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学生日记反思数学教学语言(推荐)
从学生日记反思数学教学语言
福建省晋江市锦东华侨学校蔡荣昌
在学生的数学日记中,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听老师幽默、风趣的讲课,学习数学特别轻松!”这使我陷入深思:学生在校的大部时间都是在课堂上与老师打交道,而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内容的形式。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其效果就可能相差20倍。”尤其是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与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值得我们反思。
一、反思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现状
1、教育理念理解偏差
新课程提倡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但是有些教师对自我角色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新课程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教师少讲,学生多议。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只要设计好每节数学课的教学内容就好,数学教学语言无关紧要。
2、数学语言规范欠佳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叙述要准确、规范,不应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疑问或误解。但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了解不透彻,常以偏概全,缺乏准确性,甚至用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例如对于同类项的概念,有的老师讲成“字母与次数相同的项是同类项”,这会使学生误解“ab与ab2是同类项”的现象。
3、引导语言导向偏离
初中学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的持久性差,抽象思维发展不够。因此,教师在组织、指导学生探究知识时,应给予点拨、启发,深入浅出,注意准确性与逻辑性,使学生获得对新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默移潜化中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但有的教师讲课时语言拖沓、繁琐复杂,对数学知识探究的引导缺乏导向性,导致学生的探究偏离学习的重点。
4、追问语言把握不准
新课程指出“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但有的教师把每节数学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了“台阶”,问题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科学性,提问对象随意性大,提问时机把握不准,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特别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的追问满天飞。这样的“满堂问”,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走,课堂表面上很热闹,学生参与度高,实际上学生的参与是浅层次的,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参与思维,当然更谈不上思维得到发展2 1
和提高。
5、激励语言时机贻误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教师充满激励的评价语言能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在自信中走向成功。但有的教师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不能敏锐地把握每一个适当的教学契机,不能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错失良机,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
二、反思数学教学实践
《数学新课标》强调数学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等,从人文教育入手,促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彰显语言艺术魅力,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乐学、会思、善问,通过语言艺术化的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最终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反思自身的数学教学语言的实践:
㈠、更新教育观念
数学新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评价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及数学教学纲,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整体把握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重视规范化数学语言的应用,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气氛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㈡、提升学识能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必须具备高深的学识。教师的知识越广博,阅历越丰富,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就愈丰富、精彩。因此,数学教师应做到:
1、多学多练
不懂学生的心理,就不懂教育的规律;不懂语言的基本知识,研究语言艺术就会带有盲目性,就不可能自觉、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所以教师应多练习规范的普通话,多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和语言学等书籍,多钻研数学相关理论知识,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知识,为提升自身语言水平奠定基础。
2、多写多听
多练笔是增进语言表达能力有效的措施之一。好的教师,往往是笔不离手。
如写备课笔记、教学心得与反思,写讲稿和论文等都是练笔的好方法,也是提高语言表达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教师还要多听听电视、广播、培训讲座,甚至多听评书、相声等进行多方熏陶,多听同行的课,以便丰富自己的语言,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的注意力。
㈢、践行课堂教学
1、渗透情感,让学生感受课堂的和谐。
教学过程既是师生双方信息交流的过程,又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给学生以真诚的关爱,学生就会情绪高涨,思维敏捷,信心百倍,乐于交往。因此,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情理结合,尊重、理解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激励的语言肯定学生,使学生感受老师的爱与尊重,相信个人的价值,从而喜欢数学,亲近数学。
例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赏识学生的闪光点,总是满怀期望地对待学生,用生命的语言去构建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前,我乐于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同学们每周都能坚持写好数学日记,记下学习数学的收获与感触,很多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是越来越浓了。” “说句悄悄话,××同学勤学好问的精神让老师钦佩,现在老师也在悄悄地‘充电’呢。”简短的一句话,激起了学生参与的激情。在提问中,当学生对自己的答案感到不自信时,我便走到他的身边,用手拍拍他的肩膀或用手抚摸他的头说“没关系,大胆的说,你很聪明,这个问题一定难不倒你。”这样评价,既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见,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培养了学生自信的个性品质,更能使学生感到亲切。学生在这种尊重、沟通、宽容、欣赏的情感氛围中,能以愉悦的心情、高昂的情绪亲近数学,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这样的数学课堂更让学生感受到和谐。
2、规范语言,让学生体会数学的魅力。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事物的兴趣,更多的来自事物本身。我们要在课堂中让学生获得快乐的体验,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中来,就必需关注数学学习内容,规范数学教学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自身魅力。由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规范数学教学语言。
①、艺术处理教学内容为规范的普通话教学语言。这样不仅能准确地阐述知识,能使语言的魅力上升到更高层次,而且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思想火花,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入情入境。②、准确规范、简洁严谨地表达数学语言。由于数学语言要求用词精确、简练,具有逻辑性强的特征,所以数学教师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要有透彻的了解,要用准确规范、科学的术语来叙述数学概念、定义,让学生对数学概念有正确的理解和使用,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讲究幽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趣味。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 风趣、幽默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激活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还可以拉近师生的关系,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因此,数学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顺口溜、俗语、歇后语等引入课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催生了学生的数学乐趣。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探究归纳时,我用顺口溜“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解不了。”揭示了不等式组解集的规律,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体验数学的趣味。
4、注重体态,让学生领会数学的真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举手投足„„无声的语言都可拨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调控课堂的学习气氛、节奏,增强数学语言力度,强化数学知识,同时还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与科学间的情感交流,给学生以真切感。
①、注重用体态语言来调控课堂。数学教师可通过自己的面部表情、眼神、手势等体态语言来表达对学生课堂行为表现的肯定或否定,从而达到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目的。例如在上数学活动探究课时出现了讨论积极、火爆的场面,为了使教学计划顺利完成,就要掌控讨论节奏,适时制止学生的讨论。这时,我采用点头微笑来表示赞美、许可,同时手臂平伸手掌向下做向下压的动作,拍拍手,做暂停的手势等这样学生就会领会教师的意图,即避免了教师为了压过讨论声而更加提高嗓门的尴尬,又给予学生心理上的肯定与满足。
②、注重用体态语言来辅助教学。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能激发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体态语言所表征的内容。例如,在“二次函数的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形象的用食指在空中画出开口向上或向下的抛物线,勾出抛物线的走势,引导学生体会抛物线的变化趋势。
③、注重用体态语言来激励学生。例如把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利用眼神的接触,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受被重视的感觉,借此表达对学生行为的赞同或反对,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用手轻拍学生的肩,抚摸一下学生的头,以示鼓励;手掌向上,要求学生站起来,手掌向下,要求学生坐下;举起学生的作业展示,以示赞赏。学生在生动形象的体态语言艺术感染中,会感到数学学习的亲切。
5、评价激励,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成功。
“孩子的最大愿望是得到赏识。”给予赏识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与乐趣。” 课堂上,我常给学生以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①、准确生动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例如“讲得很有条理性!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来交流的!”“您的思路与老师的想法完全一样!”“您能大胆发言了,虽然问题回答得不完全正确,但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我相信您下一次一定能把问题回答正确。”
②、巧妙机智的评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老师很佩服你的勇气,让我们再来听听其它同学的声音,好吗?”
③、饱含深情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例如“老师听得好入味,怎么不„„”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 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诗,那么教学语言无疑是流动着的韵律;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是乐,那么教学语言无疑就是跳动着的音符。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反思和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彰显语言艺术的魅力,让数学学习变成智慧的对话、精神的召唤和生命的会晤,从而使学生充分享受到数学课堂的乐趣。
第二篇:教学案例-从数学日记读懂学生
从数学日记读懂学生
李日伟
本文发表于2009.4《新世纪小学数学教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怎么知道学生是怎么想的呢?数学日记、数学画、数学小报、错题库等是呈现数学学习活动中的发现和思考的好形式。它是学生数学学习想法的综合体现和真实反映。教师通过学生的数学日记,透析学生的真实想法,读懂学生,及时调整教学。
【作品1】 “1千米有多长?”
