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与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当前,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标的颁布和实施,讨论式教学法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讨论式教学法是指经过教师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重要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方法。它是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它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新课改的要求和本质呼唤着课堂讨论的实效性。
第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呼唤课堂讨论。
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教材内容改动了,教学模式“革新”了,教学方法变化了,教学手段灵活了。总之,这次新课改是一次“全新”的改革,是语文教育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新”。我们要恰当地理解语文课程改革的“新”,从而更好地应对新课改的要求。
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基础教育,社会的发展对我国高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顺应时代的发展,调整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要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课堂讨论强调的是合作学习,讨论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
第二,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质呼唤课堂讨论。
高中语文新课改提出了很多方面的要求,它的本质应该是要求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提出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因为现在处在知识经济与全球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终身教育与社会化学习的教育思想以及学校教育深入人心,这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教师教学行为变革、评价方式变革的出发点和依据。因此,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实质和核心任务。
高中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阶段,是连接九年义务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形成自主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主要阶段。因此,高中阶段语文学习
方式的变革问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语文学科既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又是重点学科,历来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既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它体现出对学生自主权的尊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科之所以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因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正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与策略。
讨论式教学法就是体现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的教学法,它是学生合作和探究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学生课堂讨论体现了合作学习,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思考体现了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课堂讨论实效性探究成为必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我们的教学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推陈出新,不能再和以往一样,单一的灌输学生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思考、合作、探究。要冲破过去那些陈旧的模式,寻找现代化的教学方法。
课堂讨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他们的思考,唤起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实现有实效的课堂讨论。课堂的魅力在于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就像一瓶美味的葡萄酒,能引领学生在课堂内尽情遨游。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讨论中一个好的讨论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深入探究,丝丝相扣,层层推进。因此,教师必须科学地设计问题,使学生发挥智力因素,形成创造型思维。我们应该力争使语文课堂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而且是灵动的﹑科学的﹑理性的、充满探究的。
课堂讨论的天职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其个性,同时也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而不能压抑学生的思维。借助讨论与合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真理,谦逊地表达主见、宽容他人的主张、尊重真理、敢于彻底修正自己的错误。如果无视语文课堂讨论这种珍贵的教育功能和人格形成功能,就是放弃了语文教育的真正底蕴。
第四,课堂讨论实效性的内涵体现着新课程理念。
一、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课堂讨论实效性的内涵之一就是课堂的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新课程改革也强调了课堂的积极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思维活跃,教学目标能够很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达成度高。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首先应该目标要很明确。在一些课堂讨论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一些教师的目标概念不是很明确。目标不明确,讨论的再多,课堂再热
闹也只能是事倍功半,效果不好。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教材的特点,确立培养的目标,那就是:我能利用这个教材以及这节语文课的讨论,培养学生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脉。
教学目标达成度高,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和需求。关注学生的全体,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因此作为教师,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处理好学生中的一些突发事件。放任自流肯定不可取,更难保证目标的达成度。
二、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
新课程理论指出,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能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教育理论指出:智能是一个人在认识活动中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高中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但还处在浅层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积极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有实效的课堂讨论就是要展现出学生的个性化的思维,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在课堂讨论中主要是设置问题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高中苏教版语文教材大量的学习内容,包括必修和选修,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课堂讨论、合作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设疑提问,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讨论,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去探讨问题的精妙,发现问题之间的联系,以求得解决的办法。对于《林黛玉进贾府》这篇文章,我先让学生理清了文章了思路,明白了林黛玉初到贾府的谨慎、小心翼翼,再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为什么林黛玉会如此谨慎?如果你们到外婆家去,又是什么表现?会像林黛玉一样吗?对这几个问题,学生很有兴趣,加上我又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入情境,这样学生对林黛玉进贾府的心理就有了体会。这样的问题讨论探究学习,能引领学生深入教学情境,扩展学生思维活动的广阔天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课堂讨论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对于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课本所学的每篇课文,因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对写作方法的把握不同,因此,在课堂讨论中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去思考,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认识及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时由于某些因素的触发,会突破平时的思维定势,有了不同的观点,教师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活课堂氛围。
