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

时间:2019-05-12 01:44: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

第一篇: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

《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名称: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影响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的第五条,同时也是对千百年来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炼和升华。而与此同时并行的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更反映了社会对于整体提高学生素质的期望。人们也对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目前比较公认的观点是:“解决科学发展的无限性与学校课程门类、课程内容和课程时数有限性的矛盾,主要应当依靠调整课程结构,加强课程基础性的办法”。而对于课外体育活动课程的研究,人们则常以杜威及其跟随者克伯屈等人的“儿童中心主义课程”作为课外活动课程的开端。对于农村普通教育者来说,其关键则在于如何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特点出发探索出适合自身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走改革和创新之路。”学校各科教育不止于学校,更不囿于小小的课堂。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科课程,潜在课程以及综合实践课程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各有侧重,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仅要加强课内各学科教学模式探新而且还要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课程实践研究,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功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角色意识,体验更多的社会和人生,在课外实践中锻炼技能,增加才干,这样就不会脱离社会实践的死知识,而是充满生命力的活知识。

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征,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当前社会迅猛发展,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环境问题、道德问题等,这些问题都具有跨学科的性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为学生参与、探究、理解这些新社会问题提供了机会。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全国推广,新课改的目标中明确提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课程改革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宏观上的指导。“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符合儿童心理生理需求的课外活动项目,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自主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增强体能,成为社会大家庭中身心健康、活泼开朗的一份子,促进儿童个性发展与张扬。在构建体育新环境的同时,也促使教师积极思考与探索,不断更新观念,形成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锻炼的新形式为学生身心发展创造一切可能,建立适合学生人人健康的体育。

三堆中学地处市中区偏远山区,90%的学生是农家子女,脱贫致富比率甚少,大部分学生家庭还处于贫困边缘,家庭经济还比较拮据,生活状况较差,加之在小学阶段学生体育锻炼所需的场地、器材、经费诸多不足以及部分学生、家长、教师未引起足够重视等因素,而造成自身底子薄、基础差的不良情况。在初一阶段,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其生理、心理都处于不稳定和不成熟时期,青春期是人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在这个人生“黄金”时期,体育锻炼尤显得重要。为此在薄弱的农村地区,怎样使这些进入青春期的学生,通过课外体

育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身体发育显得正常、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真正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我们必须思索与探究的问题。基于以上缘由,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提出此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1、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是指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不受教学计划,教科书限制的条件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2、构成课外体育活动课程的各要素与实施过程所涉及的要素之间的非封闭性,集中体现在活动内容的开放、活动时间的开放、活动空间的开放以及师生关系的开放。

(1)活动内容。有的来自学科知识的活动,有的来自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的活动,还有来自社会问题等等方面的活动。这些活动完全开放在学生面前,给学生呈现出多面的活动,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

(2)活动时间。活动内容的开放,使活动时间开放成为可能。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按自己的学习需要,适时地选择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

(3)活动空间。学生可以把教室,校园及至社会作为自己活动的空间。

(4)师生关系。教师灵活多样的教学,师生彼此尊重,实行民主、平等、和谐氛围。在课外活动课程的教学中,师生情感和谐,合作教与学的活动。

3、目的表述: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与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农村中学进入青春期的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从而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外体育活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拓宽知识技能,发展特长,使学生学会实践、获得才干、习得特长、提高身体素质和体育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为目标。处理好课外体育活动教学的师生关系,是课外活动课教学成败的关键。教师的角色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得、辅导者、情境设计者和调控者,“老师必须转变观念,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如果忽视或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只将学生当成道具,课外活动课将会流于形式,变成教师操纵下的活动表演。教学内容应有充分的选择性和弹性,考虑学生现实的需要和兴趣,给学生以更多的选择机会,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有创意的活动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自由,让学生自主、独立活动。学生自己确立活动目标,并通过自己努力去实现,凡是学生自己能独立做的,教师应该放手让他们去探索根据学生要求给予具体指导。” 课外体育活动主要指以发展学生技能为核心的各项课外兴趣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达到“四自”目标:

1.自理: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课外活动,有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2.自主: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与兴趣活动并不同程度地掌握所选项目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自己开展活动能力。