心情:晕 时间:2008.11.24 李老师叫我们调查1千米有多长。我问了老爸,老爸告诉我就是1000个1米就是1千米!我一直琢磨着1000个1米该怎样数?我还使劲比划着1米的长度来到教室和同桌探讨呢!只是我的同桌想都没想过,看来只有等老师讲了……
“千米”是较为抽象的概念,它不如米、分米和厘米的认识那样可以通过比划轻易感受的到,很多学生学习新课后,往往对“1千米”有多长还是一知半解,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亲历的体验少,思考深度不足。第一次教学,笔者安排学生课前调查,约40%的学生抱着侥幸的心态未参与调查,参与的同学中也多是问问家长,或者自行估计,很难切身真实感受1千米的长短,课堂上出现了诸如正常速度行驶摩托车走1千米需要5分钟的笑话。上面的学生日记真实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反映出他们特殊的学习“需求”——“1千米”的学习需要借助于直观与形象。
如何结合学生的认知方式和这一内容的特点进行教学呢?我决定采用学生最为熟悉的“校门口到加油站”一段距离进行录象拍摄。教学中,通过学生熟知的1千米路程的录象回放,幽默生动地介绍途中的几个典型建筑物,非常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了“1千米”的距离究竟有多长,使得“1千米”给学生深刻的表象,收到良好教学成效。
下面是教学后学生的数学日记:
【作品2】 “千米的认识”
心情:困惑后是快乐的 时间:2008.11.25 ……李老师问我们1千米有多长?包丽琛说:“1千米大约从学校到我家。”郑凌傲说:“1千米大约有学校到玉库小学那么远。”李老师表扬了他们。可我还是有点蒙,只知道1千米不短,但是,到底有多长呢?正纳闷的时候,李老师给我们放了一段他骑着摩托车,从学校的门口一直去往古田方向加油站的录像,并生动地给我们做了介绍。这段路程我最熟悉了,我知道途中经过了“名剪”理发店、农行、十字路口和商业街,我一下子随着摩托车的驰骋,清醒过来了,啊,原来1千米有这么长呀……
学生在第一学段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在本单元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简单一句话,强调了要以
发现为主。基于此,我努力寻找学生现有发展区与最近发展区,大胆要求学生自行预习的基础上尝试设计美丽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做了很多“可爱”而又有数学味的作品。
【作品3】 美丽的“平行四边形”
面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作品,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我与以上两副作品的作者进行了交流:
师:你们怎么想到要画骆驼和“A”呢?
生1(摸了摸头,很开心):我想,只要画的复杂一点,漂亮一点,所以我决定将很多小平行四边形拼起来,拼成一只骆驼。
生2:字母“A”的角是尖尖的,就象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
师:你是怎么画骆驼的头部的?其他部分呢?
生1:我先画一个大一点的平行四边形,然后在里面这个位置画个小的平行四边形(指着眼睛),涂上黑色,再画两个直直的平行四边形,就是骆驼的头了,其他的也是用很多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师:你的字母“A”呢?
生2(笑):我觉得字母“A”很好画,也很漂亮,上面尖尖的角不要画太大就会好看了。
师(拿出不是很规范作画的作品):你们看雪莹画的“晨练”,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有点不好意思):我觉得她画的“晨练”也挺漂亮,不过不是很好看。生2:她画的平行四边形不是很标准,对边不会互相平行。(停顿了一会)可能是不认真吧!
从作品的分析及师生交流中可以看出,学生此时的学习起点已不再是简单的图形特点的认识,他们的思维已经超前,他们可以较为准确作画,说明他们对平行四边形是四边形,两组对边都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的特点都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于是,我把本节课教学重难点锁定为体会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图形联系及高的教学,通过“画一画”、“议一议”等手段,力求将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更进一步提升为理性认识。
数学日记是一面镜子,映照最真实的学生。数学日记是一本经典的书籍,浓缩了学生的学习发现与思考。教师用心去品味,可以借助它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了解学习起点,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成就课堂教学。
第三篇: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
《数一数》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的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对一个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万以内的数”的知识绝不是一张白纸,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前的学习中积累了大量的万以内的数的知识,有少数学生可能已经能够读写万以内的数,甚至可能有个别学生还会读更大的数。教学中,我从百以内数的读法人手,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生活基础,重组学习材料,放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让学生讨论、交流,互相分享学习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感受。
本节课设计了多个活动促进学生对大数意义的理解,收集并交流生活中有关大数的数据,使学生不仅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而且借助生活经验初步积累对大数的感性知识。观察、操作几何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了“千”“万”计数单位,并对这些单位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了直观感受。我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上我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具体动手实践活动中亲身经历大数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在集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并认识到随着数的增大,相应的计数单位也要增大。在遇到更大的数的时候,选择相应的`大的计数单位来数。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
【摘 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才能全面、准确地完成数学学习过程。
关键词数学学习;反思;习惯;问题
在初中阶段究竟能培养学生的哪些反思活动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反思能力,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的课题,需要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切实的研究。既不可错过提高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机会,也不可进行拔苗助长式的训练和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
一、通过预习提纲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
预习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而且引导学生在预习后,再回顾一下预习的内容和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本节主要研究了什么,重点、难点和疑点是什么;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自己理解了多少,书中是怎样解释的,定理、公式的证明有没有用到过去学过的知识,如果有,是哪些;自己能不能独立把例题做一遍,例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对预习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推敲了吗;本节课有哪些解题方法和技巧等等。通过这样的反思训练,逐渐培养学生对预习的反思习惯,促进学生学会预习,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比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第一课时,可以列出如下预习提纲、提出预习问题,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的反思习惯。
1.设置问题
(1)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什么?(2)什么是一个数的平方根?
2.课前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这样的预习反思的培养,效果良好,课后学生反映多数预习的积极性高了,主动性强了,而且能够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预习情况迸行反思和反复推敲、自我评价:从课上的学习情况也能感觉到,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基本上能全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主动探究和深入探讨的状况有了明显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数学教学应为学生准备必要的数学知识和经验,使新知识和新问题这一外部刺激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这一内部条件形成的恰当的差距,使其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愤悱”之感,它是由学生的内部认知系统和外部知识系统相互作用而共同组成的一种问题意识系统,也是由若干问题构成的心理需求动力系统。
老师不再机械地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特点,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出发点,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为突破口,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现象产生矛盾和冲突、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探索兴趣,为新知识构建良好的基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经过回顾学习过程,检查学习策略,检验学习结果等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归纳检验,去探索和发现,可以确保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例如,“矩形的识别方法”情境的创设,老师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经过怎样的变化得到矩形?并出示并演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将思维迁移到平行四边形的识别方法可以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入手,积极引导学生探索、归纳矩形识别方法,这一过程促进了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深化了学生的知识建构,使学生重视相似概念间的不同结构和本质区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设置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我们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设探究活动的机会,哪怕在探究过程中出现错误,可以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地再思考,自觉探究,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例如,平面上有四个点,过其中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问一共可以画多少条直线?