三、培养合作精神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讨论法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
合作意识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品质。语文课堂讨论实效性其实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主要体现在语文讨论课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小组成员间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钻研学习材料,共同完成对教师布置的讨论话题这一学习任务。
在讨论时,不但每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积极讨论,而且每个小组成员都要轮流当组长,代表小组作讨论结果汇报发言,这样小组之间就有了合作协调。在小组讨论中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能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去帮助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小组与小组之间是平等的竞争伙伴。每次在讨论时都可以规定小组讨论的时间,对讨论结果快而准的小组,及时进行表扬。将小组的成功与小组每个成员参加讨论的状况联系起来,使小组成员都能感到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进而培养学生之间精诚合作的精神。在这样的合作中,学生在与同伴讨论交流中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倾听别人意见;学会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用恰当的语言指出别人的不足之处;同时学会吸收学习别人长处,在交流中认识自已,培养自我意识。因此在有实效的课堂讨论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合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发展他们必需的社会适应能力。
卢梭说过,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而通过讨论式教学这一途径,并真正追求课堂讨论实效性,语文教学就可以摆脱沉闷、枯燥的形式主义,恢复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第二篇:新课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模式新探
新课改高中语文有效课堂模式新探
——“梯度三问”课堂模式
新课改背景下怎样使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有没有一种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课堂思路或称课堂模式?在教学一线的高中语文老师会给出不同的答案。笔者长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试图摸索出一种有效的课堂模式,最终提出“梯度三问”课堂思路。笔者认为该课堂模式既符合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一些基本观点,又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下面详细阐述,供广大同行参考。
那么,何为“梯度三问”课堂模式呢? 可分解回答。先回答“三问”。“三问”就是针对一篇课文问“三个”问题,可以由老师布置,针对课文事先设定三个预习思考题;也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针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方面自己提出三个问题。所谓“三问”不一定就要是三个问题,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文章只提出两个问题或三个以上的问题,一般不宜超过五个问题。
“三问”到底问什么问题? 不同文体的课文,所问的问题是不同的。但“三问”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可问文章内容,可问文章写法,还可以拓展延伸提出问题,还可针对文章的特色特设一问。总之,在课文教学重点范围内,可以灵活提问。
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对高中语文必修二马丁·路德·金的演说词《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样实现我的梦想?”“马丁·路德·金的演说为什么能够感人?”四个问题涵盖了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的重点,使得教学重点突出。学生通过围绕这四个问题的活动,不仅把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了解了演讲的特点,高效实现了语文课堂的“三维目标”。
当然不同文体的文章,“三问”的内容是不同的。如对高中语文必修二《诗三首》中曹操的《短歌行》可以提出这样的“三问”:“《短歌行》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人到底在忧什么?”“诗人为了突出“忧”都用了哪些手法?”
又如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选诗《蜀相》可提出以下几问:“诗中哪几联写景,景有何特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诗中哪几联写事?事写了什么内容?都抒发了什么感情?”“怎样从《蜀相》理解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沿着这些问题师生相互交流讨论,特别是最后一问,将《蜀相》的学习拓展延伸开去。重点突出,课堂效率很高,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效率不仅体现在《蜀相》一诗的学习和理解上,还让学生了解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又进而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学习方法。这样当前的教和学的活动能够提高学生未来学习的能力。这才能叫有效课堂。这是针对诗歌的“三问”。
再举一例谈谈说明文的“三问”。对高中语文必修五中的选文说明文《作为生物的社会》可提出以下几问:“文中列举的生物的社会组织与人类相比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为什么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作比较分析?”“举例说明文章都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三问”的内容体现了说明文文体的针对性,意在强调说明对象的特点和说明方法的使用两个重点。
对同样是本册书中的文艺评论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中西诗有哪些异同?”“找出文中的引文和例证,看看它们各自证明什么观点?”“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是什么意思?”“举例说明文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里除了针对文艺评论设置问题外,还根据本文多使用巧妙比喻的特色特别设置了一个问题“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句,联系上下文说说它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三问”因文制宜的巨大灵活性。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中的选文小说《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可以提出以下“三问”:“给五节选文各加一个小标题”,“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各有什么依据?”“到底是谁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其中的第一问是针对小说这种文体特点设置的问题;其中后两问答案不是唯一的,同学们可以根据小说的人物描写和具体情节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结论。就在这些讨论、争辩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会逐渐明确。等到这些结论出来以后,结论本身已经不是很重要了,因为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已经得到了提高。这样的课堂应该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高效的课堂。
那么“梯度三问”中的“梯度”指的是什么呢?
