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课堂随笔,突破传统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突破传统语文教学
在这不到一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仅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写出来与大家探讨,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我个人认为,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无生趣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别处去了,或困乏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处的心理,这样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毕竟小学生生性活泼好动,他们对音乐,美术的兴趣好比学语文的兴趣浓厚。
一, 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人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在教学《王二小》这一课,在教学接近尾声时,让学生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棉花姑娘》这一课时,有意识的把“我”对棉花姑娘的关爱,对燕子、啄木鸟、青蛙等小动物无力治好棉花姑娘的病遗憾渗透课文教学,让学生去理解课文蕴涵的人文性、常识性,最后,请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以棉花姑娘和燕子、啄木鸟、青蛙等^对`话为载体表演出来。这样,本文的人文性、常识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就能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孩子接受。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画家乡》这一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课文中涛涛、平平、京京等的家乡插图,让学生通过图,先了解他们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对他们的家乡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不然单从课文上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对如何画家乡还是茫然。然后,结合我班学生来自五湖四海,请学生说说他们来自哪里。接着,说说自己家乡的风光特色。最后,把心中的家乡画下来。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第二篇:突破传统人物造型训练教学
突破传统人物造型训练教学
素描教学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需要技术方面的,还需要精神素养方面的能力。所以,素描训练是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训练,但由于我国传统上一直采用的是苏联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使素描教学产生了单一的教学形式。契斯恰柯夫教学体系过分追求三度空间的深度表现,使用削尖了的硬铅笔来细心刻画明暗调子层次之间的细微差别,以达到近似于黑白照片的效果,也是我们常听到得“全因素素描”。这种方法在培养学生基础技能训练中无疑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它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绘画中空间、结构、明暗层次等基本要素,但是素描的目的就仅此而已吗?这里我们有必有讨论一下学习素描的目的,素描仅仅是作为绘画的基础所做的练习吗?当然不是,素描作为绘画中的一种是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并且能够塑造艺术家灵魂的。
安格尔曾说过:“素描包括构成绘画的一大半。”“素描除设色以外包括所有的一切。”他还告诫他的弟子们说:“必须经常画素描,不用铅笔时就用眼睛。”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大师流传下来的的优秀素描作品并不比其油画、版画作品逊色,而且具有相同的艺术价值。比如丢勒的《母亲》,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为壁画所做得草图,安格尔、鲁本斯、伦勃朗等所画的素描人物全都非常生动,打动灵魂。
但是如果把我们的素描作业同某些欧洲大师们学习阶段的素描作业相比较,不难发现,我们的素描作业并不是画得不够,而是画过了头,因为在追求空间、结构上过了头,一味追求细微调子上的差别,结果完全失去了绘画应有的味道。即使花费了好几周的时间把一幅素描作业画得很完整,也不过像一张逼真的黑白照片,这样的素描是无法体现出绘画的魅力的。
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艺术家去培养,在教授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将艺术理念传输给他们,在评价他们作品时要把他们当做艺术家看待,除了绘画的功力以外,还要特别审视他们艺术个性的发展,重视从艺术素质的考察和培养,防治纯技术为主的手段。