3.自信: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某一方面的聪明才智能得到充分发挥,坚信自己能找到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途径。

4.自律:能在体育活动中克服不顾客观条件和他人利益,绝对化的发展愿望,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逐步养成排除困难的意志和毅力。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接班人,肩负着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神圣历史使命,是国家未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和飞速发展,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中学生的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跨入新世纪,社会进入飞速发展阶段,中学生应在中学期间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发展.不能成为书本的奴隶,学习的机器,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健全发展,这是新世纪人们对健康的定义.本文对中学生

在青春期的锻炼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和掌握他们的体育生活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找相应的对策.很多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十分充足,为什么还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造成中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体育锻炼。综上所述,中学生如果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他们身体正常地生长发育,对各个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的提高,对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及对提高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都是具有积极的作用的。而且青少年时期是身体急速地发展变化时期,在这一时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会为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反之,则导致身体素质差.新课程改革在我区的实施已近两年,作为我们新开的课题,在其中最显著特点是活动性中所体现出的实践性,活动可为学生提供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和各种操作、体验机会,学生在活动中可以互帮互助合作学习,可以亲身投入实际场境中去探索,去发现。

以活动为主题,丰富中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通过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过程及方案设计,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初步体验,加深对于对问题的思考与感悟,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并逐步形成喜爱质疑,勤于思考,乐于在活动中获取所知的心理素质,在活动过程中学会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合作集体中既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又乐于与伙伴互相帮助,彼此协作,自觉守纪,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关系,增强公民意识与活动中责任感。

通过以上课外体育活动课程的研究,使学生的兴趣增广和加深,较好的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能密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重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辅导的弹性大,组织灵活,使学生获得及时的信息。在训练实施上是师生共同进行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保证了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加适应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特点,更好的完成课题研究的目标,从而全面启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初中学生对

课外体育活动的新认识并主动积极地参与其锻炼的行列中来,并通过实验阶段的研究,实验学生在课外体育活动后身心发育十分良好并从中受益。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课外体育活动是以充分全面有特色的发展学生基础素质为目标,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按照各种实验活动项目的特定活动方式组成的一种辅助性课程形态。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以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活动项目及方式。的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解决当前重要的问题,并增广和加深学生已有的兴趣。活动目的必须有弹性,既能指导活动,又能为活动所改变;内容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当前的经验发生联系;辅导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开始,逐步扩充训练单元并组织教材,强调打破学科的界限;训练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活动,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一)、具体要求:

1.以青少年的生活活动为活动的内容,以青少年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编制活动的出发点。由青少年通过自己组织一系列的活动进行学习,取得经验,掌握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知识,培养兴趣、能力和各种品质的课程理论。

2.以青少年自己组织的活动,青少年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3.活动要多,内容要多,编班要有弹性,学生随着兴趣之转移而改变练习内容。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二)、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1、早锻炼:晨跑、健身走、广播操、武术及其它体育锻炼

2、课间操:广播操或十分钟室外活动

3、课外锻炼:球类运动、武术、健美操以及其他体育锻炼

4、校运动队训练:武术队、篮球队、健美操队、田径队。

5、竞赛活动:市级比赛、区级比赛、校级比赛

(三)、课外体育活动锻炼时间:

早锻炼:周一至周五

1、夏季:早上7:10分至7:40分

2、冬季:早上7:10分至7:40分

课外锻炼:

1、夏季:下午16:30分至17:30分

2、冬季:下午16:00至17:00分

3、场馆开放时间:16:00至18:30分

六、课题研究方法

1、对照实验法:采用实验法来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

2、问卷调查法:采用调查、收集,了解现状。

3、个案分析法:在样本中抽取3到4个具有代表性个体进行追踪观察、记录、评价等,以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4、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资料。

5、数理统计法:利用体育统计学原理来推理、论证。

七、研究的时间、原则、对象

(一)研究的时间

(2007年1月—2008年12月)

(二)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

从客观实际出发,详尽地占有资料,对实验、观察和收集到的情况如实记载,处理材料和概括出结论时严格尊重客观事实。

2、指导性原则

指导学生和教师认识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训练;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水平逐步提高。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训练学、教育学和国家有关青少年教育法律法规正确理论的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开展多项课外体育活动研究,认识体育锻炼规律,并逐步运用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注重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和实际效益。

