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课《少年拳》教学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体育课《少年拳》教学反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011年9月27日上午,在xx镇校多功能厅我上了参加工作以后的第一堂亮相课:六年级室内体育课《少年拳》。由于天气原因,原本应该在室外进行的体育实践课,改在室内进行。
先简单回顾一下本堂课的基本流程:基本的课堂常规,然后是体育游戏,接下来就是本堂课的核心内容少年拳的教学,最后是放松活动以及课堂小节。
接下来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总结:由于缺乏上公开课的经验,在上课铃声响起,但是听课老师没有到场的情况下就进行了课堂常规,导致导致从后来听课教师给的宝贵意见中就出现了“缺少安排见习生”这点,这是今后需要引以为戒的一点。
在体育游戏这个环节,产生了“观众生”,使一半同学没有充分利用起这段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考虑到“观众生”的产生,适当安排活动,增强教学效率。由于体育游戏用到很多器材,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了避免地产生了器材倒地、远离原来位置的情况,在这一点上没有利用好处于“闲暇”的同学,利用学生裁判能帮助我更好地管理课堂秩序。不过由于游戏的趣味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等因素的存在,整个游戏过程的课堂氛围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课堂的核心内容少年拳的教学上,由于采用的是广播操式的队形,因此在管理上不存在太大问题,不过由于室内空间的限制,还是有部分学生之间的间距太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武术动作不像广播操动作有标准的动令术语,因此学生能否理解动作的过程,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于武术动作的练习。因此反复强调、简单易懂的术语有助于学生掌握。尤其需要强化学生对于定型动作的印象。在整合整套少年拳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部分学生跟不上大家的节奏,还不是很整齐,需要多加练习。本来打算配上音乐,可能会激起学生更高层次的情绪反应,故打算在教授第二套少年拳的时候,实施此想法。
在课后小结上,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果,适当总结了出现的小问题,强化了“蹬踢”跟“弹踢”的区别,使学生有更加清晰的概念认识。整堂课下来,中间有过渡,结束有放松;课堂有小结,过程很完整;教师蛮轻松,学生很愉悦。及时总结能够帮助我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改进,希望能多多得到各位老师的提点与帮助。
第二篇: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以《五四爱国运动》一课为例谈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山师附中 田雪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新颁布的《课程标准》对于各科教学,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取向、课程评价等一系列问题上,对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实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这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重塑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变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素质教育模式。
课程改革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价值诉求。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既是主导又是主体、满堂灌填鸭式的应试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引导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了,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突出的特色则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体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是首先从“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入手的)。从这里出发,我们可以看到,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堂教学已经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课堂教学已被重新定义成了是一个“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教师也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转变成为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从上述分析不难看出,时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的研究总结就是转变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出路和通道。
教师对新课程由陌生到接受到消化,是一个反复和递进的过程,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学识,还要时时注重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更有学者指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能有什么改进。”
什么是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方式的设计、完善、升华的过程。教学反思的目的,就是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反思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过程,而是在教学中针对教学设计评估教学功效,发现教学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与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案的最优化和教学效能的最大化。