要做到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提高为前提,来进行素描技能训练,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正确的观察方法是艺术实践经验与艺术修养的积累相溶合的结果,要让学生明白正确的观察方法不是只关注对象的外形特征,结构线条,而是要先用心灵去感受对象,抓住对方的第一感觉,挖掘对象的生动特征,也就是要抓住特点,用心表达。例如忻东旺的作品中那些憨厚质朴,个性鲜明的农民工无不给观者震撼的感受,让人的心随之所动,觉得眼前看到的就是活生生的农民工形象。但当我们看到他所画的原型时,会惊讶发现其实画作中的本人并没有那么的个性鲜明,也并不生动,就跟我们每天看到的普通农民工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画家的眼里普通的人能变成画作中那么生动感人的形象呢?就是因为艺术家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创作之前,他们已经用眼睛、用心灵画出一幅生动的蓝图了。
错误的观察与正确观察方法对比。
局部观察与整体观察对比:同学们应该都知道,在学习素描的过程中,从几何形体开始到人体素描,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注意画面整体!”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我们学习素描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对画面整体的把握。
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画模特之前竟然没有打量一眼就起笔开始画,不一会儿又擦掉重画。这样的学生通常是糊里糊涂作画,像是没有经过彩排就直接上场的戏剧,结果可想而知。其实从学生开始画的第一笔就能大概看出来他是否心中有数,有些学生经常看手画手,看脚画脚,眼睛里只有局部,没有整体,他们经常花费打量时间去刻画每一个局部,但最后整幅画的效果却不好。而有些学生的作品虽然笔墨不多,但是画面效果确实十分完整生动,这说明这些学生是用脑在画画,而不单纯是用笔画画。
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快速提高艺术素养的先决条件,在绘画过程当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过程。从“整体”出发是指从大处着眼,对所描绘的对象做整体的概括,如果是画人,要先概括这个人的外形特征,俗话说要看这个人的高矮胖瘦,概括了对象的外形特征之后,再观察对象的局部特征,观察每个局部的同时要跟整体反复比较。在这个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过程中,已经将所描绘的对象印在脑海之中,在写生过程中就是去完成自己脑海中已经形成的画面,而所描绘对象只是当做参考而已。
平面观察与立体观察对比:人物造型的过程就将本来是二维的平面空间变成三维的立体形象,是一个从“点”、“线”、“面”到“体”的过程。很多学生在观察所画对象时,只关注了对象的外轮廓线,这样的平面观察还停留在对对象的表面认识,即使外形、比例再准确,所画的形象也只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要培养立体观察方法,需要练就一双“透视眼”,变平面观察为立体观察。将对象概括成几何形体有利于理解和分析对象,比如:画头像时将人的头部概括成一个立方体,根据观察者的角度,先画出这个角度的立方体,让后再根据这个立方体画出相应角度的头像。如果单纯的靠观察外轮廓线去画头像,很容易出现五官与头部比例不准确以及五官透视的不准确,尤其是遇到大透视,例如:大俯视、大仰视或正侧面,单纯的观察外轮廓线是很难把人物头像的透视画准确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画画不能仅仅靠眼睛,因为我们的眼睛是会骗人的,我们眼睛看到的形象会受到大脑中固有的形象的影响,这些影响远远超出你的想象,它们会蒙蔽我们的双眼,使我们失去对形象正确的判断。正确的观察方法靠的不仅仅是眼睛,更重要的是头脑中结构、空间、透视等这些知识,眼睛和大脑共同作用,经过潜移默化,使这种立体思维模式融入到血液中去。
共性观察与特点观察对比:目前国内美术高考大部分都属于应试教育,考什么就学什么,很多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素描基础训练,基本功较差,更缺乏相关艺术素养。一些老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发明”了很多应对考试的办法,比如让学生背头像、背速写,根本没有观察对象的过程。这样的教育后果就是学生画的千篇一律,无论画谁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样的作品即使形体、结构、透视准确,但也是没有灵魂的。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失去了创造能力,如果不改变思维模式是很难在艺术上有所成就的。
如何很好的运用个性观察,速写和默写是两种非常有效的训练方式。在巴黎美院三个小时就算是长期作业了,一般都是半个小时的短期作业,这样的中短期作业的好处是,使画者始终保持一个新鲜感。对艺术家来说,对自然始终保持一个新鲜感是最重要的,速写无疑是最好的训练方式,作为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手不离本,随时随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论是人还是景,或是随身的日用品都可以成为速写的内容,无论何时何地,抬笔就画有利于你练就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作为艺术家必不可少的直觉和敏感。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1
11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武汉市名特教师展示活动。其中育才小学王钊老师执教的人教社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因为这是教材新增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烙饼这一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解答,并从优化的角度在多种烙饼策略方案中寻求最优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统筹思想非常抽象,怎样把它具体化,让学生容易明白,便于操作呢?王钊老师用巧妙、合理、艺术的提问把运筹思想“烙”在学生脑海里。