4、教育性原则

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必然会产生各种影响。教育性原则要求我们的研究要符合教育规律,在研究中既要探索教育规律,又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允许有损伤学生身心健康的行为。

(三)研究对象: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七年级在校学生

八、研究的实施步骤与具体安排

(一)准备阶段:整体设计、建构框架,开题研讨。(2007年1月—4月)

1、成立子课题小组,组建研究队伍。

2、分别收集,整理各项有关的文献资料,制定研究计划。

3、召开课题小组会议,明确各自任务,设计各年级实验方案,并进行调查研究,收集一线

资料。

4、在7年级各班通过综合测评(身体发育情况)后,筛选出进入青春期的男女学生,随机抽选男女各20名组成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重点跟踪对象,进行记录与分析。

5、对教师进行多媒体应用技术再培训。

(二)实验阶段:组织实验,全面推进。(2007年5月——2008年10月)

1、定期了解实验进度

2、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安排体育课外活动内容,并定期开设课题研究公开课,以听课、评课的形式听取专家的指导,听取其他一线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理论构想和操作机制,形成富有指导意义的的典型个案,课题承担者每月完成一份课题阶段性成果汇报,内容应涵盖课外活动的全程研究及相关研究成果。

3、实验年级进行训练课展示活动,对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调查和重点分析。

4、形成工作小结,撰写阶段性报告,收集整理相关课堂教学课件资料,并做好归类整理工作。

(三)总结阶段。撰写总结,课题鉴定。(2008.11—2008.12)

1、收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2、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录像资料,并制成课件光盘。

3、收集、汇编课题相关与媒体资料、论文等。

4、邀请有关专家,举行结题鉴定会。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

(一)研究的预期效果

1、提高七年级在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辅导、师资培养及利用、活动教学、辅助宣传等在实践上的有效操作方式、方法;学校影响家庭对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2、体育教师对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辅导能力的有效提高。

3、家长对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认识和能力逐步提高。

4、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水平十分良好,适应能力逐步增强。

(二)成果的形式

1、《“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影响”研究方案》

2、《“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影响”工作报告》

3、《“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的学生身体发育影响”研究报告》

4、《优秀论文集》

5、《典型个案集》

6、课外体育活动学生成长记录袋、课外体育活动教师训练手记。

7、课外体育活动活动教学辅助光盘、照片。

第二篇:对绥中中学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通过对我校学生在形态、机能、身体素质方面的测试,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学校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和把握体育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对绥中中学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

身体形态机能发育身体素质

1前言

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出发,以***理论为指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为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造就新型人才服务,是每个体育教师责无旁贷,值得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我校学生体质状况到底怎样?为此我校体育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查测试,并参照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对比,为学校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体质状况,有效地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调查对象与指标构成

调查对象为我校全体学生、我校全体学生共883人。其中一年级男生255;女生268人;二年级男生153人;女生207人,调查报告《对绥中中学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报告》。二年级、一年级分别代表18岁、17岁年龄组。调查指标共九项,包括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5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耐力、立位体前屈。其中:反映机能指标为肺活量:反映身体素质的指标为50米跑、立定跳远、力量、耐力、立位体前屈。

3结果分析

3.1我校学生体质数据与九五年全国对照表1

表1一年、二年级学生体质与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数据比照表

各项指标

一年、二年级学生体质

性别男女

样本数225268

平均年龄1818

平均身高171.34160.86

平均体重59.6452.51

平均胸围83.779.08

平均肺活量36802480

50米跑7.319.07

均值立定跳远239.2179.3

均值引仰9.2638.2

体前躯均值 11.9511.05

耐力跑均值242.1240.0

九五年全国同龄学生

性别男女

样本数87298681

平均年龄1717

平均身高168.94157.85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对学生德育影响的研究》 课题研究报告

大城县平舒镇童子中学

李书月 课题批准号:D J07105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主持人:李书月(大城县平舒镇童子中学 中学一级)主要研究成员:

