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面面俱到细分析 生生相觑何承新
面面俱到细分析,生生相觑何承新?
——《守株待兔》课堂教学评析
巴南区百节小学白军
今天有幸听了鱼洞四小著名教师刘俊执教的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堂语文课《守株待兔》,总体感受是:名校名师名课堂,求真求实求效果。面面俱到细分析,生生相觑何承新?
干国祥在《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中谈到,一堂语文课上了下来,学生比未上此课前多掌握了一定的语文知识,多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技能,此谓第一层有效的境界。刘俊老师不愧是名校的名师,这堂课中,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环节设计巧妙,教师收放自如。无论是培养学生的正确朗读,字正腔圆,形成语文习惯和语文素养,还是教师的笑脸面对每一个发难,工整美观的板书引领学生,都体现出四小这样的名校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体现出刘俊这样的名师如何利用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语文教学。
但是,从整堂课的设计到执行,学生的被动接受与主动发问中我们也能看出一些存在于刘俊老师乃至当前小语教学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王尚文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中谈到,语言教学的第一原则是“让学”。让者,使也。既有强迫、强制,也有激励、引导。我发现,刘老师执教本课时严格遵循着自己的教案,连手中所拿的教材里也夹着几页打印着很小字体的教案,这些说明着什么?说明我们的老师还是严格地按事先设计好的步骤一环接一环地教,学生得按老师的思路一步接一步地学,容不得出现偏差,容不得出现跑题。所以,课堂上
面对学生的异想天开的充满想象力的提问,在这样的场合下老师只得大问化小,小问化了。如学生问道:为什么不是“守树待兔”而是“守株待兔”?为什么“窜”字不用“足”而用“穴”?老师就几句简单带过而已。后来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有取老师的主导地位而代之的风险,有延长课堂时间的可能。刘老师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和教案,不得不也无可奈何地延长时间了。其实,这样的问题常出现在小语课堂中,包括我自己的语文课。学生为主体,为了学生而教,这样的理念只能成为一句口号,远未落到实处。“让学”的境界更是丝毫不敢尝试。
崔峦在《和内容分析式的教学说再见》一文中指出:我们的语文课往往局限于教材,局限于教材所提供的范例,把一篇学生早就读懂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把人文熏陶高高地放在工具性之上。是啊,刘老师准备得这么充分的《守株待兔》各环节,为什么学生在朗读时不投入,在理解时不能跟着老师走,却在提问时这么大胆,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这么肯定呢?低年级的学生其实也具备了成人的心理机制,他们和我们一样能用自己的意志去支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明显地,课堂中的学生对课文所呈现的表象已经了解,他们对课文中的未知充满好奇。但是,刘老师还是依据自己对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去执行逐一分析式的教学。当然,刘老师抓重点词句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得不让我佩服,比如解题的一句话,比如“窜”和“跑”。可就是这个“窜”字,既然事前已经想到,为何不再深入一些?把“窜”的古字“竄”用课件展示出来,告诉学生,“竄”在古代的意义是老鼠穴居在洞中,受到刺激而逃跑的样子,就可以解决“窜”字经过简化后仍然用“穴”而不用“足”这样真正的语文问题。
语文教学该走向何方?沈大安教授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首先姓“语”,应抓住语言文字进行训练。课程标准指出,在低段的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是基础性的目标,积累语言是基础性的目标,理解运用是在这些基础上进行初步的训练。刘老师这节课,分析用了大量的时间,没有以学定教,没有顺学而导,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因此,很多好的课堂中生成的语文问题没得到学生的认同,很多老师设计得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显得苍白无力。如用词语形容不确定发生的事,如用成语归纳想到的种田人的做法,只需要板书出来,就能起到积累运用的作用啊。
鉴于以上认识,对刘老师这堂课提出如下建议:
1.教案是可以根据课堂更改的。不能只有学生的被动接受,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
2.课前准备包括对学生认知能力的估计应该更深入一些。
3.面对学生的语文问题,应该从容不迫,宁可调整预设也得让学生有所感悟。
4.观念决定行动,意识决定课堂。只有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能解决一切问题。
名校名师应能上好名课,语文教学方能不失语文本色。以上谬论,如有不当,敬请谅解。
第二篇:如 何 指 导 学 生 撰 写 科 技 创 新 小 论 文
如 何 指 导 学 生 撰 写 科 技 创 新 小 论 文
邮编:311800
浙江省诸暨市天马实验学校 余 上 坊
21世纪是科技创新的时代,我们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能力。而在常识教学中指导学生撰写科技创新小论文,可以使常识教学从封闭走向开放,给学生以自主探究、主动思考的空间,不失是一种培养学生常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全新的方法。
一、论证价值,科学选题
常识是集历史、地理、生物、生活、科技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上的研究性课题、动手操作、课外延伸等处着手,对学生较感兴趣的课题讨论。我们可从其科学性、实践性、推广性等方面进行反复论证,如果有价值,那就从中选取一个小切入口,来进行研究。在选题时要注意结合当地情况,选题不宜过大,课题的中心要具有一定深度。
如我校在2000年就成立“小马驹科技创新小组”,2003年在此基础上,又成立“科技创新研究院”。由于我校地处郊区蔬菜生产基地,学生对蔬菜接触较多,因此我们就大力深挖当地资源,在学习了有关蔬菜生产与栽培的知识内容后,组织小小科技员对蔬菜进行研究。蔬菜生产与管理方方面面,学生刚开始选题时,也犯了个选题过大的毛病,结果花了很多精力,可见效甚微。后来,我们就抓住“如何控制蔬菜病虫害”一个小课题深入研究,结果目的明确,研究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二、多种渠道,搜集信息
信息,对于科技创新研究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科技研究时,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信息搜集的敏锐性,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或创造条件,通过种种手段搜集各种科技前沿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综合。学校要努力创造条件,开放图书馆、阅览室、互联网电脑教室,鼓励学生快速浏览信息,从各种纷繁零碎的信息中,迅速而准确地找到有用的科技信息,这样,学生写出来的论文才有一定深度与新意。
三、深入讨论,合作研究
经过实践调查,搜集信息后,还要深入研究,我们鼓励并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加工”。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如小马驹科技小组在对无公害蔬菜生产研究时,就以小组形式,采用课题组长(陈培凯)总负责,下面由病虫害观察记录(吴凯),植物浸提取液配制(盛彬),灭虫(陈栋),傅海潮(资料搜集)等成员组成,分工明确,各负其职,开展了合作探究性的科技实践活动,做到科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记录,有创新。遇到难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在科技辅导老师的指导下,再研究,再实践,再讨论,直到水落石出为止。
四、撰写论文,激励创新
在课题研究有个初步的眉目后,老师就要及时指导学生根据课题拟订提纲,按照课题研究的有关格式要求,把活动经过以及成果、思考、建议写下来,把科技实践活动中闪光的创新点记录下来。科技论文撰写时,要求论证严谨,文笔清晰流畅,一篇有一定水准的科技创新小论文就这样诞生了。
如小马驹科技小组在连续三年研究的基础上,高质量地撰写了《论桔皮汁在绿色蔬菜生产中的运用》、《白醋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运用与研究》,我们及时把它们推荐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了省二等奖、省一等奖的好名次,《白醋在无公害蔬菜生产中的运用与研究》一文还代表浙江省参加在甘肃兰州举行的全国第1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成功,只有成功才能推动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科技创新之中;只有成功才能让学生毫不疲倦地实践创新;只有成功才会一次又一次击爆学生创新火花,唤来灵感女神降临身边。