“梯度”修饰“三问”,使得“三问”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逆的。“梯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难易、深浅、宽窄、取舍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难易”,要求在针对文本设置几个问题时,必须遵循人们的认识顺序和文体特征要求。如对小说《小团圆媳妇之死》提出的“三问”,“给五节选文各加一个小标题”——是让学生先理解小说的情节;“婆婆对小团圆媳妇是虚情假意,还是真心?各有什么依据?”——是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婆婆的性格特点;而“到底是谁杀死了小团圆媳妇?”——则是关乎小说的主题。先理清情节,再分析人物形象,后探索主题,“三问”的顺序符合鉴赏小说文体的特别要求。小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是分析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而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命运能够表现主题:所以“三问”又符合人们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识顺序,“三问”是有严格的“梯度”的,是不可逆的。
“深浅”是指“三问”的整体难度,可深可浅,也是有“梯度”的,不可盲目设置,难易深浅失度。
这方面的“梯度”设置依据和针对性主要来自学生的实际水平。如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或普通班的基础较弱的学生,问题就可以设置的相对“浅”一些;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或重点班的学生,问题就可以设置的相对“深”一些。
我们还是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来谈谈根据学生不同程度,有针对性的设置问题,体现“深浅”梯度的问题。如对于水平一般的学生就可问相对“浅”一点的一组问题:“我的梦想是什么?”“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想?”“怎样实现我的梦想?”“这些演说都用了哪些手法?”又如对于重点中学学生,水平较高的同学就可设置相对“深”一点的一组问题:“马丁·路德·金的演说为什么能够感人?”“这篇演说的现实意义何在?”前一个问题涵盖了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的东西,包含了上一组的四个问题;后一个问题是引申和拓展,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后一组的两个问题比前一组的四个问题要“深”得多,“深浅”梯度联系了教学对象学生的基础,体现了“梯度三问”课堂模式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体验性”特征,即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
“宽窄”是“梯度”的另一个方面。这涉及到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内容的处理。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小说欣赏》中有一篇《儒林外史·匡超人》选文,我们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等相关重点内容之外,再拓展延伸,巧妙把握了“宽窄”的“梯度”。我们不研究《儒林外史》的结构、人物和描写等方面的成就,集中探讨小说最大的艺术成就——讽刺艺术。设置一个问题“举例说明《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表现在哪些方面?使用了哪些手法?”处于同样的考虑,我们对选修课文《家·祖孙之间》设置的问题是“怎样看待巴金和我国的家族制度”;对选修课文《呼兰河传·小团圆媳妇之死》设置的拓展引申的问题是“从《呼兰河传》并结合鲁迅的作品探讨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对选修课文《夜·吴老太爷进城》设置的问题是“茅盾和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心理描写”;对选修课文《骆驼祥子·高妈》设置的问题是“举例说明老舍小说‘京味’语言的特点”等等。“宽窄”“梯度”体现出高中语文选修课和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专题课的区别,不贪多求全,不求深刻、繁琐,集中一点,抓住重点,结合实例给同学们获得某个问题的感性认识,积累同学们小说鉴赏的感性经验。
再谈谈“取舍”“梯度”。
当一篇课文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根据高中阶段教学内容统筹安排将几个重点分散到不同的文本中来教学。如高中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中有两个写法方面的重点内容: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这两个“点”在文章中都很突出。怎么办呢?我们就可以统筹安排,适当“取舍”,体现“梯度”。我们将“细节描写”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而淡化“侧面描写”。把“细节描写”拓展引申作为一个小专题来处理,从理论学习到课内课外“细节描写”举例,不仅让学生获得“细节描写”的感性认识,还要让学生获得“细节描写”的理性认识。这就是“取”。对于“侧面描写”则只就课文中出现的例子谈一谈,不深入,不拓展。这就是“舍”。这又不是真正的舍弃,我们根据高中教材,将“侧面描写”这个重点内容统筹安排到高中选修课《中国小说欣赏》《骆驼祥子·高妈》一文教学中,用“《高妈》一文的主角是高妈,还是祥子?”这一问题来讨论研究,加深对“侧面描写”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取舍”既体现了教学的“梯度”,又体现了教师的眼光和教学的艺术。
以上是“梯度三问”课堂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那么“梯度三问”课堂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什么?与当前高中新课程教学的基本观念和现代高中学习方式的基本特性是否一致呢?