谢永民、刘娟、陈玉娟、李妹菊等

[摘要]农村中小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硬环境”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学校“软环境”(包括教育管理的信息、人际关系、组织气氛、组织信念、价值观等)建设的相对滞后却令人担忧。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农村中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未能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致使校园文化建设陷入了一些误区。如何利用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是我们研究本课题的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促进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德育工作更具有科学化和系统化;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广大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问题的提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胡锦涛总书记在某大学的一个讲话里,提出德育工作的地位问题,它是智育为主的时代结束,是真正素质教育时代的开启,这是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定位。

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确定了,如何进行德育的问题就严肃的摆在了我们眼前,回顾过去,农村德育工作,由于受传统风气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对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明确,内容不具体、不全面、方法单调,对学生的要求普遍理想化、形式化。德育工作的内容与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培养不一致,德育工作成为“假、大、空”的代名词。这就造成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差,严重影响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课题陈述

目前,从国家对德育的要求来看,把德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可以看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可是从各个学校的德育现状来看,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甚至不要。特别是在有些职业院校,为了盲目追求就业率,特别强化学生的技能,而忽视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大问题。对德育课也是毫不手软,砍来砍去,压缩再压缩,甚至有人认为德育课无用。有些德育工作者在工作上也是简单划一,流于形式,应付上级检查,没有把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教育大环境学校德育要发挥管理的效能,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力量,动用各种德育资源,才能完成育人的目的。在德育教育领域,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认为德育是一种单独的教育,它脱离其他各育,脱离学生现实生活。在这种认识下,当前学校德育在管理环境上往往过多地囿于校内,造成了一种封闭的管理体系。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有效机制无法真正建立,学校既缺乏校处德育途径的参与,又不能与处界进行合理的信息交流,对学生德性培育的合力便难以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倒成了一种障碍、一种阻力,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错误引导,阻却了学校的正面教育,弱化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导致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连贯性的德育教育大环境。

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学生行为习惯的主动性培养方面有待加强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学校忽略了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忽略了教育学生作为一个普通人应如何面对他人、面对社会的教育。面对学生,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不可及的理想目标,却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观念存在着一个难以越过的“禁区”,即谁都不敢对德育目标降低要求,似乎德育只能讲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只能讲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当前的德育教育不仅不能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特点出发,而且缺少层次性与可操作性,同时存在脱离社会实际、学生生活实际,目标笼统、过高,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缺乏人文关怀和实效性等诸多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商品经济的发展,竞争机制的广泛引进,使得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无疑,学校德育理应作出回应。然而,由于德育和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故德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学生的思想实际,于是德育就成了与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不相干的东西,成了“来自天外的声音”,既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认同,更难促使其内化。而在对学生德育引导中,也未能有机结合当今社会现状和青少年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只重目标不重内容,使德育教育缺乏实效性。

(三)课题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克服形式主义倾向。”“社会各方面要为青少年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德育活动基地,形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新格局”。李岚清在《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指出:学校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依据不同年龄段,采取学生易于理解的内容和方式。

1、优化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就是要建设有个性特征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塑造学校理念,铸就学生优良品行,营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合的价值观,培养奋发向上的学校内、外部精神,通过蓬勃向上、优美宜人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学校形象。一个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思想情操,形成正确的观念,扩大知识面和锻炼各种能力。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优化育人环境。特别是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化载体,更要发挥其教育功能。要着重班级文化建设使每个班级力求成为勤奋好学、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良好团队;利用好广播、板报、校报校刊等资源;开展有意义的师生文体活动,凝聚共同理念,同时要加强网络文化的引导和管理,保证校园文化既方向正确,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2、降低德育重心,使德育要求精细化

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降低德育重心,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良好的生活习惯,较好的个人修养才是当务之急。把距离学生最近的事做好,是我们工作的策略。统一组织学生学习讨论各项守则,让每一个学生完全熟悉学校管理制度,自觉适应学校管理要求。我们细化了学生的具体要求,并利用班会课时间和课前五分钟安全警示教育进行讨论学习,交流发言,让学生对学校的要求熟记于心,从一言一行的小事中搞好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学生明确在学校应该干什么,怎样干才最好。让学生们从“上好一节课,做好一节操,扫好一次地”做起,逐渐养成良好习惯。让他们认识到怎样做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怎样做才是有修养的表现。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此课题的实验和研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2)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和实验,加强育人和传统育人,培育学校德育工作特色;建立健全一套全新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