经初步探究,有的学生得出“6条”的答案。这个结论是否可信,提醒学生再分析、再尝试,把自己的发现交付小组讨论,学生反思中发现理解的不足:题目中只给出了四个点,并没有给出这四个点的位置,在不能确定为某种位置关系时,需要用分类的方法,对这四个点分几种情况加以讨论。由此,学生将四个点分为三类:
四点都在一条直线上,如图(1),四点有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2),四点中没有任何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如图(3),从而得到全面准确的答案。而图3中画直线的条数较多,学生很难做到不重不漏,教师要求学生继续分析、概括,寻找规律。进而学生观察到图(3)中,过A点可以画出三条通过其它三点的直线,同样,过B、C、D点都如此。这样,一共得到12条直线,但其中每条直线都重复过一次,所以图(3)中一共有6条直线。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不断反思,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仅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提高数学科学素养的要求。这不仅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深化,更是数学活动的升华。
参考文献
[1]林婷.培养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教学实践[J].数学通报.20xx年第7期
[2]黄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20xx年第11期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
案例:
1、铺垫:说出下面各数接近哪个整百整千数?比这个整百或整千数多几(少几)?1003298402199
2、导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人民币收进、付出的计算,下面请大家为小熊会计做个参谋。
3、活动:小猴原有人民币211元,工作出色,又发得奖金199元,小熊会计怎样付钱才又对又快?
学生想出多种搭配成199元的方法。其中有学生提出,小熊会计先给小猴2张100元(200元),小猴再找还小熊1元最方便。
4、提炼:
(1)把刚才小猴钱款的收付情况,按“原有、收入、找还”的顺序讲一讲。
(2)着重提出:小猴为什么再找还1元?
(3)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笔算式表达出来,211+199=211+200-1=410
(4)讨论:为什么原来加199,现在改为加200?为什么加上200后,还要减去1?
(5)总结。
反思:
加减法速算中的“一个数加上略小于整百、整千的数,可以先加上整百、整千,再减去多加了的数”,是个教学难点,学生对“加上了还减”感到困惑,因而容易与其他简算情况混淆。教师为这个数知识匹配了一个合适的生活原型——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的付费找零。教学中,教师先安排活动,再组织学生抽象,把生活常识提炼成简单规划,教学过程就是个鲜活的数学化过程,将计算规划是人类生活实践活动的总结展示得清清楚楚,春雨润物般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
这节课的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达到预期的设想。特别是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充分理解,我觉得在教学周长时我调度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而且在周长意义理解上层层递进。细细解释:“指一指”让学生体验“边”的封闭。“摸一摸”让学生感知边和面的关系。在这两个活动中,学生明白“边”“线”,明白从哪里起就到哪里结束才是一周的长度。这两个活动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周长表现,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画一画”从生活中实物化的周长过渡到图形化的周长(即描出来的线),“说一说”将周长外显的概念形态(物化的周长、描出来的周长)内化为无形的语言概念,促成周长概念的进一步升华。其次,我觉得较为成功的是周长的测量和计算。
本节课让学生掌握计算周长的方法是其中一个重点。我事先准备了一些规则和不规则的图形,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测量计算,这样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测量计算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再次体验、感悟周长的含义,并帮助总结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最后,在测量有曲边的图形周长时,借助细线,很自然地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
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拓展题:学校三年级学生的跳高比赛成绩如下:小明0.9米;小刚1.2米;小强1.15米;小军0.88米。你能说出比赛结果吗?对于刚学习小数的三年级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小数的大小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我的引导后,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互相学习讨论的机会,学生反馈出了精彩的答案,生1:我把1.2和1.15想成了刚学的知识1元2角和1元1角5分就明白了1.2大;生2:我把1.2和1.15想成了120和115一看就明白了;生3:我把1.2和1.15看成1.2和1.1就不用管5了;生4:我把1.2和1.15想成了自己的身高一比较就知道1.2高了;生5:我想提醒大家如果是比较谁跑的快就要看谁用的时间短了......学生们的想法十分合理精妙,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象,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表现不但显露出了他们的创造潜力,也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教学上的极大鼓舞,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多彩的,面对孩子们的挑战,我真切地体悟到:
(1)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前行。
(2)教师要有倾听的能力,及时抓住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顺势教学,学生才能自主构建知识库。
(3)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同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就会得到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注重过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4)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是创新的源泉。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我坚信: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
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教学是数学教育永恒的话题。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无疑要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给予重视。数学概念是支撑数学大厦的根基,数学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厦的保证。因此,知识必须到位,能力必须训练。抓好双基义不容辞。当然,“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石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盲目的。我们应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于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数学思维训练的过程之中。”
解决策略:
1、给数学基本概念以核心地位,数学基础知识定好位,打好桩。
2、根据数学知识的纵向发展,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链”;通过横向沟通,帮助学生将它连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
摘 要在高中数学中,养成思维与反思维能力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关键,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维学习这一课题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探讨,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数学中反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目的是实现更高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更加轻松、高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反思维;迫切性;方法;培养
一、反思维能力的培养的迫切性介绍
高中数学的逻辑性很强,传统的思维模式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很多时候通过反其道而行之,打破常规思路,往往能带来较好的效果,这种逆向推倒能力就是反思维能力,它也是数学思维教学的重要原则,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他们养成全面思考的习惯,锻炼逆向思维能力,对其分析问题能力有很大提高。逆向行之是反思维的根本特征,它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更有助于改善目前高中数学存在的教学困难、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教学的培养模式还是以理论型和被动输出为主,对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并没有完善的体系,这是十分不合理的。当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高中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对他们逻辑能力的培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它的迫切性可想而知。
二、反思维培养的方法
在高中数学解题中,小概率思维模式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实这就是反思维法的体现。反思维法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掌握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打破常规,同时还要认清这种分析方法的特点,包括新颖性、批判性、反向性等。在二者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解题练习,这样才能提高反思维能力,让反思维能力成为一种习惯。
2.1反推法
反推法是培养高中数学反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这种方法的本质在于通过反推去辨别命题的真假。当然了反推法也并不一定实用所有的情况,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反推寻找更简单的解决方法。如果在实际的教学中,反推法让思维复杂化,那么它就是不适用的,盲目使用会让学生更加难以消化。
2.2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要求学生先从已知的条件着手,根据概念和定义找到问题的原由,这种方法的根本在于从结果入手进行推导。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张三在野外迷路了,救援人员从驻地出发,通过遗留的线索进行逐步寻找,最后找到他,那么这就是“综合法”;如果张三自己找到了回去的路,那就是“分析法”。即综合法是“由因及果”的过程,分析法是“执果索因”的过程。
三、反思维的课堂教学培养
学生反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大量习题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增加一些互动问题,通过互问来实现反思维能力的培养。
3.1正思维与反思维的比较
通过正、反思维的比较法能够让学生更明白反思维的可操作性,对训练他们的反面求解有很好的作用。对比之后可以发现,反思维的解题更加的简单,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明白当正思维无法解决的思维,可以另辟蹊径,通过反向思维将问题简便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逐渐形成反思维的思考习惯。
3.2重视互逆关系的公式和法则
高中数学中有很多的互推公式,对这些互推分析多加研究也是一种反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在进行幂运算时就会通过结果让学生递推公式,比如通过6^(2+3)的解法求出a^(m-n),这就是反思维能力的体现。高中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非常重视逆运算,通过填空题等方法强化学生对反思维的运用,这对反思维能力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3.3辩证分析
哲学中对辩证分析有非常好的解释,即要我们从矛盾的对面来思考问题,反应到高中数学中来就是通过结果进行原因寻找。教师可以通过对命题不同方面的分析来引导学生思考,帮助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加强反思维的训练