从以上语文课堂“梯度三问”的“三问”的具体内容看,“三问”中有的关乎课文内容,有的关乎课文主题,有的则关乎写作方法。通过“梯度三问”的讨论学习,能够实现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梯度三问”中的“梯度”和“三问”要求,有别于传统语文课堂的“满堂问”。“梯度”符合学生的认识顺序和文体特点,“三问”体现文本的学习重点。“梯度三问”符合新课改“重结论更应重过程”的教学观。得出结论的渠道和方法以及结论本身都不是预设的,而是经过学生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多种观点碰撞、争辩和比较后才获得的。这样得出的结论学生才能够理解和巩固。“梯度三问”还体现了交往和互动的新教学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根本上摈弃了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只有教学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
“梯度三问”还成功解决了预设与生成的教学矛盾。“三问”看似是教师预设,体现了教学运行的一定程序,表现出教学的相对封闭性。实际上,在“三问”的设置和“三问”的具体讨论、探索和回答中,都会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水平,特别是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得出各自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这说明“三问”没有阻止课堂生成,而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课堂生成成为可能。
“梯度三问”还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随着不同的文体教师引领设置预习思考题,再过渡到学生预习过程中自我设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直到最后学生实现基本甚至完全独立。学生“独立性”学习是新课改努力培养的新的学习方式。
“梯度三问”强调“梯度”,摈弃了过去课堂教学“一刀切”“一锅煮”的做法,考虑到不同学生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实际具备的认知基础和情感储备以及学习能力倾向的不同。
“梯度三问”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教学过程变成形成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
可见“梯度三问”课堂模式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思路,又是完全符合高中新课程教学基本观点和要求的课堂教学形式。
第三篇:全班讨论:我与新课改
1.您认为小学品德新课程主要有哪些理念?
以我所任教的“品德与社会”学科为例,该课程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内容教学指导、评价等方面凸显新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充分体现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向性,从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公民意识教育的要求,对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部分做出了更清晰、严谨的表述。
二是立足课程改革创新。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建构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体现了课程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三是体现与时俱进的特征。为适应社会的变化和与学生相关主题教育的需求,在课程设计方面,更强调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课程设计的逻辑主线,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成性,并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加以落实。
2.您认为小学品德新课程改革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一、教育观念的改革
教师应转变对学生的观念。品德课程教学是以学生活动为主,不是传统教学中学生只负责学,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应是活动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不是站在讲台上传授,而应走入学生氛围中共同开展学习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积极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通过教师平等对话与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发现、探究并能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二、教育资源的改革
品德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提倡通过学生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健康安全的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共同促进学生在生动、快乐的活动中学习,形成品行。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家庭等校外资源,让教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和感知生活,感知生命,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在真实的环境资源中共同发展和成长。
三、教育评价的改革
针对品德课程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内容涉及广泛等特点,在教学评价的方针中应注意灵活性及明确性。教学评价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校评价多方面构成,评价内容应注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注意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的模式。
3.您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哪些?难点是什么?