(五)研究内容

1、抓德育队伍建设,促进德育队伍水平的整体提高 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德育队伍建设是保障。将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和促进德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一是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二是加强班主任培训。三是配合教育局的“中小学班主任能力建设计划”,通过班主任专业能力大赛这一崭新载体,有效引导班主任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四是要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五是各学校要结合本身的实际,开展针对本学校德育队伍的培训,如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组织交流学习、举办讲座报告、开展研讨互动等,切实提高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的工作水平。

努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尤其是班主任的专业化水平,充分认识德育的地位和作用,增强育人的时代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实现“全员德育”,“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创新德育模式,要重视德育制度的创新。用制度的强制力和约束力,保证德育工作的扎实开展。建立健全德育评估体系,使德育工作由软到硬,由虚到实。

总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德育,就是教育、培养中小学生从小拥有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优良品质,并且积极乐观,懂得热爱生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践育人和传统育人,精细化的德育管理制度。(1)、抓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促进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养成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是《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落实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二是要抓好学生一日常规教育,尤其要突出抓好班级常规教育、学生自主管理、学生仪表着装等几个方面。三是要注重开展体现本校常规教育特色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某一个方面为切入口和着力点,进而抓好各项常规教育。四是要抓校风、学风、班风。五是要正确处理抓日常行为规范和抓教学的关系,避免重教学轻规范,要以规范促教学。(2)、“没有规矩,不成方加圆”,制度化是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精致的管理制度,会对德育工作的效果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基础性的影响。细化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实施方法等详细地列入计划之中,以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认真设计每月的主题教育,做好国旗下讲话、黑板报、班会课等具体内容安排;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逐步完善学校班主任一日工作常规、班级工作月考核细则(由模糊评价到量化评价)及学期考核制度。在学生方面,学校以争取做文明学生、争创文明班级等活动,控制如“乱抛杂物、随地吐痰、仪容仪表、言行失范、不戴校章”等细节性的不良言行,提升学生成长的“内驱力、意志力、注意力”水平;强化德育工作考核。我校每天由德育处安排了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值日,对全校的班级实行随机和专项检查相结合并及时反馈。让优秀的更优秀,让后进的有压力。

(六)研究方法

观察记录法、经验总结法、综合实践法

(七)研究过程 本课题从2008年10月开始至2010年12月结束,共分四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1月)

(1)成立研究机构,本课题由李书月提出,发起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的研究价值。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根据学校德育工作情况以及课题反馈信息整理拟定研究方案,明确组内成员分工,对课题进行研究。

(3)申请立项,以上准备工作完成以后,我们就向县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由于我们的选题恰当,准备工作充分,我们的申请经过县级有关部门的批准,同意立项为十一五规划课题。

2、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3月-2009年9月)

宣传发动,组成课题组,酝酿课题实施方案及相关措施等。

3、实施第二阶段(2009年9月-2010年6月)

第一研究教师,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二研究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研究学校德育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学校德育工作;研究操作,注重德育管理的精细化。

4、结题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整理分析研究材料,课题组成员对三年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课题负责人对平时积累的研究材料以及其他成员所提供的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和分析归纳。(2)撰写研究报告,在对三年来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课题主持认真撰写研究报告,研究报告经过课题研究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全面客观的反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3)申请结题鉴定,结题验收,主要工作:接受专家组审查鉴定。

(八)、研究成果及影响

1、理论成果及影响

三年研究中课题组撰写的60余篇,24篇获国家、省、市、县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级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与管理》被县教育局首选并推广。

2、实践成果及影响

本课题以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作为课题的研究成果。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置课题研究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养成教育之中,并结合在学校和班级教育管理过程之中,促成了学生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使校风、班风面貌焕然一新,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研究过程中,参研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活动能力发生了显著变化,教师整体素质得到提高,育人目标更为明确,课题组成员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注重积累经验,认真撰写课题论文。从学生方面来说,在新的一学期里,由于坚持精细化管理理念,学生各种行为习惯明显改善,各种综合素质得到较大提高,有多名学生是市县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