判断正误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强反思维训练课题,通常来说就是教师给出一个命题,让学生判断命题是否成立或者是找出成立的原因。这需要从命题的结论出发,逐步的进行推证,最后判定出明显的成立条件。加强反思维训练有利于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数学概念,同时还能够掌握问题之前的观念,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反思维模式是高中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做好基本工作,加强学生反思维能力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反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开阔思维前景,让他们在原有的数学能力基础上迅速提高,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反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精神力的创造力都随之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岳.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逆向思维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xx(21)
[2]亢福江.论高中数学主观能动性和逆向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xx(4)
[3]张恩祥.试论逆向思维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J].理科爱好者.20xx(4)
[4]张金光.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新课程(教研版)[J].20xx.2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
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时,结果固然很重要,但学生的思维过程也非常重要。在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让学生说出每道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对学生理解不正确的`或不完整的地方,我是根据学生错误所在,通过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学生深入的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认识除法,学生表达不完整时,我应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真知即用除法算式可以表示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表示按指定分成若干份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才能得到有效发展,互动课堂学程导航理念才能得到发展。
从操作中解决实际问题。今天的教学内容是《认识除法》,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是在学生对平均分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从中体会并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它既是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基础,也是以后解决出发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和“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学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平均分的活动(用圆片分一分)——除法算式”这一抽象过程,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等分的活动,建立平均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体会到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让学生认识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伊始,通过创设生活中坐缆车的情境,以自主学习菜单来引导学生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及时引导学生注意教材中提出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引出平均分的活动,再把平均分的活动抽象为除法,建立数学模型,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的独立思考相结合,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帮助学生认识除法的意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白:共有的份数——总数,每份的个数——每份数,平均分成的份数——份数;以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求总数——乘法(几个几相加),求份数、每份数——除法(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用学具分一分或者画一画,理解除法的意义。同时学生能根据实际问题知道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明确该用什么方法。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
《纲要》指出:科学探索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护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善于观察和发现。中班幼儿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
数字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而且孩子们每天都会和数字打交道,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数字,然而大部分的孩子几乎都没有注意到生活中数字的存在。本次活动我以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字作为内容,通过综合化的形式、生活化的内容、经验化的拓展、游戏化的延伸,让幼儿发现、了解生活中的数字,并在生活中运用数字。
活动开始,首先投放了与幼儿一起朗读有趣的数字儿歌,对数字有个初步的概念。
接着,我准备了幼儿生活中常见物,如:有数字T恤衫、时钟、尺子、鞋子、食品袋等幼儿身边物,让幼儿发现数字的存在,知道不同的数字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着不同的意思。
然后,我采用PPT课件的方式,引导幼儿在经验讲述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现数字给我们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并通过小组讨论,发现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师幼共同编有趣的电话号码结束活动,体验玩数字的乐趣。
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就是活动的重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整个社区生活搬到课件中,在各个场景中,孩子们很快地发现了秒表、地铁公交站、机场屏幕、各种仪器、温度计、信号灯、身份证、股票、电话、门牌、海报等等生活物中的数字,大家不禁感慨:啊!数字真是太奇妙了。纷纷打开思维,畅谈了很多生活中不同用途的数字。
多媒体课件的充分利用,让我的活动开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
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是数学计算方面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使枯燥的计算课上得生动,使学生主动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采用新旧知识的比较,在引入时,让学生练习两题:36.18÷184.5÷15将例题改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有这样的生活经验,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通过与旧知识的比较,发现新旧知识的主要区别是“除数由整数变成了小数”。用我们学过的本领解决今天的除法是小数的除法?小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十分活跃,想出解决问题的许多办法:有的组联想到利用商不变性质,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也有的组联想到化成较低单位的数。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在练习中错误较多,将学生的错误案例作为新教学资源。学生在练习中产生的错题让学生找错改正,效果大于让学生做书上改错题。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即对新知的巩固练习,又起到学生间互相帮助效果,学生印象更深。通过学生自己学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分析,自己得出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通过后面练习发现效果很好。《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通过作业情况的反馈来看,学生对于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错误的地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能顺利的移动小数点。通过移动小数点把除数变成整数,所有的学生都知道,也都能顺利完成,关键是后进生总是忘了同样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或者移动得次数与除数不一致。虽然他们知道除数与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是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的,但是他们在做作业的时候,就忘记了。
二、在完成竖式的过程中,数位对不齐。这也是部分学生错误的原因之一。
三、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采取的措施:
总结列竖式的过程进行细化:
1、移动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次变成整数。
2、被除数也移动同样的次数。
3、在商的位置上标上小数点,与被除数对齐。
4、用整数的除法法则进行计算。突出除到哪位商那位,不够时先在商的位置上写0,再拉下一个数。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教师在监考时发现一个学生抄袭了一道一分的题目。而这名学生的性格是比较敏感而内向的。事后,老师在这个学生的试卷上打分为:“100-1”。这位学生接到试卷后非常惭愧,立即找到老师,承认错误,要求老师将100分改回99。老师听后,在他的试卷上批了一个“99+1”,并对他说:知错就改就行,以后要特别注意,这一分是对你能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奖励……这个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考试行为上却出现问题。在对这一问题指出和纠正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位班主任极其细腻的教育技巧和善于体贴宽容的师者之心。如果把这个学生的心灵比作是一面镜子,他作弊的行为就为这面镜子蒙上一层灰尘和污渍。那么此时他需要的就是教师将体贴与爱化作一张质地柔软的纸或手帕,轻轻地、再轻轻地擦拭。
教育之所以可以成为一项艺术,就是因为能深入人的内心,给人以心灵的启迪和震撼。而深入内心的途径之一,就是教师要有一颗宽容体贴的心。允许学生犯错,了解犯错后的心理状态,从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角度切入教育的各种行为,这种饱含着爱与关怀的教育才会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教师所要传达的小到行为习惯大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等各种观念才会真正被学生所接受。
教师的这种体贴对于所有学生都适用,也是说所有的学生都需要甚至到渴望这种来自教师的体贴。但这种体贴对于后进生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无论是心理还是在班级这个小团体中所处的定位都决定了他们比其他人都需要班主任细腻的体贴。现在我们现在定义的“潜能生”,其实老的叫法是“后进生”,我觉原来的叫法也很好,“后进”不一定“不进”,他们可能只是龟兔赛跑中那只暂时落后的小乌龟而已,谁知他们在前面的征途上,会取得什么样让人惊奇的成绩。所以,对这样的学生或是一时出现污点和错误的学生,教师必须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象上面的这位教师那样,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尊重人,在体谅、体贴的情感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与引导。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
本学期我担任了二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这对于一年没教书,只教过半年的小学的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责任促使我做好本职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刚开始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更多的是鼓起勇气迎头赶上,一个月过去了,有必要小结一下。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认真备课,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积极创设情景教学,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在教授乘法口诀时,通过自制动画卡片和引入生活实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
2、不局限教材,要灵活运用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改动已经精心准备好的教学设计。例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时,刚一出示该堂课题学生就不约而同地背诵起来了。怎么办呢?我立刻调整教学思路,对学生进行了一番鼓励,然后提问“同学们知道4的乘法口诀是怎么得来的吗?”这样又重新回到了本课的教学。
3、信任学生。二年级的小学生同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3的乘法口诀”时,要求学生不但要根据算式编口诀,并且还能根据口诀出算式。