我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是:
(1)课程资源的不足。
(2)由于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品德教师布置的课外调查或查阅资料的任务得不到家长支持。
难点: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由于上述原因,多数学生调查的相关资料不够充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因此,无法避免教师“一言堂”的局面,这也是我的困惑之处。
4.您在新课程实践中进行了哪些尝试?有何感受?
我在新课程实践中尝试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声音、图像等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感受: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学习,特别是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掌握计算机运用的基础知识和课件的制作方法,着力推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第四篇: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论文
单娟
永年二中
***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语文之所以充满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以及解读语文的灵活性与不确定性.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老师在不断地对每一篇文章的字词句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而学生就是大量地背诵,花的时间多,但成效似乎不大.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兴趣不大,觉得学的东西与考的东西不一样,没有能意识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的过程.有的学生到了高三,对其他科目的一些题目不能很好地理解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可惜已错过了培养的时机.针对这些情况,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考虑和设计的.语文教学的目标不应只停留在“知识”,“技能”这个技术层面上.语文要关注学科目标,更要关注以人为本的人文教育目标,即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严谨的求知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等.按新课标要求编制的新教材,它的新并不在于课文篇目上的全新,而是在单元设计上的新尝试,结合新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使语文教学达到以上的目标.使用新教材,老师备课可以说不再轻松,但使用新教材,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语文学习可以赢得学生的欢迎.曾经听一位使用了新教材的老师这样说:“新教材新在哪里,不就是把原来一本书的东西分开两本书印,还不是和以前一样教.”
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我们要很好地使用新教材,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目标,作为老师应先更新教学思想,而最根本的,应从教学方法上作出改变.第一,新认识——领悟新教学目标
现在的语文新课程理念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据.首先,教学目标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 “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多个方面”.其次,语文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再次,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能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动情境来满足学生发展语文素养的需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新教材并不是简单的换一本书,而是要更换整个教学的理念.第二,新教材——新理念的载体
新教材的新并不单纯在于课文篇目选取上加入了新的元素,更是整本书单元结构上的新,新教材设置的单元活动和交流活动是承载以上新理念的载体,这样的设计使得老师在教学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学习语文不再是死记硬背,而确实是多种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第三,新教法—— “新”的核心体现
教育专家钱梦龙曾经说过:“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人格完善,能够终身学习的人.为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改革的核心应在于课堂教学方法,把以往那种呆板的讲授,变成一种活泼的,灵动的享受.而所谓教法的新在于以下几点: 其一:整体运作,能力情感全面考虑.整体运作首先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一册书的内容全盘考虑,注重如何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并进行知识积累,其次,更要注意每一个单元里各篇文章的内在联系,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单篇进行讲解.如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我很重要》《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这三篇课文都是帮助刚上高中的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再结合单元活动,便于进入新环境的学生互相认识,并确立自己高中阶段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对必修1第一单元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单元教学能力目标:细节描写,心理活动描写能力的培养
单元教学情感目标:剖析自我,建立自信,制定目标
单元教学安排: 第一步:“我是谁”――畅所欲言介绍自己 第二步:教师指导阅读《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
第三步:学生自主阅读《我很重要》《北大我美丽羞涩的梦》
第四步:“我明白”――单元情感目标小结
第五步:“我想说”――能力目标检验
其二:横向联系,多种能力同时培养.横向联系包括语文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也包括与其他学科间的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指我们的教学源于课本,又应多于课本;源于课堂,又应大于课堂.由于语文学习的特殊性,举一反三是最重要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课外阅读,通过研究性学习等多方面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科间结合指要让学生明白到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学好语文对学习其它学科的帮助.又因为语文学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包含历史,地理,科学,经济,情感,态度,习惯等等,我们可以利用这点与其它学科联合搞活动,提高学生整体能力.例如必修5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主题是“走近经济”,而高二的政治课,也恰好在讲经济,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和政治科联合搞关于经济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当中,同时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其三:开放课堂,学生为主调动潜能.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而,我们也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学时,教师可凭借自己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的创设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组织综合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充分地挖掘学生聪明才智,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其四:动态评价,发展中找自信.新教材注重的是对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但这些能力的提高是要经过长时间有步骤的不断的练习才能完成,并且,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会不一致,所以,及时在不同的阶段,从各个方面进行评价总结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动态的发展性的评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提高用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让我们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用新的教学方法向学生展现语文的魅力,使语文学习成为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