(九)、研究的体会与反思

1、体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唤醒学生的人格、珍爱人格。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进而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欣赏别人的优点,看准自己的缺点,在班集体、年级和学校这个大集体中表现自我,自觉珍惜和维护集体的荣誉。学校教育的关键要确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核心是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个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强有力的班集体,才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的校园和班级氛围中学会学习、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选择、学会创新、学会生活。

2、反思:德育不只是从课堂开展,更不中介班主任与德育教师的事,教育的主要功能是育人,我们每一个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只是在课堂上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也影响着学生。而且日常生活的德育可能会比课堂上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因为日常举止这种自然没有经过装饰的行为更容易为学生去效仿。有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又云“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卫生工作一直是一项令人头疼的工作,很多老师常常抱怨“今天早晨临时有事没进教室,卫生检查就扣了2分·······”我在一个网站看到一则内容是:某校的一位男性班主任,言语不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是很细致,但他带过的每一个班级,卫生一直是“优”,比那些眼睛常看,嘴巴常说的班主任工作效果好的多。问学生原因,几乎是异口同声“因为只要班主任看到教室内有纸,他就会把纸捡起来,后来同学们都这样了。”这就是行为教育,教师潜移默化影响的效果,好的习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这种影响深入脊髓。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如果老师都对废纸视而不见或者只要学生捡,自己从不动手,在这种情况下,任何精彩的说教或光面堂皇的理由是否都显得太苍白了?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学生在整体水平上在某一方面存在认识或道德问题,或许我们应该先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而不是绞尽脑汁的想办法怎样去教育和管理学生。总之,以新课程理念反思学校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服务,将是我们现在及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之努力的共同目标。

十、参考文献:

1、陆鸿钧:《应当重视校园文化的内涵》

2、《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3、《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5、高宇宏:《农村小学提高德育实效的几点思考》

6、谭秀清:《注重建设加强体验追求实效》

7、何意珍:《对提高学校德育的几点思考》

8、董治君:《新时期德育途径与方法研究》

第四篇:农村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研究方...

《农村小学中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影响》课题研究方案

【问题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的在心理上亲近或疏远的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心理上的反映。许多教育实践证明: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本身就表现出教育性,富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融洽师生关系的建构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流、与人相处、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过程,也是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过程。日常的工作中,尽管有许多的教师想尽办法在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上花很多力气,但收效甚微,结果还是得不偿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观念陈旧,教学中教师“唯我是从,唯我是尊”的霸主地位不容学生侵犯,学生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以致师生关系僵化;二是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认识,日常学习、生活中较少与学生交流沟通,对学生情感的形成规律缺乏了解,不知学生的学习、情感需求,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冷漠;三是课内与课外师生关系处理的不一致。课改以来,十分强调学生的地位以及师生平等,这种理念从课堂上看已经深入教师的思想。但在课外,却是别有另一番景象,教师很少与学生认真交流。而新课程中提出:“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堂改革内容和任务。为此从实际出发,把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研究与作为研究课题,并预期通过研究,取得明显的效果。

【研究的背景】:

从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主从型师生关系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应当是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等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师生关系。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来看:本地农村小学师生之间的关系状态怎样?有哪些方法能有效地改善师生关系,需要什么条件?农村学校中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学习成绩有多大的影响等,都是目前农村学校中迫切解决一个问题。

在师生关系形成的研究上,国内外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在《学记》中提出了:“安其学而亲其师”;“隐其学而疾其师”的观点。

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师生交往与社会上一般的人际交往不同,它不带有那种市俗的相互利用色彩及铜臭气味。它是教师按照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对学生施加全面影响的一种教育过程。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不断积累文化科学知识及社会经验、调整自己的不良行为,修正和提高自我认识。逐步学会正确判断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使之符合教师的期望与要求。

18世纪法国伟大的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有三种来源:天性的教育、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只有这三种教育协调发展,才能使人受到良好的教育,而要做到三种教育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人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服从天性的发展,配合自然的教育,要以自然的教育为中心,使三种教育和谐发展,并趋向于“自然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教育。