4、组织教学取得了进步。刚开始上课时,由于对学生情况估计不够,不能组织好学生有序地进行课堂教学,课堂纪律较差,教学任务完成质量较差。在学校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教学方法能够较好地组织教学。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参加过培训,看了一些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虽然思想开放,也想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教学时担心失败带来的影响,不敢贸然去尝试。
2、有些课应该准备很多的材料,但平时上课,自己本来就很忙,不可能一一去准备,故不是很充分。
3、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学校的有些设施还跟不上,有多媒体,但使用不方便。不能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学科的美感和与实际生活中的练习。
4、小学二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撑不了”的局面。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三、体会
1、自己的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更新,多了解学生智力发育的实际。比如学生不懂的问题,有些学生站起来想解答,可是我们就是不让,偏要自己点一个学生起来讲;又如学生列出的式子是对的,但由于不合常规,而我一时没想透就不予肯定等(当然这有时我也怕考试不这样考),都暴露出自己的教学观念还跟不上学生的发展需要,还有待进一步学习提高。
2、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其他人的观念,但家长对教师的做法未必理解。有些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怎么质量这么差,计算都不如以前熟练了等,这些都是对课改要求不理解的反应。
3、应该多向同行学习,多向老教师请教,尽快提高自己教育教学的水平,使自己能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即使是一年级的小孩,数学方法也都在慢慢渗透,我总结了一年级的数学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结合生活进行教学,选取学生身边的教学素材。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同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做,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二、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己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己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三、重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4
老师不要轻易否定学生的展示,要通过肯定学生的展示以培养学生的自信。
在一节课上,坐在我身边的一女孩(我了解了一下,她是一个考五十多分的学生),课上认真的在做着老师布置的两道题目,我看了她做题过程,做的很好。老师让完成任务的同学举手时,她也怯怯的举起了,老师看到她举起手时,很高兴的说“xxx也完成了,不错,请你来回答吧?”她起来说了两道题的答案,但解释第一题时因为紧张出了口误,老师就没让她解释第二道,(可能怕耽误进程或以为她不会吧)就让另一生回答了。课后,我与她交流了一会,我问她:“老师若让你讲的话,你会讲吗?”她肯定地说:“会!”“那老师为什么不让你讲了?”“可能嫌我讲的不如他们好吧!”我鼓励她说:“你做题时我也看到了,你都会做,不应是考五十分的水平,考90分以上是没问题的。自信一点,肯定能考好的!”她很激动的点了点头。我在想,若老师不是给了她希望又让她失落的话,她也很可能就此有了一个质的变化。(当然,课后的交流中,我和这位老师就此做了交流。)再纵观我们的课堂,你我是不是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做着类似的事呢?我们的学生不是不能优秀,是因为长期缺少别人的关注而不自信,因为不自信而不敢表现,因为不敢表现而落后。所以,老师别怕学生展示时出错,没关系,错了我们可以教。学生不想或不敢展示,这才是老师要害怕的问题。
希望在我们的努力下,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充满自信的去学习、工作、生活。(注:这是我总结中的一点,我也需要反思我自己,有时我也做不好,力争改好!)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
利用MP-Lab操作平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研究定位为提供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的平台,促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有不同的理解,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并在实际生活中能有更为广泛的迁移,帮助学生完成活动性学习、观察性学习、符号性学习的过程,从而进行数学知识建构。
以我所上的《图案设计》一课为例,MP_lab教学平台使学生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传统教学中,如果是手动旋转图形,学生很难发现“绕中心点旋转”这一关键,运用MP_lab的操作,可以在短时间内经历“图形A绕着O点旋转90°得到图形B”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借助工具真正体验和亲历知识形成的建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得到的结果。
其次,MP_lab教学平台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传统教学中,学生对“基本图形的旋转”这一知识点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并且不能体会到图形旋转的一些过程。运用MP_lab课堂学习,学生可以将自己想要变换的基本图形设立成图件库,从而更便捷的设计不同图案。学生对于图形的变换在平台的控制下也没有了随意性,因为MP_lab的动画录制模式,使他们很直观的得到图形的动态的生成过程,并针对各自的需要反复播放,反复构建知识,这一知识点的运用上,MP_lab凸显了其更科学、更具数学性的特点。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学习知识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获得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知道遇到问题试着运用数学方法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以逐步形成独立探索的习惯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在《图案设计》一课,让学生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后,学生们在mp-lab这个平台上,综合运用今天所学的平移、旋转、作轴对称的知识,根据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图案。这样的过程不但感受到来图形世界的神奇,也在互相评价、相互欣赏中得到共同的提高,充分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从而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MP-Lab操作平台在教学中是在充分挖掘操作平台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建构基础上提出来的,然而并不是每节课都可以从平台的每一方面入手,有的课也许只用到了平台的一个作用,但是只要利用这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能够突破难点,那就算是成功了。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不但要加强图形领域的研究,还要进行数与代数、解决问题等方面的尝试和研究,但愿我们和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第四篇: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本学期中采取了激励政策
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2
[教学片断]
这节数学课上的教学内容是“循环小数的意义”,课前备课过程中我做了精心的设计: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
“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此时话锋一转,“请同学们动手计算1÷3=,58.6÷11=这两道竖式题。”而后,我把同学们求的商“0.33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一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二题的商呢?……”课堂上的一切都如我所想顺利地进行着,我也感到非常得意。
正在此时,一个声音打破了平静而顺畅的教学:“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这突然这一问,班上立刻哗然一片!孩子们先是一愣,而后纷纷举起小手:
生: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
生: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来完成,何必浪费我们那么的时间呢?
生:我不同意,如果是学习确实需要,我认为该用的时间还是要用的。
生:用计算器多好啊!节约的时间我们可以学习更有用的知识。
生:可我们都没有带啊!更何况考试的时候会让我们使用吗?
……
出人意料的一个个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顺利的教学进程。一向自信的我竟也有些措手不及了,但我又马上镇静下来,理顺思路,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让老师惊喜的!你们是一群善于思考的好孩子!”
随即,我暗自调整了原定的教学设计,既然孩子们对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此感兴趣,不如就因势利导,结合校本课程的主题让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呢?”孩子们顿时又投入到了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中来——
生:春夏秋冬
生:日出日落
生:周一到周日
生: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生:人都从出生到死亡
生: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因为人死了就不能再复生了
生:人死了虽然不能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
确实,从人的个体来讲,它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但如果从人的生命繁衍的整体来讲,人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的啊!孩子们讨论得愈加热烈而富有创意!
这真是一场意外的智慧火花的大碰撞,是一种生命的别样精彩!我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室里响起一阵热烈的掌声。
下课了,当我再次听到孩子们“谢谢老师”这稚气的声音时,以往的习以为常突然变得有些不自然了。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压力,一种鞭策,我相信这股力量来自于我可爱而敢于挑战、置疑的学生们,它将激励我重新开始“为师”的征程……此时,我想由衷地说一声:“谢谢孩子们”——一群创造生命精彩的孩子们!
[教学反思]
这堂课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震撼”,真切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真实意义,也更深切地领悟到了《新课程标准》里“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这一节课,与其说是我教给学生新知,不如说是孩子们大胆地质疑教材,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教育了我,从而促使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1、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以人为本
在《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的创意、新的启发。
在这节课中,当一个学生提出“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时,我的心情很是复杂,又震惊,又欢喜!震惊的是原来顺畅的教学设计被这一问题打破了,让我些不知所措,在以前的教育观念中这个孩子的提问或许会遭到老师的一顿痛斥!欢喜的是在今天,在对“新课标理念”的不断学习实践的时代浪潮中,我的教育观、学生观都在潜移默化地变化,这个孩子恰恰是一个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提出己见,有独立思维的孩子,特别需要教师的尊重、爱护与引导!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批评他,而是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由他的这个问题出发,灵活机智地提问,激发出了更多孩子们围绕数学主题的奇思妙想,使整个课堂变得民主而充满灵动的创意惊喜!
数学课程改革走到今天,越来越清楚地表明:《课程标准》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视为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更应以一种开放的态度、民主的心态、科学的理念展开每一次教学。
2、尊重学生自主发展,鼓励创新
创新是21世纪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它已经普及几乎每一个领域,当然它也是教育领域最重要的词汇,它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标志性词汇的代表。在《课程标准》中,创新意识是此次修改新增加的一个核心概念。
“学习循环小数有什么用?”这一提问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尺浪!这在教学中不常规且出乎意料的一问,也让我意识到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创新精神的绝佳契机!我适时地稍做引导,就立即正成为了学生们结合数学知识展开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引发课堂上“头脑风暴”的精彩一瞬!