提问作为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是沟通教师、教材及学生三方面联系的桥梁。王钊老师在本课教学中,在烙两个饼、三个饼的优化方案的基础上,通过烙更多的饼把学习过程层层推进,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了动态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逐步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仅就课堂提问对本课做一些分析与思考:
一、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提问。当学生还在“发愤”求“知”,但又不能立刻“知”,思维处于“困惑”之时,教师要做学生的知心人,要善于了解学生的疑难,掌握“火候”,及时进行“解惑”,把握准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
【案例1】
当王老师就烙饼问题进行了简单交待,“1张饼烙2面,烙1面要3分,1个锅同时能烙2张饼”。“3张饼怎样烙最快呢?”问题刚刚抛出,学生就迫不及待的开始用学具动手实验3张饼的烙法。不一会儿功夫,孩子们一个个举着小手,争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王老师此时并没有急于展示正确结论,而是先充分肯定了用18分钟和12分钟烙法的学生,这时9分钟烙法的学生代表迫不及待的和同学们讲解了他们节省烙饼时间的好办法。两种方法的比较让他们更深刻地感受到9分钟这种烙法的价值。此时学生思维开始迸发了,不断地质疑着,9分钟烙法比12分钟、18分钟时间节省在哪了呢?王钊老师及时抓住学生的愤悱点,问“要尽快烙好饼,哪种最合理?”“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
【分析】
这里“为什么”的追问,可以说是整堂数学课的心脏、命脉。它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停留在观察时间的'多少上,更多地是促使学生透过现象思考其本质。原来第三种安排是充分利用了锅底,使锅底每次都能同时烙两张饼。这里的设计抓住知识关键点,问在该问处,问在当问时,突出了教学重难点,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深化,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学生通过探索、讨论,思维火花的产生、喷发和碰撞都在这个问题的引领下获得释放。
二、恰当选择提问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的接受、理解、思考水平与课堂提问选用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从课堂提问的方式上来说有很多种,如:直问、曲问、正问、反问、疏问、追问等等,而每一种提问方式的作用及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所以在课堂上,设计的教学提问尽量要多用几种方式,这样才更能体现课堂的灵活性,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到知识。
【案例2】
当王老师直问“为什么用9分钟烙三张饼这种安排最合理”时,她敏锐地观察到学生回答有一定困难。此时她不是一个劲地追问学生,而是应用了一些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以帮助学生刨根问底。
师:为什么第三种安排的时间最短,第一种安排的时间最长?
生:因为第一种安排每次锅里只放了一张饼,没有利用题目中“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安排比第一种安排时间要短,短在何处?第二种安排的步骤中哪几步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生:第二种安排中第一步和第二步都充分利用了“每次烙两张饼”的信息。
师:第二种与第三种相比,时间又长了,长在哪里?
生:第二种方法的后两步锅里只有一张饼。
师:也就是说第二种方法没有充分利用锅底。
(两人一组,再次按第三种方法烙三张饼)
师:第一次烙1号、2号饼的正面,但为什么第二次要烙2号饼与3号饼交换顺序来来烙呢?
(生略)
师:为什么第三种方法最合理?
生:因为这种方法烙时,锅里每次总有两张饼,没浪费锅底。
【分析】疏问破难点
面对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为什么第三种安排最合理”,学生陷入深深的思考。王老师能及时帮助学生化难为易,设计一组相对比较容易的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观察、思考,一“长”一“短”的对比提问,帮助学生回顾整理了三种不同烙法,比较区别几种方案的不同点,从而达到方案的优化。在这种“层层剥笋”似的疏导性提问后,学生在全班讨论和自我反思中达成共识,形成“整体考虑、合理安排”这种统筹思想。
【案例3】
师:5张饼怎样分组?
师:老师将5张饼分成3组,第一组2张,第二组2张,第三组1张,行吗?为什么?
生:(略)
师:因此烙饼时,千万不要让一组里面只有1张饼,否则这样就会浪费锅底了。
【分析】反问促深化
教师首先提问5张饼怎样分组时,学生已经回答出正确结果。王老师没有就此止步,而是再就此问题进行反问。这里的反问代表了部分学生的心里想法,同时设计的反问问题牢牢抓住错误症结,引起学生自我反省,及时发现错误,找出错因——没有充实利用锅底。此处的反问促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和提高。
【案例4】
在学生正确探究完4、5、6、7张饼的最佳烙法后,
师:怎样将饼分组就能保证每次锅底可以烙2张饼?