蒙台梭利(1870-1952),意大利精神病医生和教育家。《对儿童的发现》一书中说:“新的教育学要建立在客观研究的基础上,要直接接触儿童。假如不用科学方法更多地了解儿童,不能脱离一般学校采用的旧办法,就无权称为科学的教育学。他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

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 1902-)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心理治疗专家和教育改革家。个体产生了“积极关注的需要”和“自我关注的需要。前者是指对温暖、友爱、关怀和尊敬的需要,后者则指自信、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研究后,将领导方式分为三种:一是专横式;二是放任式;三是民主式。这三种不同的领导方式及其所表现的态度对师 生关系的影响各不相同。

采取专横式领导方式的教师,作风专横,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单纯接受者。师生之间 的关系非常紧张。

采取放任领导方式的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撒手不管。班集体犹如一盘散沙,形成不了集体 的统一意志。由此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和怨恨的情绪,师生之间关系如同路人,淡漠无情。

采取民主领导方式的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重视班集体的作用,与学生共同制定计划,讨论问题,以民主方式指导和组织教学活动。在这种教育环境中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和谐,学习气氛浓厚,学生的创造能力较强,容易形成良好师生关系。

【研究的价值】: 《学会生存》中指出:“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是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关系的时候。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在年龄、知识和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低下与顺从的地位而变得根深蒂固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在农村小学,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教师、学生的发展:

一、有助于挖掘师生关系的潜在价值,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二、有助于教师与学生间相互悦纳,改善教师、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状态。

三、有助于学生道德、人格的健康发展,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

【研究的目标】:

1、经过研究,了解目前农村小学师生关系的状态存在哪些问题,并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归结。

2、经过研究,找到能够有效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些方法和途径。

3、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以及交往能力。

【研究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点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结合新课程中的要求,准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加强学习,加强教师对师生关系相关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结合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帮教师充分认识到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2、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完善个性,展现人格魅力。

3、加强资料的积累与分析。针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特殊性,主要采取的是案例研究,需要用大量的资料来说明问题,因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将决定着本课题的成败得失。

4、本课题将借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农村小学活动性课程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状态的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形成。

【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资料法:学习和关注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搜集有关课题研究的信息和理论,为研究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②调查法:搜集、分析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了解教师的需要和困惑,学生的心理规律和生理需要等第一手资料。

③实验法:在本校各年级平行班级进行比较实验,总结相关经验,分析双边活动的进展情况,矫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由理论到实践,再上升到新的理论。把准学生的脉博,依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④案例研究法:及时搜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个案,结合实验情况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规律,并从理论角度加以阐释,积累、固化成果,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个案加以总结推广。

⑤教育经验总结反思,即对方案实施中的案例进行诊断、分析,研讨反思问题,总结推广经验。

【研究的阶段】:

课题立项:2007、9~2007、12 完成课题申报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初步探索:2008、1~2008、8 课题组成员深入工作实际,收集初步的研究案例

及相关的研究资料。初步实验:2008、9~2009、1 设计研究的步骤、方法,整理教师、学生关系的资料。深入实验:2009、2~2009、12 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形成一定的研究模式、进一步探究、总结经验、矫正失误 总结思考:2010、1~2010、9 撰写研究报告、实验论文和案例,并准备结题。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版,第98页。

2、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122页。

3、阿莫纳什维利等著,朱佩荣译:《到新学校去!》,《外国教育资料》1989年第1期。

4、李冲锋:课堂教学对话探索田.新教育,2005,(4)。

5、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1998。

6、保罗·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顾建新等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对农村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讨论意见

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对农村学困生转化的研究”课题开

题报告讨论意见

会议主题:开题报告讨论

时间:2011年6月18日

参加人员:冯明磊、崔大为、刘东仓、王斌、范继磊、王长锁、陶金锁、李艳华

会议记录:王斌

会议内容:冯明磊做开题报告

一、题目:课外兴趣小组的开展对农村学困生转化的研究”

(一)、提出背景

(二)、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内容

(四)、题实施步骤

讨论与点评:

崔大为:

1、报告提出的背景我们已经十分明确,非常符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

2、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对于我校的发展也具有长远的意义。

3、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药时刻围绕课题,实事求是,科学的研究。

下载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25-《农村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对进入青春期学生身体发育的影响》课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