这个教学片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创新意识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每一次的教学中教师都应该有意识到地给让学生们留有提出质疑、各抒已见的空间和权利,悉心呵护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通过提问引导教学不断深入、升华。
3、尊重学生自主发展,感悟数学价值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应该下功夫的“点”在什么地方,什么是最需要去做的事。通过网上培训学习,我意识到:第一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要通过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数学艺术,充分展示数学的亲和力,拨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原动力,使学生对数学由厌学到乐学,最终达到会学。二是“引发数学思考”,即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学生对最有价值的行为、题型、技能进行有效的思考,真正感悟到数学的本质和价值,促使学生在创新意识上得到发展。
这次网络培训即将结束,但我仍会抱有一颗好奇心、一份执着行走在“教与学”这条神圣而充满未知的道路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认真地研究学情,更努力为学生提供有研究价值、有应用价值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体验、发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以此激发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愿望,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不断创造生命的精彩!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3
教学片断一:
师:今天这堂课先请大家认识一个成语。(出示成语:朝三暮四)
师:“朝三暮四”本来的意思就是早上3个,晚上4个。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多媒体播放故事……)
师:同学们听了这则故事想发表什么意见?
生1:我觉得猴子太傻了,早上吃3个晚上吃4个和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总数不是一样的吗?
生2:养猴人太狡猾了,他只不过把早上吃的个数和晚上吃的个数调了个儿,猴子就上当了。
师:看来这个有趣的故事里,还藏着一个值得探索的数学问题呢?我们看,早上吃3个桃子晚上吃4个桃子,可以提一个什么问题?
生:一天一共吃多少个桃子?
师:那早上吃4个晚上吃3个,我们也可以知道——
生:一共吃了多少个桃子?
师:比较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调换加数的位置,和是一样的。
师:××同学的这种猜想,我们可以怎样进行验证呢?
教学片断二:
师: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我这里有一根竹竿,上面绑了一块糖,请一名同学拿着它的末端把糖放到自己的嘴里。谁愿意的?
(一名学生上来,怎么都吃不到糖。)
师:下面我要请四名同学上来,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先吃到糖。
(学生开始都只顾把糖往自己嘴里放,后来突然领悟到把糖互相送到对方的嘴里,就都能吃到了。)
师:同学们,刚才这个游戏看似轻松,其中却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请大家看屏幕——
(多媒体以打印的方式出示:有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为自己做事,但是可以为别人做事,这样收获的总和还是一样的,这就是生活中的交换律。)
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在谈及知识与智慧二者关系时,有人说:“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会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拥有知识的人只能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同样,一个概念就是一个概念,一道公式就是一道公式……而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在一粒沙子里发现光辉,在一个概念里寻觅灵魂,在一道公式里追索真理……因此,我们应基于知识,为奠基智慧的人生而教育。
渗透思想方法我们常说,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很明显的知识线索,如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这是一条有形的线索。另一条是隐性的`数学方法线索,它是蕴涵、渗透在知识体系中的,是一条无形的线索。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慧,必须善于揭示知识中所包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将终身受益。上面案例中的两个片段主要是让学生经历“猜想一验证一总结一应用”这一数学探索的过程。学生拥有了这些数学的思想、数学的精神,才会自觉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4
在教学《买文具》一课,拓展题:学校三年级学生的跳高比赛成绩如下:小明0.9米;小刚1.2米;小强1.15米;小军0.88米。你能说出比赛结果吗?对于刚学习小数的三年级大多数学生来说,比较小数的大小是有一定困难的,但在我的引导后,我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互相学习讨论的机会,学生反馈出了精彩的答案,生1:我把1.2和1.15想成了刚学的知识1元2角和1元1角5分就明白了1.2大;生2:我把1.2和1.15想成了120和115一看就明白了;生3:我把1.2和1.15看成1.2和1.1就不用管5了;生4:我把1.2和1.15想成了自己的身高一比较就知道1.2高了;生5:我想提醒大家如果是比较谁跑的快就要看谁用的时间短了......学生们的想法十分合理精妙,我们的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的确,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想象,他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们的表现不但显露出了他们的创造潜力,也给了我们一线教师教学上的极大鼓舞,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想象是多彩的,面对孩子们的挑战,我真切地体悟到:
(1)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更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学生才会不断地前行。
(2)教师要有倾听的能力,及时抓住学生课堂上的生成顺势教学,学生才能自主构建知识库。
(3)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同一个数学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与理解,就会得到不同的想法,教师应注重过程教学,注重学生思维个性的发展。
(4)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独特见解是创新的源泉。要鼓励学生敢于突破,敢于创新。
我坚信: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5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就是要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同样,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在培养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终生的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新课改中数学教育的目的,作为教师必须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才能最终使其受用一生。要实现“授之以渔”的目的,就需要我们让日常的教学活动“活”起来,教法要活,学法更要活。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一种适应学生自主发展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新的教学方法。以下便是我在教学活动中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本学期,我们开始尝试用生本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反思授课情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生本教育突出的特点是以生为本,不但高度尊重学生,而且充分相信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出来。如果课前没有做好深入研究,课堂上就很难对知识点进行准确理解,更不用说拓展延伸了。
(2)讨论过程中少数学生参与意识差。生本教育的课堂中“讨论”是常规,学习的过程主要是以学生的讨论为主,学习中的诸多问题是让学生在讨论、合作、探究中解决的,学习的讨论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在讨论中,如果仔细去观察,我们就不难发现,多数学生都显得非常活跃和积极,而少数学生似乎是一个旁观者、听众,他们极少发表个人见解,甚至不发表任何意见。
(3)交流时不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生本教育理念认为学生在交流、争执、论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提高,而我们的学生可能是不自信吧,讨论时教师明明知道他的想法很好,交流时就是不发言。
(4)教师总是受教学进度的制约。在进行生本教育教学的这几天里,仍是放不开,心中总有一个计划,计划着每个课时要让学生进行哪些学习活动,完成哪些学习任务。
在生本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既然存在这些问题,那就应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得自己的教学尽快与生本教学接轨。我主要采取了下列的教学对策:
(1)认真备课,设计好问题。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问题。每个小问题我向学生提出的要求非常简单明确,只要是结合生活实际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能说出原因,我都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便愿意去做。
(2)关注所有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度。我在学生学习小组讨论的时候,时常走到不爱发言学生的身旁,多鼓励他们在小组中勇敢发言。
(3)及时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在共同的全班性学习交流中,我更关注不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度,如果哪个小组中的这些学生发言了,无论对与错,我都让全班同学用热情的、鼓励的掌声激励。使他们体会到被关注的快乐。
(4)教师的“教”要灵活。生本教育在教学方法中提到要“以学定教”,这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被所定的“计划”、“进度”所牵制,不去因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随机应变,那么我们无形中又走回旧途,又在牵着学生走,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计划,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把教学进度放慢点儿,安排多些时间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保持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6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的表达能力决定儿童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能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思维。
1.给学生提供表述的机会。