教学反思具有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质,不过这种研究并不等同于纯理论的教育学研究,而是主要针对教学的情境性、具体性、个别性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且,教学反思的成果主要表现为研究过程的体验、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个人实践知识的增长上。
接下来我就《五四爱国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谈一下自己的教学反思与成长。去年11月为了迎接新课程改革实验省份省会城市协作体的召开,应济南市教研室的安排,我接受了《五四爱国运动》一课(岳麓版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第17课)的授课任务。
刚拿到课题,我就陷入困惑当中。课标要求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但是这节课学生在初中已相当熟悉,并且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最后增加了五四精神。面对这样一节课,如果仍然按照以往的设计思路并作为新授课来处理,学生会感到乏味。所以如何将这节课设计的合理并符合新课改精神成了摆在我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此,我曾对教学方式进行多次修改,不断反思与探索。最后我根据教材特点,按照史实的发展脉络,发掘教材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将教学内容整合成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三个环节:寻源五
四、图说五
四、感悟五
四、弘扬五四。这样的设计在视觉上避免了老套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按照新课程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要求,我对这四个部分的教学方式又做了各有侧重的处理:第一环节“寻源五四”,讲解五四运动的背景,我引用影片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影片《我的1919》(顾公使对山东问题的阐述部分)来体验历史,了解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影片中顾公使雄辩的口才博得大家的阵阵掌声,大家油然而起的敬佩正体现了对学生潜在的情感教育。“寻源五四”环节的最后是比较新旧中国外交的不同,让学生在表述新中国外交地位的提升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旧中国外交的屈辱激起当时学生的爱国激情,从而引发了五四风暴,引入第二环节。整个环节的处理比较合理,但有一个问题仍困扰着我,就影片内容进行设问这一过程中,关于“山东问题的由来”这一问题,起初只是让学生来回答,然后直接进入下一问题。但实际上,这样的处理方法有些太抽象,学生很难形象得理解日本对山东的侵略野心。后来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学生回答完毕后,出示四幅图,“蝎子政策”、“德国和日本的占领青岛时在信号山上留下的雕刻”、“二十一条”、“《时报》刊载的反对二十一条的血书”,再通过对这四幅图的解释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以加深理解,特别是最后的血书,更是让学生产生了共鸣。
第二环节“图说五四”,讲述五四运动的过程。整个过程的处理是将学生事先搜集的五四运动相关图片分成三组,分别对应运动的两个阶段及初步的胜利,然后让学生组织语言来简单描述运动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体验资料搜集的情趣又可以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其间还穿插了“五四运动在济南”环节,让学生体会地方史也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展示这一环节的知识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来回顾。这种设计简单新颖,通过温故以达到知新的目的。但是整个过程却显的肤浅,没有深度。为此我参考了大量的关于五四运动的教学案例,如下的设计吸引了我:在五四运动过程的总结中,设问:“五四运动两个阶段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这个问题的设计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最后的重点落在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即符合课标重点,又一语中的。
第三环节“感悟五四”,阐述五四运动的意义。在起初的设计中,关于五四运动的性质我是让学生看书得出结论,对于五四精神,则让学生搜集图片并将图排列组合成四组(分别体现爱国、民主、科学、进步),让学生看图结合教材总结,然后讨论在和平年代如何弘扬五四精神,讨论结束后让学生重温入团宣誓,最后用江泽民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时的一段话来高度概括五四精神,结束课程。这种设计方式后来遭到很多老师的置疑:首先,五四运动的意义及精神是这节课的重点,可是处理的却相当简单仓促,成为薄弱环节,并且出示的四组图片无疑桎梏了学生的思路;其次,重温入团宣誓是画蛇添足之笔,把高中生当作初中生来对待,使这节课看似做秀。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再一次陷入迷茫。反思后的我决定用材料情景法来处理:运用毛泽东的一段话来阐释五四运动的意义(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新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通过分析“新”姿态的表现得出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就水到渠成了。讲解五四精神则是出示了两段陈独秀和李大钊的资料,通过对他们观点的分析来总结概括五四精神,然后通过五四精神引出五四运动的性质,整个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又环环相扣。
