素质,用板书来表现书力,用范读来表现朗读水平,用广征博引来显示自己的知识面,用优雅的教态、饱满的精神、洋溢的激情,用“诗、画、音”感染听者。

总而言之,好的片段教学要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充实,逻辑性强,层次清楚,语言简明扼要,有改革意识,有见地,有特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片段教学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探究片段教学,以片段教学为切入点,提高自身素养,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在“实践是砺石,他人是我师,自身是关键”中加强片段教学锻炼,必然能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更好的为教育教学服务。评析语文片段

1、把握片段的基本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片段的主要内容。针对内容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其符合原文或是实际的部分,之处你认为不对的部分(此处可以当做疑问反问,接着阐述个人在解决该疑问的主要观点,即设问方式)。2、留意形式方面的创新点,尤其要指出该创新点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意义或推广应用。3、总体上评价。虽然存在??需要改进的,但其??是值得学习并推广的。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语文教学反思[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郧西城北中学 祝伟 在推进语文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语文教学的严重问题,也感到了自己在作为一个母语教师肩头责任的重大。于是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反思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对语......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谈教师自身素养 七年级语文 贾睿 自己教学语文8年,听课也有几百节了吧,总之,对中学语文的教学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情。 我觉得教语文,学养是第一位的,技术是第......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

    2012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2012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学校领导多次要求我谈谈教研组建设的经验,我仔细想了想,语文组的建设要谈经验,并没有什么新奇的东西。 过去有一篇课文,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柔石面对......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1 时间如流水,去年九月迎接新生来学校上课的情景犹如在眼前,转眼间又一个学期又将匆匆而过。回顾以往的工作,我虽不曾有惊天动地的成绩,但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5篇材料]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集锦15篇)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