从现在的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看到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让少数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回答问题,即使是小组讨论也只是流于形式。在这样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没有表达的机会,何谈语言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一个问题提出后,可让学生先小组讨论(教师要巡视切实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说”),再同桌互说(如果不会同桌教会他),然后个人小声独立说。这样一个问题经过这样反复三次的“说”练习,就是鹦鹉学舌也能够表达清楚了。这样做也许刚开始会很费时间,但时间长了,说的内容多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也就会水到渠成。
2.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语言模式,让学生来模仿。如:我在教学第一册“认识钟面”时,在引导学生认识时针、分针后,接着教学怎样认时间。根据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教师可以分两个层次来表述示范:一、先看分针,如果分针正好指着12,就正好是几时;如果分针没有正对着12,就应该是大约几时。二、看时针,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或大约几时。接下来让学生按照老师的表述方法来边看钟面边叙述。
通过以上具体实物与抽象语言相结合,循序渐进的有层次的.训练,既让儿童的数学语言逐步形成,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3.动手操作,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学生的思维来源于生活实践。而低年级儿童的思维更要依靠直观的操作来促进其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
我在教学中经常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统一和谐。
如教学数学第二册45+8时:
先弄清题意,接着我用计数器来演示:先在计数器的个位拨5颗珠子,十位拨4颗珠子;再让学生思考加8,在哪位加?学生知道要加在个位,8+5=13,但个位没有13颗珠子,怎么办呢?学生自然会想到向十位进1。接着再让让学生拿出小棒,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自己是怎样做的。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45+8的?学生通过这样的操作活动,丰富了感性认识,通过有条理地说操作过程,把外部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内部思维活动,以掌握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儿童的数学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总之,儿童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教学工作中一项长期的任务、在教学中,必须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层次的训练,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7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
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8
在这学期讲完了乘法分配律后,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可以说是千奇百怪的,且有些错误反复出现,还有个别学生什么题目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我特地上了一节综合性的练习课。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另外针对学生的基础,把以前学习的简便算法也进行了复习,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学生在加减法简便运算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道理不明白;对运算定律不理解;对知识的运用不灵活;对问题理解片面;学习习惯差,粗心大意。现分析如下:
第一层次:复习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常见错误。
(1)92+499=592+500+l=1092+1=1093499→500已经多加1了,应该减去1。
(2)963-298=963-300-2=663-2=66I298→300,已经从963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
(3)20xx+1242=20xx+1242-2=3242-2=3240把20xx分成20xx与2的.和,应加上2。
(4)923-505=923-500+5=423+5=428应该从923中连续减去500和5。
评析:以上四个例子都是对运算道理没有弄明白所造成的。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把题目看清楚,做到多加要减,多减要加,少加要添够,少减要减够。并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学生在这方面的错误大大减少。
第二层次:复习运用加、减运算性质常见错误
(1)168-56-36=168-(56-36)=48这种错误是由于学生不会应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的运算法则造成的。
(2)556-(156+372)=556-156+372=400+372=772(3)883-(483-290)=883-483-290=483-290=193
评析:出现两例的错误,主要原因是学生对“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运算性质理解不清。这两个运算性质虽然教材中没有直接给出,但经常要用到,所以教学中就应通过例题给学生讲清楚其中的道理,然后让其运用,以减少出现错误的机率。
第三层次:复习运用运算定律常见的错误
(1)52×104=52×100×4=20800该题错误的原因是把104分成了100×4。
(2)203×29=(203-3)×29+3=200×29+3=5800+3=5803这种错误的发生,除了不懂乘法分配律的因素外,主要受加上(减去)接近整百、整千数的简便计算方法的影响。
(3)56×81十19×36=56×(18+19)=5600这个算式的结构是两积和,由于学生做题时没有先分析式题结构,只是看到81和19正好凑成100,就不管另一个因数相同与否,错误使用乘法分配律。
(4)25×(8×40)=25×8+25×40=1200这是由于学生受到了乘法分配律的影响,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这个样子的算式就以为是用乘法分配律了。
第四层次:综合练习
1、对少部分学有困难的学生出一些形如错题的题目,让其练习。
2、对其余学生我出了以下两题:
22222×1234+4444×4383
10001×【163-(63+42)】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9
小数的意义是认识小数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基础上,继续认识小数的意义。本课时从橡皮、信封和练习薄等物品的价钱出发,引导学生感知两位小数的'含义。
在教学时,我出示了三种商品图及标价,让学生用“角”和“分”作单位说说这三种商品的价钱,并追问4角8分是多少分。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没什么大问题,包括怎么读小数也没大问题。问题主要集中在小数意义的教学方面。我从1元=100分出发,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分,那么1分就是1元的 ,就是元,还可以写成0.01元。可能在教学时太抽象了,话也有点长,也没有使用什么直观的教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都知道1元=100分,但是我说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说出每份是1分,这令我很意外。我心想1元里有100分,那么平均分成100份后,每份就是1分了,这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学生就是反应不过来。在这部分教学时我不仅浪费了很多时间,而且还搞的学生稀里糊涂的,我觉得主要太抽象了。在教学时,我发现学生实在反应不过来,我就急中生智,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正方形,把它平均分成100份,那么如果我把这个正方形看成“1“元,那么每一份就是1分,画了图之后学生掌握情况有所改观,但是课后我想想,其实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因为这会给学生另外一个疑问,那就是为什么一个正方形可以看成1元。可能我太不了解学生了,太高估他们了。
在这节课后学生对小学的意义有所了解,但并不是掌握很好,如果教师适当提醒,学生还是能说出是怎么分的,怎么来的。从这节课看来,我觉得小学五年级的教学应该以直观思维为主,特别是小数的意义这部分。可以说这部分老师也头疼,更别说学生了。在这一章复习时,我发现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小数的意义了,但单位换算问题很大。可能是我教学新课的时候太急了,也有可能是板书不够或是对他们要求太高了吧。呵呵,我还需要好好总结的。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0
生活与数学同在
《铺地砖》是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在调查了解学生的经验之后,我发现,学生对于装修、铺地砖这样的事情是有感性认识的。为此,我在教学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课始时,引导学生观察有关家装的效果照片,通过对家装中美的欣赏,并让学生帮老师设计新房,以鲜活的事例催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研究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尽可能让抽象的.数学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并能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如:在课后,我让学生将本堂课掌握的方法为实际生活设计铺地砖的方案,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知识实践化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很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给我们带来快乐。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可能性》时,我设计了掷骰子练习。师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点:正方体,每个面上分别写着1、2、3、4、5、6各一个数。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请根据今天的学习内容,提出有关的可能性的问题,并让学生自己解答。最后我提出:掷一次掷出每一个数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计投出“6”的次数是多少?
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学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为锻炼学生自觉估计可能性的意识的活动,让学生在立体图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问题。同时,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提出有关的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教师的追问是本节课知识的拓展,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1
如何让枯燥的计算练习课使学生兴趣盎然?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唱主角,途径方法很多。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练习课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己出题自己做”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复习运用运算律凑整十整百数法进行简便计算
1、学生回忆运算率,教师板书字母表示:
a+b=b+a,a+(b+c)=(a+b)+c,a-b-c=a-(b+c)
教师出示题目:57+98+43122+(55+78)141+74+226+159
学生先读题分析,然后做在自己的本子上。
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是怎么想的,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思考:这些题目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小组讨论。
小结:这类题目都有能够凑成整十整百的数,我们可以运用运算律把这些数先计算,使得计算简便。
2、350+(45+□)134+□+100
方框里填什么数可以使计算变的简便?
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思考的。
这种类型的题目还有很多,你能想一些出来给你的同桌做吗?