生:(略)
师:利用你们发现的规律,怎样给8、9、10张饼分组呢?
生:(略)
师:如果给你更多的饼,你能合理安排吗?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呢?
【分析】追问实现升华
众所周知,烙两个饼、三个饼是研究运筹思想的经典范例,但如果仅局限于此还不够深刻,至少在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上还有所欠缺。探寻4、5、6、7张饼的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探究烙饼方法上,而是要通过方法寻找烙饼规律。因此,在课末王老师顺着4——7张饼的解题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设计了三个问题,最后刨根到底解决了“给你更多的饼,怎样安排才能最节省时间”这一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意识到“我们要对饼进行分组,要么2张,要么3张饼看成一组,这样才能最节省时间”,从而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在学生的脑海中牢固地构建起烙饼策略的数学模型。
这堂课通过简单的烙饼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思考、猜测、交流、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由于教师精彩、有效的提问,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真确地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借鉴的地方,让我深深感受到新课程中教师提问语言的魅力。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2
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推动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能使数学教学得心应手。就此,本人想谈一点浅见,以待指教。
一、注重实践教学,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兴趣
要使学生一拿到数学新书时就爱不释手地翻来覆去浏览,学生的兴趣是它的基础。积极的兴趣的倾向是朦胧兴趣的开始,那么如何把握契机,把这种积极的心理倾向设法转化为一种积极的真正兴趣,这在第一课尤为重要,特别是布置第一课的前置性学习中尤为重要。
二、设计育人情境,培养学生情感,使生亲师信道
积极的情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活动能量,从而提高思维和学习潜能。学生听课也伴随一定的情感,而学生的情感往往同他对知识的领会程度,对教师教学的兴趣密切相关。
三、情感倾斜,关注学困生
对于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情感上多一些倾注,在课堂多一些关注,课后多一些帮助,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所提高,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也会随之提升。
小学数学教师课堂随笔3
分数乘整数的知识基础在于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数的意义及整数乘法的意义等知识。在课堂的开始环节,我对这些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复习,再进入分数乘整数的教学。
分数乘整数的算法很简单,在相乘时,分母不变,只把整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关注到新教材在算理方面的重视,注意到图形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在计算前充分让学生感知涂图形的过程。因此,在后面计算方法的得出就水到渠成,比较容易了。
整堂课上下来,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比较清晰。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就是约分的环节,有些学生喜欢算出结果以后再约分,对计算过程约分还不愿意采用。可能对于这种在计算过程当中的约分,还是一知半解,对这样约分的道理理解得不够清楚。我在介绍这种办法的时候还特意把要约分的分数改写成分母和分子分别由几个数相乘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可能这样做,还做得不够吧?再由于上学期的约分知识很多学生就不熟练,有不少学生仍不断出现约分错误和忘记约分的情况。
第四篇:突破传统束缚,创新作文教学
突破传统束缚,创新作文教学
摘要:剔除传统作文教学的某些弊端,建立现代作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还学生自由写作的空 间。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发现,还要注重读写训练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修改自我作文,从而提高他们写作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传统;教学;作文;写作;模式;修改;提高
从作文教学的长期历程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的作文教学,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但本人觉得,传统的作文教学,也有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反思的地方。相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熟知,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作文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回顾历史,从吕叔湘先生质疑作文教学起,便有众多问题的存在,至今为止,这些问题已十分严重化了。例如,传统作文教学长期低效、思想僵化、泯灭个性、假话连篇等等。为此,本人认为在吸取传统作文教学精华的同时,还必须毫不犹豫地剔除存在的糟粕,还现代作文教学一个全新理念和崭新面貌。以下几点,便是本人创新作文教学的略些浅见,希望能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