第五篇: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改研究
【摘要】近些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如课堂教学进度的快慢,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如何,教师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好不好,学生主动探究的问题怎么处理等等。
【关键词】高中语文;新课改
今年全面推开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我们学习后引发了我对一些问题的思考与浅薄的见解。由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进行学习而导致课堂教学进度放慢,但是,我认为表面上看上去进度慢了,教学任务似乎没有很好地按时完成,但从学生的学习的实际效果来看,这种“慢”还是有效果的。除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得到了落实之外,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了很好的爱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增强。以前那种老师只顾讲解,不管学生有没有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有没有学习的兴趣和进取心,教学进度虽然掌握得很好,但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可以想见的。
从现在实施课改的课堂教学实际来看,由过去那种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的时间和进度确实不像由老师“满堂灌”那么好控制,因为学生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是动态多变的。但毕竟课堂教学是应该有一个时间观念和安排的。过去那种完全由老师牵着学生走的教学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头脑里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所以,一当学生放开了思维,而又没有很好地控制好时间,教学进度较为缓慢的时候,这种“积习”就不免抬起头来。老师并不是不能“讲”,关键是要讲得精彩,讲得恰是时候。那种以牺牲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代价的“讲”是不合乎新课改精神的。
现在有很多教师还是经常采取老师先设计好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分小组去讨论这种方法。虽然这样可以使得学生直奔教材的重难点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去,既解决了主要问题,又节省了许多时间。我认为老用这种方法用新课标的精神去衡量有些不妥。人们常说:能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还重要。如果长期都是老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去展开讨论,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惰性和依赖性,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就得不到培养。老师在备课时可以从课文本身和学生的理解出发设计好若干问题。但不要急于在学生整体感知教材之前就把问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是被剥夺了。老师所设计的问题的提出要等到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体会之后才提出来,而且最好是等学生自己先提出问题,如果有必要的话再进行讨论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提问情况把学生没有提到的问题而教师认为是比较重要的再向学生提出。如果学生已经提到的问题就没有必要再重复了。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和能力,又可以解决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现在“语文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凡是进行语文课改的课堂教学学生热烈讨论的场面比比皆是。课堂讨论活跃了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和合作研究的习惯。在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之后,课堂上每每闪现出富有精彩见地的思想火花。我以为,课堂上主要时间应该要留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当学生有问题而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再让学生讨论解决,老师也应是参与讨论与解决问题成员之一。只有在学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进行的讨论才是有效果的。而且,进行讨论老师还要注意对时间和内容进行合理恰当的安排和调控。因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课程标准》)再者,毫无边际的课堂讨论是没有休止,也是很难有结果的。当然,通过大家的讨论,能得出一个相对较为合理的答案,也是必要的。但不是什么问题都要有个结果,存疑也可以,过程有时比结果更重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对以前那种课堂教学只唯老师(《教参》)的理解为上,不考虑学生自己的领会如何的做法的反动。尊重学生自己独特体验,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肯定和强化学生有时并不那么正确的“独特体验”和看法,而是要让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感知和领悟,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养成自己独立思考并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提出自己看法和见解的习惯。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我们不能苛求他们的见解要如何高明和正确。更何况对于中国语言的理解见仁见智的情况是经常有的,就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新课标就提到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所以,当学生的见解未必尽然甚至谬误的时候,我们还是首先要保护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和积极性,同时,引导学生或老师自己平等地(不是居高临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说明他们见解不够合理的理由。这样做,是允许的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浅谈高中语文新课改现状及应对措施..青年文学家,2011
[2]浅析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新课程(中),2010
[3]浅析对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再思考.中国教育论文,2011
------------最新【精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