学生出题,交换做,并自行批改。教师选几组集体交流。
评选出最佳搭档,进行奖励。
二、复习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
1、出示178-25-75345-(45+88)
两个学生上黑板做,集体批改,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2、出示-●-=-(●□)367-(□+75)=367-□-75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或符号,使得计算变得简便。
学生回答,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学生出题,小组之间交换做。
三、复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的数
1、478+78-65+198565-198
学生做题,做完后小组里讨论这类题的特点和解决方法,然后全班交流小结。
加上或减去一个比整十整百数稍大的数,先加上或减去整十整百部分,然后再接着加减个位数部分;如果加上或减去比整十整百数稍小的数,先加上或减去整十整百数,再接着减加刚才多算的那部分。
2、学生自己出题,相互交换做并批改,学生自愿上前来把做的内容展示给全班交流。
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扮演的角色不同,对学生采取的心理、行动等将随之改变。我是学习的小主人,老师还等着我出题给大家做呢!这样地教学设计还有谁能不轻轻松松、心情愉悦?还有谁能不积极主动参与?只要学生对学习不恐惧,只要学生肯参与,那教学地最佳境界就可以呈现。
自己出题自己做,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活跃,对知识地理解程度加快,形成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
自己出题自己做,不同于以往的教学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学习要求,都将在学生的'心中引起小小的震荡。由于年龄、心理的特征,没有见过的、新鲜的都将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他们将自始至终关注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最后部分由他们自己出题让别的小朋友做,更是把他们的学习兴趣再一次激起,保持到课堂的最后一刻。真是“自己出题自己做,不亦乐乎”!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在“以学论教”的今天,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习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刘老师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男孩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刘老师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学科的融合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的魅力和综合式的'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人们议论CT技术、磁共振成像,但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道理讲清楚。然而,学习了七年级上册“几何体的切截”以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现代医学的CT技术竟然和切萝卜类似。
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第207页25题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习的有效学习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习的一种尝试。
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
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体自我探索
在教学《七巧板》中,教师事先让学生上网查询课件,得到了可EXE文件,和电脑教师合作,放入学生的电脑网络,安排一节,让学生去拼七巧板,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师讲,学生死记的教学方式。两个班学生兴奋投入了学生。
在这样的新型作业和试题的完成过程中,学生有充分选择的权力,体现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3
《生活中的数字》是一个数学活动。活动中首先我以身边的特殊数字激发幼儿的兴趣,“110”、“119”、“120”。这三组数字对于幼儿来讲是熟悉的,也是必须了解的。以这几组数字引题不但让孩子们了解了数字的用途,更增进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调动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第二个环节是启发幼儿寻找自身数字,让孩子们从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有没有数字,这一环节让孩子们根据自身寻找身上的数字,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通过讲述、讨论、验证使孩子们对于生活中不起眼的数字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最后一环节是发现生活中的数字,探索交流各种数字的含义。我出示带有数字的实物,来启发幼儿说出每种物体上数字的用处。这一环节是拓宽幼儿知识经验的环节,让孩子们从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中了解了它们不同的用途,并学会运用这些数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整个活动中不仅激发了孩子对于数字的兴趣,更加使孩子懂得学会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美中不足的是孩子们的兴趣虽然浓厚但在过程中一些细节方面我做的不是很好,没有关注全班幼儿以及在分组进行操作的过程中,秩序也比较的零乱,这些方面非常值得我思考,有时候往往想的很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并没那么简单。相信有了这次的经验,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做的更好!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4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帮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编写了独立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侧重于帮助学生提升“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策略,下面就如何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本单元的教学,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鲜活的情境,激发寻求策略的需求
1.回归自然的情境。很显然,如果问题情境中的信息一目了然地、整齐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收集和整理也就无从谈起。收集并整理的前提是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凌乱,但这种凌乱不应是故意制造的凌乱,应该是还原为生活常态的凌乱,即减少一些对信息的刻意加工,让纷繁信息的呈现回归于自然的状态。观察教材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购物、栽树等情境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经历的、看得到的事件。第一个例题在呈现情境时,采用了几个人物出场,在他们之间展开对话的方式;第二个例题虽无场景图,但在文字的叙述上,先一起告诉每种树各栽了几行,再分别指出每种树每行各栽了几棵,这就是采用了生活口语中常见的叙述方式。例题的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信息呈现方式,一方面可以激活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面对自然呈现的这些信息产生了整理清楚、恰当筛选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尊重教材的这种编排意图,恰当地呈现例题和相关习题,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有利于解决问题的需求,同时我们还可以努力再挖掘一些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素材,比如班级中同学订阅几种报纸的情况等,以期进一步加强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之价值的感受。
2.化静为动的情境。教材受限于文本呈现,所给的问题情境只能是一副静态的画面甚至是静态的文字,如果在教学中仅是简单的挂出挂图、贴出文字,就很难实现上述所说的让问题情境回归一定的自然状态,更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去收集、整理这些相关信息的欲望和需求。因而,面对静态的教材,我们在创设情境时,还应化静为动,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放电影”般地动态呈现问题情境。比如,在第一个例题的情境创设中,首先让学生观察有哪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接着再呈现小朋友的对话,并提示学生关注他们都说了什么?呈现问题后,再启发学生思考,面对题目中呈现的这些信息,你打算怎么办?这时,“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信息”的需求,学生自然会产生。
二、立足自主的探索,关注形成策略的过程
1.自主探索决定了策略的多样化。当这些信息需要整理和筛选的问题放在每个学生面前时,如果我们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索,可以预见,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方式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并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有的学生所能想到的仅是用笔去画一画,对相关的信息进行标注;有的学生会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有的学生不仅想到将信息摘录下来,还要在摘录的过程中将它们有序排列;再进一步,也许会有学生想到用列表的方式,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具条理性,从而更有助于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有了这些基于自主探索的不同策略,在接下来的交流和讨论中,学生就不难形成相对而言比较优化的策略——从问题出发,通过列表等手段进行有条理地收集和整理。
2.自主探索决定了经历的深刻性。“什么都可代替,唯有思维不可代替”。事实上,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管学生最先想到的是何种策略,正是因为思维的深度参与,必然决定了学生对获得策略过程的经历是深刻的。如果自身想到的就是较为优化的策略,这也要从别人想到的策略中得以印证;即使自己想到的策略不够优秀,它同样可以构成去内化优化策略的基础。除此而外,撇开不同策略背后所体现的不同思维层次不谈,经历这样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对每一个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去发现、探索并应用策略的意识更是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注重及时的反思,把握提升策略的契机
1.一题后的'反思:策略是如何形成的。此处的反思也就是反省认知,侧重帮助学生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为什么首先要对信息作收集和整理?——当时我想到了什么样的收集整理方法?——我是如何认识到怎样的策略是比较好的?——今后遇到什么样的题目我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策略?这样一个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自我监控,形成的策略是学生学习的收获,而对获得策略的过程所进行的反思与获得策略本身具有同样重要的价值。
2.一课后的反思: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一节课终,当学生经历了一系列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之后,就必须引导学生思考:运用所掌握的策略来解决问题,有着怎样的好处?这是对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的再认识。就本单元的学习而言,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去收集与此相关的信息,如果所呈现的信息比较凌乱,还要进行有利于分析解题思路的整理——这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3.一阶段后的反思:策略是超越具体问题而存在的。超越具体问题解法和结论,指向策略的形成,这是解决问题的教学区别于传统应用题教学的本质所在。教材用了涉及乘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为教学题材,然而其最终的教学目的却并非仅仅是会解这两类问题。本单元学习之始,学生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从具体问题中来,对具体问题必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依赖性。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遇到问题的类型在不断变换,而解决这些不同类型问题的策略却始终如一,学生对策略的运用越来越熟,对策略的理解也越来越深。水到渠成之时,通过对这一阶段学习的反思,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题目如何变化,我们所掌握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却始终有用——这是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的灵魂。
学生数学教学反思15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第五篇:如何写数学日记的教学反思
如何写数学日记的教学反思
新城小学朱辉
所谓“数学日记”就是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记述他们在数学学习和应用过程中的感受与体会。数学日记的范畴很广,可以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也可以是记录实践能力的“创新”日记,甚至是记录与数学有关的“生活”日记等等。下面是学生写的几则数学日记。
[案例一] 2012年4月6日 星期五 晴
今天放学后,妈妈带我到苏果超市去买东西。我们买了一些饼干,用了8元7角,又买了2元钱的铅笔1枝,还买了3本作业本,用了1元5角。我和妈妈回家了,我算了一下一共花了12元2角钱。
[案例二]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多云
今天放学后,爸爸带我去大统华超市买东西。我们买了3包饼干,每包1元5角7分;买了3包薯条,每包1元4角3分;买了色拉油1瓶,49元8角。我是这样算的,l包薯条加1包饼干是3元再乘以数量3共9元,再加上1瓶色拉油的钱总共是58元8角,与发票上的钱数一模一样。
[反思]这两个案例都是学生记述有关购物的日记,但写出来的却是两个不同类型的日记。案例一描述的是一个购物计算的过程,而案例二却运用了简便运算知识。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写数学日记。不仅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还学会了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与体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