一、作文教学要突破条条框框的禁锢,还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一)作文禁锢化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作文的主题通常都是规定了观念方向。例如小学生的作文无非都是写捡钱包、扶盲人过马路、为穷苦人捐款,拾金不昧等,至于他们实际上做了没有,教师则不去调查,只求作文过关就行。
(二)作文模式化
譬如,同是做好事的作文,大部分学生居然都是写捡到钱包,然后等候失主,最后 “完璧归赵”。其实,做好事是有很多题材可写的,只可惜多数学生就局限于一个主题上了。
(三)作文虚构化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生活的实况。”叶老的话就是要求学生写作文必须得要有真情实感,才能符合作文的本意。此要求正是 1
对学生们以上的“拾金不昧”、“扶盲人过路”等模式化的作文提出了批评。如此,语文教师们就应该要好好反思自己的作文教学了。
所以本人认为,要突破作文条条框框的思想禁锢和束缚,教师就要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让学生在自由写作中培养自己的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细心观察事物和用心体验感受,待到作文时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作文的源泉在于生活,在于发现
本人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常常发现学生由于生活范围过于狭窄,过于单调,以 至于作文没有什么内容可写。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每次上作文课时,学生便习惯性地拿起《作文选》来认真翻阅以便做个参考,可等到落笔写作时则参考少有,句句照抄就大有人在了。如果硬是要求不准“参考”《作文选》时,学生便多是咬着笔头,竟不知道如何下笔了。追根究底,确实是他们的生活面过于狭窄和单调了,但是没办法,他们见识就是少,又怎么能写出真实自创的作文来呢?有句话说得好“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生活中处处可学语文。确实,作文仅仅有生活还不够,因为在生活中,有的人有所发现,有的人却没有。这说明作文还要求我们有发现可写的眼睛,就是说只置身于生活中还不行,还要观察、感受、领悟。可以说,作文联系生活不是拷贝生活,而是感受、体验生活。因此,我们要教学生将心灵的感受形之于作文,并写出他们自己观察、体验的结果,作文才有个性,才有生命力。我有一个真实的案例,就在上星期三的课间时间,天空正下起了滂沱大雨,我所教的那个班几乎全体学生都拥到走廊的栏杆处,伸出小手别有兴致地玩起雨来。直到上课的铃声响了,他们才一个个兴犹未尽地来到教室。正好是作文课,我便趁热地向大家介绍了几段写雨的好句子,果然刚读完,我的学生们便兴奋得一边点头称好一边用力地鼓起掌来。我便又因势利导,热情地鼓励他们写出自己刚才课间玩雨时的体验。很快,一篇篇充满真情实感和生活情趣的作文交到了我的手里。其中一位学生激动地对我说:“老师,我永远也忘不了今天的那场雨,我是一气呵成地写出这篇作文来的。虽然我还写得不好,但都是我迫不及待地要倾吐的思想。”这个案例正是生动地说明了学生的作文必须要有真情实感,这样的作文才是有血有肉并且出类拔萃的好作文。
三、读写结合是作文教学训练的途径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十分重视读写结合,杜甫有句诗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这是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规律,但是,本人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对这条规律的认识尚不足,甚至曲解了。例如,一种常见的现象就是教师教了某课后,就让学生模仿该课的格式、立意,甚至语言来练习作文,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读背优秀作文选,以应考试之用。可见如此教导下,学生只知套作文,根本没有自己的主观思想,也没有自己的感情、语言了。如此,学生写出来的作文也就绝对的虚假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走入了歧途,使他们受制于课文格式而完全缺乏了个人的创新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只能养成套作的习惯,根本不利于学生作文质量的提高。在此,本人觉得阅读与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但是这两个心理过程是相互沟通的。读写结合就是在完成各自教学任务的同时,充分利用两个心理过程的特点,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例如,在作文教学前,我常常叫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去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和更多的写作材料,如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对文笔优美,立意新颖的文章,更要熟读、吟诵、甚至背诵。如此,才能收获到“下笔如有神”的最佳效果。另外,本人还常常要求学生写随笔,养成边读边想边记的好习惯,这样读书的收获就多了,作文的内容也多了,当然,也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的空洞作文了。
四、学生养成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关键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作文批改,学生知道毛病所在,懂得作 文之道。文章不厌百回改,学生的思维也在修改作文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原来条理不够清晰,表达的意思含糊,经修改后就能使思路明确,把思想准确地表达出来,作文的能力也就不断的在修改中得到了提高。例如,本人每次在学生写完作文后,都会让他们交换着看,让别人对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提出较好的意见或建议,学生再自行自改。最后,我就对他们提出修改作文的常用不变之原则:修改作文主要从内容到形式着手,多在遣词造句方面下工夫,既要做到文从字顺,更要做到富有文采,促使学生在修改作文中提高能力,养成习惯。以此坚持下来,学生的作文水平便就日渐提高了。
第五篇:如何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瓶颈
如何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瓶颈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2-0418-02