第四环节“弘扬五四”,在后来的设计中我将它从“感悟五四”中分离出来作为独立的部分来处理,以突出情感教育。在整个设计中,除了学生讨论如何弘扬五四精神外,我还注重了自1919年至今五四精神的弘扬。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我采用了影片的形式(如中共诞生、抗日战争、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四五运动、改革开放以后年轻人的风貌),来展现出五四精神一直是鞭策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动力,中国是一个少年的中国。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终极目标——情感升华。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一个教学案例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来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可能存在些许的不妥。总起来说,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教师都没有终身学习的理念、独立思考的习惯、探究问题的方法,“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历史事件、人物及前因后果,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思维和空间呢?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让教学反思贯穿于我们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三篇:读书的座右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 不会叹气。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理 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在精神上 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 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 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 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第四篇:少年拳教学反思
《少年拳第二套》教学反思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蒙古艾里乡重新中学
完成时间:2012年5月17日
武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项具有民族风格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具有以攻防技击为内容,以套路和搏击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等特点。学习、掌握祖国的传统武术强健筋骨、锻炼意志,激发热爱祖国体育文化的激情,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身体,心理和谐发展都有重要的作。
1、因为我校比较贫球落后,所以学生对武术简直是闻所未闻,在少年拳教学之前我想先对学生进行基本功和基本动作的教学,强化武术意识,如先对武术基本功拳、掌、勾、弓步、马步、仆步、虚步、虚步、跳步等动作进行教学,教学时我通过学习的长拳、仆步抡拍、旋风脚等创设一些情境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2、在少年拳教学中,为了达到武术的精髓——力度和神情的高度集中,我在学生练习每个动作让学生体会动作要领以及攻防的具体部位等。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动作基本要领;同时又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还应多采取纠正与个别辅导等手段,教学过程中,同时给他们一个合作、交流、自我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3、在少年拳教学结束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如:选用《篮球传接球》游戏来锻炼学生的快速反应以及动作的协调性。
4、学习武术不是为了打架斗殴,而是为了强身健体,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忘记对学生武德修养的升华,告诫学生,不要持自身会一点武术就持强凌弱,这样有为一个习武人的初衷,我们可以通过武术强身健体,见义勇为,做一个对祖国和家乡建设有用的人。
第五篇:少年拳教学反思
武术《少年拳》教学反思
体育组吕士杰 首先非常感谢学校提供这次优质课评选的机会,通过参与,让我得到了历练;同时感谢体育组老师们的听评课,让我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了改进的方向。
本节课教授的内容是少年拳的一到四动,回顾本堂课,有收获也有不足,同事们的评价是虎头蛇尾,最大的问题是讲的多,对各个环节时间把握不够到位。
从课的各个环节开始说起,如何导入,我纠结了很久,最后选择用抱拳礼导入,然后简单介绍了武术的博大精深,自我感觉效果并不好,我一紧张话就多,没有逻辑,衔接不够自然。
准备部分,我的准备活动很传统,只是在跑的过程中加入跳,正向垫步跳和侧向垫步跳,目的是想让学生体会蹬伸跳跃的感觉,但是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准备的音乐,因为紧张压根就没想起来。其他老师的设计很好,在跑步中吹哨,学生做武术动作,学生兴奋性高。
紧接着是基本功练习,手型、步型以及组合练习,这个环节浪费时间太多,首先手型组合练习时不该做4个八拍,喊着做两遍就行;其次我先练了手型组合,又练了步型组合,最后又来了一次手型步型的组合,太啰嗦。整个准备活动我用了17分钟。而孟老师在17分钟时把所有动作都完了!
准备部分我先做了一遍少年拳的示范,但是没有示范本堂课所要教授的1-4动,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我教授动作的设计思路是抓关键字,第一个动作抡臂砸拳,先让学生体会抡和砸的动作,然后再学动作,效果并不好;如果把顺序颠倒一下,先练动作,再体会两个动词,效果定会提升一个档次。由于动作抠的太细太啰嗦,这个简单的动作我用了7分钟。
第三个动作跃步冲拳是本堂课的难点,我的设计思路是先解决跃字,如何跃的高和远,本来在热身跑时学生就已经体会了,本可点到为止,我又让学生跃了一个来回,这就用了5分钟,但效果很差,没有解决跃步的难点,孟老师的“左右左”、李玉腾老师的“高人、矮人、超人”以及赵沙沙老师用的皮筋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当这个动作学完时我才看了下时间,还剩15分钟下课,这个时候我就开始慌了,最后一动弹踢冲拳用了2分钟就草草收尾了。本来设计的分组练习时给小组长发黄马甲,发挥小组长作用,但已经没有时间了。到分组展示的环节还剩6分钟,我又犯了个错误,让学生一组一组的上前展示,光队伍调动就浪费了很多时间,应该让各组在原地进行展示。最后放松时已经打下课铃了,准备的副教材更是一点没用上。对时间把握的不到位是导致本堂课不完整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整堂课当中,眼神的强调太少,武术的精气神没有打出来,“眼无神,拳无魂”,孟老师在其课中强调的“眼随手动,动则环视,静则凝视”,把眼神诠释的恰到好处,值得借鉴。
这次参评,我认识到了常规课和优质课的区别,也体会到了课从课中来的内涵,今后定会加倍努力,改进不足,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