一直以来,美术都被放在了副科的位置之上,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给予美术教学充分的认识,在美术课堂上,教学散漫,甚至美术课被其它课程的教学占用,导致美术在学生发展中没有发挥出任何的作用。
在新课改下,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一定要对美术学科形成正确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突破传统美术教学的瓶颈,让学生能够参与到美术教学中,体会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
1.注重各学科的渗透性
美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它有特色,但不孤立,它与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说许多理念要运用图像来阐明科学的内容,了解事物的本质问题,只用语言文字符号是难以表达清楚的,如运用图像符号则一目了然,而且图像从视觉上、意识上使学生产生美感,渗透了美的教育。因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科教学,加强与各学科的联系,是拓宽审美教育的一条良好方法。由于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美术教师也大多固守在自己的思维空间里,千篇一律的上课,这与教师的教法有关。对于新课程的改革,使教师随之走进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美术教师将随着新课程教学的改变而重新寻找自己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上课过程中,我结合了许多其他课程,涉及到音乐,文学,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在美术这一学科里学到除了画画以外的东西。
2.注重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协调性
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基于这几个方面,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力的调动。
3.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体对知识客体融会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教材内容则是固定的、静止的,具有自闭性、被动性,甚至排他性;为学生主体增加了障碍和困难;学习主体与教材客体成了一对矛盾。开展体验性学习,教师的作用就是使固定的、自闭的、被动的教材内容活起来,就是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与教材自身的功能和内涵,注入体验性学习的机制和方式方法,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具有趣味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如在“谁画的鱼最大”教学中,创设学生捉鱼的机会,体验鱼的活力与手感;通过观看海洋热带鱼的视听体验,丰富了学生对各种美丽的热带鱼的认识;通过动手绘画漂亮的大鱼的体验,学生获得了成功的愉悦体验,口语交流的体验。有机地创设体验学习情景和体验学习气氛,体验学习的契机。使学生对认知活动产生兴趣,产生爱意,自主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去体验和感悟,能动地拥抱知识,认识知识,学习主体与知识学习活动融为一体,在主客体的交融体验学习中,知识融入了学生的生命之中,使学生尝试到每一次学习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升华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而获得对学习美术的持久兴趣。
4.注重学习主体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滚动乐园”教学中,学生在把玩、抚摸水果的过程中,通过手的触觉,体验到水果圆的实体,果皮的细嫩、光滑、舒服;通过鼻子对水果的嗅觉体验,闻到了水果的清秀与芬芳;通过滚动水果的观察、视觉体验,不但认识了圆,而且发现滚动的水果与静止的水果的区别;通过动手绘画体验,才发现平面上的圆与生活中的圆有很大的差别,但又互相联系。开展体验性学习活动,是在感知觉体验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动思维和情感的体验,逐步获得对知识的感悟和认知。再通过动手实践制作的体验,检验感知觉的认识,校正和提升认知思维,再进一步获得创造与成功愉悦的体验。
5.注重教材内容的灵活性
在美术教学中,开展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按人体的功能可分为感触觉体验,视觉学习体验,动手实践体验,思维想象体验,情感审美体验。按认知客体内容可分为,对物体媒材性能、特征的体验,对双基知识的认知过程体验,对作品塑造的体验。按体验性学习的类型可分为:触摸感觉体验,视听情景体验,活动参与体验,实践创造体验,情感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评价交流体验,审美体验等等。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
各种体验学习方法既是独立的,又互相联系,学习的主体本身就是一个利用视觉、听觉、手感触觉和大脑进行学习的复合体和共同体。各个器官的学习功能既不能互相替代,也无法割裂分离。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应从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出发,有所侧重,既保证体验学习的实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对客观世界意义的领悟,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对生命价值的体验。
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教师要灵活选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好美术教学工作,只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学生的意义,体会到美术学习的乐趣,才能促使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